2021/06/16
防疫休息中,大家都悶在家。不如用平靜的心情面對。工作需要努力,其實修自己的福報也需要時間及努力。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來扭轉運勢的。
命運必懂數411
平靜的心,可以改變不可能,可以讓我們克服憂鬱,超越自我
有空時念經咒文,或抄經咒文可以讓我們改變人生中的不可能
(專心念經,寫經。心至誠,頭低垂,口微張,聲微聞。(默念傷血,聲大傷氣)
心無雜念,觀想頭上方(佛光普照)。(念經時,用氣合血來轉動)氣血都要動,身心才能調節。
佛教各種經文,咒語用途,千萬不要錯過!很多大企業家的成功,都是靠夫人在家勤修行與積福積德。
趁著疫情休息在家,我們可以在家自行修持,也可以趁機改變風水,好好打掃清潔自己的房子。(乾淨的房子,就有60分的好風水了)
1、大悲咒可以產生心靈能量。這個是原始能量,先念大悲咒再念其他小咒,可以更好的發揮功效1、念經持咒時請一定要先唸「淨身口意三業真言」。
2、大悲咒與心經,如果有時間,就每天念,至少一天三遍。
3、誦經持咒結束後,請務必加唸「補闕真言」
4、最後迴向請「神明作主分配」(可將你的優先順序告訴神明)
「把唸經功德迴向給神明」。這是因為,你是在拜託神明來調解業障,當然應該把籌碼(功德)繳交給神明來分配,把功德交給神明全權處理便是了。
真正有修行、有智慧的人,在任何境緣中都能夠保持平和淡然的心態。心順了,則一切皆順;
心若生煩惱,必然痛苦接踵而至。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運氣不好的時候,請常默念這3句話,好運不請自來!
一、一切苦難皆是修行。
無常困苦看似是一種刁難和折磨,卻可以把一個人歷練得更加強大。「無魔不成佛」,一個人在順境中是難以有大成就的。
溫室裡的花經不起風雨洗禮,太過順利的人生未必是好事。
偉大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的幾年時間裡,經受比常人多出數倍的苦難,身體的勞頓、小人的折磨,等等。佛陀雖痛,卻更加強大,最終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生活中常遇到逆境,總是習慣性地埋怨、抱怨、牢騷,這些都是很消解自身的好運的。
一個滿身負能量的人,只會讓自身的境遇變得更糟。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對自己的一種成就,都是最好的安排。以積極的心態待之,你會成長得更快。
二、忍辱是在行善積德。
無論是遇到令我們難過的事,還是讓我們討厭的人,記住一點,一點要學會忍辱。
「忍辱波羅蜜,便是妙中寶」,忍辱不是軟弱、懦弱,而是寬心、放下,不執著、不糾纏。
「大肚能容、開口常笑」,度量越大、格局越大,人生的福氣也自然越深。
三、運勢不好是在積攢大福報。
佛教有句話叫「吃苦了苦,享福消福」,大概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老實善良之人卻一直過著奔波勞累的生活,這看似是無福,實則是在消業積福。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善良的人現在吃苦,是消往昔惡業,也是在為未來的自己儲備福德資糧。
常聽得一句話「行善未見善,前世有虧欠」,這輩子沒有天生的好命,往往是因為前世沒有種得好的善業,沒有修得足夠多的福報,這輩子吃苦受罪來消業,惡業消、善緣到,自然苦盡甘來。
一個人出生所帶來的福報是有定數的,如果一味地享福,那福報就會消耗得很快,若不知惜福積福,福報一旦早早耗盡,沒福了,苦難隨之即來。
所以,得意時,切莫忘形,須知「福禍相依」。
不論人生得意還是失意,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多懺悔、多做善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惡業消、福自來。平靜的心才能克服萬難,奇蹟出現。福至心靈。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經文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事奉中的「完美」與「誠意」》
圖/文:蔡頌輝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7期,2021年1-3月: https://gointl.org/magazine-67.php#imission)
「在這個特殊時期,我看到好多教會都用Zoom,唱詩的時候就從YouTube挑幾首詩歌,大家跟著唱,簡單得多,不如我們也這樣做。」
歐洲疫情惡化,宣教工場忽然宣布封城,團契同工們在會議中討論接下來線上主日崇拜的安排時,有同工提出上述建議。無疑,他的建議是最簡單、最及時、效果又不錯的方法。從YouTube上所選的敬拜詩歌都是專業的團隊製作的,無論唱功、演奏、錄音、帶領的技巧都比我們自己的弟兄姐妹親自做來得好。不單如此,這樣做還省了我們很多練習、錄製和剪輯的時間。這個講求「方便」的建議若可被採納,那其實講道環節也可以直接在網上找個適合的講道視頻來取代本堂牧者的講道。通常我們請外來的講員還要給講員費,現在不單這個可以省了,而且還能「請」到平時很難請到的「大講員」,他們隨便一篇講道都比很多本堂牧者精彩,那些原本花在預備講道的寶貴時間,還可以用來做更多的個別關懷、推展其它事工,或處理其它平時沒有時間處理的事務。何樂不為?再說反正無論是自己人或別人帶敬拜或講道,參加者都是一樣看屏幕,不是嗎?
不過,這個聽起來非常聰明的建議最後還是被作為牧者的我否決了。我堅持要有自己的敬拜團在鏡頭前帶領敬拜,然後透過預錄或直播的方式帶領參與線上聚會的弟兄姐妹一起敬拜。為什麼?答案很簡單,神子民事奉神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我們是看中哪種方法又容易、又好、又省事?還是我們看重那事奉是不是我們自己獻的?
不久前同一個老朋友聊起現在這種許多教會常用的敬拜模式時,他說:「這種能叫帶敬拜嗎?不就是播歌嗎?」我從社交網站上看到,有教會已經把原本帶敬拜的事奉,在線上聚會中改成了「選歌員」。
在繼續討論下去之前需先聲明,我能體恤許多小地方的資源有限。筆者所在的德國,就有許多較小的城鎮,那裡沒有華人牧者、信徒中也沒有音樂人才和設備,連聚會的地方也很受限(在學生宿舍或公寓裡),只有幾個基督徒在勉強維繫著團契生活,有些則透過國外的牧者定時給他們連線查經和禱告。在這些種種條件的限制下,他們使用YouTube播放詩歌作為敬拜,或從網路上播放講道視頻,我完全可以接受。我真心認為科技的發明大大彌補了網路之前的許多牧養上的缺口。然而,那些可以自己做得到的,我認為必須自己做。
科技的發明雖然提供了很多方便,可是人一但不警醒,就很容易濫用,而且扭曲了我們該有的心態。筆者還在宣教神學院教學的時候,就常發現學生大量拷貝網路上的資料當作作業交上來。還有一次,我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感覺到其中一段文字非常熟悉,於是把文字貼在谷歌上搜尋,結果發現那是我本人在網路發表的文章。學生竟然把老師所寫的東西當作是自己寫的交上來給老師!
尋求「既好又方便」與要求「自身所獻」是兩種不同的事奉心態,兩者的根源在於對完美和誠意的考量。
一、所獻的必須「完美」
無可否認,使用現成的作品比較「完美」,而好的品質的確是事奉者對事奉該有的基本要求。這讓我們直接聯想到舊約聖經中對完美祭物的要求。利未記論到祭祀條例時提到獻祭最基本的條件就是祭物必須是沒有殘疾的(利一3,10,三1,6等)。這要求背後最的神學含義,就是反映出對神完美屬性的尊崇,正如一般被視為概述主題的經文所述:「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十一45)當亞倫的兩個兒子拿答和亞比戶各拿自己的香爐、盛上火、加上香,向神獻上凡火的時候,神就降火把他們燒滅(利十1~2)。在第二聖殿時期,神透過先知瑪拉基責備當時的祭司,因為他們將瞎眼、瘸腿的、有病的、搶來的獻上為祭。(瑪一8,13)神對此深感恨惡,巴不得有人把殿門關上,不讓他們來獻祭(瑪一10),而且還說要把他們與祭牲的糞一同除掉(瑪二3)。
值得注意的是,聖經所要求的這些祭物都必須是獻祭者從他自己的所有中獻出來的,聖經從來就沒有允許獻祭者以別人的完美祭物取代(注意瑪拉基書對祭司的譴責中也提到了「搶來的」,參一13)。這可以從律法給不同經濟狀況的家庭的要求差別看出來,有人獻牛、獻羊,較窮的人也可以獻斑鳩或雛鴿(參利一14)。換言之,神所要求「最好的」,是獻祭者的能力和所擁有的一切中的最好,而不是和別人比較之下的最好。這一點提醒事奉神的人,在考慮獻得好不好之前,必須先確保那是自己親手獻的。
二、所獻的必須有誠意
獻上一個「完美」的祭,和一個自身所獻的「最好」的祭之間的差別在於誠意。
想像你是一個很會做飯的人,有一天你要請人吃飯,你會不會去超市裡買一些冷藏的現成食品,放進微波爐裡熱一下然後請大家吃呢?除非是非常緊急的情況,大家要趕著吃,或一些重要的材料不足,不然的話,你豈不會盡自己的能力獻出最好的手藝?更何況事奉是做神國的工、敬拜是獻給神呢?
這就是為什麼我堅持每週在自己目前的團契講道。在我到這裡服事之前,團契沒有牧者,弟兄姐妹就從YouTube選視頻來觀看。2017年我來了之後,除非有特約講員(但因為德國很缺華人牧者,所以很少有機會請外來講員),否則我每週都講道,連出差到其它城市或國外,我也提前把講道錄好發給同工屆時播放。這樣做,並不是因為我自認講道比別人好,而是我要求自己每次的事奉都必須「現做的」、新鮮的。疫情下,在線上請講員也比較方便,儘管效果差不多(大家都是對著電視或電腦看視頻),但我還是要求講員必須是現做的。
三、在不完美中求完美
討論至今,相信我們都可清除看出「完美」和「誠意」之間的輕重。如果可以做到既完美又有誠意最好,但那境界既然不容易達到,「誠意」務必是優先考量。不單如此,一個有誠意的事奉,必然會越來越完美。
以我們在疫情下的經驗為例,當德國開始宣布禁足令之後,我和資訊部同工便開始研究線上聚會的進行方式和技術問題。開始的第一週,我們在家裡作直播,但因為網路信號不佳,結果只能傳送歌詞和講道PPT畫面,現場錄像的畫面不動。後來我們商討後決定改用預錄,但是花了很長時間做後製,而且也出現許多狀況和錯誤。我們繼續改進,等到最基本的條件(字幕、聲音、畫面清楚傳達)達到之後,我們開始追求更美、更好的果效和更快速的製作方式。直到最近我們還在改進現場收音問題,尤其是多種不同的樂器同時配搭時,起初產生許多噪音和回音,於是我們為此而添購了新的器材,效果已大幅度提升。可見,當我們堅持「自身所獻」的時候,我們所獻的品質就越來越完美。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採取「方便」而「完美」的方式,我們永遠沒有學到這些技巧,也無法在這個事奉上長進。
筆者認識很多宣教士都是完美主義者,連我自己也是。一般而言,完美主義者給自己和別人增添很多壓力,而且可能帶來事奉團隊上的衝突,尤其在教會的事奉上,由於大家都不是受薪的,有時候還會有人因此而退縮,這些都是筆者親身經歷過的。事奉久了,這種心態也跟著有所調整。至今我仍然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我對於自己的手做出來的東西都有一定要求,不僅僅是在美術上、音樂上、講道上、教學上、講義上,或者甚至只是週報上的排版和標點符號。以前,我會把對自己的要求也加諸在其他同工身上,但如今我已改變,學習從中去欣賞「不完美中的完美」。儘管成品不一定能達到專業的水平,但看見弟兄姐妹背後的心思、努力、代價、配搭,齊心把一件事做好,那些要比成品的完美更美!反之,如果一直使用既方便又完美的方式,會不會導致弟兄姐妹變得更加懶惰而不求長進呢?
願神常常提醒我們,也願每一個服事神的人常保持清醒的思考,知道到底在神眼中何為美。對我而言,我寧願獻一個跟別人相比之下不太「完美」的祭,也不要獻方便的祭。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經文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心靈小品】緩慢而無憾地說再見
✒文:Suling Chang(英國會計師) 🖼圖:釋常鐸
失智症,就像一個緩慢的告別,
Suling Chang以珍惜每個當下的心,
陪伴漸漸老去的父母,
從中,對佛法的體悟也愈發深刻。
我父親從商,大約在八年前,他的生意現金流量開始出現問題,他會忘記票款,或是一直下訂單,增加庫存。生活上也是,他幫我母親買菜時也會買錯,但他總是堅持自己沒錯,而氣憤別人的指責;繳房貸時,他常常忘記領錢,或者錢領了卻忘了繳……我姊姊就說父親可能失智了。
於是我說服爸爸做檢查,結果證實他得了血管性失智症,斷層掃描顯示在他四十多歲的時候曾經輕微中風,只是在行為及外觀上沒有任何明顯跡象,因此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身為佛教徒,我知道一切現象的發生,都是因緣和合,包括病症。也上網搜尋過相關資訊,知道失智症的發生比例相當高,因此我告訴父親,每個人都可能面臨這樣的狀況,既然發生了,我們就接受,爸爸也同意。只是,雖然接受,身心上還是需要很多的調適,並且面對醫療照護等現實而繁瑣的面向。
我們先將家裡改造成無障礙空間,並且讓父親退休,開始復健,以維持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少不要退化得太快。父親以前就是「過動兒」,生病之後,他特別喜歡回老家,也就是我爺爺奶奶的四合院,距離家裡車程約二十分鐘,他會自己騎車回去看一下,看看沒人,他也沒鑰匙,就走了。但回到家後,他可能喝杯茶,就又騎車過去,一天可以跑很多趟;或者,他會在幾分鐘內搭十幾趟電梯下樓。有時候,他想做的事我們都無法阻擋,例如爸媽有棟樓出租,某一天,他莫名跑去要房客退租。諸如此類的突發事件,我們都得善後,為此,他跟家裡時常起衝突。他的生長背景較為傳統,因此,他不允許別人糾正他。有可能他的內心也在糾結自己應該記得卻不記得的事實,想必也很惶恐懊惱,一旦他的懊惱沒有得到諒解,便更加沮喪,反應出來的就是不安和憤怒;家人也有自己的情緒,因為大家都很挫折。
再加上我爸爸有睡眠障礙,家人也隨著沒法休息,醫生了解後加重了助眠藥。事後我發現爸爸睡眠時間延長了,起床後卻常常顯得無精打采,跟醫生溝通後,我從他的作息開始調整起,增加白天的運動量,飲食上多蔬果、少澱粉,搭配復健和針灸,結果失眠及躁動都得到了改善。此後,當有狀況發生,我們都學著去觀察、嘗試、修正,需要費心。當時,是佛法給了我內在安定的力量,我明白一旦隨著外境波動,只會在負面情緒中打轉,還讓情況更混亂。
為了讓父母在生病後,仍能有個較正常規律的生活,我安排他們上午去針灸、復健、運動,下午參加佛堂課程,晚上聽經,為他們安排學佛的行程,是因為他們早年即皈依佛教。此外,我也會利用陪父親從屏東搭火車到臺南接受記憶門診的時間,帶他念一部《藥師經》,過程中他非常專注,而且能夠很準確地重複我念的每一個經文,他的表現及失智狀況的維持,連醫生都說不可思議,要我繼續既有的生活方式和作息。
佛法的力量確實不可思議,爸爸很多事情都記不得了,卻能記得迴向文和阿彌陀佛聖號。有天,他甚至很感性地跟我說,他很感恩諸佛菩薩,這一生有我們。雖然爸爸的語言能力已經慢慢受限,然而與佛法有關的事,他卻毫無困難。他現在的心情很穩定,總是笑臉迎人。即便突然起了個情緒,只要我們向他合掌微笑,說阿彌陀佛,他也會回以阿彌陀佛。很多人都說我父親變了,我想一方面是因為佛法的力量,此外,將心比心,因為他覺得自己被包容、被接納,自然能夠用溫順的心回應別人。
一位父親得了阿茲海默症的好友曾經跟我分享一句話:「一個人得了失智症,就像他在漸漸地向我們告別。」我頓然淚下,我們早就知道人生無常,無常來時總讓人措手不及,因而感受到跟時間的競賽,也讓時間顯得更為珍貴,我發願盡我所能陪伴我的父母。
爸爸喜歡看山看海,我有時會帶他搭高鐵、搭火車去兜風,從屏東搭火車到臺東,就只是吃個便當、看看海、聊聊天,然後搭下一班火車回家,這樣我父親就很開心了。
夏天時我心血來潮,跟父親說:「走,我們去吃冰!」他回我:「哇,生活過得這麼好哇!」然後就一塊兒開心地去吃冰。爸爸就是這麼可愛,甚至我要他扮個鬼臉,他也會扮給我看;若是要我母親扮鬼臉,她只會覺得我在胡鬧。這就是失智病人和一般人的差異,就像個孩子一般天真。
以前我和父母不會牽手,反而現在我們出門,一定是牽著手。我偶爾跟他們一起去針灸或復健,回家途中,也會找一件好玩的事情來做,或者去哪裡兜風。我常問父親的意見:「我們去哪裡好不好?」、「我們去做什麼好不好?」他總是精神抖擻地回答我「好」,讓我也很開心。我想,爸爸應該還是個大男人,仍需要被肯定、被尊重、被關心,我們何嘗不是也如此?
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因緣。很感恩父母在成長過程中,陪我做的所有事情,以及對我的種種好,養我、育我、關懷我,甚至小學時,趕圖參賽或功課做不完,爸爸會陪著我熬夜。現在的我,也想要以過去他們對待我的方式,對待他們;現在跟他們的互動,都是生命過程點點滴滴累積的重現。做飯前,我會跟爸媽坐在一起挑菜,聽著他們鬥嘴,突然有股溫暖的感覺,我們還有多少機會,能有這樣簡單的開心?可以安享這樣的時光?每個當下都在過去,時間分分秒秒流逝,讓我更珍惜我們擁有的時間。如同能夠修習佛法一樣,爸媽是我此生最好的禮物!(摘錄自《人生》雜誌第427期)
#心靈小品
#緩慢而無憾地說再見
#人生雜誌
#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