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爆炸了......
「晚上我煮咖哩飯喔!」
這兩天要交一個工作出去
打算在孩子們看電視時來趕工
(通常那個時間我會煮晚餐)
而咖哩飯是我所想到最快速又適合一家七口的晚餐
#省時省力又吃得飽
「要不要煮個湯?」公公問
公婆跟宏爸外加兩個小孩都是愛喝湯的人
「好呀! 要煮什麼湯? 味增湯嗎?」
因為清湯類我只會煮味增湯(認真)
我不是個愛喝湯的人
「冷凍庫還有雞腿,看要不要煮個香菇雞湯? 香菇泡一泡跟雞腿丟下去煮很快的」
公公跟我說做法,聽起來不難,我就答應了
結果,煮一鍋咖哩跟一鍋香菇雞湯
就花了我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好弱...)
現在想起來花了很多時間在看雞湯食譜
畢竟是不熟悉的料理我還是習慣跟著食譜做
工作要交的稿,我依舊一個字也沒有動
覺得沮喪之際,看了一下時間
發現孩子們已經看超過15分鐘的電視
(我們家目前讓孩子們自己設定鬧鐘,練習時間到自己關掉)
我進去稍微提醒一下,又回到廚房,感到有些失望
結果聽到裏頭傳來唯可崩潰的哭聲
原來喬伊馬上將電視關掉,唯可吵著還想看
「我還想看,還沒看完!!」她衝來廚房邊哭邊吼著說
「我知道你還想看,不過已經超過時間了,你在看什麼呢?」
「%#$@%^(我聽不懂他在說什麼) 媽媽你進來看!」
我跟著他進去,同理他也與他對話
卻忘了瓦斯爐上還煮著雞湯
接著我聽到「嘶~嘶~~」的聲音
猛然想起那鍋湯,大叫一聲衝回廚房
湯已溢出,火已熄滅,瓦斯爐已淹沒
趕快關掉開關,我感到緊張與驚恐
同一時間唯可繼續他的重金屬哭鬧
喬伊則播放著超大聲的兒童故事在聽
吵雜的哭鬧聲與兒童故事讓我感到煩躁
我感覺腦袋嗡嗡嗡,理智線在斷裂邊緣
我衝出去大吼了一聲
「我現在頭很痛,需要調整,請你們小聲一點!」
立即衝回廚房 (很怕自己多說多錯)
憤怒之下用力踢了流理台
(現在想起來流理台何其無辜)
接著坐在一旁的小椅子上做呼吸調整
我感覺內在情緒混亂的糾結在一起
就現一團打結的毛線球般
我一邊呼吸,一邊透過回想來梳理情緒
依依的說出每個情緒的名字
沮喪、失望、緊張、驚恐、煩躁
梳理到最後一個情緒,他的名字叫生氣
而我發現生氣的對象,是我自己
我氣自己動作慢煮太久
我氣自己忘了先轉小火
我氣自己不夠溫和理性
我在對自己生氣
感到挫折同時也對自己失望
我用手環抱著身體,低語對自己說:
「你已經很努力了」
「你不是故意的」
講完,我哭了
就這樣流著淚,品嘗各種情緒的滋味
因著與自己同在以及自我同理和接納
內在小孩得以被安撫、療癒
濃烈的情感也逐漸緩和下來
當我好多了,我走出廚房
看見孩子們已經自己拿餐具開始用餐
這時家人們也陸續回來
#感謝家人們先接手照顧孩子們
睡前喬伊主動提起這件事
「媽媽,剛剛你怎麼了? 我聽到廚房有好大的聲音」
「我那時太多情緒卡在心裡,所以有點失控的踢了流理台,結果我的大拇指現在好痛喔! 你那時聽到很大的聲音,有什麼感覺呢?」
「嚇一跳」
「會害怕嗎?」
他笑著搖搖頭
「很抱歉讓你嚇一跳,我下次會提早去調整」
「所以你現在在承擔踢流理台的結果囉?」他說
(這句話怎麼聽起來有點幸災樂禍的味道?)
他停頓了一下,接著說:
「下次你很生氣時可以踢枕頭試試看」
#正向教養的成果就是小孩會反過來正向教養你
/
很多時候會讓我們失控的
通常不會只有一種情緒
當情緒不停地累積而沒被正視與處理
就很容易造成心理上過多的壓力
導致大腦啟動自我防衛系統
為了排除壓力與威脅而進入過度激發狀態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調整與梳理情緒
而非忍耐情緒 (積壓久了就會爆發出來)
不過也會有像這種接二連三的突發事件
讓情緒快速累積而來不及好好梳理的狀況
這時我們要做的不是去責備自己
而是先接納
找空檔好好的與自己的情緒連結和同在
同時我也會思考
下次可以如何避開同樣或類似的狀況
以上面的案例為範本
如果之後遇到趕工作的日子
可能先煮自己熟悉的料理,比較好掌控時間
(補充說明:其實公婆很少要求我要煮什麼,他們通常都給我很大的空間讓我自由發揮,難得公公提出他的想法,我自己也想回應家人的期待,畢竟公婆都對我很好)
看電視超過時間這部分可以在家庭會議時提出來討論
有意識在離開廚房時就先關火或轉小火等等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覺察與反思
慢慢找到生活和育兒上的平衡
✏️本日金句:
「試著在失控之後,將負面話語轉成正面話語
像是我怎麼又來了,轉換成我已經有進步了」
育兒這條路不用跟他人比,只需要跟自己比
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一點點都很值得慶祝
#正念育兒 #正向教養 #意識父母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
「做工的人反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做工的人反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做工的人反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做工的人反思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做工的人反思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做工的人反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做工的人反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做工的人反思 在 [討論] 轉貼,做工的人,額外反思- 看板TaiwanDrama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做工的人反思 在 [討論] 轉貼,做工的人,額外反思- taiwandrama | PTT娛樂區 的評價
- 關於做工的人反思 在 商务印书馆(马) - 《如此人生》 文/ 林立青圖/ 賴小路臺灣| 寶瓶 的評價
- 關於做工的人反思 在 #心得#做工的人 - 書籍板 | Dcard 的評價
做工的人反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篇是極少數我願意接受邀稿寫作的文章...
【面對變動的時代,更需要獨立書店的觀點】
~二0二0年友善書業獨立書店「非文學類」排行榜觀察(文章出自《閱讀的島》)(此文近3000字)
文|洪震宇
二十一世紀才邁入第二十年,就遇到這個世紀變動最劇烈的一年。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席捲全球,讓全世界閉關自守,人心惶惶之際,只有台灣迄今安然無恙,但是全球化的停滯,衝擊各行各業,台灣也不能倖免。
此刻,當時代的高速轉輪突然停滯的時刻,正是透過閱讀沈澱與靜思的時機。從今年友善書業合作社的非文學類排行榜的變化來看,可以看出變化幅度與軌跡。
觀察2017到2019年這三年的十大排行榜,共同點就是台灣在地化的課題。2017年是職人類書籍掛帥,包括《做工的人》、《靜寂工人》、《開店指難》與《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談的是工人、獨立書店店長與記者的職業故事,另外幾本也都以台灣議題為主。
2018年入榜的書籍,幾乎都以生態、農業與環境、藝術與文化主題為主。像《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手繪台中日和》、《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等書。
2019年的台灣在地主題更豐富多元,進榜多達九本。從山林與海洋構成的自然環境,包括《黑潮島航》、《台灣山林百年紀》,建築類的《台灣日式建築紀行》與《街屋台灣》、飲食類的《台灣漬:24節氣的保存食》、地圖指南類的《台灣地圖》、《臺北歷史地圖散步》與《台灣最美的地方:國家公園地圖》、歷史,甚至還有屏東在地書籍《本地The Place03:屏東》。
這三年的排行榜,融合城市與鄉村,山巔、海濱與群島各個不同類型獨立書店的非主流觀點。這些觀點不同於主流銷售排行榜,也與金鼎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Open book」年度好書有所區隔(2017年《靜寂工人》獲得金鼎獎、《做工的人》入選「Open book」、2018年《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與2019年《黑潮島航》入選「Open book」)。
==2020年排行榜的年度課題==
獨立書店的觀點,也會隨著大環境挑戰而流轉與變動。從大環境來說,2020年呈現跟過去三年截然不同的劇烈變動。疫情的衝擊改變過往的生活型態,例如無法出國,要保持社交距離,也增加更多個人時間,在動蕩不安的環境中思考未來的因應之道。另外,下半年的報復性國旅,也增加國人往在地旅行的機會,同時香港抗爭的議題一直延燒,雖然疫情讓這個抗爭熱度趨緩,但是中國對抗爭人士大動作的拘捕,仍然引發台灣人的關心。
在這些趨勢下,2020年十大排行榜名單展現很大的變動。主要是出現兩本翻譯書、兩本與政治議題有關的書,還有三本關於香港議題的書,相對於去年九成都是台灣本土文化、生態與歷史為主的書,今年只有兩本入榜。
仔細檢視榜單,前三名內容就跟過往特色截然不同,也代表今年獨立書店的三種新觀點。前三名依序是《給未來的讀者》、《本刊文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自由時代》雜誌編輯室報告文選》與《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分別呈現自我反思與探索、伸張民主與真理、創造在地與世界連結的三種觀點。
==三個觀點,三種探求==
先談自我反思與探索的角度。《給未來的讀者》最令人意外,過往第一名都是談比較大的議題,例如《黑潮島航》談環境,《如此人生》與《做工的人》談的是被忽視的勞動者,然而《給未來的讀者》看似非常軟性的「雞湯文」,其實是談很堅硬的閱讀價值,透過簡短溫暖的文字,鼓勵閱讀者在個人的微小世界中,創造好奇探索的旅程,才能創造不同的未來。
由於作者李惠貞經常帶領讀者在獨立書店進行閱讀探索的活動,也曾在友善書業的社員大會演講,對於獨立書店的店長來說特別有共鳴,更會與讀者分享《給未來的讀者》的觀點。
另一本進榜的翻譯書《就是走路》,也類似《給未來的讀者》的風格。文字簡短溫暖且知性,透過走路來探索自我,也是一種閱讀世界的方式。這兩本書在疫情動盪的年代,傳達追尋平靜時光與自我沉澱的意義。
今年排行榜呈現的第二個觀點是伸張民主與真理。以《本刊文責一律由總編輯鄭南榕負責:《自由時代》雜誌編輯室報告文選》為例,這是鄭南榕1985~1987的文選,為什麼要閱讀三十多年前的文章?身處自由時代的我們,再去看當年的論述,依然覺得很熟悉,沒有任何違和感,同時論理清楚,仍具有時代精神與意義。
榜上另一本也讓人意外的是《北農風雲》,作家吳晟談的是女兒吳音寧在北農擔任總經理時,被政黨與媒體惡意打壓的過程。同樣也是清楚的說理,運用證據去反駁惡意抹黑,目的是還原事實,追求公平的真理,具有透過公共論述來突破假新聞的價值。
伸張民主與真理的觀點,也適用在三本香港議題的書籍上。《被消失的香港》是藝術畫作,呈現香港人民抗爭的意義,以及威權打壓的恐怖。《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則是運用台灣與香港兩地的媒體力量,透過現場報導與攝影,有脈絡的第一手記錄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歷程。《香港第一課》是有系統的探討香港遭遇的各種問題,從認同的爭議、制度的爭執與未來的方向,一層一層追根究底,找出底層的問題與脈絡。
這五本書都是談公共議題的政治之書,在今年排行榜上比重最高。獨立書店的店長們一定特別關心民主與自由,真理與公平的價值,才會推薦給讀者,希望持續關心台灣與香港的未來。
最後一個觀點是創造在地與世界的連結。在地化不是為了內縮,而是為了與外地、世界更好的溝通,入榜的《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談的是台灣熱門的地方創生議題,主張深度找尋台灣各地的風土價值,透過系統化的方法與流程,以人類學的在地紮根態度與方法,由下而上的挖掘與設計,不能濫用政府資源,才能夠帶來文化、社會與經濟三贏的價值。
這本書能夠排行第三名,代表散落在台灣各個角落、重視風土文化內涵的獨立書店,也關心書店如何能成為共好平台,協助地方、社區實踐文化、社會與經濟的三贏。本書作者也經常到各地的獨立書店演講,希望與讀者面對面溝通,討論地方風土如何創造永續經濟的議題。
另一本《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則是深入高山肌理深處,透過臺灣高山植物擔任引路者,呈現百萬年來臺灣島與全世界的連結,讓讀者重新認識臺灣高山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獨特價值。
最後一本翻譯書是比較學術的《觀光人類學:旅行對在地文化的深遠影響》,要讓讀者反思觀光發展的正負面衝擊,包括保留文化遺產、發展生態觀光維持生態保育,也有失去地方主體性、環境污染等議題,讓我們思考發展觀光的類型、方式與價值,也能與《風土經濟學》相互呼應,也傳達獨立書店重視觀光議題的公共性。
==獨立書店,向讀者提問==
綜合觀察2020年非文學類榜單,能看出獨立書店的觀點與選書提案力,對不同議題的倡議與主張。尤其今年榜單有三本書各自獲得其他書籍大獎,是四年來最多的一年,也能看出店長的慧眼,包括《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獲得金鼎獎,《烈火黑潮:城市戰地裡的香港人》得到台北國際書展的編輯獎,《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入選「Open book」美好生活書。
在這個閱讀日漸式微、讀者不太去書店買書的年代,每年還會出現三十家新書店,這傳達什麼意義與價值?也許是與變動的時代對話,更重視獨立思考的價值。
如同《給未來的讀者》最後一章的提問:「你想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
獨立書店用2020年的這十本書向讀者提問,也為讀者解答。
做工的人反思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坊間有不少人說虛擬貨幣沒有內在價值,其實只是不了解價值的定義。這篇文章談的是另一種 crypto,LikeCoin,其內在的價值是:
// LikeCoin 是無大台出版基建,$LIKE 的最核心功能是讓有價值的內容永誌流傳。Bitcoin 去中心交易,讓貨幣民主化;LikeCoin 去中心註冊和分發內容,讓出版民主化。 //
說起來,很多人聲稱黃金有「內在價值」,但其實在 16 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到達墨西哥,對當地盛產的黃色金屬非常著迷,土著阿茲特克人不是沒見過黃色的金屬,但對當地人而言,黃色金屬不能吃不能喝,做工具或武器又不夠硬淨,純粹用來製作雕塑及首飾。當地人寧願用用可可豆或布料做交易,因為對他們來說,黃金沒有甚麼內在價值。反觀西班牙殖民者,一談論起黃金就眉飛色舞,他們跟當地土著解釋道:我們有種心病,要用金子來醫。
〈LikeCoin 的內在價值是甚麼?〉(文:高重建)
👉 https://ckxpress.com/likecoin-intrinsic-value/
他的書籍及文章,引起我對價值的不少反思。
做工的人反思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6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在專屬於你的天地裡,持續陪伴著你~
啟點x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前一陣子我跟啟點同仁開會的時候,我們定下了一個工作的規則。
這個工作的規則,就是我們只有在禮拜一到禮拜五,正常上班日的時間,的早上10點,到傍晚6點時間;才會回覆無論是線上的、email的,或者是電話來的這些客服訊息。
為什麼要定下這個規則呢?原因是啊,我發現我們的同仁們,包含我自己,可能都太認真、太負責了。
不管在任何時刻、假日,甚至於是一般休息的時間,我們曾經最早接過的客服電話,是早上6點多;最晚我看到我們的同仁,回覆的客服訊息,是在凌晨一點多的時候。
當我看到這個現象的時候,第一時間我覺得真是太棒了;啟點的同仁們的工作態度真棒。但是我很快的回過神,我發現這是一個很扭曲、很畸形的現象。
這個現象,就像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商學院教授裴洛,他說過的。他說:「我們創造了一個隨時回覆的文化,這些通訊設備,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的工作,也讓其他人可以在任何時刻,打擾我們。」
其實呢,後續的一些學者,把這樣的現象設定了一個名詞,叫做「工作通訊壓力」。
其實喔,這讓我反思一件事情,如果啟點文化的存在,是要給人很多的力量跟陪伴,讓人過得真正的完整,並且過得平衡。
那麼,如果我們在啟點一起工作的同仁,都活得很不平衡,任何時刻自己私人的時間,任何時刻自己可以休息的時間,都可以任意的被打擾。
那我想我們傳遞出來的,不管我們嘴巴上說得再漂亮。但事實上,我們活出來的,不是那個樣子;那這就是一種扭曲。
所以呢,我才會在我們工作會議裡面,鄭重的跟同仁們,設下了一個規矩。就是禮拜一到禮拜五正常上班的時間,早上的10點到晚上的6點,才需要好好的回覆所有的客服訊息。
而超過這個時間,除了某些特殊、極端的狀況以外,那麼都應該是大家可以好好休息、陪伴自己跟陪伴家人的時間。
那今天跟你分享這些,我知道我們的聽眾,有很多是我們長期的支持者;我希望大家能夠支持,我們做這樣的決定。
更重要的一點是,回到你的身上,你的工作跟生活形態,是不是常常活在一種「工作通訊壓力」裡面?
如果是這樣的話,其實有好多研究都告訴我們,當我們長期在這樣子的「工作通訊壓力」,會讓我們的生產力降低。
其實啊,你能夠及時回覆EMAIL,或者回覆訊息,這不代表你的工作效率,能夠變得更好。有時候呢,要讓工作效率變得更好,我們需要一個完整的「專注時間」。
就像是我的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裡面,跟大家分享的一樣。我們有時候需要「發散模式」,我們有時候需要「專注模式」。
可是呢,當你一直停留在神經緊張的「專注模式」,其實你是不可能有創意,也只是為了做事而做事,你不可能把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好。
人不是機器,就算是機器,都要定期的保養跟檢修;那更何況我們是血肉之軀呢?
所以呢,適時的遠離外界,給自己不受打擾的完整休息,其實不僅是對我們的工作效率,跟生產力有很大幫助。也可以讓我們在工作的時候,保持身心的平衡跟健康。
而且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創業者、是老闆;其實只有快樂的員工,才能夠有最好的生產力。
那些能夠有創意思考,能夠運用時間的技巧、提升效率的人,其實也都是在工作跟休息,在工作跟自我時間裡面,可以達到平衡的那些人。
所以,希望當你聽到今天的這一段分享的時候,有任何需要啟點文化協助的部分,你可以在禮拜一到禮拜五,正常上班的時間的早上10點,到晚上6點發訊息給我們。或者是你也可以在這樣的時間底下,期待我們給你的回覆。
啟點所有的同仁,都很期盼能夠在成長的路上陪伴你。那我也很希望,當你面對工作跟生活的時候,只有足夠的休息,才能有最好的工作表現。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面,都有相關的連結。
無論是實體課程,還是線上課程,我都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做工的人反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油畫&大漆展 王雯專訪
人心與意識的交織
「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王雯以油彩與大漆為媒材、孔雀與人作為象徵,展現觀察萬千世界所得哲理、傳達正面與美的意象。
▶耳濡目染的童年◀
不笑一臉酷酷,笑起來又十分可愛,這樣反差出現在創作者王雯身上,同時她的作品總是充滿幸福彩虹般的色彩也令人感到好奇。
採訪時聊到她的老家在宜蘭蘇澳、家裡經營民宿,到她的工作室拍攝時有幸一窺裡外都充滿藝術氛圍的民宿,每一間房都以藝術家作命名,還有許多金屬工藝品,王雯父親手做工業風家具。王雯從小耳濡目染受到父親的影響,自小開始動手創作,她說小時候常拿著一把父親送的小鋸子,自己跑去竹林裡取材做成玩具,就這樣玩過許多媒材,到了國中升高中時班導介紹她報考美術班,因此而進入美術班,才慢慢接觸正規平面繪畫教育,大學則就讀文化大學美術系。
▶有別於傳統油畫創作◀
近期,王雯的創作媒材以油畫與漆畫為主,兩者皆為大學所接觸到的媒材,油畫創作上,她以「點」與「線」進行組織,特別的是使用刮除的方式來增加作品的層次,作品中人體的立體感、孔雀的線條展現,皆是在上完底色等顏料乾了之後,再上一層,並在乾掉前以自製的工具進行刮除、推開顏料,劃出線條,顯露底色,與傳統油畫展現厚度、沉重的質感相反,表現出輕盈、飄然的氛圍。而一筆一劃的刮除過程十分費工。
在作品的象徵性符號中,王雯認為「點」是自然萬物的起始,它在作品的畫面中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延伸呈「線」,其中幾乎所有的線條皆為曲線,常是有規律地排列成針織狀的符號,代表著複雜、繁複的任何有形與無形的事物。「線」延伸為「面」後,再以繽紛的色彩統合這些點、線、面。她在色彩的運用上,嚮往迷幻、脫離現實且美好的色澤作為呈現。
▶大漆的美妙之處◀
在王雯大學接觸到漆畫後,她就對這個特別的媒材感到著迷,除了油畫,這次展覽也特別展出幾件大漆(天然漆)作品。說到「漆」大眾對於日本的漆器較為印象深刻,其實漆畫淵遠流長,創作過程繁複、費工,也有條件的限制與困難度,其中一項就是創作者必須對於生漆不過敏。
除了因為王雯對生漆不過敏之外,主要讓她熱愛此媒材的因素,在於漆畫創作過程許多外在因素常會讓成果出乎意料,例如作品陰乾當中,溫度與濕度都會使顏料的色彩有所變化,許多工法與製作步驟、像是嵌顏料、鑲嵌進去等技法,多變的創作方式,與顏料的堆疊、再行打磨,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打磨拋光之後,漆畫光亮的表面令人賞心悅目,王雯形容這種光亮就像是名車烤漆一般的光澤!
▶孔雀&人的象徵◀
在王雯的油畫與大漆作品中,以「孔雀」與「人」為主角,畫中人物五官祥和、臉龐福態,相似於佛祖的外貌,象徵「神」或「看不見的力量」,可代表命運、因果與未知的力量。在畫面中,常見色彩華麗、線條繁複的孔雀仰望著人,對王雯來說反而孔雀代表著人,或是世俗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孔雀仰望的動作象徵對力量與因果的欽羨與折服。
為何選擇以孔雀來創作?王雯認為現今社會氛圍低迷,大家為生活奮鬥、年輕人對於未來感到茫然,希望藉由作品傳達予觀者和社會正面能量,在孔雀之前,她其實嘗試畫過多種鳥類,像是台灣藍鵲、金雞甚至是火雞…等,而孔雀除了華麗、同時也具有吉祥、正面的意義,最為接近東方瑞鳥鳳凰,同時也是她童年美好記憶的一部份。特別的是,王雯選擇綠孔雀為參考,不同於台灣常見的藍孔雀,綠孔雀頸部羽毛呈現鱗狀分布,在筆法的表現上更能呈現特色。另外,雌雄綠孔雀的外貌差距與藍孔雀比較起來差距甚小,可謂生物中兩性平權代表之一。
在孔雀的外型描繪上,王雯喜愛東方水墨中對物體與形象的表現方式,通常經過創作者本身的演繹、包含動物或是樹木呈現的姿態,不以寫實為標的,因此在創作上她不執著於物像原本的色彩,孔雀的形象則經過她的吐納、賦予自身語彙。
▶作品傳達宗旨與目標◀
在創作上,王雯欽佩日本傳統工藝的嚴謹態度,她舉例日本漆畫髮刷的清洗上,手勢與角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與規定,從小地方可見其堅持與傳承,她覺得十分值得學習,也期許自己以「職人」態度為目標進行創作。
在作品的意念表達上,王雯引用大乘佛教《維摩詰經.不思議品》:「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的內涵,融洽「職人態度」,即是由大見小,由小見微,化微塵觀,遍地皆世界。王雯認為「現實是可瓦解的,但始於積累,而在積累之前源於起心動念。實與虛的倒影,倒影是華麗且美好的,影射為外在與內在,內在是擁有著無限可能,甚至使外在昇華與幻化。」以純粹的心去創作、去追求自我,傳達正面能量與美,希望觀者在生活中反思與回歸自我。
王雯-以油彩與大漆為媒材、孔雀與人作為象徵,展現觀察萬千世界所得哲理、傳達正面與美的意象,希望觀者在生活中反思與回歸自我。
王雯簡歷:
文化大學美術系,碩士班
獲獎:
2014 /《鳳凰》油畫作品 / 北京台灣會館收藏,北京,中國。
2014,1 /「宜蘭美展」入選 /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臺灣。
2012,10 /「第十五屆聯邦美術新人獎」入選 / 聯邦文教基金會,台北,臺灣。
做工的人反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山海饌藝版畫展 #黃得誠專訪
藝術家黃得誠以金屬腐蝕版一圓自小到大的藝術夢
藝術家黃得誠從小就相當熱衷於繪畫,曾在高中聯考時;考過了那時仍是專科體制的台藝學科考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甚麼是素描呢!」,由於對台灣的術科環境不甚了解,他錯過了接下來的術科考試,也因為家中長期在做工程的影響,轉而申請了電機相關科系。
就讀泰北電機的期間,內心一直無法忘懷喜愛的藝術;黃得誠遂決定轉考同校的美工科,美工科的修習完成時,因感術科學生的學科成績不夠理想,於是在重考準備了一年後,進入了理想中的台藝大美術系學習。大學生活中,得誠能盡情的沉浸在藝術的滋養裡,可惜的是,因為當時家庭背景的經濟需求,畢業以後卸下了藝術的夢想,也喜愛烹飪的他和家人開了間餐廳共同經營,一轉眼就過了十三年。
回到母校擔任助教 深入版畫創作的開端
經營餐廳這段時間,黃得誠透過恩師鐘有輝教授推薦,重新再次回到台藝大,協助版畫所擔任助教一職,坦誠個性「閒不下來」的他,也曾同時身兼餐廳老闆及版畫所助教雙重身份 ,銜接的時間長達兩、三年。也是經由在版畫所幫忙的過程中,逐步對版畫媒材更深的認識;梅丁衍教授也鼓勵他:「去玩玩看嘛!」,當下猶豫的他也在思考,若以版畫創作為主該如何下手才好?擅長從週遭尋找熟悉題材的黃得誠,因此便聯想到了他的餐廳經營背景—「料理」。
決意要投入版畫創作後,一開始得誠也從木板版印做起;一路嘗試各種不同媒材的版種,直到他遇見了西方版印的金屬腐蝕版,終於找到了他心中想要追求的中西融合元素!藝術家黃得誠使用銅板加以打磨後,再接著上防腐蝕劑,然後在刻線,這時可以選擇氯化鐵或硝酸來作腐蝕;接續著線刻完了之後,再清洗完後做層次的遮蓋,最後噴上細點就大功告成了。
創作與烹飪的奇想結合 黃得誠繪料理燴出絕佳風味
此次得誠展出的作品,都以料理為主,強調食物所乘載的情感問題,在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眷戀的味道,無論你是不是已經嚐遍世界美食,但總有一個是終身難忘的味覺體驗,這個滋味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卻伴隨著人生重大的事件或情緒轉折,因此將味覺烙印在生命中,藉由本展一起來發掘;關於每個觀賞者內心裡屬於「味道」的故事。
藝術家黃得誠以臺灣辦桌菜餚或庶民小吃為主題,這些隨處可見的菜色,記載了臺灣社會的脈動,並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烙影印下一個重要的故事,透過創作者的重新詮釋而轉化成的圖像,與觀者內心景觀產生連結。以唐朝懷素的食魚帖,從書法的造型概念中喚起作者對文字的情感,將其轉化成圖像表達,創作者對於飲食後的內心景觀這是屬於一種自身對於食物的觀照,也希望經由作品帶領觀者回憶起屬於自身的飲食景觀,追尋原味的體驗。
主打作品「食珍錄」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食物,在此基礎上將經典文學紅樓夢的故事結合重新詮釋,讓食物除了給人味覺的滿足外,將內心的感受轉化成為視覺圖像的創作集結。而展出作品之一的「食全大補」,為創作者從臺灣傳統補身觀念為出發,集結民間習俗中對於補身食物的觀察及轉化的成果;每個人都有吃補的經驗,通常第一次吃補的經驗都是來自家庭在「以形補形」的觀念下,這是一種來自家人對自身的期望,而「食補」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總結出來的食療方法,生物和人類在地球表面所經歷的漫長的進化生活,經由呼吸、喝水和吃東西,與地球表面的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達到平衡狀態,使食物在人體裡被充份的延伸;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作品內容多以呈現食物的功能性,以創作者的角度重新詮釋。
與記憶中的美好道別 啟程前往藝術的康莊大路
對於得誠來說,「餐廳」的完美結束—在回去創作者的身分以前開過一家餐廳,雖然沒有大飯店的規模;卻是人生的轉捩點。那些創作低潮的日子讓他重新思考沈澱,因為餐廳開設在畢業學校的附近,也在每個時期與這些學生建立了共同記憶,十多年間發生了很多的事;當得誠決定再以創作視為人生的最重要的事業後,毅然結束了餐廳的經營;唯一的遺憾是來不及跟這些朋友說「再見」,因此他一直希望能重新烹飪當年餐廳菜色,邀請懷念那些味道的人;並正式地與大家道別,畫下句點—「人生,無不散的筵席。」
這座小小的島嶼,混雜各地的人種;帶來各種料理、不同的味覺感受,食物對於這座小島的人來說,只是建立在人類最基本需求上的「煉金手法」,慢慢失去原有的味覺感受,透過黃得誠的作品讓我們一同來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味?(文:金車文藝中心)
黃得誠 簡歷:
2012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 畢業
現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版畫藝術碩士班 行政助教
奇想文化有限公司 / 奇想畫室 負責人
做工的人反思 在 [討論] 轉貼,做工的人,額外反思- taiwandrama | PTT娛樂區 的推薦與評價
[討論] 轉貼,做工的人,額外反思 ... 做工的人:藏在感動下的歧視2020-06-13 23:47 聯合報/ 張元培/商(台北市) 台劇「做工的人」,最近引起熱烈 ... ... <看更多>
做工的人反思 在 商务印书馆(马) - 《如此人生》 文/ 林立青圖/ 賴小路臺灣| 寶瓶 的推薦與評價
林立青繼《做工的人》之後推出第二本散文集,共有〈謀生之道〉、〈刻板印象〉和〈慢性耗損〉三章,配上賴小路的摄影作品,繼續為我們講述基層勞動人的故事,反思社會的 ... ... <看更多>
做工的人反思 在 [討論] 轉貼,做工的人,額外反思- 看板TaiwanDrama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4634204
做工的人:藏在感動下的歧視
台劇「做工的人」,最近引起熱烈迴響。但,大家都說好,真的就是好?
觀眾捫心自問:願不願意讓孩子去當工人?答案應該顯而易見。不管是作者或觀眾,很難
不用「刻板印象」來看工人,甚至放大這些印象當作笑梗。
做工的人:藏在感動下的歧視
2020-06-13 23:47 聯合報 / 張元培/商(台北市)
台劇「做工的人」,最近引起熱烈迴響。但,大家都說好,真的就是好?
觀眾捫心自問:願不願意讓孩子去當工人?答案應該顯而易見。不管是作者或觀眾,很難
不用「刻板印象」來看工人,甚至放大這些印象當作笑梗。
原著封面、也被選為該劇金句寫著:「這個社會要求他人有尊嚴的活著,幾乎都是收入穩
定的人。」用收入去衡量尊嚴一點都不正確,卅年多前筆者國中畢業去工地打工搬鋼筋,
一天都有二千元,更不用說專業焊接工、板模工和操作重機具的怪手、吊車司機。以前樓
下鄰居開怪手做工程,單身時開跑車、結婚生子後換休旅車都是B開頭的。雖說風險高,
但有房有車的大有人在。
如果用「做工的人」去檢索新聞,最近跑出來的是「找嘸做工的人 工資六年漲五成」;
反倒是筆者待過的新聞業,記者從筆者進入行業起薪至少35K,到筆者離開時起薪普遍不
到28K。當今社會,以收入來論,到底誰的尊嚴比較高?
原著封面另一句話:「但一個人只想活著,謙卑和努力的活著,難道不值得尊敬?」當然
應該,問題是看了該劇你對做工的人改觀了嗎?還是更加深原有的刻板印象:不守交通規
則、吃檳榔、整天做發財夢…當所謂知識分子自以為天龍國白領,用這角度看做工的人、
觀賞劇情,笑過、哭過,就會給予工人該有的尊敬?
這個社會最可怕的不是沒有文化,而是充斥歧視文化而不自覺;最可怕的也不是歧視,而
是不知覺就在歧視,並視為理所當然
這部戲絕對是充滿戲劇張力的好故事,能將兩百萬中獎發票送給需要的人,也是人性至高
的光輝,但即使觀眾熱淚盈眶,也沒辦法讓觀眾真正尊敬做工的人。社群媒體幾乎一面倒
的溢美之詞,評為「顛覆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和刻板印象」,難道大家印象中工人不會幫助
人?缺乏人性至善的一面?
真正的尊敬應該從尊敬這個職業的專業開始,而不是從這個職業的某人某個行為,去決定
該不該尊重。
教改多年,台灣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維,反而愈來愈盛,大家多要當沒
有一技之長的大學畢業生,也少有意願選擇需要一步一腳印、實作實操的技職教育。所以
當大家認為工人是「社會底層」、「需要關懷」時,就已經是歧視,更難以平等角度去看
待對待。期待大家能以不同的視角去看「做工的人」,而做工的人,也不要落入歧視而不
自知。
個人感想
其實還有二個問題
我不明白
其一
很明顯,有個時間祈欽家鐵工廠是風光的
怎麼會破產
勞資糾紛
還是更深沉的大環境因素
其二
建商和建工的關係
戲劇呈現出的是壓迫
但除去勞資不對等的因素
有個時間台灣房地產是非常發達的
大概是該報導說的
做工的人還能開雙b時賺取的
現在的壓迫關係是什麼
應該問題更深更雜
但領域不同
我實在難了解
去年我家內部改浴室
我能做的
最多也只能把飲水冰好
開冷氣風扇
等師傅休息時提供給他們
說聲辛苦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0.157.16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iwanDrama/M.1592210800.A.4CF.html
※ 編輯: ultmisia (223.140.157.168 臺灣), 06/15/2020 16:48:59
※ 編輯: ultmisia (223.140.157.168 臺灣), 06/15/2020 16:49:31
※ 編輯: ultmisia (223.140.157.168 臺灣), 06/15/2020 16:50:38
※ 編輯: ultmisia (223.140.157.168 臺灣), 06/15/2020 16:52:01
※ 編輯: ultmisia (223.140.157.168 臺灣), 06/15/2020 16:52:41
※ 編輯: ultmisia (223.140.157.168 臺灣), 06/15/2020 16:53:03
很明顯就是直指勞動條件不佳和無延展性
讓他們養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狀況啊
※ 編輯: ultmisia (223.140.157.168 臺灣), 06/15/2020 20:16:3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