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徒弟」和「老師」或「師父」之間的互動,不是從理論的闡述,而是傾向於故事的模式談一談我的感受。
話說當年我前去香港修行,那時跟的師父,嚴格來說,我們每天同門與師父都沒有交流的,我們全部人的近乎沒有互動,我吃過早餐後(後來在在佛堂吃早午餐了),上到佛堂,在自己的位置不是念咒就是靜坐,整個佛堂雖然至有僅僅3-6人常來,不過全程我們都不交流的,也沒什麼談話,因爲一交談就會被訓話。
所以我們這幾位都是到了之後,就在自己的位置打坐唸咒,佛堂沒書,要看書回家看,這裏都是打坐唸咒的。
我傾向於打坐比較多,累了就做大禮拜,然後唸咒一陣,就繼續打坐。
如果要我每半年做一次總結的話,我不懂自己的「氣習」,「脾氣」,「性格」有沒有改變,人事問題有沒有長進(懂得處理人事與否,或者懂得與人相處否),我是全然不知道的。
我的意思是這樣的,如果說修儒家,中庸中庸,你的中和功夫用在怎樣的關係就會展現怎樣的變化,如用在父子關係上,互動時的靜時致中動時致和,能不能用到仁孝,有互動 情緒纔會變,沒互動,大家都不交流,我無法判斷……
唯一問的是,僅僅限於我的心會不會靜下來,有沒有入定這個身心問題罷了。
當然,這樣全天候磨練,坐得比較久的功夫,那時候還是鍛鍊回來的,譬如當年的高峯期,我是可以雙盤三個小時的,呵呵不是指入定三個小時,包括雙盤看書看電影是可以耐得住三個小時。
這個耐力是有的。
至於說,我的見地智慧有沒有提升呢?
用今天的角度來判斷,我是沒有任何長進的,意思就是三年是有盤腿坐得久,但是見地是完全沒有提升,智慧是沒有提升的。
怎樣提升呢?
師父不太鼓勵多閱讀,有時候我在家閱讀時間太久了,耽擱了,回到佛堂也會被罵。
我們唯一有談話比較多的,就是去到師公哪裏,在哪裏也不會像跟博學和尚相處一樣,會有腦洞大開的體驗,意思就是說,每隔兩個月相見,我都沒有因爲見面而增值腦袋,因爲我們見面都是僅僅談論是非,如盧勝彥找他,送了一疊美金給他,然後就拿那疊美金給我們看,如是云云。
話說有一次在佛堂,有一位師兄問起靜坐某些境界的問題,當「師父」回答了,那位徒弟再問下去,我的記憶是隻要一旦問了兩個問題,就會開始被罵,然後下一句就是你懂不懂得敬師重法實修?
那段時間,老實說,真有不太敢問的心裏反應,因爲你不懂自己問了之後會不會被罵,然後很自然想將自己的問題暫時給牙下去,什麼都不問是最安全,然後再給自己一個合理化的解釋,還是敬師重法實修最重要。
寫到這裏,我必須要說一說,當年南懷瑾先生寫了一首詩,給了馬一浮和袁煥仙看,袁老就罵說:這種還叫做寫詩嗎?
一直以來,南懷瑾老先生都有說過自己少年是很「自信」的,結果袁老當衆說他,這樣還是寫詩嗎?
要求南老回去讀一百次《伯夷叔齊列傳》,這文章南老說自己在小時候就讀過了,心裏雖然不服氣,不過還是回去被逼翻閱重讀,重讀之後,發現了,以前沒有發現奧祕的地方,現在發現了許多奧祕和厲害的地方。
對我來說,只要學過權謀心戰狼性,能多讀六家評述和伯夷叔齊,你會看到很多銷售和說話的藝術含金量在裏面的。
南老先生的言下之意就是說,他的老師是有一邊修改他的氣習,同時又提升他見地的兩把刷子,一刀下去,兩邊修改和提升都做到了。
我不是說要像袁老這樣當衆罵學生那個學生就能提升,我們可以從維摩叢書看到袁老寫給他學生每一封信看到徒弟的習性的。
當衆罵不是重點,關鍵時刻是師父推一下,然後拉一把的提升法,如果把會罵和教訓,那根本不是好老師。
切勿把手指當明月。
一個眼明手快的好師父,即便你不是跟他生活在一起,如果他跟你丟了一些勁爆的資訊給你,或者平平無奇的資訊給你,他就是有辦法從你看到這個資訊的迴應和提問當中,看到「你到了哪裏」,然後決定用拉一把,或者推一下,才能做到提升的。
不過,這種提升,還得做徒弟的看得懂,然後接得到。
用南老做例子,如果袁老罵了之後,南老沒有回去再翻閱的話,南老也未必發現其中奧祕——再說,南老雖然不服氣,不過肯翻閱 也算得上是接得住,他是先接得住(肯去接),然後纔看得懂。
至於很多人,他會罵,但是未必會給你一個方向的,如果沒有給任何方向,被罵的人一定是糊糊塗塗的。
即便我跟博學和尚,博學和尚是不會怎麼罵人的,但是,博學和尚也是會先推薦你讀一本書,然後什麼都不說破,就看你給出什麼迴應,他是可以從你的迴應當中,馬上知道該推你入更深一點的水,還是拉你去更高的地方。
我在教李小魔方塊時,每次李小都會問很多爲什麼,她學魔方塊的個性是跟李子完全不一樣的,李小偶爾會挑出一兩個爲什麼我不可以這樣對著這一面執行這個步驟方程式來做呢?
我是被問到沒有話好說的,當然,我曾經試過想說:「學魔方塊,你不必問這麼多爲什麼,直接跟着方程式模仿就對了」
我是想過這樣來教訓李小的,但是我還是忍住了,我是這樣說的,你等等,將魔方塊交給爸爸,爸爸試一試不對着這個面向來做一個方程式,直到我自己也用李小想對著的面向去做,成功做到了,我才教李小。
我可以選擇罵李小,只要跟着做就對了,問題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李子學,他可以用這個模式學會六面六方塊,我逼李小用相同的面向他就未必學得好。
有時候我們得想想,做教的那位,或者想教的那位,難道就只有一個板斧?
或者罵的方式 或者施壓的方向是,你跟着做就對了嗎?
師父關心的應該不是逼和聽不聽話,更多的時候是你知道什麼時候用推一把,什麼時候拉一把嗎?
徒弟有時候又得更關心,我有沒有好好接得住呢?
照片的牢騷是如下:
#人都在銳變之中
#一個樂高背後隱藏了李子許多故事和想象力
#我問李子爲什麼這個樂高是這樣不那樣
#李子總說得出一個道理
伯夷列傳重點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羈縻制 Be Water,一國兩制無險可守 — 評「張曉明文告」】
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在《人民日報》發表偉論〈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有舊瓶,有新酒。舊瓶是催促香港要仿效澳門立《國家安全法》,主張香港沒有國安法,是「本土激進分離勢力」活動不斷加劇的主因。但我們親身經歷的卻不如此。
2014 年之前香港人十分愛國,即使他們反對《廿三條》立法,但仍然自認中國人,即使中國已經不只影響香港的價值,而是威脅到民生資源(如奶粉),香港人仍然覺得反對中國是大罪名,不敢的,這麼愛國,當時就沒有國安法。再說遠一點,香港人未「回歸」的時候才愛國,六四哭了多久、華東水災籌款,希望工程。明知是過河濕腳,也要捐下去,當時也沒有《國安法》。
現時美國強勢圍堵中國,方略不是出於特朗普,而是美國內部的深層精英,民主黨上台也會這樣。香港是「中國政策」轉向的其中一個點,中國人重提《國安法》,就如張曉明所說,是對美國通過《民主人權法》一個「針鋒相對」的回應。但兵貴神速,美帝已經通過法案,還只是第一步;天朝的回招卻仍然只是「催促」,令人不知道實際統治香港的是美國還是中國。
其實中國要立《廿三條》就像「出解放軍」,甚至血腥屠殺香港人,這一秒就可以,決定了就可以做,但中國計過數,還不想犧牲其他利益,所以說得很多,做得很少,在擁有主權的地區陷於被動。半年以來的反送中運動,雖然嚴格來說只是成功推倒了「送中條例」,但邊際而影響深遠的是揭示了中國鞭長莫及,以及其實際上如何莫及。
這些認識,以往只能是維園阿伯的政治玄談,中國確實有罩門,是連長年被鬧漢奸的政客自己都不敢相信、不寄厚望的。在以前,投降派文人說幾句「中國不怕失去香港」,就騙倒了大部份人。但經過革命和「攬炒」實踐,大家明白了以前追捧的「良師益友」經常說中國無敵論,不是長期失敗主義,就是一直居心叵測。
中國確實很強大,但也有些顧忌的位置。香港沒有變強,但親身上了一場「中國研究」的田野研究,在抗爭下香港人發現中國並非無堅不摧。美國沒有派兵到香港,事實上沒有干預,但不斷揭示中美之間的現實,令香港人不再戇鳩,自然也是對中國不懷好意。中國跳針無法反制,政權害怕人民變得聰明,古今中外亦然。中國無法阻止美國說話,次之亦不能用防火牆禁制香港訊息流通。
因此該文官八股雖多,但內裡是一個小粉紅的語調。張的文告,炫耀著各種對香港的高壓政策,例如《一國兩制白皮書》、取締民族黨、DQ 議員、驅逐外國記者馬凱等等,好像這就做到他所說的「針鋒相對」,但正是這些行為,令香港人開始反思自己的親中信仰,也令西方世界開始質疑中國是否真能「正常化」。
這些客觀事實,通過香港人各種外交和傳播努力,已經在美國、歐盟國家、東亞國家慢慢流傳,助證了「中國想顛覆西方秩序」。可以說是中國人自己成功爭取美國政策轉向,是中國官方成功爭取美國立「民主人權法」。米已成炊之後,中國官方反而更加要說,更加要強調,死逞強,拿這些壓制香港的事件,證明自己有「全面管治」香港、「全面管治權」漸入佳境。
你只能說中國官方在國際上有點像被寵壞的小孩,大概是自從美國要拉攏中國對抗蘇聯以來,中國在國際局勢享受的東西太多,慢慢渾然忘我,不記得誰才是秩序的上游了。
至於新酒,張曉明提到:「中央和特別行政區都有責任在全面檢視憲法和基本法實施情況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和機制,該制定的法律要制定,該修改的法律要修改,該廢除的法律要廢除,該補充的制度要補充,該配套的機制要配套」,這是一種對港中關係的「動」的描述。
香港人通常認為,要恪守「鄧小平機制」,大體制不能隨便增減,說整套機制「有險可守」,也就是「靜」的想像,大體制是要守的、要不變的。加上「白皮書」、打擊港獨本土自決的功績炫耀,張曉明所傳達的不是實際政令,而是自我暴露。中國官方是要將「去鄧化」和「再毛化」進行到底,要動不要靜,「法」這東西隨意增加進去制伏香港異己,是根據黨意志和形勢隨意調校的「人治」,而不是香港人想像中的「法治」。所以當然不是有險可守,而是守了之後,對方會用人大釋法這類方法輸打贏要,改變遊戲規則;而乞靈習當局自我完善的狂想,在 2019 年應該沒人再信了吧?所以 2019 年的香港,和 2014 年之前很不同。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不要隨便聯絡外國,因為會激嬲主權狂熱和外國敏感的共產黨,香港問題只能在中國格局下才能有所寸進;2019 年個個都爭著出去遊說外國勢力了,大家都支持。這不是形勢有所不同,中共還是那個中共,以前只是騙著香港人,但內裡其實一直覺得香港不是個「定制」,是應該隨意增增減減的。
有些中間賢達還是一板一眼去跟中國溝通,「國安法換普選」、「國安法始終是《基本法》規定的義務」、「可以立但要香港人監督」這樣荒謬的東西也還有人說。以隨意增增減減的思維去做,就算香港應中國要求立了《國安法》,自我肅港獨、本土、自決、乃至整個年輕世代,中國也不會滿足。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法」的問題是,中共不當一回事,但香港人很當一回事,不計算實際戰力,策略和思維都處於下風。覺得自己立廿三條,完成了「憲制責任」中共就沒籍口繼續操控,那麼一板一眼,就是太把《基本法》(中共單方面制定的中港關係原則)當一回事,因為他可以反悔,沒有懲罰機制。所謂「憲制責任」也是無限的,可以增洞,中國不喜歡就增加更多,長貧難顧,香港人要扭曲自己服侍到中國的胃口到哪天?
「一國兩制」不如中共自己所說的那樣創新,那是百份百的帝制文物:羈縻。這個字早於《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就有,就是說在司馬遷那個年代,漢人已經有了一套控制異族的想法和做法。羈縻是中原控制異族的方法,比如承認異族領袖、和親還有互市,是教科書的說法,事實上是「沒有帝國主義之名的帝國主義」,事實上就是分化、「以夷制夷」、殖民和經濟控制兼而有之,依據形勢調校火候。羈縻是帝國也有 Be Water 精神的體現。
羈縻精神發展到近一千年成為「土司制」,但也不是定制,因為到了可以吞併的時候就會「改土歸流」。故而,「一國兩制」雖然有「制」(度)之名,但其實不是定制,只是個製造兩地接觸並且等待吞併機會的起手式,內裡藏著很多變招。「50 年不變」當然也是口號,因為 50 年內會變,50 年之後會變,隨時也要變,「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中共當然極有秦風,更重要是「一國兩制」的歷史資源也是暫法,而從來不會是常制。因此香港人也不必對新形勢那麼敏感,例如香港內部也出現了新一代、新思想,有要擺脫舊制要一個新未來的,這很正當,因為中共也打算改變現狀,為甚麼我們不能謀求改變呢?
無論你主觀上怎麼迷戀那個「穩定的一國兩制」的想像,這在客觀都是必然改變之物。它必然會在雙方(之後甚至加上外國)的不斷干預之下變得面目全非。中國會做,那麼香港人也要做,讓「變」更切合自己的利益,不能讓出戰略主動權,不能完全陷於被動。
新酒,張曉明在文中明確強調中國對香港的權力,是前所未有地具體。例如,特區的創制和回收是國家權力、組織政府是國家(而不是人民)的權力、選拔、任命、監督香港官員的權力,是北京的;《基本法》制定、修改、解釋權也是;當然還有「引入中國法律」的權力;之後又指明北京有「對行政長官發出指令權」、「可根據需要向特別行政區作出新的授權」,最後還加上條款,「要加以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也就是說「改變制度」會變得頻繁並且合理化。
但以上這些開門見山,也是揭露香港毫無自治權力,也不該被外國視為自治貿易區的證據。做得出面更好,令香港人也放棄兩邊可以楚河漢界的幻想,不如重新擁抱港中關係是一個未定的混沌更現實更通達。
中國在香港的不安全感,使得其更想強力地控制香港的政治事務,反而逐漸使暫制慢慢變成定制,因為缺乏彈性,中國同化香港的能力也將下降。這其實有點像中國的「千人計劃」,裡面涉及很多用菁英去外國偷取技術的大計。做賊也不要那麼張揚嘛。因而「千人計劃」馬上成為重點狙擊目標,馬上把自己的「中國製造 2025」搞死。中國不停張聲要將干預制度化,反而我們要歡迎,鼓勵他們應該做、值得做、快啲做。中國全面控制根本是現實,他們說出來,給香港人有遊說材料、讓外國有攻擊目標,好過中國悶聲發大財。將最可怕的東西都寫成法律,說成制度,是不錯的,因為香港人和世界會更加認清現實,投降派也沒有妖言惑眾的材料了。
伯夷列傳重點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羈縻制 Be Water,一國兩制無險可守 — 評「張曉明文告」】
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在《人民日報》發表偉論〈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有舊瓶,有新酒。舊瓶是催促香港要仿效澳門立《國家安全法》,主張香港沒有國安法,是「本土激進分離勢力」活動不斷加劇的主因。但我們親身經歷的卻不如此。
2014 年之前香港人十分愛國,即使他們反對《廿三條》立法,但仍然自認中國人,即使中國已經不只影響香港的價值,而是威脅到民生資源(如奶粉),香港人仍然覺得反對中國是大罪名,不敢的,這麼愛國,當時就沒有國安法。再說遠一點,香港人未「回歸」的時候才愛國,六四哭了多久、華東水災籌款,希望工程。明知是過河濕腳,也要捐下去,當時也沒有《國安法》。
現時美國強勢圍堵中國,方略不是出於特朗普,而是美國內部的深層精英,民主黨上台也會這樣。香港是「中國政策」轉向的其中一個點,中國人重提《國安法》,就如張曉明所說,是對美國通過《民主人權法》一個「針鋒相對」的回應。但兵貴神速,美帝已經通過法案,還只是第一步;天朝的回招卻仍然只是「催促」,令人不知道實際統治香港的是美國還是中國。
其實中國要立《廿三條》就像「出解放軍」,甚至血腥屠殺香港人,這一秒就可以,決定了就可以做,但中國計過數,還不想犧牲其他利益,所以說得很多,做得很少,在擁有主權的地區陷於被動。半年以來的反送中運動,雖然嚴格來說只是成功推倒了「送中條例」,但邊際而影響深遠的是揭示了中國鞭長莫及,以及其實際上如何莫及。
這些認識,以往只能是維園阿伯的政治玄談,中國確實有罩門,是連長年被鬧漢奸的政客自己都不敢相信、不寄厚望的。在以前,投降派文人說幾句「中國不怕失去香港」,就騙倒了大部份人。但經過革命和「攬炒」實踐,大家明白了以前追捧的「良師益友」經常說中國無敵論,不是長期失敗主義,就是一直居心叵測。
中國確實很強大,但也有些顧忌的位置。香港沒有變強,但親身上了一場「中國研究」的田野研究,在抗爭下香港人發現中國並非無堅不摧。美國沒有派兵到香港,事實上沒有干預,但不斷揭示中美之間的現實,令香港人不再戇鳩,自然也是對中國不懷好意。中國跳針無法反制,政權害怕人民變得聰明,古今中外亦然。中國無法阻止美國說話,次之亦不能用防火牆禁制香港訊息流通。
因此該文官八股雖多,但內裡是一個小粉紅的語調。張的文告,炫耀著各種對香港的高壓政策,例如《一國兩制白皮書》、取締民族黨、DQ 議員、驅逐外國記者馬凱等等,好像這就做到他所說的「針鋒相對」,但正是這些行為,令香港人開始反思自己的親中信仰,也令西方世界開始質疑中國是否真能「正常化」。
這些客觀事實,通過香港人各種外交和傳播努力,已經在美國、歐盟國家、東亞國家慢慢流傳,助證了「中國想顛覆西方秩序」。可以說是中國人自己成功爭取美國政策轉向,是中國官方成功爭取美國立「民主人權法」。米已成炊之後,中國官方反而更加要說,更加要強調,死逞強,拿這些壓制香港的事件,證明自己有「全面管治」香港、「全面管治權」漸入佳境。
你只能說中國官方在國際上有點像被寵壞的小孩,大概是自從美國要拉攏中國對抗蘇聯以來,中國在國際局勢享受的東西太多,慢慢渾然忘我,不記得誰才是秩序的上游了。
至於新酒,張曉明提到:「中央和特別行政區都有責任在全面檢視憲法和基本法實施情況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和機制,該制定的法律要制定,該修改的法律要修改,該廢除的法律要廢除,該補充的制度要補充,該配套的機制要配套」,這是一種對港中關係的「動」的描述。
香港人通常認為,要恪守「鄧小平機制」,大體制不能隨便增減,說整套機制「有險可守」,也就是「靜」的想像,大體制是要守的、要不變的。加上「白皮書」、打擊港獨本土自決的功績炫耀,張曉明所傳達的不是實際政令,而是自我暴露。中國官方是要將「去鄧化」和「再毛化」進行到底,要動不要靜,「法」這東西隨意增加進去制伏香港異己,是根據黨意志和形勢隨意調校的「人治」,而不是香港人想像中的「法治」。所以當然不是有險可守,而是守了之後,對方會用人大釋法這類方法輸打贏要,改變遊戲規則;而乞靈習當局自我完善的狂想,在 2019 年應該沒人再信了吧?所以 2019 年的香港,和 2014 年之前很不同。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不要隨便聯絡外國,因為會激嬲主權狂熱和外國敏感的共產黨,香港問題只能在中國格局下才能有所寸進;2019 年個個都爭著出去遊說外國勢力了,大家都支持。這不是形勢有所不同,中共還是那個中共,以前只是騙著香港人,但內裡其實一直覺得香港不是個「定制」,是應該隨意增增減減的。
有些中間賢達還是一板一眼去跟中國溝通,「國安法換普選」、「國安法始終是《基本法》規定的義務」、「可以立但要香港人監督」這樣荒謬的東西也還有人說。以隨意增增減減的思維去做,就算香港應中國要求立了《國安法》,自我肅港獨、本土、自決、乃至整個年輕世代,中國也不會滿足。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法」的問題是,中共不當一回事,但香港人很當一回事,不計算實際戰力,策略和思維都處於下風。覺得自己立廿三條,完成了「憲制責任」中共就沒籍口繼續操控,那麼一板一眼,就是太把《基本法》(中共單方面制定的中港關係原則)當一回事,因為他可以反悔,沒有懲罰機制。所謂「憲制責任」也是無限的,可以增洞,中國不喜歡就增加更多,長貧難顧,香港人要扭曲自己服侍到中國的胃口到哪天?
「一國兩制」不如中共自己所說的那樣創新,那是百份百的帝制文物:羈縻。這個字早於《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就有,就是說在司馬遷那個年代,漢人已經有了一套控制異族的想法和做法。羈縻是中原控制異族的方法,比如承認異族領袖、和親還有互市,是教科書的說法,事實上是「沒有帝國主義之名的帝國主義」,事實上就是分化、「以夷制夷」、殖民和經濟控制兼而有之,依據形勢調校火候。羈縻是帝國也有 Be Water 精神的體現。
羈縻精神發展到近一千年成為「土司制」,但也不是定制,因為到了可以吞併的時候就會「改土歸流」。故而,「一國兩制」雖然有「制」(度)之名,但其實不是定制,只是個製造兩地接觸並且等待吞併機會的起手式,內裡藏著很多變招。「50 年不變」當然也是口號,因為 50 年內會變,50 年之後會變,隨時也要變,「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中共當然極有秦風,更重要是「一國兩制」的歷史資源也是暫法,而從來不會是常制。因此香港人也不必對新形勢那麼敏感,例如香港內部也出現了新一代、新思想,有要擺脫舊制要一個新未來的,這很正當,因為中共也打算改變現狀,為甚麼我們不能謀求改變呢?
無論你主觀上怎麼迷戀那個「穩定的一國兩制」的想像,這在客觀都是必然改變之物。它必然會在雙方(之後甚至加上外國)的不斷干預之下變得面目全非。中國會做,那麼香港人也要做,讓「變」更切合自己的利益,不能讓出戰略主動權,不能完全陷於被動。
新酒,張曉明在文中明確強調中國對香港的權力,是前所未有地具體。例如,特區的創制和回收是國家權力、組織政府是國家(而不是人民)的權力、選拔、任命、監督香港官員的權力,是北京的;《基本法》制定、修改、解釋權也是;當然還有「引入中國法律」的權力;之後又指明北京有「對行政長官發出指令權」、「可根據需要向特別行政區作出新的授權」,最後還加上條款,「要加以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也就是說「改變制度」會變得頻繁並且合理化。
但以上這些開門見山,也是揭露香港毫無自治權力,也不該被外國視為自治貿易區的證據。做得出面更好,令香港人也放棄兩邊可以楚河漢界的幻想,不如重新擁抱港中關係是一個未定的混沌更現實更通達。
中國在香港的不安全感,使得其更想強力地控制香港的政治事務,反而逐漸使暫制慢慢變成定制,因為缺乏彈性,中國同化香港的能力也將下降。這其實有點像中國的「千人計劃」,裡面涉及很多用菁英去外國偷取技術的大計。做賊也不要那麼張揚嘛。因而「千人計劃」馬上成為重點狙擊目標,馬上把自己的「中國製造 2025」搞死。中國不停張聲要將干預制度化,反而我們要歡迎,鼓勵他們應該做、值得做、快啲做。中國全面控制根本是現實,他們說出來,給香港人有遊說材料、讓外國有攻擊目標,好過中國悶聲發大財。將最可怕的東西都寫成法律,說成制度,是不錯的,因為香港人和世界會更加認清現實,投降派也沒有妖言惑眾的材料了。
伯夷列傳重點 在 蠅附驥尾而致千里- 伯夷列傳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些古人不一定主動去借助名人的名聲,這句說話的重點只是想帶出攀附聖人的名聲不一定是壞事,反而會令有才幹的人「以致千里」。 #知史 #歷史 #諺語 # ... ... <看更多>
伯夷列傳重點 在 [考試] 方瑜國文上期末考重點- 看板b95902HW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我剛剛看到的重點題目
這些題目感覺都是他上課講的 但是好像沒多少人有去
所以就很high的把他打完啦
: 1. 司馬遷遭逢的大變對於史記的影響。
司馬遷在李陵之禍以後深深體悟到友情的重要
只因為當時他為了李陵的清白挺身而出 皇帝卻怒而判他宮刑
但是當時在皇帝面前上下數百人
卻沒有任何一個平時的好友願意為他講一句求情的話...
因為當時只要有一個人願意挺身而出或者甚至私下出一點錢
就可以幫助司馬遷逃過這個大劫 解救這個震古鑠金的大史學文學家
因此被宮刑之後的司馬遷灰心喪志之餘
便把他的心聲一起寫進史記裡面 在書中便可發現他特別注重友情的看重與質疑
例如遊俠列傳、刺客列傳
: 2. 列傳之首是伯夷列傳,最後一篇是貨殖列傳,有什麼特別的象徵意義?
第一篇的伯夷列傳敘述伯夷叔齊兩人為了讓位逃到首陽山
最後因為堅持不食周粟而死 孔子曾稱之為"聖之清者也"將他們比喻成蘭花
可說是純白的性格 只論精神不論物質的表率
最後一篇的貨殖列傳描述的是商人 為了金錢不顧任何手段
可說是純黑的性格 只論物質不論精神的表率
兩者分別在頭尾相呼應 這是由瀧川龜太郎所發現的
: 3. 伯夷列傳與其他史記中的篇章,形式不太一樣,
: 司馬遷一直在文章中間表達自己的看法,有什麼特殊原因嗎?
因為伯夷列傳其實所能獲得的史料十分稀少,
還有以下兩點
一、司馬遷認為自己堅持為李陵辯護 也是一種忠於自己原則的作法 和伯夷叔齊相仿
在其中同時顯露出了自己對於做了聖人之事不一定獲得聖人之名的擔憂
像許田、卞隨、務光、吳太伯之輩 雖然讓國卻沒有獲得名聲
二、伯夷叔齊皆為聖人卻活活餓死 相較之下盜拓之徒 日殺不辜 肝人之肉卻能夠善終
讓他不禁質疑儒家孔子的說法。
司馬遷在這兩者著墨甚深 尤其是第一點 他擔心自己沒有子嗣
若是死去數十年以後即便為世人所淡忘
因此更加決心活在恥辱之中將史記這本千古名作完成
: 4. 就項羽的英雄個性,以及劉邦的個性特質,論他們最後成敗之因。
在看到秦始皇龐大車隊的時候 劉邦心中所想的是"大丈夫當如此"
而項羽所看到的卻是"一個中年男子坐在車中" 心想自己也能夠超越他
由此可見兩者心態的不同 劉邦汲汲於功名 而項羽心中所想的卻是成就霸業
項羽出身名門世家 自小受薰陶甚深
本身雖然有大才 但是在性格中卻擁有婦人之仁以及霸氣自尊作祟
身為悲劇英雄的他 無法忍受在鴻門宴中殺掉劉邦 無法忍受背棄部下逃走
反觀劉邦出身於市井 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一切手段
一抓住機會便不可能放手 甚至不惜犧牲身邊忠臣好友
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劉邦成功而項羽失敗的原因
: 5. 項羽為什麼聽完烏江亭長說的話,就決定不渡烏江,橫劍自刎了?
我認為有以下四點:
一、烏江亭長曾謂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項羽的霸氣怎麼可能安於這種小王?
二、項羽的自尊心在亭長說過了這些話以後被挑起,
因為英雄只能被追掉,卻絕對不能被憐憫!
三、亭長只有一條船 在他走之後 那些死心蹋地追隨他的人卻不免一死
雖然說他的部下都願意為他犧牲 項羽卻不可能自己一個人苟活
況且如此一來當初從故鄉出發時所背負的使命就毀了
同時他也再也無顏見江東父老...
四、虞姬已死 活著還有什麼樂趣 XD
: 6. 為什麼韓信會對劉邦那麼死心塌地?
老師上課的時候有一直強調的一點就是"士方其危苦之時易得耳!"
在一個人危急的時候要是有人對他伸出援手,他就會死心蹋地跟隨他
而不論其抱持的是如何心態
韓信在故鄉的時候被所有人排斥
甚至連他的朋友都千方百計避免他來借口飯吃
因此在劉邦給他一個大展身手的機會時(帶兵)
從此他就死心蹋地跟著劉邦,無論劉邦是如何的一個人
這就是當他在北方作戰的時候 若自己稱王 頓時天下就會太平
韓信卻沒有這麼做的原因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念快一點阿)中提到
「孤獨者對於向他走來的人太快伸手握手
對於許多人你不應該伸手
只能給之以巴掌,而我希望你掌上多有勾爪。」<--方瑜很喜歡這句,提了不下五遍
: 7. 試比較韓信與項羽對故鄉的情感的差異及原因。
韓信在故鄉受盡屈辱,因為不得志的關係
因此最痛恨的就是淮陰地區 之後的屢戰屢勝 也都致力於北方的戰役
而項羽在故鄉就十分得志 心中所想接是衣錦還鄉的畫面
因此在核下之圍一戰中 一想到無顏見江東父老 即便決定殺入敵軍之中...
: 以上謝謝小銘學長提供題目
以上謝謝小明帥哥嘴砲不懈
我幾乎每堂都去耶 很乖吧XD
如有錯誤請多多指證、補充
好累 寫完了 好耶
--
※ 編輯: allcyril 來自: 140.112.240.104 (01/14 15:4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