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兼職幫谷歌做案子或到矽谷實習+累積管理經驗當導師或收實習生+ 我的第一個 #駭客松
填問卷👉 https://bit.ly/3i9HaFt
報名👉 https://internly.xyz/
我雖然當過不少科技類比賽的評審,但其實還真沒參加過那種48小時從零到一做出軟體產品的駭客松,只有去幫參加的屬下加油,還有在韓劇Startup裡面看過(歪樓~我其實比較喜歡男配角治平,不過創業家的影集,創業家追妹還是要贏創投的啦,合理!😝)
剛剛直播大家有看到嗎?我有認真講外商科技公司的履歷面試喔。直播後有個粉絲問我說要怎麼不斷進步,其實就是遇到不會就學習!
像我最近得到了 #亞洲矽谷 的獎學金,到矽谷有名的創業學校 Draper University 參加兩週的創業課程,課程的一部分是要做駭客松,所以我就開始了我的第一個駭客松!
你是不是想找某工作,但就缺某些經驗的?硬體產品經理想轉軟體、但軟體經驗不足,專案經理想轉產品經理、但像樣的產品經理經驗不多,或是行銷想轉數據科學家、但沒有分析經驗,想帶大團隊,但過去管理經驗不夠多?
我們的概念就是,如果你想去谷歌當數據科學家,最快的方法就是幫你在谷歌或類似公司的數據科學團隊,找個兼職或正職「實習」,以微薄的薪水當個約聘僱數據科學家,因為你一旦進去,你就有「谷歌約聘僱數據科學家」的職稱了,履歷就漂亮了、人脈就廣了,不管你幾歲,都可以做。
另一方面,收你的導師可藉此有實習生幫忙做事,還可以累積自己的管理經驗,順便幫助學弟妹或類似背景的人。像是電影 #實習大叔 和 #高年級實習生 一樣。
有興趣的人報名吧!雖然是駭客松,但不要擔心,活動後我們會把你的資料轉給一個類似的新創Pedestal,他可以幫忙你找到適合的導師或導生。
不管你有沒有興趣,都幫我填個問卷吧~剛剛直播有人問我怎麼累積人脈,人脈就是能幫忙的時候幫忙,像存錢一樣,需要的時候領出來囉!謝謝你!❤️
填問卷👉 https://bit.ly/3i9HaFt
報名👉 https://internly.xyz/
#駭客松好累但很有成就感 #倒數12小時 #終生學習 #還是看韓劇比較輕鬆
「創投公司薪水」的推薦目錄: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矽谷輕鬆談 Just Kidding Tech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心得] 美國創投求職心得- 看板studyabroa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104人力銀行- 「聽說創投好像薪水很不錯」 的評價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年薪300萬】他的工作就是在花錢?帶你了解風險投資產業PE ... 的評價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創投薪水PTT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創投薪水PTT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創投薪水PTT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創投公司薪水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創投公司薪水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創投公司薪水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Re: [討論] 工程師轉戰創投工作,可能嗎? PTT推薦- 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Re: [討論] 工程師轉戰創投工作,可能嗎? 的評價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討論] 北京創投業offer請益 的評價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Re: [請益] 最近面試兩家創業投資公司- 看板Salary 的評價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Re: [請益] 最近面試兩家創業投資公司- Salary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創投公司薪水 在 科技業板 的評價
創投公司薪水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獨立餐廳做MealKit料理懶人包有優勢嗎?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避免外出,減少實體活動,我們取得大量的居家時間,飲食模式不同以往。這讓餐廳苦惱,卻讓雜貨零售商成長,其中,meal kit(料理懶人包)是銷售亮眼的一種產品。
Meal kit目前沒有妥適的中文翻譯,有謂快煮餐、食材配送、鮮食配送、餐點DIY配送箱,但我認為,都不若「料理懶人包」來得貼切。簡單來說,meal kit把生鮮食材、料理半成品與食譜捆綁在一起,比傳統意義的烹飪方便,因為食材已經幫你配好、處理好,還有料理步驟可供參考;又比外帶外送的餐點新鮮,因為你是自己動手做菜,現煮現吃。
台灣疫情升級、餐廳被禁止內用後,也有獨立餐廳推出meal kit,我最近反覆舉的例子就是Gēn Creative與Club Voilà(Ephernite子品牌),它們讓人耳目一新,不過,meal kit不是現在才在台灣問世。
早在2016年台北就曾有meal kit專賣店「Phoebe’s Kochhaus 菲比食事」,可惜走在太前面;Green & Safe的「食材百寶箱」也行之有年,唯欠缺食譜與配料、處理,可謂meal kit前身。至於現時有在營運、真正意義的meal kit品牌,台灣則有「樂煮 Let’s Cook」、「FoodGo Box 今晚想自己煮」等等。
疫情前,meal kit在台灣乏人問津;進入非常時期,至少我自己,才親身體驗meal kit的魅力。然而,進一步查閱資料後,我也才發現,meal kit這個六、七年前在國際募資市場非常火紅的網路新創項目,商業模式是遭受質疑的;疫情中,獨立餐廳推出meal kit,也只是一種變通之策。
本文將試圖探討以下議題:
1️⃣ Meal kit的市場概況為何?
2️⃣ Meal kit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3️⃣ 獨立餐廳做meal kit是否有優勢?
#MealKit的市場概況
Meal kit在台灣,是小眾之小;在國外,雖和傳統雜貨零售相比仍屬小眾,卻也發展出一定的市場規模,且有眾多業者。根據「Business Wire」的數據,美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meal kit市場,2020年的市場規模來到23億美元(註1);放大到全球的範圍,綜合「Business Wire」、「Grand View Research」的分析,2020年全球市場規模來到80億至100億美元之間,並預期接下來七年將以複合年均成長率約13%繼續茁壯,2027年全球可望達到200億美元的規模。
在美國,meal kit新創業者如Blue Apron、HelloFresh,零售巨擘如 Walmart、Amazon,以及某些獨立餐廳,都投入meal kit的競爭。Meal kit的產品也愈趨多元化,除了在餐點風格上的變化(各種異國料理)、飲食需求上的專精(如素食者、健身者),產品設定上,起初的「cook and eat」(需要或多或少的烹調)之外,也往「heat and eat」(不需烹飪、加熱即食)發展,這就比較像微波爐或烤箱加熱的電視晚餐了。
若查詢meal kit的歷史,一般認為以下二家瑞典企業為先驅:Middagsfrid,創立於2007年;以及Linas Matkasse,創立於2008年。二家公司目前都仍健在。
Blue Apron是美國市場的先行者,2012年誕生,據說參考了瑞典的Linas Matkass,雖然同期有HelloFresh(總部在德國)、Plated二家競業,Blue Apron獲得的媒體聲量與創投資金卻始終走在前面。然而,Blue Apron如同彗星路過,2017年在紐約證交所IPO可謂慘烈災難,其後每況愈下,疫情雖有幫助業績,現又回到掙扎狀態。
2016年時,美國已有超過150間meal kit業者,也歷經分眾化的過程(如專攻素食的Purple Carrot),在Blue Apron上市前後也有一波整併潮。現在,美國市佔最高的meal kit業者是HelloFresh,這家德商同時在十四個國家營運,美國是其主要市場,2020年美國的全年營收逼近25億美元,年成長率102.3%,也拜疫情所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零售巨擘、雜貨零售商加入戰局。Amazon在2017年併購美國有機超市Whole Foods引起業界波瀾,後逐步推出meal kit服務,去年才讓meal kit固定上架全美Amazon Fresh;也有幾間超市併購meal kit新創,如Albertsons收購Plated(2017)、Kroger收購Home Chef(2018)。Walmart也從2018年起推出自己的meal kit。
以上美國市場發展歷程,我將有另一篇專文提供更詳細的說明。
Meal kit新創業者的發展,為什麼會走到IPO困難,或者被雜貨零售商併購呢?這就和其商業模式有關了。
#MealKit的商業模式
Meal kit的訴求是什麼?我認為這個說法相當貼切:它是在餐廳內用、外帶外送、買菜自煮以外,第四種飲食消費行為,自給自足的程度,介於外送與自煮之間。
Meal kit比傳統烹飪方便許多,省時間省力氣,理由在於,它幫你完成規劃菜單、買菜、備料等等,在家自煮的繁瑣雜務;一道菜的內容,通常包含生鮮食材、醬汁、其他調味佐料、料理半成品以及食譜,某些食材甚至已經洗好、切好。對於廚藝欠佳的煮夫煮婦而言,meal kit是在家做出餐廳水準菜色的機會;對於熱愛嘗鮮的吃貨來說,meal kit也是拓展味蕾、嘗試異國風味的方案。當然,新鮮現煮也符合健康訴求,而針對有飲食限制或特殊飲食需求的消費者,例如素食主義、減脂增肌,某些meal kit特殊菜單也令飲食規範更好遵守。
這類料理懶人包,可謂數位時代的產物。Meal kit的先行者皆屬網路新創,設立之初就採取線上訂購與配送,且大多綁定 #訂閱制,以確保營收基礎。亦即,如今的meal kit產業是從線上起家的,實體零售在幾年後才跟進。並且,其初期成長大多來自都會區收入較高、年紀稍長的Y世代(1980年代、1990年代出生者),代表其消費門檻是比較高的—有數位能力,並擁有較多可支配所得。
這也預示了meal kit業者面臨的挑戰。
首先是價格。在美國,一人份的meal kit定價約莫介於8美元至12美元之間,差不多是在大眾餐廳能飽餐一頓的價格,也比傳統意義的買菜自煮貴上許多。方便性是要付出代價的,也限制了meal kit的目標客群。
再來,訂閱制反成為消費者卻步的理由。一般訂閱方案為一週二到四餐,視餐數與份量有不同的運費規則,基本上愈多餐就愈容易免運、單價也愈低,但愈多餐也代表消費者的承諾是愈高的。然而,我們都清楚每天的食欲變來變去,上餐館、叫外賣也很方便,更何況,有時候就是不想煮飯。假設我這週想少煮二餐meal kit?或者我接下來一個月都想休息?管理訂閱成了一件麻煩事;顧客忠誠度也不高。
因此,現時許多meal kit業者強調無需訂閱,或者管理訂閱容易,想取消、跳餐隨時隨地。
然而,為什麼網路新創meal kit業者起初會採取訂閱制?那是因為,業者必須綁定較高收入的用戶,才能彌補目標客群較小眾的落差,也才能彌補高昂的營運成本與費用。
開一家meal kit公司的成本與費用很高。你需要大量的人力來理貨與包裝,也需要大量的包材,物流與後勤也複雜,因為牽涉到容易腐壞的生鮮食材與料理半成品。行銷也花錢,因為要留住舊客很難,開發新客也面臨競爭。
於是,#營運成本高昂、#顧客忠誠度低,成為meal kit商業模式的二大弱點。
已經擁有基礎建設的零售巨擘與雜貨商,如Walmart、Amazon、Kroger,因此看到入市機會。這讓Blue Apron一類網路新創起家的meal kit業者面臨更沈重的壓力。
#獨立餐廳做MealKit是否有優勢?
了解meal kit的產業概況後,我們就會明白,獨立餐廳做meal kit,完全不能把自己當作meal kit業者。不僅沒那個資本,也不需要玩高營運成本、低顧客忠誠度的遊戲。但是,疫情中,餐廳被禁止內用的情況下,餐廳在思考能提供什麼不一樣的產品給消費者時,meal kit確實是一個選項。
亦即,把meal kit當作外帶外送的一種變形。
和傳統意義的外帶外送相比,meal kit作為一種料理半成品與食材的組合,交由消費者自己在家烹調,可以避免餐點在運送途中狀態劣化的風險。我們都清楚,外帶外送的餐點,和內用相比總是差一些,如果能讓我們說出「冷了也好吃」、「味道沒什麼改變」,就已經是高度讚美了。而meal kit,就是把料理的完成階段交到消費者手中,我們在家能夠掌握料理的狀態,關鍵的調味與備料,餐廳大廚又幫我們準備好了,所以好吃的機率會比較高。
#專業主廚的烹飪知識與技藝,可以發揮不同的創意。這仍然是 #廚師的主場。
不過,如同所有meal kit,價格會是一個問題。多數美國市場調查報告都顯示,meal kit定價偏高,是許多消費者不繼續使用服務的原因。獨立餐廳做meal kit,也會面臨價格怎麼設定的問題,即便用很好的食材,還有支持食材供應商的美意,但如果定價最終和內用差不多,或者不比外帶外送便宜,消費者就會開始打算。
於是再度顯示這個困境:以內用為主的獨立餐廳,除去內用服務後,其價值不容易被彰顯。除非已有堅強的品牌力,並已進入民生消費性用品(consumer packaged goods)的領域,否則,餐廳轉型推出商品,並不容易。
當然還是要再細分業態。獨立的fine dining餐廳,疫情中轉型做外帶外送、meal kit或其他商品,會相對困難,因為其提供給消費者的價值,較難被證明,業績因此難以和正常營運時齊平。客單價調低,量就要變大,但能變多大?客單價較高,量就會變少,而少了服務、裝潢、氣氛、美感等等現場體驗,非內用的定價,到底該怎麼定?怎麼做對餐廳是比較好的,能夠支付員工薪水、房租、食材費,是業主的數學習題。
一個餐廳做meal kit的正面案例是英國的小型披薩連鎖店「Pizza Pilgrims」。根據《華爾街日報》去年五月底的報導,Pizza Pilgrims在倫敦地區有十三間分店,去年推出「平底鍋披薩組合」,內含發酵好的麵團、番茄醬、莫札瑞拉起司與橄欖油,並有線上教學影片。報導當時,Pizza Pilgrims已售出一萬二千組,有10%回頭客。不過,披薩仍是相對適合外帶外送與商品化的品項,Pizza Pilgrims比單獨的餐廳也大上不只一個層級。
在談到為什麼做此披薩組合時,Pizza Pilgrims的創辦人Thom Elliot表示:「如果我們能打平收支,並且在社群媒體上有聲量,就值得做。」打平收支很難,但如果什麼都不做,就徹底喪失和客人互動的機會。若有社群聲量,也是不錯的宣傳。
其實,疫情中做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保住員工、支付房租、維持動能。這是最實際的目標。
疫情下,餐廳的營運轉型,目標也轉型。台灣餐飲業者接下來可能面對部分內用、部分外帶的情況,該怎麼安排後勤,又是另一件功課了。
創投公司薪水 在 矽谷輕鬆談 Just Kidding Tech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EP60 不要再看排名選公司了!矽谷薪水談判實戰心法
延續上一集大獲好評的 Square 工作四年甘苦談,這週讓我們繼續職涯分享系列,聊聊如何選到不會讓自己後悔的公司和大家非常關心的如何談薪水,以及 Kenji 與 Robinhood、Facebook 以及 Stripe 等矽谷科技公司談判的實戰經驗分享!
本集節目由 Phase 贊助播出
Phase 是一款專業數位設計工具,讓 UX 團隊不用再經歷繁複的寫程式流程,就能為網站和應用程式創建互動式介面,已經吸引 Airbnb、Amazon、Uber 和 Twitch 等全球知名企業註冊,以及 Palm Drive Capital 等國際創投高達上億台幣的投資。Phase 正在台灣擴張產品開發團隊,招募職位請參考 Phase.com/join
還沒加入矽谷輕鬆談專屬 Slack 空間的快來喔!https://bit.ly/3vMov7m
#Phase #Negotiation #Career #FAANG #FLAG #Culture #HaseebQureshi #AlwaysNegotiate #談薪水 #Podcast #JustKiddingTech #矽谷輕鬆談
---
#Podcast傳送門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2wizvzO
Spotify ➡️ https://spoti.fi/3aeP9KY
Google Podcasts ➡️ https://bit.ly/2vureZq
其他平台 ➡️ https://anchor.fm/jktech
創投公司薪水 在 104人力銀行- 「聽說創投好像薪水很不錯」 的推薦與評價
「聽說創投好像薪水很不錯」、「有聽過這行業但我不知道在幹嘛」、「這工作是不是門檻很高」 過去台灣創業環境不活躍,所以「創投」對大眾而言相對 ... ... <看更多>
創投公司薪水 在 【年薪300萬】他的工作就是在花錢?帶你了解風險投資產業PE ... 的推薦與評價
... 【年薪300萬】他的工作就是在花錢?帶你了解風險投資產業PE/VC ft. Chris ... 這份工作,信任為上:一窺 創投公司 的日常- CID 華威國際Account Officer ... ... <看更多>
創投公司薪水 在 [心得] 美國創投求職心得- 看板studyabroa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從MBA畢業也半年多了,幾經波折也在去年秋天終於找到了理想的創投工作。想想也該是
時候來分享一下這兩年在美國求職的經驗,以及對無經驗者如何投入創投業的一些想法
背景:
學歷 - 政大金融學士,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MBA
工作經驗 – 3年金融業+MBA期間在創投part time實習1年半
職位 – Analyst (中西部中型規模創投)
薪資 - $91K
就學期間:
在錄取之後,我覺得提早規劃求職方向比找房子找室友買車等雜事來的重要。
我個人慘痛的經驗就是一年級時雖然想進創投,但是又擔心這行太難進,
同時分心準備了IB與公司財務等方向。雖然也拿了一些銀行面試但沒有全力準備表現就是
不夠理想,第一年也沒有累積足夠的產業人脈。
我建議入學之前就可以開始跟當地你有興趣的公司或是你目標產業的同學/學長姐開始聯繫
,建立關係也幫自己找暑期實習鋪路。
人們對學生總是會比較大方,往往很願意和你分享他自己如何找到這份工作以及在這行
裡的經驗。我申請學校前也找了Synergy思睿代辦跟我一起討論發展方向,也透過他們跟
一些在美國工作的前輩聯繫上。
我個人認為MBA學生找工作最重要的一環就是networking。之前看過一篇有趣的統計報告
指出,統計過去十年美國名校MBA學生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發現有超過三分之一的
人的職位,從來沒有被貼在任何徵才平台上。
這代表這些人的工作都是靠著內部推薦拿到的。
過去幾十年中,MBA學生幾乎壟斷了美國商界的中間管理階層,MBA文化也已經深深影
響了這個圈子徵才的標準,更傾向有類似特質的人才。對於有像是工程師、供應鏈、律師
、軍官等其他專業背景的人來說,他們的賣點在履歷上就很明顯(有什麼程度的coding能
力、生技研究背景、領導經驗…)。
而像我一樣純商背景的人,networking就是我們去展現你履歷上看不出來的亮點的機會。
這邊不是鼓勵要去拍馬屁或是刻意迎合討好別人,分享一個同行前輩跟我提過我覺很有
道理的觀點:
Networking的時候你該釋出的訊息不是:”我很想進你這一行,請你給我一份工作”
而是:”我很快就會成為你的同行,而我對你的經驗很有興趣,我們何不先建立一下關
係,未來還有很多交流的機會”
Job Fair也是很多人在就學期間會有機會碰到的就業管道。這些規模不一的就業博覽會,
大多要付費參加,報名費可能高達幾百美金之譜,有些也會限制只有MBA學生或特定身分
的人(退伍軍人、LGBT…)才能報名。
不過這些門檻也同時確保了廠商與求職者的水平。美國每年規模最大的博覽會是NBMBA,
本來是針對非裔MBA學生的活動,現在已經不只非裔學生會參加,MBA以外的商學院學生
也都可以報名。
Job Fair可以是一個在短時間快速大量networking機會的管道,不過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我個人不擅長快速開話題建立印象,在這類活動的收穫就很小
(不過在任天堂的攤位抽到一台Switch超爽der)
去之前一定要先計劃好自己鎖定的公司/職位,不然一天聊幾十家公司很累,
臨場表現很快就會失常。提早投遞履歷也很重要,很多公司會現場面試
甚至會設定我們這兩天就是要把多少人晉級到下一關
理論上比起一般投履歷晉級機會較高
創投徵才:
估狗都查的到的創投介紹我就略過。
創投在金融業裡面應該也算是很特別的存在,因為投資的標的常常連基本的財務報表都
不完整,而就算有報表,幫沒有獲利甚至沒有營收的標的建立模型其實沒啥意義。
所以除了財務分析,創投的DD更偏重分析市場、科技優勢以及經營團隊的能力。
不同家偏重的方向也有所不同,像有生醫背景團隊會對新創藥廠做很深入的專利分析
種子輪投資團隊可能更重視創辦人的經驗與人格特質等等...
要針對自己的背景找投資哲學與你相近的基金。
至於創投投錢就好,放手讓公司玩的日子應該已經離我們很遠了
現在的創投大多會有專門投資的產業/募資輪(公司規模)/獲利模式(B2B, B2B2C, SaaS…)
,也會透過自己的產業專業/network來幫助公司成長。
舉例來說,我待的第一家創投就有:"如果我們不能介紹30+個潛在客戶/策略夥伴給這家
公司的話就不投資"這樣的規則來確保我們主動投資人的策略。
創投的合夥人通常分三類:最主流的是新創背景,再來是科技/產業背景,最後才是一般
走招聘,以analyst/associate身分入行的人。
成功新創的前創辦人或是早期員工經歷過新創的不同階段,也最了解如何幫助新創公司
加上成功的exit後通常資金充足,最適合在創投擔任主動投資人。
第二種則通常在特定產業有很深的經驗,甚至可能本來就是新創公司的顧客/競爭對手
通常會成立專門投資特定市場的基金。
從分析師往上爬的反而少見,很多創投的年輕員工也都會在待了幾年後,
加入之前投資過的公司,累積新創經驗後再成立自己的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通常創投底下會分成投錢的Limited Partner以及負責實際營運的
General Partner。通常會把5%左右的投資資金當作營運成本,這也是公司日常開銷與所
有人薪水的來源。由於創投的平均基金規模通常比私募基金較小,
這也是創投平均薪水較私募低的原因之一(不過我覺得人才競爭激烈才是主因)
除非有人離職,大多數的創投通常都是在募資時或正要募資前才會招收新人
也只有這時候才有預算負擔更多薪水。
所以創投有放出要成立新基金的消息時,通常是與他們聯繫看有沒有計畫開缺的好時機。
Accelerator跟Incubator也是這十年在新創圈非常重要的參與者,這些是專門輔助剛成立
的公司成長的團隊,不少也會順便注資或是要求股份作為回報。
從最有名的YC到各個企業或學校舉辦的小型計畫,實力越強的program在選擇參加者
的過程就越嚴格也越像創投。
很多這些選擇以及輔導新創的經驗在創投是通用的,不過因為這裡接觸到的都會是天使輪
~種子輪,甚至idea phase的公司,這裡的經驗就比較難帶到規模更大,更像私募基金的
晚期創投。
地點方面,錢一定是跟著新創跑。美國新創比較密集的除了矽谷和傳統金融的紐約、
Austin也是現在新創的一大重鎮,中部還有芝加哥與丹佛,再加上天才城波士頓與亞馬遜
微軟生態系的西雅圖。
亞洲的話新加坡毫無疑問是新創領頭羊,想進東南亞的資金通常都會匯聚在那裡
中國則自己有自己的玩法不適合拿來直接比較。
總結來說,創投並沒有特別要求哪一種背景,律師、軍官甚至音樂家出身我都看過。
適合同時有營運跟財務經驗、喜歡吸收新資訊、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controlled chaos
還有很重要的,沒有完美主義
可以接受自己有三成的投資會失敗,三成勉強回本,三成才賺錢的人。
面試:
創投的面試其實差別很大,從IB風格的Superday、財務模型報告到coding測試我都聽過遇
過,沒什麼固定的規則,重點還是在了解這家公司的投資方向與專長。
這點就要從了解他們的過去的投資以及裡面成員的背景著手,至少要深入研究3.4家
他們過去的投資(為甚麼喜歡/不喜歡這項投資)並且抓出他們對公司的偏好。
創投在看候選人的時候,除了基本的能力,會很重視這個候選人對被投資產業的看法
(未來五年的趨勢、贏家以及輸家),有沒有一套選擇投資標的的邏輯,以及能帶進來
哪些人脈(這個可能最重要)
隨時吸收自己有興趣產業的最新資訊以及市場上的重要投資/exit很重要。
準備提問時,避開你怎麼進創投、怎麼判斷好標的、怎麼實現綜效這些老生常談。
可以針對你特別有興趣的portfolio company、公司最近的exit/募資、
對特定的term sheet架構的看法來提問
想進創投的人很多,怎麼證明你是想進”這家創投”才會是重點
薪資談判:
台灣的學生常常缺乏自己是高階人才的自覺,但其實合理的跟公司談判更好的offer在歐
美很常見,只要不要死纏爛打,好的公司也不會覺得被冒犯。
我自己在談薪水時,準備了一份簡單的簡報,先討論了一些我到職前可以做的準備
介紹一下我簽證的情況,再用我們學校MBA畢業生在這個產業的薪資資料佐證來談薪水
後來也有爭取到加薪。
附帶一提,創投的work-life-balance通常比投行來的好,工作型態也比較彈性。
128:29:
在我下定決心投入創投的時候已經是20年的一月了,起步算是很晚。
128與29分別是我從三月到十月之間networking call與面試的次數
(因為只數到行事曆上的,實際數字大概要再加個兩成)
平均大概是每兩天就跟一家我有興趣的基金經理人交流。
Reach out 的方法不外乎就是linkedin邀請,或許是疫情影響大家都被困在家裡的關係
去年願意理我的人明顯比前年來的多哈哈
另外John Gannon Blog會列出全美甚至全球有開缺的創投,是我去年收穫最多的平台。
通常在聊完之後,我也都會問問對方有沒有認識他覺得我去聊聊會有很多收穫
的朋友可以幫忙介紹,也藉此認識了不少高手。
必須說,我很幸運有幫我介紹了不少同行的前老闆以及很支持我的女友家人陪我熬過來
我也相信networking比我更勤勞的大有人在。
除非你是學經歷背景雙封頂的強者,在一半公司都不會公開徵才的這一行就是要付出
一些苦工才有機會擠進去。
寫到這裡,感覺可以寫的還有很多,也希望可以吸引到金融業各種面向的高手來分享。我
自己也才剛開始這一行的旅程,希望兩年後可以再來分享更多新的經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5.162.198.3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udyabroad/M.1612671431.A.B86.html
※ bellzebub:轉錄至看板 Finance 02/07 12: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