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讀回顧 #音樂 #版權
Clubhouse 的熱潮,將聲音經濟的討論推上前線。
科技放過聲音多年後,終於開始動工了🎉🎉🎉
⠀
除了新興的聲音平台,傳統音樂產業也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得益於資本市場的火熱與串流平台的普及,近期音樂版權交易開始熱絡,私募基金、唱片公司更是動作頻頻。
⠀
-
華爾街私募基金 KKR 以 2 億美金收購美國男團 OneRepublic 與其主唱 Ryan Tedder 參與超過 500 首歌曲版權的主要權利。這包含 Tedder 與碧昂絲(Beyoncé)、Lady Gaga、Paul McCartney 和 U2 一起寫的歌曲的權利。再稍早一點,環球音樂以超過 3 億美金買下 2016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布狄倫(Bob Dylon)的所有音樂版權。
⠀
這一波版權收購風潮是由前述的 Hipgnosis 掀起。其為一家於 2018 年的新創,於同一年在倫敦公開上市。Hipgnosis 專門收購音樂版權。過去 2 年成長迅速,市值已達 12 億英鎊(約 455 億台幣)。
⠀
根據其 2020 年終報告,Hipgnosis 已擁有超過 57,000 首歌曲的權利,包括 Spotify 最多播放次數前 30 名中的 10 首歌曲。
⠀
為何音樂版權突然炙手可熱,投資人願意一次付 15 年的權利金來買斷?一般分析師指出三個原因:
⠀
第一,版權的「收益穩定」。人會重複播放熟悉的音樂。如果你年輕時被《愛情的盡頭》感動,到了 40 歲時仍會持續播放。因此音樂版權就像軟體即服務(SaaS)或是農田,可以持續地創造營收。
⠀
而音樂版權又分成多種權利。當《愛情的盡頭》在 Spotify 上串流一次,Spotify 會先扣除營收的 30%,剩下的分潤給版權的擁有者。這些錢又會細分給作曲權(composition)、表演權(performance)等的持有者。
⠀
第二,「資金熱絡」。現在資金寬鬆、熱錢滾滾,每個人都在買股票、債券、加密貨幣等。許多人希望能分散風險。而音樂版權與其他資產較少相關性,是分散風險的理想標的。
⠀
第三,「串流的普及」。串流平台滲透率持續提高。高盛預測全球線上音樂串流人數將在 10 年成長 3 倍,至 2030 年達 12 億人。而整個音樂市場產值則成長 2 倍,於 2030 年達 1,420 億美金。因此收購方就算一次付清(以現在價格估算的)15 年權利金,仍然保有成長空間。
⠀
不過我會再補充兩個理由:「可辨識性提高」以及「專業化」。
⠀
了解更多音樂版權佈局的策略:
👉原文閱讀:音樂版權交易熱絡|金曲挖礦|作曲家出頭天(會員限定)
https://bit.ly/36JJgGo
---
1⃣元方案讓你1⃣次讀完所有文章: https://bit.ly/3myOL0D
💁♀️訂閱島讀,輕鬆掌握科技與商業趨勢💁♂️
https://bit.ly/3myOL0D
創造營2020 票 數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衛發展中心與消基會攜手倡議:消費覺醒Buy Local
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與財團法人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於2020年12月23日下午2時合作簽署MOU,共同倡議消費覺醒新價值,並宣告未來將連結國內外相關組織、個人與議題以擴大責任消費影響力,同時協助更多企業落實永續發展之責任生產模式與營運模式變革。
2020年在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攪局之下,即將邁入尾聲。這場疫情不只重挫了全球的經濟發展、打亂了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步調、中斷了區域之間的交通,進而摧毀了支撐全球化市場運作的供應鏈系統,仰賴進口的糧食也一度傳出斷貨的危機。
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時機,當世界緩慢下來,讓我們有時間能更深度思索,永續發展的迫切性與重要性。是時候,握緊我們手中每一分的消費力,為滋養自然生態、孕育多樣生命的土地投下永續的一票。
🔸失去與土地的連結的消費危機
我們餐桌上食物、禦寒的衣物,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模式與全球化蓬勃發展後,幾乎是旅行數百甚至數千公里而來,雖然提供了更多樣的消費選擇,卻也加速了生態與環境破壞的速度,糧食的生產、商品的製造與運送,更加劇了地球的暖化效應。愈來愈便利、便宜的飲食生活,讓人們失去了跟土地之間的連結,不知道自己吃的肉是在何地如何飼養的,也不關心餐桌上的蔬菜是在什麼樣的風土條件栽種出來的,更不會知道這些食物是消耗多少地球資源、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後才送到你我家中的。
鄉村的地貌因企業發展之故,轉而使用在更能創造營利的經濟活動上,微型生產者無以為繼,農田、林地漸漸消失,也讓地方資源被掠奪、經濟被剝削,生態與地貌的多樣性不再,地貌變遷的速度超過你我的想像。
🔸便宜消費背後的慘痛代價
你可曾思考過度便宜的消費,背後可能是世界某個角落的童工與婦女的血汗、被圈養在狹窄空間與慘無人道對待的動物、飽受化學藥劑傷害的土地所換來的,最後這些終將以其他的形式回報到我們的身上。因飲食西化、過度依賴糧食進口,以至於糧食自給率敬陪世界末座的台灣,是攸關國家生存安全的重要議題,更是身為消費者的全民要共同承擔的關鍵責任。
🔸中衛中心與消基會共同攜手 啟動消費覺醒運動
台灣消費者保護運動發展迄今已40年,過去有賴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的商品檢測、知識傳達等努力,以及政府相關消保法規的保護之下,讓消費意識漸趨成熟,然而在全球暖化的問題日益嚴重、聯合國積極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之國際趨勢下,消費者更應該要化被動被保護的弱勢族群,積極轉變為主動握緊權力的強者。
中衛發展中心期盼能以過去30年累積的產業發展經驗為基礎,與消基會連結消費意識自我覺醒的推力,來強化台灣一級、二級、三級到六級產業的生產轉型,尤其是協助地方微型生產者與業者的生產轉型,以積極呼應SDGs第12項指標的「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故而共同提出3項永續新價值的消費覺醒倡議,希望串起責任消費與責任生產攜手的永續循環模式,並宣告未來將持續連結國內外相關組織、個人與議題以擴大責任消費影響力,同時協助更多企業落實永續發展之責任生產模式與營運模式變革。
🔸消費者覺醒運動三大倡議價值
本次消費覺醒合作MOU簽署活動,更邀請了合樸農學市集陳孟凱執行長、螢火蟲書屋葉家豪創辦人、老鷹紅豆林清源、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馬聿安、八百金股份有限公司林宜平營運長共同倡議三大消費覺醒價值:環境友善、公平正義、在地發展。期盼以更積極的行動邀請國人共同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一起用消費來創造更永續發展的未來。
1⃣價值一 環境友善
選擇種植、養殖、捕撈方式以及製造過程、包裝兼顧生態永續、減少食物浪費,重視動物福祉與生物多樣性的糧食與產品。
2⃣價值二 公平正義
選擇重視農民與勞工權益、職場兩性平權,積極扶助弱勢的生產者或製造者,拒絕購買族群歧視、剝削生產者或生產鏈資訊不透明的糧食、產品。
3⃣價值三 在地發展
選擇貢獻地方經濟與社區發展的生產者或製造者;支持維護城鄉地貌、傳統文化,使用在地原物料、在地製造的好糧食、產品。
#消費覺醒 #BuyLocal #中衛發展中心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合樸農學市集陳孟凱執行長 #螢火蟲書屋葉家豪創辦人 #老鷹紅豆林清源 #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馬聿安理事主席 #八百金股份有限公司林宜平營運長 #公平正義 #環境友善 #在地發展
創造營2020 票 數 在 運動營養知多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營養圈的人都在轉發這個法案的連結,小編當然也不能例外。看到前輩們這篇文的時候覺得驚艷,關於國民營養法小編無法再說得更好,所以就直接轉發了。
讓國民營養法通過有什麼好處呢?
🔎落實預防勝於治療,節省龐大的健保支出
🔎有預算可進行大規模公共衛生調查研究,並逐年改善公共衛生政策與問題,提升全民的健康
🔎編列食品補助,幫助改善弱勢族群營養狀況
🔎建構友善的健康飲食環境
🔎補足需要營養師環境的專業人士缺額
-------------
💡關於人力需求這塊,可能很多人會以為制定法案是為了保障營養師自己的就業。但是小編想以比較熟悉的運動營養領域來舉例,因為一些講座邀請,編編有幸能夠接觸到國高中端的運動選手,青少年選手因為生長發育需求以及極大的運動量,特別需要注重營養,尤其是量級項目的選手常面臨減重及增重的課題,非常需要專業的指導。運動營養是極具個人化的,但是選手們卻很少有機會能接觸到專業的人士。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就近詢問前輩相傳下來的經驗,或是問教練、防護員,隔行如隔山,小編知道很多防護員也常常為了選手的體重問題感到困擾,甚至要擔負衛教的責任。沒有經過專業個人評估的飲食指導,很可能帶來營養不良以及伴隨而來的傷害或疾病風險,對於小選手們的未來職涯是極大的傷害。
體育運動在台灣也不受重視,您可能覺得這只是小眾族群。但相同的情況推到學校及臨床端的營養師們也適用,人力趕不上需求。以憤世援引的數據,因為長期以來對於營養的不重視,使得真正有在進行營養師法規定業別的營養師業務從業人員也不過三千多人,即便今天有錢想請人了,還未必見得找得到人勒,落入有需求、沒有工作機會所以沒有人投入的惡性循環(因為工作機會沒有放大之前,他們都轉行了)。人才稀少的情形在新興的領域,例如運動營養上又特別明顯。
從預防著手的公衛政策會有很多看起來賠錢的事,沒有立法就不會有人想燒錢去做,但宏觀的來看絕對對於全民健康有所助益,而這只有先從制度面去完善才能夠改進。
🔊這個法案需要在60天內達到5000人附議的目標,達到門檻也只是能夠開始討論這個法案,誠懇地拜託大家幫忙點進去,用自己的社群帳號就能附議,再到信箱認證即可,手續很簡單的!
【國民營養法】
.
.
🌟人力追不上需求
台灣最早的營養相關科系是1961年成立的三年學制「食品營養科」,出現於實踐家政專科學校(現在的實踐大學)。輔大也在1963年成立家政營養學系,分為家政和營養組,是台灣第一所大學營養相關科系,如今改名為營養科學系、食品營養學博士學程。目前台灣營養科系超過20所大學,每年約一千四百名畢業生。
自《營養師法》通過後,台灣取得正式營養師資格的約有七千多人,其中符合過去《營養師法》執業範圍者,約三千多人。這樣的人力是否足夠,就要看如何看待營養與健康的關係。
.
🎵台灣醫院看不到因為營養照護而節省的醫療成本,只看到了健保不給付營養諮詢費用。因此,不可能增加營養師,一直以來,人力都跟不上需求。照標準來說,3~4小時的門診時間,一個營養師大概只能評估、諮詢6~10個病人(人數取決於新病人及追蹤者的比例)。不過,因為「醫院設置基準」未強制醫院聘用營養師,多數醫院的營養師人力不足,一次門診往往要走馬看花面對2~30個糖尿病患時,根本顧不上營養諮詢技巧,病人充其量增加一些相關的「知識」,能不能進而修正「態度」與「行為」,就看個人造化了。
.
現在的人力已面臨窘狀,如果要加上長期照護的需求,絕對是不堪負荷。
.
.
🎵2012年4月28日,5~6千人集結於台北的中正紀念堂,為了《國民營養法》。《國民營養法》從提出到此次的遊行,整整30年在立院多次叩關,歷經多次公聽會,卻不知何時才能見到天日。
.
🎵世界衛生署評估,到了2020年,七成三的死亡都將起因於非傳染疾病,占疾病財務負擔的六成。因此,專家開立的處方不再只是醫療藥物,更看重前端的預防,即「飲食及身體活動的健康策略,建立健康飲食觀念、習慣,控制肥胖盛行」。
.
🎵台灣在1988年由衛生署草擬的《國民營養法》,便強制規範機構、公司、職場等共同推動國民營養政策。畢竟,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不僅僅是個人的選擇,還受整體社會環境影響。因為,如果大環境無法提供健康的飲食選擇,人們就得被迫選擇不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
.
🎵建構友善的健康飲食環境,也是《國民營養法》的重要精神之一。包括讓健康的食物有較合理價格,垃圾食物的價格或取得不能太容易。雖然「健康是基本的人權」,但實際上,在教育、經濟上的優勢者,往往較易取得健康的飲食;弱勢者她們的健康更需要被保障。這些保障得靠《國民營養法》。根據台大生化科技學系教授蕭寧馨分析,以2008年預算為例,每一個台灣國民的營養預算只有一元,相對於日本是25.5元,美國則是每個人有62元。
.
🎵有人認為《國民營養法》不過是幫營養師找工作,可是就算是幫營養師創造就業機會,有何不可?全國的藥師、醫師各超過4萬人,但營養師不到七千人,真正執業的更不到三千人,如果創造營養師就業,可給兩千三百萬人更好的環境不是更好!
.
.
🌟營養百年大計
《國民營養法》涉及教育、飲食環境,當然免不了要規範國民營養調查和監測。雖然國民營養調查、飲食指標與指南、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都做了,但更重要的是定期及持續。因為疾病和飲食狀況會隨社會和經濟因素不斷變化,科學知識與技術也不斷進步,掌握現有狀況,才能預防疾病。
.
🎵在日本、美國,全國性的營養調查每年都有固定經費及人力,台灣則是「有這一次,不知道有沒有下一次!」目前共六次的國民營養調查,是由衛生署委託學校或研究機構進行,經費、調查人員不固定,調查規模也視情況而變。食品營養成分的資料也得視經費來決定能否增修,如今的資料庫仍無法滿足國民健康需要。由於經費的不足,在2012年新版的飲食指南「公告後就沒下文了」。
.
🎵當我們還在討論國民營養相關法第一版時,美國、日本、加拿大已經在進行第二次或第三次的修訂。營養如同教育,都是百年大計。台灣營養界走過四十年,食品營養學從一片荒蕪逐漸發芽、成長,從農學院、化工研究的附屬學科,轉變為專業學科;從學校走入醫院,成為輔助醫療的一部分,又從醫院走向社會,逐漸被大眾認知,關心。下一個四十年,除了台灣的營養學家,還需要更多人包括你我共同參與,才能在已有的基礎持續扎根茁壯。
.
.
🌈會介紹「國民營養法」,是因為需要大家的一票,在六十天內要有五千人附議才會受理,也許受理後不一定會有好結果,但是不嘗試就不會有機會。
.
.
🌈立法通過「國民營養法」建立國民正確飲食觀念,養成均衡飲食習慣,改善國民營養,增進國民健康
http://join.gov.tw/…/d…/7efc4e5e-cfe0-495b-8fb5-dd86db106884
(網站有時會很慢,請耐心等候)
.
請點選「我要附議」
會寄一封驗證信到您的e-mail信箱
點選驗證信後才附議成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