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台灣社會變遷 高等教育的策略部署】
---少子化下的高等教育轉型
#15年後大一新生少5.8萬人 #大專院校學生少27.1萬人
#高教整體佈建與轉型現在就要行動
#保障師生權益 #維護校產公共性
延續昨天臉書發文,我跟臉友們分享,星期一教文委員會跟潘文忠部長討論高教議題的內容。
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 #國家發展重點領域 #少子女化退場轉型 兩個重要且劇烈變化的議題。我在昨天臉書發文已經提出我對於高等教育如何協助國家轉型、產業佈局的思考。
今天,我分享同一場質詢中,我所關注的另一個焦點:面對少子女化,高等教育應該如何因應,並且藉此轉型。
依據教育部數據,我們現在已經可以預測 #2035年 的大一學生人數為18.1萬(是現在學生數23.9萬的四分之三)、大專院校學生94.2萬(比現在學生數121.3萬少27.1萬人)。
人口的變化導致高等教育第一線現場的變動,包括系所增減、招生名額變動、學校整併轉型或退場,這些變動牽一髮動全身,直接影響校內學生受教權和教師勞動權益,必須小心謹慎、長遠規劃,才能把高教轉型的陣痛降到最低。
因此,我跟潘部長提醒,教育部對於高教藍圖至少必須是到2035年的規劃,所有政策執行都需要思考,會如何影響 #15年後的台灣高教?
#台灣高教特色
#大學生七成讀私立
#受高等教育人口比率達七成
跟國外相比,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澳洲、紐西蘭這些國家的大學生八、九成都是讀公立大專院校。
美國、OECD國家、紐西蘭、法國、德國等國家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大約都在四、五成。
台灣15年後對於高等教育的圖像會是什麼?目前,少子化影響下,不少私校面對轉型或是退場的議題。
#私校退場條例草案
#只有強制規範退場 #轉型沒有處理
108學年大專院校學生數是121.3萬,15年後會少27.1萬人。
大專院校數是152所(公立48所、私立104所),15年後的數字會是如何變化?才能符合人民與國家整體的需求與規劃?
從2013年開始,陸續有高鳳、永達、高美醫專、亞太、台灣觀光學院、興國管理學院等私校面臨必須退場或轉型的議題。
相較於公立學校,教育部對於私校治理出現問題時,可運用的政策工具比較少。例如:私校「學校法人」一直握有大量土地、建築物等校產(平均每校至少10億);也出現財團接手私校,在過程中想方設法把具有「公共性」的校產轉為私有的現象。
教育部因此擬訂了「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草案,已在上個月底送進行政院。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在學校退場或轉型時,如何保障師生權益和校產公共性。
但是目前的條例草案裡,只框限在「退場」;「改制」、「合併」和「改辦其他教育、文化或社會福利事業」等轉型方案都不在內,而是依現有的《私立學校法》處理。這會出現以下的問題。
#退場全部校產歸公
#轉型可以繼續持有校產或移轉
《退場條例》草案和《私立學校法》最大的差異就是在校產的處理方式。
依前者「退場」校產需全部歸公(捐贈或歸屬退場基金、中央機關、公立學校或地方政府);但「轉型」則可以繼續持有或移轉給新法人(也就是還可以握在原有董事會手上)。
如果依照現有條例草案立法通過,很可能實質造成私校和財團選擇依私校法「轉型」以保留校產;但現行私校法教育部的監管機制薄弱,會造成這些私校轉型後仍能掌握大量校產資源。
本來不能輕易變賣的校產資源,透過移轉給其他社福法人而變成法人私有資源變賣或運用;或是私校減招瘦身後, #不成比例 的擁有大量珍貴的土地資源。
舉個實例,原本「興國管理學院」是五千至一萬人的學生規模;被中信金集團接手後,改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整個縮減,目前每年只招收約240名學生,全校約1000人。造就該學院擁有大量校地資源,但學生數少;以數字來看,該學院每生平均校地面積約是370平方公尺,是台大學生約43平方公尺的8.6倍;這牽涉高教公共資源如何分配才符合公平的比例。
因為目前教育部修法草案的方向,使得這些龐大的校產利益,無法在私校轉型改辦的過程中 #持續維持公共性。會造成過去國家投入該校眾多的高教資源,在改辦過程中,消失無蹤。
就算是轉成社會福利資源,仍不能等同於高教資源;更何況國家對社福法人所有的資產掌握度更低,社福法人完全可以自由處分變賣租售其資產。
整個過程,將使得具有公共性的高教資源,透過一步步的轉換,不知不覺中私有化。
這是絕對不能發生的事。
因此,針對退場條例草案,我也會在立法院提出自己的法案版本;同時強烈要求教育部:
✅推出私校退場條例時,需一併處理轉型時維護校產公共性的配套法案。
✅國家須整體策略規劃,不是放任私校自行廝殺求生存。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法院在三月底初審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創新條例》草案,希望能夠讓研究頂尖的國立大學和研發領先的企業合作,設立重點領域研究學院。有學者和高教工會指出,這樣的規劃可能會對國立大學體制造成根本性影響,而且目前還沒有開過公聽會,更缺少社會討論,後續發展令人擔心。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
國家發展重點領域 在 范雲 FAN, Yu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面對台灣社會變遷 高等教育的策略部署】
#15年後大一新生少5.8萬人 #大專院校學生少27.1萬人
#高教整體佈建與轉型現在就要行動
我在昨天的教文委員會跟潘文忠部長討論高教議題,我認為,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 #國家發展重點領域 #少子女化退場轉型 兩個重要且劇烈變化的議題。
疫情之下,各國都在進行轉型規劃。其中,高等教育如何在台灣整體國家發展的藍圖中,扮演關鍵的人才培育,以及帶動國家社會高格局的思考與心靈涵養,是教育部目前就必須著手討論的策略規劃。
同時,台灣社會正經歷人口的急速變遷。我今天想先談談產學合作中,教育部應該要有的策略思考。
#產學合作
#教育部要做大學的後盾
#不是任由產業引導高教
教育部目前準備推出 #產學創新沙盒條例,以符合國家整體發展目標,打造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栽培拔尖研究能力的博士生。
主要施行方式是開放企業共同出資,於國立大學成立重點產業領域學院,招收碩士以上學生,並在招生、教職員進用與敘薪上給予彈性與高度自主,鬆綁人事、財務、採購、招標等各式法令。但仍以「大學法」的「大學自治」及「校務基金」為主軸設計,因此「政府」在整體設計仍然是「沒有牙的紙老虎」。
我認為,大學與企業對「人才」的定義不同,人才培育不應該市場化,企業要的人才,不會等於台灣整體社會需要的人才。
既然是國家整體戰略規劃,政府的引導角色應該更為重要。
為此,我也要求教育部:
✅高教創新沙盒條例,需要把國發會、教育部、經濟部、科技部放進機制內,最為整體引導、監督及管理角色,#避免國立大學公共財為特定產業所用。
#私校也有產學合作
#校產公共性也需要把關
再舉個案例,私立聖約翰科大才剛剛返還對教師的欠薪(詳情可以看👉 https://www.facebook.com/daan4fanyun/posts/4056676591028943 ),就在同一天還有一個新聞,聖約翰將和財團合作「樂齡宅」。
其中,學校將配合樂齡宅住民,共享校內中心、圖書館、游泳池及健康體能訓練等場域;也鼓勵學生於就學期間即進入樂齡宅擔任工讀與實習。
產學合作是好的,但這樣的合作,可能會造成,本來專屬於高教資源的校地、建築物和資源,專屬開放給特定對象,甚至打著「社會福利」以維持「公益性」。
但如同前面所說的,就算真的符合「公益性」,也不等於「公共性」;本來國家投入的「高教資源」不該任由私校經營者自行轉換為「社福資源」。
#台灣高教正需要把危機化為轉機
#教育部應有長遠規劃
#引領2035年的高教願景
目前教育部最完整的重大政策,是從2018年至2022年的「高教深耕計畫」,5年總共投入836億元。
我稍微看了2020年核定經費,總共有152所大學拿到經費。國立大學平均3億、私校和技專院校大約六七千萬。
高教深耕的計畫看起來目的是「全面提升大學品質」,但看不出對於15年後的台灣高教分佈的影響是什麼。看起來比較像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用各式各樣單點式、短期式的計畫堆疊起來。
台灣上一版的高教白皮書是2001年訂的,至今已經時空背景完全不同,需要一個有遠見、具前瞻性的高教政策。
面對數位時代的全面變革,同時因為少子女化造成生源人數大幅減少,台灣的高等教育需要一個回應社會變遷,又能接軌國際脈動的策略規劃。
國家發展重點領域 在 陳冠廷 Kuan-Ting Ch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換日線的文章
最近跟幾位台灣的年輕教授,討論到我們在研究、高教領域的資源配置,其中的「玉山計畫」,我覺得是一個有可為,但亦需要改善修正的政策。
什麼是玉山計畫?
「玉山計畫」直接點說,就是一種國際攬才、留才政策──針對國內外頂尖、重要研究人才,透過更多的預算,提供更好的薪資。詳細規定,可參見教育部網站的「玉山計畫」相關說明。
在此計畫中最主要的概念,就是「因為」我們需要頂尖學者在台灣,「所以」我們要替這些人加薪,以確保這些優秀人士能留(來)台。
這是一個很直觀的想法。目前台灣能給予學術界頂尖、資深研究人才的薪資,相較於「全球獵才」的亞洲鄰國,的確明顯缺乏競爭力,這樣的做法立意良善,沒什麼不對──但是,我想的是另外一點。
我們要延攬這些頂尖學術人才「做什麼」?
如果我們要的只是他們「留在這裡(台灣)」,那麼替他們加薪,當然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我們希望他們能夠「留在這裡、並且在台灣教育我們的學生」,或者「在這裡,加強與我國的學者互動、彼此砥礪」,那這樣的資源配置,是最有效的嗎?
連續三年支領 500 萬元「獎金」,請大牌教授來台──然後呢?
「玉山計畫」的要項之一,是定位出所謂具國際學術聲望的「玉山學者」,國際攬才。具體的規定如下:「配合國家發展重點領域,由大學提出延攬國際頂尖人才需求,每人每年除每月薪資外,另可支領最高 500 萬元,並一次核可3年。」
此外,除「國際攬才」之外,同樣的預算撥補方式,亦可用於「國內留才」。
然而,一個具備國際高知名度、高素養、高能力的菁英學者,在台灣做研究或者教導學生,同樣每天只有 24 小時,同樣只能親身輔導一定數量的學生,同樣一天只能跟一定數量的其他研究者互動。將預算投資在少數菁英學者上,將之邀請來台或留在台灣,其外溢效應(Spillover Effect),恐怕仍是有限的。
如果將同樣的資源,放在優秀有潛力、但是目前沒有太大名氣的教授身上,我們是不是能夠把資源更有效率、並且更廣泛地運用?我們是否能找到更多人,願意在台灣深耕付出?
其實,將資源集中在邀請「國際重量級」人士來台背後的邏輯,並不讓人意外:
從以前到現在,我們都希望「速成」──所以不論學術圈、企業界乃至藝文界,只要找來「最有名」、「最大牌」的教授、企業人士或創作者,做做煙火式的演講、辦辦大拜拜式的活動,彷彿就能造就「台灣與國際接軌」、「一流大師看見台灣」的「成績」。
至於這些「國際大咖」來到台灣,「銀貨兩訖」之後,對台灣具體的幫助是什麼?恐怕真正在乎的沒有幾人。
煙火雖然美麗燦目,但也總是如同天際流星,一閃即逝。
詳情請點閱啦
國家發展重點領域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立法院在三月底初審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創新條例》草案,希望能夠讓研究頂尖的國立大學和研發領先的企業合作,設立重點領域研究學院。有學者和高教工會指出,這樣的規劃可能會對國立大學體制造成根本性影響,而且目前還沒有開過公聽會,更缺少社會討論,後續發展令人擔心。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2163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國家發展重點領域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立法院在三月底初審通過《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創新條例》草案,希望能夠讓研究頂尖的國立大學和研發領先的企業合作,設立重點領域研究學院。有學者和高教工會指出,這樣的規劃可能會對國立大學體制造成根本性影響,而且目前還沒有開過公聽會,更缺少社會討論,後續發展令人擔心。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2163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國家發展重點領域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10月13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ggte-KDXqZA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新一份《施政報告》押後宣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解釋,當局有一系列振興措施涉及內地,需於本月下旬跟中央商討,爭取支持,有人則懷疑押後是「遷就」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深圳行程。當下香港政治社會氣氛,但凡涉及內地或中央,往往有很多揣測,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施政報告》臨時押後前所未有,然而疫下香港民生經濟困頓,觀乎目前外圍形勢,「疫境前行」無法不向北望,《施政報告》內容若能更紮實亦是好事。港府就金融互聯互通、港深創科合作、疫下鞏固本港航運業等,向中央提出多項建議,期望《施政報告》這次轉折,帶來的不止是一些微調,而是有助香港走出疫下困境的強而有力新措施。
蘋果頭條
本港武漢肺炎疫情反覆,昨日(12日)錄得11宗確診,其中5宗是本地感染,無源頭佔1宗。另有6宗輸入個案,及少於10宗初步確診個案。無源頭個案為一名巴裔23歲女子,於7月中回港,當時檢測呈陰性,並於8月尾到廣華醫院分娩,再於11月10日因腰痛入院並確診,為「非常弱陽性」個案,驗出有抗體,未能確定感染源頭。另外,China Secret群組亦再增一名屯門職業訓練局青年學院18歲女學生確診,累計14人。該女曾與7名友人到尖沙嘴港威酒店的房間舉行派對,發病後曾回校上課。另外,葵涌「國寶之家」再多2名院友確診,累計17人。
東方正論
一年一度的施政報告本來預定在周三公布,特首林鄭月娥卻臨時稱因為尋求中央支持,所以押後公布施政報告。林鄭月娥當日改為出席深圳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國家領導人將會南下參加一連三日的相關慶祝活動,林鄭月娥躋身大會中,在替深圳發展一日千里而感到高興的同時,會否為香港境況一落千丈而自慚形穢呢?港深千百年來都是一家,最初同樣是郊野鄉村,人煙疏落,只是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多條不平等條約,割讓香港,令到彼此走上不同路。
星島社論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原定明天發表本年度《施政報告》,但卻罕有「臨門脫腳」決定押後宣讀。林鄭月娥透露,收到中央通知希望她在本月下旬啟程赴京,商討中央支持香港發展政策,希望有關政策能加入今年的《施政報告》內,因此決定把今年《施政報告》的公布時間稍為押後,會爭取在十一月底前公布。但劃一法定假期等民生措施可於未來一至兩周交代,不需要等《施政報告》。林鄭月娥昨天宣布押後發表《施政報告》後,昨天下午隨即率領特區政府代表團前赴深圳,出席在明日舉行的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
經濟社評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中央再賦予深化改革重任,應對美國圍堵。雖然任務時間緊迫,但在政策和放權下,深圳經濟有望再上新台階,為香港帶來新機遇和新挑戰,本港須好好把握,一方面「助攻」,同時要繼續維持高度國際化,強化國際金融中心優勢,才能保住競爭力。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南巡,明天出席深圳慶祝活動,屆時會發表重要講話。在習到訪前夕,中央發布文件,賦予深圳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更多自主權,務求在5年內建設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取得一定成果,然後將有關經驗複製全國。
國家發展重點領域 在 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蔡英文Tsai Ing-wen總統日前到新北泰山南林科技園區參加南亞科的DRAM新廠動土典禮, 台塑集團以三千億元投資這座新廠,帶動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這代表了台灣對於#全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