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的童話故事》—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之二
她成長於童話般的森林小鎮。
那裡距離柏林開車約一個半小時,有著湖、運河、古老建築、綿延翠綠的森林與遼闊無邊的天空。
所有童話故事必備的佈景,都在她的故鄉。人們以為成長於德東地區的人,必然是孤寂拘謹或者不安的;但梅克爾回憶她的森林莊園成長史,「沒有陰影」。
柏林圍牆於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築起,當時梅克爾才七歲;但梅克爾並未感覺自己的世界被分割。
她總是坐在學校廁所的馬桶上,偷聽收音機報導西德內閣誰當選誰上台的消息;在森林莊的家中,她們一家收看西德的一切,自小梅克爾即對西德歷任總理的名字倒背如流。童話故事的故鄉,使這個女孩習慣「慢慢且安靜的生活」,並「與生命和平相處」。
梅克爾成為「主導歐洲」的女人之後,人們急著尋求她「領導魅力」的答案。
自二〇〇五年出任總理至今,她度過了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當經濟崩潰沖倒世界多數執政黨時,梅克爾在上屆選舉時仍繼續高票連任,毫無對手。她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她看起來如此猶豫,如此盤算,一旦出手卻堅定立場,不因外界聲浪而動怒或動搖;她的人物圖像一向讓外界抓不住,說不準。
梅克爾和所有廿世紀我們熟悉的政治巨人如此不同,話語平淡,不以「勇者」自居,卻往往創造驚奇.... 她的政治有另一種想像,一種淡淡的香味,至今成謎。
她太不像傳統政治人物。
有的時候,我很想把丘吉爾從天上抓下來和梅克爾對話; 前者充滿熱情、勇氣、文采、智慧、滔滔不絕。丘吉爾留下了太多名言,而執政至今已經十六年的梅克爾,人們幾乎無法從她長達十六年的公開談話中摘錄一句,啟蒙人生。
二〇一四年,梅克爾代表歐洲巨人的角色在中國清華大學演講,學子們對她充滿期盼。一個德東出身的人物、物理學家,女性;跨越了層層圍牆,統治著世界文明的搖籃: 「歐洲」。 尤其那些穿著體面的歐洲貴族們,例如薩科奇、卡麥隆,無論衣著品味多麼「優雅」,在梅克爾媽媽有點肥胖臃腫的身軀前,都像一群毛毛躁躁的「足球男孩」。
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忍不住崇拜,等待著,等著她開口。結果除了德語發音的隔閡之外,她全無抑揚頓挫的口音,平淡的內容, 「可持續發展」「二〇一五議程」.... 提了二十多回,最終學子在梅媽媽平靜的演說中,一一沈入「搖籃曲」,一場「不可持續的昏迷」,半數學生半數時間睡著了。
或許在一個快速且庸俗的媒體年代,這樣的政治人物,才能生存。
你找不到一個標題,可以斷章取義她的話語。
她極少表態,語焉不詳;商業又醜陋的現代媒體文化,在她身上真榨不出太多好處。
於是研究梅克爾的書籍撰寫她的內容總是有若墜入迷宮,除了「猶豫、搖擺、小碎步」等形容詞之外,人們大概只能以討論她和普丁見面時「不喜歡他的狗」來吸引讀者的眼球。
翻閲梅克爾的成長過程,我注意到這個女孩自小「正向」的特質。即使在東德禁錮的年代,她也不覺得自己少了什麼。
是的,世界有一道圍牆擋住了前往柏林、巴黎、西方的路;但世界這麼大,另外半個地球已足夠一個森林莊長大的女孩探險。
當蘇聯控制德東,甚至派軍駐防她的故鄉時,梅克爾在這個蘇聯境外最大基地感受的不是「母親的心臟被入侵者插了一根刀柄」,她利用機會與穿著制服的駐防士兵練習俄語;而且感覺頗有「異國情調」。
梅克爾的俄語無懈可擊,這不只使她當上總理和普丁談話流暢無比(包括表達不喜歡普丁的狗),也使梅克爾獲得了「俄文最佳學生」的獎賞;小小年紀她被送到東德各地旅行,尤其「前進莫斯科」。
在莫斯科,她買了第一張披頭四的唱片;十年級左右,和朋友背著背包於中歐四處火車旅行。
才十五歲,她已去過布拉格、布達佩斯、保加利亞、以及黑海之濱巴圖米(Batumi)的海水浴場。即使對西方有所渴望,小梅克爾告訴自己:「倫敦大概和布達佩斯很相似吧!」
對於東德的威權控制,高中快畢業的梅克爾,有了第一次田園態度外的「放肆」,她找了一堆同學共同演一齣戲: 「莫三比克自由運動」,內容反抗外來葡萄牙佔領者(諷蘇聯),而且故意以「英文」高唱國際歌,接著朗誦詩句:人應該追求自己,「否則只是一條坐在圍牆(柏林圍牆)上的哈巴狗。」
她有技巧地「打著紅旗反紅旗」,但態度搞笑。這是小梅克爾政治上第一次的「表態」,方法:在政治敏感邊緣擦槍,但方式幽默。
她佯裝可愛,最終完成安全的叛逆任務。
閱讀梅克爾的一生仍然是有趣的,總可以在平凡中找到一點跳躍的煙火;好像在一望無盡的森林田園中,突然遇見了一匹色彩鮮豔的馬車。
例如她的本名叫Angela Kasner ;如今舉世聞名的Angela Merkel,梅克爾(Merkel)姓氏來自於她的第一次婚姻,丈夫烏里西·梅克爾(Ulieh Merkel)。
她很愛這個男人嗎?以致於第二次婚姻不改姓、一輩子也以「梅克爾」之名附身、名滿天下嗎?
事實答案是她第一次結婚時年僅廿三歲,烏里西是一位物理學家,倆人認識三年後結婚;結婚的理由非常務實,按照當地規定只有結婚才能分配住房。這一段婚姻四年後破裂,倆人形同陌路,Angela回憶她「幾乎在一夜之間,從倆人東柏林共有的房子搬出去」,留下震驚的烏里西。
這個看似「平穩」的女子,在處理個人婚姻事件時,可沒有許多人描述的「猶豫、搖擺、小碎步」。
她直接,她了當。而她離婚了卻不改姓,因為:許多資料需要重填,麻煩。
梅克爾這輩子最大的恩人是她的政治恩師柯爾,柯爾總理把她帶到了政治大位;但當柯爾後來陷入政治獻金醜聞時,向來「聽話」「安靜」「穩重」「小女孩」的梅克爾,居然向他發出了公開決裂信;並且以秘書長的身份從此一躍接任柯爾,當上基民黨黨主席。
這正是「梅氏」童話故事的特徵。
她看起來那麼乖巧,與俄羅斯士兵聊天,愉悅地學習俄語,遊歷莫斯科。但必要時,她會「咬人」。
她和東德許多開放的人有不同也相同,渴望西方價值,但很務實地多數時刻妥協於既有框架。
柏林圍牆倒塌前, 梅克爾惟一對西方的憧憬是:六十歲以後,盼到西方一遊;僅此而已。
但她的一生平凡中始終藏著特例,如一隻隱居於森林中的豹子,必要時跳起來捕捉獵物;平日則安於餵養,表現不強求,不掠奪。
而這正是她成功的方式。
這「平凡的例外」 ,使她的政治對手總是低估了她。
梅克爾把政治及人生看成如物理學般線性的過程,她常形容自己喜歡妥協勝於衝突,所以多數時刻沒有鮮明的個人色彩。
但總有例外,而且每次都是例外讓她得分。
例如處理敘利亞難民事件。
在此之前梅克爾的形象是不近人情的冷酷撙節女王;但當歐洲難民湧入時,她改變了過去德國二十世紀「屠殺者」的形象。德國正在崛起,過去的包袱從此卸下,她使用各種手段結盟,阻止德國種族主義另類選擇黨崛起,公開斥責他們無恥:然後,她留下一個新名片給廿一世紀的歐洲領導國:德國。
從此德國的代名詞是人道主義大國,在敘利亞危機時,德國共接納並安置了120萬難民。
這並非天真。
她深入思考德國國內穆斯林人口已佔4%,早有激進份子;於是她「例外」地放手一搏,決定開放近一百萬二十難民進入德國(佔約德國人口1%),他們可以合法接受教育,可以合法工作。
從此「梅克爾」及「德國」是人道主義的象徵,穆斯林的朋友,柏林總理辦公室中的梅克爾才是真正的現代「自由女神」。
她以物理線性的概念理解某些移民衝突仍會持續,但長期德國需要一個新的符號,一個溫暖的標籤;捨別一次大戰、二次大戰中侵略國的永久印記。
她更明白穆斯林激進主義形成的歷史背景,梅克爾相信遏阻激進極端主義的方法不是佔領、戰爭、或是空襲;而是在最關鍵時刻,對穆斯林表現出愛、同情與包容。
在國內,她聯合反對派,面對如此的困境。選後她慷慨地捐棄恩怨,與社會民主黨組成大聯合政府。
當她決定放手一搏,她看的是長遠的歷史。未來的德國,過去的德國。
地方選舉一輸,她先辭去黨主席,再表態不再尋求連任,化解當下排山倒百的壓力。
當她再次站到平凡的對面,「例外」那一邊.... 責罵她的聲音慢慢小了。
六年之後,難民不是危機,他們融入德國社會,提供人口紅利,補足工廠、服務業、基層勞動力不足。
她不戀棧權位,16年的總理生涯,她知道何時該總結?用什麼方法總結!
因此當2015年敍利亞難民危機導致德國民意分裂時,她不擔心政治後座力,她知道一旦勇於捨去權力,她會有足夠的線型時間與空間,證明接納廣大敘利亞等地難民,對德國是一件好事 。
六年過去了,梅克爾把歐洲及西方已疲倦但應接不暇的反恐、反穆斯林,改成正向的童話故事;最終不只讓德國在國際形象中得到「了不起」的掌聲,並為德國高齡社會注入新勞動力,尤其與穆斯林關係達到一種可能的和解平衡。
而大西洋另一端,美國正在棄守阿富汗。
於是,那隻看似平凡保守,卻偶爾例外勇敢、精明的豹子,田園中,再次躍起。
如今所有她曾創造的故事,已近尾聲⋯⋯留下六年前反對她、逼她下台的人開始恐懼:沒有梅克爾的德國,會是什麼?
梅克爾教了我一件事:或許成功的民主政治就該多一點點無聊。因為那代表細膩、耐心、妥協、寛容與堅持併存:沒有也不該有簡簡單單的吶喊口號。
不結盟運動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段期間以來,大家都有很多的失去,但別讓苦悶佔據我們有限的人生。閱讀能豐富我們的視野、充實我們的心靈、給予我們不同的思考方向,也能學習新技能,獲取新知。小說也好,食譜也好,為下一趟旅行準備的旅遊書也好,就是現在,去尋本自己喜歡的書吧!
---------------------------------------------
📚【Keep Reading! Let’s讀it.】📚
#文化部書單推薦接力活動
『沒錢、沒時間、或受困於疫情無法去旅行,那就閱讀。因為文字可以帶你到任何遠方,謝謝房市達人 張旭嵐點名邀請,為大家推薦一些對身心靈有益,喜歡的書單。』
👉(1)必讀No1
《樹冠上THE OVERSTORY》
作者:Richard Powers
譯者:施清真
出版社:時報文化
期待了非常久,終於盼到《樹冠上THE OVERSTORY》上架!這本書曾獲2019年普立茲小說獎,在美國上市三年多,至今仍高踞各獨立書店暢銷書排行榜。作者鮑爾斯藉由幾段故事,道出樹木在九位主角人生中的關鍵存在,每個人物都伴隨一棵與命運休戚與共的樹登場,小說裡除了展現作者對植物的熱情與調查深度,故事線還延伸到越戰歷史、北歐移民史、以及戰後中國移民面臨的內心糾結,內容甚至還出現中文古詩,鮑爾斯的文采令人讚嘆,但用英文呈現的中文詩,要「再」譯回中文談何容易,想來就是個艱鉅挑戰!
譯者施清真是我大學時期非常喜愛的一位老師,施老師目前旅居美國,為了完整譯出原文的意境,她與原著作者長期保持書信往來,反覆商討用字,還因此結交為好友,在施老師的邀請下,鮑爾斯更欣然為中文版撰寫一篇全球獨家的跋文,成了這本書的一大驚喜!我完全認同鮑爾斯所說的:「若想在地球上永續生存,我們就必須與樹木結盟。」因為人類在地球上有如滄海一粟,樹木才是地球真正的守護者,我們得試著去傾聽,傾聽樹木想說些什麼。
👉(2)《通往世界的植物》
作者:游旨价
出版社: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非常適合作為《樹冠上》延伸閱讀的書,這是一部臺灣高山植物的自然溯源史,透過高山植物群引路,揭開百萬年來臺灣島與全世界的連結。南半球高寒植物「山薰香」是如何跨越赤道來到中央山脈?你知道與加州巨杉齊名的東亞珍貴巨木就在臺灣嗎?臺灣唯一的特有屬植物是什麼?這本書能告訴你答案。
👉(3)《改變歷史的50種礦物》
作者:Eric Chaline
譯者:高萍
出版社:積木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前面都介紹植物了, 一不做二不休,乾脆連礦物一起來吧(笑!)其實是孩子學校的暑期書單裡有這本書,在網路書店試閱了幾頁後,覺得非常有趣,馬上訂一本來看,國一升國二馬上要接觸理化科目的學生,非常建議閱讀。這是一本貫穿遠古時代到現代科技世界,述說礦物如何影響、甚至定義人類生活的故事集。像是促使甘地發起獨立運動的開端,竟是再平凡不過的鹽;居禮夫人發現的鐳,曾被不知情的工廠女工塗在指甲及牙齒上當成夜光塗料炫耀,引發一場百人中毒大悲劇;馬路上灰黑的瀝青,曾是保護基督教國家免於毀滅的神奇「希臘火」,這本書的圖片非常豐富,從遠古原始人類敲出第一柄燧石刀刃起,以50種礦物描繪出貫穿數百萬年的人類足跡,敘述我們如何用礦物構築家園,如何發現並利用它們建構起整個人類文明社會。
👉(4)《讓天賦自由》
作者:Ken Robinson/Lou Aronica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都說「天生我才必有用」,但遇到成天只知道闖禍惹事,成績又不怎麼樣的孩子,爸媽只能乾瞪眼,實在不知道他會有用在哪裡?在我對教育徬徨無助的時候,有老師建議我看看這本書,書中59個最真實的生命故事,每個人都過著挑戰重重的生活。他們的人生歷經低潮與阻礙,卻終究獲得肯定與成就,這些故事的重點不在於他們的成功,而在於你如何回應內心的呼喚,找到你的熱情所在,或許一切都會改觀!
👉(5)《自在生活: 涓涓的101道家傳好味》
作者:胡涓涓
出版社:幸福文化
這本書對身心靈超級有益啊😆!想吃什麼?照做就對了!
沙茶羊肉空心菜/黑胡椒牛小排/鹽酥蝦/螞蟻上樹/乾扁四季豆/薑絲炒大腸/乾燒蝦仁糖醋雞丁/蒼蠅頭/魚香肉絲/麻婆豆腐/鹹蛋炒苦瓜/滑蛋蝦仁/油豆腐鑲肉/回鍋肉/照燒豬肉片/客家小炒/宮保雞丁......
Carol老師的食譜不管中式還是西式,只要照著做不大會踩雷,我煮菜煮到沒點子的時候就乾脆把書丟給小孩,「來,自己去翻一翻看想吃什麼?媽去買菜來做。」這本主婦寶典,你必須擁有。
推薦好書大家一起來,我邀請好朋友 東森氣象主播王淑麗一起種下閱讀的種子,靜待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萌芽。
#KeepReading
#Lets讀it
#疫起待在家
#一起來讀書👉
不結盟運動英文 在 綠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綠黨對英國綠黨友人潘妮坎普(Penny Kemp)致上最深悼念】
文/綠黨前召集人、中山大學公行系副教授彭渰雯
我們非常遺憾地得知,對本黨創黨初期發展影響重大的英國綠黨友人潘妮坎普,已於6月12日因病過世。
坎普在1996年綠黨創黨之初,不畏當時國際間對海峽兩岸高度緊張情勢之擔憂,代表歐洲綠黨聯盟來台表達對本黨的支持。作為一位充滿活力與行動力的綠色政治理念實踐者,她鼓舞啟發了許多年輕綠黨成員的信心。
在此之後,坎普於2000年進一步促成台灣綠黨與歐洲綠黨的連結,共同在歐洲議會召開記者會,力挺台灣作為一個非核國家的地位。
台灣綠黨對坎普家人的傷痛表達最深摯的哀悼之意,我們將永遠記得這位來自英國的綠黨導師與好友。
#關於潘妮坎普
25年前的1995-1996年間,台灣正被第一次總統直選以及海峽危機的氛圍所籠罩。
這不僅是1950年代末期以來,台灣與中國最接近發生軍事衝突的一刻,也是台灣首度被國際肯認為一完全民主政體的時刻。在這個台灣現代史上非常重要的時間點,英格蘭與威爾斯綠黨發出了一份新聞稿,標題是:潘妮幫助台灣綠黨贏得席次。
雖然有關台灣國際關係的研究多半聚焦在國家層級,蓋瑞朗斯里(Gary Rawnsley)則強調公民社會在公共外交上可以扮演的關鍵角色。他注意到台灣的「非政府部門可以建立並維繫與海外團體或個人的長期且有意義的關係」。而台灣綠黨在全球綠黨網絡內的積極參與,就是公民社會主導之外交的最好範例之一。
潘妮坎普(Penny Kemp)在1996年3月訪問台灣之行,則可被視為台灣綠黨外交的起點。
台灣綠黨是於1996年1月25日由公民社會團體結盟所成立,當時距離總統與國大代表選舉已不到兩個月。在英國綠黨的新聞稿中,說明潘妮坎普是是英格蘭與威爾斯綠黨的執委之一,而她到台灣是為了「回應台灣綠黨的請求協助」。但為什麼這位英國環境運動者的來訪,會留下如此深遠的貢獻呢?坎普願意遠道而來協助剛成立的台灣綠黨這件事,不僅吸引許多媒體注意,也得到台灣綠黨最深摯的感謝。
原本有另一位歐洲綠黨的資深成員要與坎普一起前來,但最終因當時台海飛彈危機的安全顧慮而取消。坎普來訪時還與當時的台北縣長尤清見面,尤也特別為接見她而穿了套綠色西裝。在我訪談綠黨早期的發展歷史時,潘妮坎普的名字是經常被提及且感念的。
當時雖然綠黨創黨成員們早已聽聞許多國際綠黨運動的消息,但這是他們第一次真正與歐洲綠黨的代表碰面,且這場相見顯然留下深刻的印象。坎普對台灣綠黨的夥伴介紹了很多歐洲綠黨的情形,以及在實務上作為一個環保政黨的意義。
儘管坎普的到訪是短暫的,這些討論互動卻持續延伸,包括一些年輕的台灣綠黨黨員在該年夏天就實際到英國拜訪她。在將近24年之後,綠黨創黨秘書長洪裕程回憶道:「雖然我們沒有選得很好,但我們與歐洲綠黨和潘妮坎普接上線了。她告訴我們很多歐洲綠黨的狀況,到今天我都還記得非常清楚。」
坎普訪台所帶來的國際綠黨連結,可以用1996年3月19日的歐洲綠黨聯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Green Parties)聲明為例說明。歐洲綠黨聯盟發出正式聲明表示其「全力支持台灣綠黨所推動的綠黨理念,以及台灣人民有權利決定他們的未來。
所有否定台灣人民基本人權與民主權利的恫嚇和威脅,都應受譴責。歐洲綠黨聯盟希望當前的緊張關係能以和平的手段解決,也祝福台灣綠黨成功將綠黨理念帶入即將到來的國代選舉及核四公投上」。
坎普的訪問揭開了台灣綠黨與國際綠黨積極連結的序幕。綠黨非常重視這樣的外交,1997年聘任艾琳達(Linda Arrigo)擔任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就是個例子。在接下來數年,綠黨不僅加強其與歐洲綠黨聯盟的關係,也在催生亞太綠黨網絡的任務上扮演領導角色。在我寫作台灣綠黨專書時所做的相關研究訪談中,國際綠黨外交是許多人記憶最深且感到有意義的綠黨經驗。
1998年台灣綠黨兩度參與地方選舉但均無人當選,到1999年甚至瀕臨瓦解。但在這個低谷之際,綠黨卻完成了第一場重要的外交成就。在不到一個月的準備期間內,創黨成員之一張琦凰成功地與坎普以及留法台灣學生合作,安排了一場台灣綠黨的歐洲訪問。
在2000年5月11日,歐洲綠黨聯盟與台灣綠黨共同在布魯塞爾的歐洲議會內召開記者會,呼籲台灣新當選的總統陳水扁實踐其選舉承諾,廢止高度爭議的核四廠興建案。在這趟訪問中,歐洲綠黨聯盟通過決議支持台灣成為一個非核國家。
受到坎普1996年訪問啟發的幾位綠黨成員,在後來綠黨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持續扮演領導或諮詢角色,直到最近2020年的選舉亦是如此。此外,這些早期建立的國際連結,也使得台灣綠黨成為台灣最具國際性的政黨。儘管台灣經常被許多國際組織排除,台灣綠黨卻是全球綠黨網絡的重要成員。例如黨員顏克莉不僅曾擔任亞太綠黨網絡的召集人,更進一步擔任過全球綠黨的共同召集人。
台灣綠黨的國際外交顯示了台灣公民社會有潛力走到政府無法達到的地方,建立並維繫與海外團體或個人的長期且有意義的關係。而在聆聽綠黨創黨成員即使在2021年3月,仍熱切討論潘妮坎普25年前訪問的影響,實是我研究台灣綠黨九年多田野期間最受感動的時刻之一。
相關訃聞連結 Obituary: t.ly/aR
(台灣的綠黨:潘妮・坎普訪台的貢獻(Taiwan’s Green Party: the legacy of Penny Kemp’s visit);本文英文版於2021年4月8日首刊於 Taiwan Insight,由Taiwan's Green Parties Alternative Politics in Taiwan一書作者羅達菲(Dafydd Fell)撰寫;彭渰雯翻譯)
不結盟運動英文 在 欲取得最热门新闻消息,请订阅马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不团结,小国可能在药物和疫苗方面遭先进国的制药巨头边缘化。 不结盟运动应团结起来,向世界证明它可以应对疫情,以及崛起成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