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台灣醫院距離 AI 會更近一步嗎?兩位前線醫師:流程線上化是第一步!
Posted on2020/10/28
採訪統整/鍾佳瑀;文字攝影/盧亞蘭
在 2020 幾乎被疫情籠罩之下,數位醫療的概念無疑是整個國際的趨勢,對此,我國 經濟部近日也首度將「數位醫療」的項目, 加入 了租稅範圍,修訂「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但除了公部門的推動、科技業的發展、及學者的研究外,要 真正暸解「數位醫療」,或許還少一塊最關鍵的觀點——究竟醫生們自己是怎麼看待與科技碰撞的火花?身處其中的 醫療體系人員們,對於「數位轉型」的實際心境又是什麼 ?
這次專訪到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明源、以及彰化基督教醫院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除了要提供前線視野、也要帶讀者深度理解距離數位醫療的「最後一哩路」有什麼門檻?未來台灣要是有 AI 醫院,會長什麼樣子?
除了解開「法規限制」,政府還需思考「誘因」配合
要談醫院的數位轉型前,或許該先了解醫療體制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仰賴健保制度之稱的醫院體制,要燒光柴火了。黃明源醫師表示,身為健保的供給端,深知 台灣保險制度長久下去會失衡 ,因為目前只有單一給付單位,產業利潤不夠高,卻要求越來越多,沒辦法繼續發展。
曾赴英國深造的黃醫師也以當地體系—— 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解釋,雖然英國也有「照顧全國醫病」的這種單位,但不同的是 英國政府連醫院都全部一起經營,所以很清楚成本、利潤、等營運端問題 。
照理來說,控制病人少進醫院、少浪費資源、減少開支、醫療服務品質才會上升,但台灣的情況是,假設病人不來,醫院就沒得賺,得多看一個病人才能多賺一塊錢,所以當前要提升品質的話,就要找第三方進來。但首先,是政府要鼓勵 。
上一篇專訪提到,陽明大學前教授張正說:「法規要怎麼修改,業者可以提出來討論」,而黃醫師聽到後,表示這後面還要再加上一句:「而且 醫生們想問的是『給付』要怎麼跟進配合?」簡單來說,政府一隻手是「法規」、另一手則是「給付」;一邊應該解開限制、另一邊則尚需要誘因配合。
黃明源分析,以本次企劃專題的 第二篇 、及 第三篇 的遠距醫療平台來看,長期使用的話,的確可以節省病人時間、及成本效益,但在 健保不會給付之下,最終醫院的品質就一樣無法提升 。再以 第四篇 提及的科技醫廠來說,其實台灣有許多此類型的新創醫材廠商,但產品卻鮮少用在台灣醫院,原因是,儘管政府可能有鼓勵「創新」和「數位化」,但還沒有配套措施來激勵大家去用,等於科技業者被鼓勵嘗試,但產品卻賣不出去,或是只能賣給國外廠商,然而 最大客戶——健保單位,卻沒有要買單 。這如同政府一邊喊著「鼓勵創新」,但另一邊又呈現「有新技術我也不買單」的窘境。
遠程科技,只是推動醫療數位化的「第一個門檻」
黃明源表示,在數位醫療領域裡,其實 最重要的是「流程線上化」 ,並以他為癌症中心做的優化來解釋。首先要了解,癌症病患在醫院的時間通常只有一個晚上,且在施打完化療藥物後,便會返家,所以絕大部分的痛苦都在家裡發生,幾週、幾月才見一面的主治醫師,在診間其實幫不上太多忙,因為除了調配針藥外,舉凡飲食營養、居家照護、心理支持、針灸按摩…… 等各種輔助支持,都不在診間發生,平常病患有問題,通常都個別用 LINE 聯繫個管師 。
黃明源解釋,若醫病之間的溝通管道是院端的 Facebook Messenger,病人在家有問題就可以先問機器人,機器人也會將該病患的紀錄統整,當發現狀況緊急,則會通知個管師介入。而這些 虛擬帳號要怎麼設計、怎麼應答,就是一種「流程改造」,所以這不單單是打造一個軟體,而是一種服務模式、給病人的工具、及醫療端監看的數值紀錄整合。
儘管黃明源的診療間已經開著一台桌機,但訪問的同時,他又打開了自己隨身攜帶的筆電,裡面出現一套簡易、但一目瞭然的系統,上面記錄著癌症病患哪天、哪個時間、出現程度多嚴重、多頻繁的疼痛。但黃明源笑說:「這個系統太陽春啦,被科技廠商看到會笑掉大牙」,他表示,其實最需要的是「流程整合」,而非引進高端技術。
黃明源強調,遠距只是一個初階的「門檻」,因為當前大家在講 AI、5G 等數位革新,但回過頭來需要「看病」時,又得回去掛號排隊,等於一切又回到原點。 假設醫生不能在線上有互動,那軟體、服務、器材怎麼做先進創新都沒用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則表示,AI 的導入就是醫院的數位轉型,但 醫院流程的確要先轉型,才會符合 AI 的效益 。
李金美以近 11、12 年來,醫院在推動「無紙化」為例。她表示,其實醫師們最在意的不是手抄資料的繁複,而是事後查資料方不方便,假設讓資料科技化後,流程沒有優化,反而會給醫療團隊增添麻煩。
十年後的台灣醫院長什麼樣子?
以李金美所在的彰化基督教醫院來說,近年引入許多 AI 工具,例如與 HTC 的健康醫療事業部—— DeepQ 合作的機器人「蘭醫師」、及與華碩智慧雲端軟體研發中心(AICS)合作的醫療大數據搜尋系統。這些 AI 工具能幫醫師做 臨床影像的風險判斷 、以自然語言搜索把 病例文本做分類 。李金美表示,雖然 AI 是醫院高層的策略,但醫生們也都很有興趣,好奇 AI 具體能幫醫療團隊做到哪一步。但 AI 要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因為一個新的的模式要結合在醫療場域,需要來回驗證,並不是想像中,一只戴上就會自己運行的 Apple Watch,且一個醫院適用的,另一家也不一定能用。
黃明源則表示,首先要思考的,是 如何把醫療團隊線上化 ——把多方單位的溝通做線上流程設計,因為不是丟出新軟體,病患和院方就能馬上使用。但比較可惜的是,台灣很少醫院有在經營這塊領域,因為研究開發很花時間,也不會賺錢,而有在執行的大醫院也多是仰賴政府的「計畫」來試辦,等於研發也不永續。
黃明源補充說到,要把病人照護線上化、效率化,其實不需要太複雜的技術、或專利,但比較好的情況是,任何醫療體系研發出來的東西,可以跟外面世界的新創公司聊過,因為 外部會比院內更懂「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做到規模化的問題 。這當然也會比反過頭來,由新創進入醫院,探討院方內部系統來得有效。簡言之,就很像學校做研究後,把想法執照出去的概念會比較順利。
但要負責「找商模」的醫療軟體新創,其實也面臨到一個難題。 假設以「訂閱制」的購買模式來使用新系統,在醫院有提升營收的前提下,通常一個月、一個科別願意撥一萬元,但試想,一個販售「醫療科技產品」的公司,不太可能一年只能賣一位客戶 12 到 15 萬元,絕大部份的營運模式,還是如運用在手術相關的系統,一次就要花個幾百萬買斷。
其實 AI 要落地最辛苦的,是把想像貼近實際、貼近臨床可以用。從前期用醫師人力去「貼標」、訓練機器,到後期結合進醫院資訊系統系統、等待法規通過,時間會拖很長。 至於問及醫師們對台灣 10 年後「智慧醫院」的想像是什麼?李金美則答,希望 AI 能讓醫生更專注在病人,彙整蒐集等的工作就給科技處理,讓醫院品質上升。
附圖:醫療團隊使用數位化程式示意圖。圖片來源:24 Hour Health Store,CC Licensed。
黃明源醫師使用自己與團隊研發的系統,輔助影像追蹤紀錄。圖片來源:《科技報橘》攝影。
彰化基督教醫院,資訊部副主任李金美。圖片來源:李金美
資料來源: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10/28/ai-for-doctors/?fbclid=IwAR3swRvdyvZfGT78kpIqG1-FmuvYy8RHxjxepRDRdaSi_hCJczrKcwcWHQI
健康照護體系分類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重點摘要】:
在中國、南韓、及義大利COVID-19致死率男性高於女性,目前尚不知道這是因為性別間生理上的差異、共病、行為、或這三者的組合。
就行為而言,女性感染COVID-19的風險高於男性,因女性為第一線服務提供者,全球有70%的醫護及社工人員為女性,且女性在家從事無薪的照顧工作為男性的3倍。
此外,懷孕女性在COVID-19流行期間有較高懷孕併發症的風險;在中國,9名第三妊娠期感染COVID-19的婦女,其臨床結果與一般人類似;但另一個33名新生兒母親感染COVID-19的研究中,3名新生兒出現垂直傳染。
由於優先考慮COVID-19的應變措施,一些性及生育健康的服務及資源被中止或轉移,這些都可能造成母嬰的疾病及死亡。針對弱勢群體限制的措施可能會加劇性及生育健康的不平等。
美國「保護生命援助全球健康」(Protecting Life in Global Health Assistance, PLGHA)政策主要影響三個層面:減少利益相關者間的協調及性與生殖健康的討論、減少計畫生育增加意外懷孕及流產、及性與生殖健康以外的負面影響包括削弱健康體系功能。
只有當對COVID-19的應變措施被提升至以人權為中心,跨領域的理論及方法,及以社區為中心的方式,才能充分預防婦女、女童、及弱勢團體的健康及社會困境。
健康工作人員需要獲得生產及緊急產科照護的資源;遠距醫療可提供流產、避孕、性病預防,及性別暴力、創傷症候群、憂鬱、及自殺的照護。依性別分類的死亡率及致病率應為COVID-19的研究重點。
計畫應優先考慮對參與者的保護,並在研究設計、介入、評估、解釋、及傳播時,考慮性別因素、生活經驗,及結果。對不平等權力結構的認識、資源分配、及合作方式,決定了前進方向。倡議者必須以COVID-19危機奮戰,以確保,尤其是移民及青少年,獲得性及生殖健康服務。(「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莊淑鈞博士 摘要整理)
📋 Centring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justice in the global COVID-19 response(2020/04/11)+中文摘要轉譯
➥Author:Kelli Stidham Hall,Goleen Samari,Samantha Garbers, et al.
➥Link: (The Lancet)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801-1/fulltext
#2019COVID19Academic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健康照護體系分類 在 薛宇哲老師醫學教育知識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乃是指腦部在發育未成熟前受到損傷或發生病變,而引起非進行性的運動障礙。在這個定義下可以注意到下列幾件事情:
1.在出生前、出生時或出生後
因腦細胞因缺氧或腦傷兒受損、因而導致運動中樞神經系統受傷害,甚至造成感覺輸入與知覺回饋系統,智能運思與行為反應有異常現象。
2.腦性麻痺本身是非進行性的
也就是腦損傷不會一直惡化下去,但是,小孩子若沒有接受適當的復健治療運動刺激,關節各方面可能會僵硬、畸形、肢體變形或攣縮、功能性動作無法完成。這並不是由於腦的病變惡化而引起的。
所以在幼兒時期就應該及早接受早期療育,早期教育或治療本身雖不能完全治癒的孩子,卻可降低他們的預後功能障礙,使他們的潛能發揮到極致,療效如何;決定在何時接受早療及腦部受創 的程度如何,『生物』功能的『用進廢退』在此表露無遺,藉不斷刺激幼兒腦部細胞,活化、增進、補償其失去的『生理』功能。
3.腦性麻痺不等於智能不足
一般人聽到腦性麻痺這個名詞,第一個感覺他們是 一群智能不足的孩子。事實上,有些腦性麻痺小孩的智力和正常的小孩一樣,甚至比一些正常的孩子還高。所以當我們提到腦性麻痺時,它最主要的特徵是運動方面的障礙。
4.合併多重障礙
除了肢體動作控制異常,運動功能障礙外,還可能伴隨有智能障礙,視覺、聽覺、語言及學習障礙等的多重障礙,其他如整體發育不良、發育遲緩、癲癇等,使得他們在日常生活自理上都顯得困難重重。
【Reference】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簡介
➤「臺灣腦組織資源聯盟(臺灣腦庫)」: http://bit.ly/2xaOZTK
➤「發展多元、整合、友善、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病人照護體系」: http://bit.ly/2ZQdiCq
➤「臺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 http://bit.ly/2klhew0
➤「探究弱勢兒少保護個案之風險管理與身心發展」: http://bit.ly/2WzkOk3
➤「預防接種服務財務解決對策」: http://bit.ly/2I2cw0B
➤「人口高齡化與社會福利-社會投資的反思」: http://bit.ly/2YXEXSz
1. 貼文圖片
一、發生的原因
二、腦性麻痺的分類
三、依肢體受影響的部位分成下列之種類
四、可能伴隨併發之機能障礙/多重障礙
五、特殊問題/表現
六、腦性麻痺的治療
2.來源:
➤➤資料/照片
∎ (飛揚天使-高雄市腦性麻痺協會/磐石基金會)-【認識腦麻】: http://bit.ly/2JfY18l
3.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醫事司 #腦性麻痺 #腦部在發育未成熟前 #非進行性的運動障礙
#在出生前、出生時或出生後
#腦性麻痺本身是非進行性的
#腦性麻痺不等於智能不足
#合併多重障礙
衛生福利部 醫事司
國民健康署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健康照護體系分類 在 健康照護體系模式 :: 藥局地圖 的推薦與評價
國民健康」,為健康照護體系提供明確的目標。➢我國於1995年開辦全民健保制度,確定總體健康照護.政策的目標---提供全體國民適切的健康照護,增進全.民健康。,所謂照護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