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我在 #去年八月底時 刊登於姆姆多多的一篇關於食育的文章,在兒童節的今天為大家轉po過來,也當作陪伴孩子們長大的兒童節禮物喔😊
#如何為孩子打造良好食育生活
蘇菲有兩個女兒,一個是即將升上小二的大女兒,另一個則是即將成為中班幼兒生的小女兒。
在成為全職媽媽照顧孩子之前,我和老公的吃食有點複雜,年輕時經常性的選擇麻辣火鍋、速食、炸物⋯⋯等等的食物,身為設計師又經常在公司熬夜到很晚,可以吃到飯的時間有時都和工作夾雜在一起,對於健康飲食的概念並沒有很健全。
後來一直到懷孕,生了大女兒後,我們才開始逐漸建立起「食育」的概念,包含看書及在家自己煮,都是我們對孩子負責的方式之一。
#吃原型食物
我們家的飲食方式並沒有十分特別,但是大部份都是由我來處理並製作給孩子吃的食物。
從堅持餵食母乳到副食品製作到嬰幼兒營養補充到成長發育中的孩子吃些什麼,都是由我在平日飲食之中給予。
我們家沒有人是挑食的,大部份的食物我都會盡可能的買來做給孩子們吃,不喜歡的口味就再加以變化,喜歡的口味就酌量與不喜歡的食材混和給予,媽媽心機很重,就是希望孩子看見食物的原型,給孩子每種食物的口感,讓她們可以體驗並且感受。
像現在小女兒在吃東西上面有很多吃或不吃的堅持,我就會告訴她,上桌的食物一定要每項都夾一口來吃過才可以決定吃或不吃。若是有不吃的食物,必須告訴我為什麼不吃,或是吃了點心不餓?這樣我下一餐就會再調整給孩子吃食的份量。
#自己吃的重要性
大概等孩子的小手比較穩定可以握住湯匙時(應該是7-8個月),我就放手讓她們自己吃了。之前雖然會覺得弄髒了要整理很麻煩,但是一直到現在兩個孩子大了,我從來都沒有後悔過當初的這個決定。有些家長怕髒怕亂怕收拾,因此一路從副食品開始餵到孩子兩三歲了還在餵,我自己就有聽過別人的阿嬤餵小孩吃飯要兩個小時的誇張事蹟。
孩子自己吃的時候,有可能會把手伸進碗裡、有可能把菜丟到椅子下、有可能留下許多不吃的食物⋯⋯任何狀況都有可能發生。而媽媽要做的就是先忍耐、再行動。因為孩子的探索行為就是她長大的過程之一。媽媽可以告訴她,她碗裡的食物有什麼、她應該如何吃才對、以及要怎麼樣好好的吃完。
照片裡的小女兒雖然吃到整臉都是,但卻是媽媽對於孩子小時候的美好回憶。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對食物的喜好很明顯,所以更要懂得如何協助孩子認識每種食物的營養,才能成為她長大的養份哪!
#三餐定時,讓孩子對於吃飯這件事更重視
我們家從孩子很小時就很少不吃早餐(除非真的睡過頭,哈)三餐定時是我們陪伴孩子養成生活作息的方式。現在我們仍然以每天早上的早起和早餐開啟一天;中午的吃食也不馬虎,爸爸帶便當上班,媽媽也幫女兒們準備小小的便當;晚餐一定一起在餐桌上吃飯,即使我們家爸爸回家時間不固定,但也會盡可能趕上晚餐時間,和女兒們一起吃飯。
於是孩子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三餐定時理解到,在生活作息上要如何調配才行。
如此一來,即使偶爾因為假日睡得晚或午餐吃得晚,也可以在週一上班上學日時又重新快速的重回軌道,不會有不適應的問題。
#自己動手做才能體會媽媽的辛苦
我們小時候很少有機會可以進廚房,可能因為媽媽怕我們被火燒到,被刀割到之類的。但是長大後,我主動把孩子帶進廚房,讓她們自己體驗在廚房裡工作的流程,從切菜、洗菜、切肉之類的「二廚」工作,讓她們明白在廚房裡的工作不僅繁複,也很危險。
大女兒在3歲左右時,我請她協助剝除豌豆夾的粗絲;4歲左右時,她的小手已經可以穩定的拿取東西,我便請她練習切柔軟的食材或是用小手固定小蕃茄來切;現在7歲的她,已經可以站上瓦斯爐用小火煎熟一盤蛋煎櫛瓜。
問她在廚房工作會不會累?她說不會啊!很好玩!
也因此我才發現,#與其不斷保護孩子不讓孩子觸碰我們所認定的危險,#不如陪孩子想想如何解決問題面對危險。
#外食選擇也很重要
我們家因為口味較清淡,所以有時候外食都很怕踩到地雷。事實上也有吃過一些不太好吃的食物後再回頭自己煮飯的經驗。給孩子的食物我會盡量選擇口味不重、沒什麼添加物、味道很單純的。外食的選擇人人不同,但是只要把握好原則再去選,就比較不會吃到太過誇張的食物了。
就像前幾天我吃了一個大學時很喜歡的排骨飯,但現在吃了幾口後卻覺得口乾舌躁、過鹹過油,就連老公和女兒都這麼覺得。當然不是店家的口味變了,而是我的身體已經長時間只吃口味不那麼重的飲食,也因此身體選擇了比較適合的味道。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食育經驗,大家還喜歡嗎?
現代人的生活忙碌,有些人連一起在家吃一頓飯都十分困難,也有些孩子是因為往返學校及安親班,晚餐大多是在車上解決。這是許多不可避免的情況,但還是希望可以有更多家長重視「在家吃飯」的重要性,即使是一週一天或兩天也好,一起放下手機放下工作放下課業,在家好好吃頓飯吧!
#原文刊登於姆姆多多
👉原文看這裡:https://reurl.cc/X6jlOE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