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藝術與工藝」建築特色的何東夫人醫局】
何東夫人醫局由主樓和平房組成,兩座建築物均樓高一層。主樓兩邊對稱,外部的建築亦相當勻稱。主樓入口上方有一石匾,上面刻有「何東麥夫人醫局」的字樣。主樓背面有一U 形柱廊式外廊,平房為U 形建築物,中間有一天井。兩幢建築物之間蓋有行人路,連接主樓與平房。
醫局糅合了本地中式建築特色及西方的藝術與工藝建築風格。主樓建有大型的歇山頂(斜折線形屋頂),屋脊末端上翹。屋頂的設計和平房天井布局均受中式建築影響,屋頂舖設本地中式瓦片,為雙筒雙瓦形式;平房的屋頂則伸出牆以外。主樓和平房都以木架結構支撐。它們的牆壁以抹灰批盪,底部的基座被塗上灰色漆油。
這些元素都反映出何東夫人醫局是一座有「藝術與工藝」的中式折衷主義風格建築。突出的煙囪、窗框上檻以及紅磚牆台下方,全部都以紅磚鑲邊作裝飾。醫局內的壁爐亦極具時代特色。壁爐鋪有深綠色瓷磚和設有木製壁爐台和木架。除此之外,壁爐更建有黑色鑄鐵壁爐框連防煙罩。
帶有「藝術與工藝」特色元素的建築在香港較為罕見。何東夫人醫局不但有其歷史價值,也有有文物建築價值。但願在活化計劃過後,醫局仍能保持其原真性,令更多市民看見它的價值。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東華三院文武廟位於香港太平山荷李活道,是香港開埠早期的中式廟宇及於開埠早期於香港政府批准下可以用中國方法進行「斬雞頭,燒黃紙」的宣誓及裁決華人之間的糾紛。文武廟於2010年11月12日列為法定古蹟。文武廟為廟宇組群,位於荷李活道,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該廟宇由華人富商興建,估計於一八...
「中式建築特色」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式建築特色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中式建築特色 在 肥到深處無怨油~徐天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中式建築特色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中式建築特色 在 新中式建築風格New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yle - Home 的評價
- 關於中式建築特色 在 廡殿頂、新中式建築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中式建築特色 在 廡殿頂、新中式建築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中式建築特色 在 中式建築特色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中式建築特色 在 中式建築特色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中式建築特色 在 中國文化傳統:傳統建築(中國傳統建築的設計特點)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中式建築特色 在 中国六大中式建筑风格,惊艳全世界! - 知乎 - Pinterest 的評價
中式建築特色 在 肥到深處無怨油~徐天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鄭家大屋位於澳門龍頭左巷,面對阿婆井前地。大屋約建於1881年,地總面積為3,997平方米,鄭家大屋屬嶺南風格民宅。大宅由兩座四合院式建築組成,並以大內院相連。建築材料以青磚為主,牆基則由花崗石築砌。中式建築特色表現於中式大宅建築格局與屋頂等;而西方特色則表現於古典建築裝飾風格,可見於部分室內天花、門楣窗楣的式樣、檐口線和外牆批盪等。由鄭文瑞籌建,鄭觀應協助父親興建。其後,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學習時,常與鄭觀應在此議論時政,相討救國救民的路徑。在1894年,鄭觀應在此完成《盛世危言》,提出「富強救國」的思想;1907年,鄭觀應完成了《盛世危言後編》。1950年代的鄭家大屋曾分租,高峰期曾住了70多戶人,共300多人。約在1990年,有發展商從鄭家後人收購了鄭家大屋的屋權。自鄭家後人遷出後,曾被多戶佔據。當中不少文物亦成為賊人的目標,以致破敗不堪。自1991年開始,澳葡政府已跟發展商談判收購鄭家大屋,可惜一直不成功。經多次磋商後,澳門政府終於在2001年成功用「以地易地」的方式,接收了鄭家大屋的業權。2005年,以澳門歷史城區一部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中式建築特色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東華三院文武廟位於香港太平山荷李活道,是香港開埠早期的中式廟宇及於開埠早期於香港政府批准下可以用中國方法進行「斬雞頭,燒黃紙」的宣誓及裁決華人之間的糾紛。文武廟於2010年11月12日列為法定古蹟。文武廟為廟宇組群,位於荷李活道,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該廟宇由華人富商興建,估計於一八四七至一八六二年期間落成。文武廟主要為供奉文昌及武帝,列聖宮則用作供奉諸神列聖。公所為區內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場所。三幢建築物以兩條小巷分隔。一九零八年,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正式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時至今天,東華三院董事局和社會賢達每年仍會齊集廟內舉行秋祭典禮,酬拜文武二帝並同時為香港祈福。文武廟對本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反映昔日香港華人的社會組織和宗教習俗。文武廟為兩進三開間建築,正門外面有兩座花崗石鼓台,前進置有擋中。廟宇按照傳統中式建築布局設計,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的神龕。兩進之間的天井已為重檐歇山頂覆蓋,屋頂由天井四角的花崗石柱支撐,兩側為捲棚頂的廂房。位於文武廟左側的列聖宮原為三進兩院式建築,其後兩個天井加築鋼架屋面。公所為簡單的一進式建築,其花崗石門框至今保存完好,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築年份,甚具歷史價值。文武廟組群屬典型的傳統中式民間建築,飾有精緻的陶塑,花崗石雕、木雕、灰塑和壁畫,盡顯精湛的傳統工藝技術。
東華醫院禮堂於1872年落成,1933年重建。禮堂放置了不少東華珍貴的牌匾和對聯,其中包括光緒皇於1885年送贈東華的牌匾;還裝有創院總理的瓷相、大事碑記及有歷史價值的手工製品,如酸枝會議桌、高背椅及鏡屏。東華每年很多重要會議及大型活動,包括週年會員大會、董事局互選大會及董事局交職典禮都在禮堂舉行。東華三院文物館的佈局對稱,中間為大堂,兩側是偏廳。文物館屬傳統的樑柱建築結構,結構柱以木建造,豎立在具雕飾的花崗石柱座上。牆身以青磚築砌,磚縫非常幼細。整幢文物館坐落於花崗石平台之上,前面有花崗石梯級。文物館的建築優美,糅合中西建築的精髓。
東華三院文物館原為廣華醫院大堂,廣華醫院是首間在九龍和新界區開辦的醫院,為公眾提供醫療服務。廣華醫院由東華醫院總理及九龍的華人領袖所興辦,於一九一一年落成,作為東華醫院的九龍分院。一九三一年,東華醫院、廣華醫院和東華東院三間醫院合併為「東華三院」。廣華醫院在一九五八年進行全面的重建工程,只有大堂得以保存。一九七○年,東華三院為慶祝成立一百周年,將廣華醫院的大堂改建為東華三院文物館,用以展示東華三院的歷史文物和收藏珍貴文獻。一九七一年一月十五日,文物館由關祖堯爵士主持開幕典禮。文物館自一九九三年起開放給公眾參觀。文物館糅合中西方的建築特色。館內建築物正面的中式裝飾和祠堂布局,清楚展現中式建築特色。檐板上的花卉和吉祥圖案,以及外廊的樑架和駝峰,均是精緻的木刻。金字屋頂鋪有綠色琉璃瓦,目前的屋脊建於一九九一年,乃仿照一九一○年的原有屋脊重建。西方建築元素主要見於建築物的側面和背面,包括使用小圓窗和連拱頂石的弓形拱窗。大堂內通往展覽廳的四道拱門設有西式楣窗。大堂的屋頂由傳統的中式桁條和樑架結構支撐,而偏廳則採用了雙柱桁架。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又稱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央會所及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街會所(Chinese YMCA of HK Bridges St. Centre),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昔日的總部,位於香港島上環必列者士街51號,現時會所服務有「必愛之家宿舍」、「必愛之家庇護工場」及以康體服務為主導的青少年服務。建築物於1981年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並於2009年12月18日升格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會所由芝加哥YMCA會員籌建,設計師Stattck and Hussey亦是來自芝加哥。會所於1918年由施勳護督(Hon.Claud Severn, C.M.G.)主持啟用,成為當時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部,亦是香港首個市民會堂及體育場館,會所內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康體設施,包括香港首個室內泳池,以及設有懸空的室內鑊形跑道。會所高六層,以紅磚建成,融合中西建築風格,並受芝加哥建築學派所影響,在香港相當罕見。1927年2月18日及19日,中國著名作家魯迅曾於會所禮堂內演講,題為《無聲的中國》及《老調子已經唱完》。1937年後,會所被徵用作防空救護隊半山區A段總站,以收容超過一千名難民。香港日治時期,會所被日本當局的的文教課徵用作日語及德語學校。香港重光後,會所恢復為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部。1966年,隨著位於九龍油麻地窩打老道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九龍會所完成重建,總部遷到該處,原址仍保留作為青年中心。
中式建築特色 在 廡殿頂、新中式建築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中國建築特色屋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廡殿頂、新中式建築、中式建築設計就來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有最完整中國建築特色屋頂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中式建築特色 在 廡殿頂、新中式建築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中國建築特色屋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廡殿頂、新中式建築、中式建築設計就來醫院診所健康懶人包,有最完整中國建築特色屋頂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中式建築特色 在 新中式建築風格New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yle - Home 的推薦與評價
新中式建築通過現代材料和手法修改了傳統建築中的各個元素,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演化和抽象化,外貌上看不到傳統建築的原來模樣,但在整體風格上,仍然保留著中式住宅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