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誕風法式檸檬柚子抹茶慕斯蛋糕 🎄🍵
聖誕節第二個主題慕斯蛋糕!柚子、抹茶、檸檬真是三寶😍
💚完整食譜▶️ https://ladymoko.com/noel-citron-yuzu-matcha-cake/
上次分享了聖誕風法式柚子抹茶慕斯蛋糕食譜,裡面包含三個不同層次,分別是:Crémeux au Matcha 抹茶慕斯、Bavaroise Yuzu 柚子慕斯,今天這個食譜就要補充上原味法式蛋糕夾層Génoise食譜做法,再搭配上之前做玫瑰檸檬塔的Lemon Curd 檸檬凝乳食譜,這個層次超級豐富的聖誕節主題蛋糕就完成啦!Lemon Curd 檸檬凝乳的酸度滿分,毛毛非常愛!和抹茶、柚子一起吃,或是單和柚子一起吃,都有不同的味覺感受。
#毛毛食譜 #宅在家不無聊 #毛毛甜點 #毛毛抹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山海饌藝版畫展 #黃得誠專訪 藝術家黃得誠以金屬腐蝕版一圓自小到大的藝術夢 藝術家黃得誠從小就相當熱衷於繪畫,曾在高中聯考時;考過了那時仍是專科體制的台藝學科考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甚麼是素描呢!」,由於對台灣的術科環境不甚了解,他錯過了接下來的術科考試,也因為家中長期...
不同的味覺感受 在 Sasa 茉莉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最愛吃韓式泡菜,只要沒胃口或是不知道要吃什麼麼的時候,我就會想到韓式泡菜,因為不管搭配白飯或拿來炒肉炒菜都非常的開胃下飯。
這次選購了網路團購熱夯的
✨大頭泡菜-韓式泡菜✨
這款招牌泡菜不死鹹,味道也很夠,恰到好處的蒜味和辣椒比例拿捏的很好。
招牌泡菜比起單吃,在宵夜時常常拿來加入泡麵裡,或火鍋裡,真的很邪惡,一不小心就忘記自己在吃宵夜份量也沒有在節制的,實在是停不下來。
再來是另一款泡菜
✨黃帝養身泡菜(全素可吃)✨
用老薑,紅薑黃以及紅蘿蔔
製作的黃帝養身泡菜,與招牌泡菜截然不同的味覺感受,味道更清爽,有時吃膩了家常料理時,拿出了這罐黃帝養身泡菜,瞬間會開啟對食物的新感受,有一種畫龍點睛的感覺,真不錯。
家裡有時會有吃烤鴨剩下的麵皮,也可以拿來做泡菜蛋餅,蛋香與泡菜的結合完全融洽。
這款黃帝養身泡菜也成了我家冰箱不可少的一樣小菜啊。
#泡菜 #大頭韓式泡菜 #大頭黃帝養生泡菜 #好吃的泡菜 #小菜 #泡菜好吃
不同的味覺感受 在 幸福.原來在這裡-池上鄉福原社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年到了端午節,總是會出現「南北粽爭」,
到底是南部粽美味、還是北部粽好吃?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實有「東部粽」選手的存在唷~
今天就讓池上多力米來幫大家介紹吧!
這個「 阿粨 / a-bai /」,是原住民部落的餐食,
最常見於台東,所以也有人稱它為東部粽。
阿粨以小米、糯米作為原料,
特別的是,它是用兩層葉子包裹,
外層是月桃葉,打開粽子就會飄出一股月桃葉的香氣,
內層是假酸漿葉,是可以吃的哦,
它可以增加特別的進食口感,也減少消化糯飯的負擔,
內餡有雞肉、豬肉口味,甚至要做成素食也可以,
一口咬下,小米的黏密口感搭配鹹豬肉的鹹香,香氣在口中奔放,
絕對與南部粽、北部粽有不同的味覺感受!
下次來台東,除了來逛逛故事館,也順道來吃吃看「阿粨」吧!
不同的味覺感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山海饌藝版畫展 #黃得誠專訪
藝術家黃得誠以金屬腐蝕版一圓自小到大的藝術夢
藝術家黃得誠從小就相當熱衷於繪畫,曾在高中聯考時;考過了那時仍是專科體制的台藝學科考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甚麼是素描呢!」,由於對台灣的術科環境不甚了解,他錯過了接下來的術科考試,也因為家中長期在做工程的影響,轉而申請了電機相關科系。
就讀泰北電機的期間,內心一直無法忘懷喜愛的藝術;黃得誠遂決定轉考同校的美工科,美工科的修習完成時,因感術科學生的學科成績不夠理想,於是在重考準備了一年後,進入了理想中的台藝大美術系學習。大學生活中,得誠能盡情的沉浸在藝術的滋養裡,可惜的是,因為當時家庭背景的經濟需求,畢業以後卸下了藝術的夢想,也喜愛烹飪的他和家人開了間餐廳共同經營,一轉眼就過了十三年。
回到母校擔任助教 深入版畫創作的開端
經營餐廳這段時間,黃得誠透過恩師鐘有輝教授推薦,重新再次回到台藝大,協助版畫所擔任助教一職,坦誠個性「閒不下來」的他,也曾同時身兼餐廳老闆及版畫所助教雙重身份 ,銜接的時間長達兩、三年。也是經由在版畫所幫忙的過程中,逐步對版畫媒材更深的認識;梅丁衍教授也鼓勵他:「去玩玩看嘛!」,當下猶豫的他也在思考,若以版畫創作為主該如何下手才好?擅長從週遭尋找熟悉題材的黃得誠,因此便聯想到了他的餐廳經營背景—「料理」。
決意要投入版畫創作後,一開始得誠也從木板版印做起;一路嘗試各種不同媒材的版種,直到他遇見了西方版印的金屬腐蝕版,終於找到了他心中想要追求的中西融合元素!藝術家黃得誠使用銅板加以打磨後,再接著上防腐蝕劑,然後在刻線,這時可以選擇氯化鐵或硝酸來作腐蝕;接續著線刻完了之後,再清洗完後做層次的遮蓋,最後噴上細點就大功告成了。
創作與烹飪的奇想結合 黃得誠繪料理燴出絕佳風味
此次得誠展出的作品,都以料理為主,強調食物所乘載的情感問題,在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眷戀的味道,無論你是不是已經嚐遍世界美食,但總有一個是終身難忘的味覺體驗,這個滋味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卻伴隨著人生重大的事件或情緒轉折,因此將味覺烙印在生命中,藉由本展一起來發掘;關於每個觀賞者內心裡屬於「味道」的故事。
藝術家黃得誠以臺灣辦桌菜餚或庶民小吃為主題,這些隨處可見的菜色,記載了臺灣社會的脈動,並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烙影印下一個重要的故事,透過創作者的重新詮釋而轉化成的圖像,與觀者內心景觀產生連結。以唐朝懷素的食魚帖,從書法的造型概念中喚起作者對文字的情感,將其轉化成圖像表達,創作者對於飲食後的內心景觀這是屬於一種自身對於食物的觀照,也希望經由作品帶領觀者回憶起屬於自身的飲食景觀,追尋原味的體驗。
主打作品「食珍錄」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食物,在此基礎上將經典文學紅樓夢的故事結合重新詮釋,讓食物除了給人味覺的滿足外,將內心的感受轉化成為視覺圖像的創作集結。而展出作品之一的「食全大補」,為創作者從臺灣傳統補身觀念為出發,集結民間習俗中對於補身食物的觀察及轉化的成果;每個人都有吃補的經驗,通常第一次吃補的經驗都是來自家庭在「以形補形」的觀念下,這是一種來自家人對自身的期望,而「食補」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總結出來的食療方法,生物和人類在地球表面所經歷的漫長的進化生活,經由呼吸、喝水和吃東西,與地球表面的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達到平衡狀態,使食物在人體裡被充份的延伸;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作品內容多以呈現食物的功能性,以創作者的角度重新詮釋。
與記憶中的美好道別 啟程前往藝術的康莊大路
對於得誠來說,「餐廳」的完美結束—在回去創作者的身分以前開過一家餐廳,雖然沒有大飯店的規模;卻是人生的轉捩點。那些創作低潮的日子讓他重新思考沈澱,因為餐廳開設在畢業學校的附近,也在每個時期與這些學生建立了共同記憶,十多年間發生了很多的事;當得誠決定再以創作視為人生的最重要的事業後,毅然結束了餐廳的經營;唯一的遺憾是來不及跟這些朋友說「再見」,因此他一直希望能重新烹飪當年餐廳菜色,邀請懷念那些味道的人;並正式地與大家道別,畫下句點—「人生,無不散的筵席。」
這座小小的島嶼,混雜各地的人種;帶來各種料理、不同的味覺感受,食物對於這座小島的人來說,只是建立在人類最基本需求上的「煉金手法」,慢慢失去原有的味覺感受,透過黃得誠的作品讓我們一同來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味?(文:金車文藝中心)
黃得誠 簡歷:
2012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 畢業
現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版畫藝術碩士班 行政助教
奇想文化有限公司 / 奇想畫室 負責人
不同的味覺感受 在 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紀錄中... 味覺作為一種最原始而有效的 ... 的推薦與評價
味覺 指的是能夠感受物質味道的能力,包括食物、某些礦物質以及有毒物質的味道, ... 而古代中國的5元素哲學思想則列出了稍微不同的5種基本味道:苦、鹹、酸、甜和辛, ... ... <看更多>
不同的味覺感受 在 [心得] 迷思系列- 味覺圖? - 看板Win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在上面幾篇w大的分享"[心得] 日本酒之酒器篇"當中
有提到"舌頭甜的受器主要分布在舌尖"等等資訊
在推文我及一位z版友就反應傳統認知的"舌頭味覺圖"是有問題的
https://tinyurl.com/jjruw6u (一般認知的舌頭味覺圖)
剛好前幾篇b版友也開啟了迷思系列的心得分享
想趁這個機會澄清一下這個味覺圖迷思
------------------------------------
相信大家在很多品酒網站或教學當中都看過
"讓舌尖接觸酒液,感受它的甜味。接著帶至舌頭兩側,感受酸味與澀味..."云云
我在入門喝葡萄酒的時候因為怎樣都感受不出差異而對這個資訊產生懷疑
上網一查才發現這個理論在20世紀末普遍受質疑,並陸續有科學研究的結論持反面論點
大家可以看看wiki的"味覺圖"條目,其實就已經寫了一些這個迷思的歷史跟謬誤
https://tinyurl.com/hksgqxo (wiki:味覺圖,可以看看英文版本,reference比較多)
想要了解深入一點的,推薦這篇由一位佛羅里達大學藥理所教授寫的文章
https://tinyurl.com/on28dk7
簡單來說 最早是在1901年 一位德國的科學家Hanig
他想要研究舌頭上不同部位對味覺認知的門檻(threshold)會不會有差異
研究的結論是 有
然後他就在他的paper裡面畫了一堆舌頭跟點點來表示舌頭對不同味覺的敏感度差異
(原版德文論文在此 https://tinyurl.com/gp59pyz)
但是在他表示對甜、苦、酸的敏感度分布圖中(原論文 Fig. 5)並沒有被量化的y軸
也就是說雖然好像有差異,但是程度是怎麼樣我們無從得知
這模糊的資訊在1942年被一位哈佛的心理歷史學家Boring引用出書 (我沒打錯他名字)
Boring把這數據的y軸normalize成0-1的數字
儘管這一樣只能指出相對的敏感度
但是這圖乍看之下就好像在說某種味覺相對敏感度是1的那些位置只對該味覺有反應
現在大家所認識的舌頭味覺圖就這樣誕生了
可以說是對數據解釋不精確而產生的結果
-------------------------------------------
然而現在許多研究已經對這個理論持反證
1973年匹茲堡大學的Collings (論文在此 https://tinyurl.com/h58pwko)
她一樣調查了舌頭跟上顎各部分對味覺偵測的門檻有沒有不同
她的結論其實跟Hanig一樣 有,但是非常小而沒有實際意義
結果顯示苦味的偵測門檻最低的地方是在舌頭前端跟上顎,而非傳統認知的舌根
但是在超過了偵測門檻之後,是舌根最容易辨別出造成苦味物質的濃度變化
而對其他味道而言舌頭各部位對超過偵測門檻的濃度辨別則幾乎沒有差異
現代醫學指出舌頭上有兩條味覺神經幫助傳達味覺訊號到大腦
包含連接舌頭前2/3的顏面神經跟後1/3的舌咽神經
1965年醫生Bull發現切斷顏面神經的人仍能感覺甜味
說明舌尖辨別甜味此一說法是有問題的
1993年Bartoshuk的研究更直接指稱味覺圖是錯的 (https://tinyurl.com/j35p2rz)
他發現對顏面神經施加麻醉的對象甚至對甜味的感覺增強
最新的生物研究則指出哺乳類對味道的感覺是來自味覺受器(Taste receptor)
而且對味覺是個別存在的,也就是酸味有酸味的受器、鹹味有鹹味的受器
(https://tinyurl.com/gpnxf8c from Nature)
舌頭上的味蕾就含有非常多的味覺受器,
而且這些受器甚至還分布在上顎、喉頭和上食道
所以對味道的感覺當然並不會只來自侷限的區域
退一步來說,即便舌頭各部位對味道偵測的門檻有差異
酒液中使人們感受味道的物質濃度也是高於這個門檻非常多
在喝酒的時候理論上是感受不太出來每個部位對味道的差異
--------------------------------------------------
由以上可知,品酒的時候不需要侷限於讓舌頭哪個部位接觸酒
盡管用整個舌頭跟口腔好好品酒即可
但是 身為一個受過科學訓練的人 雖然現在有許多科學證據與它衝突
我並不會就直接結論說味覺圖鐵定是錯的或是無用的
也許將來會有更多科學證據替它翻案 或是修正成更有用的版本也說不定
Cheer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6.216.1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ine/M.1464012472.A.54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