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的作者是王思恒醫師。我之前看過他寫的“Dr.史考特的一分鐘健瘦身教室” 。
“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這本書跟前一本不同的地方,在於作者用比較偏重行為與心理的層面,來解釋一般人在面對飲食控制時的問題。一樣的地方在於,書中每個單篇論述都是有憑有據,立足於科學根據上。
書中幾個章節提到現代人吃太多的相通原因,那就是口味的多樣化。
作者提到一個常見說法:”對於甜點,我們似乎有第二個胃”。看起來的確如此,在吃到飽餐廳,不管之前已經吃下多少,最後總能再吃下一球(或好幾球)冰淇淋。
為什麼吃一套十幾樣菜的大桌菜,或是在吃到飽餐廳,人容易吃太多?
正因為有太多不同口味的東西可以吃。
有鹹的、有甜的。有醬燒,有油炸。有肉也有菜。大多人會食欲大開、開心的吃。
但我們可以想想,假如有一家吃到飽餐廳,是三桶不同口味的冰淇淋吃到飽。你能吃多少?
再美味的冰淇淋,吃上十球,就不會覺得好吃了。
作者也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察,有些特殊飲食法,像是只吃馬鈴薯、只吃安素、 或是排除澱粉跟糖的生酮飲食法。它們為何有效?
除了一些生理機制的解釋之外。共同理由在於,這些飲食讓吃飯變得乏味。你只有那幾樣東西可以吃,你就會吃不多。吃不多,體重自然下降。
所以,作者提到,控制飲食的一個好方法,就是飲食單調化。譬如去吃到飽餐廳,限制自己只能吃其中幾樣。當然不要去更好。
但是人吃東西,不完全是因為肚子餓,更多的是心理因素。
譬如生活與工作感到壓力龐大,回到家肆無忌憚的吃自己想吃的東西,不是很好嗎?
在生活與工作中已經用盡了意志力,面對美食,還要再拿出意志力?人生多沒意思啊?
還有環境因素。環境希望你多吃。
作者指出一個重點。你看到的洋芋片等超級調味食物,那都是千錘百鍊的最終成果。它不僅要跟青菜、麵條等正規食物競爭,它還要勝過其它超級調味食物,像是汽水、薯片等等。
超商貨架陳列上百種零食。特定產品讓你想要伸手去拿,吃過之後還想繼續吃。那都是"食品科技"的結晶。其設計的目的就是要你很難抵抗它的誘惑。
想要吃得好,吃得健康,要刻意努力。
有許多人的心力,卻放在想辦法讓你吃更多,吃下更多高油高鹽高脂肪食物。用各種方式催促你,吸引你。
人會往哪邊偏?
也難怪肥胖問題那麼常見。
抵抗誘惑的最佳對策是習慣。因為已經成為習慣,就不會太費力。
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是現代人保持健康的不二選擇。
譬如作者提到自己力行的16:8斷食法。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有點不適,但只要變成習慣,就很簡單,就是每天的生活日常而已。
譬如運動。假如你每天早晨或是傍晚,就是會去運動。有一天不去運動了,你反而會覺得怪怪的。
建立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短時間內瘦下來,相對簡單。多年維持良好體態,非常困難。
理由在於,大多人可以發動一個為期幾個月的短期健身與瘦身計畫。但許多人沒有建立起長期的運動與飲食習慣。
短期計畫,就只會有短期效果。習慣,才會帶來長期成效。
其實會走上怎樣的人生路途,重點就是"習慣”兩字。
一個每天睡眠充足、有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的人,他會得到他對應的體態與健康。
一個持續閱讀、求取新知的人,他會得到對應的知識與涵養。
你的習慣會塑造你的身體與大腦。
相對的,每天作息混亂,沒在運動,飲食也沒有節制的人。
一個沒有持續吸收知識,就靠著自己有限的知識,加上自己的演譯與想像,每天在網路上跟別人開罵對戰的人。
他的習慣也會反映在他的身體與大腦上。
投資理財不也是這樣嗎?
持續地收入大於支出,以正確的心態,合理的期待去參與金融市場,幾十年下來,你很有機會累積可觀的財富。
想藉由短期成功操作,譬如買到一支飆股馬上賺300%,或是等市場大跌之後全壓。你會發現,等著你的恐怕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習慣勝過短期操作。
選擇怎樣的習慣,就會走上對應的人生路途。
但在錯誤的方向上建立習慣,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這本 “Dr.史考特的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融合科學與實證,為讀者指出健康飲食、良好體態的正確方向。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料理刀藝聖經」新書介紹 專訪:曾敏英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諾曼•溫斯坦在紐約市的廚藝教育學院傳授刀工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堂堂滿座。因為溫斯坦明確把重心放在講解基本的刀工,除了發揮最大的效用,也讓下廚的人盡量減少手臂的壓力。現在,透過《料理刀藝聖經》,世界各地在家中的...
千錘百鍊解釋 在 羽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所謂的溫柔,有時是被千錘百鍊的結果🥲》
突然想起有網友私訊問我,為什麼能對伴侶和小孩脾氣那麼好的事情。當時因為要寫心悅君兮所以說請她等等我,還沒有時間好好回答,結果比預期中拖了還久,有點不好意思。
但是是一直放在心上的,對於被問過的問題。
其實對小孩還好,因為我也會大聲罵翔妹,只是沒有用😂但是說到理智斷線到打小孩,或是對翔爸怒吼這種事情,還真的是沒有。
只是我不覺得,這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因為性格是先天跟後天的養成嘛,有時候會覺得其實什麼情況下都能那麼理智,特別是對另一半,其實不是我脾氣好,而是我膽子小的關係。
🌱我總覺得,任何人,都有可能生氣起來情緒失控,我因為一直很害怕那個失控的東西,所以幾乎是無意識的,只要感覺到對方有點生氣,我就會很小心的想保護自己。
而我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先壓下去自己的感覺,害怕是壓不下去的。因為害怕反而是我理智的動力,但是因為對方而生氣的那份怒氣,我常常是無意識就立刻壓抑下去,所以很後知後覺的。
其實我也生氣了。因為對我很不公平,或是對方一開始就錯了,之類,我是在事後,常常要離開那個場合,遠離那個對象,自己覺得「現在比較安全。不用害怕了」的時候,才會浮現上遲來的怒氣。
***
🥲以前很討厭自己這個性,很吃虧,因為常常是別人不對,我還先道歉,只是因為我想全身而退,而我對別人的怒氣會理智到什麼程度很沒有信心。
總覺得有些人生氣起來,完全看不出平常的樣子,那種幾乎要跟你同歸於盡的恨意,好像明天就不會再見面的口不擇言,非常可怕。
我是因為那樣的觀察,才養成這種無論如何,先冷靜下來,先打圓場,必要的時候退讓道歉逃跑,只要不要進一步激怒對方就好了。
所以我以前(搞不好現在也是),遇到真的對某人生氣的時候,會表現的還更像是自己的錯,因為害怕對方的怒氣,我寧可背上對我不公平的評價,忍氣吞聲就跑了。
而通常會被完全相反的人利用,所以話語權還會落在他們手上,工作就發生過幾次,明明是對方違約在先,或者是對方做錯事,但是他很大聲的對著我吼,我不敢吼回去,又覺得再共事下去很痛苦,退讓離開,然後對方還可以再對外捏造不實的指控,我也因為害怕,不想糾纏不休而不去辯解。
總之,被問到為什麼跟伴侶相處的時候,那麼理智那麼冷靜,不會再去激怒對方,而能夠等待到好好溝通的時機,我想得到的原因就是這個,跟人家說的,妳修養很好或脾氣很好,其實不太像同一件事情😂
***
我只是因為有過一些經歷所以變得非常膽小,總覺得如果在場的人都不能冷靜,怕後來會出現永遠無法彌補的裂痕,一句話或者一些事,我見過那樣的事情發生,而且那遺憾是一輩子的,所以,我一定會要求自己冷靜,去做那個願意二話不說道歉,把爭端結束在這時的人。
但我也會覺得委屈,老實說,一直在顧全大局,然後看別人發洩完情緒,好像還沒什麼壓力,可能也不曾想過他傷害了我或對我不公平,甚至公事上隨口亂說,把黑的說成白的,我需要很多的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療傷。
然後視情況,有些關係就再也回不來了,沒得救了,因為太嚴重的情況下,我還不得已低頭認錯道歉而其實心裡知道我根本沒錯的時候,當然不可能寬大到,完全原諒對方當下因為情緒爆炸,而說的話和做的事。
所以通常關係就會斷了。可以說,回不去它原本可以有的樣子,那種應該有的信任和放鬆,因為我心裡壓抑自己而造成的傷痕,就沒辦法回去了。
但這樣說起來會不會有人誤以為我一直在忍耐翔爸然後有一天也會閃人呢。😅那倒是還不至於啦。雖然有時候閒聊起來,網友好像很替我打抱不平的樣子,但其實翔爸在我的感覺上,即使當下脾氣沒有我好,但不是真的那麼不在乎我的心情。
可能我心裡有一把尺,但這把尺會不會換人看來覺得很寬容我不知道🧐但是至少我自己,確實是相信自己的感覺,我判斷某些人,無論看起來什麼樣子,其實是真的一點都不在乎我。
而有些人,雖然沒有辦法總是很溫柔,但其實是很在乎的。
會不會很奇怪呢。可能我沒有辦法說得很清楚,所以不那麼好解釋。
***
總之,去年,半年前吧,很巧合的有兩個網友同時私訊問我,為什麼能對翔爸脾氣那麼好,佩服我而且想知道我有什麼「方法」,我一直放在心上,現在才稍有時間回答。
沒有什麼值得羨慕或佩服的啊😅
如果一個人很溫柔,而且不是有條件的(我也遇過那種人,有目的時超溫柔,目的沒達成翻臉無情)那可能是,受過很多傷,所以理解受傷是什麼的關係。
而且我還有一個想法是,對於曾受傷的人來說,除了害怕再受同樣的傷以外,也會害怕自己是同樣會如此傷害別人的人。會盡力避免,所以在別人眼裡,可能非常溫柔。倖存者的溫柔吧。
所以某方面來說,我覺得我的冷靜溫柔和包容,是矯枉過正的結果。😂。這結論大家能catch到的話,我就覺得我們有點默契了(眨眼😉)
***
總之比起問我「如何能像我」,在很阿雜的時候不對伴侶暴走,我覺得還不如欣賞自己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不是嗎?
能夠坦率的對伴侶表達出真實的心情(ex:「老娘在生氣!」)那不是也不錯嗎?表示妳足夠信任對方啊。而且有些事情,當下兩個人都很坦率的表達真實心情,也是一種不錯的溝通。
當然,口不擇言或者是把自己的情緒放到無限大,導致無法彌補的傷害而自己事後都會悔恨,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總之,我的回答大概是這個樣子。好像比起「怎麼樣才能不輕易生氣,理性的應對某些情況」,我的回答還更像是「我如何養成現在這樣的性格」吧🤣
然後感覺並不是看起來的,那麼值得學習的事情。
所以,希望大家都先去理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溝通方式,我覺得是更好的。❤️
這樣說了也有點像,當別人問我,想學我如何做到不生氣時,我說了「我其實一直都在學如何生氣喔😂」
因為對我來說,學著對對方生氣,也有點像學著信任對方的意思,而我其實是還在學呢。因為一些經驗,搞不好我永遠都不會信任翔爸到,相信他不會因為我對他大怒而傷害我的程度。想想自己對人的恐懼竟然如此根深蒂固,也有點無奈呢。
#閒聊好長
#掏心掏肺就是我的風格
#是不是有點嚇人😂
#雖然如此但也是可以分享喔
千錘百鍊解釋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2/21 星期一 絕對音樂】
「當我們期待服務人員拿出專業,提供服務時,我們也應該拿出理性,享受服務。
因為~~穿上制服代表專業和公司門面,但不是意味著卑微和活該受罪。」
SO~~就學著多一些同理心吧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人生這條路沒有GPS,耐心的用你的方式走下去》
無論如何,帖子,都是警鐘。剛開始以自己的名字收帖子,是同輩們的喜帖。
不到二十歲,就收到國中同學的帖子。在我長大的小鎮,二十歲算早婚,但也還沒早到太驚人。
我記得大學二年級時的暑假,開唯一一次的同學會,那一位班上最乖巧的女同學,已經帶著兩個小孩前來,大的那個已經蹦蹦跳跳了。
出社會後,進入了抱怨「薪水還來不及付紅包」的階段,喜帖一張一張飛過來。辦婚禮的人都興高采烈,還找不到理想的伴可以結婚的,心裡難免有怨氣:為什麼就我一個人那麼淒涼,那個「對的人」到底在哪裡?
然後,很快地,第一張白帖,在前中年之前一定翩然而至。
剛開始,是好友的父母,親戚的父執輩。
然後,長輩的狀況越來越多。如果白帖是死神送來的警鐘的話,到了中年之後,這些連續的刺耳聲響,已經讓我們疲憊、習慣到不再驚慌的地步。最刺痛的那一聲來自最親近的人。
我們終究會讓自己明白,這是逃不了的,再怎麼一生平順。
緊接著,另外那種的「第一張」白帖,才能狠狠地扎了我們的心一下。
它竟然來自與自己同年齡的人。
出於事故,或出於疾病。當我們還在為現實生活的種種憂煩時,他悄悄地先行離去,不再困擾了。
有的白帖並沒有具體寄來,但聽一次唏噓一回。
人生邁入下半段之後的同學會,每一次,都會聽到各式各樣的故事:有人告訴我,高中時那個田徑社裡最高亮麗的女孩,訂婚後的第二天,在美國加州發生了車禍,再也聽不到情人的嘆息。
大學時那個笑聲爽朗的隔壁班同學,在歐洲念博士時,某一天發現自己站不起來,一檢查,原來是骨癌,從此沒能再行走,久久沉睡在異鄉。
念研究所的學長,不過四十二歲,某上市公司財務長,有一回加班晚歸,泡了個澡,過勞的他被發現時已無氣息……
就算我們想要跳過這些故事,不想聽見那一步一步逼緊的警鈴聲,我們都無法忽略,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而憂思難忘。
而中年的我們,多數無法宣洩也無法來得及思考,仍被忙碌與疲倦困住。有一天我忽然悟到:
其實告別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有一天我們要想念我們的記憶。
有部得到奧斯卡女主角獎的電影叫《我想念我自己》,說的就是一個明明很聰明的女人,什麼幸福都有,卻要面對自己漸漸失去記憶的故事。
幾個朋友都說,那是一部恐怖片。
因為我們已經開始:忽然會忘記自己剛剛在找什麼?明明要自己記得什麼,如果沒有寫下來,就會變得絞盡腦汁也無可追憶;明明記得自己把它收起來,卻翻箱倒櫃找不到那個東西?更嚴重一點的是,出門忘了自己開瓦斯在煮水之類……
不管我們企圖裝得多麼年輕,而所謂醫美和回春科技如何進步,我們身體中某些過去不被視為重要的功能已漸漸消失,直到它離去我們才發現它還真的很可貴,也只有在它們逐漸遠離之後,我們才想到要再珍惜一會兒。
我不想只強調失去。
失去是必然,強調,未必有意義。
在逐漸失去中我們也逐漸得到。
失去的東西或許很具體,而得到的東西或許很抽象。
最近,與我共事過的一個女生,目前在日本求學,在互通的通訊軟體上PO文:二十五歲,祝我自己生日快樂!感慨良多!雖然我老了一歲,但感謝這一年所獲得的一切!
這一年,她離開了工作和男友,一個人到日本求學,我常常看到她的活動紀錄。這是她真正離家生活的第一年,一個人在異地打工;有時很想念男友,有時很想念臺灣小吃,有時自顧自說著:前途茫茫,只有自己為自己加油之類的話語。
身為一個「奮鬥過來的長輩」,我常會在她沮喪時留些話,有時鼓勵她,「你好棒!」,有時在她沮喪時砥礪她,「喂!拜託有點出息……」
我悄悄在她的臉書上留言:生日快樂!我感慨也良多。真羨慕你的二十五歲,雖然,我一點也不想活回去……
年輕當然好,但是活回去,想來就累。
二十五歲的時候,我自以為什麼都知道,其實很無知。雖然很努力,但一直在掙扎,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該做什麼工作;我的驕傲裡頭藏著一些自卑,我的自信裡藏著好多茫然,我既反抗卻又想要討好許多規範,擁有很多青春卻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花用……
我是個很早就在想「這輩子到底是要來完成些什麼」的人,不過,中年以後細數來,自以為聰明,也滿愛裝作聰明的我,在二十歲和三十歲間,做的蠢事還真多,幾乎所有人生的重大決策都沒對過。在感情上也飄移浮沉不定,其實每個選擇都不曾讓我快樂。
二十多歲時的我,在跟自己晴時多雲偶陣雨的個性抗爭,倔強,叛逆但並不堅定和堅強。
是的,我真的不願意回去了,如果要我的腦袋回到那時的混沌和糊塗。就算當時有張沒有皺紋的臉,沒有肥肉的身材。
但是話說回來,現在的我,就算沒有讓自己太滿意,至少,千錘百鍊後比較堅定成熟。現在的我是由許多舊日的錯誤決策改正又改正後的、一個還可以接受的版本。
那些錯過的路還是有意義,雖然……有的意義不大,付出的代價很多。
如果把人生看做是一段旅行,我們的人生還真是找不到GPS。就算當時曾經有人明確給你地圖,也可能在後來發現他根本指錯路。
我唯一可以慶幸的是,走錯的路,跌過的跤都是我自己搞的,我招惹的,怨不了別人。
跌跤是功課,爬起來也是;經驗是成長,教訓也是;勳章是榮光,而巴掌或許也是;疤痕並不美,但必須值得。
大概在十歲之前就開始用自己模糊的小腦袋想:「這輩子到底是要來完成些什麼?」的我,如今再問自己這個問題:這輩子,你到底是要來完成些什麼?
我的回答會比二十多歲時沒出息些。
就是:「該做的,以我能力可以做的,我都做了;日後還將盡力用自己的方式活著,還是做不到的,就算了。」
還做著自己可以期許自己的事情。
中年之後最好的權利就是,可以不要再聽任何「長輩」的期許。長輩,我就是;那些比我們年長的長輩不多,再有控制力也要應付自己的衰頹,不能再當軍師。
一個人究竟能做到什麼呢?
想來其實,很少。如果能活得有點顏色,那也是因為你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管你想做變數,還是做常數。
不管你做多少活,覺得自己多偉大,是非功過,都不是你可以下定論的。
怎麼說呢?讓我們想想中國歷史上所有女性中最大的一個變數吧,比如武則天。(這個聯想是因為最近看完連續劇《武媚娘傳奇》。)念研究所時上唐代文學,碰巧專程為她寫過「新舊唐書關於武則天記載」的研究報告,《新唐書》比《舊唐書》多說了她許多壞話,比如加了自己弄死女兒來陷害皇后之類。
她統治過一個廣大王朝五十年,她睥睨了所有男人的聰明才智,壓倒了所有女人的心機鬥爭,她對傳統的看法不屑一顧……六十多歲後,她當了皇帝,在那個封建時代裡,完全是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只要得到了一分權利就實踐自己夢想的大大驚嘆號,在古代的女人裡也算是「外星人」等級。
去世後,不過留下一個無字碑。無字碑,很有意思,姑且不論歷史學家怎麼推論,最可愛的一個解釋就是:
「我不想自己說些什麼了,反正你們會一直說我,管你們怎麼說我,我根本不在乎,本人這一輩子的是非功過,隨便你們眾說紛紜,去、去……」
我喜歡這個解釋。
其實所有人一生的碑銘,不管上面刻多少字、寫得多誇張,都是一面無字碑。你有你的觀點,別人自有別人的看法。
你還管那麼多人說你?其實你並不重要,再顯達也不過是別人嘴裡的巷議街談一條。
她已是歷史中如跨年煙火般的絢爛人物,我們,再亮眼也是小沖天泡一支。
那-這輩子到底要完成什麼?
中年之後,我還是偶爾會想想這個問題。心裡很明白,看似我完成了很多,其實完成的很少。所完成的事都沒什麼太了不起的,再怎麼燃燒自己,也是無月之夜中一點微小螢火,轉眼熄了。
我最近比較容易為小事而感動。
來說說一位八十歲左右的老先生吧。他出現在我常出現的地方,我看他看了一年多。看過他很多次了,在我家裡附近小學練跑的操場上。
他一跛一跛拄著杖往前,和我一樣繞圈子。走得很吃力,看這光景,我馬上明白,他應該在不久前中風過,有一條腿不太能動。
他一個人在復健。
走累了,他會在司令台旁的階梯坐下,聽廣播。老人家耳背,廣播開得很大聲,聽得出主持人說話腔調和本地大不同,應該是北京中央電台的廣播節目。
光憑這一點,大致可以推算,他應該是當年來臺的老兵,已在本地落地生根,娛樂是聽聽老家來的聲音。他這一生,兵荒馬亂的艱苦應該少不了。
他只是一個很常見的孤獨老人,不同的是,他就是不肯讓自己被中風一路摧枯拉朽地擊潰,他還想要回復「靠自己」的功能。
我偶爾才在那個操場練跑,每次都看到這位老伯伯,可見他幾乎每晚都在那兒走。
某一天,奔跑的我忽然仔細打量起慢慢走在前頭的他,我注意到,他,真的變好了,雖然還是拄著枴杖,但是,那佝僂的樣子不見了。
也不再有一跛一跛吃力的感覺。
速度似乎也快多了,不會讓人馬上聯想到中風二字。
這個背影讓我自顧自地感動起來:
不管他在什麼年紀,他還在奮鬥些什麼,還想讓自己過得好一點。
不為什麼偉大目標,但是努力做好自己。
人生到底要完成什麼?
完成什麼已不重要,不是自己所能強求,所能定義。
但不容自己被絕望捕獲,只變成一個哀怨的命運囚徒。
是的,人到中年後,無法侈言偉大夢想,但仍可期許短暫光亮,至少還能感覺得到,在此一步一步生理狀況走下坡之際,某種內在靈魂還在發光。還在Do My best!
不想要倒下來,還想要往前走,平凡的路也動人。
我們以為自己擁有的很多東西,只是借來用而已;我們所有的私人存摺只有記憶,有意義的,只是那些走過的路,錯路,對路。
人到中年,何其有幸,可以盡其在我,耐心地,聽著自己的聲音按著自己的方式走下去。
且行且努力,且行且珍惜。
(文章來源: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9460&from=line)
***************************
千錘百鍊解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料理刀藝聖經」新書介紹
專訪:曾敏英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諾曼•溫斯坦在紐約市的廚藝教育學院傳授刀工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堂堂滿座。因為溫斯坦明確把重心放在講解基本的刀工,除了發揮最大的效用,也讓下廚的人盡量減少手臂的壓力。現在,透過《料理刀藝聖經》,世界各地在家中的大廚都能學習溫斯坦經過千錘百鍊的知識與技巧。
除了專業廚師不得不下廚之外,愈來愈多人喜愛在自家廚房料理美食,這些私房大廚也希望能善用家裡的專業設備。就廚藝而言,最重要的可說是能不能好好用刀了。想要像電視上的大廚一樣快速靈巧地切出洋蔥丁、像專家一樣切開烤肉、乾淨俐落地去掉雞骨,或只想學怎麼好好拿刀,看《料理刀藝聖經》就對了。切、片、剁的方法都解釋得很詳盡,配上步驟清楚的圖片。補充說明包括刀子的構造、製造商跟類型、保養跟安全,以及砧板,提供最重要的技巧。
本書的目標讀者是每天都要下廚準備餐點的人。不懂得用刀,用了不恰當的工具,準備簡單的一餐也會費時費力。而一旦學會了選刀、用刀,不管是準備日常餐點或是專為餐廳設計的菜單,用起來輕鬆沒有壓力。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的廚房良伴,除了增長技術,也能讓你挑戰更多菜色。
本書特色:
★作家韓良憶、莊祖宜,知名部落客家政煮廚金基師、粵菜名廚梁振業一致推薦。
★要了解廚房中最重要的工具?不可不讀此書。
作者介紹:諾曼•溫斯坦(Norman Weinstein)
二十多年來,諾曼•溫斯坦在廚藝教育學院擔任主廚導師,學生有初次下廚的人,也有專業主廚,他教導學生如何選刀跟用刀。美國著名的雜誌《葡萄酒鑑賞家》和《紐約時報雜誌》都為他做過專題報導,他也上過電視節目《美食頻道》。二〇〇三年溫斯坦獲得紐約廚藝美食協會頒獎,他目前住在紐約市。
千錘百鍊解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廖偉淇專訪
實習主持人: 吳政頡
(世新大學-公共關系暨廣告學系)
拙納自在,心空無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金工創作過程中,鍛敲工藝技法的運用,常會使用到許多專業的工具及設備,當中還需對於材料科學、物理及化學,彼此間產生的原理變化有相當的理解,這也包涵在創作時,對金屬材料造形構成的重要因素。
金工創作者—廖偉淇把鍛敲當作修鍊手與心的工具,金屬從全平面到立體蜿蜒,他將創作時律動的肢體與心意合而為一,透過形而下—身體勞動的創作過程完成作品,再經由作品的呈現,傳達出形而上精神層次的心靈感受,達成身心合一的融合境界,也提升工藝創作的精神層次。總是全心地投入創作,廖偉淇在謙虛中學習並體驗,就像是一位虔心修習的僧侶,在藝術的世界之中修練,探究真善美的境界。
浸心在萬物與自然之間
週末的休閒時光,廖偉淇經常與家人出遊,往返臺北文山區附近的山林中,他特別喜愛在散步時,享受在大自然中放鬆的愉快感受,他試著去感受那空氣裡,因各種花草植物、土壤、山石,伴隨著風所帶來的豐富生機。每當靜心在自然之中,由山林間所帶來的各種感官經驗,不僅使廖偉淇的心境產生變化,對於萬物的空間讓他更覺親近,不禁忘卻時間的步伐。如此的存在感受,就像專注投入創作時的心境,專注體察週遭環境帶來的感官體驗,成為廖偉淇閱讀大自然詩歌的線索,閱讀這些詩歌的感動,也體現於他的想像力當中,成為日後作品造形的基礎。
這些藉由大自然空間誕生的感官詩歌,將廖偉淇的想像加以轉化,再運用鍛敲工藝來敲塑作品,在千錘百鍊的金屬鍛造工法裡,虔心來表達他得之於大自然的感受。經過金工敲塑創作的完成及自述,廖偉淇也希望從作品的造形來映照觀者,去反映人們內在的美感精神。
萬物之於廖偉淇—是生命共同體,對一草、一花、一木及一切的眾生,都生起同理心,需以真心對待,對於萬物都能夠感同身受的話,內在的慈悲之門就悄悄的開啟了。我們也從此可見,他以「感恩惜福」的生命哲學,來領受空間中更親近萬物的存在。
談到創作中使用的鍛敲造形技法,廖偉淇必需不斷反覆將金屬材料運用高溫來退火,使得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特性,接著再操作許多的鎚塑工具,反覆敲鎚材料來塑形,使敲鎚受力之處延展,變長變薄或收縮變厚緊密,其中反覆的鍛造工藝過程,考驗著創作者對於技術原理的科學理解,以及協調肌肉的肢體運動經驗。
從原生藝術到禪藝美學
法國藝術家尚•杜布菲(Jean Philippe Arthur Dubuffet)拋開了傳統的美學標準,他認為繪畫、雕塑及工藝等創作,皆來自創作者對於事物的強烈感受,過程完全始於創作者自己內在的動力,盡可能地不模仿,依賴古典、傳統藝術,及減少受流行與文化的訓練與薰陶。多顯現自我的心靈的創作特徵與自發性、神秘性及非商業性,形式上並非於描寫外在世界的敘述性,而多是著重於創作者的內心一面。因此尚•杜布菲提倡出著名的藝術運動Art Brut「原生藝術」。
日本學者鈴木大拙提出「禪」是一種神秘主義,認為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超越者,宇宙中存在著一種具有超越性的普遍理性。無論藝術家作品所選擇媒材、形式與表現,這都是創作者一種觀念的延伸,脫離神秘主義的曖昧差異之後,東西方文化對於禪的藝術詮釋,仍是一種思維,也是一種創作的精神關照。
當下即是的禪藝
的內心態度決定其對應之關係,常受到爭議的是禪思維過於抽象,如同以「空」來解釋虛實之間的對應關係,無法以科學的依據衡量而辯證定論。
「即使一切皆空,但也不等於虛無。」廖偉淇表示:這是其所形成的觀念真實存於人們腦海之中,創作者藉由生活行動、創作過程、作品的產出呈現等等.....任何形式所呈現的都是禪思語彙所傳達「當下即是」的美學精神與體驗。對於他來說,這種「空」本身並非是一種什麼都沒有的情況,而是代表另一種精神層次的參悟本質。
廖偉淇簡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班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藝術學士畢
個展紀錄:
2016 「拙納自在」廖偉淇工藝創作個展,新北市板橋,致理科技大學藝文中心
2015 「恩喆洁金工木印」廖偉淇金工個展,臺北市,亞典藝術空間
千錘百鍊解釋 在 最近慢慢地有朋友在問這個LOGO好看但它是甚麼意思呢以前我 ...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慢慢地有朋友在問這個LOGO好看但它是甚麼意思呢以前我總是會解釋了一番說到嘴角全沫他們還不一定記的住於是在千錘百鍊之下我終於找到一個淺顯易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