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給的陪伴,和孩子需要的一樣嗎?」
-
前陣子因為居家防疫的關係
孩子與家長一起待在家的時間
一下子變長好多
有家長在與我閒聊時
提到了長時間相處時的困擾之一
─孩子的陪伴需求
「老師,我真的很努力陪她了」
「可是妳知道嗎?不管我陪她多久,只要我一離開去做自己的事,她又會跑過來,一直要我陪她」
媽媽嘆了一口氣:「這樣我真的很難做事」
「我已經很努力兼顧了,但感覺我不管花多久時間陪翎翎,她都覺得不夠」
「媽媽辛苦了,這樣真的好累好無奈」
我一邊同理著媽媽,一邊好奇的提問
「媽媽通常是怎麼陪伴翎翎的呢?」
「怎麼陪嗎?」媽媽愣了一下,想了想
「就看她在哪裡玩,我就坐在她旁邊用電腦工作啊」
「但她如果叫我,我還是會先停下來回應她,再繼續工作」
-
此刻腦中浮現的畫面,讓我聯想到
過去某次從捷運出站時
看見有位貌似四歲左右的女孩
她微拉著婦人的衣角,落寞的看著她
婦人始終沒有望一眼女孩,眼睛直盯著手機
面無表情,站了有五分鐘左右
「是找不到路在看Google Map嗎?」
當我準備向前詢問,是否有我可以幫忙的地方時
我瞥見了婦人的手機螢幕 ─ 遊戲
她正在打遊戲,畫面看起來戰鬥正白熱化
「媽媽,陪我」
原來是女孩的媽媽阿
女孩拉了拉媽媽的衣角,始終望著媽媽的臉
媽媽煩躁的嚷了句:「我不是一直在妳旁邊嗎?」
女孩黯然而沉默,拉著衣角的手抓得更緊了
她的眼神依然停在媽媽的臉上
而媽媽的目光,則依舊留給了手機
-
回到與翎翎媽媽的對話
媽媽透過「人在旁邊」的方式陪伴
需要時也有適時的回應
為什麼翎翎還是一直覺得不夠呢?
是因為時間太短嗎?
但媽媽有工作需要兼顧,也需要有個人時間休息
要做到全程陪伴,真的太嚴苛了
但,還能怎麼做呢?
-
🌟也許比起聚焦在時間長短
🌟「陪伴」更重要的是
🌟「人在心也在」
我們可以一起靜心回顧
從有記憶以來
覺得自己有被好好陪伴的時刻
是什麼樣的狀態?
是對方與自己合力完成一件事嗎?
是對方給自己一個深深的擁抱嗎?
是對方靜靜坐在一旁,專心傾聽自己的發言嗎?
不管是哪一種
似乎都有一個關鍵共通點
那一刻,對方讓我們明顯的感受到
他的注意力一直放在我們身上
他能與我們此刻的情感、想法有互動
我們共享著此刻的所有
同理,孩子需要的陪伴
❤️是重質而不見得重量❤️
陪在孩子身邊的我們,心也有同時感受著孩子嗎?
待在我們身邊所擁有的安穩感
是因為感受到我們「人在這裡」
還是因為我們與孩子在此刻「眼中只有彼此」呢?
如同溝通技巧所提
與人交談時,透過眼神友善專注的對望,能讓人覺得被尊重,被認真相待
因為好好感受過,自己被溫柔且重視的相待
「自己是重要的」這樣的念頭將穩穩停在孩子心裡
並逐步建立起自我肯定和安全感
把握每一次專注享受眼中只有彼此的精心時刻
便能對孩子的內在力量產生深遠的影響呢!
-
聊完這些後
翎翎媽媽決定
把時間切割得更明確
同時也與翎翎討論
什麼時候是屬於她們的相處時間
每次時間有多長
而這些共識當然也要符合媽媽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
只要是她與翎翎的相處時間
她就會專心的陪著她玩
扮家家酒也好、積木、共讀、畫畫都好
她會參與其中,成為一位有品質的好玩伴
同時,她也會藉由這段時間,更深入的認識翎翎
-
「小羊老師,我發現,其實陪翎翎也是另類的舒壓」
媽媽笑著說:「有種自己也變回小孩的感覺」
「但我覺得最神奇的是,明明相處時間沒有之前多,但翎翎吵著要我陪的次數真的少很多」
「而且之前翎翎的爺爺奶奶來家裡聚餐時,翎翎還跟他們說,我每天都陪她玩好久好久」
媽媽有些驚訝,但語氣裡是滿滿的滿足
看來,人在心也在的陪伴
不僅能將愛分享給對方,也會豐盛了自己呢!
#質感陪伴
#享受當下的每個互動
#感受專注陪伴帶來的豐盛感
#小羊老師TML
「共享式注意力遊戲」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共享式注意力遊戲 在 小羊老師 T.M.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共享式注意力遊戲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共享式注意力遊戲 在 蔡百祥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共享式注意力遊戲 在 Re: (亞斯/高功能)自閉兒的人際互動障礙- 看板KS89-305 的評價
- 關於共享式注意力遊戲 在 練習共享式注意力的小遊戲「丟球拍手」 - 蔡百祥臨床心理師 的評價
- 關於共享式注意力遊戲 在 joint attention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共享式注意力遊戲 在 [寶寶] 這樣是注意力不集中嗎?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共享式注意力遊戲 在 0-18個月正向教養手冊 的評價
共享式注意力遊戲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勝利,我想說的是》
早上起床,媒體和社群都在瘋狂討論小林同學。連我不太熱衷桌球的人,昨天都忍不住偷偷瞄了兩眼激烈戰況,看沒幾球就快心臟病發。
在眾多新聞當中,對手樊振東給了這樣的評價:「林昀儒整場比賽給我的壓力和壓迫非常強,越是領先時,越能感受到對手在無壓力下的搏殺。」
許多在這次奧運中獲得關注的選手,也都有這樣的特質,看郭婞淳舉重若輕,看唐嘉鴻力美合一,他們是在享受比賽,追求渾然忘我的performance,而不只是一面獎牌的result。
我想起《長勝心態》的書中序言,有一段我印象很深的話:「很多名將在過了在『球場上常勝』的巔峰期後,往往選擇急流勇退,但是費德勒顯然選擇了『人生中長勝』,喜歡做的事,只要還能做,就超脫勝負,持續做。」
小林同學還很年輕,常勝是可以期待的,他超脫勝負的淡定,盡其在我的專注,反而將他喜歡的事情,變成了出類拔萃的代名詞。
過了三十五歲之後,有些人問我,會在這個領域待多久,有沒有想要挑戰更高遠的位置,或轉換跑道拓展其他的職涯歷練,才有辦法做到GM。坦白說,那個時候聽到這些問法,都會在心裡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快要四十歲了,好像一事無成。特別是,許多前期勇闖對岸的同溫層,兜兜轉轉,總能在步入中年之後再相逢,我們大多是年輕時一起辛苦過來的,能夠由衷為對方的成就而雀躍。然而,彼此交換名片,望著對方顯赫而權傾的職銜,那種自覺矮了一截的自卑與感慨,是很難騙得了自己的。
前幾年,我和前老闆吃飯,他是我職場上的貴人,離開台灣後,在全球屢建奇功。他鼓勵我,你應該放眼大中華。妳早可以承擔夠大的landscape。趁著年輕,好好闖一闖。
我嘴上漫應著,心理不知道為什麼,始終淡淡的。套句現在人類圖的話來說,就是「沒有回應」吧。矛盾的是,回去之後,我忍不住向一個親近的同事說起了自己的無能和軟弱,幹到了現在也不是甚麼號人物,說著說著還掉下淚來。同事是個4/6,他的話吻也淡淡的:「不會啊,妳在我們眼中已經是號人物了啊,誰能像妳在不同的環境都活下來,伴君如伴虎,妳到現在都還沒被吃了呢。」
我不禁笑了。雖然心裡沒有完全買單這個安慰劑。時間慢慢轉進了四十歲,旋即又過了四十二歲生日,我仍然不在大中華,卻終於搞懂,我完全不想當甚麼GM。我喜歡現在的這個位置,也喜歡現在做的事。
多年之前的矛盾,糾結在於,我把「勝利」,看得太狹隘。以為職銜說明了所有的「勝利」。我的頭腦在乎職銜是否能出人頭地,我的身體想要追求的,卻不是這種頭角崢嶸。
之前有個朋友短暫回來台灣,要完成一個指定期限的專案,但他離開得太久,台灣的環境與模式都已經很陌生,有預算沒人脈,有海外的經驗,沒施展的空間。他找上我幫忙,深怕我麻煩。我覺得不麻煩啊,剛好我有派得上用場的人脈,對方也很需要這樣的資源,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困境解決,朋友傳了一頭金牛的貼圖來,「謝謝妳,妳真牛。」
我笑了,這個笑和幾年前笑中帶淚的笑,堆疊在一起。一則覺得這對我而言,不過舉手之勞,擔當不起真牛的封號;二則卻也真正地明白過來,當自己發揮用處的時候,心裡就會浮現出這種「舉手之勞」的輕鬆感吧。因為放對了位置,事半而功倍。
寫到這裡,也想推薦這本《長勝心態》給大家,特別是投射者的朋友們。
裡面的道理極為淺顯,要認真參透,竟足足花了我人生上半場的黃金歲月。裡面有三個原則,十分受用,提前劇透書摘一下,暫時沒時間買書,不妨拿這些原則,重新思考一下。
(1) 想清楚((Clarify) : 清楚知道什麼東西對自己重要,採取更廣泛與更長期的視野定義成功的樣貌,以及邁向成功路上我們希望累積什麼樣的經驗。對於這一點,我自己的體會是,把對成功的焦灼渴望,先運用在自身的探索上,學習和自己對話,不厭其煩地反問,對你而言,至關重要的到底是甚麼,這可能正是未來能夠發揮深遠影響之處。舉例來說,我在意和擅長的是,幫助事情接合,還有潤滑。折衝協調,我能做得很好,看別人成事圓夢,比自己幹出一番大事都開心。所以,何苦為了名片上沒有做到天大的職銜,而覺得氣短?
(2) 持續學習(Continue learning) : 成功建立在個人的不斷成長,而非由呈現在外的結果定義。再者,學習會讓我們專注於做事的方式與態度(how),以免將太多的重心放在職場以及家庭該做的事(what)。我很認同這個觀念,成功是動態的累積與推演,而非眼前單一呈現的結果。作為一個coordinator和communicator,我從來沒有放棄過喜歡的閱讀、書寫,慶幸現在還有人類圖這門知識來給我應援,說真的,成為分析師之後要幹嘛,我還沒有想法,但我心裡很清楚,這個工具會幫助我溝通得更好,也能疏通更多阻礙。學習,不要太講究立竿見影的速效,我也從不奢求會為我帶來名利雙收。重點是,我知道我學習的事,之於我喜歡或擅長的事,彼此聲氣相通,這讓我活成了一個舒服、自在,必要時候能拿出底蘊與之言說的人物。這就夠了。
(3) 主動建立連結(Connection):不論做什麼事,務必把建立關係視為首要之務。這可將注意力放在我們日常遇到的人(who):同事、合作夥伴、朋友、網絡裡的人、尚未建立關係但未來可能合作或協作的人。透過積極地建立與他人的連結,擺脫一味與他人比較、你爭我奪零和遊戲態度。我覺得,這點不大容易,就算是我的身體四爻,早期也十分排斥建立連結。但我也不得不承認,不是每一個目標或夢想,都能獨立完成,特別是我致力於媒合成事,不可能自外於人群,越開放,其實會越周全,讓快要偏頗的路線,找到平衡的支點,也能讓勝利的果實,分送給更多人共享。
勝利或成功,終歸都是自己說了算,所以,喜歡做的事情,只要找到了,就全心投入,不用預想勝券在握;只要還能做,就超脫勝負,持續去做,直到再也不能那天為止。
人生一瞬,與其追逐常勝,不如想著,從自己長長的一生,綿延勝利的恆長與雋永。
好書大家讀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160
共享式注意力遊戲 在 蔡百祥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Hello,我是蔡心。
.
這個遊戲是我無意間發明的,但非常適合在小團體時,用來訓練小小過動或是小小自閉症的孩子。這個遊戲需要準備:
1. 板子與黏黏球,如果沒有的話,用飛鏢來代替也可以
2. 輪流把黏黏球球投擲在板子上
3. 某個孩子投中後,要看投到哪一個數字,並轉頭要大家拍幾下手
(當然可以換成其他動作,例如:起立、趴桌子...等)
4. 讓孩子輪流當投擲手
.
對於小小過動或是小小自閉症而言,常常會有不注意別人的問題(雖然造成的原因卻不同),但他們可能都可以透過這樣的遊戲來慢慢改善!
.
若孩子要能順利完成這個遊戲,需要具備共享注意力的能力,而共享注意力的缺損可能與ASD症狀有關。什麼是共享注意力呢?請看這裡的說明:
https://reurl.cc/m9vvzV
.
有煩心找蔡心
蔡心line友募集中!ID為psytsai
加入後請傳通關密語「我是百香果」
蔡心/蔡蔡子情緒圖卡「我的心情我決定」
介紹網址:https://reurl.cc/Nj0j4x
社交人際教材:換你說囉(SayNext!)已經上市
https://reurl.cc/WdZXzy
請按讚分享與留言,蔡心感謝您!🤓
共享式注意力遊戲 在 [寶寶] 這樣是注意力不集中嗎?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推薦與評價
27 F →thenewown: 我兒子在有興趣的遊戲可以專注40分鐘以上唷! ... 共享式注意力是有的另外我很擔心的一點是我先生是ADHD 文獻指出和遺傳有很大的關係 ... ... <看更多>
共享式注意力遊戲 在 Re: (亞斯/高功能)自閉兒的人際互動障礙- 看板KS89-305 的推薦與評價
人際互動是自閉兒最大的困難,似乎每個星兒家長最在意的就是這塊。
但其實人際互動是一個綜合能力,是各種能力疊加上來的。
反應出來的互動品質是最終結果。
所以別想著某一堂社交課/人際互動課就可以把孩子的人際互動變好,
也別想著只要人際互動好了,孩子就可以跟同儕學習,其他能力就會上來。
對自閉兒來說,唯有把各項能力先拉起來,不斷類化,互動的品質才會好。
各門各派都有一套理論來促進人際關係發展,
個人感覺總歸一條原則,"弱化特質,補足能力"。
弱化什麼特質,補足什麼能力是很針對性的。
萬一弄反了,是有反效果的。
例如,如果小孩很會拍球,繼續練,
也不會因此有自信就會跟別的小孩互動。
通常是看到球就忍不住拍個不停,更不會互動。
別奢望著因此他長大就會去跟同學打籃球。
套句魚爸的話:“每個活動都有計較,要知道孩子要什麼。
如果為了互動,大眾的比小眾的好,多人的比單人的好”
腳踏車不如獨輪車,回力鏢不如飛盤,圍棋不如
補充:還是有可能練單人的小眾的活動,要很清楚,
目標可能不是活動本身,而是活動的所訓練到的能力。
例如:跳繩之於身體控制,
下面是我想到的自閉兒的困難或障礙,及對應的課程或策略。
. 環境適應差,過敏感(聲音、光線、溫度、語言)
ABA、減敏感
. 衝動控制
ABA、多巴胺、心臟病類型遊戲
. 對人不感興趣 (低階)
ABA、PCI、DRI(floor time)、RDI
.注意力問題(輪流、多感官注意、多重注意、共享式注意力)
職能治療(搬運、兩人三腳、你說我做)
. 互動技巧,不會應對
super skill,模擬一般正常孩子模式(套路回話),肢體語言,桌遊
. 情緒調節困難
ABA、減敏感、認知、感受
. 非語言解讀(肢體、表情)
心理治療、RDI
. 同理心
心智理論、感受
遊戲技巧(肢體、規則、策略)
* 肢體能力不足
物理治療、職能治療、感統、球類
* 規則理解/策略
認知(職能/語言)、遊戲(職能/語言/心理)、桌遊
情境類型困難(情境解讀、情境轉換、情境應變)
* 情境解讀困難
RDI、董老師提問法/親子課、看電視暫停猜情節
* 情境轉換
打破固著、桌遊不斷變換規則
* 情境應變
RDI
情境解讀困難:
包括表情、動作、規則、目的。
看不懂別人在幹什麼,
看不懂加入的時機點,
看不懂用什麼方式加入才合適。
抽象語言了解困難:
語言表達沒問題,上課也都聽得懂。
可是聽不懂(同齡)聊天內容,
不是傻在那邊,就是文不對題。
年紀小的時候各說各話不明顯,
越長大越需要討論越需要切合主題就越明顯。
情境轉換困難/規則改變困難:
光一下玩牆壁鬼一下變地板鬼一下變柱子鬼....
就已經可以搞得暈頭轉向。
或是小孩往往玩了一下就會自己加規則,越加越多。
進入已經慢就算了,又搞不懂規則,更難加入。
對東西的興趣遠高於人:
就極度男性腦,工程阿宅的百倍極端版本。
看腳踏車的齒輪轉可以看一整天,是要怎麼互動。
缺乏同理心:
不是只有同情心,人家跌倒了要怎麼辦。
重點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人家在想什麼,為什麼人家會生氣,都不容易理解。
最近看一本繪本"誰最漂亮",
雞媽媽和鴨媽媽在爭論誰的小孩最漂亮,去問豬媽媽,
豬媽媽說自己的小孩最漂亮。為什麼呢?
"因為豬不是蛋的,當然先出生了,所以最漂亮" "....."
乍看是童言童語,但其實就是缺乏同理心而無法進入情境。
情緒調節困難:
不能被開玩笑。戳了就炸,再戳再炸。只有一句"我不喜歡你這樣"。
一個動作一個反應,有大人在大人多半會幫忙。
大人不介入,根本就是人家超好玩的玩具。
或是開了玩笑不知道要停,白目沒有極限。
就是那個玩到大人不爽,所以有人都閃了,還在渾然忘我。
對同儕當然也是,不知道要停手。
環境適應差:
怕熱、怕髒、怕吵、挑食...這些困難源於過度敏感,
並不是簡單的玩開了就會不怕,好玩就沒關係。
我永遠記得當三年前讓登登穿著雨鞋踩進田裡,
然後在田邊把午餐都吐出來。
衝動控制:
不能摸不能碰的,會忍不住動手。然後搞砸事情。
互動技巧差:
借個東西都很奇怪,想加入都很奇怪。
敏感的問題就是長時間慢慢磨。
基本原則是,討厭什麼給什麼,少量慢慢給,慢慢磨。
規格拉高https://www.facebook.com/ycmooo/posts/10212396521579507
沒什麼不能克服的,只是時間精力的取捨。
這種小孩真的別講品味了,能夠毛少一點(不要這麼怕熱怕髒怕味到),
適應環境多一點,將來人家比較不會覺得他難搞。
互動技巧的問題,家長可以多觀察這個年紀的小孩該怎麼互動,
差別在哪裡。
https://www.facebook.com/ycmooo/posts/10213562439686731
功能好一點的,一次一次討論點出來,一次一次帶著做。
功能差一點的,要磨出幾個比較通用的套路,慢慢灌進去。
superskills的教學模式不錯,套用在一般情境,
家長更能接上孩子的地氣。把正常孩子的模式灌到我們的孩子身上。
“你要買什麼?” 我們的孩子有時候直接拒絕,有時候沒反應。
直接教導“你們賣什麼?” 這一類的套路,才有機會互動。
遇到狀況平時就要演練,建立機械式的應答都沒關係。像打招呼一樣。(ABA)
吵架也是,可以教一些套路。“你才是勒” “哈,好好笑喔” “阿不就好棒棒”
要東西/接球時,手拿起來準備拿身體前傾,這種肢體動作也要教。
而且非常困難。可能要拆解,要shaping ,無法一步到位。(ABA)
桌遊練互動,如果有一般孩子,可以選規則簡單的來練互動。
我觀察一般低年級小女生,簡單的抽鬼牌、醜娃娃、敲冰塊、心臟病,
就可以玩很久。因為玩得不是遊戲,而是默契和互動,
從這裡練衝突解決,還有對輸贏的減敏感,對嘲弄的應對,
有練不完的東西。
另外練習送牌,服務,不要計較也是重要的課題。
遊戲技巧
規則理解
用複雜一點點的桌遊來練。通常一般小男生比較愛這種,
有點需要思考又有點競爭關係的活動。
另外,最好可以選競爭又合作的,可以練到的更多,
特別是我們的孩子難合作。
我也喜歡把多人遊戲改成,孩子合作對我一個。
肢體動作
像是丟接球、倒退跑。(躲避球)
特別留意的是撿球也要練,而且非常重要!
如何快速的撿到球,會影響到加入遊戲和參與遊戲的品質。
加入遊戲,最自然的就是從幫別人撿東西開始。
參與遊戲時,球滾遠了,慢慢吞吞或是撿了半天球越滾越遠,
孩子都很容易變成不好的咖而被排擠。
視動整合有困難的孩子撿球動作慢有時候不是懶,而是跟不上,
需要花更多精力來練習的。甚至比丟接球還難練。
情境解讀困難
總結起來,就是站在他可以接受的位置,用盡一切手段,逆著個性走。
行為上逆著個性去改變
情緒上照顧感受同理感受
方法上探究卡住的點,花時間去突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92.9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S89-305/M.1550192878.A.980.html
※ 編輯: logicerror (1.171.92.91), 02/15/2019 09:27:07
※ 編輯: logicerror (1.169.163.202), 05/07/2019 16:01:1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9.171.24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S89-305/M.1565872369.A.399.html
※ 編輯: logicerror (1.169.171.247 臺灣), 08/15/2019 20:45:40
※ 編輯: logicerror (1.169.171.247 臺灣), 08/16/2019 21:45:4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