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蒙的王子雜誌半月刊;208、209期;民國64.10.01-16出版)夸父收藏。
【善的漣漪如投石湖水】
如果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黃旭昇的「擴善」人生
撰文│奚莉亞
照片提供│黃旭昇
人物簡介
黃旭昇,現任中央通訊社國內新聞中心新北市記者,所跑路線包括文化、圖書、市政、教育、環保、醫藥、衛生、警察、消防和海巡,編採資歷32年。曾在2011、2018獲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2014優質新聞獎優勝、中央社新聞報導攝影獎第一屆的優勝和第二、三屆的佳作。工作之餘以當志工為志業。
…………………………………………………………
「如果一生只做一件事的話,我希望是投石湖水,藉由善的漣漪,讓這個社會慢慢的良善。」身為記者的黃旭昇,在32年的工作生涯中看遍人間世事,不論是天災人禍、悲歡離合,或是各種不公不義,他只願自己的報導能夠照亮幽冥,把良善傳遞出去。他強調,「既然是一輩子可能只做這件事,那麼就要想盡辦法把它做好。」
用媒體發聲幫助弱勢
黃旭昇說自己從小就無法抗拒文字的魔力,小學四、五年級已經開始投稿國語日報,但「長大後才漸漸發現文字可以影響人」。民國77年,他在服完兵役後進入新聞界,開始用筆尖發聲,一晃眼過了32年,人生的三分之一歲月都獻給了這份工作。
從少年到成熟大叔,儘管媒體的大環境已不如以往,記者也常被譏笑是「妓者」或弱智,但他從未想過要轉職或退休,問他為何如此「矢志不渝」?黃旭昇笑笑說,記者的確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耗費的時間精力跟所得不一定成正比,「但迷人的是,它可以參與第一線,將訊息告訴大眾,可以利用媒體發聲,幫助弱勢。」
黃旭昇細數工作生涯中印象深刻的幾則報導:例如「拯救流落異鄉的船長」,這位台灣船長因為漁船遭到海盜洗劫,只能流落索羅門群島,想家人但船上的無線電無法呼叫台灣,想回台又沒有錢買油,也找不到船東援助,但透過了他及其他記者的報導,喚起政府單位重視,台灣船東也因輿論壓力,想盡辦法把船長拯救回來,圓滿了整件事。
還有「台裔芬蘭青年尋找生母」,當事人僅憑著一件33年前從台灣穿著抵達芬蘭的小嬰兒服,和嬰兒時期的照片,在人海茫茫中尋找生母,原本是件大海撈針的事,但在黃旭昇及海外同仁連線走訪下,促使了公部門動起來協尋,終於讓分離了33年的母子可以再相聚,這一刻令他激動不已。
旭昇也看到這人間許多不公不義的事,秉著為弱勢發聲立場,或許得罪過惡勢力,但也結下更多良緣,例如金門的鳥友、關心生態與文史的工作者、教育崗位兢兢業業的夥伴,大家都在默默扎根,悄悄幫助小農與老農,讓他的眼界因此更廣,也常常從別人的故事中觀照自心,再照亮他人。
努力「揚善」不棄守
黃旭昇在記者的身分上,堅持著「濟弱扶貧」的理想,也一直把這想法落實在工作領域上;但在媒體搶即時、搶點閱率的狀況下,或因立場與角色不同、位階與職權的分別,看法與溝通的誤差,不時跟長官有了些許火花。朋友常勸他說,做好最保守的就是最安全的,或一個命令一個動作,比較萬無一失;但對他來說,新聞工作若都是先想到如何保護自己,如何不犯錯,如何不觸怒當局,如何維持良好關係,那麼就會失去守門人或吹哨者的角色與天職,這是他不願棄守的底線。
在社會氛圍普遍嗜腥羶的重口味中,「揚善」未必獲得重視,這對於兢兢業業下筆的他難免覺得挫折,但大環境如此,只有積極尋求轉念,而他找到的方法就是利用網路散發出去,或者把訊息分享給同業,透過不同的平台管道讓這些社會微弱的光持續點亮,如此也不違背自己的核心價值。他說,若一直把不好的事情記掛心裡是無濟於事的,達到目的才是最重要。
工作之餘,他也身體力行「揚善」工作,挽袖當起志工,甚至遠赴海外助人,把志工和記者身分融合一起,既療癒了自己、轉化挫折,也可適時發掘新聞素材,實踐自己的信念,「我以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身分,時而以旁觀者角色紀錄,時而以參與者角色進入災區報導、深入部落服務,總是角色互換,但『莫忘初衷』的信念只有更強烈,從沒變更過。」
讓美好的事「被看見」
現今社會對媒體價值觀與評價逐漸式微,網路上各式各樣「速食」的爆料和被放大的負面消息,還有人戲稱新聞業是「製造業」,或把記者和狗仔畫上等號,對此,黃旭昇偶爾也有無力感,但他反求諸己,「我常常想自己還能報導什麼?還可以做哪些事?我既然無法改變社會,但至少可以藉著我的職業,讓一些美好『被看見』吧!」
因著這個「被看見」理念,所以他當個「投石者」,報導地方文創產業,傳達「希望」;寫國家交響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以音樂協助弱勢孩童逆轉人生;也報導為偏鄉學子拍畢業紀念冊的攝影師大愛,這些新聞在社會上激起不少漣漪,讓人在負面嗜血及充滿「行車紀錄器」畫面的新聞中還能看到「美好」。
他也常看到一些在社會底層的小民百姓,即使話語權不及有權有勢的人,但仍默默為社會付出,甚至還不求回報,遇到比自己更辛苦的人,縱然本身也需要他人幫助,但依然願意如甘霖般伸出援手,這讓黃旭昇更堅持自己的核心價值,要為這有情人間守護一豆燈火,為自己的內心保有一方淨土。
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
今年,他工作的媒體有5名資深記者放棄新聞戰場,同業間也有不少年輕有衝勁與理想的記者,紛紛轉換跑道或暫時休息、離開媒體圈,不同的媒體平台也轉型因應新媒體時代,媒體的環境轉變,讓他感受良深,但不論環境怎麼變,他仍盼望自己和繼續堅守崗位的同業做點亮幽冥人間的微光,扮演好烏鴉與守門人的角色,護住美好的核心價值。
「人生總是變化無常,無常不知哪一天早到來。人生總是無能改變,知足常樂就是快意人生。若打開心窗,解開心結,煩惱自然就少很多。淡看人間事,瀟灑人間, 缺憾自然就成幸福。祈願人間多一些祥和睿智,多一些正向建議,祈願人間少一些狡猾詭辯,少一些陰溝酸語。」長久的記者生涯,黃旭昇看到了「因為愛,讓小人物能捨,化身為實現願望的菩薩。因為愛,讓小人物有得,內修為豐厚己身的大德。」
人間多情,世間多愛,讓他更想藉由採訪社會的人事物,去關照並傳播這些人一直努力在做的事,冀望大眾都能在他的報導中有所感悟或有些許獲得,「當有機會為長者折枝,不吝伸手,當投石湖水,不斷擴散(闊善),如果不願意當那顆石頭,就當一名手心向下的人或播種的人」,這也是他將邁入「六旬老翁」的心得,持續看下去、寫下去、拍下去,觸動善心,繼續做對的事。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
「人間雜誌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人間雜誌心得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人間雜誌心得 在 劉北元的保險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人間雜誌心得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人間雜誌心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人間雜誌心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人間雜誌心得 在 金寶電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人間雜誌心得 在 [情報]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人間雜誌-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人間雜誌心得 在 人間雜誌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 ... - 便利商店優惠好康推薦指南 的評價
- 關於人間雜誌心得 在 20220603 勇敢追夢吧!魔術師劉又誠分享徒步旅行心得 的評價
人間雜誌心得 在 劉北元的保險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後疫情低利率時代的保險新思維】
中央銀行日前即示警,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三大風險,包括高通膨風險、高公共債務、低利率,且較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更為顯著,債務可持續性與經濟成長間的平衡,已成為重要課題。
但是,國人很愛用保單來儲蓄和理財,全球降息大風吹,金管會去年就已宣佈調降壽險保單利率。沒了高利率的吸引,保費漲、利率降,錢要往哪裡擺?
去年,金管會就已公布下半年保險業各幣別保單預定利率,繳費期間在3年以下的新台幣保單責任準備金,當時就已首度見到零利率,讓壽險業陷入憂慮情緒,今年又遇疫情攪局,日前央行更示警,不只通膨,疫情還引爆高債務、低利率風險。
事實上,依據壽險公會統計資料顯示:民國110年1~3月壽險業總保費收入,其中初年度保費收入217,013百萬元,已經較109年度348,333百萬元減少37.7%,保費斷崖早已顯現。
📌利變型保單市佔率有多驚人?
但國人有多愛用保單來理財儲蓄?讓我們來看一下壽險公會的統計數據。
據壽險公會108年度的人壽保險業業務統計資料,人壽保險分期繳費的保單中,契約第1年的保費收入總共是495,452百萬元,其中有高度儲蓄性質的利率變動型人壽保險的保費高達374,765百萬元。也就是說,2019年那一整年,壽險公司賣出的人壽保險契約保費收入中,利率變動型的保費佔了75.6%,利變型保單為國人最愛。
📌保守與穩健是青世代的理財重要特徵📌
宣告利率的調降,必然會導致一定的族群退出儲蓄險的市場,但根據《Cheers》雜誌公布《2019年青世代理財調查》,其中一個重要發現是,台灣25歲~45歲的青世代理財行為的風格偏向保守與穩健。
再加上,儲蓄與保險是一般人最常使用的理財工具、利率的調降是全球性的市場因素,這些以保守穩健為主的理性投資者,是否會逆勢追逐高報酬率而完全放棄儲蓄險?值得觀察。
📌減少資產流失,也是一種理財行為📌
理財,除了積極獲取報酬之外,防止資產流失也是一種理財邏輯,稅務規劃就是一種防止資產流失的方法。保險在稅務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首先,在申報所得稅時,每人每年可列舉扣除24,000元的保費,包含為配偶及受扶養直系親屬所支出的保費都可以算在內。
其次,儲蓄險的生存給付,依照所得稅法規定,可以免繳所得稅,但必須全額納入基本所得額計算年度基本所得,全年基本所得額超過670萬元才需要繳稅。這種稅負計算方式比起定存來說,是優勢十足的。
📌投保人壽保險可以節遺產稅?📌
再者,利變型保單若有提供死亡給付的保障,這部分是否免繳遺產稅?雖然法律有規定,保單指定受益人的死亡保險給付免遺產稅,但是,若有人是衝著這個稅賦優惠來買保險,實務上國稅局是會將保險給付算到遺產總額中課稅的,最高行政法院也支持國稅局這樣的做法,因此,切莫對此存有任何幻想。
📌資產保險化,保險資產化📌
在保險市場上,透過保單指定受益人的機制,建立資產傳承管道,是人壽保險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其實,這樣的規劃,不僅僅是傳承資產的單一功能而已,它也具有理財方面的功能。
保戶透過購買人壽保險,是將自己的實體金錢資產,轉換成保險契約上的一種權利,這個過程叫做資產保險化,投保後保險成為資產的一部分,這叫做保險資產化。
資產保險化後,現金轉變成保險契約上的價值,享有一定利率計算的增值、可以成為跟保險公司借錢的擔保品、也可以一部分或全部取回來自用應急或養老。
換言之,在還沒離開世界以前,人壽保險具有極高的自益性,但在離世之後,保單預設的財務槓桿會發揮作用,將數倍於保費的金錢提供給受益人,發揮資產傳承的效果。
📌善用受益人指定的功能,遺愛人間📌
受益人的指定,除了一定親屬之外,按照法律規定,保戶是可以指定給任何他想要給的人,可以指定給沒有婚姻關係的同居人,因為這樣身份的人根本沒有繼承權,只能透過保單來提供保障;或者也可以指定公益團體為受益人,遺愛人間。
保險的理財功能,有積極面,也有消極面,但在此提供讀者一個觀念:投保人壽保險,因為商品本身就具有儲蓄的性質,便是將資產保險化。
資產的管理方式脫離民法,改用保險法,這種法律關係的改變,是保戶該去重視的核心觀念,是一種資產管理的藝術。
如何發揮最大效果,端看財務管理技術了。
(作者/北宇管顧公司總經理劉北元)
ps: 不曉得大家看了有什麼心得呢?也有同感嗎?歡迎留言告訴我:這一年你所遭遇到的酸甜苦辣吧~
人間雜誌心得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心靈小品】與法相會,後會有期
✒文:施伊庭(快樂學佛人寶雲班)
來寶雲寺參加「快樂學佛人」,緣於兩年前家庭旅遊前往法鼓山園區。循著山路看到來迎觀音、藥師古佛,整座山沒有香火裊繞,卻非常寧靜莊嚴。受到這樣的氛圍所感動,開始對法鼓山產生興趣,上網瀏覽聖嚴師父的講課影片,並依循教導,開始於家中誦經。
期待的「快樂學佛人」終於在二○二○年十二月開課!上課前,原本擔心沒有認識的人、不懂寺院規矩,三次課程下來,師姊們的關懷和帶領,引導我們表達感想、進行討論,不僅拉近了彼此距離,透過大家的分享,也讓我省思不同面向的觀點。
午齋時,演瑞法師教我們以碗就口,專注吃飯也是禪修。進齋堂時,看到一位師兄敲著走廊上的大木魚,請教師姊才知道背後典故:大木魚為「梆」,葫蘆型鐵板為「雲板」。木魚梆是吃飯號令,無論晝夜,魚都不合眼,意喻佛教徒修行也應精勤不懈。原來吃飯有這麼深的意涵!
課程中,演梵法師提到師父一生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是因為心中一直遺憾:「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那麼少,誤解的人那麼多。」法師說,師父選了一條最難走的路「教育」,成果需要十年、二十年之後才能看到。師父的「法布施」正是我所感佩的,也了解師父推動「心五四」運動淡化宗教色彩、入世化俗的用心,將禪修方法及觀念,落實於日常生活,再推廣到家庭、社區、全世界。
第三次課程時,同組學員因緣深厚,企盼再與法相會,除了拍照留念,並互贈結緣禮、分享心得。來寶雲寺的第一次,開啟了我進入法鼓山的因緣,相信後會有期。
◎轉載自法鼓雜誌375期
更多心靈小品 https://pse.is/3b4wkr
#心靈小品
人間雜誌心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上一集我們談到了故事中,年輕人妻羅娜與丈夫的學生來諾,兩人間產生了曖昧情愫。
他們的雙人探戈正踩在紅線上,猶疑地,正要踏出下一步。今天我們繼續來看羅娜的故事。
正當羅娜陷入與來諾曖昧的隱密心事,家中卻來了個不速之客──
堂姊玻莉出現了。
玻莉沒比羅娜大幾歲,但從小就沒了母親的羅娜其實根本就是被玻莉帶大的。
對於羅娜而言,那是個亦母亦姊的存在。
玻莉來找羅娜,帶了個行李箱,就此住下,似乎沒有要走的意思。
羅娜大概猜得到怎麼回事:
她自己出身底層,父親和母親現在都過得不好;
而玻莉的境況也不遑多讓。
她是走投無路才投奔到羅娜這兒來的。
因為親族們總認為羅娜過得比他們好些──她嫁得好。
藉由美貌與婚姻,她兵不血刃地實現了自己的階級流動。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羅娜在這個家能有多少自由呢?
她畢竟不是一家之主。她能夠自作主張讓玻莉賴著這個家不走嗎?
就算她很願意,老公布壬登也不會同意吧?
所以羅娜和玻莉狠很吵了一架。
不巧的是,就在玻莉為此崩潰大哭之後,羅娜和布壬登一家四口出門進行了一趟家庭小旅行。
他們將玻莉獨自一人留在家裡──
這使得羅娜在整整兩天一夜的度假行程中一直提心吊膽。
她相信自己的直覺;
直覺是,當他們到家時,將會看見玻莉將自己吊死在後院裡──
為了玻莉自己無解的困境,也為了控訴羅娜的無能為力。
於是整個漫長的回程,焦慮不已的羅娜在心中持續看見玻莉在門後上吊的幻象。
隨著關鍵時刻逼近(他們就要回到家裡了),恐懼與歉疚在羅娜心中翻騰。
她終於受不了了,在心中展開和上帝的協商,
一場討價還價,一個「沒有信仰的人的投機禱告」──
如果,如果能讓玻莉一切平安,她願意拿什麼去換?
作者孟若這樣描寫羅娜的內心掙扎:
不能是小孩。她一把抓住那想法丟掉,好似把孩子們從火裡抓出來。不能是布壬登,為了相反的理由。她不夠愛他。可以說她愛他,到某一程度,而她要他愛她,然而和她的愛平行有點恨的微鳴,幾乎總是在那裡。因此以他來討價應該受譴責──也沒有用。
她自己?她的容貌?她的健康?她想到也許她的取徑不對。在這樣一種情況,可能由不得你選擇。由不得你設條件。你碰見時就會知道了。你必須答應兌現承諾,在無知於是什麼的情況下。答應。
可是和孩子們無關。
伊格言說,我們或許都做過類似的事吧?
向神許願。求神應允。和神討價還價。
或者,這根本也稱不上「討價還價」,而僅僅只是交付自己的一些什麼──
向神示弱,向神表達自己獻祭的意圖。
向命運臣服。誠心誠意。
美麗的羅娜心中千迴百轉;
在此,她的恐懼重合疊上了童年時期,那寒冷雪天裡,對廣播劇裡小人物們的擔憂──
同時也是對命運的擔憂。這是同一主題的再次顯現......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人間雜誌心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E4%B8%8D%E6%98%AF%E6%88%91%E7%9A%84%E6%9C%AC%E5%90%8D%E2%94%80%E2%94%80%E4%BF%9D%E7%BE%85%E2%80%A7%E5%A5%A7%E6%96%AF%E7%89%B9%E3%80%8A%E7%B4%90%E7%B4%84%E4%B8%89%E9%83%A8%E6%9B%B2%E3%80%8B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保羅奧斯特 #紐約 #小說
─────
你能接受與好友的遺孀結婚,養好友的小孩嗎?人真有所謂「自己的獨特性」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上一集我們談到《紐約三部曲》的壓卷之作〈禁鎖的房間〉。天才作家范修將自己的著作,甚至遺孀蘇菲,都轉交給了童年摯友「我」;「我」就此替代了范修的人生。然而某日,「我」意外在信箱中發現一封奇怪的信──那是署名范修的來信。信中范修感謝「我」所做的一切,妻子蘇菲和小孩都有人照顧了,作品也已順利出版。然而范修警告「我」,切勿試圖尋找他。范修這麼說:
我應該有權力以我認為合宜的方式度過我的下半生......雖然我不喜歡威脅別人,但是我還是要警告你,如果你試圖找出我的下落,我會殺了你......我很高興,人們對我的作品如此感興趣。但是這一切似乎距離我十分遙遠。寫作對我而言,已經是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了,現在我也已對此沒有感覺。我不會要回任何金錢,我也很樂意將所有財產留給你跟蘇菲。寫作曾經是我的宿疾,現在我終於得以痊癒。
范修的「宿疾」痊癒了,但「我」的惡夢才正要開始。現在壓力落回到「我」身上了。這真是范修的來信嗎?還是有人惡作劇?如果這封信確實來自范修,「我」該向蘇菲坦承一切嗎?蘇菲的反應將是如何?這其中隱藏了極大風險。故事中,「我」選擇隱瞞此事,和蘇菲繼續快樂的婚姻生活。然而范修真的希望就此人間蒸發嗎?果真如此,那麼何必又多此一舉,寫封信來,將眾多未知的可能性加諸於「我」呢?范修這人超機車的,不是嗎?
伊格言分析,這正是〈禁鎖的房間〉的曖昧之處──范修內心深處禁鎖的房間,同時亦是「我」內心的禁鎖之地。一個秘密,無人知曉,無從解答,如同一墜入深淵的石塊般無聲無息;因為無論對於范修或「我」而言,理解他人和理解自己幾乎一樣困難。與此同時,文壇開始盛傳范修並無其人,是「我」假冒范修之名寫出了那些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故事急轉直下,出版商希望由「我」執筆范修的傳記,平息此一爭議。
而「我」接下了此一任務。這自找麻煩的程度和范修畫蛇添足的來信幾乎不相上下。我們只能如此猜測:或許「我」意圖藉由「撰寫傳記」此一儀式來「確認」范修的死亡?〈禁鎖的房間〉筆鋒幾經轉折,最終幾乎將這樣的舉止歸因於「恨」......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人間雜誌心得 在 金寶電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Doris以自身故事出發,以輕鬆語調暢談組團、舉辦音樂祭、全球巡迴等經驗心得,並獨家傳授和國際廠牌往來,以及如何以亞洲人身分立足西方世界的金手指密技。
-專二迎新時音響公司為了測試聲音,播放了惠妮休斯頓的歌。讓我有種被音牆洗臉的感覺,而且貝斯的低頻震到腳底時,我突然萌生一種感覺:我要組團!
-為了社團經費,我們一行人搭公車搖搖晃晃到南港的電視台攝影棚,大家穿起全身都是魔鬼氊的衣服,跟藝人玩丟接球。
-第一眼對閃靈的印象是「媽啦跩屁」。
-登台的第一個造型竟然是豹紋的AV感大黃峰。
-我常說我們團乾脆改名叫做「人文金屬」或是「論文金屬」好了。
-在移動車上化妝,通常是路況決定長相。
★ 超值收錄
附錄一Doris VS歐陽靖 一見如故Q&A
別冊 Doris巡迴内心事
全衝組推薦
小說家、FHM總編輯 - 高翊峰
搖滾作家 - 張鐵志
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 - 小樹
作家、馬拉松跑者、演員 - 歐陽靖
旅遊作家 - 林凱洛
小說家、背包客站站長 - 何献瑞
設計師 - 小子
*Tack Maeda(日本知名雜誌Burrn! 資深記者):
「結合美麗、創造力、以及永不停歇的戰鬥意志,她是下凡人間的台灣至寶。」
*林凱洛:
「本書簡直是台灣重金音樂發展史!」
人間雜誌心得 在 20220603 勇敢追夢吧!魔術師劉又誠分享徒步旅行心得 的推薦與評價
魔術師劉又誠分享徒步旅行 心得. 佛光山 人間 衛視. 佛光山 人間 衛視. 101K subscribers ... 天下 雜誌 video|深度人物專訪. 天下 雜誌 video|深度人物專訪. ... <看更多>
人間雜誌心得 在 [情報]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人間雜誌-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心得:TIDF公布「傑出貢獻獎」得主,之前在招募志工,之後應該也會有一波募集工讀生的活
動,敬請愛好紀錄片的朋友把握機會喔!(我不相信兩年過這麼快......)
轉載網址:https://www.tidf.org.tw/zh-hant/news/90851
第12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傑出貢獻獎」得主公布!《人間》雜誌先鋒地位獲肯定
2020/02/20 14:45
https://www.tidf.org.tw/sites/www.tidf.org.tw/files/u60/ren_jian_chuang_kan_hao_feng_mian_tu_pian_lai_yuan_sao_miao_dang_an_.png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繼上週公布三大競賽入圍名單後,將今年的「傑出貢獻獎」
頒贈給專注於報導文學與攝影的《人間》雜誌(1985-1989)。TIDF自2014年起增設「傑
出貢獻獎」,以表彰對台灣紀錄有卓越貢獻者。由作家陳映真創辦於1985年的《人間》,
聚焦社會議題與弱勢族群,作者群以紀實的視角走遍台灣角落,其強烈的人文關懷和求真
精神,在自由被禁錮的1980年代,是一代青年的重要思想啟蒙。
本屆評審委員認為,《人間》雖以文字和攝影為主,但每一篇「紙上紀錄片」內蘊的人道
主義與弱勢關懷,承先啟後,是台灣紀錄片在解嚴前後發展時的重要養份,也塑造了紀錄
片的使命和美學,包括歷屆TIDF「傑出貢獻獎」的得主綠色小組、全景傳播基金會和導演
柯金源都曾深受其影響。
報導邊緣議題,先鋒姿態依然深刻
自創辦至1989年停刊,《人間》雜誌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累積了共47期的扎實內容,以
精湛的報導文學和紀實攝影,將許多被忽視的邊緣議題、底層小人物呈現在大眾眼前。報
導遍及台灣民俗文化、生態環境、婦幼、勞工、原住民、農民、移工、社運,更是台灣報
導同志與愛滋病患權益的先鋒,大膽挑戰當年主流媒體少見的議題。如今再度回望,《人
間》的報導依然獨具一格且深具價值。
《人間》多採用黑白攝影,風格強烈且帶有控訴性。陳映真更曾對著攝影記者說「拍得漂
亮不夠,還要拍出問題」,要求影像顧及美學的同時,必須呈現批判態度,這個理想後來
也延續到許多台灣紀錄片工作者的心中。
https://www.tidf.org.tw/sites/www.tidf.org.tw/files/u60/ren_jian_di_9qi_zhuan_ti_bao_dao_tang_ying_shen_shi_jian_tu_pian_lai_yuan_sao_miao_dang_an_.png
影響綠色小組、全景,為台灣紀錄片普及化鋪路
在紀錄片媒材尚未被廣泛應用時,《人間》就已為許多議題進行影像紀錄,關注的議題日
後也多成為台灣紀錄片拍攝的題材。影像紀錄團體「綠色小組」與《人間》關係緊密,兩
者皆為1980年代非主流媒體的重要代表,互相合作報導1986年的重要環境運動「鹿港反杜
邦」,和激起社會深刻反省原住民權益的「湯英伸事件」。在同年的「桃園機場事件」中
,綠色小組與《自立晚報》也挑戰黨國媒體的資訊壟斷,其後《人間》更特別專訪綠色小
組的成員,深論紀錄片扭轉政治局勢的力量與拍攝倫理等問題。
另一受到《人間》深刻影響的,是紀錄片團體「全景傳播基金會」。在台灣1980年代本土
化浪潮之下,《人間》撰寫在地人物的專題引起全景的興趣,並從中取材拍攝成紀錄片,
如專門記錄台灣小人物故事的「人間燈火」系列。其中《豬師父阿旭》、《李文淑與她的
孩子》與拍攝白化症患者的《月亮的小孩》皆轟動一時,引發社會熱烈迴響,更入圍諸多
國際影展,掀起了台灣紀錄片普及化的序幕。
https://www.tidf.org.tw/sites/www.tidf.org.tw/files/u60/ren_jian_di_15qi_zhuan_fang_lu_se_xiao_zu_cheng_yuan_wang_zhi_zhang_tu_pian_lai_yuan_sao_miao_dang_an_.png
人道精神成為紀錄片創作養分
除了拍攝題材外,《人間》雜誌關懷土地、追求真實的人道精神火炬,也傳遞到台灣紀錄
片工作者手中。甫獲上屆TIDF傑出貢獻獎的得主柯金源導演亦表示,年輕時閱讀了大量的
《人間》雜誌,在參加完《人間》的編採工作坊後,更定調了他一生以影像關注台灣生態
環境的理想。爬梳台灣紀錄片的源頭,處處可見《人間》雜誌作為重要的精神遺產,從報
導文學、報導攝影,過渡到紀錄片創作的軌跡。
https://www.tidf.org.tw/sites/www.tidf.org.tw/files/u60/zhu_shi_fu_a_xu_bao_dao_bei_quan_jing_qu_cai_pai_she_ji_lu_pian_tu_pian_lai_yuan_sao_miao_dang_an_.png
探及《人間》雜誌對於台灣紀錄片的深遠影響,本屆TIDF將「傑出貢獻獎」頒贈給《人間
》雜誌,表彰其影響台灣紀實影像的先鋒地位。TIDF特別規劃與Lightbox攝影圖書室合作
,於4月18至5月17舉辦精彩的《人間》書展,並在4月26日舉辦系列講座,討論報導文學
、攝影與紀錄片的關係,讓更多觀眾認識《人間》雜誌。更多詳細資訊將陸續公開,請密
切留意TIDF官方網站及臉書專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2.104.12.17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82650629.A.5F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