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出版社的邀請閱讀這本書,拿到書後,最先令我震驚的是,它真的是一本名冊,記載了150名連環殺手所有的背景、受害人、殺人手法、逮捕狀況、審判過程及刑罰內容。
其中最令我驚訝的是,讀到一個英國著名的殺人犯,「死亡醫生」哈羅德.希普曼(Harold Shipman)的事蹟。會引起我的注意是在這本名冊中,希普曼的名單落落長。在1975年到1998年間,他的被害人竟然高達250以上(書中列出了所有被害人名單)。所謂死亡醫生是因為他利用職務之便,謀害病患,注射二乙醯嗎啡毒害致死。他被判處十五條無期徒刑,加上因假造遺書多判四年有期徒刑,2004年1月13號在監獄中上吊自殺。
很多心理學家都分析他的作案動機,一位應該拯救生命的醫生,卻變成一位殺人魔,是什麼原因造成他的心理轉變?也許可以從他的成長背景看出端倪。希普曼出生於英國諾丁漢,父母都是虔誠循德宗教徒。從小父母對他期望很高,並且與母親的感情很親密,母親常灌輸他一種優越心理,認為自己比其他人都強。在他十七歲時,母親因肺炎去世,希普曼親眼目睹醫生為母親施打嗎啡及海洛英來減輕痛苦,但卻無濟於事地離世。也不知道是否因為嗎啡讓母親的痛苦減輕,還是嗎啡最終還是令親愛的母親離世,也許這奠定了之後希普曼的作案手法。顯然地,母親的離去對希普曼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及心理創傷。
根據統計,希普曼的受害者的年齡幾乎都與母親當年一樣,沒有性侵也未取財,也沒有做出任何肉體上的折磨或摧殘。也因此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假設:他的殺人動機與母親的離世有關。有可能是因為母親因病而離世,而年齡相仿的受害者們卻可以平安地活下去,他心裡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於是痛下殺手。
當然我覺得也有可能因為早年的自戀(自以為比其他人強大),導致於身為一位行醫者能便於穿上白袍決定他人生死,而扮演掌控去留的上帝。自戀情結(上帝情結)也就如願地以此種手法開展開來。至於晚年在獄中自殺,也可能因為自戀無處伸展,少了觀眾的自戀水仙,也只能在岸邊觀看河裡的倒影,獨自凋凌枯萎。
「孩童長成反社會人格是因為情緒與社交發展都發生於自我為中心的想像中,所以正常對於對錯的概念,以及對他人的同理心,在他們身上都發展不良的緣故。若想像世界的存在用意是滿足這個人的需求,那麼這個人在自己的世界裡可以毫不犯錯,其他人的痛苦對他來說也沒有什麼後果。」一名專家如是說。
長期研究連續殺人魔的海倫.莫里森醫生說:「你會想問怎麼會有人能對另一人做出這種事?然後你會意識到,這些殺人兇手並沒有把受害人視為人。對他們來說,就像拔下蒼蠅的翅膀,或是扯下蛟子的腳,就只是想看會怎樣而已,是最基本不過的實驗。」
許多專家表示,童年創傷是所有殺人魔都有的經驗,以下是一些明確的特質:
1)反社會行為
心理病態者通常是獨行俠,所以如果一個孩子本來很愛交朋友也很外向,卻突然變害羞、反社會,那就會是個問題。傑佛瑞.丹墨本來是一個擅長社交、充滿活力的孩子,一直到因為父親的新工作,父母舉家搬遷到俄亥俄州為止。他在新環境中變得退縮(據稱是在被性猥褻後)並且不去交新朋友,而是開始把注意力放在解剖遭路殺的動物。
2)縱火
火就是力量,力量與控制對連環殺手來說有著吸引力,他們享受擺佈受害者的感覺。大衛.伯科維茨從小就有縱火行為,他的同學都戲稱他為玩火仔,他對火的執念人盡比知。
3)虐待動物
連環殺手通常從小就開始動手,並且會以動物來測試界線,包含家裡或鄰居的寵物。根據研究顯示,70%的暴力犯在童年時期就曾虐待動物,非暴力犯則僅有6%的比例有過這種行為。
4)惡劣的家庭史
許多連環殺手都來自有犯罪紀錄、精神病史或酗酒歷史的家庭。艾德蒙.肯珀殺害了自己的祖父母,只為了想看看結果會是什麼樣。在他殺害好幾名大學生後,他殺了自己酗酒的母親,將她的聲帶用水槽鐵胃碾碎,以求消滅她不斷羞辱他的聲音。
5)童年受虐
殺害至少21名男孩與年輕男性的威廉.波寧在小時候就被抛棄,被送到中途之家,在那裡遭受性侵害。這樣的連結通常會造成無法抹滅的憤怒感。
6)煙酒藥物濫用
7)窺視症
8)連環殺手通常都很聰明
9)無法穩定維持同一份工作
#原來開膛手傑克至今還是個懸案
#高寶書版
#殺人魔名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得打開CC字幕 #反社會人格障礙 #不要隨便幫人貼標籤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
反社會人格 吸引力 在 MenClub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兩性】研究指反社會人格有繁殖優勢 假以時日或成主流人格
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相信唔少自問係個「好人」嘅男人都曾經喺溝唔到某個女仔之後高呼過呢句說話。但根據美國著名性學家Dr. Justin Lehmiller指出,壞男人 (or 女人) 唔單止喺結識異性上有優勢,仲直頭喺繁殖嘅層面都贏哂班「好人」!
#吸引力 #兩性
反社會人格 吸引力 在 故事柑仔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顧客回饋來囉✌
老闆我終於收到人客幫我們柑仔店寫的深度心得介紹文啦,感謝中正大學蕭義玲教授長期支持!
這位教授是老闆我求學生涯,重要的小說啟蒙老師,可說如果沒有這位老師,就沒有今天的柑仔店,雖然可能在很多人眼中,這間小小的店沒有甚麼,卻是老闆我和同夥,歐不,是同事拋棄甚多得來的成果。
說太多沒意思,就請人客看看我們蕭老師給的深度介紹文吧~~
《故事柑仔店》的一千零一夜
──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蕭義玲
都還記得,《一千一零一夜》(或譯《天方夜譚》)中,莎赫札德一見黎明曙光乍現,為求刀下活命,便得趕緊吊住國王的聽故事胃口,承諾將為他在翌日講出更好聽的故事。於是夜幕降臨,莎赫札德口中的一則則故事,便成為度幽幽黯夜,扭死亡為新生的生命兌換卷……
《故事柑仔店》一書由「語屋文創工作室」的年輕人寫成。或碩士畢業、博士肄業的他們學歷不可謂不高,然也因「不可謂不高」,一入社會,所有當今台灣社會的「高學歷青年」就業困境一樣不免,何況他們是一群文科,而且是真心愛著文科所學的青年,更必須練就如何在天龍城市打怪,或在不斷斜槓的處境中不致傾跌不起的生存本事。前路陌生,後無退路,但學校只負責產出文憑,不包括後續服務,也何況,時間不等人。於是,他們自己來。
講故事。是的,以講故事重尋定位,且朝向全新旅程出發。我記得創立「語屋文創工作室」老闆,專研《莊子》的敦榮跟我說,他不再能躲在學院中,去學習與「故事」相隔甚遠的「講故事理論」,生活如許展開,故事喋喋已在其中。而在躊躇著該把所學帶到哪裡去時,也才記起,《莊子》之於他的吸引力,不在炫目的理論分解,而是一則則恍兮玄兮的故事。
學院久了,竟被磨蝕且遺忘。
是以,生活的困惑不明,但必須舉步往前之處,正是「故事柑仔店」生發故事的起點。我想是的,不正是黑暗,故事才須如燭光舉起照亮?
於是一番籌備後,老闆再邀集幾位同學與學妹(美伊、默安、伊甄……)結合他多年習來的「認知語言科學」理論,建構一套具系統,且可操作的講故事方法。先在臉書開設「故事柑仔店」,實際操演,從不間斷的每天一則故事,也對外實作教學,一年多之後,扎扎實實地寫了數百則故事,才有了《故事柑仔店》的選集出版。
我甚覺有趣的是,故事的開啟,也是工作室成員變身的開始。一年多前,老闆曾如此對我如此介紹柑仔店成員:「主要成員都是一些社會的邊緣人,除了來歷神秘的老闆及老闆娘,還有具暴力傾向的『店小二』,能夠幻化貓形、遊走山頭水邊採集故事的『黑貓』,以及一眼失明的故事竊賊『剪溜』。」嘿嘿,這些成員組合真有意思,既落魄江湖又神出鬼沒。但我感興趣的不是這些深富潛意識意味的描述之詞,而是,這些具有「反社會人格」特質的成員(我聽過他們/她們說道許多人際、工作皆受挫的不光榮事蹟)可以為我們說什麼故事?或說得出什麼故事?
答案便在《故事柑仔店》一書中。
《故事柑仔店》一書共收近百則,每則約五、六百字的小故事(這是老闆的親民/龜毛規定)。一如前述,故事的生發處,便是我們身在其中的生活,那些真真切切,但一不小心便猝然遺忘的日常生活。但也恰是這些易於遺忘的生活點滴,鐫刻了我們的生命形貌,留下了讓我們歡欣、煎熬或著痛苦的印記,使我們感覺著一種與時俱在的生存感受。如書封說:「一切熟悉的風景事物正在消失,我們能做的,就是藉由說故事的方式,再現種種即將被遺忘的日常,召喚每個人深藏的情感與記憶。凡是與這土地有關的,都是我們書寫的對象,只為這個屬於我們的年代留下一頁紀錄。」
但故事除了體現各色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感(如:神鬼信仰、職場霸凌、環境汙染、愛的被負、世代交替,乃至信用卡、3C狂、敷面膜、寶可夢……),而顯有趣外,我甚覺特殊的,是透過書所分類的「人」、「神」、「鬼」、「妖」四項,所傳達的特殊故事視角。那是將人擺入廣袤時空,透過「上達天庭,下潛地府,抵達過去,回到未來。」的敘說,更立體而深入地觀看於人,看人的在世生活,從中竟探入了人性複雜、慾望幽微、良善與偽善之並存。甚至,往人世盡頭一跳,有生之愛戀存乎其中。
那便是故事的玄奇,我們日常生活的一個神祕皺折,再皺折了。
但也一樣,依然五、六百字的小故事。好厲害。
不只親民,也要引發共鳴;可休閒地一篇一篇淺淺看,也可將整本書視為一則大故事深深讀。我以為《故事柑仔店》意圖以故事和讀者交流的努力與誠意在此。一年多來,「故事柑仔店」認真地出版了《故事柑仔店》,就我所知,這一年多來,工作室的成員也有人事變遷,他/她們也面臨著必須將工作室帶往更前一步,和更多讀者與業界連結的考驗。但從無到有,從一步到兩步到三步,這須以勤奮而期許收成的日常生活,不便是故事的神秘本質,或說,是所有人世故事的最動人處?
生活就是故事,我們都活在故事之上。自己亦是一則難與人同的故事。我向來以為創作不可教,不可教是因為好的故事本身會抵抗規矩;可是我又深深希望創作可教,因為即使故事就在我們的生活與心靈湧動不休,但因為欠缺一套有效的引動方法,這些故事就要說不出口而隱沒天日了。我想「故事柑仔店」致力從事的便是這事,在發展一套可具體操作的說故事方法後,已出版成《故事柑仔店》(聽說市場反應很不錯),故事需要在講故事與聽故事雙方的共鳴與交流中連結,才成其為動人故事。這荒原般倥傯生活,我很高興閱讀了故事,而有了想要在生活中好好生活的一瞬共鳴與願望——也邀請你的加入、閱讀與注目。
祝福《故事柑仔店》。
#故事柑仔店
#語屋文創
#陳默安
反社會人格 吸引力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記得打開CC字幕 #反社會人格障礙 #不要隨便幫人貼標籤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40 【反社會人格的特徵和診斷】
02:35 【反社會人格的成因和盛行率】
03:18 【反社會人格和犯罪之間的關係】
04:11 【難以辨認的反社會人格者】
04:44 【我們的觀點】
06:28 提問TIME
06:42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土龍
|腳本: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絲繡
|剪輯助理:絲繡&憨吉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詞條名稱:反社會型人格:https://bit.ly/2WHHlL2
→ 認識反社會人格障礙症:https://bit.ly/2FUUURO
→ 反社會人格都是殺人犯大壞蛋? 讀這兩本書將令你扭轉觀念:https://bit.ly/2I9Xh4K
→ 「反社會人格」和「心理變態」的差異?│腦神經科學家研究結果:https://bit.ly/2UjOxk4
→ Psychopathy_and_Victim_Selection_The_Use_of_Gait_as_a_Cue_to_Vulnerability:https://bit.ly/2VgdOb9
→ 反社會人格者的告白:善於操控人心、剝削弱點的天才:https://bit.ly/2HUkxEL
→ 天生變態:一個擁有變態大腦的天才科學家:https://bit.ly/2TRsnAy
→ 4%的人毫無良知 我該怎麼辦?:https://bit.ly/2TRsTyu
→ 沒有良知的人:那些讓人不安的精神病態者:https://bit.ly/2CSou8J
→ 反社會型人格有致命的吸引力?《突破關係困境的「人格心理學」》書摘連載:https://bit.ly/2TVAP1q
【 延伸閱讀 】
→ 病態人格:是藏著惡意的善良,還是富有魅力的瘋狂?:https://bit.ly/2CSUtWb
→ 大約一百人當中,就有一名迷人又善於社交的「病態人格者」:https://bit.ly/2UgwivN
→ 許多精神病態者到了中年開始減少反社會行為,但不是真的「洗心革面」:https://bit.ly/2Ib3dKH
→ 心理學家新見解:少少變態,並非壞事:https://bit.ly/2IckvqX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