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選擇怎樣的城市?從高美館未來發展看高雄輕軌第二階段】
輕軌第二階段行經美術館路與大順路段,未來到底蓋不蓋、該怎麼蓋,經過上週末公聽會的討論,我們聽到支持續建的民眾提出大眾運輸的需求與願景,我們也聽到在地居民擔憂輕軌帶來負面影響。
然而,所有的公共建設,不會只影響特定的少數人,其公共性是我們必須要更審慎討論的原因。和大家從美術館的角度,來討論輕軌第二階段議題:
#美術館為城市的象徵
高雄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高美館)位於鼓山的內惟埤文化園區,是台灣第三座公立美術館,園區內有台灣首座公立兒童美術館。高美館開館至今將近25個年頭,展出無數件作品,肩負著南部藝文推廣的重責大任。此外,每年的春天藝術節草地音樂會都在美術館草皮舉辦,讓民眾難得有機會在都市的草地上,享受藝術展演活動。
去年7月,高美館策畫倫敦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來台,高美館不僅是全台唯一展出,更爭取到「高雄限定」的展品。高雄人不用出國、甚至跑到其他城市,就有機會看到世界級的藝術作品。這場國際大展的幕後推手,高美館現任館長李玉玲受訪時曾說:「城市因文化而偉大,而一座重要的美術館,往往成為城市的象徵,美術館也絕對有辦法翻轉一個城市。」
#高美館的大眾運輸交通
高美館作為高雄首屈一指的藝文場館,目前正積極轉型為新型態的美術館。然而,周遭的大眾運輸規劃仍相當不足,可能影響高美館未來的發展性。以高美館早上9:30至17:30開館時間為例,一般民眾如果要搭乘大眾運輸前往參觀,目前有兩種選擇:
一、搭乘台鐵到美術館站:約每半小時一班列車,僅區間車停靠美術館站,步行到高美館約10-15分鐘。
二、搭乘8條行經美術館的公車路線:168環狀西幹線、紅33明誠幹線、紅36捷運接駁公車等三條路線每小時約3-4班;中華幹線205,每小時約3班次,站點步行到美術館約10-15分鐘;紅32路公車每小時約2-3班。而紅35A捷運接駁公車、西城快線,每小時僅1班公車;73路公車有固定班次,開館時間內僅有往建軍站方向固定9:14一班、往左營區公所方向8:25、16:15兩班行經美術館。
同樣位於高雄的藝文場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大東文化藝術中心都有設置捷運車站。台北市立美術館鄰近有捷運圓山站,19條公車路線,班距比高雄更為密集。此外,擁有兩廳院的中正紀念堂旁邊就是捷運站,民眾搭乘捷運參加藝文展演相當方便,鄰近還有國立台灣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可以參訪。
換句話說,#高美館是少數沒有捷運站經過的公立藝文場館。
民眾若要前往參觀,仍是以私人載具為主,再加上附近居民的車輛,周邊停車空間不足,尤其到了春天藝術節草地音樂會活動期間,停車位更是一位難求。
對於沒有私人載具的外地遊客來說,美術館沒有捷運站經過,交通不便也減少前往參觀的意願。
#國外的藝文場館大眾運輸
德國大眾運輸路網發展成熟,遊客搭乘大眾運輸,可以輕鬆到達德國各地的藝文場館,探訪世界文化遺產博物館島、德國現代藝術中心,也可以搭乘輕軌行經柏林圍牆及紀念博物館。
到了法國,遊客搭乘地鐵就可以參訪法國三大美術館:羅浮宮、奧賽美術館、龐畢度藝術中心。在斯特拉斯堡更可以搭乘輕軌,前往當地知名的景點斯特拉斯堡主教座堂、克勒貝爾廣場,以及擁有豐富館藏的現代藝術博物館。
回到高雄,我們的輕軌第二階段美術館段仍被擱置當中。
#我們想要怎麼樣的城市?
當世界各國政府為了日益劇增的私人載具,打造健全的大眾運輸,解決交通壅塞、空氣污染等問題。我們也有了高鐵、捷運、更綿密的公車路網,為我們的生活開啟更多的可能性。沒有輕軌的高美館,在積極轉型的同時,必須要面對的周遭交通的瓶頸。當人進不來,如何推廣高雄的藝文活動?如何讓更多民眾參與藝文活動?
高美館是屬於所有高雄人的藝文場館,它需要便捷的大眾運輸,帶動更多民眾接觸藝文活動,促進高雄的藝文發展。在有輕軌的未來,來到高雄的遊客可以搭乘輕軌參訪高美館。帶著年幼孩童的家長、行動不便的長輩們,不必擔心開車、停車或是上下公車等問題,搭乘大眾運輸就能放心地出門。
我們必須要審慎思考,未來我們想要生活在什麼樣的城市?
新聞連結👉https://tw.news.appledaily.com/f…/realtime/20190313/1532521/
內惟藝術中心捷運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條路我們一起走
#wecare因為愛高雄所以站出來
文:陳信諭 醫師、三民惟新 陳柏惟、鳳山李雨蓁 Lí Ú-chin、洪正 Âng Chèng、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Wecare活動圓滿成功,8萬人登記報到,超過十多萬民眾共同參與,我們也一起和夥伴走完全程。一起參與的各位夥伴,知道為什麼今天走的是這樣的路線嗎?
#五公里走過百年高雄史
活動從文化中心開始、沿著五福路一路向西,過高雄橋後轉公園路,直走轉七賢路後穿過高港牌樓,最後來到哈瑪星鐵道園區,這樣的路線,其實就是高雄1920->1990年代發展過程的反向軸線。今天的活動,正是讓大家走了一條時光隧道。
高雄市中心,從1920年以前完成的哈瑪星諸街町,逐漸在1930年代移轉到鹽埕區;約在1970年代隨著大新、遠東、華王飯店、地下街陸續完成達到全盛;但同時,市區的外擴和大統百貨的開幕,也讓70年代末後商圈往五福路一帶移轉,隨1984年大立開幕、1988年新崛江商場開幕而到達極盛,同時在地下街燒毀後,鹽埕區也加速沒落。
1980年代文化中心完成後,周邊發展成優質文教住宅區,商業機能也逐漸增加,加上中正民族一帶商辦金融機構林立,文化中心附近家戶所得長期名列高雄前茅。1995年大統燒毀後,1999年大統集團改建大統快速和平店為大統百貨和平店,一度也讓文化中心成為與三多商圈並列的商業核心。
然而,90年代之後,高雄發展軸線從西->東趨勢逐漸反轉為南北為主,由於人口的快速增加和重畫區開設,北高雄人口快速上升,在捷運通車後,更加速了北高雄巨蛋商圈(不是在前鎮)崛起,南高雄大型購物中心如夢時代、草衙道也陸續開幕。城市由原來幾個商圈集中在5公里內,變成東西5-10公里;南北10-15公里的分散發展,原來商圈的沒落也不奇怪。
#舊高雄潛藏新活力
然而,今天我們倒著走這段高雄變遷史,看到的絕非沒落蕭條,而是處處的新機會。
出發的文化中心一帶,和20年前相比其實有了不小的改變,2002年以後圍牆拆了、威權的銅像除了、綠蔭草地更加親民、從2006年開始至今,假日均有文化市集舉辦,仍是高雄人喜歡的優質住宅區,目前周邊不斷有新大樓落成。2008年,捷運橘線通車,2013也有了高雄第一家獨立書店,步道咖啡等老店屹立不搖。而不遠處輕軌工事也正在推進,長照健康園區正在興建,文化中心將會變得更加宜居。
往西走去,這十幾年來,自來水園區公園開放了,音樂地標藍色狂想仍在。新崛江商圈看似不如以往,外圍卻有了更多特色小店如撥撥橘生存。
五福中山路口早已不是地王,大統五福在紛擾中縮減樓層重新開幕,對面的陳啟川市長故居被不肖子孫夷平閒置至今。相對這些一代不如一代的財團,中央公園有著最大的進步,2008年Richard Rogers設計的車站和重建的公園開幕,成了市民來往的城市綠洲。
再往西,過了UN studio設計的大立精品館、對面正興建全台第一座立體貨櫃旅館,大立樓上的兒童樂園還保存著80年代的回憶,雄女的門口仍有雄中生送飲料的蹤跡。
我們走到愛河口,新舊鐵路橋上奔馳著輕軌列車,白色六角蜂巢高塔正等著震撼愛河灣,和二十年前相比,潮來潮往的河水仍無法下嚥,卻有了無數舟楫漫遊其上、搖滾舞台與樂手在河海之中開唱。
公園路上的廢五金業者大多消逝,但在殘留的機件與機油味道中,各類藝術創作與青年經營的小店逐漸冒出,背後廢棄的倉庫早已成為全台最有海味特色的藝術特區。
20年前無法進入的高港牌樓,如今市民可以自由進出,甚至在港區購屋居住。載送雜貨的碼頭,逐漸被遊艇、游船代替,倉庫一樣塞滿貨物,現在卻是讓消費者直接參觀選購的新潮商場。
臨港鐵道不再有長長的貨列來往,被流線型的輕軌和放風箏的人潮所取代,設計不良的公園路紅色鐵橋,變成了餐廳與情侶眺望鐵道園區的好地方。
過了三十年後,原以為已經沒落的城區開始找到活力,人又回來哈瑪星和鹽埕了。誰說高雄又老又窮,誰說高雄沒有可能?
高雄不斷地在改變,愛高雄的人尋求讓母親高雄變得更好的解答;而講風涼話的在旁邊咒罵看好戲。我們不會因此氣餒、因此放棄,不管要努力多久,我們都會堅持下去,因為這是我們深愛的城市,我們永遠的家鄉!
內惟藝術中心捷運 在 高雄美食.大口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高雄車站
-
鐵路地下化!
新站也啟用了
—————————————
昨天去新的車站走走,覺得風格和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很像,結果ㄧ查發現是同一個荷蘭設計團隊的作品😳 2023年才會全部完工。(最後面是完工的模擬圖)
-
前站車站入口現在已關閉,要從舊站入口左側走灰色的風雨走廊搭手扶梯到台鐵車站大廳!📍捷運月台要更往下走,在地下四樓。之後還會連接客運/公車,以及商場進駐。台鐵售票處的感覺很像日本🇯🇵新幹線的感覺,捷運站的佈置也蠻用心,還配合萬聖節裝飾。
-
鐵路地下化後共有10個車站,新左營-左營(舊城)-內惟-美術館-鼓山-三塊厝-高雄-民族-科工館-正義-鳳山-後庄。
-
🔻中博高架橋之後也會拆除。
———————————
#高雄 #kaohsiung
#高雄車站 #kaohsiungstation
#高雄景點 #taiwan @ Kaohsiung,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