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童年 ▌#兒童城市
難得假日,#孩子能在城市中找到去處嗎?哥本哈根為了讓每個人能夠健康快樂成長,並從中學習未來融入社會的知識技能,有意識地 #將城市空間分給兒童。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從「#公園綠地」、「#人本街道」和「#非典空間的參與式設計」三個面向,分享哥本哈根城市空間設計的思維,她認為「...更花時間對兒童青少使用者產生興趣,且願意從中再次學習童年生活的奧義,才有可能將台灣城市的生活風格,更朝向『為了孩子規劃,就等同於為了每一個人規劃』設計概念的『#人本城市』去前進。」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9/20/18335/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4的網紅桃園市議員簡智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智翔的議會質詢-交通局、捷運工程局、政風處(9/29)】 #學生專車摔車意外 這個月初,壽山高中學生在搭乘學生專車時,發生電動門開啟導致學生摔出車外的意外,雖然學校專車的業務主要是學校自行跟客運業者接洽,主管機關為教育局;發生事故的車輛,檢驗責任在於公路總局轄下的監理站,我們市府的交通局看起來...
人本街道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五月主題:#資料驅動的空間分析與規劃 ▌#解密開放資料中的人行道
這篇文章是去年11月專題 #人本友善的街道 的延(ㄊㄨㄛ )續(ㄍㄠˇ)
去年中有篇新聞寫著「全台人行道8年增6千公里」, #人行道普及率 提升至42%。這個數字讓我們想問人行道普及在哪裡?如果只看全台的數字、其實讀不出意義。同時,我們翻閱了數字的出處,來自營建署每年的「#市區道路養護管理暨人行環境無障礙考評計畫」,考評計畫卻與民眾的感受有著一大段的距離。
所以,我們嘗試收集六都中關於 #人行道 的開放資料,希望藉由 #開放資料 來理解台灣街道中的人行空間樣貌,並嘗試指認未來人行空間可以改善的方向。
最終以我們所能找到的開放資料,做出三個城市 #人行淨寬度、#樹冠覆蓋比例、#座椅密度 的指標分析。
其實開放資料中的資料,並不足夠讓我們對於人行道有足夠系統性的理解與認識。但仍希望能由此文,往人本街道的討論再推進一些。
https://eyesonplace.net/2021/06/02/17112/
#人行道地圖 由此去 https://functionofcity.net/sidewalk
#文長慎入 #可以先收藏或分享
#防疫在家讀地圖
—
人本街道專題再複習:https://eyesonplace.net/category/monthlytheme/theme202011/
人本街道 在 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週三夜聊聊城事第四場演講回顧
《五歲了:報導者與眼底城事的媒體經營風景》
講者|《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 、《眼底城事》陳懿欣
時間|2021年1月27日(三)19:00~21:00
謝謝 一碼 IMMA 的邀請,讓眼底城事可以在一月份的每週三晚上策劃了四場講座,固定與大家見面。大家最喜歡哪一場呢?有敲碗以後想聽的主題嗎?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上週三,這系列講座來到了最後一場。最後一場由認識也五年的致昕與我們一起分享,是一場溫暖自在的場合,也謝謝這一系列所有參與的你。也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一碼 IMMA 舉辦的活動,串起城市中有趣的相遇。
┄┄┄┄┄┄┄┄┄┄┄┄┄┄
PART 1 眼底城事 #懿欣 分享
#專業者自組織的團隊
眼底的小編群大部分來自空間設計專業,在從業的經歷中,發現”許多空間設計知識,都必須透過訂購國外雜誌“才能獲取,因此跨出一步,呼朋引伴捲起袖子,一起建立屬於台灣的空間議題知識庫。以分享知識為起點,網路為平台,在專業社群中,每個人都出一點的貢獻,日積月累變成專業網文資料庫。
#開源精神
專業的知識常被鎖在各公司的保密協定內,開源是跨越高高的、資本主義的牆,將知識化為為開放資料,所有人都可以來取用。同時所有人都可以一起來書寫、編輯。因為知識的流動,整體社會的集體學習成為可能。
#議題的延續性
編輯群所在乎的議題,例如民眾參與、人本街道,會透過每年專題的討論,一年一年打磨論述和觀點。寫文章對於能畫不能寫的設計者而言是一件困難事,推坑朋友寫文的下場結果變得沒有朋友(笑),眼底轉變方針,採取客座編輯制度,跟老鼠會一樣,利用不同客座編輯的不同人脈圈,推坑更多人。
#打開邊界嘗試合作
懿欣舉她喜歡的導演李安說的: 「台灣電影圈的問題在於沒有長期性、沒有遠見,永遠都是單打獨鬥、散兵游勇。」空間設計圈也是如此,社會責任在於如何培育專業的厚度、培育可以一加一大於二的專業群體,而非培育英雄主義、各據象牙塔的專業者。
# Power of words → Power of acts
眼底城事從文字的力量出發,卻並不停止在文字。因為寫文,研究了議題,發現無法理解的事物,於是親身跳下去作,懿欣以兒童遊戲場為例,當初一群因為憤慨孩子無法擁有好玩的遊戲場,而在眼底開設專欄的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 ,由這群媽媽們的文章才了解兒童遊戲的困境,進而有了一起跨域合作,找一塊地實踐。最後反而發現,由民眾引動比專業者來的有效力,退開專業者的角度走入人群,卻見到更寬闊的風景。從寫文到質疑、轉化了既有的成見,回頭啟發、打開了專業者的視野。
┄┄┄┄┄┄┄┄┄┄┄┄┄┄
PART 2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致昕 分享
#開源精神
報導者採用完全民眾訂閱的方式生存,財務報告以及捐助一筆一筆登載在網站上,這樣獨立運作的模式,讓他們可以回到最純粹的報導:把真實傳遞給別人。
#報導者的經典轉移
報導者的經典產品是萬字長文以及深度報導。在專注力嚴重被資訊劫奪的當代,他們另發展出600字mini reporter、即時新聞,以及最近爆紅的podcast,以接觸更多的人群。致昕也提到,針對每日的疫情報導,報導者在人力吃緊的狀況下,卻每天還是會出產二千到三千字的疫情重點整理,其目的就是為台灣社會紀錄下最詳細且真實的細節。
#Podcast是一個怎麼樣的媒體
•傳統媒體編輯室的做法多由記者編寫,報導者透過Podcast把提問的權力交回給大眾,讓聽眾普遍想知道,但沒有記者敢這麼問的問題浮上檯面,因此解鎖了階級或族群之間誤解的藩籬。
•麥克風交給受訪者,同時也表示著訪問者的主動權往後站了一步,可以讓受訪者更主動的選擇自己想要告訴大家的內容。同時不只是在攝影棚錄製,也有好幾集會到現場錄製,更具真實感。Podcast讓被訪者認為這個報導是他可以擁有主導權的,所以更容易讓聽眾聽見真實不加編纂的心聲。
•「是聽眾告訴我們我們在做什麼」目前Podcast算是新、且相對小眾的媒體。但聲音很直接,有文字無法取代的感染力和真實披露感,補足了報導者長文之外的另一塊市場。
•致昕放了幾段podcast片段,在全場屏息聽著受訪者說著心路歷程,那其中五秒的停頓,都隱含著深刻的內心交雜。聲音,傳遞著讓聽者內在徘徊旋繞、與生命交錯的新聞內容。
┄┄┄┄┄┄┄┄┄
PART 3 :對談與QA
致昕提到新疆專題中,面對有風險的被訪者,要如何抓那條採訪者和被採訪者權力的線。他提到一個字眼:「#自重」,與懿欣所提的參與式設計有異曲同工之處。自重不是把自己看的重要凌駕他人,而是尊重自己的角色天職,於是便尊重了人。
聽眾紛紛趁機會對眼底城事和報導者表達感激之情,有大學時代看著眼底文長大,也有看眼底文而考上公務員(請大家快去看題庫)。許多人敲碗眼底應推出Podcast。
報導者這邊,大家則好奇致昕如何看待 Podcast 與文字報導之間的產出,致昕表示對他而言Podcast 也是一種新聞議題報導的形式,且可補足文字無法達到的效果;而同時他並力(ㄨㄟ)薦(ㄒㄧㄝˊ)大家一定要訂閱報導者Poscast和有豐富圖集的IG。另外致昕也透露了Podcast 第二季即將上線的消息,請大家密切注意。
\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bEtkZw===
\
本場次紀錄謝謝眼底城事寫手@阿弦 提供
人本街道 在 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智翔的議會質詢-交通局、捷運工程局、政風處(9/29)】
#學生專車摔車意外
這個月初,壽山高中學生在搭乘學生專車時,發生電動門開啟導致學生摔出車外的意外,雖然學校專車的業務主要是學校自行跟客運業者接洽,主管機關為教育局;發生事故的車輛,檢驗責任在於公路總局轄下的監理站,我們市府的交通局看起來與該起事故並無直接關係。
但智翔必須強調,學校專車的行駛僅於上下課時段,其餘時段該車輛與司機與一般市內公車無異,加之與客運公司溝通、評鑑等業務,都屬於交通局,如何確保後續不會再發生類似事故,交通局應有更多方式來協助業者提升服務品質,並保障更多市民的生命安全。
#人行道設置問題
上個會期質詢時,智翔有提供兩點關於人行道設計的建議,其中一項便是參考澳洲墨爾本市中心的街道設計,重點在於,利用些微的高度做出區隔,讓熱鬧的商業區也能保有實體人行道與路邊停車空間。
「以設計引導行為」的思維方式,是智翔希望交通局在實施人本交通願景的長期方針,同時,行人空間的方便性,也與商業區的活絡息息相關,更多的行人能為店家帶來商機,相同的主張,智翔也在倡議振興桃園舊市區時談過許多。
而今天就局長所言,市民對於人行道與停車格的重新設計,摻雜了對自用停車空間或是做生意等考量,智翔則認為,民意有時對進步的政策是阻力,有時可能也是助力,而負起與民意溝通的責任,除了是我們代議士的工作外,政府也應該一起努力,如果交通局願意,也可以先從小範圍來實驗看看。
#工安管理落實及加強臨時督導
太魯閣事件後,勞動部長曾宣示一個月內全面檢查台鐵的標案工地,回過頭來檢視我們目前正如火如荼進行的綠線捷運工程,今年四月也曾發生死亡工安意外,那麼綠線捷運工安管理與督導是否落實?抽檢的頻率為何?
捷工局局長則回答,工安管理有賴統包業者自律外,還有監造單位與PCM(工程專案管理)來協助。而智翔也建議,主管單位的臨時抽驗不能事先通知,否則無法知道工地真實的情況,會後再請捷工局提供近來針對綠線捷運工地的抽檢資料給我們。
#桃園捷運先導公車
根據審計報告指出,桃園的綠線捷運先導公車在路線上,GR(蘆竹區中正北路-南崁路二段)與GR2(八德區介壽路二段-建德路)已偏離捷運原先規劃的路線。
先導公車主要功能應為協助捷運路線規劃、培養大眾運輸量等,所以再請捷工局會後就先導公車的路線、班距、載客量研擬改善方法,並提供書面資料。
🎞完整質詢影片請看:
https://youtu.be/NmcRXDMk0ME
🎞youtube頻道請搜尋: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人本街道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在這大半年,雖然疫症陰霾未散,但每逢周末假日,深水埗大南街,尤其介乎於界限街與南昌街的一段,都會熱鬧起來。
原因很簡單:近年不少藝文小店,包括展覽空間、唱片舖、選物店,以及咖啡店陸續進駐大南街,與做布料鈕扣批發、提供皮革手作原材料的的舊舖,相融並立,令街區的藝文氣氛愈加濃厚,吸引外區人慕名而至。
於是,不知不覺間,大南街的風景悄悄地發生了顯眼的改變。如今的大南街,尚且保留了內街的寧靜,街道兩旁的唐樓有歲月的痕跡,路經的民眾質樸草根依然。然而,也不能否認,這裏已換上了新裝,也散發着新的氣息。新舖裝潢多數設計感強,突顯各自的個性。陣陣撲鼻而來的咖啡香,在路邊飄逸。精心打扮過的文藝青年,自然也成為了新街景的一部分。
大南街的風貌,隨着一戶戶藝文店家落腳此處而變遷;而每間藝文小店進駐此地的原由也不一樣。關乎區內的氣氛,店舖的掙扎,個人的熱情,又或社會的大變。漫步大南街,走進各間小店,傾聽店主的故事,不僅是認識一個新藝文社區的生成,也是了解街舖與街區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
【新興藝文部落‧大南街】專題
https://bit.ly/2W0ukxk
-----------------------------------------------------------------------------------------
明周娛樂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人本街道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漫夜馨光:愛與勇氣的旅程」新書介紹
專訪:吳佳穎(台南分會執行祕書)
內容簡介:
必看!緬甸首屈一指熱門景點全攻略
仰光人民信仰中心大金塔、曼德勒三大古城遊
蒲甘搭乘熱氣球、茵萊河賞漁夫絕技
還有絕對不能錯過體驗庶民生活方式──搭乘環狀線火車
再帶你深入庶民街道,吃遍撣式米飯、滷豬雜與茶葉沙拉等在地小吃
全程步驟化圖解,玩緬甸So Easy,這一本就夠!
本書特色:
面對殘酷的遭遇,人生該何去何從?失去親人的痛,該如何面對?遇到生命的困境,又該如何勇敢去與命運搏鬥?
本書整理了二十個真實的案例故事,每篇都是犯罪被害人或其家屬親身經歷的血淚歷程。每一個事件,無論是否曾受到社會關注,這些回首不堪、刺痛經歷的人,又如何能在時間迴廊裡重新站起來,成為別人生命中的導師。透過書中一篇又一篇的傷痛故事,喚起生命裡最堅韌的力量。這是一段段愛與勇氣的旅程,看看他們如何用「愛」與「勇氣」,永遠不放棄,更勇敢地活下去。
接受失去,才能擁抱未來,活出一個加法的人生;走出悲傷,生活的現實,再大的痛,還是必須想辦法活下去。因為意外悲劇,總是來得令人措手不及,是世人最難以坦然面對的遭遇。而如何完成哀悼不幸的事實,往往是走出意外傷痛最主要的功課。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近二十年來在各地默默地服務許多正經歷被害傷痛中的家屬,並結合社會各界有關法律協助、社會工作、社會救助、心理輔導及醫療照護等各種資源,協助遭逢巨變者走過生命的幽谷,陪伴他們度過黑暗,迎向黎明,成為漫夜中的星光。
《漫夜馨光――愛與勇氣的旅程》的出版,不僅是從事司法、社會工作、諮商輔導及教育工作者必須閱讀,更啟發我們去瞭解生命的無常並企圖找到意義的一扇窗口。藉此向每位馨生人予以鼓勵與致敬。
作者簡介: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 Association for Victims Support (AVS)安琪
我國政府為重視犯罪被害人保護工作,因而於民國八十七年五月二十七日制定公布「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並於八十七年十月一日施行,以保障人民權益,促進社會安全。
本會係依據犯罪被害人保護法第二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由法務部會同內政部(現業務移撥衛生福利部)成立「財團法人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以協助因他人犯罪行為被害死亡者之遺屬及重傷者本人。
本會於八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報奉法務部核准,翌日向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辦理財團法人設立登記,並於八十八年一月二十九日成立。八十八年四月一日起本會於全國各地方法院檢察署所在地成立二十一個辦事處,九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各地辦事處改制為分會,並設立委員會納入民間資源人士擔任主任委員,以廣納社會資源投入推動犯罪被害人保護工作。九十八年八月一日起配合「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修正,擴大納入性侵害犯罪行為被害人、家庭暴力、人口販運及兒童少年被害人為服務對象。自一○五年九月一日起,本會配合臺灣橋頭地方法院檢察署新設,已成立第二十二個分會─―臺灣橋頭分會,以就近服務北高雄市地區民眾。全國免付費服務專線:0800-005-850
高安妮/採訪撰文
曾任報社雜誌社採訪編輯、出版社主編。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著有:《歸零,才可以逆轉――重刑犯變身油漆大亨》、《預約人生下半場》
人本街道 在 #人本友善的街道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東亞第一,高事故率的街道出了什麼問題?我們又如何能趨近人本友善的街道環境,是本月專題想試著尋找與對話的方向。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