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如何為公司創造更多價值?專家:2 個缺陷,要先由人類來修補
2021/05/13
採訪‧撰文
盧廷羲
張凱崴
美國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NSCAI)今年 4 月建議,國防部每年應至少分配 3.4% 的預算投入科技領域,並提撥 80 億美元研發 AI。企業方面,微軟(Microsoft)4 月宣布,將以 197 億美元收購語音辨識開發商紐安斯通訊(Nuance Communications);後者是雲端與 AI 軟體的先驅。
從企業到國家,都愈來愈重視人工智慧,知道要想辦法運用 AI 創造更好的生活。不過,目前 AI 發展到底處於什麼階段?我們又該如何應用?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腦科學系助理教授張凱崴形容,目前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可以幫助人類完成很多事,像是疫情來襲,電腦可以從大數據中篩選條件,自動搜尋、判讀潛在病例,幫助醫生大幅減少檢查時間,但 AI 也並非萬能,要先認知它的局限。他研究如何讓 AI 更符合人性,獲得 2021 年的史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
AI 局限1. 資料寬廣度不足時,就會複製人類偏見
張凱崴認為,電腦在學習的時候,是依賴「彙整數據資料」來判斷,並沒有真正思考,如果資料來源太狹隘、不夠多元,資料寬廣度不足,電腦判斷就會出現偏差,「你跟電腦講清楚 input(輸入)、output(輸出),提供足夠的數據資料,它可以對應、學得很好,但還有很多面向 AI 做不到。」
舉例來說,亞馬遜(Amazon)2014 年推出智慧音箱(Amazon Echo),使用者口頭下指令給語音助理 Alexa 就能放音樂、查資訊。然而,有些人口音較罕見,或是用字較特殊,智慧音箱的資料庫沒有「不同口音」「不同用詞」的檔案,就可能失靈,這是當前 AI 的其中一大問題。
張凱崴進一步解釋,AI 另一項挑戰是,它無法清楚分辨「不曾出現」與「不能出現」(無法出現)之間的區別,只是從資料統計出要學的東西,無法像人類一樣進行邏輯思辨。
AI 的運作方式,第一步是輸入資料,第二步是分析,但這過程容易出現偏見。例如電腦在理解「總統」這個字,會去看四周有什麼字詞,來學習總統這個詞,由於許多總統都是男性,電腦就會「覺得」總統是男性。
這也是為什麼,如果讓 AI 學習,在它的認知裡,女性「不可能」當美國總統(因為沒有資料紀錄)。「你可以跟人類說,任何職業、性別都是平等的,但對電腦來講,這很困難,」張凱崴說明,一旦資料的寬廣度受限,電腦就容易產生偏見。
就像在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讓電腦把輸入的語言變成有意義的符號)領域,張凱崴說明,AI需要知道代名詞指的是「哪個名詞」,才能運算下去。但如果資料受限,使用男性的「他」,電腦可能判斷這個代名詞是指總統、總理、執行長;但換成女性的「她」,由於數據不足,電腦就會混亂,出現系統性誤差。
他再舉一例,美國人工智慧研究組織 OpenAI 提出「生成式預先訓練」系統(GPT,Generative Pre-training),推出到 GPT3 版本,屬於書寫類 AI,電腦能夠揣測人們說完上一句話,下一句可能會講的句子,自動完成後半段。
好比有人上一句寫下「我正在和教授聊天」,系統可能推導出「我們在研究室討論學術問題」,因為電腦藉由蒐集來的語料資料中判讀出「教授」和「學術」具高度相關。但研究也顯示,GPT2(前一代版本)系統也從資料中學習到許多偏見,像是如果句子前半談論白人男性,系統傾向產生正面評價;如果句子前半是黑人女性,系統竟會產生負面句子。對企業來說,許多組織接觸 AI,想讓它們取代部分工作,首先需要留意資料的廣度、多元性,才能減少電腦犯錯的機會。
AI 局限2. 即便條件相同,也無法每次都做出正確判斷
「其實,現在的 AI 就像一台原型飛機,還缺乏穩定性。」張凱崴說,現行的 AI 就好比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剛發明飛機,看似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但「可以飛」跟「飛得很好」,有一大段落差。
紐西蘭的簽證系統曾鬧出笑話。人們上傳簽證照片,AI 掃描後,確認是不是本人,但當時系統沒有估算到某些亞洲人眼睛比較小,一名亞裔男子被判定「沒有張開眼睛」,因此照片無效。
張凱崴說,在這個例子中,凸顯出 AI 的穩定性不足,「系統沒有考慮到不同人種的差異,很死板地認為你眼睛沒張開。」所謂的缺乏穩定性,指的是 AI 沒辦法在相同條件下,每次都做出正確決策,這也是使用 AI 時,須留意的第二個挑戰。
他再舉例,許多模型可以準確分析,一則影評對電影的評價是正面或負面。然而研究顯示,有時只要將影評中一些字換成同義詞,例如把電影(movie)換成影片(film),或改寫句子,即使意思並未改變,系統卻把原本判斷為正面的影評標註成負面。這顯示AI系統還未真正了解語言的含義。
在設計這些程式時,人們必須注意到 AI 可能有局限,設定的資料範圍要更完整,考慮這些因素,就能減少偏見、落差,進而加強穩定性。
餵指令給 AI 要多元化,嘗試「換句話說」、刻意混淆
經理人雖然不一定具備 AI 方面的專業知識,但只要掌握觀念,再透過 AI 領域專才協助,也能優化系統。張凱崴指出,最直接的方法是,設計 AI 模型時,要把來源群組不同的資料分門別類測試,在測試階段讓群體多元化,並確保不同特色的使用者,用起來都沒有問題。
舉例來說,一套 A 系統擁有來自各地的使用者,如果設計者是台北人,設計系統的思維容易以台北生活為主,很可能因為當地習慣不同,導致花蓮使用者操作不順。
另一個方法,則是用不同的「語意」,去測試 AI 有沒有徹底學會一個概念。例如,有一套餐廳評鑑的 AI 系統,只要蒐集、整理使用者意見,就能判斷每個顧客對於餐廳的評比是高分或低分。那麼要如何確認這套系統的穩定性?張凱崴建議,可以利用「抽換詞面」的方法。
比如,把詞彙換成同義字,再看 AI 是否能運算出相同結果,「你可能會發現,原本評比結果是食物很美味,但如果美味換成比較困難的詞,AI 就會分不出這則評比是好是壞。」因此在訓練模型時,可以將詞彙隨機抽換成同義詞,增加 AI 的詞彙量。
第三種方式更進階:改變句型、重寫句子。張凱崴指出,同樣一句話,如果換成不同說法,電腦可能判讀錯誤,將「因為發生 A 事件,所以導致 B 事件」,改寫成「B 事件發生了,是因為 A 事件的緣故」,明明兩句話意思一樣,但 AI 很可能因為穩定性不足,搞混兩者的差別。如果要鞏固 AI 的穩定性,可以使用自動改寫的方式,增加資料的多樣性。
張凱崴表示,經過這些測試,讓 AI 接受更多元化的訓練,得到更廣的學習範圍,往後碰到同義詞、相似資訊,才能有效判讀。
張凱崴總結,AI 還在快速發展,或許可以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新的職位,但現行階段,它只是輔助角色。AI 並非魔術盒子,使用它就一定有更好結果,人們還是要保持高度耐心,先認識它的缺陷,才能在技術更迭下,發揮出最好的結果。
張凱崴
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碩士、美國伊利諾大學(UIUC)電腦科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電腦科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2021 年獲得史隆研究獎(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研究團隊開發的運算方法,使人類語言處理的程序更有效率、更多元,同時兼具公平性。
附圖:優化AI系統的3方法
資料來源: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2902?fbclid=IwAR2jI1bhg1anqct0AZZR_3LKKJqIsvG0wz2whSN8iniROZApHt-_qpD7di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20/01/04 開課 讓你長出享受...
「凱因斯模型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凱因斯模型例子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凱因斯模型例子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凱因斯模型例子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凱因斯模型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凱因斯模型例子 在 Re: [請益] 技術進步與勞動需求- 看板Economics 的評價
- 關於凱因斯模型例子 在 顏回老師貨銀經濟財政專業教室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凱因斯模型例子 在 Re: [請益] 總經到底該怎麼讀...轉自PTT-Economics板 的評價
凱因斯模型例子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國大選陷入膠著:參院最新戰況+最關鍵一席】
.
美國大選只剩下不到兩週的時間,在國會方面,選情其實跟總統大選一樣非常緊張,今天我們來看看幾個關鍵選區。
.
首先,國會分參眾兩院,眾議院是每兩年435個席次全部改選(目前民主黨對共和黨是232:198),參議院則是每兩年改選全部100個席次的約三分之一左右。一般預期民主黨會持續保有眾院多數,戰況比較穩定我們先跳過,把這篇文章的重點放在參議院。
.
目前共和黨在參院席次是53席(每州2名參議員),民主黨有45席+2席無黨籍但加入民主黨團運作。若民主黨想要拿下參議院,在假設民主黨贏得正副總統選舉的情況下,需要至少贏下3個原本為共和黨的席次(一方增另一方就減),因為當投票比數相當的話,身為參議院議長的副總統可以加入投票打破僵局;但若是川普連任,民主黨則需要克服4席落差才算贏。
.
這次的選舉,參議院總共有35個席次要改選,其中有23個是共和黨、12個是民主黨。單純以機率來看,因為有較多的共和黨席次要接受改選,對於共和黨要持續保有參院多數來說是比較不利的。
.
美國著名的Podcast「The Daily」在 10月20日的節目上分析了一下目前參院的選況,我們摘要及補充如下。
.
▍有1 個民主黨現任議員明顯居於落後的選區:
.
阿拉巴馬州的瓊斯(Doug Jones),於2017年補選(原本的參議員Jeff Sessions被川普任命為司法部長)中,在這個傳統深紅州,意外擊敗共和黨候選人摩爾(Roy Moore)。當時勝選的一個主因,是在選戰後期時傳出摩爾曾性侵少女的醜聞,才意外成為黑馬當選。但這次外界普遍認為他守不住這區,所以節目中的討論從共和黨+4開始談起。
.
▍有3個共和黨現任議員明顯居於落後的選區:
.
亞歷桑那州:民主黨的挑戰者凱利(Mark Kelly,最著名的經歷是奮進號太空人)目前以5-10%的差距領先現任者麥莎莉(Martha McSally)。這裡以前是非常受人敬重的共和黨參議員馬侃(John McCain)的選區,若共和黨丟掉這個選區,會造成很大的衝擊。
.
科羅拉多州:台灣之友「園丁」賈德納(Cory Gardner)面對民主黨前州長希肯魯柏(John Hickenlooper)的挑戰。根據近期的民調,園丁皆平均落希肯魯柏10%,選情非常不妙。
.
事實上,科羅拉多州在2016年是由民主黨的希拉蕊以48%比43%的差距拿下,且目前參眾議院兩黨席次算是平分秋色,可以算是一個紫色州(搖擺州)。知名民調機構538就有一個模型,去算每個國會議員的「川普分數」(投票意向與川普立場相同比例,https://pse.is/xbw98),根據園丁所在的科羅拉多州選舉結果,若要反應民意,那麼模型估計園丁的川普分數該是41.5%,但實際上的結果卻是89.1%,遠遠超出預測值,這個差距在100位參議員排行中是第二高的。加上年初國會在進行彈劾川普程序時,賈德納挺身在參院替川普說話(很多共和黨議員當時選擇低調避風頭),都被外界認為是不符合紫色州選民胃口的舉動。
.
緬因州:這區是明顯拉鉅戰的選區,但近兩週差距逐漸有擴大的趨勢。從1996年開始任職至今的參議員柯林斯(Susan Collins)面對民主黨吉迪恩(Sara Gideon)的挑戰陷入苦戰。這一州是選民結構逐漸變化的例子,目前民主黨的「註冊選民數」已經逐漸超越共和黨以及中立派。柯林斯其實算是為數不多、常常會批判自家政黨的共和黨參議員。不過,大約自從她在引起美國社會重大爭議的卡瓦諾(Brett Kavanaugh)大法官審查的時候投下贊成票之後,她就愈來愈常被質疑。民調正式暴跌則是在年初川普彈劾案當中,她公開支持了川普,名言是護航效果充滿問號的「川普已經學到教訓了」(Trump has learned his lesson)。這次選舉,有大量外州贊助者湧入支持自由派陣營。
.
根據New Yorker雜誌的訪談,該州居民表示,緬因州長期以來都是共和黨參議員,而他們都扮演了很好的監督制衡角色(例如追溯到1950年代,反對由共和黨參議員麥卡錫發起的麥卡錫主義,即以不當手段打擊異議人士,指控他人投共與叛國),先前該州居民也很自豪柯林斯常常合理地指出川普政府做不好的地方。
.
另外,還有很多原來是傳統共和黨票倉,但現已陷入膠著戰況的州,像是喬治亞、阿拉斯加、南卡,甚至德州的民調,都讓共和黨非常緊張,但我們先假設這些共和黨佔優勢的地方不會翻盤。
.
▍最關鍵的ㄧ區
.
所以這樣算一算,以目前局勢來說,最關鍵的一席就落在北卡,而現在民調是在誤差範圍內。
.
北卡是非常著名的紫色州,在總統大選和參議員選舉常常是共和黨有利(過去三十年來只有歐巴馬在2008年贏得這州),但眾議員和州長選舉常常是民主黨佔上風。上次選舉,川普贏3.6%。
.
➤ 現任的共和黨參議員提里斯(Thom Tillis):過去常批評川普的政策,例如反對動用國防預算蓋墨西哥邊境牆。但因為選情緊張,共和黨選民當中竟然有超過10%說自己還沒決定要投誰,他最近開始無條件支持川普所有政策,例如在川普宣布新大法官候選人「之前」,他就跳出來說無論如何都會投贊成。
.
➤ 挑戰者坎寧安(Cal Cunningham):律師、軍法官。典型民主黨在搖擺州會提名的人,有海外軍事經驗,曾派駐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北卡有很多軍事基地),立場非常中間,左右都可以支持他。
.
提里斯面臨的困境跟緬因州柯林斯面臨的困境有點像。他們先前都主張要有「中道」的制衡力量,也因為可以合理指出政府施政不足,而受到選民支持。然而,只要一批評川普,就會被熱情支持者討厭;然後當你為了團結黨內支持者,而堅定站在川普這一邊的時候,就會被中間選民討厭。隨著選舉日愈近,他們都必須要更堅定地為川普辯護,不然連最核心的支持者都不願意表態,只是,這樣子的做法也是雙面刃。
只能說川普的個人風格和溝通的策略實在非常鮮明,在這些紫色州參選的共和黨人真的進退維谷。
.
.
補充1:在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每個選區選出一人,票最多的贏)的選舉當中,候選人必須要趨向光譜中間,以爭取最多數人的支持。但美國的總統選制是選舉人團制,所以並不是票多的贏。這就會導致川普的競選策略和各選區的國會議員競選策略不一樣。
.
補充2:美國參院和眾院是平等的權力,同一個法案必須要在兩院都獲得通過才能送總統簽署。兩院各保有一些獨特的權力,例如參院方面是人事任命同意權,眾議院是預算提案權。有一些國家的上下院權力並不相等,例如內閣制國家通常以下議院為主,而上議院則是儀式性角色居多,例如英國和日本。
.
補充3:到目前為止很少看到外交政策(包括中國政策)成為各地選舉的辯論重點。不過川普競選團隊近日要求,第三場總統辯論應該要全談外交政策,不要繼續再在國內議題上打轉了(一般而言,第三場辯論都是關於外交國防,但這次因為川普確診而取消了第二場辯論。接下來就看各方怎麼喬了)。
.
.
✨ 贊助觀測站:https://ustaiwanwatch.soci.vip/
🎙 觀測站podcast:https://ustw-spiceup.soci.vip/
凱因斯模型例子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工智能」非萬能 這些是AI做不到的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GI)的研究發現,具有「不可預測」、「具備極專業知識或技能」、「需與利益關係人互動」等特性的工作電腦難以勝任。(ShutterStock)
更新: 2019-10-13 8:48 PM
【大紀元2019年10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霆編譯報導)今年4月,傳出亞馬遜公司使用人工智能(以下簡稱AI)系統追蹤員工效率,提醒動作變慢的員工,並自動開除未達目標者。同樣在4月,一位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的學生被誤認為是斯里蘭卡爆炸案的嫌犯,起因也是斯里蘭卡當局的臉部辨識AI出錯。
這些事件顯示,當人們越來越依賴AI進行決策,將AI系統引入司法、金融、雇用等重大議題時,可能會造成隱憂。「我最擔心的是,我們想用來解決問題的系統,最終可能會加劇這些問題。」紐約大學的AI Now研究所共同創辦人凱特.克勞福德(Kate Crawford)如是說。
AI為什麼會出錯?
過去,人們相信AI的一個理由是,AI不像人類受情緒、疲倦所影響,可直接分析事件進行準確判斷。但許多證據表明AI也會有「偏見」(AI bias),並不總是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客觀真實。一項調查顯示,部分美國法院採用的累犯風險評估軟體COMPAS,在評估非裔美國人時準確性較低,可能高估他們成為累犯的機率。執法單位的面部辨識系統在婦女、青少年和少數族裔上,錯誤率也比較高。這種情況,被稱作「AI偏誤」或「演算法偏誤」,怎麼形成的呢?
1. 偏誤來自於AI的學習過程
AI的準確度需要經過訓練,訓練時提供的資料如果不足,無法反映複雜的真實世界,就會造成AI有偏誤。Edge Case Research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華格納(Michael Wagner)指出,在訓練自動駕駛車AI時,儘管感測器已分析了數千或數百萬個人類影像,AI還是會忽略坐輪椅的使用者或穿著螢光背心的建築工人,因為這些例子在數據庫中是少數。
華格納認為,安全可靠的產品不僅需測試已知的偏誤,還應該仔細尋找新的以及意想不到的新偏誤,而這些偏誤可能不會被發現,直到產品被廣泛運用。
「機器學習與人類學習相當不同」,華格納說,「例如電腦可能會漏掉一個站在垂直物體(如電線桿)附近的人。你想過這個嗎?」
2. 面對偏見,AI沒有思考能力
AI程式也可能「學會」人類的偏見。訓練AI時,它們依靠從大量數據中找尋不可見的模式來分析信息。當這些資訊中隱藏了人類的偏見時,AI會複製這樣的偏見。但AI和真人不同,在面對偏見時,它們沒有思考能力。Google決策智能主管凱西.科茲科夫(Cassie Kozyrkov)表示,AI只是收集數據、呈現模式的工具,永遠不會自己思考,
3. 抽象價值無法被合適定義
出錯的另一個原因是,當人類試圖讓AI進行涉及公平、正義、信賴等抽象價值的決策時,因為無法將抽象意義用數學術語呈現出來,導致AI的判斷違背人們的期待。
例如,一家銀行希望預測貸款申請人的信譽度,「信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為了將其轉換為可以計算的內容,就會將「信譽」轉變為可量化的因素。如果貸款模型發現,老年人有較高的違約可能性,並根據年齡減少了放款金額,就可能造成非法歧視。
AI金融平台AppZen的聯合創始人維爾瑪(Kunal Verma)也表示,如果申請人居住在很多人拖欠貸款的地區,系統也可能將其判斷為不可靠。
涉及工作的爭議
許多研究都指出,在各行業中引入AI技術,可能造成許多人失業。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在2019年6月的一份報告中預測,到2030年,機器人將取代全球8.5%的製造業工作職位(約2000萬個職缺)。不少行業的雇員因此感到擔憂,他們擔心自己的專業能力被電腦取代。
與此同時,也有許多人擔心,人們試圖將演算法無法處理的問題交給AI判斷。例如:亞馬遜公司曾借助AI將求職者予以排名,但後來發現該系統傾向錄用男性求職者,儘管工程師進行調整後仍無法解決,最終只得放棄該計劃。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GI)的研究發現,具有「不可預測」、「具備極專業知識或技能」、「需與利益關係人互動」等特性的工作電腦難以勝任。如果我們勉強將這類任務交給電腦處理,可能就會出現各種錯誤。
像是司法、執法等工作,就涉及了需要衡量各方的公正性,或是在極短時間做出關乎生死的判斷,AI演算法是否能承擔這樣的責任?一些改過自新的人所做的努力,在演算法的計算中能否被看見?
或許,我們要記得,人工智慧並非萬能,只是一種工具,最終不能代替我們來思考。
資料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19/10/10/n11580035.htm?fbclid=IwAR0GqmhBt6sdARwMBR_gjBUH77LtBoplKzc-nu_MU_sLxzikgAxZSbrIoY4
凱因斯模型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20/01/04 開課
讓你長出享受「愛」的體質,迎接你想要的親密關係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凱因斯模型例子 在 顏回老師貨銀經濟財政專業教室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完整凱因斯#經濟學#ASAD模型為同學整理完整凱因斯的重點如下: 1.總需求曲線(AD)上的每一點皆是IS與LM交點所構成的,所以總需求曲線上每一點皆表示 ... ... <看更多>
凱因斯模型例子 在 Re: [請益] 總經到底該怎麼讀...轉自PTT-Economics板 的推薦與評價
凱因斯 的流動性偏好說來設定貨幣需求L(Y,r),後面也會獨立 出一章,稱為貨幣理論。 有了商品市場、貨幣市場教科書便可以談論IS-LM模型。因此你 ... <看更多>
凱因斯模型例子 在 Re: [請益] 技術進步與勞動需求- 看板Economics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elfwings (囧)》之銘言:
: 在凱因斯模型中
: 常提到 技術進步 會使 生產曲線上移 "勞動需求上升"
: 導致 總供給 AS 增加(右移)
: 但是以經濟直覺來說 我是這樣想的
: 技術進步 不就表示: 一個人能生產的數量變多
這點沒錯
: 所以 我只需要"更少人力" 就能維持原先產出
如推文所說,維持原先產出不一定是廠商的目標
廠商的目標大多為max profits
所以要配合商品市場來看
凱因斯短期理論,資本固定,所以不討論MPK
技術上升,MPN提升,
在維持生產同樣數量商品之下的MC減少
所以商品市場失去均衡(MR>MC)
非利潤極大,所以會增加產量,來達到新的均衡
資本不能動,所以只會增加勞動量
單純從勞動需求的觀念來看
因為人力效率提升,同樣的勞動力下,願意支付更高的薪水
或者同樣的薪資之下,願意雇用更多的勞動量
即勞動需求提升(勞動曲線右移)
: 像現在工廠都自動化 廠商可能只需要幾個人來監督就夠了
: 更誇張點就像機械公敵裡 完全是機器人生產機器人 一個人都不用
: 那為什麼會有 "勞動需求上升"的情形發生??? 還是我誤會技術進步的意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208.22
※ 編輯: mathematics3 來自: 140.114.208.22 (03/29 20:4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