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Ⅱ:眼見為憑?肉眼看不到的反而更為重要!】
到了演講中段開始說明 KFCS的訓練框架。影片大約十三分半鐘,簡述自己對訓練四元素的理解,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舉了一些實例說明,也透過這個平台分享出來。
#影片主題 如下:
●「體能」很重要,但「體能好」不一定「表現好」。
體能是指能量代謝系統,這個領域的研究主要是在探討能量產生的方式、該如何有效訓練與提升。然而,人的體能有其上限,這個上限有個人因素,所以無法無止盡向上提升;當然也會受到年齡的增長而下降。
● 運動員所展現出來的力量,不只肌肉力量(肌力)。
相對來說,力量的保存期限會比較長一點。因為若訓練得當,一個人在中年後還是能保持健美的身材、平衡與有力的身體。但身材健美、肌肉大不一定能展現出耐力所需的「支撐力」,有些選手肌力不大,但支撐力比較好。
● 「體力」跟「技術」之間的關係。
體能與力量,我們簡稱「體力」,它們是基礎。沒有體力,沒有表現。但有體力,技術不一定表現得出來,所以技術像是「竅門」,體力很好,竅門很窄,就無法有效輸出成更高水準的運動表現。想要開竅,必須刻意開發技術知覺。
● 談鐵人三項運動中自行車的技術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原因。
若拿游、騎、跑三項運動來比較,游泳的技術最受重視,因為人浮在水面上時會在矢狀面、額狀面與橫斷面有很不一樣的動作,自由度很大,所以動作差異很大,換句話說,偏差的空間也很大;跑步在矢狀面的自由度最大,其他兩面就小很多了;自行車的自度最受限,因為人體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活動空間裡做踩踏,每個人的雙腳都是在360度裡踩,所以常被認為沒什麼技術可言。然而,實情並非如此。
● 基礎力量 vs 專項力量,兩者之間的關係與辯證。
在我的觀念裡,力量訓練可分為「基礎力量」和「專項力量」。前者是每一種運動項目都要練的,後者跟運動項目有關,例如游泳、自行車、足球和跑步的「專項力量」都會有差別。但「基礎力量」會大同小異,這個大同中就一定有蹲舉、硬舉、上膊……等動作。但若要討論某一項運動的「專項力量」,就必須先了解該項運動的「技術」,因為專項力量是為了服伺專項技術用的,所以若不懂該運動的技術,就無法設計專項力量課表。KFCS把跑者的專項力量分成五大類動作,這五類動作有階層關係,愈底層愈基礎,高層動作需要底層動作的基礎打好才能練得好。
● 眼見為憑?肉眼看不到的反而更為重要!
從「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視角來說,最表層的「技術」動作是最顯眼的,一個人游得好、跑得好,有時外行人也能看得出來什麼是優美的動作,比較難辯識的反而是偏差動作。偏差的動作可能有千百種,但優美的技術通常只有一種模式。再來到第二層的「力量」,可以舉很重看得出來,但肌纖維的組成、收縮的方式我們是看不到的,要把身體切開才看得到。第三層的「體能」更是如此,我們知道身體裡一直在產生能量,但那已是分子層級的運作,就算切開身體還是看不見,要用顯微鏡才能看見。第四層的「心」更是幽微,此時倍數再高的顯微鏡都不管用了,心的運作已非實體,並非肉眼所能看見,但它卻最最最重要。就像水和空氣,最重要的事,最容易被忽略。若沒有了空氣,我們幾分鐘後就會死;若無心訓練,一切都失去了意義。心在最底層,若無心訓練,體能、力量與技術的訓練再科學都沒用了。
● 從「和解」的觀點來看待訓練。
「練心」的訓練架構裡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句是:盡量不要有「衝突」。假設一位跑者練了很久,目標設定在全馬破330(3小時30分),也就是五分配速(每公里花5:00),如果在賽場上太執著於這個目標,看到錶上顯示5:10就會覺得太慢了開始加速,錶上顯示4:50又會覺得太快了開始減速,快了慢了都緊張,此時不只無法專心在跑步本身,心裡的緊張會讓肌肉也跟著變得比較緊繃,那他還能完全發揮表現嗎?在賽場上設定明確的目標就會產生這樣的衝突,我們該如何在比賽期引導學員減少衝突,能在賽場上跟自己和解,也是KFCS系統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 從老子的「反者,道之動」哲理來理解訓練的自然規律。
「技術」與「心」之間有著密切的連結,心愈穩定、愈平靜、愈安定,技術的水準就愈能開發出來。「反(返)」的概念來自於老莊。老子說的「返樸歸真」、「復歸於嬰兒」與莊子所說的「坐忘」背後所傳達「重『新』再來一次」的哲理。教練如何讓運動員(或跑者如何讓自己)回到最初的地方,那是一種如同嬰兒般無知的渾混狀態,在訓練當下能忘掉過去的訓練,不去預期訓練會帶來的效果。因為那種「預期」的心理 ,反而無法帶來真正的效果。
運動員必須去用一種嶄新的心態來體驗動作本身所帶來的感覺,而不是去期待動作與訓練會帶來什麼的效果。訓練時要把課表與動作當成全新的(或是教練要引導學員把當天的訓練變化成一個新的樣子),如此對知覺的刺激才會鮮明。
這麼思考下來,對於訓練有素的運動員,或是對於熟悉技術動作的學員來說,需要的是「復歸於嬰兒」那種「復」的工作,就像重看一部電影時要先把劇情的細節都先忘掉,才能重新體驗樂趣、重新帶來啟發、重新帶來改變。如同過年時常見到的春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想要「更新」,就必須要能夠「忘」、「返」、「復」,要有重頭來過的過程,才會產生新的啟發、新的進步。所以,「新」的生機就必須是一種從「心」出發的修練過程了。
「反(返)」是自然的規律,是一種自然的動態過程,所老子說:「反者,道之動。」為了順應自然,返回到底層、返回到最初的地方是不斷提高表現的關鍵。
總結:教練要能運動員專注在訓練本身之外,也要引導他看淡訓練時速度、成績與名次,這些都是難以預料的結果,無須在意;須在意的是「訓練」本身,也就是練心、練體能、練力量與練技術。
--
KFCS 自行車、游泳與跑步教練的培訓班在前兩年已在台灣各辦了一梯次,今年(2021年)八月將在台灣開辦跑步教練培訓第二梯(加上大陸是第三梯),下面是課程大綱與簡章,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簡章。
#課程簡章:https://lihi1.cc/h4xVj
「全馬破3 很 難 嗎」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心得] 初馬破三失敗之旅- 看板Road_Running 的評價
- 關於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運動筆記- #如果覺得破三破四還有點遙遠那我們就先破五好了... 的評價
- 關於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問題] 大家自我目標的設定會太難達成嗎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討論] 半馬破百跟全馬破4那個比較難? - 路跑- 跑步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台北馬倒數10週,半馬全馬訓練攻略課表大公開,這次全部公開 的評價
- 關於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全馬破4,該如何訓練呢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討論] 半馬破百跟全馬破4那個比較難?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Re: [討論] 半馬破百跟全馬破4那個比較難? - 看板Road_Running 的評價
- 關於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Re: [心得] 我的跑班作業| Road_Running 看板| MyPTT 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問卦] 全程馬拉松全馬破四的難度大概多高? -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猴子有優勢?】
之前〈到底該加量到多少才夠?〉這篇文章(https://reurl.cc/xZQj4E)介紹了跑者能量系統代謝與恢復的個體化差異,以及如何透過RQ數據找到自己是屬於哪一種猴子(能量恢復快或慢),並確認跑步訓練時應加量到多少才夠。
上星期KFCS的自行車老王教練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整理如下:「在世界頂尖的選手中,既然有大猴子也有中/小猴子,RQ資料分析統計上全馬破3的跑者中狀況也一樣,訓練量不見的要多才會有好的運動表現。不過大猴子可以比小猴子承受更多的訓練量,這應該意味著可能大猴子有更好的恢復力,或是體內有更多的能量可以使用。有先天上的恢復力與能量,難道沒有在先天上的優勢,可以做更多的技術訓練、更多的體能刺激嗎?然而在真實的現況頂尖好手並不是個個都是大猴子,這個現象用直覺的邏輯來想實在不太相符?」
下面是我的回覆,也整理出來給大家參考。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大猴子的可練的量比較大,恢復力也比較快,感覺起來大猴子好像比較好;然而,若從「訓練CP值」來看,天生大猴子的運動員訓練CP值相對較低,因為要練很多才夠,練少是不會進步的,就像我是隻大猴子,目前訓練量不夠多,再有品質的訓練,也很難練得起來,這是大猴子的缺點;而小猴子的CP值較高,練多會過度訓練,他們是多不得的,所以要精打細算,要更著重訓練品質。
老王教練上面提到的的確是大猴子的優勢--恢復力非常好,代表可以承受大量訓練以及有更好的恢復力,但這是一體兩面的,上述優勢的另一層含義是「必須要練夠多才能維持表現、也才會進步」,所以大猴子若因傷中斷訓練三個月以上,要再練回來,也要再加大很多訓練量,但我們都知道訓練量要循序漸近的增加,要加到受傷前,想必又是三四個月的時間,那恢復到原本的表現也要那麼久。小猴子的優勢是本來就量小,所以回到本來的訓練量相對容易。
量大,很難顧到品質。
量小,品質相對容易提高。
這裡的品質是指有速度、動作技巧優、心流出現頻率高。大猴子因為「需要」練很多,訓練距離/時間要拉長,所以動作技巧很難保證,當注意力一失神,知覺就會鈍掉,變成只練到體能,只是在消耗能量了……但如果有大猴子在長時間訓練下都能維持高品質的動作和精神狀態,那就會是頂尖!
小猴子因為能量本來就消耗不多(也多不起來),相對運動生命也比較容易延長,因為比較不容易受傷,肢體反複運動的次數比大猴子少,就像里程數比較少的汽車零件比較不會壞掉一樣,大猴子的里程數高,相對較難延長訓練年限(當然,有好好保養的話還是可以,所以只是相對來說)。
大,不一定好。
小,也不一定糟。
有一本我非常喜歡的經典書籍是《小即是美》,就在說「小」的好處,老子也強調「一」和「小」的優勢 (例如抱樸守一、小國寡民)。
羅曼諾夫博士提出來的這個「大猴子vs小猴子」理論,之前尚未有人特別提出過,是一個突破性的訓練概念。對耐力運動員尤為重要,在訓練選手時要先知道你所面對的運動員是大猴子還是小猴子,在設計課表時就要因材施教。
我們身邊應該都有很多大猴子跑者/鐵人,成績出來一陣子之後就會因傷而不得不退場。可以說就是因為身體會有衝動想練很多,他們又恢復快,所以也有能力可以練很多,所以也進步快,但在不重視技術與不懂得保養下,也相對容易傷到身體的零件。相對來說,小猴子就安全多了。因為稍微練多一點就會疲累,較容易過度訓練,身體的零件也比較不容易損壞。雖然能量不大、恢復也不快,但訓練生命也因此延長了。所以大猴子還是小猴子好呢?兩者各有優劣。既然它無法改變,我們只要專注在自己可以改變的部分就好,大猴子要更刻意從事主動恢復(主動保養自己),小猴子則需要更謹慎加量以避免過度訓練。
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課表 8*800m (2:35), rest 400m jog (2:30)
以 Bart Yasso 著名的亞索八百:即 800 公尺間歇、操作 8-10 趟,總和時間即為目標馬拉松時間。例如:目標全馬 4 小時、800 公尺配速為 4 分 0 秒 (5:00/km);全馬目標 3 小時、配速則為 3 分 0 秒 (3:45/km)。
亞索八百操作簡單易記,常常是很多跑者最鍾意的間歇。不過教練 Jeff Gaudette 也指出,亞索八百有幾個關鍵的缺點。
第一,它沒有實際的科學證據支撐,能跑 10 組 800 公尺配速 3 分整,對於是否最後能達成全馬破三,並沒有直接因果關係。要記住,有關聯跟造成因果關係是兩回事。
第二,亞索八百對於新手來說,常常會過於樂觀。因為 800 公尺是短間歇,對於一般缺乏耐力訓練底子的菜鳥跑者而言,是可以「硬撐」過去的訓練。但是如果你要求跑者再延伸到 6*1200, 甚至 5*1600, 就變得困難重重。
第三,亞索八百並不是馬拉松的專項訓練,它適合當作最大攝氧訓練,某些程度上也可以當作 tune-up 指標。但如果不搭配其他乳酸閾值以及有氧耐力訓練,是沒有辦法得到馬拉松的均衡體能的。
這也不是說亞索八百「沒有用」,而是當你如果在時間受限(例如只有 10-12 週)的馬拉松週期,那你提升最大攝氧量(也就是 speed session) 的時間本身就很有限。如果你還在其中進行 3-4 次的亞索八百,那等同於你花「太多時間」在「單一」項目(最大攝氧),其他的訓練時間就會很少。
---
最後回到,那為什麼今天我們練這個?
簡單來說,上週我們進行了三次 workout (週二:6*1.6K, 週四:12.8K MP, 週六:32K Long Run) 其實都是專注在乳酸閾值及有氧耐力上的訓練。
一方面累積了很多的疲勞,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很久沒有做最大攝氧的刺激了。所以每隔三到四週,還是建議跑者做一下短距離的間歇訓練,即使你的目標是全馬!
此時目的並不是再次提高最大攝氧,而是在身體已經漸感疲累的同時,要求它重新「溫習」快跑的體感跟節奏感,如果能接近預期的配速,那對信心提升也很有幫助。
今日實際完成:
Jay: 233/234/235/233/234/234/233/229
蕭昱:221/220/219/221/220/221/221/218
⋯⋯看出我們的目標了嗎 😉
Yu Hsiao Triathlete
#亞索不是不好但你要會跑
#新手可以從六趟開始試試看
—
攝影:伯伯
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運動筆記- #如果覺得破三破四還有點遙遠那我們就先破五好了... 的推薦與評價
田中全馬希望能破5,週一至週五,三天的10-12公里的配速跑,週六,週日20公里長距離訓練跑。 ... <看更多>
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問題] 大家自我目標的設定會太難達成嗎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推薦與評價
小弟去年初馬一開始目標設完賽,但是練到一半內心又想要破4(最後是445慘敗啦)現在打算先把半馬練到輕鬆145,再去挑戰全馬(目前月跑量240K左右, ... ... <看更多>
全馬破3 很 難 嗎 在 [心得] 初馬破三失敗之旅- 看板Road_Running 的推薦與評價
補格式
參賽ID:ferblin
參加組別:新人組
台北馬結束一陣子,原本預計要跑的渣打也取消
趁年前還有些空檔以及還有些記憶
紀錄、分享菜菜的路跑經歷
在板上學到不少經驗跟各神人的心得
雖然沒有達到個人目標
但也想借個機會分享回饋~
以下很多流水帳&碎碎念,請小心服用~~~
-
小弟練跑經歷嚴格來說大約一年半
在這之前的運動項目只有重訓
但是是很失敗的那種。
【動機是覺得自己太瘦 想要趕快增肌讓身型好看有點】
一個禮拜分部位跑健身房勤練
結果還是沒有甚麼成果QQ
增肌好難啊~~~~(吶喊)
-
2018
第一次參加路跑賽事,是寶礦力的10K
那一年是個人瘋戶外活動的起始年
開始單車環島、初登百岳(畢羊縱走)、單車武嶺、日月潭
路跑只是戶外活動的一環
一開始3K、5K的慢慢練
從只要跑超過5K起就會起水泡的菜G
慢慢的3K、5K進步的時間越來越少,開始研究何謂"跑步課表"
18年底,預計在初半馬破2的道路上,在10月進去當兵後亂了計畫
最終202收場
-
2019
退伍後回到社會上找工作,忙於栽入社會的淬鍊
上半年就在一練三休的狀態下度過
中間慢慢看著相關路跑資訊
Jay的跑步筆記
基普喬破二計畫
版上各大賽事的心得分享文
對路跑的熱情小火苗提供不少養分
年中剛好有機會購入跑錶
錢都花了,怎了可以不認真呢XD
(Garmin真的好貴R...)
7月開始,參考網路各方菜單
有個事前規劃總是會讓自己比較有動力支撐下去~
於是乎跑量也開始拉抬,周跑次數也拉升(3次/周左右)
1~6月平均月跑量40↓
7月,80km
8月,64km
9月,63km
10月,85km
11月,92km(包含一個太馬)
12月,到台北馬(12/15)之前,19km
台北馬半馬,原本目標天真的設定在1:40
最後敗在最後大魔王-地下道
進地下道前手錶顯示1:39
結果最後狼狽回場,1:49:18
檢討:
-長距離練太少
在台北馬未達成,但也沒辦法氣餒太久
馬上調整轉戰渣打再次挑戰
台北馬-渣打馬
中間的跑量,達到人生首次月跑破百
155km
知道自己後段失速嚴重,特別增加稍長的距離(15km左右)練習次數
-
2020
渣打馬-半馬
感冒 & 第一次跑步嘗試果膠 & 下雨
這次後段腿部的不適感大大降低
不過因為感冒、肚子不適
後段配速還是下降
最後1:44:32
賽後的失溫、亂吐一波也是新鮮的體驗
還好有朋友協助,不然真的會倒在河堤那邊動不了
檢討:
-用沒試過的方式吃補給,造成意外的身體不適
-保溫措施不足
-
2020年
年初回想著,雖然破百計畫失敗
但身體狀態調整好應該是可以的!
不過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
總是想越級打怪
休息到3月
體感恢復慢慢開始新的課表:全馬的課表
這次就用J大的315開始下去吃
不過自己還是有調整
知道自己的時間沒那麼多,周間的輕鬆跑自己都會打8折的距離XD
3月,135km
4月,134km(首次周跑突破50)
5月,176km(首次連續4周40km↑)
6月,開始有跑團,不過還是維持自己的課表,131km
6月開始,很多安排的課表已經吃不上
重要的家人住院,時間被切的零碎,沒辦法有長時間
的練習時間。到7月家人離世,以及處理後續的事物
中間被很多事情、情緒一個接著一個吞下。
8月
回到熟悉的河堤
熟悉的道路
熟悉的跑步
多希望生活中熟悉的人依然。
7月,102km
8月,163km,(開始吃跑班開的課表)
9月,161km
10月,147km
當一切感覺慢慢上軌,
10月初、中卻受了2個傷
月初腳踝開始有不適感,開始看物治
調整課表
在腳踝感覺快好的時候
一次輕鬆跑中,感覺胸口突然被重擊
當下沒甚麼在意,以為只是明原因拉到,跑後認真拉筋一下
結果隔天變成,整個背部在痛,只要彎背、低頭,都會很痛苦(10/29~11/7)
這2個傷其實很難過
10月應該是課表準備進入高峰期
開始拉單次距離跟配速了
如果沒調整好,後面的課表跑不好完成也會影響信心
11月,(含太馬半馬)
其實太馬過後,算是當作背部傷後的恢復跑
因為11月的課表我知道很關鍵
扣掉賽前2個禮拜,根本沒多少時間可以練
11月,213km(首次月跑破200)
超過25km的課表只有跑過2次(27、30)
配速最快也只有配4:35(盡力的狀態,不是LSD)
當時如果跟懂跑步的人說
我要破3
一定會覺得我在做夢
我也會。
畢竟腳踝的傷時好時壞,最遠只有30km而且還是4:35配速
總是可以有1萬個理由
自我檢討
不管如何
台北馬,我的初馬,今年的心力結果就繳在這場上
個人覺得很幸運
台灣成功的防疫
當天適合跑者的天氣
路線的優化(雖然在環東還是被吹爆ㄏㄏㄏ)
最後
在一場大破三的賽事當中(破三人數是去年的兩倍....)
初馬在 03:12:33 收場
-
初馬微心得
站在起跑線上看著天氣大概知道
比起18年的雨,這天氣更適合pb
高標300,自我猜測目前303,底標不想設
一個我就爛的心態xD
起跑其實對比之前好跑很多,但是出發的位置還是比較後面一點,只好花點體力鑽。
上環東看半馬的時間,大概知道破三不是今天了,但後面跑的如何就盡力吧!
下環東,大約30公里處,終於理解大家說的
馬拉松正要開始!
進河堤後,每個零碎的小上坡,都是個無形壓力
在30K之前都還在破三邊緣的節奏內
30K配速搭乘溜滑梯,一路滑~~~甚至有到5分半
當時心裡,身心痛苦的感受,已經沒有之前半馬那麼痛苦
相對成績對得起的跑量練習
2020對自己生活影響的一年
想著想著
配速開始順著體感走,不去硬撐
開始享受比賽的過程~
(溜滑梯開始XD)
畢竟,這是人生第一場馬拉松
絕對不是最後一場(我是這麼相信拉XD)
平安快樂 才是最重要的!
(雖然在換衣服的時候,聽旁邊的人在聊天很多都是初馬破3的...
內心QQ先哭倒一旁)
希望下次踏上馬場,無憾無愧、健康並能全力以赴
跑出心中最完美的自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2.67.20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oad_Running/M.1611675500.A.BBC.html
18年時也以為自己練武奇才
練少少進步超快
但時間證明了 並非天身神力
只是瘦子吃了點優勢罷了
但是還是需要後天努力努力再努力
推Th大的建議 自己也是按部就班的練習
維持及建立跑步的熱情&信心!
(補個新人格式)
※ 編輯: ferblin (101.12.45.149 臺灣), 01/27/2021 22:38:56
適量多運動正常作息,陪伴家人比創造奇蹟更重要!
只好30KM之後親自體驗xDDD
剛開跑就大概知道體感在300~305
所以就這樣一路跑到半馬
等發現時已經耗掉體力來不及了
不過跑班一起初馬夥伴最後落在306喔!
吃一樣課表(除了10,11月受傷2個禮拜,差了兩次長跑)
應該差在這裡~
※ 編輯: ferblin (101.12.45.149 臺灣), 01/29/2021 16:03:2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