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前後,正值採茶季節。
駕著車,彎過馬路大橋,彎過山林小徑,彎過碎石泥土,彎過從半山腰俯視的鄉鎮與田地,彎過山壁掛垂竄出的枝葉,彎過清晨凝結在蜘蛛網上的晶瑩露水,抵達隱藏於中央山脈尾端的卑南山上。
位於卑南與延平的交界處,近1200公尺的海拔高度,放眼望去盡是攀附山坡而生的老茶樹。在雨水匱乏的去年,茶樹仰賴霧氣天養,年復一年,二十多年光與陰,讓風味凝聚在樹梢的一心二葉,溫柔手採,成了一碗碗沁入心扉的清新茶湯。
採茶季來了,初訪霧氣天養的無毒茶園|#東傑茶園
新文:http://www.zztaitung.com/19092/tea
-
#台東最年輕的全國十大神農
「老實說,我們與這片老茶樹可說是相伴了近乎三十個年頭,對於自家茶園養出的茶葉,我有信心,能掌握地最好的,也一定只有我們。」
製茶,是很講究個人主觀的。由風土養出的茶香,沒有相同的可能,製茶師以感官直接確認適合的發酵、烘焙程度,每一雙手所揉製的風味,必然是透過上一代的教導,而成為這一代的記憶,無可取代,無法取巧。
「東傑茶園」,近期剛獲頒第32屆全國十大神農獎的殊榮,被稱為台東最年輕神農的陳弘儒,從99年返鄉後開始跟著父親腳步,致力傳承屬於台東的茶文化。
-
#深藏不露的無毒環境
「在這裡,無需特別再多種植密葉綠圍籬作為隔離區,山上沒有農藥、沒有空汙,如果可以,我很希望客人都能親眼看見這片茶園,就會相信我們的心意。」
東傑的山上茶園,擁有8甲多的產量,一季大約生產一千多斤,春、夏、秋、冬一年四期,依著氣候的轉變,產生不同的韻味。午後,山上開始漫起一片白霧,就算無法人工灌澆,茶樹也因足夠的自然水氣霧氣,而有穩定的產量。
-
#一年四期,#茶農與採茶人的相依相成
「老闆,我明天再多叫幾位工人來幫忙,這一大片茶葉幾乎都熟了,趕快幫你採完,才不會可惜。」
當採茶季節來臨,又是採茶人與茶農合作無間的開始。
從清晨至日暮、從山上到平地、從卑南、初鹿再轉移到鹿野,採茶阿姨們穿上袖套的雙手,不停忙碌直至裝滿一袋袋的新鮮收成。而茶農,則是山上、山下一天來回至少四趟車程,反覆將新鮮茶葉載運在茶園、茶廠之間。
「採茶,需要與茶樹的生長搶快,我們要求只能手工採摘一心二葉的質量,能穩定製茶的品質。採茶工以重量計價,一斤約60元,如果是我的速度,一天可能採不到600元,但厲害的阿姨們至少一天都能採600斤以上,快、狠、準的手法,早就遠遠把我們拋在後頭。」
一心二葉,是台灣茶最講究的特色,心芽與熟葉的搭配,讓茶湯能融合出一股平衡的清甜回甘。葉子太嫩重量太輕,而老掉的枝葉既韌且硬,又無法直接用手採下,為了保持茶葉的品質,不戴刀片的手工採摘,成了最基本的要求。
每回的收成,都有著農夫的耕耘、工人的採摘,與製茶師的焙製,走過了茶園,才更加清楚,每一口令人滿足的茶湯,得經過多少人的付出與努力,一杯好茶,果真是得來不易。
更多內容
http://www.zztaitung.com/19092/tea
-
哪裡買?
#台東製造商號蝦皮賣場:https://shopee.tw/shop/20475994/search?shopCollection=7778836
東傑有機茶園 -大同店
台東製造 商號 在 台東製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365日計劃】 No.221 #台東生活
#同進商號,一家60年的老里長雜貨店,遠遠地就可以看見屋頂上還有日式平房常見的屋瓦,更顯出它的歷史。
這家雜貨店是吳伯伯撐起一家六口的基地,熱心助人的吳伯因深受街訪鄰居的擁戴而連任多屆里長,年紀大了退休後,小女兒吳佳真依舊服務著老鄰居,繼續擔任大同里的里長,這裡才被稱為老里長雜貨店。
這樣的屋子,與時下流行的老屋翻新不同,與地方共同生活的記憶深深地長在牆面、屋樑上的痕跡,特別地溫暖!
親切的雜貨店從簡單的米、麵粉、油到飲料、零食、菸酒都賣,一顆一塊錢的糖讓小朋友可以買得起最愛的甜食,滿滿的人情味就在外頭的大葉欖仁樹下聚集。
40多年前更在店門口多擺一處早點區,從清晨四點開始,餵飽街訪鄰居們的胃。前頭攤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眼花撩亂的小餐點任君挑選,碗粿、果醬三明治、各種麵包蛋糕、炸雞塊、燒餅油條、壽司、油飯、飯糰、蛋餅、厚片土司、鍋貼、還有小學生最愛的餅乾零食,價格便宜,根本是從小到大的傳統早點大集會!
#台東製造 #地方生活 #365日
台東製造 商號 在 台東製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365日計劃】 No.023 #台東故事
前些日子,從新聞上看見中國以3D列印技術完整複製「雲岡石窟」;人們在英國複製了被毀的「貝爾廟凱旋門」,以象徵對於暴力的反抗,頓時成為熱門景點。從重新誕生的歷史文物或古蹟身上感受到的意義,彷彿並非是過去的文化軌跡,而是展現另一股對抗時間的能力,或被賦予一段新文化的記憶,古物轉變為一種藝術創作,心中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從台11線往花蓮的方向駛去,成功鎮內有一處小漁港其實歷經清朝至今的轉變,「#蟳廣澳」、「#小湊漁港」、「#小港漁港」都屬於它真實擁有過的名字,這裡是清朝同治時期(1862~1875)初來到此的漢人商人從成廣澳帶入各種民生物資,也是花東開始發展的重要起點。
一旁殘破的「#廣恆發商號」,可是成功鎮繁華歷史的開端,曾經是花東海岸線上最大的雜貨商鋪。看著僅存的巴洛克式三拱式牌樓建築,浮現腦海的會是那年代的繁榮想像,是漢人在花東開始經營商業的紀錄,是當地居民開始接觸流行文化的生活用品,逐漸改變原始生活模式的開端,眼前這座灰白的巴洛克式建築歷經了清末、日治、光復等大時代轉變。
就算僅存一面牆,那些既脆弱又無法複製的記憶,
更
深
具
存
在
的
價
值
。
#台東製造 #地方生活 #36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