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好書分享《人生有所謂,決斷無所畏》】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前方的路總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轉彎,
練習如何優化決策、做好決斷,才能活得更精采!」
小叮噹(哆啦A夢)(我老人堅持叫他小叮噹!!)的四次元口袋裡有項道具叫「前路預測器」,當你不知該往哪個方向走時,前路探測器能模擬往該方向前進的未來影像,比如往右走會遇到老師,被痛罵一頓再來次家庭訪問;往左走則碰到宜靜,去她家玩還特別拉小提琴給你聽(兩條路都通往悲劇)。
此篇故事在年幼的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話說當時漫畫一本只要35元),「前路預測器」不像時空機、任意門那般萬能且為人熟知,但它很實用,上學前只要拿它一照,便能避免被野狗追、踩到水漥等衰事,兒時的想法很單純,但如今回想起來,「前路預測器」其實暗喻了人生該抉擇往左或往右走之重要難題。
也許你會想,反正走哪條路都會遇到倒楣事,那老娘就不走!停在原地!
然而躺平不做抉擇,也是一種「抉擇」,只是你放棄主動權,將決定權交給他人了。像大雄停在原地可能會遇到技安邀請他出席個人演唱會,比悲劇更悲劇!
仔細想想,我們的人生不正是由各種對的、錯的、好的、壞的、衝動的、猶豫不決的、或停滯不前的「決定」一點點累積而成嗎?
「做決定」如此重要,連日常派不上用場的微積分都有老師教了(喂喂),可是竟然沒人教導我們怎麼「做決定」?不不不不要怪罪家庭和學校教育,因為成年人亦不知如何決斷,你的父母、師長、上司,甚至業已長大成人的你自己,或許都曾經或正在為一個或無數個錯誤的決定後悔,不是嗎?
我們沒有小叮噹,無法確保每個決定皆正確無誤(事實上小叮噹自己也…),但是至少能透過《人生有所謂,決斷無所畏》之教導,訓練、優化並內化判斷力,藉以啟動「決斷力導航系統」,幫助人們面臨突發狀況時,能排除紛亂情緒、提煉理性思考,快速研判情勢,做出相對可靠、準確的選擇。
本書作者唐心慧是電通集團的臺灣區執行長,在錢少事多非人類的廣告業待了25年沒暴斃還升到執行長!?基本上已經修煉成半妖了吧!?
半妖為了渡化人類,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明明是妖啊)(被作者殺),以自身豐富工作及妖生經驗作為實例,用生活化故事,深入淺出說明鍛鍊心志、強化意志力、培養獨特價值觀的「人生決斷學」,不僅能運用在工作上,亦適用於自我成長、危機管理、婚姻愛情,以及家庭經營,作者本人的巨大成功即為最佳範例。
全書無半句廢話,也不像某些暢銷書以華麗詞藻掩蓋虛浮內容,作者筆下字字珠璣,直接幫讀者畫好重點,並具體歸納可行的實際做法。例如首章便開宗明義說明:運用「三不原則」決斷,將後悔機率降到最低,絕對不是施明德的「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我呸!而是:
1、「不」貿然做決定:面臨越困難複雜的問題之際,越不要急著下決定,衝動決斷欠缺周延思考,易犯下錯誤。
💡舉例:
店員問:「要不要買月餅?」
我:「好!」
店員問:「要不要買月餅+蛋黃酥+皮蛋酥+終身壽險?」
等等!考慮後再決定,皮蛋酥是陷阱題,誰知道這麼詭異的東西好不好吃!?
2、「不」被情緒控制:特別興奮、沮喪或憤怒時,別做重大決定,因為情緒高漲時難以用正確理智決策。
💡舉例:
夫妻正在恩愛,老婆嬌聲問老公:「親愛的~要不要吃皮蛋酥?能壯陽喔~」
老公興奮回答:「好(一口咬下去)!」之後腹瀉三天。
3、「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迷惑,違反核心價值觀做出錯誤決策。
💡舉例:
我:「堅持不吃皮蛋酥!!」
店員:「現在試吃皮蛋送台幣一千萬喔~」
之後懷裡抱著一千萬坐在馬桶上腹瀉三天(可…可惡違反了我不吃皮蛋酥的原則!!)
經過以上的閱讀分享,相信諸位都大略知道如何做出人生中的正確決策,如果你對於大膽拒絕皮蛋酥仍帶有一絲疑惑,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要提醒的是本書附贈「練出決斷力」引導式筆記,但不附贈皮蛋酥謝謝。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三本』《人生有所謂,決斷無所畏:電通集團CEO唐心慧分享如何做好決定,告別糾結人生!(附「練出決斷力」引導式筆記)》,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留言請告訴我,你曾經做出的後悔決定?例如:
「《人生有所謂,決斷無所畏》:在店員遊說下,買了一盒皮蛋酥。」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8/25(三)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1/8/26(四)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人生有所謂決斷無所畏 #如何做好決定告別糾結人生 #練出決斷力引導式筆記 #唐心慧 #JenniferTang #聯經出版 #紐約大學行銷管理學 #電通行銷傳播集團臺灣執行長 #決斷力 #意志力 #內在喜悅 #商業理財 #人生規劃 #自我成長 #皮蛋酥
📖博客來:https://bit.ly/3sB12p0
📖聯經出版:https://bit.ly/2WfXHjp
📖誠品:https://bit.ly/3j6BAVc
📖金石堂:https://bit.ly/3sCEnZr
📖讀冊:https://bit.ly/3B3FcNU
🎬影片介紹:https://youtu.be/R3m-x9lGXiA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SBD Taiwan 邱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BD怪獸Podcast #居家健身的12個方針 #何立安 本集節目由美國止滑訓練衣【A7 Bar Grip】贊助播出 折扣碼:【CHIOUGRR】享優惠折扣! 🔗 A7官網傳送門:https://www.a7tw.com/ 🔥 A7夏日免運節,官網即日起至8/1,消費滿$1,000,全台超商免...
「內在歸因舉例」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SBD Taiwan 邱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討論] 學習動機:溫納歸因理論- 看板Educ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外在歸因舉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外在歸因舉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小花心理學/程薇心理學-二站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歸因謬誤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歸因謬誤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基本歸因偏誤舉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 ... 的評價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基本歸因偏誤舉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你不知道的歷史 ... 的評價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學習動機: 溫納歸因理論 - 閒聊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社會心理學期末筆記(Ch4 Thin Slicing 主題到第七章完) 的評價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自利歸因謬誤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內在歸因舉例 在 自利歸因謬誤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內在歸因舉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四年一度的夏季奧運,觀眾每每為那些超級人類的各種體能表現感到驚歎。不論是屢次打破世界紀錄的牙買加短跑選手波特(Usain Bolt),獲得23面奧運金牌的美國游泳選手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或是為美國隊奪下奧運女子體操全能金牌的體操選手道格拉斯(Gabby Douglas),他們驚人的體能與優雅、近乎完美的姿勢與動作,總是在全球觀眾的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印象。
究竟是哪些因素造就奧運選手如此驚人的體能表現?長久以來,無論是專家或是普羅大眾皆認為,基因是決定運動員傑出表現的因素。這些頂尖運動員天生就有異乎常人的體格,讓他們在體能競賽上締造卓越的成績。舉例來說,許多體育評論家把菲爾普斯在四屆奧運的驚人表現,歸功於他伸展開來總長超過兩公尺的雙臂,以及極具彈性的大腳。
然而自1990年以來,運動心理學家開始有了不同的見解,儘管天生的優異體格極為重要,單有這樣的條件並不足以成為偉大的運動員。相反地,卓越的表現似乎與特定的心理素質、長年的嚴格訓練,以及優秀的教練指導等因素有關。了解哪些因素讓運動選手成為體育場上不朽的傳奇,成了許多運動心理學家十分感興趣的研究議題。
美國大峽谷州立大學的田徑教練波茲(Jerry Baltes),常常告訴他的隊員:「我可以讓你跑得更快,但我沒辦法讓你跑得快。」想要成為優秀的體育選手,一些天生條件是不可或缺的。
天賦條件的影響
2014年,美國演化生物學家朗巴杜( Michael Lombardo),研究15名曾獲奧運短跑獎牌的男女運動員、以及20名美國歷史上跑得最快的男性運動選手,發現每位頂尖運動員在接受正式訓練前,已在體育項目上有不凡的傑出表現。同樣地,當他訪談64名在大學層級運動會中,獲得卓越成績的田徑選手,也發現這些運動員在孩童時期,便展現出比同儕優秀許多的運動能力。
這樣的內在體適能(intrinsic fitness)並非唯一與遺傳有關、影響體育成就的重要條件。即使在一群運動選手中,某些幸運兒似乎也比他人具有更佳的可訓練性(trainability),在接受訓練後進步特別迅速。有趣的是,在上述的研究當中,朗巴杜也發現這些優秀短跑選手在接受正式訓練後,進步程度也異於常人。
所謂的可訓練性,與個人的肌肉強度和心肺功能有關。澳洲維多利亞大學的運動學家艾能(Nir Eynon),針對可訓練性進行一連串的研究。他召募數名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受試者,讓他們參與特定體能訓練。
艾能和同事發現,即使所有受試者的訓練量完全相同,他們體能進步的程度卻迥然不同:某些受試者的心肺功能增強了50~80%,有些受試者卻毫無進展。
艾能表示,每個人的可訓練性極為不同,即使兩個人的訓練時間點、運動量和飲食習慣完全一樣,也不會從運動中獲得相同益處;也就是說,即使具有強大的決心與毅力,體能訓練對某些人的幫助仍然有限,這種明顯的個別差異極有可能來自遺傳。
1998年,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遺傳學家布夏爾(Claude Bouchard)和同事,針對99個家庭的基因進行遺傳分析,發現可訓練性與基因密切相關。儘管眾多研究指出遺傳因子對運動能力的可能影響,直至今日,科學家仍未發現確切的運動遺傳機制。
2016年,布夏爾和同事比對了1520名耐力頂尖的運動選手,和2760名對照組的基因序列,試圖找出與運動能力相關的基因,然而結果讓他們大失所望──兩者間並沒有呈現任何顯著差異。這或許意味著運動能力並非由單一基因所控制,而是反過來──運動能力可能與許多基因有關,但單一基因的影響極為微小。
雖然布夏爾的基因比對研究結果不符合預期,近年來其他遺傳學研究,卻為這個謎團帶來一絲曙光。舉例來說,澳洲墨爾本大學的遺傳學家諾斯(Kathryn North)在過去10多年針對ACTN3基因進行研究,ACTN3負責產生讓肌肉快速收縮、展現出爆發力的蛋白質,諾斯發現,帶有這個基因的小鼠具有較高的肌耐力。
獨特的心理素質
艾能接續諾斯團隊的研究結果,也試圖在人類身上找出ACTN3與運動能力的關係。艾能和同事發現,做為對照組的一般人有16%缺乏此基因,然而實驗組的300名頂尖短跑選手皆帶有ACTN3這個基因。艾能表示,ACTN3基因雖然只能解釋1~1.5%的短跑能力差異,但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這個基因或許是成為頂尖短跑選手的必要條件之一。
頂尖運動選手不僅擁有異於常人的傑出體能,更具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心理特質。舉例來說,參與國際賽事的運動選手,比常人更容易進入心理學家稱為「神馳」(flow,或譯「心流」)的獨特專注狀態:高度專注於當下所從事的活動,完美的表現也因此自然而然展現。
頂尖運動員也能在巨大的壓力下,展現出過人的專注力和意志力──一種運動學家所說的「讓夢想成真」(making it happen)的能力。
澳洲運動心理學家史旺(Christian Swann)說:「某些時候,運動員不需要體驗所謂神馳狀態,或是發揮讓夢想成真的能力也能贏得比賽。但若要達到個人最佳紀錄的表現,他們必須進入上述其中一種、甚至兩者皆備的心理狀態。」
史旺與同事也發現頂尖運動員所具有的人格特質,包括自信心、競爭能力、樂觀、心理強韌性以及適應完美主義(adaptive perfectionism,一種重視成就、但不會一犯錯便自我否定的完美主義心態)。
頂尖運動員也在某些特定的知覺和認知測驗上,有極佳的表現。2013年,美國認知神經科學家艾維斯(Heloisa Alves)召募了87名頂尖的巴西排球選手,和67名非運動員的對照組進行研究,要求他們完成一連串執行控制功能、記憶以及視覺空間注意力的認知測驗。
艾維斯發現,相較於非運動員,這些排球選手在執行控制功能,和視覺空間注意力測驗中,都展現了較快的反應速率和較優異的認知能力。艾維斯認為,長期體能訓練也鍛練了特定的認知功能;正因如此,頂尖運動員自然而然在某些認知能力上表現優異。
內在歸因舉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四年一度的夏季奧運,觀眾每每為那些超級人類的各種體能表現感到驚歎。不論是屢次打破世界紀錄的牙買加短跑選手波特(Usain Bolt),獲得23面奧運金牌的美國游泳選手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或是為美國隊奪下奧運女子體操全能金牌的體操選手道格拉斯(Gabby Douglas),他們驚人的體能與優雅、近乎完美的姿勢與動作,總是在全球觀眾的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印象。
究竟是哪些因素造就奧運選手如此驚人的體能表現?長久以來,無論是專家或是普羅大眾皆認為,基因是決定運動員傑出表現的因素。這些頂尖運動員天生就有異乎常人的體格,讓他們在體能競賽上締造卓越的成績。舉例來說,許多體育評論家把菲爾普斯在四屆奧運的驚人表現,歸功於他伸展開來總長超過兩公尺的雙臂,以及極具彈性的大腳。
然而自1990年以來,運動心理學家開始有了不同的見解,儘管天生的優異體格極為重要,單有這樣的條件並不足以成為偉大的運動員。相反地,卓越的表現似乎與特定的心理素質、長年的嚴格訓練,以及優秀的教練指導等因素有關。了解哪些因素讓運動選手成為體育場上不朽的傳奇,成了許多運動心理學家十分感興趣的研究議題。
美國大峽谷州立大學的田徑教練波茲(Jerry Baltes),常常告訴他的隊員:「我可以讓你跑得更快,但我沒辦法讓你跑得快。」想要成為優秀的體育選手,一些天生條件是不可或缺的。
天賦條件的影響
2014年,美國演化生物學家朗巴杜( Michael Lombardo),研究15名曾獲奧運短跑獎牌的男女運動員、以及20名美國歷史上跑得最快的男性運動選手,發現每位頂尖運動員在接受正式訓練前,已在體育項目上有不凡的傑出表現。同樣地,當他訪談64名在大學層級運動會中,獲得卓越成績的田徑選手,也發現這些運動員在孩童時期,便展現出比同儕優秀許多的運動能力。
這樣的內在體適能(intrinsic fitness)並非唯一與遺傳有關、影響體育成就的重要條件。即使在一群運動選手中,某些幸運兒似乎也比他人具有更佳的可訓練性(trainability),在接受訓練後進步特別迅速。有趣的是,在上述的研究當中,朗巴杜也發現這些優秀短跑選手在接受正式訓練後,進步程度也異於常人。
所謂的可訓練性,與個人的肌肉強度和心肺功能有關。澳洲維多利亞大學的運動學家艾能(Nir Eynon),針對可訓練性進行一連串的研究。他召募數名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受試者,讓他們參與特定體能訓練。
艾能和同事發現,即使所有受試者的訓練量完全相同,他們體能進步的程度卻迥然不同:某些受試者的心肺功能增強了50~80%,有些受試者卻毫無進展。
艾能表示,每個人的可訓練性極為不同,即使兩個人的訓練時間點、運動量和飲食習慣完全一樣,也不會從運動中獲得相同益處;也就是說,即使具有強大的決心與毅力,體能訓練對某些人的幫助仍然有限,這種明顯的個別差異極有可能來自遺傳。
1998年,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遺傳學家布夏爾(Claude Bouchard)和同事,針對99個家庭的基因進行遺傳分析,發現可訓練性與基因密切相關。儘管眾多研究指出遺傳因子對運動能力的可能影響,直至今日,科學家仍未發現確切的運動遺傳機制。
2016年,布夏爾和同事比對了1520名耐力頂尖的運動選手,和2760名對照組的基因序列,試圖找出與運動能力相關的基因,然而結果讓他們大失所望──兩者間並沒有呈現任何顯著差異。這或許意味著運動能力並非由單一基因所控制,而是反過來──運動能力可能與許多基因有關,但單一基因的影響極為微小。
雖然布夏爾的基因比對研究結果不符合預期,近年來其他遺傳學研究,卻為這個謎團帶來一絲曙光。舉例來說,澳洲墨爾本大學的遺傳學家諾斯(Kathryn North)在過去10多年針對ACTN3基因進行研究,ACTN3負責產生讓肌肉快速收縮、展現出爆發力的蛋白質,諾斯發現,帶有這個基因的小鼠具有較高的肌耐力。
獨特的心理素質
艾能接續諾斯團隊的研究結果,也試圖在人類身上找出ACTN3與運動能力的關係。艾能和同事發現,做為對照組的一般人有16%缺乏此基因,然而實驗組的300名頂尖短跑選手皆帶有ACTN3這個基因。艾能表示,ACTN3基因雖然只能解釋1~1.5%的短跑能力差異,但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這個基因或許是成為頂尖短跑選手的必要條件之一。
頂尖運動選手不僅擁有異於常人的傑出體能,更具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心理特質。舉例來說,參與國際賽事的運動選手,比常人更容易進入心理學家稱為「神馳」(flow,或譯「心流」)的獨特專注狀態:高度專注於當下所從事的活動,完美的表現也因此自然而然展現。
頂尖運動員也能在巨大的壓力下,展現出過人的專注力和意志力──一種運動學家所說的「讓夢想成真」(making it happen)的能力。
澳洲運動心理學家史旺(Christian Swann)說:「某些時候,運動員不需要體驗所謂神馳狀態,或是發揮讓夢想成真的能力也能贏得比賽。但若要達到個人最佳紀錄的表現,他們必須進入上述其中一種、甚至兩者皆備的心理狀態。」
史旺與同事也發現頂尖運動員所具有的人格特質,包括自信心、競爭能力、樂觀、心理強韌性以及適應完美主義(adaptive perfectionism,一種重視成就、但不會一犯錯便自我否定的完美主義心態)。
頂尖運動員也在某些特定的知覺和認知測驗上,有極佳的表現。2013年,美國認知神經科學家艾維斯(Heloisa Alves)召募了87名頂尖的巴西排球選手,和67名非運動員的對照組進行研究,要求他們完成一連串執行控制功能、記憶以及視覺空間注意力的認知測驗。
艾維斯發現,相較於非運動員,這些排球選手在執行控制功能,和視覺空間注意力測驗中,都展現了較快的反應速率和較優異的認知能力。艾維斯認為,長期體能訓練也鍛練了特定的認知功能;正因如此,頂尖運動員自然而然在某些認知能力上表現優異。
內在歸因舉例 在 SBD Taiwan 邱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SBD怪獸Podcast #居家健身的12個方針 #何立安
本集節目由美國止滑訓練衣【A7 Bar Grip】贊助播出
折扣碼:【CHIOUGRR】享優惠折扣!
🔗 A7官網傳送門:https://www.a7tw.com/
🔥 A7夏日免運節,官網即日起至8/1,消費滿$1,000,全台超商免運!
📍下單U Bag運動後背包,全台宅配免運!滿額再享A7好禮
📍滿$3,000贈A7手工香氛皂1個
📍滿$6,000加贈A7運動帽1頂
.
#46 心智訓練《全面啟動?》居家健身的12個方針|Part 5.【SBD怪獸Podcast】最重要!
📍 10. 心智訓練|心智工具
➤ 心智訓練是具體可操作的一套技術,也可以向上適應。
➤ 增強心智之前,需要先取得增強心智的工具
➤ 先學習使用心智工具,才可藉由心智工具變強壯。
➤ 直銷團體喊口號,擁抱大會:沒用~~~~
➤ 心智工具:【目標設定】【自我對話】【意象訓練】【情緒策略】動機/注意力控制...等等
➤ 【目標設定】短期目標與規劃,策略性訂定目標。💪
➤ 『恆心』與『毅力』是稀缺資源,容量有限,不能隨意浪費。
➤ 目標設定,關鍵在於:『有挑戰性』&『可控管』的目標。
➤ 遠程目標設定討論,與目標設定失敗舉例,小女生學游泳破奧運紀錄?
➤ 自我效能,【可控因素】與【不可控因素】
➤ 可控因素:成功為成功之母。不可控因素:失敗為成功之母。重要!🔥
➤ 一年的平均,三年的平均之進步設定與觀察。
➤ 可控因素要以『目標設定』來控制。👍
➤ 學習判斷:可控因素 / 不可控因素,再以目標設定來執行。
➤ 目標設定,練習編排。
➤ 虎爸虎媽?保加利亞式訓練?
➤ 動機策略?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差別在哪裡。
➤ 自我決定論的內在動機:自主性,勝任感,歸屬關係感。
➤ 【意象訓練】:在腦海裡重新複製經驗。
➤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差異在哪?
➤ 腦海重複經驗的意象引導訓練要點:
1. 【意象清晰度】👍 靜態
2. 【意象操控度】👍 動態
➤ 以上兩點的深入解析與解說,重要!🔥
➤ 主觀角度,旁觀者角度,對於意象操控度的重置?
➤ 意象訓練經驗,回饋到真實表現的討論與具備要件。
➤ 成功運動員在競技舞台上的高超表現與欣喜歡呼,其實已經在他腦海裡重複千遍?
➤ 『心理疾病』(憂鬱/躁鬱症或其他),需要諮詢心理醫師尋求協助。
➤ 『心理狀態功能不佳』,則可藉由運動心理學提供學習與進步。
➤ 需要『心智高功能表現』的相關領域:商場,戰場,考場,競技場....等,都可藉由心理學來強化。
➤ 考試的覺醒策略?Arousal
➤ 最佳功能區,不一定是最高覺醒區?最低最高狀態說明。
➤ 舉重與健力選手所需要的Arousal程度不同?越高越好?
➤ 倒U理論?個別差異,工具掌握度。
➤ 比賽結束的那一刻,絕對是人生最特殊寶貴的經驗。
➤ 何博士在運動心理學的相關經驗分享。
📍 11. 【伸展】
➤ 伸展發展到極限,會與力量相衝突?BUT你的柔軟度已經到極限?
➤ 可開發之活動度/柔軟度:『髖關節』,『肩關節』。
➤ 【不建議伸展腰椎】體操選手?討論與說明
➤ 臥推拱腰:縮短行程,斜下推,自然拱腰之相關討論。
➤ 健力臥推世界紀錄的變態觀察?肢段比例
➤ 因為健力競賽規則的引導,成為某種程度的柔軟度競賽,與力量相違背?
➤ 籃球選手的肢段比,爆發力相關討論。力量 v.s. 速度。
➤ 力量表現,與槓鈴成績表現的偏差觀察。
➤ 想在某項運動出類拔萃?重點是慎選爸媽?
➤ 坐姿體前彎?NO!!!不要弄這個!
➤ 柔軟度的動作選擇?如果還想做重量的話,不要選擇伸展脊椎的伸展動作?Why?
➤ 腰椎自然活動度:保存,但不增加?胸口碰腳尖?那是什麼。
📍 12. 【睡眠】
➤ 新冠失眠?作息不正常,晝夜顛倒?
➤ 訓練恢復,最重要的手段是:睡眠!
➤ 睡眠劑量 7~9小時的連續睡眠,1~2小時的補充睡眠(或半小時),有規律訓練者所需。
➤ 監控HRV心跳變異率?晨間血糖高低?反應睡眠品質。
➤ 肌力訓練,需要睡眠來收割。
【自我對話|自我書寫】心智訓練補充:
➤ 隨筆書寫,列舉問題,找出精準關鍵字。
➤ 化繁為簡,整理脈絡。
➤ 提出逆轉自我對話,將負面轉成正面,舉例。
➤ 雙瓢飛舞?滿滿的正能量?三小.....
➤ 需利用書寫,而不是隨想式的掉回負面思考的漩渦.....
➤ 【情緒策略】未來有機會再聊。
➤ 12個方針總複習。
#SBDTaiwan #邱個
成為SBD頻道會員,小額贊助,支持我們製作更多更棒好看的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pNfxhmQt6NVq2AzP3VBEQ/join

內在歸因舉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油畫&大漆展 王雯專訪
人心與意識的交織
「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王雯以油彩與大漆為媒材、孔雀與人作為象徵,展現觀察萬千世界所得哲理、傳達正面與美的意象。
▶耳濡目染的童年◀
不笑一臉酷酷,笑起來又十分可愛,這樣反差出現在創作者王雯身上,同時她的作品總是充滿幸福彩虹般的色彩也令人感到好奇。
採訪時聊到她的老家在宜蘭蘇澳、家裡經營民宿,到她的工作室拍攝時有幸一窺裡外都充滿藝術氛圍的民宿,每一間房都以藝術家作命名,還有許多金屬工藝品,王雯父親手做工業風家具。王雯從小耳濡目染受到父親的影響,自小開始動手創作,她說小時候常拿著一把父親送的小鋸子,自己跑去竹林裡取材做成玩具,就這樣玩過許多媒材,到了國中升高中時班導介紹她報考美術班,因此而進入美術班,才慢慢接觸正規平面繪畫教育,大學則就讀文化大學美術系。
▶有別於傳統油畫創作◀
近期,王雯的創作媒材以油畫與漆畫為主,兩者皆為大學所接觸到的媒材,油畫創作上,她以「點」與「線」進行組織,特別的是使用刮除的方式來增加作品的層次,作品中人體的立體感、孔雀的線條展現,皆是在上完底色等顏料乾了之後,再上一層,並在乾掉前以自製的工具進行刮除、推開顏料,劃出線條,顯露底色,與傳統油畫展現厚度、沉重的質感相反,表現出輕盈、飄然的氛圍。而一筆一劃的刮除過程十分費工。
在作品的象徵性符號中,王雯認為「點」是自然萬物的起始,它在作品的畫面中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延伸呈「線」,其中幾乎所有的線條皆為曲線,常是有規律地排列成針織狀的符號,代表著複雜、繁複的任何有形與無形的事物。「線」延伸為「面」後,再以繽紛的色彩統合這些點、線、面。她在色彩的運用上,嚮往迷幻、脫離現實且美好的色澤作為呈現。
▶大漆的美妙之處◀
在王雯大學接觸到漆畫後,她就對這個特別的媒材感到著迷,除了油畫,這次展覽也特別展出幾件大漆(天然漆)作品。說到「漆」大眾對於日本的漆器較為印象深刻,其實漆畫淵遠流長,創作過程繁複、費工,也有條件的限制與困難度,其中一項就是創作者必須對於生漆不過敏。
除了因為王雯對生漆不過敏之外,主要讓她熱愛此媒材的因素,在於漆畫創作過程許多外在因素常會讓成果出乎意料,例如作品陰乾當中,溫度與濕度都會使顏料的色彩有所變化,許多工法與製作步驟、像是嵌顏料、鑲嵌進去等技法,多變的創作方式,與顏料的堆疊、再行打磨,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打磨拋光之後,漆畫光亮的表面令人賞心悅目,王雯形容這種光亮就像是名車烤漆一般的光澤!
▶孔雀&人的象徵◀
在王雯的油畫與大漆作品中,以「孔雀」與「人」為主角,畫中人物五官祥和、臉龐福態,相似於佛祖的外貌,象徵「神」或「看不見的力量」,可代表命運、因果與未知的力量。在畫面中,常見色彩華麗、線條繁複的孔雀仰望著人,對王雯來說反而孔雀代表著人,或是世俗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孔雀仰望的動作象徵對力量與因果的欽羨與折服。
為何選擇以孔雀來創作?王雯認為現今社會氛圍低迷,大家為生活奮鬥、年輕人對於未來感到茫然,希望藉由作品傳達予觀者和社會正面能量,在孔雀之前,她其實嘗試畫過多種鳥類,像是台灣藍鵲、金雞甚至是火雞…等,而孔雀除了華麗、同時也具有吉祥、正面的意義,最為接近東方瑞鳥鳳凰,同時也是她童年美好記憶的一部份。特別的是,王雯選擇綠孔雀為參考,不同於台灣常見的藍孔雀,綠孔雀頸部羽毛呈現鱗狀分布,在筆法的表現上更能呈現特色。另外,雌雄綠孔雀的外貌差距與藍孔雀比較起來差距甚小,可謂生物中兩性平權代表之一。
在孔雀的外型描繪上,王雯喜愛東方水墨中對物體與形象的表現方式,通常經過創作者本身的演繹、包含動物或是樹木呈現的姿態,不以寫實為標的,因此在創作上她不執著於物像原本的色彩,孔雀的形象則經過她的吐納、賦予自身語彙。
▶作品傳達宗旨與目標◀
在創作上,王雯欽佩日本傳統工藝的嚴謹態度,她舉例日本漆畫髮刷的清洗上,手勢與角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與規定,從小地方可見其堅持與傳承,她覺得十分值得學習,也期許自己以「職人」態度為目標進行創作。
在作品的意念表達上,王雯引用大乘佛教《維摩詰經.不思議品》:「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的內涵,融洽「職人態度」,即是由大見小,由小見微,化微塵觀,遍地皆世界。王雯認為「現實是可瓦解的,但始於積累,而在積累之前源於起心動念。實與虛的倒影,倒影是華麗且美好的,影射為外在與內在,內在是擁有著無限可能,甚至使外在昇華與幻化。」以純粹的心去創作、去追求自我,傳達正面能量與美,希望觀者在生活中反思與回歸自我。
王雯-以油彩與大漆為媒材、孔雀與人作為象徵,展現觀察萬千世界所得哲理、傳達正面與美的意象,希望觀者在生活中反思與回歸自我。
王雯簡歷:
文化大學美術系,碩士班
獲獎:
2014 /《鳳凰》油畫作品 / 北京台灣會館收藏,北京,中國。
2014,1 /「宜蘭美展」入選 /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宜蘭,臺灣。
2012,10 /「第十五屆聯邦美術新人獎」入選 / 聯邦文教基金會,台北,臺灣。

內在歸因舉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翁千筑專訪
靜止的溫柔與憂愁
著迷於人們淡然所思的表情與氛圍,翁千筑以木雕刻劃人像,試圖傳達生命經驗中的憂愁與溫柔,期許作品中的生命力讓觀者投射所感。
▶成長過程◀
成長於嘉義布袋的翁千筑,與我們聊起自己的成長過程,每位家人對她走藝術創作這條路都有所影響。對文化歷史很有興趣的父親,節儉卻不吝於為家中添購書目,許多美好的童年回憶就是伴她成長的漢聲繪本。在幼稚園任教的母親,讓她幼時開始接觸摺紙、3D手作紙模型,啟發在立體類創作的興趣。除了父母親,身為老么的翁千筑有兩位優秀的姊姊,她微笑說家有三姊妹,十分熱鬧也發生許多趣事,從小擅於畫畫的二姊可說是繪畫的啟蒙者,說到大學考取台藝大雕塑系,翁千筑笑說進入台藝大是一圓與姐姐同校的夢想!
▶求學與踏入創作◀
木雕創作削、切這樣(減)的過程,對翁千筑來說如同挖鑿內心深處,在創作時釋放自己情感,這也是為何翁千筑如此喜愛木頭的原因。她從小性格就很鮮明:我喜歡整理東西、收納整齊,也善於保存物品,應該是有點整理癖吧!在她的創作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不疾不徐的步調,與有些內斂拘謹的氣質。在台藝大求學期間,只要創作上遇到技法上的瓶頸,翁千筑便會默默投注更多時間來克服問題,也因此經常在早上五、六點遇到來工作室看學生作品的老師。翁千筑認為老師們願意在課後私人時間來關心學生創作很令人感動,也感受到系上師生間緊密的關係。木雕創作的啟蒙恩師為賴永興老師,另外一位楊北辰老師則是思想上的啟蒙老師,畢業展時楊老師一句話:妳的作品有一種氣質。成為翁千筑持續創作的原因。大學畢業後為顧及生計歷經了五、六種工作,其中有台北故事館的導覽員與咖啡廳店員等,也因為擔任導覽員這份工作,有了機會訓練面對大眾的膽量與口條。
▶以人為創作◀
從很小開始翁千筑便對(人的表情)產生興趣,尤其著迷中性獨特的氣質,作品中的人物多半來自翁千筑的想像,再參考自己的樣貌刻劃而成,藉由記住生活中片斷的畫面或感受,表現記憶中的情緒。
人物木雕創作者中,翁千筑很欣賞日本的舟越桂和義大利Bruno Walpoth,他們的作品都有著平淡的表情,卻極具情感穿透力,能深深打動她。兩位木雕家的作品呈現也是她想追求的美與目標。Bruno Walpoth曾說他對自己所有的作品都不是最滿意,因此對於作品總是不太自信。翁千筑覺得自己的作品總是不滿意、覺得可以更好,一件作品的形成要經過思考與多次的修改與調整,因此她期許能將沒有自信的部分轉化為前進的動力,讓創作達到更高的境界。
▶溫柔與憂愁◀
此次展出主題(靜止的溫柔與憂愁)象徵著正面與負面情緒,兩者存於她的性格當中,也在作品中交雜並存著(憂愁)來自於她的性格特質,經歷親人的病逝,以及生活不穩定所帶來的焦慮、憂愁與壓抑的狀態…,在翁千筑看似平靜的表情下,內在部份卻是情感濃烈、亟欲宣洩,卻又難以釋放。她將這些情緒置入作品當中。除了憂愁,(溫柔)也是她本質的一部份,那淡淡的溫柔是什麼樣呢?翁千筑舉例攝影師Jenny Lewis在母親與新生兒的系列作品中,母親溫柔而淺淺的微笑,就像是她欲表達的溫柔氛圍。
▶將生命經驗融入作品中◀
翁千筑所刻劃的人物以簡單的肢體動作,表達出在生命中各種困頓、焦慮抑或欣喜的心理狀態,希望作品能呈現某種情緒與氛圍,緩慢滲透而出,引領觀者進入我想表達的靜與美。相似的沉靜感,藉人物臉部些微的表情差異和肢體動作,營造出不同的氛圍。
藉由下面介紹本次展出的三件作品,希望能讓讀者與觀者更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與氛圍,(夕陽下等待)刻劃年輕女子拉長著頸與思索的表情,似乎獨坐久候多時,源自於翁千筑看見至親坐在椅上、思念已逝老伴,那看向窗外、望其歸來的樣貌,將等待思念對方的氛圍轉換為不同形體的木雕呈現出來。(入懷)刻劃兩位相似的人們輕擁彼此,臉上掛著淡淡的微笑,默契不言而喻、樣貌有許多契合之處,這件作品在表達遇到氣味相投、聊得來的知己時,感到輕柔放鬆的甜蜜、欣喜之感。(融不進的圈)則是翁千筑以自己的樣貌作刻劃,前傾的姿態像是想要接近,卻微駝著背、避開視線交集。人物的表情與姿態象徵創作者逃避於人群,卻想與他人建立關係的矛盾感,消失的嘴巴代表其不善言語,在團體中常感覺到格格不入的邊緣感,孤獨而壓抑的心理狀態。
電影導演李安曾說:我是個脆弱的人,但我真誠地面對自己的脆弱,才有動人的作品。對翁千筑來說,創作像是揭露自己內在的過程,當中有些矛盾、猶豫與膽怯,對她來每件創作都像是一種自我挑戰與突破。
翁千筑 – 以木雕將記憶中的情緒用簡單的肢體動作刻劃出來,靜靜傳達那憂愁與溫柔並濟的氛圍。
翁千筑簡歷:
2012 / 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畢業
2014~至今 /進駐於435藝術家工作室, 435藝文特區, 新北
獲獎經歷:
2016 / 第34屆桃源美展雕塑類 入選,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桃園
2014 / 臺灣國際木雕競賽 入選, 三義木雕博物館, 苗栗
2013 / 臺灣國際木雕競賽 佳作, 三義木雕博物館, 苗栗
2011 / 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師生美展 木雕類 優選獎, 新北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3/11-2017/05/0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內在歸因舉例 在 外在歸因舉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推薦與評價
內在歸因 - 教育百科後者是指個人將成敗歸諸於外在因素,如工作難度、運氣或教師偏心等。 根據韋納( B. Weiner)的歸因論觀點,個人會把成功和失敗歸於各種不同的原因,而 ... ... <看更多>
內在歸因舉例 在 外在歸因舉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推薦與評價
內在歸因 - 教育百科後者是指個人將成敗歸諸於外在因素,如工作難度、運氣或教師偏心等。 根據韋納( B. Weiner)的歸因論觀點,個人會把成功和失敗歸於各種不同的原因,而 ... ... <看更多>
內在歸因舉例 在 [討論] 學習動機:溫納歸因理論- 看板Educ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請闡述溫納(Weiner)歸因理論的主要論點為何?並舉例說明何種歸因的孩子學習動機較低
落,請您以老師的角色說明將如何幫助這些學習動機低落的學生?
一、溫納 (Weiner)歸因理論
(一)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個性與經驗→歸因→行為預期→情緒與努力→成就
歸因即為一個人對於成敗原因的解釋,而歸因理論即在探討歸因對於行為的影響。Weiner
認為個性與成敗經驗會影響個人歸因,並且前一次歸因會影響下一次成就的預期,進而影
響到個人的情緒與努力程度,甚至影響到個人成就行為。
(二)歸因因素與性質
Weiner將成敗原因分成六個原因:能力、努力、難度、運氣、身心與其他(他人),而又
依照三種性質加以區分與解釋:穩定性(穩定/不穩定)、內外性(內在/外在)、控制
性(可控制/不可控制)。
(三)歸因方式
在歸因理論中,影響歸因的方式主要有兩大重要的因素:成敗經驗與個人個性,成敗經驗
似乎與穩定性有關;而個人個性似乎與內外性、控制性有關。
1. 穩定性:一致
成敗經驗的感受,會影響到個人對於未來的期望,而不同的期望會影響到歸因於不同穩定
性的因素,所以成功經驗與穩定性有關。如:高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成敗經驗歸因於工作
難度(穩定),因此在同樣難度的情境下,成功與否也會與經驗一致;而低成功經驗者可
能會將失敗歸因於運氣不好(不穩定),也就是說成功與否與經驗不一定會一致。
2. 控制性:自信
而成功與經驗的一致與否,是否是可以被自己所展握的?這與個人個性是有關的,如果個
性上偏向有自信的,將會將成敗歸因為可控制的因素;但如果個性上偏向沒有自信的,將
會將成敗歸因為不可控制的因素。如:高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成敗經驗歸因於努力(可控
制),而低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失敗歸因於能力(不可控制)。
3. 內外性:動力
內外性的歸因,也會影響到個性。如果傾向將成敗歸因為外在性的原因,其在個性上會顯
得較消極且沒動力;而如果如果傾向將成敗歸因為內在性的原因,其在個性上會顯得較積
極且有動力。如:成敗歸因於努力(內在性)者,會更有動力去投入在努力上;而如果將
成敗歸因於運氣(外在性)者,並不會促進人去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將成敗歸因於能力(內在性)者,並不會使人更有動力投入於努力中
,因為能力比起努力,能力更無法控制且穩定,也就是更難透過自己改變自己的能力。
我會認為內在性會是主要動力的基礎,兩個很重要的原因是:(1)內在性是個人可控性的
先決條件,而可控性、穩定性和動力有關。(2)這三個性質中,內外性是較其他兩者更難
流動的,而穩定性與控制性是有流動的可能。故我認為內在性是動力的基礎。
補充一下,關於博弈行為,常將成敗歸因於運氣(外在性),而有不少人也因為運氣好,
所以更努力投入在博弈行為之中,但這樣的努力並不一定長久。然而我認為能驅使賭徒努
力博弈,除了運氣外,更大的外在誘因應該是優渥的獎金。因此,我認為這樣的驅力很大
的原因是因為獎金的加強作用,加強賭徒運氣的信念。
(四)小結
在歸因因素與性質上,實際上的分野並不一定如同表格中是如此二分的,例如:身心上,
某種程度是可以透過自我調節或是他人幫助,來控制與穩定身心的狀態。還有各個歸因性
質也是會互相影響的,穩定性、控制性與內外性三者都會彼此流動,這也回應到歸因因素
表的性質其實像是光譜一樣,是會變動,且這三道光譜都不是獨立事件,而是相依的事件
關係,所以教育的目的較是要促使穩定性與控制性往正向的方向流動。
二、學習動機
(一)習得無助
歸因理論在學習動機最大的啟示是學得無助感,也就是學習動機低落。學習動機低落者,
習慣將失敗歸因於內在、穩定、不能控制的因素,例如:能力。因此,將失敗歸因於能力
時,學生會漸漸感到沒有改變的可能,而在學習動機上也會漸漸被消磨殆盡,甚至對學習
產生冷漠。
(二)如何給予幫助?
1. 成敗經驗與個性
面對習得無助感的學生,歸因理論提供了兩個重要的線索,第一個是成敗經驗,第二個是
個性。
在經驗上,可以提供更多成功的經驗讓學生了解或經歷,例如:多舉正面的成功例子,給
予學生一個外在的楷模可以學習,或是先給予學生較容易的任務,從內在建立起學生的自
信心。
在個性上,雖然無法給予立即的特效藥,但是可以透過教育潛移默化的能力,慢慢建立學
生正面向上的態度。例如:當學生面臨失敗時,協助學生找出學習的盲點,給予外在的幫
助;並陪伴與開導學生對於失敗的態度,也就是教導學生從成敗中找到合理的歸因。
2. 歸因偏差
合理的歸因應該要避免以下三種歸因偏差:符合偏差、行動者或觀察者效應、自顧偏差。
(1) 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又稱「符合偏差」(correspondence bias),指解釋或推斷別人行為原因時,往往忽略外
在環境因素的可能影響,而傾向於認定為其個人的內在特質,如面對開會遲到者有人常遽
下斷語說「他是個喜歡遲到的人」。因為這種現象很普遍,所以稱為基本歸因謬誤。不過
有研究指出也有文化背景方面的差異,如美國人這種表現比印度人明顯。另有研究認為這
是知覺偏差所致,是因為事發當時個人注意焦點在行為者,情境因素只是知覺背景,隱而
不見。
(2) 行動者或觀察者效應(actor-observer effect):
觀察別人行為時,常以其人解釋,對自己卻以情境解釋。如看到有人走路滑倒,可能立即
說「他太不小心了」,可是如果自己跌倒了,卻責怪路面顛簸或太滑。研究者認為這主要
是行動者注意情境因素,而觀察者常未意識到情境因素所致。
(3) 「自顧」偏差(self-serving bias):
人常認為有利自己的結果是個人內在特質使然,不利則是外在環境因素促成的,是一種為
保護個人自尊或給別人好印象的動機性偏差(motivational biases)。如很多學生認為好
成績是自己努力或智力過人的結果,壞成績則是老師偏心或其他原因所致。
---
以上是國立中山大學108學年度碩士班招生考試試題,考科為教育學,系所為教育研究所
。試題答案是我個人的見解,歡迎在底下留言或私訊我,跟我一起討論。
---
嗨!大家好~我是筆者宗宗,最近在準備教育所的考試,本身非教育背景者><,所以對教
育學的認知可能還很淺,不過我自己有不少想法想分享出來,甚至也想知道大家的想法,
畢竟我認為知識就是要被分享與討論出來的:)。
在宗宗大學裡,所開設的必修:宗宗學,是一門關於宗宗對於教育學的想法與整理。
▎宗宗學 Tsungology
Fb:
https://www.facebook.com/tsungology
Blogger:
https://tsungology.blogspot.com/
原文:
https://tsungology.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66.58.7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ducation/M.1576141687.A.C8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