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司法胡鬧國民的一頁?
廖緯民/中興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台中市)
立法院三讀通過《國民法官法》,過程朝野激烈對抗;民間團體強力抗議。歷來民調顯示,司法造成民眾最大負面觀感的是「法官認知與社會脫節」。何謂法官認知?「認知」二字涉及學術上的知識論,不是簡單的議會表決問題或實務操作問題。
就這部分,英美法主張直觀案情的直覺判斷,其中行為分析是重點。德國法則強調學習法典過程中養成的理性認知,其中思維格式是重點。由於英美判例法源自一般老百姓的普通法(common law),所以向來尊崇個人的直覺,並在前例拘束原則上萃取法則,而嚴格遵從之。這個信念瀰漫整個英美學術思想,形成實證主義(empiricism)的傳統。英美系國家的陪審制,無疑是水到渠成、符合主流思想的。英美法即是庶民法;則柯建銘所謂「素人完全不懂法律」不是缺點,反而是重點。
司法院提出參審制,雖說是參考日本參審制,其實可見德國法的品味傾向。問題在於我國繼受德國法體例與原理,歷經百年以上,台灣法院今日在做事實與法律判斷時,猶無法熟習操作「涵攝」、「三段論」、「眼光流轉」等模式。這種認事用法,無法在實務上服人;其癥結在於華人式官僚體系的干擾。而前日本律師聯合會會長土屋公献律師也指出:「日前日本引進的審判員制度(即參審制),從根本來說是官僚審判制度。美其名曰國民參加司法,實質是利用國民來維護官僚審判制度,與陪審員制度(陪審制)截然不同,距離真正意義的國民參加司法尚遠。」
承上,陪審制是英美法學的精華、也是學術流派中實證主義的核心精神,卻未曾妥善交代,此次立法顯然欠缺智性。做為一種初始概念的主張,民間團體其實不需過多迎戰各種質疑;配套措施及事後修正才是建立新制度的重點工作。畢竟,中華民國的司法制度歷經一○九年也還是無法獲得人民的信任。司法院本於良知,必須說明:不嚴控官僚弊病、強化對法官理性思維的監督與究責,卻又提出可控可防人民見解的參審制是什麼道理?
再者,英美陪審制由於直接訴諸人本的直覺判斷,具有高度普世應用價值;台灣如果要查考人民的本土法意識,就應採用陪審制。歷來主張本土化政治目標、現在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接受此案,又是什麼道理?若皆無道理,那立法院中背離黨綱、同志翻臉、朝野反置的爭執就是一場鬧劇。
《國民法官法》真能開啟人民幽深而潛藏的智慧、或領略專家洞察之言?還是恐將翻開台灣司法胡鬧國民的一頁?其成敗存乎法官一心,司法院長官還請戒慎以對。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何謂 三段論 法」的推薦目錄:
- 關於何謂 三段論 法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何謂 三段論 法 在 ON y V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何謂 三段論 法 在 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何謂 三段論 法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何謂 三段論 法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何謂 三段論 法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何謂 三段論 法 在 Ch.10-3 三段論範例與文式圖/ 傅皓政-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何謂 三段論 法 在 【睿智系列S1#01】 什麼是邏輯邏輯學的三段論 亞里斯多德的 ... 的評價
何謂 三段論 法 在 ON y V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人問:高中畢業會考考哲學有什麼用呢?
台大的李明璁教授曾說過:「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換一種生活方式,為了自由。當我們知道我們受什麼影響、因什麼被影響,我們就有選擇,可以去做不一樣的事。」
哲學訓練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去思辨無論人生或社會都有很多問題不是只有黑與白、對與錯,這是走向社會的能力,是認識自己生命的能力😌。
【TEWA歐洲新聞/2018.06.19/法國】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試題
今年的法國高中畢業會考(le Bac)於6月18日上午8時開始,約75萬考生應考。考生要面對的第一關,依舊是哲學;考試時間4小時,從三個題目中擇一作答。
以下是今年的哲學考題:
【文組】
1.文化是否能使我們更加人性化?
2.我們是否能拋棄真理?
3.請解釋叔本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選粹。
【理組】
1.慾望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嗎?
2.為了知道何謂正義,是否必須經歷不義?
3.請解釋約翰彌爾《邏輯系統》選粹。
【經濟社會組】
1.所有的真理是否都千真萬確?
2.我們是否會對藝術無感?
3.請解釋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選粹。
【科技組】
1.經驗是否會欺人?
2.我們是否能掌控技術發展?
3.請解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選粹。
【旅館餐飲組】
1.什麼會阻礙我的幸福?
2.追求真理我們需要什麼?
3.請解釋阿蘭《論權力》選粹。
【考題分析】
法國高中的哲學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進行問題化(problématisation)、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並加以論證的能力。四個小時的哲學會考,不是賣弄文筆的作文比賽,因為這有濃厚的知識性;不是天馬行空的各言爾志,因為獨立思考不能簡化為沒標準答案;不是競相出奇的故作驚人之語,因為創意不等於機智問答;也不是博學強記的讀經檢定,因為這是奠基於知識、邏輯的創造與思辯。
從題目分析就能看出法國哲學教育對於問題化、概念化的要求。以下分別舉文組與理組第一題為例,介紹法國媒體如何對考題進行分析。
●〈文組第一題〉:「文化是否能使我們更加人性化?」(La culture nous rend-elle plus humain?)
這個問題不應被簡化為「自然天性」與「文化」的對立:「文化是否反對自然天性?」而應由數量副詞「更加」(plus)帶出「文化對人性的影響」的提問。從這個意義上,重點在於闡明本題的一個前提:人性的存在,而這個存在可能受文化影響而惡化(變得較不人性化)或改善(變得更人性化)。
透過動詞「使得」(rendre),文化在這裡被視為一個過程。因此不應將文化限制為社會中有效規則的靜態集合,而是將文化視為一種能對人與人性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的培訓作用。
此問題的張力在「文化」與「人性」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而不在於「使之更加人性化」所表達的不同意義(例如「變多」或「變好」的差異)。這個主題同時強調了文化的必要性與可能的危險:沒有文化,人就無法發展出標誌著人之所以為人的能力;但與此同時,文化亦可能使人失去人性、減少人性,甚至非人化。
基於上述分析,作答時可以緊扣著文化與人性的關係,探究以下問題:
---如果文化使人成為人,這種發展必然伴隨著道德層面的改進嗎?
---我們是否應該將文化定義為一個「可以使人發展所有定義人之為人的性質」的過程?或者相反,將文化定義為一個「使人趨向泯滅人性」的過程?
---文化是否允許人僅僅作為人?或是文化促成了真正道德的誕生?
●〈理組第一題〉:「慾望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嗎?」(Le désir est-il la marque de notre imperfection?)
在這個題目裡,首先需要釐清的是「慾望」、「不完美」和「標誌」這三個概念。
以下我們透過三段論證來解析。
首先,我們可以從一個不完美的我開始進行論證。好比說柏拉圖在《會飲篇》裡藉由詩人亞里斯托斯道出人類本身就是一個不完美的存有。我們對愛的渴望正因為我們的不完美,必需透過與他人的結合才能達到完美。
再者我們必須區分慾望與需求之間的差異。相較於需求可以在適當的給予後達到滿足,慾望像是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缺如,處在一個等待卻又無法被滿足的不完美裡。
或者像巴斯卡所言,正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所以常常為了逃脫現實的生存條件等種種人生課題,而永遠需要以種種慾望轉移我們對現實處境的無能為力。
基於上述,我們可以同意慾望確實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
但是我們也可以換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面對慾望,面對不完美,我們是否能透過轉換態度來進一步思考?
我們可以利用轉變看待事情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的不完美。例如透過對慾望的控制,學習駕馭慾望來改變它。伊比鳩魯學派就認為我們有必要區分二種慾望:有一種慾望是自然且有必要的,另一種慾望則是既不自然又沒有必要的。斯多噶學派則提出:與其改變世界的律則,還不如學習改變自己的慾求。要能夠判斷有些事物可取決於我們,有些事物不能取決於我們。如果不能學習控制自身慾望,也缺乏判斷的智慧,才是問題所在。
當然,我們也可以向不完美提出質問:不完美有什麼不好?不完美全然是負面的嗎?
擁有慾望似乎也不全然是一件不好的事。若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永遠無法被滿足的慾望,也許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人只有在不滿足的情境下,才有可能把慾望化為一股力量,去改變、精進、超越現況。就像莫里哀筆下英俊瀟灑、風流成性的唐璜,正是一個把自身慾望轉變成正向力量,永恆追求不同新鮮人事物以豐富人生的傳奇典範。
https://goo.gl/3yY4T2
https://goo.gl/cWdF8S
https://goo.gl/2xnFoa
G & S
------
>>> 2019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考題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a.3317657788…/10157518596723816/…
何謂 三段論 法 在 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沒有一題會
Orz.......
【TEWA歐洲新聞/2018.06.19/法國】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試題
今年的法國高中畢業會考(le Bac)於6月18日上午8時開始,約75萬考生應考。考生要面對的第一關,依舊是哲學;考試時間4小時,從三個題目中擇一作答。
以下是今年的哲學考題:
【文組】
1.文化是否能使我們更加人性化?
2.我們是否能拋棄真理?
3.請解釋叔本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選粹。
【理組】
1.慾望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嗎?
2.為了知道何謂正義,是否必須經歷不義?
3.請解釋約翰彌爾《邏輯系統》選粹。
【經濟社會組】
1.所有的真理是否都千真萬確?
2.我們是否會對藝術無感?
3.請解釋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選粹。
【科技組】
1.經驗是否會欺人?
2.我們是否能掌控技術發展?
3.請解釋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選粹。
【旅館餐飲組】
1.什麼會阻礙我的幸福?
2.追求真理我們需要什麼?
3.請解釋阿蘭《論權力》選粹。
【考題分析】
法國高中的哲學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進行問題化(problématisation)、概念化(conceptualisation)並加以論證的能力。四個小時的哲學會考,不是賣弄文筆的作文比賽,因為這有濃厚的知識性;不是天馬行空的各言爾志,因為獨立思考不能簡化為沒標準答案;不是競相出奇的故作驚人之語,因為創意不等於機智問答;也不是博學強記的讀經檢定,因為這是奠基於知識、邏輯的創造與思辯。
從題目分析就能看出法國哲學教育對於問題化、概念化的要求。以下分別舉文組與理組第一題為例,介紹法國媒體如何對考題進行分析。
●〈文組第一題〉:「文化是否能使我們更加人性化?」(La culture nous rend-elle plus humain?)
這個問題不應被簡化為「自然天性」與「文化」的對立:「文化是否反對自然天性?」而應由數量副詞「更加」(plus)帶出「文化對人性的影響」的提問。從這個意義上,重點在於闡明本題的一個前提:人性的存在,而這個存在可能受文化影響而惡化(變得較不人性化)或改善(變得更人性化)。
透過動詞「使得」(rendre),文化在這裡被視為一個過程。因此不應將文化限制為社會中有效規則的靜態集合,而是將文化視為一種能對人與人性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的培訓作用。
此問題的張力在「文化」與「人性」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而不在於「使之更加人性化」所表達的不同意義(例如「變多」或「變好」的差異)。這個主題同時強調了文化的必要性與可能的危險:沒有文化,人就無法發展出標誌著人之所以為人的能力;但與此同時,文化亦可能使人失去人性、減少人性,甚至非人化。
基於上述分析,作答時可以緊扣著文化與人性的關係,探究以下問題:
---如果文化使人成為人,這種發展必然伴隨著道德層面的改進嗎?
---我們是否應該將文化定義為一個「可以使人發展所有定義人之為人的性質」的過程?或者相反,將文化定義為一個「使人趨向泯滅人性」的過程?
---文化是否允許人僅僅作為人?或是文化促成了真正道德的誕生?
●〈理組第一題〉:「慾望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嗎?」(Le désir est-il la marque de notre imperfection?)
在這個題目裡,首先需要釐清的是「慾望」、「不完美」和「標誌」這三個概念。
以下我們透過三段論證來解析。
首先,我們可以從一個不完美的我開始進行論證。好比說柏拉圖在《會飲篇》裡藉由詩人亞里斯托斯道出人類本身就是一個不完美的存有。我們對愛的渴望正因為我們的不完美,必需透過與他人的結合才能達到完美。
再者我們必須區分慾望與需求之間的差異。相較於需求可以在適當的給予後達到滿足,慾望像是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缺如,處在一個等待卻又無法被滿足的不完美裡。
或者像巴斯卡所言,正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所以常常為了逃脫現實的生存條件等種種人生課題,而永遠需要以種種慾望轉移我們對現實處境的無能為力。
基於上述,我們可以同意慾望確實是我們不完美的標誌。
但是我們也可以換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面對慾望,面對不完美,我們是否能透過轉換態度來進一步思考?
我們可以利用轉變看待事情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的不完美。例如透過對慾望的控制,學習駕馭慾望來改變它。伊比鳩魯學派就認為我們有必要區分二種慾望:有一種慾望是自然且有必要的,另一種慾望則是既不自然又沒有必要的。斯多噶學派則提出:與其改變世界的律則,還不如學習改變自己的慾求。要能夠判斷有些事物可取決於我們,有些事物不能取決於我們。如果不能學習控制自身慾望,也缺乏判斷的智慧,才是問題所在。
當然,我們也可以向不完美提出質問:不完美有什麼不好?不完美全然是負面的嗎?
擁有慾望似乎也不全然是一件不好的事。若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永遠無法被滿足的慾望,也許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人只有在不滿足的情境下,才有可能把慾望化為一股力量,去改變、精進、超越現況。就像莫里哀筆下英俊瀟灑、風流成性的唐璜,正是一個把自身慾望轉變成正向力量,永恆追求不同新鮮人事物以豐富人生的傳奇典範。
https://goo.gl/3yY4T2
https://goo.gl/cWdF8S
https://goo.gl/2xnFoa
G & S
------
>>> 2019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哲學考題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a.3317657788…/10157518596723816/…
何謂 三段論 法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何謂 三段論 法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何謂 三段論 法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何謂 三段論 法 在 【睿智系列S1#01】 什麼是邏輯邏輯學的三段論 亞里斯多德的 ... 的推薦與評價
【睿智系列S1#01】 [毛毛手冊] 什麼是邏輯邏輯學的 三段論 ❤ 亞里斯多德的 三段論 邏輯來自Logic 邏輯是透過概念判斷推理理論來理解客觀世界邏輯是 ... ... <看更多>
何謂 三段論 法 在 Ch.10-3 三段論範例與文式圖/ 傅皓政-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CH 10. 傳統語詞邏輯講義下載:http://get.aca.ntu.edu.tw/getcdb/handle/getcdb/395320?un=10&bs=451998版權聲明:本著作除版權聲明頁另有註明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