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時開寫作課,看到一位同學有一本翻爛到沒書皮的書,我仔細拿起來看,竟是我的《精準寫作》,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次數,他看了三四遍。我以為他要去考試,原來是想練習思考。
他是台中工程師,一直認為自己思考慢、表達差,上完寫作課之後,寫了一篇學習文章,我看了感動得快哭了。不是寫老師多厲害,而是他如何學習,而且文字非常精準好讀,我立刻請其他同學參考。
以下是我微調之後的版本,但是修改很少。
嘉麟2.0
1.寫得非常非常好
2.我感動快哭了
3看我的微調,讓文字更緊湊
4.注意我最常改掉什麼標點符號
【寫作讓腦力學會急轉彎】
在我讀高中、大學時期,媽媽就常唸我,腦筋不要像高速公路一路直線都沒再轉彎。記得有一次:媽媽請我做事情,我都是聽到一個口令,才做一個動作;沒有講下一個動作,我就不知道怎麽做。媽媽就會唸我,不要那麽死腦筋好不好?要會動腦及察言觀色。
我總是將媽媽的話當耳邊風,左進右出,很懶得動腦思考,只想到人家說什麽,我就做什麽,事情有完成就好。
殊不知,懶得動腦思考的壞習慣,導致我畢業出社會後,在工作、準備國考,日常生活與人相處時、在三方面出現嚴重的問題,讓我困擾很久,不知道要如何「有系統的」動腦思考?
首先,在工作上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動作很慢沒效率。我在工作時,前輩有教過的,我才會做,沒教到的,就不會做,做事步驟很跳躍缺乏邏輯,造成動作很慢。
雖然自己知道有這些問題,卻不知道如何「有系統的」動腦筋,非常的困擾。
接著,準備國家考試唸書時抓不到重點、理解力差,缺乏有系統的邏輯思考。 國家考試的書,大部分都是厚厚的一本,翻開來,幾乎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我常陷在文字堆裡,有時章節看完了還不知道什麽是重點。理解力差,要念很多次才能理解段落大意,以及閱讀時,都只停留在字面的意思,缺乏有邏輯的深度思考。
最後,日常生活與人相處時的問題是詞不達義、講話跳躍沒邏輯,加上思考慢造成講話速度慢。很多時候,我在跟他人說話時,總是無法把心裡要說的,精準的表達給對方了解,常遇到的就是,要再花更多時間解釋,我不是這個意思。
另外,講話像天馬行空很跳躍沒邏輯,一下講東;一下講西,聽者聽不懂我在說什麽。以及平常很少動腦筋,思考緩慢的結果,導致講話速度慢,聽者會沒耐心繼續聽下去。
我的困擾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於是開始上網搜尋方法,有篇文章說,「寫作」是一個「鍛鍊及提昇邏輯思考能力」的好方法,我立刻在網路搜尋「寫作」的相關書籍或課程。
當時,是先在澄意文創的網站及老師臉書上看到有開深頁10堂寫作課,鍛鍊思考能力。雖然很想要報名,但礙於時間、地點、金錢的考量,最後沒報名。
只好,先看老師臉書上分享的學員課後心得文,及自己買一些邏輯思考的相關書籍來看。
大約過了一年多,在老師的臉書上看到有出 《精準寫作》這本書,內容有精鍊思考的20堂課。心裡想著先買回來研讀,等到時間、地點、金錢,這3個考量點都可配合時,再去上洪老師的課,學習如何深度思考。
買回來閱讀幾個月後,發現自己只是一直反覆看內容,卻極少動腦筋深度思考以及實際去練習與應用。我認為,因為大腦的惰性,喜歡做輕鬆的事,想逃避困難、令人痛苦的事情。 所以,在沒人要求下,書用看的很輕鬆,要親自練習寫就會覺得很痛苦,想逃避,甚至到最後根本沒練習。
在去年7、8月時突然驚覺,這樣下去根本沒效果,又加上看了很多課後心得文,有大量的實作演練,一整天下來會非常的燒腦,沒有膽的人,不要來!更加深了我報名實體寫作課的驅動力。
就在今年3月時,發現四月份有開課,重點是時間、金錢都可配合,立馬報名。
終於等到4月18號這天的到來,一整天上課下來,大腦非常的有感,非常燒腦,一直熱熱脹脹的。我發現上完實體寫作課跟自己看老師寫的《精準寫作》這本書,有下列三大差異:
第一個差別是課程中「有限制時間」的「大量分組練習」。這迫使大腦必須在有限時間內積極運轉思考,這跟自己看書,天差地遠,因為看書時大腦的思考速度就像鍋牛在路上「緩慢」爬行,且是被動運轉,上課大量實作演練,大腦的思考速度就像高鐵在軌道上快速奔馳,呼嘯而過,積極主動運轉!
第二個差別是課程中,分組大量的實作演練,透過各組學員間的腦力激盪及老師的解說,讓我腦筋不再只會走直線,也開始學會轉彎,擴張思考「廣度」,提昇邏輯思考能力。
在分組實作練習時,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件事:
第一件事:有一組學員用了九宮格來分析,那時看完後,心裡想,原來還可以這樣用。
第二件事:老師透過文章讓我們練習改寫魚頭句及BBT寫作架構,最後老師再解說如何更精準,增加思考的廣度。
第三件事:實作練習時的分類歸納整理,讓我更懂得如何運用書上所提的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思考過程,這樣有邏輯、有層次的就歸納分類,提昇了邏輯思考能力。
因此,分組大量實作練習,強迫大腦將書上所提的方法輸出運用,跟自己看書時,僅單純的將書上所提的方法輸入到腦中,兩者差別就是:讓我腦筋開始學會轉彎,擴張思考廣度,提昇邏輯思考能力。
最重要的差別是,老師其實是一位魔法師。上完課後,彷彿被老師施展魔法一樣,突然間,腦中多了好幾個會讓我主動思考的工具,讓原本懶得動腦的我,在生活中不知不覺「主動」運轉起來。
為什麽會這麼說呢?有下列三個實際的例子。
首先,聽別人說話時,我竟然會開始仔細分析對方說的有沒有邏輯,有沒有用邏輯金字塔、魚頭句、BBT、ROA等等。
接著,我自己在寫作業時,腦袋會自動浮現出金字塔、魚頭的影像、ROA思考術、BBT寫作架構、段落思考,也會有個聲音對我說:你到底要說什麽?你自己不清楚,讀者就更不清楚。
把你最想要表達的話,放在金字塔的頂端,接著想出1-3個重點,由左而右依序放下面!先寫,你要講的重點,再寫內容細節。以及有沒有用到BBT架構、段落思考想出魚頭句等等。
最後,與人對話之前,也會浮現出金字塔、魚頭句,ROA、BBT,來提醒自己講話前,要經大腦思考,不要想到什麽就說什麽。
因此,實體寫作課與我自己看書的第三個差別是,上完課後,會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積極的動腦思考。而自己看書則是很容易看過就忘,很少拿來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被動的思考。
我希望自己也能成為腦筋急轉彎的寫作魔法師。
======================
今年我都轉成線上直播課程,就是小班制,互動討論,有課後作業,你寫我改,指出修改原因,以及修改的示範,再請你調整,改到好。
持續練習,有方法與指導,文章就會進步。主要是思考更精練有邏輯,同時更有故事力的內容。
精準寫作力線上直播課22期週三晚上班:
https://cmcc.com.tw/courses/commuication/course-32-022
精準寫作力線上直播課23期週末班:
https://cmcc.com.tw/courses/commuication/course-32-023
不要講話讀後心得 在 大V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幾天有個讀者告訴我,他很感念長輩幫忙照顧孩子,但是在教養上有眾多不合,尤其是講話總帶著威脅或是利誘的口吻,溝通仍然無效。
看著好好臉蛋腫一大包,我可以想像如果婆婆在場大概會說:哎呦,蚊子怎麼這麼壞,把你的臉咬成這樣。
是蚊子壞壞嗎?我想不是。
婆婆的話有錯嗎?當然不是。
回歸這些言語最中間的那個點,來自於關心。
當我們站在「其實他只是關心孩子」這個角度,就能更柔軟的看待狀況!
我的作法是不糾正長輩的說法,選擇用翻譯的方式告訴孩子。
「好好的眼睛被蚊子叮了,奶奶捨不得啊~謝謝媽關心孩子,我們以後會更注意。」
正向教養告訴我們,不要奢望去改變他人,而是從自身做起感染他人。
回顧【孩子最重要的養份】#比教養更重要的事
文末來聊聊我的阿嬤,以我的教養理念回頭看,他應該是很NG的長輩😝
🔸雞腿排加一盒自切蔬菜就是我的減肥利器:https://pse.is/3mfv6u
🔸完美兒童房,什麼都有的iloom:https://pse.is/3l8l93
🔸Irobot掃地/拖地機器人王者:https://reurl.cc/ZG3RQ3
🔸日本食品團:https://reurl.cc/MA5YZ4
🔸康軒在蒙芽: https://gbf.tw/35hxy
📹跟大V讀康軒聊教養:https://fb.watch/7dbxTIpjB5/
💡日前在教養群討論到長輩帶孩子的各種問題該怎麼辦?
我們當然都會希望長輩遵照自己的方式照顧,無法如願時能否各退一步?
🔸畢竟爺奶能給予的養份是任何人都給不起的,那就是對孫子孫女的「愛」。
📌當時我是這樣回應媽咪問題的:
不同教養者辛苦了,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比自己對孩子更有耐心。
也許先溝通公公也能接受的部分就好,要求長輩去修正觀念是很困難的,把握大前提~
開口時先誇獎他。
▶️再給別人建議時先誇獎接受度會提高
接著給他好一點的選擇,像是要給零食,那我們準備好切好的水果,請他改給這個。
▶️無法改變長輩動作,就從內容下手
餵飯看能不能讓他們先給孩子吃十五分鐘再接手餵等等。
▶️給一個折衷的作法
換個角度想,公公給孩子的愛,是無法取代的養份~
🌟植物長大需要陽光空氣水,孩子長大只需要吃飯睡覺還有愛。
愛絕對是比教養更重要的部分✨
願意跟孩子互動,好好說話,一起過生活是最重要的事。
🔸來聊一下我的阿嬤,自從結婚後過年沒有回南投,對阿嬤的回憶越來越模糊,但我依稀記得在溪野間跑跳的童年,總有人喊著說夭壽喔的背景聲😝
我小時候是阿嬤帶大的,直到小學三年級才回台北~在我的童年回憶裡,阿公阿嬤佔了絕大部分。
絕對是現在媳婦會說教養地雷的那種阿嬤!
❗️❗️追著餵飯,沒事就給食物吃,糖果巧克力沒少過、哄睡發脾氣,也因為不識字沒辦法跟我共讀,情緒來的時候會當著我的面跟朋友互罵髒字,甚至有時候會挨揍。
可是我仍然很愛他,想起童年還是暖暖的。
我記得..
當我調皮搗蛋受傷時,阿嬤罵著地板或是牆壁說XX壞壞。
阿公追著餵飯氣著說從來沒見過這麼難養的孩子,不吃餓死算了,卻在幾分鐘後心軟帶我吃冰淇淋。
也記得當我在外闖禍弄傷別的孩子時,阿公跳出來說孩子這麼小還不懂啦~大家不都打來打去。
是啊,我回想小時候你們的教養~每樣都很地雷..
但是,我真的很愛你們,謝謝在我的童年有你們相伴,用你們的愛滋養我。
現在我再也看不到阿公,阿嬤因為距離一年有碰一次面就很不容易了。
每每想起我的童年,腦中仍然會響起那聲聲呼喚的夭壽喔~嗯湯靠啦~拿a架善喔。
親愛的阿公和阿嬤,我很想你。
❗️重申,我從來都沒有「甲善」過,從小就是臉頰肉滿載的孩子~我阿嬤是那種看我產後還有70kg也會說「拿a甲善喔」的那種阿嬤。
🔸世界上有一種體重叫做 #阿嬤覺得瘦,你家也有這種阿嬤嗎?
#好亮育兒日誌
#比教養更重要的事
不要講話讀後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沒有推薦的老師】
常有朋友問:「有沒有推薦的老師」,尤其近暑假,音樂班、音樂系要準備選填主副修老師,大家趕緊拿名單希望能選個好老師。最近就收到五個朋友詢問。
「XX學校裡,你有沒有推薦的老師」
「想要找怎樣的老師」
「好的老師」
「好老師是指?」
單句「你有沒有推薦的老師」,其實是危險的問句。
我收到訊息常常很困擾,因為我完全不清楚該學生的程度,也不知其個性。若是我自己的學生,我十分清楚學生程度與個性,以及他所想要,那我當然很清楚他接下來適合怎樣的老師。又,除非是很熟的老師,我知道老師的個性與教法,或者我清楚該位老師的專業度很強,我當然可以給予建議。有些老師我聽過名字,但不清楚他教的如何,有些程度根本不行的,就也不好說了。
意思是,當你問王小明「哪個老師好」,他卻輕易回答了你,往往來自幾種狀況:
A. 那老師聽起來很有名,王小明猜測應該不錯吧
B. 王小明「聽說」那個老師感覺人很好,應該不錯吧
C. 你問的那人,剛好是王小明的好朋友,所以推薦,但不表示那老師教的好或適合你。
至少要多問一句「那位老師是怎樣好?」
#我明白很多學生與家長沒有太多想像空間,所以不清楚自己要找怎樣的老師。以致於常出現XX老師很有名所以趕快拜,拜了之後磁場不合,過著地獄般的習琴生活。但大家都知道,找主副修老師,是比辦婚禮拍婚紗還重要的人生大事。(所以我沒辦婚禮也沒拍婚紗,但以前很認真找老師)
提供大家一些方向:
簡單來說,從「#專業/#擅長面」跟「#性格」兩大點考量,也必須先了解你自己,了解自己的個性,以及願意投注多少心力。你要找專業度很強的,還是媽媽般溫暖會照顧、鼓勵、關心你人生的?(不要跟我說但是你媽很兇不溫暖,只是比喻😂)
當然你可能會說,想要很會彈又很會教又很溫暖,又很主動幫你規劃未來與進度的,視野夠遠,還關心你人生聽你說話。然而,每個老師的 #教學理念不同,#人的個性都有比重問題,不是說專業度強的就一定很冷,溫暖的就不專業,只是如果全都要,要先看自己的八字夠不夠好。
「聽說」是有風險的,這個風險(推薦錯誤),來自於沒先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搞不清楚狀況,或不夠仔細,跟買股票一樣,要人報明牌聽開心的。別人眼裡的好老師,可能根本不適合你。
例如:
1. 某名師很有名,但他可能著重在他自己的事業發展上,心其實不在教學。
2. 你底子不夠好卻滿心想比賽得名,卻選了屬於嚴格打底、要你打掉重練、認為底子好才有資格比賽的名師。
3. 你明白自己過去學習的坑洞很多,成績是矜上去的,想重新好好打底,但選到只重視推學生去比賽的老師。
4. 你很想好好學音樂,老師卻只在乎成績(他的業績),整學期只教考試曲。
5. 若你個性偏向自信心不足或比較玻璃心,聽說該位老師學生成績都很好,選了才發現老師對於學生彈不好講話會尖酸刻薄情緒激動,也不是你承受得住。
6. 有些副修學生,急著找好老師,但進了學校之後,其實不打算花太多時間在副修上根本打算擺爛,結果選到認真老師被狂盯。
7. 看某個同學琴藝大增,打聽之後換給他學校老師,才發現原來琴藝大增是外面老師教的。
8. 你覺得你對音樂的了解很少,對於如何練琴也沒概念,手上技術更是有限,結果老師一直在講抽象的像山像海或音樂裡的人生哲理。
以上,都會讓你(或老師)很痛苦,是互相耽誤的媒合。
下面幾點可納如考量:
1. 如果你很想享受音樂、進入真正的古典音樂,那你可找喜歡分享音樂、可以津津有味的跟你說著很多音樂家之間的故事,屬音樂家、藝術家個性的老師。
2. 如果你明白你底子不太好,成績是矜上去的,過去學習的坑洞很多,那你就要找一個很會幫人補基礎,很會幫你debug 的老師
3. 若你清楚自己個性鬆散,但其實很想學好,需要人盯,你需要找很雞婆會盯你的老師,不適合找好好先生型老師,或「學生要練多少,#隨喜」的老師。
4. 如果你希望老師能幫你全方面長遠規劃,那你需要 #視野廣 又雞婆的老師。
5. 如果你很想要一個mentor、很需要溫暖,需要常常有人說話,那你需要溫暖媽媽型老師
6. 如果你是副修並且只打算敷衍過去,或者在 #外面已找到你覺得很棒的老師在固定上課,你學校就要找一個不會管、#沒什麼在教、只是需要掛名在學校裡的老師,否則會拉扯到外面老師幫你安排的進度與學習。
7. 如果對你來說,增進彈奏能力為第一要件,那你就要找程度非常高的老師(老師當然是有分程度的,差異很大)。
有些老師喜歡的模式是他賣他的專業,你買他的技術,如果老師也很溫暖關心你,那是有緣份的bonus。
8. 你未來想出國念,還是打算在台灣念畢業就好,選擇老師的方向也不一樣。
先知道 #自己目前習琴的狀態與程度、#未來想要的方向,以及 #打算花多少時間練琴。
然後,你要問的是:「你知不知道XX學校裡老師的狀況,#該位老師的個性與教法大概如何?」再自己去評斷適合選誰。
/
若是坊間普通班的學生,除了我書裡寫的幾點(翻開課本P.66),可以再考慮一點:
如果你很希望小孩多認識古典音樂,老師可以引薦導聆,那最好找有在聽古典音樂及熟悉樂壇動態的老師,很多坊間教琴的老師不熟古典音樂喔。
/
🌟網站上比較好閱讀:連結放留言區。
【延伸閱讀】「#鋼琴老師沒告訴你的24件事-學音樂,追求什麼」P.66-69 – 找老師該注意的事。
📍【#巴哈創意曲】專題(線上)
🌟7/27- 8/31 (每周二) 早上10:00-12:30 共六週。
🌟課程綱要與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aXPwiGxT7xd4Jrcn8
🌟港澳或其它海外朋友若想用Paypal 付款,請以 #台幣 轉帳至:https://paypal.me/PianistPei
📍【#古典專題-#莫札特】( 限舊生)
*匯款完成才算完成報名,欲報名者請加蔡老師line (ID: pchuantsai)
🌟如果想看上過同學的課後心得請見蔡老師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pchuan18/
#學鋼琴 #鋼琴老師 #鋼琴 #音樂班 #音樂系 #找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