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圖書定價制度」,提出一點淺見,希望跟大家討論看看~
想看結論的話就是一句話:「我支持圖書定價制度。」
(但如果你只看結論就來戰我,我不會理你喔~)
其實一開始我想認真寫一篇討論「圖書定價制度」(以下簡稱「定價制」)的文章,不過由於目前實施定價制的國家,各國之間的規範亦有不同,實在很難用三言兩語談完,有興趣的粉絲可以參考這幾篇文章的整理,算是比較詳細的。
各國定價制比較:https://goo.gl/VRvoYF
圖書定價制風險:https://goo.gl/GfRaAR
中央社文化+主題:https://goo.gl/yg5uN6
就我的理解(或我心中理想的制度),「定價制」是規範新書出版上市後,在某一特定期間,各種通路必須以「定價」或特定折扣銷售。其中當然還是有一些例外,例如學校團購、大量訂購等,保有一定的彈性。過了新書檔期(假定是一年或三年之類),圖書的售價則不受定價制限制,通路得以自由訂定(畢竟出版社、經銷商跟通路都有庫存壓力啊)。另一方面,二手書或外版書不必受此規範。
我所預想的定價制目的不只是最常聽到的(當然這個目的我也是樂見的),為了防止大型通路實行折扣戰術,進而壓縮到中小型通路或獨立書店的生存空間,既然各通路售價一致,讀者就不會因為大型通路折扣較低而轉往購買了。
這聽起來當然很理想,但人心叵測,阿桑心態的編編不免掂估一下讀者的荷包,非得要折扣的人或許撐過定價檔期,期待後來的特價;另一種人則索性不買,反正少看一本書也不會死(但出版業會死)。反對定價制的人,也有以此做為理由的。
但我姑且不論市場的變化,畢竟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市場,如果是我一介草民就能言詮的話,那所有經濟學家都理光頭去山上修行好了。
我想從出版成本去思考定價制的必要。
進入出版業之後,很常聽到一般人對「版稅10%」的反應是「怎麼這麼少?」且讓編編簡單算給你聽,假設一本書的定價是100元,即可直接換算成百分比,它從出版到通路的各類成本大體如下(以一本計算):
1. 出版社獲利和成本(包含人力、印刷、紙張、運輸、倉儲、折舊等成本)共40元(上述還不包含外版書的版權金或翻譯費喔~)
2. 作者版稅10元
3. 經銷商獲利和成本共15元(包含人力、倉儲、運輸等成本)
4. 通路獲利和成本共15元(包含人力、營運、倉儲等成本)
5. 折扣20元(沒錯就是大家都熟悉的79折)(所以整體算下來讀者賺最多捏)
這只是編編大致的估算,視實際情況當然有可能消長,新書檔期過後折扣當然也會降低,但不要傻傻的以為都是出版社賺走,出版社供貨給經銷商及通路的折扣通常是5折左右,所以不消我說……
這樣的成本跟定價制有什麼關係呢?
當然有,當通路進行大量折扣(例如開預購、單書66折或任何79折以下的優惠時),通路也會希望出版社再降低折扣,好讓成本損益可以平均分攤,理由當然是折扣低,賣得多,有錢大家一起賺嘛~(但動動你的小腦袋瓜,真的是這樣嗎?)
但,人生終究是充滿這種BUT,我出版社印好一本書、給作者版稅,這些成本都是已支出的,遑論折舊跟賣不掉的書堆在倉庫每天都在累積的成本,光是「把這本書印出來」,就已經支出一筆費用了,這筆費用當然可能隨著書的暢銷而逐漸被稀釋掉,如果不暢銷呢?多半的書都是不暢銷的吧!當讀者、通路、經銷商要求的折扣越來越低時,在出版社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利益就會越來越薄,編輯的薪水就會萬年不調,入行起薪越調越低……
當然,通路跟經銷商也有經營上的困境,當讀者購書的管道越趨多元,不到一定折扣不願意花錢時,或因為低薪帶來的有限預算、未能及時被養成的閱讀習慣等因素,各種通路也只能不斷的降低售價來迎合讀者的需求。(但降了折扣後,買書的讀者真的就變多了嗎?我也很懷疑。)
以上我說的都是現狀。
所以回到主題「定價制」,基於上述折扣戰的惡性循環,我認為「定價制」有其施行的必要,對我而言,定價制是為了保障出版社的生存空間,透過定價制,提高與通路、經銷商間的折扣(從五折變六折算是提高吧我邏輯好差),獲利變多了,出版社就能提高成本,無論是自製書,或是外版書的引進,或利用較高的版稅吸引優秀的作者等,都有更多的成本空間可以運用;樂觀的是,(有良心的)出版社能進一步提高人事成本(白話文叫做幫員工加薪),讓文化產業不要再是薪資吊車尾的「沒錢途」的工作。至少,對我而言,編輯的薪水提高了,也會為公司多賣力一點吧?
總而言之,我期待定價制從源頭影響整個產業鏈,透過定價制或許能讓最上游的出版(尤其中小型出版社或獨立出版社)能保有生存空間。(至於為何要保障中小型出版社,我覺得我必須寫一篇新的文章來談比較好,簡言之我認為精緻、分眾化的出版是未來的趨勢。)
由於訂出了「固定時間內的固定折扣(售價)」的遊戲規則,相對地,也就要有配套的「退書制度」來使定價制更加完善。
目前經銷商、通路與出版社之間的退書期限幾乎就是沒有期限,也就是經銷商可以無限期退書回出版社,出版社有可能在出版某書十年後(如果雙方都還健在的話),收到某書的退書,這件事情從我入行至今始終想不明白,因為退回來的書,出版社不但拿不到任何獲利,書本身也早已歷盡風霜,不可能再以(外觀上的)新書販售。
所以,退書應該要有時間限制,假若定價制的限制是一年,(新書的)退書期限可以定為二年,即通路進貨後有一年時間必須按定價制規定販售,次一年得以折扣方式促銷該書,滿二年時如有滯銷書可以退還出版社,逾兩年則不可再退還出版社。至於非新書,亦能以退書期限二年為規範。制定退書期限,除了可以避免通路囤積暢銷書以外,也能進一步保障出版社,在較短時間內收回(滯銷的)出版品,用以判斷該書是否需要再刷、或用折舊折扣(回頭書)等方式出清庫存。(有些暢銷書甚至會帶來假性銷量,即通路為維持市場競爭力,大量囤積暢銷書,出版社為求供應而再刷,結果風潮一過,囤積書滯銷,再大量退回出版社。)
寫到這裡,不免覺得編編的想法太過理想化,畢竟現階段而言,已經有很多出版社在計算成本時以「定價79折」計算,藉由提高定價來保障獲利,但這實在是不得不為之惡;另一方面,也很難保證在定價制實施之後,出版社會不會在繼續以相同的手法來獲利。
不過,制度便是如此,我們只能想出一套較好的制度去做為「最低標準的道德規範」,而無法針對個案制定所有制度。當然,我們還是可以盡力追求一套完美的制度。
所以整體而言,編編是樂見圖書定價制的施行的!
#編數十驅之別院
#動圖是韓劇鬼怪片段
#正好可以當成圖書定價制示範(誤
圖書定價制度 在 李麗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書售價規範」
(這是參考東海書苑廖英良先生提出應將圖書定價制改稱為「新書售價規範」,我也很認同這個主張)
新政府文化部從去年便開始徵詢、研議台灣出版市場FBP (圖書定價制度,Fixed Book Price agreement )的可行性,一直到去年底邱炯友老師FBP研究報告出爐,相信大家一在期待文化部的答案,我在今天請教鄭部長目前FBP研議進度與想法,尤其是最關鍵的消費者意願調查結果。
部長談到也許「圖書定價制」(一定期間有一定的折扣底限)可以調整一下名稱以減低消費者的疑慮,我也贊成這個主張。
最後我也提醒部長如果國家要推動FBP,應該要有全面的配套,包括減免營業稅以提高出版業者的單本利潤;購書抵稅以鼓勵消費者的購書行為。
我也肯定部長所說,FBP並非拯救出版業的萬靈丹,但是是合理化書市環境的一種手段之一。未來我也會持續關注文化部在FBP議題的研議進度,並隨時跟大家報告。
#FBP #新書售價規範 #圖書定價制
圖書定價制度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韓國的例子看圖書定價制】
上星期這場討論圖書定價制的論壇中,我看到 Ling-Yee Lee 李令儀說她支持圖書定價制,認為這有助於獨立書店的成長,而老貓 陳穎青 則說他反對,並「認為圖書定價制度不一定有助於獨立書店,從現有案例來說,韓國3年前實行圖書定價後,最大受惠者是大型連鎖書店。」
就韓國實行圖書定價制之後到底是否對獨立書店有助益,我可以說明一下最近幾個月所了解的情況。
今年五、六月間,我除了參與接待一個韓國出版產業上下游(包括出版業與經銷、零售業者)來台灣的參訪團之外,也參加了首爾書展。
根據這兩次經驗,我聽到的情況都是,韓國實施圖書定價制之後,雖然到目前對出版業者到底產生了哪些助益還沒有定論,但是對激發許多過去沒有的小書店出現,則是大家公認非常明顯的現象。也因此,今年的首爾書展除了有一個主題館做了韓國書店歷史的回顧之外,專門另設了一大塊獨立書店的展區,讓全國各地的小書店店主來參展。(我今年在首爾書展做了些現場記錄,可以參閱這裡:http://bit.ly/2f4nNjr )
也正是因為韓國的圖書定價制確實讓書店消失的問題得到止血,並且有很多新型態的小獨立書店出現,所以儘管仍然有人質疑「雖然書店比較好一些,但是上游出版社的業績並沒有得益,這有什麼意義?」但是像以大韓出版文化協會會長尹哲鎬為代表,支持圖書定價制的人認為:「只要書店端能改善,再多些時間出版端自然也會見到效果。」所以他認為今年十月之後,應該還會繼續再實行三年。
對圖書定價制,我一向持同樣的看法。對於這個制度推不推動,其實業者永遠難有一致的共識。因為不同的業者,面對不同的業務通路、購買者,有不同的立場,所以對於是否要推動圖書定價制,自然有不同的觀點。而圖書定價制也絕不是什麼萬靈丹,頂多接近於一種止血劑——對經不起折扣戰而消失的書店的止血劑。只是不見得所有的業者對越來越多書店消失的這件事都有同樣的急迫感。
所以,政府要不要推動圖書定價制,如果想借由多辦一些座談、論壇來取得所有同業的共識,那可能再辦一百場也不可能。
也因此,我覺得目前可能大家需要都要問自己一些問題:「從進入2000年之後到現在,這十幾年時間裡,我們的折扣促銷是否在越打越大?越打越大的折扣促銷,到底有沒有使我們的業績越來越好?越打越大的折扣,和越來越多書店消失的現象有沒有關聯?如果我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書店,對於越來越多書店消失的現象到底該採取些什麼止血措施?即使我的營業收入不是主要來自書店,越來越多書店消失的現象是否也是個警訊,應該想想採取些什麼止血措施?」
如果多數人都覺得越來越多書店消失的現象還可以接受,那就說明我們社會還沒到接受圖書定價制的時候。相反地,如果多數人都覺得越來越多書店消失的現象已經難以接受,那就該認真思考推動圖書定價制了。
政府,不該是等到社會上「所有的人都有一致共識」的時候才採取行動,而在於如何看清這些大的趨勢,有肩膀、也負責任地推動相關的政策。
最後再補充一點,就是我曾經寫過:從韓國例子可以看得出來,『這個制度雖然說是「定價」,但重點也可以不在「定價」,因為其中最重要的精神和遊戲規則是:不論網路還是實體書店,不論是實體的連鎖大書店還是獨立小書店,大家的售價都「平等」的制度。所以,圖書定價銷售制,也可以說是「圖書等價銷售制」。只不過照「定價」來賣,可以讓「等價」最清楚、最易懂。』(請參閱:http://bit.ly/2hjEfgH)
所以,也許我們不要再說「圖書定價制」,而該說「圖書等價制」。
圖書定價制度 在 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Q: 圖書定價制度有哪些種類啊? A 的推薦與評價
A: 圖書定價制度目前粗略可分兩種:一種是主張書價維持一致的「統一定價」,較無折扣的空間,但也保障了書的價格;另一種則是「限制折扣」,也就是在一定時間或某些書 ... ... <看更多>
圖書定價制度 在 獨立書店存亡固定書價法律(圖書統一定價制度) - 時事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獨立書店生與死】Fixed book price 圖書統一定價制度Fixed Book Price Agreement, FBPA,Fixed book price (FBP) is a for - 新聞,書店,法國, ... ... <看更多>
圖書定價制度 在 [討論] 圖書定價制-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圖書定價制」不僅拯救小書店,也令出版產業擺脫壓榨、讀者有更多選擇
https://hk.thenewslens.com/article/61914
文:李令儀
--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若要持平討論圖書定價制,不能太過短視近利;
因為從長遠來看,這個制度不但能促進健康健全的產業生態,
更是一個對文化和閱讀環境多方有利的政策。
--
一開始,想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有位書店店主在花蓮經營童書書店已有好幾年,有一天一位熟客家長在店裡和店主聊起
親子問題,她聽了之後,拿起某本暢銷作家的書,推薦對方可以讀一讀。
沒想到這位家長翻了翻書,竟然當著店主的面,把書放回架上,
同時拿起手機打電話給她先生,要先生到另一家連鎖書店去買同一本書,
只因為這本書在這家店裡打 85 折,但連鎖店賣 75 折。
就為了一成的折扣差,30 元(新台幣,下同)左右的價差,
這家長竟沒考慮這貪小便宜的動作,對誠心推薦她好書的店主來說,是多大的羞辱。
店主當下把這家長請出店外,拉下鐵門,在店內痛哭,
這件事也成為壓垮駱駝的一根稻草,深受打擊的店主陳培瑜,
決定將辛苦經營、頗受好評的凱風卡瑪童書店暫告一段落,舉家搬回台北休養生息。
身為出版產業的研究者,
我是在三年多前一場由獨立書店文化協會舉辦的座談會上,聽到陳培瑜分享上述的故事。
當時在座的聽眾應該都和我一樣,為培瑜的遭遇深感不平。
一方面當然是那位家長的舉動太傷人,但同時也不禁感嘆,
為何書店人的專業和熱心會如此受踐踏?
只因為顧客想要省區區 30 塊錢。
--
讓小書店輸在起跑點上的競爭環境
同樣一本書,大通路可以打到 75、79 折,
因為他們進貨量大,較有談判籌碼,可以拿到較低的進貨價;
但對凱風卡瑪這樣的小書店,進貨就只能拿到 7 折,就算賣 85 折,
還要負擔 5% 的營業稅,毛利只有一成。
小書店的店主並不是想比大通路賺更多錢,
他們賺的毛利甚至更低(有些大通路可以談到低於 55 折的進價折扣),
但如果他們要生存,要獲得勉強合理的利潤,
就不可能在折扣上和大通路競爭,因為起跑點完全不平等。
近半年來在文化界及出版業界重啟話題熱潮的「圖書定價制」(Fixed Book Price),
就是一個希望讓小書店、連鎖店、網路書店立足在同一個起跑點上,
讓不同通路平等競爭的制度設計。
簡單說,圖書定價制的精神就是讓圖書按定價(也就是出版社替每本書定出的價格)銷售
,不打折,或只打一定限度的折扣,例如 95 折。
這個制度最大的優點,就是讓各種通路的立足點相同,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
同時也遏制強勢通路濫用議價權,發起一再探底的折扣戰,破壞產業生態。
--
用定價做為穩定閱讀市場的文化支持
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圖書定價制,應屬英國的「淨價書協議」(Net Book Agreement, NBA)
,是 19 世紀末英國出版商、書商協會和作家協會達成的一項自願協議,
於 1900 年 1 月 1 日起實施。
這個協議規範出版社提供書店一個固定或「淨」(net)零售價及管銷折扣,
但書店有義務做到不得以低於出版社定訂的標價(net price)賣書。
淨價書協議的形成背景近似這幾年的台灣書市,
一再殺價、幾近割喉的折扣戰讓書店業一片哀鴻遍野,不少書店宣告倒閉或破產;
但這個協議的倡議者卻是出版商麥克米倫(Macmillan),因為他們發現,
在激烈的價格競爭下,書店只願意進暢銷且好銷的書來賣,
厚重、定價高且銷售速度較慢的常銷書在書市則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而讓出版商同樣淪為折扣戰的受害者。
英國實施了近百年的定價制,為 20 世紀的英國圖書產業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商業環境。
另一項成效受到肯定的定價制,則是日本的「再販賣價格維持制度」
(以下簡稱「再販制」)。
日本的「再販制」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不二價」制度演變而來,
主要是指書的價格由出版社指定,透過批發商監督書店執行,
書店沒有漲價或打折的權利,只能按定價銷售。
戰後日本雖然制訂了《反壟斷法》,但是特別把圖書、雜誌、報紙等出版物認定為
不受《反壟斷法》規範商品,也就是通路不能任意殺價或漲價的「法定定價販售商品」。
日本官方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認定,是考慮到國民素質的提升與出版物息息相關,
而要讓全民有能力購買並多閱讀出版物,就必須「壟斷」其價格,
讓出版物的價格不能高於國民的收入水準。
也有推廣閱讀或厚實國力的用意。
再販制的制定理念,也彰顯了書做為文字、理念和知識的載體,
負有知識傳播和啟蒙的使命,因而擁有和一般商品不同的文化位階。
--
邁入邊荒西疆的英國書市
不過,在文化和商業的競爭遊戲中,文化並不總是贏家。
在亟欲拓展地盤的大書商看來,英國的淨價書協議無異於眼中釘,
幾度扣上抵觸公平交易原則的大帽子,想要除之而後快,
終於在 1995 年取得上風,英國最後於 1997 年正式立法廢止這項定價制。
而後,折扣戰愈演愈烈,新書竟可打到 4 折、5 折,雖然刺激了銷售量,
但中型和獨立書店卻不敵虧損而紛紛倒閉,中小型出版社也被大型出版集團收購。
最後形成大型出版集團、網路書店和連鎖書店大者恆大,獨立書店艱困求生的局面。
研究出版產業的英國社會學家湯普森(John B. Thompson)
遂以「邊荒西疆」(Wild West)形容取消淨價制後的英國書市,
因為比起受到統一批價制規範的美國書市來說【1】,
沒有法令可管的英國更顯得弱肉強食。
【1】美國雖然是自由競爭市場,但出版商在《魯賓遜-帕特曼法》
(Robinson-Patman Act.,為一種反托拉斯法案)的規範下,
對同地區的通路通常給予相同的批發價,
例如給批發商的折扣一律相同,給連鎖書店和獨立書店的折扣也一樣,
有些大出版社(如Simon&Shuster)甚至有公開的發行折扣條件表。
例如 Tesco 等量販大賣場祭出 5 折以下的低折扣,成功搶奪了圖書市占率,
獨立書店和連鎖書店市占率卻明顯下降,
如此一來,不但書的整體價值貶值,出版商的利潤也受到嚴重擠壓;
另一方面,在大賣場成功的書種通常是小說或生活類等非文學暢銷書,
形成書種集中的效應,而對圖書多樣性有所損害。
的確,在日本及德法等實施圖書定價制的歐洲國家,多半標舉的是文化的理由,
也就是這個制度保障了多元文化(而不是讓出版商和書商只對暢銷書情有獨鍾),
以及書種的多樣性;也替小書店或獨立書店保留了生存空間。
但有些論點因而將圖書定價制視為一種「保護」措施,
甚至認為這個制度只是為了拯救獨立書店而設,則未免太過簡化及狹隘。
筆者認為,若要持平討論圖書定價制,不能太過短視近利;
因為從長遠來看,這個制度不但能促進健康健全的產業生態,
更是一個對文化和閱讀環境多方有利的政策,
包括讀者、作者,以及產業內的出版社和通路等業者,都能因這個制度而蒙受其利。
--
以合理的報酬支撐創意
首先,圖書定價制可讓作者獲得更合理的報酬。
近年來的折扣戰,讓出版社只得在利潤愈來愈微薄的情況下掙扎求生。
出版產業的每一個環節,都在自我壓榨,
也使得作者受到嚴重的剝削,成為最先被犧牲的一環。
十年前,一般作者出書,可獲得的版稅約在 10 至 15%左右(一般是 12%);
現在,除非是知名度高或暢銷作家,版稅率多半只有 10%,
新人作者的「公定價碼」甚至只剩下 8%。
儘管版稅率已如此微薄,現在許多出版社還讓作者分攤退書的風險,
例如出書後在結算第一版的首刷版稅時先扣下三成
(理由是這些書可能會有三成從通路退回來),有些出版社甚至扣到五成。
以這樣的版稅計算方式,作者耗時半年到一年寫完一本書,
最後只能賺到區區三、四萬元的稿費(現在很多書都很難再刷),
難怪台灣的專職作家屈指可數。
一位出版人曾對我說,若把出書看成一種創意實驗,成本雖低,但創意空間卻無限寬廣。
這兩年好幾部讓我們大為驚豔的韓國電影,就是原著小說改編而成(如《熔爐》);
大受好評的日劇、日本電影由小說、漫畫及紀實文學改編者,也比比皆是
(如《半澤直樹》或最近很紅的《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相形之下,我們給最重要的創意源頭,
也就是原創作者的支援、鼓勵和空間如此之小,
怎能期望我們的文創產業能有多大的開創性?
而有活力、有創意的內容,也是讀者的福音,有創意源源不絕的作者,
讀者才有多種多樣的好作品可讀,得以從中獲得知識、啟發或療癒。
另一方面,如果所有的通路都按定價賣書,
讀者也不會被「逼」得千方百計找最低折扣的通路買書
(法國甚至立法規範 Amazon 等網路書店不能免運費),
在哪家書店看到好書,就可以爽快入手;
欣賞獨立書店店主的選書眼光,更可盡情在他店裡「挖寶」,
不用擔心一個月後網路書店馬上推出 66 折,讓自己有受騙上當的感覺。
--
賺了折扣,其實付了虛胖的書價
更重要的是,圖書定價制若能成功實施,
讀者雖然不能常常有便宜貨可撿,但整體書價卻不一定會更貴。
對折扣戰早已習以為常的讀者,若秉持著「聰明消費」的習性,
常會因為沒折扣或折扣不夠低,就不願掏錢買書。
但多數人卻沒有意識到,因為折扣戰,市場和訂價(以及公平性)都遭到扭曲,
因為產業和書市的剩餘利潤,都往大通路傾斜。
具體來說,出版社為了因應現在新書 79 折的慣例,
為了避免虧損太多,在制訂書價時已先膨脹了定價。
舉例來說,十年前定價在 280 元左右的書,現在的定價可能超過 320 元。
表面上看,消費者在大通路可以買到 79 折的新書,好像比較「划算」,
但是因為書的定價已經比折扣戰前調高了 5 至 10%,所以消費者並沒有真正省到錢。
況且大通路把售價壓低到 79 折,成本並不是自己吸收,
而是由出版社和通路各負擔一部分(行話叫「折讓」)。
從大通路拿到較低折扣的消費者,或許會有拿到「較優惠的價格」的錯覺,
但實際上大通路並沒有「虧」到,而是出版社被剝了一層皮。
最吃虧的則是如凱風卡瑪般的小書店,以及在這些書店買書的讀者。
因為實質上已調高書價「虛胖」的部分,其實是由他們來買單。
最後,回到出版產業的層面,圖書定價制可以讓產業和書市回歸合理的秩序。
近幾年來,圖書銷售量日益下滑,圖書產業鏈中的各方為了搶食這張日益萎縮的大餅,
常為了從對方身上擠壓出一點點利潤而汲汲營營,
出版的初衷和文化理想,在害怕虧損的壓力下,也一再被消蝕。
圖書定價制若能成功實施,書市和產業不再受折扣所操控,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包括出版社、書店甚至經銷商等,也不會再因削價競爭而不斷自我壓榨和自我剝削。
在這樣的環境下,出版社得以更穩健且有餘裕地製作好作品,
也讓整體產業因為各自獲得合理的利潤,而能互利共榮,共同打造健康的閱讀環境。
--
討論:
這篇文章提出了大願景,期望圖書定價制度能為出版產業提供良好生態。
我個人的經驗是,以前不懂得利用圖書館資源,
所以在網路書店剛出現 66 折時,確實會讓我有佔到便宜的感覺,
再加上要省運費,或是利用折價券,湊書購買。
在實體書店的時候,往往就像在逛圖書館一樣,
極少數情況會讓我想買回家看,不過仍有直接在實體書店購買的時候。
現在則是想看書,就利用圖書館資源,看了之後,覺得值得收藏,才會購買。
但是網購已經是習以為常的生活型態了,已經甚少在書店閒晃打發時間。
所以我覺得就算圖書定價制度,真能如原文作者所說能提供出版產業良好生態。
但是實體書店已經不存在於我的生活型態中,我可能還是會依循現在的模式看書。
不過我把獨立書店當作能聽講座的空間,
如果講座吸引我,又能順便得到作者簽名,那我就會順道購買。
至於出書的作者,現在許多人在各大網站、報紙雜誌寫專欄,或是上網路節目、廣播,
在各地演講等等方式,也有像原文作者提到的,賣出改編戲劇、電影版權,來增加收入。
所以感覺就算版稅收入減少了,也不會造成原文作者所擔心的文創產業開創性減少吧?
因為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讓文創產業不僅限於出版了,讓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以上只是我個人想法與大家分享,想與大家討論這個議題。
我也希望台灣的出版產業能更好。
--
⊙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7.130.14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88048850.A.C7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