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西遊記
貞觀三年(629年)秋八月,玄奘法師由長安出發了。
在《西遊記》中,玄奘出長安可是個無比盛大的場面。比如說,唐太宗封他為「御弟」,給通關文牒,賜千里良駒、盤纏、隨從,在文武百官和長安人民的簇擁下,玄奘風風光光出了長安。
但實際上,歷史上的玄奘其實是個偷渡客。別的不說,他是護照也沒有,簽證也沒辦,趁着月黑風高,做賊一般溜出了長安城。
這樣的出發方式,不但不體面,還冒着生命危險:一是非法出境被抓到了肯定不是個兒;二是縱然越境成功,當時的向西之路也非常危險。還記得嗎,這一年,可是唐太宗派遣李靖、李勣出兵攻打東突厥的時候。刀兵無眼啊,你說你這是哪根筋搭錯了吧。
玄奘大概沒考慮到這些問題,或者說,就算考慮到了,他也無暇顧及,甘冒風險。能讓人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無非那麼幾個原因,一是愛情,二是自由,三是大義。而比這三者更有驅動力的,則是對真理的忘我追求。
在長安的幾年內,玄奘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從名僧法常和僧辯那裏獲取新的知識,開啟新的智慧了。他曾經就佛法經義的疑問列出了100條問題,拿去請教法常和僧辯,可是,這些問題本身已經超越了那兩位的水準,更別提給出答案了。
法常流覽了問題單子,說:「我看,天下沒人能回答你這些問題吧?」
玄奘猶如被當頭潑了一桶冷水,十分沮喪。
法常於心不忍,又說:「這也不一定。如果是天竺高僧,應該能解決你的疑問。」
說者無心,可玄奘卻把「天竺高僧」聽進了心裏。他立刻找到幾名志同道合的僧人,大家聯名向政府提出遊學天竺的申請。
唐政府是個負責任的政府,他們當即駁回了玄奘等人的出國申請。理由很簡單,兵荒馬亂的,你們偏要往西跑,遇上敵人、亂兵,幾條小命不是白丟了?
申請被駁回後,聯名上書的幾個僧侶就放棄了這個念頭,宗教界人士也得遵守國法不是?當然,這些人不包括玄奘。
從蜀地私自回長安,已經違法了,再違法一次也不算什麼。畢竟,在他心目中,佛法遠遠高於人世間的法律。
其實,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在某個時期,心中都會湧起一種宗教情懷。這種情懷,跟具體的宗教並無必然聯繫,而是人心對萬事萬物的敏感,對世界本源和終極真理的好奇,對肉身和塵世超越的渴望。
如果留在長安,玄奘大約很快就能成為京城甚至國內佛教界的領頭羊。在同樣癡迷大道、具有高度精神自省能力的唐太宗度過軍事緊張期之後,他很可能親自召見玄奘。即使這並不意味着權力和財富,起碼也代表了光榮和地位。
但是,那又怎麼樣呢?
缺少對佛法的真正理解,沒有真正的了悟,所謂高僧也只是一個裝腔作勢的空殼。一切榮譽、地位、敬仰等附屬品只會帶來膚淺的、世故的生活,一種沒有意義的生活。
這絕不是玄奘為自己選擇的生活。他知道,無論如何,自己必須到佛法的誕生地去尋求幫助和提高。
天竺還很遙遠,一人一馬,盡力西行吧。
就在玄奘出長安的時候,李靖接到了討伐東突厥的命令。11月,李勣的部隊也完成了動員。而肅州刺史公孫武達和甘州刺史成仁重已經和進擾河西的突厥先頭部隊幹了幾場狠仗。
隨着二位李將軍的出兵,主戰場沿蒙古草原陰山山脈一帶展開,而西域局勢也開始風起雲湧。玄奘卻不顧一切地往西域進發了。
儘管悟空不在,玄奘還是受到了某種冥冥中的保護,一路上,總有人會幫助他。在順着流經玉門關的河流走了十多裏路後,玄奘已經出了國境。
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此時,唐帝國實際控制的區域,已到達了西方的極限。玄奘,向故土眺望了最後一眼,毅然背向大唐,繼續孤獨的旅程。
不久,他來到了伊吾國。從這裏向西北跨越天山,再繞行中亞草原,便可進入天竺境內了。
玄奘不打算在伊吾逗留過久,可是,他還是耽誤了一些時日。因為當時正值高昌使者訪問伊吾,言談間得知有位大唐高僧正在伊吾歇腳。使者回去後,立刻向高昌王彙報了此事。
那時的高昌王我們認識,就是前面說過的麴文泰。這個時候,高昌與唐的關係還很好,麴文泰聽說此事,便派出數十人馬,到伊吾迎接玄奘。
玄奘堅辭不果,只好跟隨使者來到高昌。一見高昌王,更麻煩了,麴文泰深深被大唐法師的風姿和見識所傾倒,哭着、喊着不讓玄奘走。
這可不能答應,玄奘拒絕了麴文泰開出的優厚條件,要求動身。
麴文泰聞言,換了一副臉色,說:「法師你違法出境,如果不肯留下,那我就按照規定,把你送回大唐去。」
玄奘不動聲色,說:「為了佛法,貧僧一定要到天竺去,雖死不易。」
利誘威逼都沒什麼效果,麴文泰也就不再勉強。不過,他仍然向玄奘提出了一個不情之請:將來法師取得真經,從天竺回來的時候,請務必來我國停留三年,宣講佛法。
這一點,玄奘倒是答應了。可約定雙方都沒有想到,等玄奘回來的那一天,高昌國已經不復存在了。
麴文泰給玄奘寫了一封介紹信,請沿途的各國國王對高僧加以援助。他特別指出:此僧乃本人義弟。
看來,《西遊記》中唐御弟這個情節,是從高昌王那裏移花接木來的。
高昌王的信,並沒有給玄奘帶來很多的方便,有時還起到了相反的效果。比如說,焉耆國作為高昌的競爭對手,壓根不買帳,對玄奘不予招待。好在他們也不敢對大唐高僧怎麼樣,因此,玄奘便速速離開了焉耆。
再往西走,是一片綠洲,這便是龜茲國。在玄奘眼中,龜茲的意義並不僅限於一個西域小國,因為這是十六國的後秦時期的偉大法師鳩摩羅什的出生地。
鳩摩羅什的父親是天竺人,在即將繼任相位時毅然出家,離開天竺來到龜茲,被聘為國師。因被國王的妹妹逼婚,因而有了鳩摩羅什兩兄弟。
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攻滅後涼,親迎鳩摩羅什來長安。在隨後的十多年內,羅什悉心從事講法和譯經事業,主持完成了不下數千卷的譯作。著名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就是簡稱的《金剛經》,就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
更加巧合的是,鳩摩羅什法師也號三藏。藏,乃容器之意。三藏,也稱三法藏,是指印度佛教聖典的三種分類:經藏、律藏和論藏。
有趣的是,兩個三藏都曾把佛經翻譯的歷史發展推向更新階段,都是里程碑和分界線一般的人物。
話說玄奘在龜茲停留了大約60多天,終於等到天山之雪融化,道路開通,他繼續前進。
走過了最為艱苦的跨越天山之路,前面的路就好走多了。一天,玄奘終於抵達天竺。
在佛陀的故鄉,玄奘終於觸摸到了他連夢中都在追求的東西。當時,天竺與大唐關係還不錯,而印度的僧侶們對這位不遠萬里前來求法的唐僧更是熱情接待,毫無保留地將珍貴的佛典傳授給他。
在天竺居住學習的十幾年,也許是玄奘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吧。但是他知道,這裏並不是自己的樂土,他還要回到大唐去。
出發,永遠是為了返回。這也許是一切具有史詩意味的人生所必然經歷的過程,就像荷馬那部《奧德修紀》中的古希臘英雄奧德修斯一樣。玄奘踏上了歸途。
當玄奘再次進入西域時,大約已經是貞觀十八年左右。十幾年的時間,唐太宗和他的唐帝國,已經製造了一場滄海桑田的巨變。
早在北印度時,玄奘就聽到了高昌國滅亡的消息。這固然讓他歎息世事無常和虛妄,倒也提供了一些便利,因為沒必要去高昌履行諾言,他便可以不經天山南路,直接走西域南道回國。
玄奘越過帕米爾高原,沿崑崙山北麓,經由莎車、于闐等國,前往沙洲,也就是今天的敦煌。
貞觀十八年(644年)孟秋,玄奘歸國的消息傳到了唐太宗耳朵裏。當年,他是一個心存疑惑的年輕僧侶,如今,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大法師。
太宗微微一笑,他並沒有忘記當年那個最年輕的僧人。
記得在玄奘離奇失蹤後不久,長安寺院的長老們曾經向太宗彙報:由於申請赴天竺留學遭到拒絕,玄奘很可能已經偷渡出境了。
太宗聞言道:「這個和尚挺大膽嘛。」但他臉上並沒有發怒的表情,語氣中似乎還有一絲隱約的讚賞。
長安的和尚們放了心,不久後,高昌王來長安朝見,自然也將玄奘的事情報告了太宗。十幾年間,唐太宗也會零零星星聽到一些玄奘在天竺的消息,瞭解到玄奘在修行上的精進。
漸漸地,唐太宗開始盼着這位大膽的和尚回來。
玄奘在於田時,向皇上呈上一份請罪書,詳細報告了冒犯國法的經過,並提出自己馬上即將歸國領罪。這封請罪書被商隊的高昌人帶回了長安。
雖然玄奘心裏無所畏懼,但當長安使者飛奔而來,對他說皇上原諒他的一切罪責,並熱切期盼他回國時,玄奘心裏還是感到了喜悅。
在沙洲,玄奘又一次上奏長安,因而得知唐朝近期內將會向高句麗派出遠征軍,而太宗本人也將東赴洛陽,指揮軍隊。
這個消息讓玄奘吃了一驚,他立刻從沙洲啟程,趕往長安,希望能在皇上動身前見上一面。
當然,玄奘急着見皇上,不是為了皇上能夠接見他,表揚他什麼的,而是為了向太宗申請建立譯經場的經費和幫助。
數萬里往返,17年歲月,僅僅是偉大事業的前奏罷了。玄奘從天竺帶回來657部經書,需要招募一批通曉經典和梵語的僧人進行翻譯。不然,對於普通人來說,佛經何異於廢紙?
然而,玄奘緊趕慢趕,回到長安時,已是貞觀十九年(西元645)正月七日了。這時候,太宗已經前往洛陽,坐鎮長安的是西京留守司房玄齡。
房玄齡幾天前便接到了太宗從洛陽發來的詔令:使有司迎接之。房玄齡立刻展開準備工作,但沒想到,急於謁見的玄奘,提前趕着回來了。
有司還沒出動,聽到消息的長安人民卻從四面八方趕過來了。聽說大法師將從運河碼頭上岸,大家都往碼頭邊跑。一時間,擠了個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玄奘沒辦法,只好在碼頭過了一夜。等官差來開道時,才進入了長安朱雀大街的都亭驛。街道兩旁已經站滿了人,人們跑來領略這位為佛法觸犯國禁的大法師的風采,近20年時間,玄奘的事蹟早已成了長安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玄奘在長安沒待幾天,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洛陽去了,抵達之日是正月二十三日。見到太宗的日子,是二月一日。
洛陽儀鸞殿上,當世兩個意志最堅定的人會面了。
針對玄奘西遊之事聊了一番後,玄奘盤算着向皇上提出興辦譯經場的事。沒想到,皇上突然說:「大師德才兼備,沉毅堅忍,不如你還俗,來朝中輔佐我吧。」
玄奘吃了一驚,趕忙推辭道:「玄奘自幼傾心佛法,皈依佛門,以普度眾生為己任。還俗之事,萬萬不可。」
太宗說:「有何不可?以你的才華,咱們君臣聯手,打造太平盛世,這不是普度眾生嗎?」
玄奘說:「經邦濟世必以儒,玄奘對儒學一竅不通,怎麼能輔佐君王治理天下呢?還是讓我以佛徒的身份,通過譯經,解除眾生心靈的魔障吧。」
太宗話鋒一轉,說:「好吧好吧,不逼你還俗了。不過呢,既然你已經到過西方,不如再跟我到東邊轉轉吧。一來增加你的見聞,二來我有些事想向你請教。」
沒想到,玄奘依然拒絕了太宗的邀請,此時他心裏只裝著譯經一件事,對於遠赴遼東浪費個一年半載的時間,相當不情願。
唐太宗就沒有繼續勉強,他答應支持玄奘的譯經工作,但也做了一些保留。因為,當玄奘提出到河南少林寺去譯經時,太宗堅決不許,把他留在了長安的弘福寺。
接下來的19年時間,玄奘從著名的旅行家變成了著名的翻譯家。從他譯經的過程和成果來看,他之前說自己不懂儒學,其實是個謊言。
沒錯,大師也是會撒謊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
#知史 #中國歷史 #歷史大人物 #吳承恩 #西遊記 #玄奘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心靈語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禪心】怎樣才能知道去世的親人去了六道中的哪一道? https://a88.pics.ee/A39TE https://goo.gl/zmmpfC 最新影片請訂閱 心靈語坊 LINE ID 【 @a0931695598】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影音 https://goo.g...
佛陀 希望 如何 幫助眾生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來者不拒之道 #蓮花與淤泥
#不順意的日子 #順心過
【重點整理】我們只有學著完全接納自己的方方面面──甚至是心智和心靈最負面的元素──才能學到完全接納他人。我們只有在蓮花和淤泥中發現本初善,才會看到一切眾生的本初善。
--
佛陀的教法裡,我們經常看到蓮花和淤泥的譬喻。蓮花的根在淤泥裡,從泥水中生長,直到突破了水面,綻放出燦爛的花朵,讓大家心生歡喜。蓮花代表我們本性的美好和清淨,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本初善。那麼,黏答答、髒兮兮的淤泥呢?它象徵著我們一切負面的、希望超越的煩惱:我們的愚癡、自我毁滅的慣性、二元對立的習氣和封閉的心,我們只要努力克服並超脫一切煩惱,便會發現本初善,實現我們人類的一切潛力。
雖然自久遠的世代以來,這個深刻的譬喻幫助過許多人,但它很容易被誤解其中也包含拒絕的成分。我們也許以為重點在於:拒絕心中的淤泥部分,只喜歡蓮花部分,我們也許希望除去所有黏黏髒髒的部分,只保留我們覺得美麗的東西。但這樣只會加劇我們內在的掙扎,在矛盾的情緒上再加上一層糾結,結果障礙了菩提心的修行,因為我們無法連結人類普世的苦難。
多年來,我的老師用更精密的方法引導我處理這個問題,我非常喜歡來自阿南渡登仁波切(Anam Thubten Rinpoche)的說法:「來者不拒之道」。他在幾年前寫給學生的一封信裡說:「智慧的教法告訴我們,不要拒絕自己任何一面,要接受自己的每一面,面面都是自己。金子跟沙子沒有兩樣,蓮花是淤泥的一部分。」
我們感到痛苦、不受歡迎、困難或困窘的時候,通常會升高情緒或壓抑情緒,往往並不自覺。隨著我們內心更有自覺,也許認為現在該對抗老舊的習性和無法控制的情緒了,我們也許會根據「好或壞」、「有意義或無意義」的想法來反應,但是佛陀的教法鼓勵我們超越這些局限、二元對立、多半顛倒錯誤的判斷,不要與自己任何一方面為敵,反而可採取一種心態──從傳統的觀點來看,也許非常極端──我們可以承認我們自認為不好的一切,同時接納它們,與接納自己所謂的優點一樣。
這個想法也許聽起來大膽而令人振奮,但是如何落實呢?當情緒和煩惱重擊我們,既痛苦又實在,我們如何還能採取這種有悖直覺的心態?我學到幾個有效的方法,在此分享其中兩種。
第一個方法是根據祖古東杜仁波切(Tulku Thondup Rinpoche)的教法,我們若生起不快的情緒,第一步就是在當下盡可能充分感覺它,換句話說,就是心存原始素樸的危脆性,和它一道呼吸,讓它碰觸你,安住在你心中──竭盡所能,敞開心門,然後讓這個感覺更壯大,甚至更強烈,用適合你的方法持續讓這感覺更強大、更堅實。直到它非常沉重,簡直可以握在手中,這時,一把抓住這種感覺,然後放下,讓它像一只氣球飄浮在廣大的虛空,隨意飄盪,漸行漸遠,進入宇宙,分散成愈來愈小的分子,變成不可思議地微小,而且遙遠。
這不是去除淤泥的修行,而是正確看待我們的情緒、念頭、問題、課題──任何我們一般不想要的「壞東西」。我們不升高、壓抑或拒絕,而是有意地碰觸這感受,靠近它,加強它,然後讓它進入新的場域──廣大、無所不容的宇宙虛空。我發現只要我一旦上鈎,感到情緒既真且實,這方法就特別有效,且容易採用。
第二個來者不拒的方法是施受法(tonglen),在藏文裡是「施和受」,我們用這極端的修行,來反轉我們執取享樂、拒絕痛苦,執取舒適、拒絕不適的習性──換句話說,反轉我們「攫取想要的,推走不想要的」習性。這些習性大部分源於恐懼和愚癡,使我們無法覺悟自己有良善的本性,同時也使我們無能幫助他人,幫助他們也覺醒。
現在概述這個修行的大要和必須附隨的心態。(本書書末附有循序指導施受法的練習。)當我們修行施受法,我們使心和呼吸協調一致,每一次呼出,就施,每一次吸入,就受。我先講「受」的部分,這跟來者不拒比較明顯有關。每一次吸入,想像你吸入一切自己通常會拒絕的不愉快事物,如果你感到恐懼,不想要體驗那種感受──不安、躁動、緊張、啃噬的焦慮──不要立即想除掉它,只是吸氣。不對抗它,反而是歡迎和開放。每一次吸入,都直入內心,你感覺心不停擴大──直到非常廣闊,廣闊到那些感受完全鬆弛。你也可以把空氣帶入整個身體,觀想你整個身體是一個大大開放的虛空,大到足以容下任何感受,再強烈的感受都可以包容。
創巴仁波切有一次說:「就好像你是天空,讓一切雲朵都經過你,不拒絕這空間中生起的一切。」我很喜歡這樣的意象,因為這顯示出施受法是一種藝術,而不是精確的科學,更像詩或手指畫,你運用自己的心,自行找出方法。
文/佩瑪・丘卓
--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參閱西方最受歡迎的佛教女性導師佩瑪丘卓睽違七年的新作《不順意的日子,順心過》(Welcoming the Unwelcome: Wholehearted Living in a Brokenhearted World),本書由資深譯者雷叔雲翻譯, 心靈工坊 出版。
📖更多佩瑪‧丘卓的心靈作品
《不順意的日子,順心過》 https://tinyurl.com/yxj9lhmg
《不逃避的智慧》 https://tinyurl.com/y6h8jms4
《當生命陷落時》 https://tinyurl.com/y5ezsc2p
《轉逆境為喜悅》 https://tinyurl.com/y5qy9kjo
《生命不再等待》 https://tinyurl.com/y2yw793z
《生命如此美麗》 https://tinyurl.com/yxmazm2u
《不被情緒綁架》 https://tinyurl.com/y2ucf4jm
佛陀 希望 如何 幫助眾生 在 謝立聖插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那天下午微風徐徐,不冷不熱,持咒施食後開始誦經給來享用美食的貴賓們聽。
突然誦到菩提樹神時,我看了看窗外,剛剛是誰走過我前面嗎?
揉揉眼睛,喔,我在二樓,應該是樓下車輛讓我看錯吧?
再繼續讀誦,窗外的光被擋住了,我抬頭,有個長髮飄逸的人,背對我坐在我陽台的護欄上。
我微笑,繼續念誦,心想:「嗯,我就繼續念給貴賓聽~」
我提高音量,更投入的念著金光明最勝王經裡的所有內容,但再抬頭時,長髮的身影已經不見了。
金光明最勝王經裡許多護法神都在佛前發誓:「只要有人在任何時間、地點、念誦這本經的話,我一定會攜家帶眷全家一起去現場恭敬聽經,還會保護誦經者!」
就像死忠的歌迷,無論歌手或樂團在何時何地辦演唱會,歌迷發誓排除萬難一定到搖滾區報到一樣。
而那天在欄杆上聽經的,我相信祂就是菩提樹神!
怎麼說呢?
當天晚上,祂有來夢裡,微笑的拿給我一片菩提葉,我接過葉子後,瞬間全身溫潤無比,頓時抱住眼前的祂,瞬間時空變化,祂變成一顆巨大無比的菩提樹,我就緊緊抱著菩提樹,感受著大樹的一切。
菩提樹神是第一位佛教的護法神,祂在佛陀成道的道路上,默默的守護著希達多,為他擋風遮雨,給予一切陪伴和支持。
根據玄奘法師寫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在佛陀成道後,曾在菩提樹下踱步七日,異花隨跡,放異光明。為報樹恩,目不暫舍,故此瞻望。這時有五百青雀飛來,繞菩薩三匝而去,十分殊勝,人天歡喜。
而菩提樹神其實生生世世以來,都一直跟隨著佛陀,金光明最勝王經中就有一段故事,佛陀那世是個老醫師的孩子,而佛陀為了救治病患,而主動跟老爸學醫,經裡還清楚的把怎麼治病、判斷病因、如何用藥或調整飲食等等細節描述出來,連季節節氣變化該搭配的飲食都說了出來。
而當時的國王叫《天自在光王》,國王對這位救治無數病患的名醫十分感謝,後來醫生希望救助野外快乾枯的池裡的一萬條魚,求助於國王,而國王也豪氣的借出大象運水過去救魚。
而天自在光王就是後來的菩提樹神,經裡也記載樹身與佛陀的對話。
菩提樹神對佛陀說:
「我常念佛。樂見世尊。
常作誓願。不離佛日。」
佛讚嘆曰:
「善哉善哉,樹神善女。汝於今日。
快說此言。一切眾生。若聞此法。
皆入甘露無生法門。」
--
我能體會這種永遠的約定,我內心也有這樣的約定,我才能今生遇到這麼多神靈與朋友們,相信我們無數世以來,都有很大的默契與共鳴,才會生生世世相遇相惜。
佛陀曾對阿難說:
「世間有三種器物應受禮拜:佛骨舍利、佛像、菩提樹。禮拜菩提樹吧,這和禮拜如來功德一樣大,因為它幫助我圓證佛果。」
就在那天夢裡,我默默發誓,一定會去印度走在,親眼看看這顆菩提樹,抱抱這棵菩提樹...
我應該也是曾經發過什麼誓願,才會對釋迦世尊的經典如此有興趣,還讀不厭也看不膩...
菩提樹神,感謝您來訪,我們一起陪著佛陀,
做祂最強的護法與後盾吧!
在想要用雕塑吧菩提樹神聖像雕出來?
還是用唐卡的方式做出來?
讓樹神陪在身旁,是一件幸福的事。
--
佛陀 希望 如何 幫助眾生 在 心靈語坊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禪心】怎樣才能知道去世的親人去了六道中的哪一道?
https://a88.pics.ee/A39TE
https://goo.gl/zmmpfC
最新影片請訂閱 心靈語坊 LINE ID 【 @a0931695598】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影音 https://goo.gl/zp0G0k
歡迎免費訂閱 "綠野花香" 影音 https://goo.gl/NRsrJj
心靈語坊 粉絲團 歡迎按讚 https://goo.gl/KYwHh9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社團 https://goo.gl/ugNWIL
歡迎加入 心靈語坊 (紅) 社團 https://goo.gl/UuKJy1
全球健康養生 https://goo.gl/jmxnqA
歡迎免費訂閱 心靈語坊 官網 LINE ID 【 @a0931695598】
將會第一時間收到 "心靈語坊" 最新發佈的影片。
背景音樂~~
****************************************************************
怎樣才能知道去世的親人去了六道中的哪一道?
至親的離去,是世間最悲痛,但又不得不面對的事情。
幾乎每個人都會遭遇失去親人的打擊,隨之而來的巨大痛苦,無論我們怎麼控制,怎麼壓制,怎麼否認,它都不會消失。很多人因此而一蹶不振,不知該如何面對失去至親的生活。
佛陀告訴我們生死不過是幻象,如果我們靜下心來,我們就會在自己身上、在家裡,在任何一個角落“看”到至親的存在。禪師說:“停下來,深入地觀察,你將會一次次地認出你所愛之人不同形式的化身。
”同時,佛教認為,如果沒有出離輪迴,那麼死亡便是下一期生命的開始。
所以,很多佛弟子往往會很急切的想知道,逝去的親人到底去了哪一道?
法師解答:親人去世了,作為子女的當然希望佛菩薩能夠加被親人離苦得樂,在另一頭過的舒心安穩。但法師認為,同是作為親人,我們不要將重點、過多的精力放在親人到底去了哪一道。
首先一共就只有六道,不管去了哪,肯定就在六道當中,至於在哪道當中,我們不得而知。這與親人生前做的業有關,如果親人生前行善積德,那自然也會放心安心許多;如果說造業太多,與其著眼去了哪一道,不如希望親人能夠從不好的那一道中轉變到好的一道,這才是我們真正所需要發的心和該做的事。
當然,子女能有這種想法,都是出於一片孝心,不希望他們過的太苦。
但是比起煩惱一些不切實際的事,不如說多誦誦經,例如地藏經,或者念阿彌陀佛,等等……只要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並將所有的功德都迴向給自己的親人和一切眾生,希望諸佛菩薩不違本願,能夠接應他離苦得樂、往生淨土,這才是真正的孝心,也是能夠真正的幫助到自己親人的方法。
*******************************
心靈語坊 心靈天使 天使心 心靈小品 心靈點滴 天使心語 米米 美玉 心靈之旅 心旅行 心靈音樂 心靈勇者 心靈小語 人生心靈小語 心靈捕手 心靈判官 危險心靈 心靈 心靈勇氣 心靈雞湯 心靈鑰匙 心靈投手 身心靈 心靈小品 心靈點滴 黃景昭 心靈饗宴 人際關係 無染心靈 心靈小品 文章分享 心靈語錄 心靈開運網 人際關係 心靈饗宴 心靈享宴 勵志小語 勵志文章 勵志 勵志格言佳句 勵志小故事 勵志影片 鼓勵 黃景昭 勵志歌曲 勵志故事 自信心 勵志小語 勵志小品 勵志名言 陳玉珠 勵志名言佳句大全 小故事 金嗓 音圓 宏音 大道理 勵志篇 心靈舒果 溫馨勵志小語 勵志的話 心靈活水 名言佳句 立志 分享 好文 好文章分享 溫馨小品 親子文章分享 感動 經典語錄 精彩 感人文章 感人的愛情故事 感人的歌 感人的話 感人 六子心世界 就是愛分享 分享 文章 好文 影音分享 愛分享學院 成長 影片 知識 成長一起去旅行 心靈新世界 小陳世界 我愛旅行 縮時攝影 gopro攝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