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常見的15個問題
1脫皮
新生兒出生10~20天後身體會陸續出現脫皮,包括全身性脫皮。楊長佑醫師說明:「脫皮情形是為正常現象。主要是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時,他的皮膚浸泡在羊水裡,所以當他出生後就會慢慢有脫皮情況。」
2新生兒毒性紅斑
七成新生兒會發生
新生兒毒性紅班聽起來似乎很可怕,然而這是不需要任何治療就會自行消褪的良性皮膚病。多在寶寶出生後幾天內發生,通常會持續幾天至幾個禮拜,楊雅淇醫師解釋:「症狀為多發性的在軀幹、臉上,出現1~2公分的白點、紅紅的基底,將近七成的新生兒會有這情況。」
楊長佑醫師也對此表示:「老一輩人常說紅斑是因為『胎毒』造成,不過這說法沒有任何醫學根據,而且沒有毒性產生。原則上只要保持乾爽、用清水清洗,就會慢慢消褪。」
3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亦為新生兒常見狀況,多在出生3個月內發生。症狀為皮膚發紅、黃油油的薄片蓋在皮膚上,並經常沉積於頭頂、眉毛、或耳後的皺摺處,嚴重的會凝集結痂使皮膚龜裂、流出組織液。楊長佑醫師建議:「用清水清洗、盡量保持清潔,若有類似頭皮屑的薄片,則可塗抹一些嬰兒油讓其軟化再推掉。」一般而言,脂漏性皮膚炎多在數週以後會自行消褪,再發率很低;除非情況嚴重,才需輔以藥膏的局部塗抹來改善。
4尿布疹
分為接觸性皮膚炎與念珠菌皮膚炎
新生兒的皮膚較成人而言,皮膚厚度較薄,因而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例如:潮濕悶熱及尿液、糞便的化學性刺激而產生尿布疹。楊雅淇醫師指出:「改善尿布疹的最好方法即是勤換尿布、盡量保持屁屁皮膚的乾爽。」
特別是餵母奶的寶寶,出生第一、二個月的解便頻率高,甚至一天達到10次以上亦屬正常,因此父母要特別照顧寶寶的屁屁,一旦發現尿布溼了就必須換掉,並以溫水清洗屁屁後再徹底擦乾。此外,楊醫師提醒:「擦拭時,輕輕地按壓毛巾擦乾,而不是用力擦拭。如果屁屁出現紅疹,可請醫師開立具有收斂效果的氧化鋅軟膏,塗抹在皮膚發紅部位,讓患部維持乾燥,隔絕水、尿液、或大便對皮膚的刺激。此外,亦不建議使用痱子粉」
楊長佑醫師亦進一步補充:「一般而言,尿布疹可分為兩大類型:接觸性皮膚炎與念珠菌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的改善方式較簡單,即是保持腹股溝的清潔與乾燥,勤洗屁股、勤換尿布、保持屁股的乾燥。特別是出生一個月內的新生兒,由於大便次數多,建議以洗屁股的方式取代溼紙巾擦拭;再者,頻繁使用溼紙巾擦拭容易造成皮膚破損,加重尿布疹情形。
至於念珠菌的皮膚炎主要是黴菌感染,特徵是出現一顆顆突起的紅斑,時常伴隨一些水泡膿泡,不同於接觸性皮膚炎是皮膚一片泛紅。治療時,會使用抗黴菌藥膏治療。
5血管瘤
新生兒出現血管瘤的機率為6~25%。
新生兒出現血管瘤的機率為6~25%。有些嬰兒出生時不一定有,可能隔一段時間後慢慢發現臉部、肚子、或四肢出現一些胎記,也許是淺紅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除了臉部,也可能出現在後頸部、眼瞼、兩頰或兩眼中間的額頭等。楊長佑醫師分析:「若發生在臉部,可能是微血管擴張而非真正的血管瘤,多為良性,一般會在2~3歲慢慢消褪,7~9歲才會完全不見。」除此,有些孩子的兩眼中間長出像火焰的胎記,稱為「火焰痣」,不易消褪且需要觀察。原則上,除非同時長在特別部位,像眼睛、口腔周圍,才需要檢查是否合併其它神經併發症。
6蒙古斑
90%的東方新生兒有蒙古斑,其顏色為棕色或青色,好發部位在腰椎、胝椎處、屁股、下肢、背部、側腹,甚至於肩膀上,1歲內會漸漸消褪,父母不須過度擔心。
7黃疸
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情形,只是程度高低的不同。生理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後3~5天達到頂峰,之後才逐漸下降。楊雅淇醫師表示:「東方人的黃疸退得比西方人慢,可能需要2~3週才會降到正常範圍,不過,依個別狀況不同,下降的時間點也不一樣。」
原則上,黃疸太早出現或太晚出現、數值過高或膽紅素分類有異常等,皆為病理性黃疸,必須找出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生理性黃疸
數值太高的間接型黃疸,會以特殊波長的藍光來照光治療。至於改善方法,則是讓寶寶攝取足夠的營養和熱量,避免讓他有脫水、吃不飽情況,楊雅淇醫師指出,像以前老一輩的人會讓嬰兒喝葡萄糖水,可是這會讓寶寶熱量不足,導致黃疸不易消褪,長牙了之後還容易蛀牙。
餵食不足造成母奶性黃疸
另外,也有家長認為寶寶吃母奶會加重黃疸,楊醫師澄清:「此為錯誤觀念,通常是母奶餵食不足(如:次數不夠頻繁、哺乳時間不夠長),造成寶寶脫水、營養不足才會加重黃疸。此情況容易發在新手父母的第一胎,因為不懂餵食技巧。」正常來說,寶寶出生後一週內,體重下降超過出生體重的7%即是餵食不足的警訊,超過10%即是餵食不足所造成的脫水,會加重黃疸現象。
楊長佑醫師亦補充,母奶餵食不足會導致寶寶缺乏營養與水分,無法增加腸道蠕動排出胎便,而且會讓腸道循環吸收胎便的膽色素而引起黃疸持續上升。此種早期的黃疸,反而鼓勵媽媽多餵母奶、增加餵奶次數,讓寶寶吃到足夠的奶水以降低早發型的母奶性黃疸。
原則上,母奶性黃疸的數值沒有太高、未合併危險因子,例如溶血;而且醫師判斷在安全範圍內,都可持續哺餵母奶,不用改為配方奶。
病理性黃疸
依時間點來區分不同的病理性黃疸原因。
黃疸太早出現(如出生一天內就快速竄升)或太晚消褪(黃疸持續2~3週)、數值過高、膽紅素分類異常、大便顏色異常(呈現越來越淺的黃色或灰白便)、合併肝脾腫大等,皆為病態性黃疸的警訊。楊雅淇醫師表示:「造成病理性黃疸因素有很多種,常見為感染、蠶豆症、先天代謝異常、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溶血等。」
楊長佑醫師舉例,新生兒出生第一天的黃疸指數超過10mg/dL、黃疸值上升速度快、指數超過19.5 mg/dL或出生2~3週仍有黃疸,即為病理性黃疸。一般而言,會根據時間點來區分不同的病理性黃疸原因,例如:出生即有病理性黃疸,可能是血型不合、頭皮血腫等。而持續一週的黃疸則要擔心是感染造成,常見為泌尿道感染。
此外,膽道閉鎖也會導致延遲性黃疸。楊雅淇醫師分析,膽道閉鎖的特徵是大便顏色會從黃綠色逐漸變成淺黃色、甚至灰白便,且寶寶的膚色會愈來愈黃,嚴重會合併晚期肝脾腫大,此狀況必須在兩個月內盡速開刀治療以免影響預後。
基本上,寶寶吃得好、排尿與解便情形良好,黃疸指數通常不會太高。可是若發現寶寶的膚色出現變化,例如:眼白變黃,而且頭部、軀幹、大腿、小腿等膚色逐漸轉為黃色,代表黃疸指數很高,必須就醫檢查,抽血、驗膽色素濃度以確認是否需要照光、甚至換血治療。楊長佑醫師表示:「雖然換血治療對於嬰兒是極大的風險,然而若沒這麼做,膽色素會蔓延、沉積在腦部,造成孩子終生聽力受損或腦性麻痺。」
8吐奶與溢奶
溢奶
溢奶即是寶寶吃奶的當時或餵完奶30分鐘~1小時,從嘴角流出一些消化過後的奶。
楊長佑醫師說明:「主要是食道下方的括約肌,亦即賁門發育不夠成熟、閉鎖不全,容易讓食物從胃部逆流出來。」另外,若寶寶的腹部受到壓迫造成腹壓增高,像是哭鬧,也會導致寶寶溢奶。不過溢奶是生理性問題,寶寶6個月大後會逐漸改善。
少量多餐+拍嗝
楊雅淇醫師補充:「由於新生兒的胃容量小,一下餵太多奶容易造成溢奶情形,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才是符合新生兒生理的。」另外,她也建議哺餵母乳的媽媽採取親餵而不是瓶餵,她分析:「瓶餵流量大會讓寶寶瞬間吃下太多奶水,胃部立刻變脹,容易造成吐奶、溢奶。」如果不得已必須採取瓶餵,最好分段餵食;且餵完後的10~15分鐘拍打嗝,並以直立姿勢抱寶寶約30分鐘,待奶水都胃排空了再放下平躺。溢奶的情況通常會隨寶寶年紀之增長而有所改善;倘若改善餵食技巧還容易溢奶,或頻繁厲害的吐奶導致體重不增加,請即就醫。
吐奶
寶寶出生兩、三週後,吃完奶沒多久即出現噴射狀嘔吐,且愈吐愈厲害,幾乎每一餐都發生,寶寶因為營養不良使得體重沒增加、甚至減少。或出現腹脹、發燒、膽汁色嘔吐物等,都是不好的徵兆。楊雅淇醫師表示:「可能要懷疑是幽門狹窄、或感染造成,應就醫進行檢查。」
8吐奶與溢奶
溢奶
溢奶即是寶寶吃奶的當時或餵完奶30分鐘~1小時,從嘴角流出一些消化過後的奶。
楊長佑醫師說明:「主要是食道下方的括約肌,亦即賁門發育不夠成熟、閉鎖不全,容易讓食物從胃部逆流出來。」另外,若寶寶的腹部受到壓迫造成腹壓增高,像是哭鬧,也會導致寶寶溢奶。不過溢奶是生理性問題,寶寶6個月大後會逐漸改善。
少量多餐+拍嗝
楊雅淇醫師補充:「由於新生兒的胃容量小,一下餵太多奶容易造成溢奶情形,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才是符合新生兒生理的。」另外,她也建議哺餵母乳的媽媽採取親餵而不是瓶餵,她分析:「瓶餵流量大會讓寶寶瞬間吃下太多奶水,胃部立刻變脹,容易造成吐奶、溢奶。」如果不得已必須採取瓶餵,最好分段餵食;且餵完後的10~15分鐘拍打嗝,並以直立姿勢抱寶寶約30分鐘,待奶水都胃排空了再放下平躺。溢奶的情況通常會隨寶寶年紀之增長而有所改善;倘若改善餵食技巧還容易溢奶,或頻繁厲害的吐奶導致體重不增加,請即就醫。
吐奶
寶寶出生兩、三週後,吃完奶沒多久即出現噴射狀嘔吐,且愈吐愈厲害,幾乎每一餐都發生,寶寶因為營養不良使得體重沒增加、甚至減少。或出現腹脹、發燒、膽汁色嘔吐物等,都是不好的徵兆。楊雅淇醫師表示:「可能要懷疑是幽門狹窄、或感染造成,應就醫進行檢查。」
幽門狹窄好發2~4週寶寶
楊長佑醫師補充:「幽門位於胃與十二指腸之間,而『幽門狹窄』會導致寶寶喝奶到一個程度出現嘔吐,且吐完奶後還是會想吃,經常好發於2~4週的寶寶。通常會以腹部超音波來做診斷。」
原則上,5個月以前的寶寶在喝完奶後,父母應幫他排氣、打嗝,而正確拍嗝方式並不是拍背部,楊醫師解釋:「胃位於左上腹,應從背後的左上腹輕輕往上拍,此效果最好。另外,餵奶前可以在寶寶的肚臍周圍,以順時針方向按摩來消除脹氣,並減少溢奶的發生。」倘若溢奶頻率仍高、甚至有噴射狀吐奶,建議盡快就醫檢查。如果是因為胃食道逆流而導致的溢奶,不妨採取少量多餐、改變姿勢或服用促進胃排空藥物與制酸劑來改善;若是幽門狹窄則要手術治療。
9腸絞痛
一天哭鬧>3小時;一週>3天,連續3週
腸絞痛好發於6週至4.5個月的寶寶。
腸絞痛也是經常在門診遇到的問題,楊長佑醫師表示:「好發於6週至4.5個月的寶寶,特別是兩個月大的嬰兒最常出現。」而好發時間在傍晚到半夜之間,嬰兒會出現不正常的哭鬧,並非起因於肚子餓或發燒;雙腿會因為腸絞痛出現捲曲、腹部呈現鼓脹,無論怎麼安撫都無法讓寶寶停止哭鬧,即是嬰兒性腸絞痛症狀。
發生腸絞痛的可能因素很多,例如:代謝乳糖的酵素不成熟、賀爾蒙分泌異常等加快腸子的蠕動;另外,亦可能對牛奶蛋白過敏、神經發育系統不正常,或親子關係尚未建立默契等。楊長佑醫師表示:「在健兒門診腸絞痛是泛稱的病名,確診前除了找出病理原因,還得符合一天哭鬧超過3小時、一星期達3天以上,連續3個禮拜如此,才能說寶寶有腸絞痛的問題。」
當父母照護時,若排除其它哭鬧原因像是肚子餓、發燒、生病等,一般而言不需特別治療,如果哭鬧得厲害,則可用溫毛巾在肚臍周圍熱敷,並以順時針方向按摩肚臍。另外,也可變換寶寶的姿勢,像是將他抱直讓他趴在大人肩上,也能促進腹部空氣排出。不過,腸絞痛亦可能與脹氣有關,建議改善餵奶技巧避免讓寶寶吸入過多空氣,如果這麼做仍未改善,則考慮藥物舒緩。
若有家族性遺傳的過敏性體質,寶寶可能會因為對食物過敏而造成腹部不適,因此,盡可能哺餵母奶以減少過敏情形,或暫時改喝水解蛋白的配方奶。原則上,腸絞痛是寶寶過度期的短暫表現,需要父母耐心地安撫。
10鵝口瘡
好發於舌頭與兩頰內側
鵝口瘡屬於突發性,可能短期內發生。
出生6個月內的嬰兒發生鵝口瘡的機率滿高,不過楊長佑醫師表示:「鵝口瘡治癒率高,多數會自行痊癒。」之所以會長鵝口瘡,是因為即使正常人的口腔、腸道、皮膚亦存有少量白色念珠菌,可是會受到身體正常的細菌控制,所以繁殖速度不致於太快而引起疾病。不過,當身體出現一些狀況,例如:先天或後天免疫不全,像新生兒剛出生時免疫力不佳、哺乳器具不乾淨、或寶寶近期或長期使用抗生素、類固醇等藥物,則可能導致黴菌過度繁殖進而引起鵝口瘡。
鵝口瘡好發於舌頭與兩頰內側,會有白色的凝乳斑,有時難以與奶垢區別。正常來說,楊醫師指出:「奶垢以沾水的紗布或棉花棒輕輕擦拭即可乾淨;可是鵝口瘡不僅不易被擦掉,有時還會流血。」感染輕微的鵝口瘡多半不會出現其它症狀,可是臨床上會伴隨疼痛,造成寶寶的胃口不佳、搔動不安、甚至拒絕進食。通常鵝口瘡屬於突發性,可能短期內發生;不過也可能因為照顧者誤認為奶垢而不以為意,延誤治療時間並導致症狀愈來愈嚴重。
注重奶瓶、奶嘴的清潔與消毒
楊雅淇醫師亦進一步解釋:「鵝口瘡與奶垢的差別在於它不易被剝除,或剝除後容易出血。」如果狀況嚴重建議就醫治療,醫師會開立一些口服的抗黴菌藥物。此外,應加強奶瓶、奶嘴的清潔、消毒,甚至淘汰老舊的奶嘴。
此外,餵奶前應以肥皂徹底清潔雙手,盡量避免使用安撫奶嘴。至於餵母奶的媽媽,哺餵前先清潔乳頭與乳暈、保持衣服的清潔與乾燥,餵完奶後先餵寶寶喝一、兩口開水,幫寶寶清除口腔內的奶渣。
再者,寶寶的玩具應定時集體清潔。若鵝口瘡情況嚴重應就醫,通常醫師會開立一週以上的抗黴菌藥物治療,甚至白色斑塊消失後還需再服用3天才算是徹底根治。楊長佑醫師指出:「嚴重的鵝口瘡其黴菌可能由腸道排出,感染肛門口周圍的皮膚,因此亦要注意屁股周圍的肌膚,避免合併念珠菌感染的尿布疹。」
11淚眼汪汪
按摩眼窩與兩側鼻翼
剛出生的嬰兒由於鼻淚管發育未完全、鼻淚管的構造狹窄,加上眼淚會正常分泌,一旦鼻淚管阻塞即會導致分泌物無法排出,所以造成寶寶淚眼汪汪、眼屎過多、眼睛腫的狀況。
改善嬰兒淚眼汪汪的方法,建議大人按摩寶寶的眼窩以及兩側鼻翼。首先將雙手洗淨後,在兩眼的中間亦即鼻淚管的附近輕微按摩,楊雅淇醫師說明:「這情況會隨著寶寶長大,結構發育成熟而慢慢改善。」
大致而言,新生兒常見的眼睛疾病包括新生兒結膜炎、睫毛倒插、鼻淚管阻塞等。如果眼睛出現大量黃綠色或出血性分泌物,且合併厲害的眼睛紅腫,應立即就醫。
12呼吸有雜音
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
孩子呼吸有雜音主要與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有關。楊長佑醫師解釋,當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呼吸所吸進的空氣就會出現類似打呼聲,通常隨著年紀增長約3、4個月時,喉頭軟骨發育成熟,呼吸的雜音會慢慢減少。
除此,楊雅淇醫師也分析:「新生兒呼吸的雜音類似喘鳴聲,也可能是孩子的鼻肉較肥厚,鼻道相對成人較狹窄,通常長大後會改善。」不過,也有少部分是因為是喉頭軟化、氣管狹窄等呼吸道異常所引起,通常長大後會自行緩解,可是如果情況嚴重則建議看耳鼻喉科,評估是否需要進行雷射治療。
另外,有時寶寶的呼吸聲大、稍微咳一、兩聲就讓媽媽擔心寶寶感冒了,對此,楊長佑醫師說明:「由於寶寶的鼻肉肥厚,加上通道小,只要有一點口鼻分泌物就容易造成鼻塞、打噴嚏。」所以當家長發現寶寶的鼻子分泌物變多,不妨使用棉花棒輕輕擦拭,有時也可用吸鼻器清除鼻內的分泌物。此外,平常可按摩鼻翼兩側以舒緩寶寶鼻塞情形
13舌繫帶
老一輩時常擔心寶寶的舌繫帶過短,影響孩子未來的進食與語言發展,說話會大舌頭,楊醫師指出:「正常來說,舌繫帶過短不會延緩孩子學習語言的年齡,只是捲舌音會發得不標準。」至於父母在自行檢查時,可請寶寶伸出舌頭並檢查舌頭是否超出下嘴唇,若有則應屬於正常情形。此外,同時觀察寶寶伸出舌頭是否呈現W形或ω型,如果是,可能表示異常,建議帶至小兒外科評估。
14臍帶
注重臍帶的清潔護理
臍瘜肉好發於0~1個月寶寶。
通常臍帶在寶寶出生10~12天後就會自行脫落,正常而言,臍帶護理做得好,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沒做好,則可能在臍帶部位長出臍瘜肉,楊醫師說明:「臍瘜肉好發於0~1個月的寶寶,亦即溼肚臍,會不斷生出黏液無法乾燥,需要診斷治療。」因此,楊醫師建議父母照護新生兒臍帶,應用75%酒精從臍底部開始殺菌、消毒,如果還是長出臍瘜肉或肉芽腫,應立即帶寶寶就醫。
15睡眠問題
足月的新生兒睡眠時間每天約16~18小時,不會侷限在晚上,白天也會睡覺。不過,楊長佑醫師解釋:「他們的睡眠並非毫無規律,而是分成4~5段,一次睡4個小時,睡醒後就要吃奶,且晚上睡眠時間也比白天長。」
3~6個月大的寶寶,睡眠腦波的特徵就漸漸與大人一樣,整天的睡眠時間亦慢慢減少並集中在晚上。到了1歲,一天睡不到14小時,不過白天可能需要2次的小睡。因此,楊醫師建議:「從嬰兒出生到週歲這段期間,培養他良好的睡眠習慣。」當孩子醒著時,就當做是白天,讓空間有明亮感、多跟小孩玩耍。當小孩睡著時則當成晚上,讓室內燈光盡量昏暗。此外,3個月前的寶寶可以抱睡,3個月後的孩子則盡量陪在他旁邊睡,而且避免養成嬰兒吃奶嘴睡覺的習慣。
善用資源,照顧寶寶好Easy
定期量體溫
在照護新生兒時,還有哪些細節是新手父母要特別注意?楊雅淇醫師指出:「定期幫寶寶量體溫,一旦發現3個月以下的寶寶有發燒情況,一定要立即就醫。」而發燒的定義即是分別兩次測量到37.8℃以上的體溫。不過,也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避免讓孩子穿過多、過厚的衣物,以免導致他的體溫過高。
讓寶寶仰睡,避免側睡和趴睡
3個月以下的寶寶有發燒要立即就醫。
另外,應讓寶寶仰睡,避免側睡和趴睡,楊醫師解釋:「仰睡已被證實不會增加嗆奶危險。」有些家長認為讓寶寶仰睡,以後頭型會不好看,所以讓他側睡或趴睡,可是側睡與趴睡已被證實會增加嬰幼兒口鼻被悶住的機會,與嬰兒猝死症相關。
另外,寶寶睡覺時,他周圍的口鼻要淨空,棉被蓋到胸部即可,兩側棉被則讓他墊在身體下,而床舖周圍不要有太多鬆軟的棉被或抱枕,以免不小心悶住寶寶的口鼻。另外,也不要將寶寶放在兩張併床的中間縫隙、或床舖靠牆邊的縫隙,這都可能造成寶寶翻身時被卡住,甚而壓到他的口鼻。
與新生兒同睡的大人不可有抽菸、酗酒、或服用其它藥物,以免神智狀態不清醒,不小心翻身即壓到寶寶;另外,亦不可有其他年紀較長的小孩與新生兒同睡,楊雅淇醫師說明:「小孩容易忽略安全,可能玩耍時會不小心壓到寶寶。」
做好防護以免寶寶被感染
除此,由於新生兒的免疫力還未發展成熟,即使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但還是容易遭受感染,因此建議減少訪客、照顧者要勤洗手,如果親人有呼吸道感染,像是感冒,應戴口罩或避免與新生兒接觸。倘若媽媽有輕微感冒,可以戴口罩哺餵母奶,倘若患有嚴重流感,建議將母奶擠出來,再由別人以奶瓶餵食。
許多新手父母在育兒時經常遇到各式的疑難雜症,不妨將問題記錄下來,利用返診或帶寶寶接種疫苗時,有系統的詢問醫師。此外,國健局所發的兒童健康手冊也有精簡、扼要、卻有很詳細的育兒知識,包括餵食的重點、環境的注意、新生兒篩檢、或副食品添加,父母不妨多善用手邊的資源,如此在照顧寶寶也更得心應手。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Sunny Huang - IBCLC,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4月份回覆留言內容:美國汙染嚴重自製副食品也不安全該怎麼辦、乳頭白點破掉餵奶後放灼燒疼痛正常嗎、早產寶寶吸吮力不夠親餵吃不飽怎麼辦/滿月後還能追奶嗎、男寶寶包皮需要翻開洗嗎、吃-玩-睡或吃-睡-玩哪個更正確、高風險族群寶寶不能喝奶粉嗎/如何判斷水溫70度、寶寶幾個月可以吃海鮮、乳頭尺寸小只能靠乳盾嗎...
「判斷換奶嘴頭」的推薦目錄:
- 關於判斷換奶嘴頭 在 在家好到府坐月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判斷換奶嘴頭 在 日本生活記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判斷換奶嘴頭 在 圖藍奔小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判斷換奶嘴頭 在 Sunny Huang - IBCLC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判斷換奶嘴頭 在 Sunny Huang - IBCLC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判斷換奶嘴頭 在 Sunny Huang - IBCLC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判斷換奶嘴頭 在 [寶寶] 奶嘴頭更換問題請益-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判斷換奶嘴頭 在 小獅王辛巴Simba - 很多媽咪詢問小編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判斷換奶嘴頭 在 [寶寶] 9M多需要換奶嘴頭的大小嗎?-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判斷換奶嘴頭 在 [寶寶] 如何判斷奶瓶奶嘴孔變大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判斷換奶嘴頭 在 [寶寶] 寶寶大小餐及奶嘴頭更換時機PTT推薦- 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判斷換奶嘴頭 在 貝親母乳實感奶嘴6階段聰明選 - YouTube 的評價
判斷換奶嘴頭 在 日本生活記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母乳這條路,寫一萬個字也不夠
一直沒有分享過,今天想寫一下關於餵母乳這件事,台日兩邊的經驗與感受
一樣先說在前頭,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批判哪一邊,只是我個人的感想
很巧地有位朋友剛好和我一樣,第一胎在台灣生產,第二胎在日本,前陣子聊天時發現我們的經驗竟然非常相像
懷娜醬的時候我就決定,可以餵母乳的話就要餵,而且想要親餵不要瓶餵
考量的點是我是全職媽媽,整天和寶寶相處,親餵最方便,省去擠奶消毒等
如果是有後援可以有人接手顧寶寶,那就會考慮瓶餵(擠奶出來請人餵)
但因為我無後援,自然就沒有瓶餵這個選項
至於母乳比配方營養有抗體,對我們來說不是最堅持的點
而是有餵母乳有賺到,配方當然也好
反而母乳比配方省錢這一點,是最有感的
雖然沒比價過不知道,但可以不用知道奶粉的價格就餵到娜醬離乳,也是種幸運與幸福
沒生過,真的不知道自己的體質是有沒有奶、奶多不多、夠不夠
生產前想得很美好「如果奶夠就餵,如果不夠,就餵配方。不需要為了奶而憂鬱,這樣不值得」
不過生了之後,就體會到了箇中甘苦,現在想想,不憂鬱還真是難
每次看到別人一擠就好幾百ml的奶,就更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奶
我生第一胎、第二胎都一樣,擠再多都不超過100ml(而且是雙邊)
這還是最顛峰的狀態,平常要擠可能都20、30ml這樣
在台灣時,醫院都說「媽媽再加油,不然不夠寶寶喝哦!我先幫妳補配方,妳擠好奶就送過來」
也接受護理師的建議,設定鬧鐘每四個小時擠奶
後來還因為奶量一直上不來,依建議調整成每三個小時
「是不是妳的擠奶技巧不對?所以才擠不多?」
這個問題妳有的,我當然也有
毛心潔醫師的母乳衛教影片一看再看、請護理師幫忙看、甚至請通乳師通乳
無論是機器擠乳、手擠乳,都一再檢討,整天懷疑自己到底是哪裡錯了
只要小嬰兒娜醬一哭,就害怕是不是我餓到她
除錯之後,知道不是擠奶技巧的問題,那就變成
「一定是妳給自己壓力太大了啦!」
擠奶擠到受傷、草莓奶也都在生娜醬的頭一個月發生了
當時渡部桑陪在身邊,看到我凌晨要起來好幾次擠奶,心疼不已
他「晚上也不能睡,一定要起來擠奶嗎?」
我「對啊,因為我的奶不夠,要追奶就必須這樣」
他「天啊台灣都這麼嚴格嗎?這樣逼一個剛生完孩子最需要休息的女人?」
我「不是不是,是我要求的,我告訴醫院我想要全親餵,這是護理師給我的專業的建議,不是他們逼我,如果我說我要混餵或是餵配方,醫院當然會尊重,我也不用這樣追奶」
我真心感謝護理人員,娜醬也的確讓我全親餵到她自然離乳
所以一直認為「那樣的痛苦是必須的,好在有堅持下來」
每個媽媽無助時的自救,我也都做過
尋求專家的建議,要怎樣才能追奶、有足夠的奶量呢?
「多刺激多擠乳,製造需求就有供給」還有「充足的睡眠與好心情」
這兩件事多麼矛盾,以致於我選擇了任何一邊,都在後悔、責怪自己
我睡多了,就怪自己沒有半夜起來擠奶,一定是這樣才沒有奶
我為了擠乳犧牲睡眠,就怪自己一定是睡不夠沒休息到才沒有奶
因為這樣壓力太大而哭了,就更怪自己一定是我沒有保持好心情害的
我以為我是因為少奶、需要追奶,才一直被「擠奶」追著跑
但我的朋友並不是少奶體質,她說她在台灣生產也是不停被要求「擠奶!擠奶!擠奶!」
甚至她懷疑「我奶量很夠啊!親餵就好,為什麼還要擠?」
「妳要趁現在奶夠的時候多擠出來冷凍啊!妳怎麼知道何時會掉奶,到時就不夠寶寶喝了」
所以奶明明很夠,她仍然倍感壓力
話鋒一轉,最近在日本生產完的我們,異口同聲
「在日本生好輕鬆啊,醫院還叫我不要去擠,不然會受傷」
我知道自己是少奶體質,第二胎一樣有要擠奶來追奶的心理準備
因此在日本的醫院生完後,我問護理師擠奶相關問題
日本的護理師「咦?為什麼要擠奶?」
我「因為我這一胎一樣想全親餵,我怕我奶不夠」
護理師「妳不用擔心,妳都有在親餵,就會夠寶寶喝的」
我「可是我第一胎時一開始也是不夠,是靠著一直擠才成功全親餵的」
護理師仍然持著懷疑的態度勸退「還是不建議擠奶哦!要擠的話,單邊不要超過10分鐘,不然受傷了就得不償失了」
在台灣時我相信台灣專業的護理人員建議擠奶
在日本時我仍然相信專業,所以就真的不擠奶
但我心裡忐忑不安,怕不夠怎麼辦
日本護理師看出我的疑慮,教我親餵前先量寶寶體重
親餵時即使寶寶尿濕尿布,也不要換新的尿布,就這樣等餵完後再去量一次體重
計算喝入的奶量,再決定要補多少配方
例如寶寶一餐要喝60ml,親餵前量寶寶體重是3000g,親餵後是3030g,就再補30ml配方
還有親餵的時間,單邊餵5分鐘,餵完換邊也是5分鐘
我「5分鐘真的夠嗎?」
護理師「夠的,親餵不需要餵很久,餵太久的都是當奶嘴在吸,而不是真的肚子餓。妳如果覺得不夠,就餵5到10分鐘,單邊最久不要超過10分鐘」
有這麼明確又科學的判斷方式,讓我很安心
雖然我們都知道,育兒不用搞得像在做化學實驗,不是照公式走就會有一樣的結果
但對於我最徬徨最無助的這一塊,有個SOP可以照著走,心理負擔輕很多,不用去懷疑自己又是哪裡錯了
還有我也要請大家不要誤會,日本並不是要求每個產婦都要去量寶寶體重,一一計算
是因為我有「不知道寶寶喝了多少」的疑慮,所以醫院才這樣建議
就像在台灣時,也會有「量尿布量,收集一整天的尿布秤重」來判斷奶量夠不夠一樣,只是一個方法
而這個方法完全解決了我的不安
在日本住院時,護理師要我「不要半夜起來擠奶」
要睡得夠、休息夠才有力氣照顧寶寶
我很聽話,也真的得到了良好的休息品質
少奶是煩惱,奶太多也是煩惱
日本對於奶多的媽媽們,也是要求不要擠奶
「真的漲到很痛、不舒服的時候再擠一點出來,擠到不會痛就好,不要擠太久」
太郎出生的頭一個月,我還是擔心自己會不會餵不飽他
常常量他的體重,一邊遵守醫院的衛教「不要擠奶,正常親餵即可。有追奶需求時就在親餵後各擠5分鐘。」
很快地我就知道自己完全不需追奶,因為太郎體重快速增加
快到回診時醫生說「我以為我看錯,又再量了一次,他大好快哦!」
擠奶在台灣很普遍,幾乎是每個要餵母乳的媽媽必經之路
但是在日本和朋友聊天,發現擠奶比較像是這樣的感覺
「因為孩子生嚴重的病住院,無法親餵,又想要給寶寶抗體,所以需要擠奶,每天送去醫院給寶寶」
一般餵母乳的媽媽甚至根本沒有擠過奶
當然,我的母乳過程感到第一胎辛苦、第二胎輕鬆,也有可能是因為有了經驗所以第二胎自然順利
(像是寶寶含乳正不正確、哺餵姿勢這些,第二胎就熟練了,沒有和寶寶磨合的痛苦期)
除了上面寫的之外,我覺得還有一點最有差
就是「旁人的關心」
在台灣經歷各種奶的不舒服後,好不容易親餵好像順利了點
又馬上被關心「妳奶夠不夠啊?我看她好像還想喝」
就立刻掉奶掉到擠不出來
一掉奶就憂鬱,一憂鬱又會被說「看,妳就是這樣才會沒有奶,妳要放輕鬆才會有奶啊」
然後惡性循環,對,就是我的錯,別人都可以,我做不到就是我的問題
不過在日本,因為人與人的距離感(其實我是想說尊重,但想了想,距離感更合適)
旁人不會輕易說出這些話,不管是渡部桑的家人或是路人,都沒聽過這樣的「關心」
所以心情超好!這才真正體會到什麼是「心情好,奶就來了啊!所以妳要保持好心情啊!」
沒有一些限制、禁忌,也是一大原因
朋友說,上傳個喝咖啡的照片,就被問是母乳畢業了嗎
但在日本,只要不喝酒不吸毒就好了,咖啡拿鐵都不需忌口
我第一胎時吃巧克力後好緊張,又加上塞奶,整個怪罪在巧克力身上,之後也不敢碰
但現在發現吃巧克力不會塞奶,只會心情很好
寫這一篇,很怕會被當成批評台灣,美化日本
但其實是看到好多台灣的媽媽們,在母乳這條路上走得跌跌撞撞,真的很心疼
自己也走過這條路,如果能重來一次,我也想回到過去
告訴以前那個和母乳奮戰的我「其實可以不用那麼辛苦,妳已經很好了」
不是非得經歷痛苦才有資格當媽媽
不是因為妳是媽媽,就應該承受這些痛與委屈
我們容易把痛苦與偉大聯想在一起:因為媽媽為了生養我這麼痛苦,所以媽媽很偉大
第一胎半夜擠奶擠到哭,我是多麼想念自己的媽媽,覺得當媽媽真的太偉大太偉大了
但現在我更希望偉大可以和快樂連在一起
因為媽媽這麼快樂,所以媽媽很偉大
我多希望媽媽不要為了要給我母奶而受苦
相信孩子也是這麼想的「無論媽媽是選擇什麼方式養我長大(配方、混餵、母乳親餵、瓶餵),只要媽媽快樂,我就快樂」
照片:我每次餵太郎的時候,娜醬就會拿著繪本過來旁邊讀給太郎聽
照片是我在躺餵,娜醬正拿著我和渡部桑的相片書在跟太郎解釋
(至於為什麼是躺餵,因為躺餵最輕鬆省力,每一個「這樣帶小孩好輕鬆」都是我的小確幸
因為輕鬆我就有好心情,這樣小孩就比我更快樂)
判斷換奶嘴頭 在 圖藍奔小姐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科摩多 #潛水意外
#我很好不用擔心 #檢討文
#DivingAccident #KomodoIslands
一晃眼一個月就過去了,其實心裡一直在想到底要不要寫這件事。在上回的科摩多船宿某支潛水,發生了裝備故障的的事件,不同一般的小故障,整個情況很粗暴,而且是發生在自己身上。
我是沒什麼事(活下來了XD),但一旁的教練及潛友也讓我感覺到這件事的嚴重性,不是我的危機感比較低,只是在意的不是那最糟的結果,欸再怎麼糟不過就是掛掉罷了,不要再想了啊哈哈,只是那當下的危機處理,真的需要時間好好檢討,所以從上來後就一直在回溯剛才是到底發生什麼事。
其實這週末要口試,就是導遊領隊這兩件事,很想趕快 get it over with, 每年都考個什麼讓生活充實,一年緊迫個幾個禮拜有助身心。
準備考試之前,為了保持我潛水紀錄專頁的完整性,及不要再想到底要不要寫這件事,速速寫下這個水下噴裝備的經驗,趕緊 move on ahhhhh。
其實我有得到裝備廠商的慰問禮物,小卡片實際是寫壓驚用的,老實說感覺不好😢,但還是謝謝了,意外真的就是意外,衰小碰到沒有什麼好怪隔壁小明老王的。
跟我出遊潛過水的人都知道,我就是那個很會落單的豬團員,也因為如此多數事情自行處理沒有問題。這回不算是自己又去找香格里拉,畢竟科摩多的流非兒戲啊,尤其一開始下潛在 mid-water( 海中間沒有參考物),我眼睛盯著導潛,跟在其他團員後面,準備頂流下潛到定點礁。會說科摩多潛水最好有些經驗,大概就是沒有人會有空在那裡慢慢等你/妳做耳壓平衡,下潛速度也大概是一般的兩倍,下不來被流帶走大概就是放棄回船上等大家啦。
跟著下潛,好險沒有帶大相機,就一支270桿上架的Gopro,下去沒幾秒耳朵就超痛的,覺得大家是自由落體嗎,我耳膜還是跟正常人一樣需要時間啊。總之我看大家都 30米 touch down了吧,每位蛙鞋都是向前猛踢沒停,那塊定礁還離大家大概7、8m,離我至少15m,最後一次看錶我人在 20m。把水下位置看成一個立體四方形,我與大家的距離就是斜對角差個10-15m左右。
這時意外就發生了。
我先聽到一個爆破聲,其實這在岸上很常聽到,大概就是爆管吧,岸上就很大聲了,水下更大聲。每次在岸上別人爆管我都會想為什麼每次都是岸上爆,水下怎麼好像都沒看過,沒事就是別想這些有的沒的!
爆破聲後我的Air2開始狂噴氣,要注意是Air2,不是一般充排氣閥。
😎 Air2 是把備用二級頭結合在充排氣閥上的一個設計,因此調節器可少一根管子;當潛伴需要備用氣源時,本身自行改吸Air2,再把主二交給潛伴。
這裡的狂噴氣是像直接開氣瓶的那種噴法,而且這船上的打氣都打到250bar以上,再怎麼省氣也經不起這種噴法。
PADI有教,這時候該怎麼辦呢?
SOP,不疾不徐如我,做教練絕不能慌張(到底誰在看),當機立斷拔除充排氣閥/Air2 的管子,一手斷了它的出氣口。
杯具了...
一拔管,我的二級頭立馬從我嘴裡「噴」飛,開始在我四周飛舞,連抓都抓不到!當下真的好希望有沒有人會抬頭往後看一下我這位落難潛水員,這整團白泡畫面不常見啊!誰來給我一隻手...
我嘗試看錶看自己離水面多遠,什麼都看不到只有白泡,上下左右都只有白茫茫的一片,連一絲陽光都沒有。只記得最後一次看錶我人在20米,團員們在我的斜角遠處往前「狂」踢,自知被救援機率幾近零,而且我連自己上下左右都分不清楚了,更別說我已經處於肺部斷氣的狀態 ;剛二級頭從嘴噴出就已經先嗆水,死命抓回二級頭想從噴氣中吸氣,那個氣壓真的是別傻了,連面鏡都快噴飛,靠近就是再度嗆水而已,整個二級頭連抓都抓不住。當下心裡還一直罵PADI(不忘罵人),考教練的幾項基本動作就是要大家從噴氣中擷取空氣、充排氣閥有問題就拔管啊。哈哈,凡事都有個但書。
既然都不知道自己是上是下了,那個氣瀑根本人型水中推進器,而且是下潛中發生的事,BC早已洩至零空氣,當下自己花了些時間想該怎麼處理,深度一定更深了些又是負浮力,最後認定不覺得自己能讓這一切回復正常。
決定放棄那刻,開始脱配重。
手上舉往自己認為是上升的方向踢,如果當時有人經過看到應該會想是哪裡來的氣團水柱🌪。
而且我什麼都看不到,好怕有船經過,等等還沒上去就被撞,好多好多擔心!整個煩躁又喝水,而且我還吸了口Air2,心想上升BC膨脹可以生點空氣給我嗎,結果就是吸塑膠奶嘴的感覺而已😭,心好苦。
一浮上水面趕緊往BC裡吹氣,邊咳邊吹,看到兩艘船朝我開來,一艘還是C組團員,他們船先到,我趕緊抓著氣船旁邊的繩子吊著狂咳,把剛剛水下沒咳的咳完,邊跟船員說我配重丟在底下,船上有個好朋友還以為我只是配重掉了沒辦法潛水,這人好不幽默。
第二艘也馬上到了,趕緊換另一艘,讓C組跟上其他組的潛水進度,船員幫我關氣瓶,我脫裝備,爬上船,開始邊咳邊擔心自己肺部會不會受傷這件事,畢竟我也沒有在那裡Ahhhhh那個CESA(緊急上升用),都分不清楚東南西北了,還「啊~~」什麼,但我真的很擔心,畢竟嗆水咳嗽,能不憋氣嘛!
一上主船邊咳邊檢查我的裝備,還放到水箱裡去測試,正常耶!這時的我大概快崩潰了,是裝備中邪還是我啊!
沒多久理應是我的潛伴的K先生站在dinghy(充氣船)上往我們主船過來,手裡還拿著我的270桿及Gopro,旁邊還有我的配重,哈哈哈哈哈哈哈天啊我還真把我的身外物給忘的一乾二淨了😅。
既然裝備沒事,gopro也失而復得,潛伴也在,那還等什麼,所以我穿上裝備又跳上dinghy !去試試看裝備也好,還有幾天要潛呢!人才上去準備開船,又一聲爆破!果然是故障了啊我的一級頭😓。
又爬回主船,換了套船家提供的調節器,其實我原來配置的發射器也沒電了,換了有殘壓表的調節器也瞬間覺得安全多了,就再下水繼續檢討剛剛的狀況,順便看魚魚🐟風景,趕緊渡過這一遭。
當然心裡還是很多疑問,尤其是這麼高價的調節器,而且我還是個不偷懶會定期保養裝備安全第一的潛水員。
最後調節器廠的檢查後的回覆是墊片翹起來,我的疑問算是沒有得到什麼解答,也算是意料中欸。
我把關於調節器的百科都研究了一回兒,網上也查了各個事件相關資料。也發現其實PADI 有潛水問題的申報機制還滿好的,可提出問題一起檢討,品牌裝備廠及授課教材也才會持續進步。(額外發現)
沒有要講什麼調節器,尤其一級頭的組裝或是功能介紹(讀超多),這回就是分享一些經驗,畢竟水下的事誰也說不准,除了裝備本身的穩定表現外,意外有些時候是防不勝防的。
再貴,統計使用起來再穩定的裝備也是一樣,哪家都有機會,潛水員自己的危機處理能力才是真的,靠別人還不如靠自己。
所以😏,終於要講重點了(全然個人意見)。
以後如果遇到裝備 Free flow,要先判斷是瘋狂噴、還是小噴、BC有沒有自動充氣、所在深度、及來不來的及排氣維持深度,綜合以上再判斷要不要拔除充排氣閥管。
尤其是使用Air 2的人,我們沒有備二來一起幫忙洩壓,但也有個好處,一級頭故障,無法把氣瓶壓力轉為中壓時,好(似)不會影響BC 自動充氣這件事,就是噴出Air2而已。
當時也有想到是不是該立刻再把管子接回充排氣閥,當下沒有做的原因第一個是我已經嗆水,不覺得自己有那個力氣可以把管子硬接回去;第二是白茫茫什麼都看不到也沒有氣了,怕浪費時間做無謂的事情;第三也是最擔心的,就是怕接回去,換BC被灌飽。
再來就是水下意外最怕的肺受傷,雖然上來後狂咳嗽,覺得肺不舒服,很擔心自己憋氣這件事,其實也是無礙,因為我在水下不是吸飽氣才斷氣源的,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吸不到氣還嗆水的情況,所以肺部也沒有多餘的氣體會因為快速上升而膨脹,進而造成肺部受傷。
而這次落單不是我故意的,所以這回就不檢討了😌。
整齣戲從爆聲到上水面共花了約莫一分半鐘。
大致就是檢討這些,提供給同是潛水員的朋友們參考,也希望大家沒事不要遇到這種鳥事啦。
————————————————————
😙 至於我的gopro,及配重是如何在短時間內現身又被撿回的呢?
我是潛水B組的團員,第二組下水;A組則為第一組,C組為最後一組。
B組的導潛水下經過某個路段時,正停下來找東西給團員看,一支gopro從他頭前緩緩落下,他伸手接住插進他的配重帶上,過沒多久,一串配重也落下,他也撿起來圍上腰間。他後面的團員們對於水中有東西落下的畫面感到疑惑。
潛伴K先生發現我失蹤回頭尋找時,剛好遠遠看到B組導潛身上插的那根270小白桿及gopro,踢過去後發現我的配重也在他身上。K先生就拎著我的東西上水面,剛好遇到那艘送我回主船的船伕,就一道回來問我是怎麼回事了。
所以後來也不用多說什麼,ABC組多少都有參與到我的潛水落難記啊,哈哈。
圖文/
準備考試來咖啡店看雜誌也算是一個開始XD,我是一個很抗拒考古題的人,希望考官可以入套跟我聊我想聊的。
判斷換奶嘴頭 在 Sunny Huang - IBCLC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4月份回覆留言內容:美國汙染嚴重自製副食品也不安全該怎麼辦、乳頭白點破掉餵奶後放灼燒疼痛正常嗎、早產寶寶吸吮力不夠親餵吃不飽怎麼辦/滿月後還能追奶嗎、男寶寶包皮需要翻開洗嗎、吃-玩-睡或吃-睡-玩哪個更正確、高風險族群寶寶不能喝奶粉嗎/如何判斷水溫70度、寶寶幾個月可以吃海鮮、乳頭尺寸小只能靠乳盾嗎、如何定義連續三天成功陪睡、奶睡會否讓寶寶的腸胃無法休息/奶睡吐奶會否影響健康、寶寶吸奶嘴三分鐘後入睡還需要睡眠訓練嗎、滿月的寶寶每次吃完奶護理後又餓了哄不睡怎麼辦、安撫寶寶的抱法會造成吐奶嗎、寶寶胃食道逆流後需要右側臥拍背和清理口腔嗎、8個月寶寶放入嬰兒床一起翻身扶站是否還未想睡、配方奶寶寶厭奶更換奶粉品牌有無幫助、3個月混合餵養寶寶開始抗拒奶瓶後使用控速瓶餵會否重新愛上奶瓶、50天混合餵養是否有機會實現全母乳、請問影片裡的奶嘴品牌、5個半月寶寶只會匍匐前進不會高跪爬有關係嗎、哺乳媽媽何時可以噴香水、乳頭有小水泡是小白點嗎、嬰兒期寶寶除了陪玩該怎麼開發智力、早產20天再加上乳頭扁平無法latch該怎麼辦、預防尿布疹藥膏可以一直用嗎/能否改用凡士林、防曬油會否影響維他命D吸收/每天上太陽15-20分鐘會否曬黑/一定要直曬太陽嗎、7個月寶寶一直吃書怎麼引導、寶寶自己吃東西食物卡在上顎怎麼辦、給寶寶坐Jumper有壞處嗎、國外流行的sensory play必要嗎、懷二胎奶量下降如何追奶或該退奶、孕期媽媽日夜顛倒會否影響寶寶出生後的作息、4個半月寶寶一到人多的環境就容易哭該怎麼鍛鍊、Sunny老師是否贊成杯餵、剖腹產建議幾周生產、寶寶衣物可以跟大人同用一台洗衣機嗎、salmon/cod重金屬含量高嗎、寶寶發展到什麼程度才需要穿鞋、寶寶喜歡抓大人眼鏡怎麼辦、喝水沒營養會把胃喝涼嗎、母乳寶寶的第一口奶粉需要選適度水解嗎、媽媽喝冰的母奶會變冷嗎、早產寶寶還不會吸吮適合控速瓶餵嗎、1個半月寶寶長牙母乳瓶餵需要刷牙嗎、玩具要一次給一種還是全部一起給、4個多月寶寶吃手又長牙該讓他吃手還是給磨牙玩具、二寶出生後是否需要戒斷大寶親餵以免寶寶造成依賴、寶寶容易溢奶且吃吐出來的奶渣平躺是否容易SIDS/為什麼CPR建議通暢呼吸要側躺跟寶寶嗆奶建議平躺互相矛盾、寶寶只會往後爬不會往前爬算達標嗎、11個月寶寶什麼東西都放嘴巴是否可以塗苦味避免他吃、親餵追奶餵完奶後是否要再排空、寶寶吃了奶粉後大便都是水便正常嗎、6個半月寶寶任何玩具放嘴裡咬一下就大哭大叫怎麼辦、母乳裡面的鐵質是否跟維他命D一樣的方式補充、混合餵養寶寶喝完配方奶後是否要給水、後躺餵會否壓到寶寶肚子導致不舒服或溢奶、可以用沖奶粉機器泡奶嗎、寶寶清醒時一直跟寶寶講話唱歌會否導致寶寶過度疲勞、7個月寶寶能否一餐BLW一餐湯匙餵、40歲二胎的母乳產量會否隨著年紀越少、混合餵養想轉全親餵是否要先power pumping追上奶量再親餵、1歲之後可否用全脂牛奶代替配方奶、可以用60度溫奶器溫奶嗎、可以親餵和奶瓶交替使用嗎、吃玩睡的順序和作息時間是否可以彈性調整、半夜擠出來的奶可以放3-5小時再喝嗎、7個月寶寶喝水會吐出來/該怎麼讓寶寶喜歡喝水、母奶超過6個月後是否營養就不夠了、聽說躺著餵奶會導致孩子地包天是真的嗎、親餵奶陣時不滴奶代表奶少嗎/二胎奶量上不來和剖腹產有關嗎、6個月寶寶有吃手習慣該怎麼幫寶寶洗手/要多頻繁清洗?📢 快來訂閱我的頻道:http://bit.ly/2kttyum
本影片僅供教育使用,不能取代醫生診斷。請向醫生或其他合格醫療人員諮詢您的病情。
立即預約「 Sunny老師線上泌乳門診哺育諮詢 」
無論妳在國內或海外,透過線上視訊互動方式諮詢(Video Chat),讓Sunny老師即時專業輔導,解決妳遇到的母乳哺育問題!預約視訊諮詢服務:https://forms.gle/AphbHvtcv5Y2Rr4EA
Sunny老師的Amazon Store (推薦清單不定期更新) https://www.amazon.com/shop/sunnyhuang-ibclc
「寶寶為什麼吐奶 | 寶寶溢奶/吐奶/反酸/胃食道逆流的護理及預防」影片連結:https://youtu.be/8xyE1WWBiI4
「寶寶Teething長牙痛該怎麼辦 | 關於寶寶長牙你一定要知道的事」影片連結:https://youtu.be/vT2pDZ9OpR0
Sunny老師簡介: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
Lamaze拉梅茲國際認證生育講師LCCE
DONA國際認證分娩陪產暨產後照護DOULA
美國紅十字會認證成人嬰幼兒急救、心肺復甦術、自動電擊器講師
廣告利益揭露:透過鏈接產生之符合的購買行為,我們可能會獲得合作網站提供之廣告佣金。
#Sunny回覆留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wVwKSbQ3AM/hqdefault.jpg)
判斷換奶嘴頭 在 Sunny Huang - IBCLC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月份回覆留言內容:使用RT保護罩nipple shield需要滴乳汁幫助貼合嗎、補餵dream feed完是否要拍嗝和口腔清潔、寶寶容易吐奶能否使用控速瓶餵paced bottle feeding、2個月寶寶睡眠儀式後睡1-2小時內就醒來無睡意怎麼辦、寶寶越早吃副食品是否越不容易過敏、RF吸出血怎麼辦、含氧化鋅屁屁膏可用來日常防護嗎、10個月寶寶吃的副食品鐵含量低可否補充維他命、寶寶多大改爲先吃副食品再喝奶、大人陪睡一離開寶寶就清醒是慣出來的壞習慣嗎、未滿月的寶寶該停止睡前哭鬧的RT安撫嗎、惡露多會影響奶量嗎、如何判斷幾點擠的奶為早上奶或晚上奶、寶寶吸奶時含著RT做左右前後拉扯怎麼辦、曬屁股不穿衣服寶寶肚子會著涼嗎、影片中提及的文章連結在哪裡找、5個月寶寶半夜醒來翻身趴睡需要把他翻為仰躺嗎、第一次生產可以找Midwife嗎、2個月大的純母乳寶寶需要喝水嗎、6個月還不會坐穩的寶寶可以在大人用餐時間長時間一起坐著嗎、新生兒可以長期喝冷藏奶嗎、生產後已開奶/補充卵磷脂/吃發奶食品但還是奶量低是否為體質關係、斜坡枕wedge pillow會影響寶寶的脊椎發育嗎、寶寶吃米精多久後可換成其他食物、6個月寶寶實行BLW吃到質地粗大食物會吐奶該怎麼辦、15/15/3和寶寶的餵奶時間如何安排、寶寶幾歲戒奶最好、一邊親餵另一邊用集奶器接奶是否剩下的奶水不夠寶寶喝、哺乳媽媽真的不能吃避孕藥嗎、半夜親餵完需要包包巾嗎、寶寶長牙親餵咬RT受傷怎麼辦、塞奶時可否使用電動牙刷或震動洗臉儀鬆動腫塊、寶寶洗澡一定要在早上嗎、母乳媽媽吃太鹹寶寶腎臟會受不了嗎、4個半月寶寶親餵只喝5分鐘真的有喝飽嗎/側躺餵寶寶只轉頭但身體仰躺會否影響脖子發育、5個月寶寶突然不吃奶嘴只接受親餵奶睡怎麼辦、造成雷諾氏症的原因和緩解方式、7周大寶寶白天不願意自己一個人玩怎麼辦、類固醇Betamethasome可以擦口水疹嗎、哺乳期間媽媽可以補牙嗎、包包巾可以改成直接固定手臂就好嗎、6個月大寶寶會搶湯匙是否可以嘗試自主餵食、6個月寶寶剛長牙就需要用牙膏嗎、媽媽喝豆漿對男寶寶有什麼影響、擠奶器擠奶可否邊按摩RF/奶陣時可否按壓/RF是否需要排空、1.9歲寶寶刷牙時會吸牙膏該怎麼辦、選擇擠奶器喇叭投影片裡的10mm跳到28mm指的是什麼?📢 快來訂閱我的頻道:http://bit.ly/2kttyum
本影片僅供教育使用,不能取代醫生診斷。請向醫生或其他合格醫療人員諮詢您的病情。
立即預約「 Sunny老師線上泌乳門診哺育諮詢 」
無論妳在國內或海外,透過線上視訊互動方式諮詢(Video Chat),讓Sunny老師即時專業輔導,解決妳遇到的母乳哺育問題!預約視訊諮詢服務:https://forms.gle/AphbHvtcv5Y2Rr4EA
Sunny老師的Amazon Store(推薦清單不定期更新) https://www.amazon.com/shop/sunnyhuang-ibclc
Sunny老師簡介: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
Lamaze拉梅茲國際認證生育講師LCCE
DONA國際認證分娩陪產暨產後照護DOULA
美國紅十字會認證成人嬰幼兒急救、心肺復甦術、自動電擊器講師
廣告利益揭露:透過鏈接產生之符合的購買行為,我們可能會獲得合作網站提供之廣告佣金。
#如何判斷幾點擠的奶為早上奶或晚上奶 #新生兒可以長期喝冷藏奶嗎 #Sunny回覆留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nhJB4pSvQk/hqdefault.jpg)
判斷換奶嘴頭 在 Sunny Huang - IBCLC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月份回覆留言內容:寶寶喜歡單邊RF且奶陣不同步怎麼辦、四歲咬指甲也可以用吃手的方式戒除嗎、塞奶除通後RF痠痛正常嗎、寶寶睡著時大便需要叫醒換尿布嗎、如何區分猛長期與脹氣、白天設定起床時間未醒要特別叫起來喝奶嗎、4個月對玩具沒興趣大人如何引導、催生是否比自然順產痛、寶寶躺著吃手不睡怎麼辦、寶寶熟睡無法dream feed怎麼辦、早產兒矯正年齡1個月還不太會吃手怎麼辦、卵磷脂為何會造成紅屁股、RF有零星硬塊是否可以熱敷、疫情導致寶寶沒接觸外人將來是否會怕生、寶寶吸吮下嘴唇是否需要干預、寶寶吃手是否需要把手套拿掉、5個月親餵不接受瓶餵怎麼辦、現擠母乳與冷凍母乳食用順序為何、安撫奶嘴多久要全部換新/鵝口瘡後一定要丟掉嗎、寶寶睡過夜後媽媽半夜不擠奶是否會回/退奶、4個月寶寶喝水給水壺還是水瓢餵、35周早產現在2個月做tummy time是否太遲/扁頭綜合症是否能挽救、1歲後用餐應該先吃輔食或先喝奶、寶寶清晨轉動發出聲響卻沒清醒是否要主動補餵或等待、半夜退奶如何做才不會堵奶、是否有人吃奶嘴到6歲咬合依舊正常、產後護理應該要持續到滿月嗎、早產兒未達到吃副食品指標/最晚何時一定要開始練習離乳飲食、親餵是否可能過度餵養/該限制寶寶喝奶嗎、寶寶4個月醫生建議在奶裡添加米精/與Sunny影片中建議衝突、如何測試寶寶是否有能力自己把副食品從舌頭前端送至後端、親餵大寶後再擠奶餵二寶是否會過度刺激造奶、可以從寶寶出生起直接擠奶出來瓶餵嗎、孕婦維他命的維D含量只有500iu如何補到6400iu、可以把RT去角質當成平日護理預防小白點嗎、4個月已提供食物泥後還可改成BLW嗎、1-2月大寶寶掐著胳肢窩抱起來安全嗎、寶寶脫水除了水奶可以餵母乳或奶粉嗎、後躺餵結束需要豎抱15分鐘嗎/餵完奶後可以直接放入Bobby lounger或要先豎抱/半夜餵完奶後一定要豎抱嗎、寶寶為什麼不能喝果汁、起床立即餵奶是寶寶一有反應就餵還是等寶寶叫人再餵、高需求寶寶是否必須訓練不抱、心肺復甦術過程看到異物在喉嚨卻摳不出來怎麼辦、RT凹陷嚴重該如何判斷RT尺寸、哽塞急救時如何判斷正確胸線位置、是否可以同時使用傳統湯匙餵法與寶寶自主離乳法、使用乳盾需要拍嗝嗎、側躺睡是否容易壓迫而塞奶/親餵需要額外補充鈣片嗎、寶寶需要固定時間吃藥如何搭配作息調整、全親餵是否可以減肥/母奶營養會影響嗎、2個半月可能厭奶期嗎、乳腺炎發燒可以餵母乳嗎、應該寶寶一出生就使用nipple shield嗎、寶寶喝完奶很快睡著該採用哪種睡姿以防吐奶嗆到食道、新生兒坐著對脊隨不好嗎、寶寶喝完奶直接睡著了需要叫醒做tummy time嗎、反覆塞奶該怎麼辦/長期補充卵磷脂是否對寶寶有影響、RT水泡挑破也無法完全消除怎麼辦、媽媽生病後奶量下降嘗試各種方式追奶無效怎麼辦。📢 快來訂閱我的頻道:http://bit.ly/2kttyum
本影片僅供教育使用,不能取代醫生診斷。請向醫生或其他合格醫療人員諮詢您的病情。
立即預約「 Sunny老師線上泌乳門診哺育諮詢 」
無論妳在國內或海外,透過線上視訊互動方式諮詢(Video Chat),讓Sunny老師即時專業輔導,解決妳遇到的母乳哺育問題!預約視訊諮詢服務:https://forms.gle/AphbHvtcv5Y2Rr4EA
Sunny老師的Amazon Store(推薦清單不定期更新) https://www.amazon.com/shop/sunnyhuang-ibclc
Sunny老師簡介: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
Lamaze拉梅茲國際認證生育講師LCCE
DONA國際認證分娩陪產暨產後照護DOULA
美國紅十字會認證成人嬰幼兒急救、心肺復甦術、自動電擊器講師
廣告利益揭露:透過鏈接產生之符合的購買行為,我們可能會獲得合作網站提供之廣告佣金。
#寶寶躺著吃手不睡怎麼辦 #半夜退奶如何做才不會堵奶 #Sunny回覆留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q1o6wISlyA/hqdefault.jpg)
判斷換奶嘴頭 在 小獅王辛巴Simba - 很多媽咪詢問小編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很多媽咪詢問小編,到底寶寶什麼時候應該更換奶嘴尺寸? 下圖整理了基本更換建議給大家參考,若真的沒有頭緒就可以按照建議時程來進行尺寸更換。 ... <看更多>
判斷換奶嘴頭 在 [寶寶] 9M多需要換奶嘴頭的大小嗎?-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寶寶目前9M10D,還在使用貝親SS的奶嘴頭,一直是全配方奶。 體重9kg(6M打預防針時也是9kg,這三個月沒長肉但是有長高)。 一天四餐(約喝180-210ml) ... ... <看更多>
判斷換奶嘴頭 在 [寶寶] 奶嘴頭更換問題請益-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寶寶目前2m11d,已經快6公斤了
出生以來一直都喝很快,吸吮力也很好,幾乎都可以喝完
在月中的時候一直被護理師稱讚說「餵他的時候很有成就感」
一開始是用月中的奶瓶
但原本有想搭配親餵的關係被推薦說換成寬口的奶嘴頭
(但後來初次泌乳時間較晚加上媽媽貪睡奶量沒上去
寶寶已習慣瓶餵的輕鬆喝奶不想努力了就沒辦法親餵)
爸爸隨便選買了小獅王的回來
後來查詢才知道小獅王的奶嘴頭算是流速非常快的
有覺得擔心而問護理師是否該換小一號的奶嘴頭過
但護理師說沒溢吐奶沒嗆到就沒問題,而寶寶也真的沒有
於是就一直用買奶瓶附的小獅王S奶嘴頭至今
但可能是用久了,這兩天終於(?)發生了幾次嗆到的情形
有點猶豫要換成哪一種
換小怕寶寶喝到生氣,厭奶期提早到來
三個月左右好像可以換成十字?
因為是40週以上才出生的寶寶,有些進度都滿快的
離三個月也沒幾天了,不知道是否該直上十字
但現在已經是180可以10分鐘內乾杯(含中斷拍嗝)的速度了
怕換十字會不會吸得更快?
有時候喝太快好像會還來不及覺得飽足,已經喝很多了,喝完還是會大哭
不過輕鬆喝奶也很久了,可能吸吮力有變弱也說不一定……
喝奶狀況補充:
我家寶寶餓了的時候哭聲大概是「呃喝呃喝呃喝(漸強)啊~~~~」
然後中間喝奶被我強制中斷拍嗝的時候
也都很快會生氣哭「嗯內!嗯內!內內!內~~」這樣
最近完全喝完後也會「嗯內」地哭,所以判斷是還餓還要喝
但通常抱著拍一下後就不哭了,所以猜是喝太快飽足感還沒上來
(話說想喝ㄋㄟㄋㄟ就是內內的哭聲這點一直覺得很好笑XD)
重新整理一下問題:
喝很快,喝很急,喝不夠會生氣的寶寶,奶嘴頭該換哪種?
1.換小一點讓他喝慢一點,比較有飽足感,但可能因為喝不到生氣不喝
(要換小不知道貝親s比較好還是小獅王ss比較好?或是小獅王s新的可能好一點點?)
2.直接換十字讓寶寶自己控速,但有喝更快的可能性,不知道是否更會容易嗆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79.19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46106222.A.24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