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讓我用玩耍的心態練習寫第一篇小說】
#升學作文
#文學創作
#歌詞臉書文案都寫出自我特色
#看此書每個人都會愛上寫作
最近我愛上了一門課《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是蔡淇華老師開的課。
我覺得這門課真的是物超所值,全部課程三十堂,卻只要420元,打完折332元。
儘管這門課是淇華老師寄來送我免費試上的,但我還是要拿起大聲公替他在網路的大街小巷搖旗吶喊、發宣傳單,因為,這課程實在太精采,太物超所值。
這三十堂課濃縮成這本書《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淇華老師出此書前曾把書稿寄給我,但時間有限,老花眼的我又不慣於閱讀電子檔案,所以只有大略的瀏覽。
上週拿到書之後,一展頁就開始了驚喜連連的挖寶之旅,每一頁都有寶藏,愈挖愈大顆、愈多顆,我這個尋寶人,才走一小段路,一顆顆迎面而來的大小寶石就如繽紛雨滴,痛快地把我的寫作思路全面沖洗。
忝為一名被人溢美稱做「親子作家」的我,方知,我根本稱不上踏進迷人幻彩的寫作堂奧。
可學的、要學的、必學的、想學的;沒寫的、可寫的、不該寫的、寫不對的,還多的是啊!
淇華老師這本書是直接丟給我滿手滿心燦亮的寶石,真是應接不暇,但每接到一顆,都是心流大震盪,如強大的直流電波、精準擊中腦部新區塊。
而我自己也才看清自己,其實我還停留在礦石層次,潛質有待敲磨得更晶亮、更獨特、更具恆久的價值。
我曾說過,我不再寫教養書,但是不代表我不再寫作,我也曾在某個雜誌訪問我時說過,現在的我覺得當「讀者」比當「作者」更有趣。
然而,上著淇華老師《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這門獨家心法寫作課時,我突然發現,可寫的東西太多了,而且按照蔡大師的提點,我應該可以將寫作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而且樂趣無邊地進入更深的心流漩渦裡。
我才明白我自己在受訪時為什麼會講出「我不想再寫教養書、讀書比寫作更有趣」這兩句話,那是因為,我發現自己好像卡住了,
每每看到臉書動態回顧出現我曾冒湧的靈動文字,我很疑惑,那怎會是我寫的?我現在寫得出來嗎?然後自怨自艾:唉,果然是老了,我再也生不出過去那樣的文字了!
然而,這本書我才讀到三分之二,就忍不住飛揚在一趟沙塵滾滾的寫作大冒險裡了。
我,居然開始嘗試生平第一次寫小說(純粹是練習,而且是樂在其中的練習,就作為此門課的作業吧),而在寫作過程中,我整顆心都懸在這個小說情節裡,沮喪著、狂喜著、疑惑者、遺憾著…
過去兒子曾經跟我說,媽,你不要再寫教養了,太無趣了,寫寫故事吧,寫故事很好玩;
在媒體影視界的朋友也曾跟我過,怎不試試寫劇本,寫教養書寫來寫去不就那樣嗎?!
我都回答說,我沒有故事可寫,我也編不出虛構的故事。我不是說故事高手。
這兩天,我則跟兒子說,我現在才發現寫故事很痛快,但也很痛苦,因為我連切菜、炒菜的某些瞬間都困在角色的心境裡,出不來了,魂縈夢牽,用自己創造的角色與文字折磨著自己,我在每一個情節與轉折裡哭笑悲喜。
我當然不是文學家,但是在這些瞬間,我體會到了淇華老師所說的:「大部分的文學家都有幻聽幻覺」。
為什麼我突然敢寫故事了呢?我必須說,就是因為蔡淇華老師的這本書《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讓我發覺,寫作還有的玩啊,還沒玩夠啊!不為什麼而玩,純粹就是好玩。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當然還是瞄準最具體實在的龐大市場:升學作文。
這不是我關心的,但是讀畢才發現,淇華老師的心法是獨具的,好好學習他的心法,必能考出作文高分,但不代表就只是要功利性的學學耍花槍。
事實上,學寫「升學作文」是打造寫作的基本功,淇華老師教的是:
用「故事情節」寫好抒情文;用「小說邏輯」寫論說文;跟購物台學「回馬槍法」點亮論說文。面對大考命題,要學著站在制高點上延伸成「我與世界的關係」,寫出宏觀思維、寫出責任與愛。
最吸引我的是第二部分「文學創作」,一般人以為只有天縱英才才可能灑出跳躍著精靈的文彩,
但是,淇華老師透過一篇篇他自己親自提點面授的文學大獎作品,我目睹了一塊塊璞玉如何被雕琢成令人屏息的金鑽巨作。
這本書裡所提到的一些心法,或許過去我也曾無心插柳的使用過,但是我從淇華老師系統性的整裡中,才回溯這原來是具體的、後天可磨練的技法。
比如,用具體的B來講述虛形的A,將濃情蜜「意」藏在萬「象」中。例如描寫對失智外婆的不捨:
那壓彎的背脊,被歲月拱成了時光隧道,輕易帶著外婆走回從前的世界,卻模糊了幾分鐘前隧道口的風景……
挑一個物件「丟」出去,再用此物件的物理特性「接」住它,甚至可以延伸用一整個「物理系統」來發散無限意象。
意象可以說出更多我們說不出的話。淇華老師說:用物理講人理,就是文學。
另外一個是關於描述的技巧。淇華老師說:寫作,就是「寫動作」。要描寫一個嫻靜的女孩,別再八股的說她端莊嫻淑,要記得在細節上刻劃她、讓文字動起來,把「2D白描」提升成「3D立體境象」:
她的雙手像蝴蝶,輕輕停在百褶裙上……
這嫻靜美感十足啊。
「好的文學家,都尚未失去『相信萬物皆有靈』的『原想像力』」。說白了,就是擬人化,但是淇華老師更具體的傳授技巧:
要擅長「視覺思考」,賦予萬物行動的能力,甚至提升到與人同高、或更高的位階。
關於散文的寫作,本書還也有很多別緻的獨創心法,我邀請大家光明正大地來學這些偷吃步。我分享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技「小題大作」。
他引用南方朔所言:「作家有一個天職,是將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把平常的事物神話化。」要將熟悉化為陌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小題大作」,以創新視角「日常見反常」、「平凡見非凡」。
或者,當心中有一個不得不說的故事時,不要急著下筆,「或許可以找到一個收斂全篇的『微物』作為意象,去營造一個意象結構……讓作品有深度、厚度,與情牽眾生的溫度。」
此外,散文要動人,就要能寫到「在別人的故事裡,留下自己的淚」,因此,觀察要細、描寫要深,淇華老師下個註解:「有細才有戲」。
此書如蔡淇華老師所言,他花了最多的篇幅在討論詩的寫法,但給我最大的刺激如前述,是引發我嘗試寫故事,虛構的故事。
我寫到一半才發現我還沒學到最重要的小說寫作要點就急著動筆了,不過,來不及了,我只能說,淇華老師這本書具有極大的刺激動力,讓我迫不及待躍躍欲試。
關於小說的最重要要點就是「創新度」:他以一個評審的角度說:「我不要看結局可預測的小說,我不想看改寫的新聞事件,我情願選擇文字不太好,卻想像力狂野的作品。」
我喜歡看兒子們編的故事,儘管文字力有待琢磨,不過天馬行空、無法預測的佈局,真的是我這個被框限在既定生活軌跡裡的半百人最欽羨的部分。
經過淇華老師的點化,我意識到我還有機會解放無邊的想像力,因此感到非常興奮、希望無限。
此外,關於如何寫廣告金句、特妙的歌詞,以及如何從經營臉書到出書……,每一篇都精彩絕倫。
比方經營臉書,淇華老師提出「Kiss原理」:
Keep it Simple & Stupid. 這裡的Stupid,指的不是愚笨,而是指老嫗能解的語言,寫臉書,多講講人話比較好。
或者也可以解釋成:Keep it Sweet & Simple. 因為人在閱覽臉書時不耐深澀的長文,愈親民愈好。(我這篇文章很長,明顯是個錯誤示範。哈。)
我以一個親子作者的角度來為本書下一個註解好了:
他的每一本著作,每一個字、每一個段落、每一篇文就是不言而喻、可充示範的「身教」,是文學的典範,絕對不是乏味訓誡式的「言教」,不是只談寫作步驟與技法的寫作參考書。
默默地讀,就有爽爽的共鳴!淇華老師所有寫作書本身的文字與工法,就是文學代表作。
喜歡寫作的你,不要錯過,覺得自己不是寫作的料的人,更不能錯過,因為,讀完此書,即便你覺得自己是路邊一小顆隨人踩的土石頭、或是河邊平凡無奇的鵝卵石,都有機會雕出自己的文字光采。
#蔡淇華
#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
【書訊】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140?sloc=main
事件視界大小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科普文分享】墜入深淵/國立清華大學天文所潘國全教授
//既然黑洞的質量分佈可以這麼廣又有強大的引力,那如果我們掉進黑洞的話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呢?墜入恆星質量黑洞或超大質量黑洞又會有不一樣的下場嗎?答案其實是很不一樣的。假設我們筆直的墜入黑洞,我們一方面因為黑洞的重力而加速外,我們身體各處還會面臨一種不均勻的力稱作潮汐力。潮汐力的起因是來自於我們身體各處與黑洞的距離不同而產生的引力差。譬如說如果我們是頭朝下的掉入黑洞,因為頭比腳離黑洞還要近,因此頭所受到的重力會比腳還要強烈,而這樣的引力差可以等效一個把頭往腳拉離的力。如果潮汐力夠強的話會導致我們全身被拉長甚至撕毀而血肉分離,這樣的現象稱作麵條化 (Spaghettification)。英文直翻的話叫做義大利麵化,但其實我覺得叫拉麵化比較有趣一些。那怎麼知道潮汐力有多強呢?潮汐力的強弱取決於三個重要的因素,分別是黑洞的質量,距離黑洞的距離,以及被拉扯物體的大小。如果被拉扯的物體越大,引力差越多,因此潮汐力也越強。如果距離越遠,引力越弱,導致潮汐力也跟著變弱。與重力不同的是,潮汐對距離是三次方的反比(重力是平方反比),因此潮汐力相較於重力的比值(比值越大代表潮汐力的影響越強),則正比於被拉扯物體的大小,反比於黑洞的距離。也就是說假設我們的身高固定約為兩米,事件視界必需越小,潮汐力的影響才會越重要,反則我們可以忽略潮汐力。這也代表說我們墜入恆星質量黑洞的事件視界前很可能就會先被潮汐力給撕扯的體無完膚,而死前的醜態則會透過光子被宇宙各處的生命所看到。而如果我們是墜入超大質量黑洞,因為超大質量黑洞的事件視界也非常的遠,我們可以忽略潮汐力對我們的影響。因此各位讀者切記,如果某天我們不得不抉擇太空船必須墜毀於恆星質量黑洞或是超大質量黑洞時,請務必選擇墜入超大質量黑洞!//
事件視界大小 在 KaL-EL Sport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喜歡籃球嗎?]
因著許多長年累積的緣分,在今年7月,透過 #誠遠商務法律事務所 #王健安律師 的介紹,跟多年前在野獸林志傑西進中國CBA時,曾經有過一次深談的黑人陳建州,談論有關於P League+(PLG)成立的大大小小問題,以及各自對於台灣運動環境的願景,從而,王律師以及我成為了PLG的法律顧問。
從2009年因為兄弟假球案辦了兩次遊行、進總統府跟時任的總統還有部會首長開會,進而參與行政院當時由朱立倫主持、4年數十億的行政院振興棒運專案小組,從而在2012年黃鎮台老師就任中華職棒會長時,透過在辦遊行時認識的運動媒體記者介紹,認識了黃會長、協助了當時會長任內許多的改革措施,也是在那個時候,跟王健安律師認識結緣。
這幾年也陸陸續續用自己的本名或是(在運動視界)筆名烏托邦,除了傳統類型的賽事跟交易分析文外,累積跟深化了為數不少關於運動產業、法制相關的文章以及想法,再加上跟王律師後續在許多事業、新創項目上的討論,而促成了這段合作跟機會。
一如同我們每個人,台灣籃球以及PLG並不完美,但這一路,參與者們,包含黑人、參與的球團,卻走得勇敢而堅決。
從最早的中華職棒、到後來的CBA,台灣的運動產業環境有著很多的累積跟改變,有好、有壞,每個人對於怎麼做才能做得最多、最長、最遠,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
而PLG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到最後這些想法上的差異不只能夠達到共識,而且大家願意下來真正地去實踐跟落實,光是能夠將不同的聲音凝聚成共識就已經很困難,而把大家想像中的共識,進一步具體化為行動的過程,那又是加倍地艱難。
從PLG的聯盟制度、參與球團們與PLG如何可以在這樣的制度下彼此共同協助發展,到薪資結構、球員權益、賽事規章、贊助、場地、轉播、廣告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事件應對,對球迷、對內、對外、對上、對平行。
先求有、再求好,但是在「求有」的每一步,儘管有快有慢,但是真的每個參與者都很謹慎地確認,是不是都確實往那個你我都期待、理想的職業聯盟、運動環境走。
從PLG主動訂出球迷可以使用比賽影片方法的善意創舉,對於選秀以及球員合約、薪資的現況的理解跟展望,每個參與者各自在行銷、形象付出的專業跟努力。
以及賽事內容本身,球員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比不上大家已經習慣的NBA,但仍然一次又一次地在滿場的球迷中,更拼命地打得讓自己更像個大家心目中的職業球員。
同樣地,PLG跟每個球隊,也都知道還有很多很多可以跟一定要努力的地方,但他們沒有因為害怕不完美導致的批評,而放棄突破、改變跟實現。
前幾天自己在臉書發了個Derrick Rose如何看待自己過去傷勢對人生造成的影響,他的大意是說「沒有那些事情,他不會成為現在(經過淬練後)的他」。
看到這個圖的當下,我立刻傳給黑人,當年他因為多次受傷放棄球員生涯的時候,內心是有多麼地痛苦跟不甘,但想想命運就是如此,他把這個挫折轉為淬鍊,走向了一條不同的道路,這一路來有許多對他的批評、指教,但他確實走下去了。
這一路,終於要在今天正式地,在畫下一個終點的同時,也準備新的開始。
你喜歡籃球嗎?是的,我很喜歡。
所以,不論在哪裡,下午兩點半,我都會打開手機、開著比賽的連結,表達出我的真心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hMq5skt_Jg
#是時候了
#分享本篇或是比賽連結都是很棒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