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貪婪 招惹野生動物病毒上身】
病毒跟人類的戰爭是從地球上有人類以來就存在了,兩者各自找尋自己生命的出路。就像電影《侏羅紀公園》的名言:「每一個生命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那麼為什麼,有些病毒會輾轉找上人類?
要成功對抗病毒,需要有正確的認知和健全縝密的防疫、醫療體系。台灣在SARS戰役中曾經打過漂亮的勝仗,在國際間聲譽斐著。SARS是怎麼發生的?當時我們又憑什麼贏?
SARS是在2002年的秋天在廣東發生的,為什麼會在廣東發生呢?以前為什麼沒有SARS呢?這確實很奇怪!SARS在廣東發生以後,很快的在短期內,散播到全世界各國,在2003年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SARS的病毒,叫做冠狀病毒,它所導致的疾病被命名為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本來SARS病毒是存在果子狸身上,而果子狸是廣東人很喜歡吃的進補動物,廣東人夏天吃蛇來清補,冬天就吃比蛇還厲害的果子狸來補身。果子狸可以擊退眼鏡蛇,用果子狸進補一定很好。
如果我們想吃海鮮,一定到海鮮店去挑選現撈的海鮮來烹煮;我們想吃蛇肉,也會到蛇店挑選一隻兇猛的活蛇,當場宰殺烹煮來吃。同樣的,在廣東吃果子狸的時候,就是到鐵籠裡點選一隻,當場宰殺,不僅料理台血淋淋的,廚師的手也沾滿了血,顧客不小心也會摸到血,因此果子狸血中的病毒,就可能因為廚師或顧客用手觸摸口、眼、鼻,而傳染到病毒。
因為人們的貪吃,把本來不在人類身上的病毒傳給人;而且把很多的果子狸豢養在一起,使受感染的果子狸身上的病毒,又傳給其他的果子狸,本來野生果子狸身上的病毒,不會在果子狸族群傳播那麼快,就是因為人們把牠們養在很小的空間,所以幾乎很多果子狸都有病毒。(資料來源: 【註1】 )
「動物傳人疫情不斷發生的原因和解決方案」
武漢肺炎病毒持續發酵,據稱引發此次疫情的新病毒來自漢口華南海鮮市場的某種野生動物。如果證實,這已不是第一次人類從動物身上感染疾病,而且,可能也不是最後一次。城市化、環境破壞、氣候變化等等元素正在改變人類與動物之間互動的方式,未來它可能成為更大的問題。過去50年,許多傳染病在從動物跨越物種傳播到人類之後,開始迅速蔓延。
這其中包括:
■ 1976年的「伊波拉病毒」,同樣來自蝙蝠。
■ 1980年代源於人類近親黑猩猩的「HIV/愛滋病毒」
■ 2003年的「SARS病毒」則來自蝙蝠,但通過狸貓傳給人類。
■ 2004-07年源於鳥類的「禽流感」
■ 2009年的來自於豬的「豬流感」
■ 2015年的茲卡病毒(Zika):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是由茲卡病毒(Zik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經由蚊子叮咬傳播,但也有案例報告顯示茲卡病毒可能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性行為或輸血傳染,也有可能母嬰垂直傳染。
「疾病如何跨越物種?」
大多數動物都攜帶可引起疾病的細菌和病毒的多種病原體,而這些病原體的進化和生存就取決於它們是否能找到新的宿主,這就是疾病跨越物種的一個方式。病毒到了新的宿主身上,比如人身上,人體的免疫系統試圖殺死這種新的病原體,兩者於是展開一場永恆的生死較量進化遊戲,看誰先能找到新方法殺死對方。環境和氣候變化正在減少和改變動物的棲息地,迫使它們改變生活方式、居住地以及誰吃誰等。
人類生活的大城市也為許多野生動物提供了新家園:老鼠、浣熊、松鼠、狐狸、鳥類、狐狼以及猴子等,這些動物生活在城市的公園和花園綠地中,以人類的垃圾和廢棄食物為生,生活在城市的野生動物往往比生活在野外的動物生存的更好,因為城市有充分的食物供應。問題是這會使城市空間成為疾病的大染缸。
「誰受到的威脅最大?」
病原體找到新宿主形成新疾病後通常更危險,這也是為什麼任何新出現的疾病都令人擔憂的原因。相比來講,有些群體更容易感染這些疾病,例如那些從事清潔與衛生工作的城市群體,他們接觸和攜帶新疾病的機會更多,同時,由於營養和衛生條件差,他們的免疫力也相對低下。如果生病了,可能也沒錢就醫。
新感染能在大城市迅速傳播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們居住擁擠密集,空氣質量不好,並接觸和共享同一空間表面,另外,在某些文化中,人們還以城市野生動物為食,包括從周圍地區抓獲的叢林獵物。
「我們是否應該改變行為?」
2003年為例,SARS在6個月中所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大約為400億美元,可以想象,這次經濟損失的慘重,只能更大。
「我們何以為對?」
我們應該改變現有的思維模式,通常,社會和各國政府傾向於把每一次的新傳染病視作單個危機,沒有意識到它們是世界變化的一個徵兆,我們改變環境的機會越多,就越有可能破壞生態系統並為疾病的爆發提供機會。目前,人類只記錄了10%的病原體。因此,還需要更多的資源和人手來尋找那剩下的90%,以及哪些動物攜帶這些病原體? 哪些野生動物是被人們殺死或是當做食品,甚至把它們拿到市場去出售給別人食用?
「流行病將成為人類未來的一部分」
認識到不斷有新興疾病出現和蔓延,因為這將成為人類未來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上世紀中葉,西方曾有人聲稱可以征服感染病,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貧富差距以及氣候變化將會進一步干擾我們的生態系統,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新興疾病已成為一種日益增長的風險。(資料來源: 【註2】 )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康健雜誌)【副總統陳建仁談病毒1:人類的貪婪 招惹野生動物病毒上身】
http://bit.ly/3a5XG2V
∎【註2】: (BBC 中文網(繁體)/ BBC News)【武漢肺炎:動物傳人疫情不斷發生的原因和解決方案】: https://bbc.in/393euYq
∎【註3】: (疾病管制署)「法定傳染病」: https://www.cdc.gov.tw/Disease/Index
➤➤照片
∎【註1】: (康健)【副總統陳建仁談病毒1:人類的貪婪 招惹野生動物病毒上身】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簡介
➤http://bit.ly/2MtCqgA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副總統陳建仁
#新興傳染病 #武漢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Wuhan coronavirus
#SARS #果子狸
#2019COVID19
#2019COVID19News
#2019COVID19Academic
總統府 (臺灣)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疾病管制署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台灣狐蝠棲息地」的推薦目錄:
台灣狐蝠棲息地 在 廢臉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前陣子新聞集集列車石虎插畫設計案我只有幾個觀點,設計師不見得是插畫師,引用很正常但請支持原作,過度的造神,媒體也把300萬的標案全放在設計師身上~狗屁~怎麼可能拿那麼多,但這就是為了吸引眼球,畢竟大家對於數字總是有很大的好奇心,但這邊真的要跟大家說,其實原創真的是很耗費身心的,所以我才會那麼肚爛不是原創的事,因為盜圖盜想法都只是幾秒,我們卻要花費比這個更多的時間跟心力.然後吸引大家的關心而發想的石虎設計案是好的,但能幫助到多少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上面是屬於我自己的廢話,下面才是進入真正的主題,其實除了石虎台灣還有其他的物種更需要我們關心,這裡我用的插圖可能會有點不適,但我希望能更強烈表達他們的殘存數跟被殺害的模樣,這次看了一些資料來跟大家稍微敘述一下目前物種狀況,在我看了很多資料後,四大瀕臨滅絕物種都是由於人類的開發導致棲息地的變化,而物種的生活型態受到了影響,進而產生殘存數量漸漸地減少.
1:台灣黑熊,大家都知道的,目前數量大約只剩200隻左右,但實際數字沒有更深的調查數字,所以這只是各暫估數字,或許更多也可能更少,海拔1000至3000公尺的楠林帶與櫟林帶是黑熊經常活動的區域,台灣黑熊面臨的危機,包括非法狩獵、棲息地減少或破壞、道路開發、遊憩干擾以及黑熊保育宣導不足等問題,現今一頭熊依然可賣得新台幣10萬元以上,一公斤的熊肉更高達千元, 導致現在野外仍存在非法使用獸鋏或套索陷阱,企圖捕捉黑熊,在玉山國家公園歷時3年的捕捉繫放研究中,捕捉到的15隻黑熊中,便有8隻有斷掌或斷趾的情形.最近一次看到是在2019年3月2日,阿里山森林鐵路鐵道目睹拍下臺灣黑熊下山覓食之影片。
在IUCN 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標準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of Endangered Species)屬於 易危 VU, Vulnerable,大家可能看到他做了很多代言,但希望大家更能守護這台灣特有的大v台灣黑熊.
2.台灣狐蝠,可能大家都不知道,狐蝠的殘存量可能比其他瀕臨的動物還要面臨危機,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台灣狐蝠,是台灣體型最大的一種蝙蝠,飛翔時雙翼展開可長達1公尺,以植物果實為食,曾經於綠島、蘭嶼、花蓮、台東和高雄等地有發現紀錄,其中又以綠島為其主要棲息地並具穩定的族群,60年代在綠島棲息的數量可達上千隻,族群集中棲息在原始闊葉林裡。
台灣狐蝠喜好棲息在闊葉樹林地,為典型的樹棲型蝙蝠。白天時會以單隻型式群棲倒掛於樹枝上棲息,日落黃昏後始飛離外出覓食,為夜行性動物,但是清晨與傍晚是最為活躍的時刻。
牠們在夜間活動時,並不像一般的食蟲性蝙蝠以超音波回聲定位搜尋,而是靠視覺與嗅覺探查週遭環境與尋找食物。成熟的果實尤其吸引牠們,有時為了尋找食物或棲息地,一個晚上的飛行距離可遠達十多公里,展現出很強的飛行能力與續航力。森林中桑科榕屬植物的果實(如菱果榕)是牠們主要的食物,果實食用後,狐蝠只會將比較軟的果肉部分吞嚥消化,剩下纖維性的食渣則會吐出。由於許多果實中的種子不容易消化,就會隨著狐蝠的排泄物到處散佈。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狐蝠或果蝠這類食果性的蝙蝠,是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森林中植物種子重要的傳播者,許多森林的拓植需要仰賴牠們的覓食行為
然而,歷經人類登島之後數十年的捕捉利用,以及對當地森林地的開發破壞,綠島土地利用的變遷造成牠們的棲地喪失,導致綠島的狐蝠族群數量已大幅銳減,目前粗估全台不超過50隻。屬於 IUCN 紅皮書中列為接近受脅等級(NT),台灣紅皮書中列為極度瀕危 CR, Critically Endangered
3.歐亞水獺是唯一一種棲息在台灣的水獺,過去在台灣本島有零星的發現紀錄,但目前僅能在金門見到牠的蹤跡。歐亞水獺屬於夜行性動物,不易觀察與捕捉,要估算其數量並不容易。目前金門約有100-200隻歐亞水獺棲息。
但歐亞水獺最近在金門西南地區的棲息狀況不太好,古崗湖附近原本還有一些水獺聚落,已經很久沒有發現紀錄。」由於自然棲地減少,能承載的水獺個體數也會變少,推估目前金門的水獺族群數量有下降的趨勢。
歐亞水獺屬於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在去(2017)年公布的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中被列入國家極危等級,正面臨棲地破壞、路殺、流浪動物襲擊等危機,現在僅存不到200隻。(本段歐亞水獺文章擷取於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的文章資料),不要以為水獺越少跟人類沒關係,就是因為環境越來越不好,水獺才會消失。」當金門面臨缺水、水質汙染,水資源供應出現問題時,歐亞水獺的消失就是對人類的警訊,若不針對問題解決,下一個危機就將直接影響到人類。IUCN 紅皮書中列為接近受脅等級(NT),台灣紅皮書中列為極度瀕危(CR)
4.台灣石虎,這是最近大家注目度最高的動物,是台灣特有的亞種保育動物,因過度的土地開發、及道路開拓導致石虎棲地消失,除此之外,石虎進入道路而遭車輛撞擊死亡的事件也層出不窮,再加上人為的毒殺、獸鋏,甚至是食用野味或迷信食補而宰殺,都導致曾經在台灣廣泛分佈的石虎,正面臨消失的危機。
根據林務局資料顯示,日治時期狩獵調查曾有一年有1150隻的紀錄,不過,在面臨低海拔淺山棲地快速消失、及狩獵壓力以及中毒死亡,開始在台灣各地區陸續減少然後區域性滅絕,現今僅存苗栗、台中與南投三縣市淺山地區仍有石虎出沒,數量可能已少於500隻。
這裡有篇文章大家可以看看,因為我覺得他寫得很客觀也很詳細 建議大家可以去看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0673/3583055
但在IUCN石虎的殘存量是 無危(LC, Least Concern),台灣紅皮書中列為瀕危 EN, Endangered 不知大家看到有沒有發現,其實很多物種在其他國度其實都處於一個生存良好的狀態,而在台灣的亞種幾乎都是臨危,那代表我們的國度其實對於動物的保育及尊重觀念非常的薄弱,總是到要滅種了才覺得可惜(台灣雲豹是一個多麼美的狩獵者動物,也已滅絕)
所有生物鏈的獵食者頂端都是一個很必須的平衡存在性,牠們數量少,牠們會去捕捉草食動物保持生物鏈平衡,因為草食性動物過多,所有的草及樹的數量會遽減,來不及回復,生生不息的生態鏈就會失去平衡,人或許目前是生物鏈最高端的生存著,但在這樣不尊重其他物種的生存,有天我們將自食其果.
不管是深山或是平地發現保育類的野生動物,請大家不要去嚇他且不要干擾,更不要餵食東西給動物吃,牠們久了會習慣,比如說台灣獼猴的例子,台灣獼猴已經習慣了人吃的時候,有時候還會發生搶食,甚至是咬傷旅客的狀況。
「讓牠們維持自己的生態,就是最好的保育。」羅尤娟說,就算發現牠們,也不用急著通報,除非動物們是受傷的狀態,才請旅客務必向地方政府通報,並強調,不要干擾牠們的作息,就是最好的保育了。
我不知道這樣的長篇大論有沒有辦法讓大家更體認到保育動物的重要性,但我知道比其他只會喊喊口號有用多了.我是廢臉書.我們下次見
台灣狐蝠棲息地 在 一起保護牠吧! ______ 台灣狐蝠-俗名:食果蝠-瀕危等級 的推薦與評價
-分布:台灣狐蝠主要族群分布於綠島,並曾經在台灣本島東部海岸及龜山島被零星發現。主要棲息於臺灣原始闊葉林與次生林。 -瀕危原因:台灣狐蝠過去在綠島 ... ... <看更多>
台灣狐蝠棲息地 在 台灣林業46卷5期 - 第 65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的推薦與評價
如規劃將龜山島劃入臺灣的保護區體系中,不僅能維護臺灣狐蝠棲息地的完整性,亦能維護龜山島特殊地質與生態景觀,確保島嶼生態系的多樣性及永續發展。 3. ... <看更多>
台灣狐蝠棲息地 在 [新聞] 生態保育有成瀕臨絕種台灣狐蝠再現- 看板CSMU-nature - 批踢 ... 的推薦與評價
更新日期:2010/01/12 12:08 陳林幸虹
被認為在野外絕跡的台灣狐蝠,
在台灣生態保育有成的情況下,
重現芳蹤!農委會林務局在宜
蘭縣的龜山島發現20隻以上的
族群,代表具繁衍能力,經過
近1年的調查,發現這群台灣
狐蝠在龜山島的棲息狀況穩定。
由於是野生動物生態界的喜訊,
林務局也將繼續深入調查,並
擴大龜山島的生態保育地,讓
台灣狐蝠得以永續生存。
台灣狐蝠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蝙
蝠,雙翼展開可達到1公尺長
,相當壯觀。過去以綠島為主
要棲息地,在花蓮、台東和高
雄等地也曾發現行蹤。由於台
灣在30年前興起寵物飼養熱潮,
台灣狐蝠被過度捕獵,數量急速
下降,這些年幾乎無法在野外發
現牠們的身影,甚至被認為恐在
野外絕種。
為保護這群「嬌客」,台灣在1989年
將台灣狐蝠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
物,並由農委會林務局和台灣哺乳動
物學會等單位組成研究團隊,在綠島
和龜山島等地展開地毯式搜索。2005
年在綠島發現3隻倖存的野生台灣狐蝠
,經過1個月,更驚喜的發現,母蝙蝠
抱著小蝙蝠活動,讓研究小組相當振奮
。經過1年,研究團隊進一步在龜山島
發現台灣狐蝠的蹤跡,而且族群數量穩
定,因此在其中4隻台灣狐蝠身上安裝小
型無線電發報器,追蹤牠們的棲息和活
動範圍。林務局局長顏仁德說:『(原音)
能夠在龜山島發現這個族群,在保育上有
重要的意義,同時是台灣狐蝠保育的里程
碑。從一度過去傳絕跡,到現在有20多隻
的族群,相當彌足珍貴。』
由於台灣狐蝠在台灣生態保育界仍屬「神祕」
物種,因此林務局也規劃在200多公頃的龜山
島上繼續研究,並劃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
環境」和設置監測站,讓台灣狐蝠得以永續繁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3.7.9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