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雲老師教擬答14
題目:
何謂「行政法人」?有論者認為我國縣市政府間可設立跨區域的「區域治理行政法人」作為我國跨區域治理的平台,您認為是否適當?試申論之。(102國安三)
擬答:
一、答題方向
行政法人的精神、優缺點要掌握,「區域治理行政法人」是否適當,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同學可以用自己的想法來寫。
二、架構安排
行政法人的意涵(一),「區域治理行政法人」是否適當的評述(二)。
三、參考擬答
(一)行政法人之意涵
行政法人,是藉由法律的創設,在傳統行政機關之外,成立公法性質的獨立體(法人),讓不適合由行政機關來推動的公共任務,由一個與政府保持一定距離的「行政法人」來處理,一方面可以引進企業經營精神,使這些業務推行更專業化、更講究效能,而不受到現行行政機關有關人事、會計等制度的束縛,另一方面政府仍可確保這些公共任務之實施。
(二)行政法人的特性
行政法人是政府為達成特定任務所設置得一種特別性組織,其特別性主要表現於具有準公司化治理型態,以及與民意機關低度直接互動。學者進一步指出行政法人組織的特徵包括:
(1)政府擁有所有權的非營利組織;
(2)政府仍會給予財務支持;
(3)具有獨立權利或義務之意思表示的組織;
(4)具有獨立之財務會計的個體;
(5)受監督機關宏觀管理的執行組織;以及(6)擁有獨立管理權的執行組織。
再者,行政法人是行政機關與民法上財團法人的中間類型。行政機關原則上是行政一體,國家可以全面為適法性及適當性監督和指揮;至於行政法人則具有獨立的法人人格,僅受適法性監督。
(三)「區域治理行政法人」之適當性
1.從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概念而言
藉由行政法人這類公私混合型的組織來執行公共任務,由於其組織運作的相關規範較傳統行政機關更具彈性,是以所提供的制度誘因亦較強。
2.從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觀點分析
地方政府間合作的各類需求,如果能藉由導入滿足區域功能的行政法人制度,此一正式規則將可降低地方政府間發展夥伴關係的交易成本,例如搜尋合作對象與磋商談判等之成本;再者,此一正式規則亦可避免有意願發展合作關係的地方政府間,一再出現投機行為或道德危險。
(四)小結
綜上所述,「區域治理行政法人」作為我國跨區域治理的平台似為一適當之作法,然實施上仍有以下幾點疑慮:
1.內部監督部分
(1)事後監督的疑慮
由於行政法人在設計上透過法律的授權,而得以行使公權力,因此基於權責相符的原則,其運作必須受到立法院的監督。然而,就目前我國行政法人設立的發展來看,行政法人的監督主要是朝向事後監督,針對年度執行成果之考核以及目標達成之評量,由委員會依據其執行成效決定其日後存廢。這種基於事後監督的考量,卻容易造成其他機關對於其缺乏事前監督及內部監督的疑慮。
(2)民主正當性的疑慮
一旦行政機關朝向行政法人化發展,立法機關只能在審查預算和對其主管機關行使監督權的時候,產生間接課責而無法在權力分立的架構下,形成環環相扣的課責鏈,因此可能會衍生出民主正當性的問題。
2.職員身份的部分
行政法人化最直接關係到的就是現有公務員的權益問題,如何在保障既有員工權益的情形下提昇行政機關的競爭力,便成為政府改革上的思考重點。者認為,行政法人化的目的就是要避免因公務員惡習造成行政效率不彰的問題,及找出解決阻礙組織發展的辦法,因此改制行政法人化後若公務員仍保有其資格而不願離開,那麼行政機關將很少收到立即成效,甚至改制為行政法人以達到執行效率的企圖,將顯得毫無意義。
四、延伸思考
行政法人、行政機關、獨立機關有何不同?設置的原因為何?運作上的特點為何?同學要放在一起比較喔!
#子雲老師 #國考 #行政學 #擬答 #行政法人
「個體經濟學題目」的推薦目錄:
- 關於個體經濟學題目 在 子雲老師的導師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個體經濟學題目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個體經濟學題目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個體經濟學題目 在 [閒聊] 經濟學題目- 看板TransEcoAcc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個體經濟學題目 在 #問個體經濟學題目 - 考試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個體經濟學題目 在 【考題分析】111年台大經濟所個體經濟學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個體經濟學題目 在 經濟學選擇題、總體經濟學題目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個體經濟學題目 在 經濟學選擇題、總體經濟學題目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個體經濟學題目 在 [請益] 個體經濟學題目- economics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個體經濟學題目 在 [討論] 經濟學題庫書建議? - 看板graduate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個體經濟學題目 在 我們的新教室ewant - #經濟學#個體經濟學#總體 ... - Facebook 的評價
個體經濟學題目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寫作者的懷疑與相信】
本週分享的文章是,中國青年作家文珍在今年創意寫作國際論壇的講稿。
他提到寫作者永遠徘徊在懷疑與相信之間,在來回動盪之中,強烈的傾訴慾就此發生。
一起來瞧瞧他對於文學寫作者的看法吧。
-
寫作者永遠徘徊在懷疑與相信之間 / 文珍
首先要解釋一下:我為什麼選擇這個題目?因為我看到今年論壇的主題是「重塑寫作的尊嚴與文學的自信」,文學的自信當然和文化自信一樣好,非常好,但我懷疑,文學的生法恰恰是從不相信開始的。
然而我自己其實一直是個輕信的人。比方說,我一直喜歡人,也喜歡那種對他人全盤托出的依賴感,尤其相信人性的光明面,那些振拔向上溫暖友善的部分,一旦相信就會投入所有的激情、想像和善意去接近對方。可最近某位朋友卻評價說我不太玩社交軟體、朋友圈也發得越來越少,似乎也和別人一樣,很好地把自己藏起來了,似乎也沒那麼信任人世間了。我說,可能我最近沒什麼表達欲。這朋友想了想又說:你是作家,你怎麼可能沒有表達欲?
她的意思大概是,我宣洩的管道尚有寫作。
可是,當我再動筆時,這個朋友的問題就突然浮現出來讓我心念一動:我究竟還有沒有足夠想說的話?我究竟還相不相信人和人是可以溝通的?我究竟還相不相信文學的力量?
就用聊天來打比方。很多時候,我們在和別人交談時,一開始是全心全意傾吐心聲的,說著說著,也許對方的一個表情,也許對方的一句不中聽的話,會讓你突然短暫地產生懷疑:我在說什麼?他又聽到了什麼?他怎麼理解我說出的這些事實,他會相信那都是真的嗎?同時,因為這懷疑的暗生,我們會突然注意到朋友說話種種不自然的地方。他真的對我說的話感興趣嗎?他會不會走神在想別的事情?疑竇產生之後自然而然越來越大。這些注意和發現都會動搖我們對之前某些事情的篤信,這些事情可能包括一個朋友、一段關係,甚至是特定的年代。
但是,就在這樣的懷疑之後,你也許會決定先說,等輪到他說的時候也不打斷,聽完以後,你發現你重新被他說服了。你決定再次相信他是你的朋友。
我們這些最初的相信、中間的懷疑,還有那些在瀕臨崩潰之後仍然信仰的東西,也許就是文學悄然發生的時刻:萬物皆有縫隙,那是光亮照進來的地方。
我本科學的是經濟。經濟學的一大組成部分就是建立經濟模型,簡稱建模。每當巨大的經濟危機來臨之後,經濟學家總會嘗試建模來解釋之前的經濟何以崩潰,然而,這往往都是馬後炮。
馬後炮到底有沒有意義呢?我相信是有的。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的危機會不斷湧現,新的投機者仍然會找到現有制度的空隙,但經濟學家明知無法預防,依然還是一代代地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不光需要理解這個客觀世界,尊重他人的選擇。更要在災難發生的時候,瞭解大多數人可能是怎麼選擇的。
這種相信和懷疑的過程,就開始非常接近文學:本質上文學也好,經濟也好,其實都是以人為研究物件,研究不同的人在同種情境之下截然不同的選擇。
我們假定某些東西,比如經濟規律、經濟模型是存在的,然後再不斷地以現實社會的反例來推翻這種規律。
我們不斷地相信某些東西,我們一直嘗試確立自己與世界的穩固關係,然後這些相信和聯繫又不斷被一些非常細小和偶然的東西去衝擊、去改變。這些微小的衝擊總會在某一天生長成巨大的力量,將我們曾經堅信的東西從內而外地衝垮。
我記得我的第一次新書發佈會,第一次面對讀者發言時就提到:人生充滿兇險,需要尋找更持久、更讓人相信的東西,但同時我一邊說,一邊已經開始懷疑自己:人生也許並不需要那麼多現世安穩,而會迷戀很多的動盪不安,因為特別無常,所以才特別美。
就在剛上臺前的十幾分鐘前我剛好看到一篇公眾號的文章,一位貽背之年的臺灣老奶奶多年來一直照顧自己得了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伴。在她80多歲時,老伴兒去世了,自此以後她突然就變成了一個潮人,有無數幅墨鏡、身著各種潮牌。到90歲時,她成為一個每天更新Twitter、Facebook、ins的人。我覺得這種巨大的改變,背後一定有巨大的懷疑。她在懷疑人生是什麼的時候,我們也在懷疑她為什麼會這樣做。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做判斷,信,或不信。認真地聽朋友說一件事,他說的時候都未必完全相信自己的敘述,而你事實上也同時聽出了更多的言外之意。而好的文學,也許就是那些沒有被直接說出來、卻藏在海面之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川。
回到寫作,說說小說。
寫作者,尤其是虛構文學的寫作者,也許都是一些無法篤信什麼的不大幸福的人。他永遠在關注什麼,懷疑什麼,猜測什麼,尋找什麼。他長久在相信與不信之間的灰色地帶徘徊著,徜徉著,尋找著證明自己猜測的蛛絲馬跡——但最不可靠的,又恰恰是他自己的猜測,他自己也知道。
就在這樣的來回動盪不安之中,強烈的傾訴欲就此發生。寫作者開始和想像中的他人交談,向整個外部世界發問,不斷地打破之前的成見……我相信寫作過的人都有過一種體驗,真正寫出來的東西和想要表達的東西大相徑庭,這是因為寫作過程中總會有一些不可控因素,成功的時候可能會激發出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隱藏更深的東西,也有可能極盡艱難,言不達意,面臨慘敗。即便是諾獎獲得者,寫作下一部作品的時候,即便之前有很多經驗,也未必能複製。自我剽竊也是剽竊。以前的成就看似是一座雄偉的高峰,但也同時是難以逾越的障礙。
還有一種自信,是很多寫作者會悄悄懷疑自己到底有無天賦,或者靈感最勃發的時間已經過去了,自己若干年來毫無進步,甚至已經江郎才盡。這個時候,文學需要的自信就出現了:我們需要不斷給自己鼓氣加油,要相信每個人的個體經驗都不盡相同,每種風格的寫作者都有存在的必要。只要堅持下去,堅持多讀,多想,多寫,這種不信很快就會轉化成相信。一切都功不唐捐。
就在這個「重塑寫作的尊嚴和文學的自信」的主題之下,我今天討論的其實就是人的不自信、不他信、同時也難以相信這個娑婆世界會變得更好——就以最近的垃圾分類為例,地球已經污染成這樣了,分類真的能迅速改變環境保護的糟糕現狀嗎?但我大概因為早年間是個特別輕信的人,在這些無邊的陰鬱懷疑之中,仍然又有一種隱約的相信和希望,可以設法不去想結果,雖千萬人吾往矣,一往無前地向前走。走了再說,寫了再說,分類了再說,聽小說裡的人物自己活過來,真的開口說起話來再說。
這也同樣是一種尊嚴,一種自信的最終表現。
一定要在這些說與不說,抵抗與不抵抗,相信與不信之間,文學最動人、最曖昧、最異想天開的種子才有可能發生。
個體經濟學題目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寫作者的懷疑與相信】
本週分享的文章是,中國青年作家文珍在今年創意寫作國際論壇的講稿。
他提到寫作者永遠徘徊在懷疑與相信之間,在來回動盪之中,強烈的傾訴慾就此發生。
一起來瞧瞧他對於文學寫作者的看法吧。
-
寫作者永遠徘徊在懷疑與相信之間 / 文珍
首先要解釋一下:我為什麼選擇這個題目?因為我看到今年論壇的主題是「重塑寫作的尊嚴與文學的自信」,文學的自信當然和文化自信一樣好,非常好,但我懷疑,文學的生法恰恰是從不相信開始的。
然而我自己其實一直是個輕信的人。比方說,我一直喜歡人,也喜歡那種對他人全盤托出的依賴感,尤其相信人性的光明面,那些振拔向上溫暖友善的部分,一旦相信就會投入所有的激情、想像和善意去接近對方。可最近某位朋友卻評價說我不太玩社交軟體、朋友圈也發得越來越少,似乎也和別人一樣,很好地把自己藏起來了,似乎也沒那麼信任人世間了。我說,可能我最近沒什麼表達欲。這朋友想了想又說:你是作家,你怎麼可能沒有表達欲?
她的意思大概是,我宣洩的管道尚有寫作。
可是,當我再動筆時,這個朋友的問題就突然浮現出來讓我心念一動:我究竟還有沒有足夠想說的話?我究竟還相不相信人和人是可以溝通的?我究竟還相不相信文學的力量?
就用聊天來打比方。很多時候,我們在和別人交談時,一開始是全心全意傾吐心聲的,說著說著,也許對方的一個表情,也許對方的一句不中聽的話,會讓你突然短暫地產生懷疑:我在說什麼?他又聽到了什麼?他怎麼理解我說出的這些事實,他會相信那都是真的嗎?同時,因為這懷疑的暗生,我們會突然注意到朋友說話種種不自然的地方。他真的對我說的話感興趣嗎?他會不會走神在想別的事情?疑竇產生之後自然而然越來越大。這些注意和發現都會動搖我們對之前某些事情的篤信,這些事情可能包括一個朋友、一段關係,甚至是特定的年代。
但是,就在這樣的懷疑之後,你也許會決定先說,等輪到他說的時候也不打斷,聽完以後,你發現你重新被他說服了。你決定再次相信他是你的朋友。
我們這些最初的相信、中間的懷疑,還有那些在瀕臨崩潰之後仍然信仰的東西,也許就是文學悄然發生的時刻:萬物皆有縫隙,那是光亮照進來的地方。
我本科學的是經濟。經濟學的一大組成部分就是建立經濟模型,簡稱建模。每當巨大的經濟危機來臨之後,經濟學家總會嘗試建模來解釋之前的經濟何以崩潰,然而,這往往都是馬後炮。
馬後炮到底有沒有意義呢?我相信是有的。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的危機會不斷湧現,新的投機者仍然會找到現有制度的空隙,但經濟學家明知無法預防,依然還是一代代地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不光需要理解這個客觀世界,尊重他人的選擇。更要在災難發生的時候,瞭解大多數人可能是怎麼選擇的。
這種相信和懷疑的過程,就開始非常接近文學:本質上文學也好,經濟也好,其實都是以人為研究物件,研究不同的人在同種情境之下截然不同的選擇。
我們假定某些東西,比如經濟規律、經濟模型是存在的,然後再不斷地以現實社會的反例來推翻這種規律。
我們不斷地相信某些東西,我們一直嘗試確立自己與世界的穩固關係,然後這些相信和聯繫又不斷被一些非常細小和偶然的東西去衝擊、去改變。這些微小的衝擊總會在某一天生長成巨大的力量,將我們曾經堅信的東西從內而外地衝垮。
我記得我的第一次新書發佈會,第一次面對讀者發言時就提到:人生充滿兇險,需要尋找更持久、更讓人相信的東西,但同時我一邊說,一邊已經開始懷疑自己:人生也許並不需要那麼多現世安穩,而會迷戀很多的動盪不安,因為特別無常,所以才特別美。
就在剛上臺前的十幾分鐘前我剛好看到一篇公眾號的文章,一位貽背之年的臺灣老奶奶多年來一直照顧自己得了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伴。在她80多歲時,老伴兒去世了,自此以後她突然就變成了一個潮人,有無數幅墨鏡、身著各種潮牌。到90歲時,她成為一個每天更新Twitter、Facebook、ins的人。我覺得這種巨大的改變,背後一定有巨大的懷疑。她在懷疑人生是什麼的時候,我們也在懷疑她為什麼會這樣做。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做判斷,信,或不信。認真地聽朋友說一件事,他說的時候都未必完全相信自己的敘述,而你事實上也同時聽出了更多的言外之意。而好的文學,也許就是那些沒有被直接說出來、卻藏在海面之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川。
回到寫作,說說小說。
寫作者,尤其是虛構文學的寫作者,也許都是一些無法篤信什麼的不大幸福的人。他永遠在關注什麼,懷疑什麼,猜測什麼,尋找什麼。他長久在相信與不信之間的灰色地帶徘徊著,徜徉著,尋找著證明自己猜測的蛛絲馬跡——但最不可靠的,又恰恰是他自己的猜測,他自己也知道。
就在這樣的來回動盪不安之中,強烈的傾訴欲就此發生。寫作者開始和想像中的他人交談,向整個外部世界發問,不斷地打破之前的成見……我相信寫作過的人都有過一種體驗,真正寫出來的東西和想要表達的東西大相徑庭,這是因為寫作過程中總會有一些不可控因素,成功的時候可能會激發出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隱藏更深的東西,也有可能極盡艱難,言不達意,面臨慘敗。即便是諾獎獲得者,寫作下一部作品的時候,即便之前有很多經驗,也未必能複製。自我剽竊也是剽竊。以前的成就看似是一座雄偉的高峰,但也同時是難以逾越的障礙。
還有一種自信,是很多寫作者會悄悄懷疑自己到底有無天賦,或者靈感最勃發的時間已經過去了,自己若干年來毫無進步,甚至已經江郎才盡。這個時候,文學需要的自信就出現了:我們需要不斷給自己鼓氣加油,要相信每個人的個體經驗都不盡相同,每種風格的寫作者都有存在的必要。只要堅持下去,堅持多讀,多想,多寫,這種不信很快就會轉化成相信。一切都功不唐捐。
就在這個「重塑寫作的尊嚴和文學的自信」的主題之下,我今天討論的其實就是人的不自信、不他信、同時也難以相信這個娑婆世界會變得更好——就以最近的垃圾分類為例,地球已經污染成這樣了,分類真的能迅速改變環境保護的糟糕現狀嗎?但我大概因為早年間是個特別輕信的人,在這些無邊的陰鬱懷疑之中,仍然又有一種隱約的相信和希望,可以設法不去想結果,雖千萬人吾往矣,一往無前地向前走。走了再說,寫了再說,分類了再說,聽小說裡的人物自己活過來,真的開口說起話來再說。
這也同樣是一種尊嚴,一種自信的最終表現。
一定要在這些說與不說,抵抗與不抵抗,相信與不信之間,文學最動人、最曖昧、最異想天開的種子才有可能發生。
個體經濟學題目 在 #問個體經濟學題目 - 考試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問個體經濟學題目. 考試. 2021年6月15日21:33. 今天寫題目的時候做到一題有點卡我是算出利潤然後再偏微分可是跟答案不一樣 (答案是304) 所以想上來問各位大大如果有 ... ... <看更多>
個體經濟學題目 在 【考題分析】111年台大經濟所個體經濟學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燒滾滾熱騰騰一考完就解析給你☘️ 111年度台大經研所 個體經濟學 考題分析今年的個體很不容易喔!!!很有「台大經研」的味道。聽完解析,念書更容易抓到 ... ... <看更多>
個體經濟學題目 在 [閒聊] 經濟學題目- 看板TransEcoAcc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我是今年準備轉學考的學生
我這學期在學校同時修個體經濟學 總體經濟學and微積分
在閱讀個體經濟學指定教科書時
覺得教科書題目非常少
說明也非常簡單
不太足夠讓我充分了解這些定理後面數學的運算過程
想請問一下
有沒有比較推題目本(附詳細解答)
可以做練習的??
PS:我們用的課本是PRICE THEORY 作者Lansbur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8.9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