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新月集》── 黑暗之中的溫暖 ◎黃禹涵
一、作者介紹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 5. 7. - 1941. 8. 7.)是一個跨世紀的印度詩人,跨越了十九世紀後半期,和二十世紀前半期,在印度有著「詩聖」的文學稱號。當時歐洲、美國和日本都進入資本主義的時代,並且進一步發展成為帝國主義,同時對外爭奪,作為列強國家開始瓜分全球。
泰戈爾出生的那一年,也就是1861年,英國已經對印度侵略長達260年,同一年也是印度民族大起義後的第五年,當時殖民者的貪婪掠奪、殘酷壓榨和欺凌,讓印度人民極端反抗。在他晚年的時候,1914年和1941年又先後爆發兩次世界大戰,他在1941年離世,由此可見,泰戈爾生長在一個非常動盪不安的年代。
雖然被殖民者苦不堪言,但是泰戈爾卻誕生在一個地主兼商人的文藝家庭中,這是一個不同於他人的生活起點。
從泰戈爾的祖父那一輩起,已是成功的企業家,而其父親身為長子,承襲了祖父的家產,處在一個社會地位極高的位置,享有高等教育和資源。他是家中排行最小的孩子,父親教育孩子們能夠適性楊才,各展所長,遺傳基因圍繞在文學和藝術裡面,在泰戈爾生長的家庭環境裡面,充滿自由民主、文學藝術、古印度文化及宗教信仰,而他本身也是一個富有哲學思維、愛國主義的人。
二、《新月集》成書背景與創作理念
泰戈爾在1901年於聖蒂尼克坦創辦小學,此舉對於後來的印度有著極大的貢獻。隔年,與他生活二十年的妻子瑪麗娜麗妮(比泰戈爾小12歲,原名薄瓦達莉尼)病逝。1903年,《新月集》(原出自詩歌《兒童》)出版了,創作的語言包括孟加拉語和英語,同年九月,二女兒列奴卡病逝。1905年,父親逝世。
泰戈爾有很多著作反映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封建和種姓制度的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反抗精神。但是《新月集》這部作品,是一個充滿愛與美好,描繪兒童的詩集。
在動盪不安的社會裡成長,伴隨著親人相繼離世的歲月裡,泰戈爾也寫下很多作品追憶親人,即使如此,他依然堅強地書寫,擁有對於「愛」的一套美學觀念,他以兒童為中心寫下《新月集》,從詩的文字中可比對出當時印度社會兒童與外界之間產生的微妙關係。此外,在讀者的視角中,也能看到一個他在詩裡的母親投射和最後對於迷失的人的呼喚,以下分別舉例說明:
(一)以兒童為主角
泰戈爾在《新月集》裡開篇的第一首詩〈家〉寫著(節錄片段):
我獨自漫步於田間小路,
夕陽如吝嗇財主,隱匿最後一點金黃。……
望著幽黑的大地在我眼前開展,
用雙臂環繞著無數的家庭、搖籃和眠床、
母親們的心和夜晚的燈光,
還有那年輕而自然愉悅的生命,
毫不自覺這樣的歡愉對於世界的價值。
混亂的社會是印度當時的黑暗,泰戈爾緩緩透出人們漆黑幽暗的心境,但是那些年經的小生命,就像未被浸染的純淨成為黑暗中的光彩,作為《新月集》的開端,「孩童」們成為這本詩集裡的主人公,化作一股黑暗中的清流,以歡愉的聲音流入人間。
(二)孩童與外界的關係
隨著兒童成為詩集的主角,他們的純淨則與外界的混亂形成一種反差。在《新月集》收錄的第二首詩〈在海濱〉的末段(節錄片段):
暴風雨在無徑的空中怒吼,
船隻在無蹤的水裡崩解。
死神處處皆在,而孩子們嬉耍。
在無盡世界的海濱,
是孩子們盛大的聚會。
泰戈爾藉著海與孩子的嬉耍,寫出作為童年孩子最乾淨而純樸的歡笑,透過前一章作者時代背景的介紹,已知當時的印度生活並不容易,從「暴風雨、船隻崩解、死神」中看見其中的辛酸與悲憤,即便如此,孩童也依舊快樂玩耍,有一個自己的世界,這份對比也轉化為人們希望的力量。
(三)母親角色的投射
數篇詩中也有以母親的語氣去關懷兒童的詩,透過一種母愛的親情來傳遞世界上仍存在的美好,〈盜眠者〉(節錄片段)寫著:
母親將水瓶抱在腰間到鄰村汲水。
正午。孩子的遊戲已結束;
池塘的鴨子靜謐。
牧童在菩提樹蔭下臥睡。
白鶴肅靜的佇立在芒果樹叢邊的水澤。
這時,盜眠者前來,
從嬰兒眼中奪取睡眠逃走。……
是誰從我們的嬰兒眼中偷走睡眠?
我定要知道。
我定要找著她,並將她鏈起。……
我會搜查她的巢穴,
看她將所有偷來的夢藏在何處。
我會全數搶來,將它們帶回。
〈盜眠者〉藉由孩子的睡眠,詩人以真實的生活姿態投射到母親的角色裡,即使在詩裡一句「愛」的獨白都沒有,也可以看到詩句流露出來的母愛。
(四)最終的呼喚
〈榕樹〉收錄於《新月集》較末端的篇章,在這個篇章哩,彷彿可以看到詩人在藉著榕樹這個大自然的形體取代,並呼喚著那些遺忘世間最純真美好的人,以下節錄:
啊,你,佇立在池塘邊枝葉扶疏的榕樹,
你忘記那個小孩了嗎?
她曾向鳥兒般在你的枝枒間築巢,
後來又離你而去?
你難道不記得他如何坐在窗邊,
驚奇的望著你那竄進地底的糾結樹根?
其中,透過母愛親情的回顧,〈榕樹〉更將印度婦女到池塘取水和自己心中黑暗的陰影寫出:
婦女們來到池塘用她們的水瓶裝滿水,
你那巨大的黑色身影,
在水面上蠕動,
彷彿從睡眠中掙扎著醒來。
陽光在水波上舞蹈,
有如不停息的小飛梭編織著金色織錦畫。
最後,〈榕樹〉也用了兒童最單純天真的模樣呼喚著榕樹:
兩隻鴨子沿著遮覆牠們倒影的
濃密草叢邊緣遊過,
而這孩子則靜坐著沉思。
他渴望是風,吹過你颯颯的枝枒,
渴望是你的影子,隨著日斜在水面上延展,
渴望是鳥兒,棲息在你最高的細枝上,
像那些鴨子在草叢和倒影之間漂浮一樣。
從大自然中化身為榕樹,看到婦女們每天依然來池塘邊取水,再到純真的孩童仰望著榕樹,整首詩象徵一種自身麻木而被溫情喚醒的味道。
三、泰戈爾的美學風格
首先,探討傳統印度美學的風格,其中包含「神人合一」、「主客合一」、「我與自然合一」、「小我與大我合一」的準則,泰戈爾承襲印度美學的傳統思想,並擁有屬於自己的藝術特色。
泰戈爾擁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他曾在《創造的統一》書中的篇章〈詩人的宗教〉這麼說:「美無所不在,任何事物都具有使我們享受的能力。」論美的本質,他曾到過歐洲,他認為歐洲人往往喜歡談論抽象的美,泰戈爾獨立出自己的派別,他的美學不是脫離周圍世界的一種抽象,他說:「美不是幻想,它具有實在的永恆意義。」然而,美也不是指事實本身,因為事實有時會引起沮喪和憂愁。美則意味著某種實現,即是愛的實現。
在泰戈爾的心裡,世界的本質由愛出發,《新月集》裡寫下的美學情感,就是母愛、孩童之愛,也是人類最純潔的情感,他希望透過純樸的愛去填滿世界,只要世界擁有這份純樸的美,便會換來和諧。那些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遺忘、麻木的情感,他寫下來,在《新月集》的世界,他有時以詩人,甚至是大自然的角度去看孩子,有時候又將自己投射為一個愛著孩子的母親,有時又或者是一個孩子的視角。
泰戈爾在〈詩人的宗教〉說:「美就是『一』對另一個『一』的自我奉獻。」前面的「一」指個人,後面的「一」指他人、神或大自然。現實社會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矛盾,這些矛盾往往使我們感到迷惑,關於想像和現實的統一,在泰戈爾的美學觀中,想像的作用就是要把實際的東西轉化為心靈的東西,把各種雜亂無章的事物轉化為使我們心靈達到完美歡樂的和諧。
註:
一、 專書
泰戈爾,《泰戈爾詩集:新月&漂鳥》,李慧娜、卓加真譯,初版,臺北,遊目族文化出版,2014年。
宮靜,《泰戈爾》,初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92年。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1-2.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泰戈爾 #新月集 #兒童與母親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插畫展 #馬良慧專訪 創作時一個人的小小寂寞,經過許多人的稀釋,慢慢成為甘甜。 她說:如果感動我的,也能感動你,那就好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間小房子,我們一磚一瓦堆砌著居所,在這個充滿連結的美麗城市。 搭築心中的小房子 馬良慧以愛入畫療癒人心 熱愛音樂,隨身帶著...
創造 兒童 詩歌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永遠的青鳥:#蓉子詩作特輯※
蓉子〈藝術家〉
我們藉著你的翅膀飛翔
升起於一片雲海之上
緩緩地浮過萬重山崗
有時它自己便是那萬重山崗
沒有人知道這山嶽中的高峰和低谷
恰似為萬年積雪掩覆的深山一樣
往往它是廣闊的草原 無邊無際
牧羊人在淺草深水的牧場上
輕輕地點著他的手杖 點著群羊
咳,雲是天際取之不竭的白石哪!
雕鏤了多少人間形象
請讓我知道那雕刻家的名字
難道他不肯留下名字?
他不斷創造又不停摧毀他底傑作
難道他竟如此地無視於永恆?
其實他也是善於用色的畫家
最長於潑墨山水 以及繪
較正午光芒更奇麗的夕陽
你看見白晝和夜在天邊交接的偉象
沿著整個海岸垂落鮮紅茜金的桌巾
──黃昏是被命定了的監交人
於是 他用整瓶墨汁
把殘留的絳紅與金黃一古腦塗沒
我遂拉上窗帘沉入椅座中的睡鄉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蓉子 創作
#林蘅 選篇
#李傑 手寫,粉專 Jie′s 療癒.修行路徑
※本篇選自《#台灣詩人選集 11 #蓉子集》(#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蓉子著,#吳達芸 主編,2008年12月)
※蓉子(1922-2021.01.09)
原名 #王蓉芷,江蘇省揚州人。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臺,50年代開始創作。在1955年與詩人 #羅門 結褵;並曾加入 #藍星詩社,執行《#藍星詩刊》編務工作。
早期詩作抒情雋永,受到現代主義影響後,更為知性,作品塑造現代婦女的新形象,也表現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及豐盈的人生觀。創作以詩歌為主,亦有散文和兒童文學作品。著有《#青鳥集》、《#七月的南方》、《#維納麗沙組曲》等詩集。
在文學界,蓉子常被雅稱為「永遠的青鳥」,又被譽為「現代李清照」、「不凋的青蓮」。曾獲頒國際婦女年國際婦女文學獎、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第一屆文學成就金鑰獎、英國國際學院榮譽人文碩士、世界文化藝術學院榮譽文學博士、國際詩人獎及國家文藝獎等重要獎項。
※編按:手寫原為一張,省略六、七兩段,小編自行後製為三張顯示。
創造 兒童 詩歌 在 林良爺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動物踏青計畫Animals Outing Plan
~林良爺爺兒童詩歌X劉映彤圖像創作~
展期5-5
✏️圖像與詩的結合,展覽過程中讓小朋友看圖說故事,發現其中的角色細節、場景線索,每個小朋友都分享了自己觀察的想法,延伸出新意也創造文字以外的故事!
彤彤說:
藉由外公的詩,與自己創作的圖像搭配,同時也幸運找到了很棒的場地,才能在展場營造出溫馨童趣的氛圍。
原先這些展品對我來說快成為躺在電腦裡修改好幾次的釘子戶,展出後聽到家長、小朋友、老師、朋友們的回饋跟想法,才使這些圖延伸出其他意義。
這次個人展覽收穫良多,非常感謝大家☺
創造 兒童 詩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插畫展 #馬良慧專訪
創作時一個人的小小寂寞,經過許多人的稀釋,慢慢成為甘甜。
她說:如果感動我的,也能感動你,那就好了。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間小房子,我們一磚一瓦堆砌著居所,在這個充滿連結的美麗城市。
搭築心中的小房子 馬良慧以愛入畫療癒人心
熱愛音樂,隨身帶著一隻筆、一本塗鴉本子,馬良慧慢步地走著、帶著南國的祝福和養份;穿梭於人群與巷弄當中。創作插畫和文字已超過十年,馬良慧的筆下有著溫暖色調與手感畫風,喃喃細語的短句就像在閱讀某個人的日記,如此生活化的文字中,不難察覺字字流瀉著療癒人心的感性文筆;就像是個以插畫感動人們的吟遊詩人,擁著她的詩歌和畫筆,溫暖的走入我們的生命裡。
長期投入插畫創作 扎根於高雄的中印插畫家
出生自印尼的馬良慧,目前定居於高雄,長期於網路上以圖像和文字分享生命力量。她的創作多以壓克力顏料、油性色鉛筆、鉛筆、木頭等媒材為主,畫面中的線條自然不生硬,童趣十足,就像是與生俱來的說書人—擁有著對兒童說故事和創造夢想的能力。多年以來,馬良慧也長年投入公益活動,以身體力行的方式關懷偏鄉孩童,藉著藝術、和音樂的互動,啟發孩子們的新視界。
正向創作來源於藝術家對生命的熱情與堅持
「我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有正面影響力的插畫家!」馬良慧的創作多以給予安慰、陪伴人們為題材,在人心感到寂寞低落時,會知道仍有一絲希望光芒。從小並無受過術科訓練的馬良慧,在大學時接觸了一生的信仰,讓她開始有勇氣追求自己一直很嚮往的繪畫之路,過程中曾數度放棄,直到多年前她來到了南投偏鄉的深山小學擔任教學志工後,似乎也悄悄地開啟了她的插畫視野。
當時因為自學繪畫較無信心的她,隻身一人來到超過一千公尺的高山中教導小朋友,夜裡就睡在小學裡的圖書館。「驚奇的是,圖書館裡有著各國的插畫繪本,放學後妳想看多久都可以!」沒有網路干擾的大自然裡,馬良慧日日夜夜浸淫在繪本的幻想世界當中,奠定她日後的插畫基礎;終於學成下山之後,竟也順利接到GOZO品牌的聯名合作企劃;此時她終於轉念,決定把握機會努力踏上這條名為插畫家的道路。
插畫之於展覽,往往獨立於文字而存在,馬良慧試著融入文字於畫布上,就像一本插畫書,那是她的生命筆記。她藉著山丘、星星、小女孩等等的象徵,建構一個屬於每一個人心中的夢想世界,實現散播愛的無限能量。圖中的旗子代表著「得勝」,讓人們心中的盼望都能夠美夢成真。也希望讓觀賞能進一步了解馬良慧是如何藉由插畫及文字,將生命的力量分享給眾人。
此次展覽較以往不同的是,加入了音樂的元素,一直喜愛聽音樂的她,丈夫也是熱愛創作的音樂人,兩人經常在沐浴著療癒詩歌的環境裡,悉心投入於各自的創作當中。營造出「對的環境」之於創作者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甚麼是令人放鬆,讓人全心投入的創作環境呢?我想,在馬良慧此次的新作中將可以具體的展現出來。
一同描繪屬於心中的小房子 馬良慧在愛中找到自我
馬良慧曾表示:年少時的她,面對這世界上滿滿的房子,一直感到迷茫,不知道家在哪裡、不了解家的意義?但是透過信仰和許多人對她包容的愛,她才明白,有愛的地方就是家!「當你一個人時,心裡只要有愛,你就是回家了…。」即使聽起來天真,但這是馬良慧想透過作品,對每一個失落的你,想說的話。如果每個人的心,都是一間小房子,你會希望這是一間什麼樣的小房子?
我們用愛、分享來堆砌起堅固可愛的心,人們心裡的小房子,需要人們自己細心的守護,彼此守護的同時,許多生命的信念也隨著光芒般的亮點在空中灑下種子。希望透過讓觀賞者在看畫的過程中和自身的生命經驗對話,並從中得到安慰與鼓勵。也能對自己或愛我們的人,說聲,親愛的,我正在回家的路上!
馬良慧 – 她尋尋覓覓,終於在創作中發現,只要心中有愛,哪裡都是家。(文:金車文藝中心)
馬良慧簡歷: 中印混血
藝術創作資歷: 10年/ 自2006年~2016年
資歷:2016 年Toyota繪畫夢想車全台巡迴南部講師。
2016年 中國江蘇省兒童藝術營繪畫老師。
2016年 與台灣企業合作圖像授權商品。
2015年受邀於台灣多所學校舉辦創作講座分享。
2014年台灣三星手機大廠全台手機插畫大賽第三名。
工作室:小書卷文化(位於台灣 高雄)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7X1mqRhcX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