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境文化9月新書,全面上架!
《內心荒涼地帶起風了》
我們相信,無風不起浪,
在人生旅途的波折顛簸裡,
我們在尋找風......
在心身醫學科和一般精神科裡,除了現有的門診和住院之外,為了建構處理精神官能症的模式,我們開始有了精神分析對「團體治療」的想像;雖然生物學因素已經是目前精神醫學的強項,但距離能真正解決精神官能症問題,仍有一段長路。我們將以「創傷與精神官能症」為主軸,偏重強調其中的心理因子。「起風了」是方案的名稱,內容除了「團體心理治療」模式,也將會有教學、訓練和研究的功能;我們想要建構長期門診式的深度心理團體治療,不只以人際關係處理為焦點,更是往內在心智探索,如同現有的個別心理治療。
#一個人的內心戲
#自我本我超我
#爸爸媽媽與我
#個體團體一體兩面
◆ 推薦序〈一個人的團體〉,劉佳昌醫師
「.....蔡榮裕這本新書包羅萬象,是他揉合精神分析及團體治療的心血結晶。Winnicott主張孤獨是一種能力;Bion的團體理論說到三個基本假設(註:依賴、配對和打帶跑),會妨礙團體成員一起工作;蔡榮裕主張,孤獨的能力和與團體一起工作的能力是一體兩面。稍做思考即不難發現,個人和團體其實有著有趣的辯證關係。
依A. Ferro的「舞台理論」,一個人的內在就像住著一大群人,那是活潑的內在客體關係。而依團體治療理論及經驗,整個團體往往又可以被視為一個整體,彷彿是擁有生命的一個人。於是,加上精神分析的深度心理學,我們在看待個人心智、人與人的關係及互動、乃至個人組成的團體時,都增加了更寛廣且多樣的視角。一中有多,多也可以是一。在這樣的反思下,個人與團體的區別變成只是表象上的不同,個別治療與團體治療的對比,某種程度上也只是相對的了。
蔡榮裕的寫作,似乎也體現了個人與團體間的辯證關係。當他創作時,他是孤獨的,似乎也早已安於那種孤獨。但他的創造成果,他所展現出來的行動,卻往往朝向廣大的群體,他的專業生涯也見證了他創造出一個接一個的工作團體。這些實踐的足跡比任何理論都更具有說服力。
就內容而言,本書有許多深刻的省思和見地,關於人、關於人的創傷和症狀、關於團體、關於療癒和痊癒之分辨、關於治療的目標等等。......」
《內心荒涼地帶起風了》
作者:蔡榮裕
▶ 線上購書
博客來:https://reurl.cc/q1dWr0
誠品:https://reurl.cc/r1xOrN
金石堂:https://reurl.cc/mvnKMj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介紹 訪問作者: 洪培芸 內容簡介: ▎全台第一本,探討現代人禁錮自我的牢籠:微笑憂鬱 ▎ 他的嘴角只能上揚,不能向下;只能微笑,不能流淚。 他看起來那麼快樂,嘴上掛著哈哈哈, 心裡卻想著:「我好想死……」 ...
「團體治療理論」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團體治療理論 在 無境文化-精神分析系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團體治療理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團體治療理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團體治療理論 在 團體治療理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團體治療理論 在 團體治療理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團體治療理論 在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 【督導培訓課程】動力性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團體治療理論 在 團體治療會是什麼樣子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團體治療理論 在 4.5 精神分析治療實務案例 - YouTube 的評價
團體治療理論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人類學研究方法來看,「去脈絡化的焦點訪談」其實根本只是臨時性的瞎聊,無法針對真實的現象去做深入的探討,好挖掘出比較深刻的價值觀念。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學家要花時間做田野調查的緣故。只是很可惜,很多企業主都不懂前期調查的重要性,以為只要做了焦點訪談就足夠...
----------------------------------------------
越來越多的經理人和研究者都同意:焦點訪談時常被誤用,同時也被過度使用。然而,他們仍然持續用它來操作市場調查。為什麼?答案很簡單:焦點訪談操作起來非常簡單,而且也不貴。
就像其他研究方法,焦點訪談在行銷學的研究工具箱內佔有一席之地。舉例來說,它能幫助我們暸解消費者是否對某個產品在設計上是否吸引人?容不容易上手?願不願意花錢買這一類的問題。
然而,與一般人假設的情形相反,焦點訪談對於評估新產品點子,測試廣告概念,或評估品牌印象等創新提案中較為無效,也無法幫助經理人暸解效費者內心深層的想法和感受。
最令人困擾的爭議在於:焦點訪談缺乏如生態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學理基礎來支持它。好消息是,團體治療(Group therapy)理論在學理基礎上和焦點訪談最為接近。但團體治療理論和焦點訪談在市場應用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團體治療施作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在訓練有素的治療師是否能把同一群人多次聚在一起小組討論,加上深度一對一的深度溝通。根據Valerie J. Janesick,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教育心理學者指出,研究者能透過團體訪談和特定議題單獨深度訪談的技巧,幫助以4-5人構成的小組產生有意義的對話。
另外,Herbert Rubin和Irene Rubin兩位質性研究的前輩指出:焦點訪談不允許主持人建立信任,這卻是讓任何受訪者決定是否在訪談中分享具高度個人隱私的觀點和內心感受的必要條件。
質性研究專家Steven Taylor和Robert Bogdan更建議『焦點訪談只能在施測者對於人們的個人生活和價值觀不感興趣時使用』。這卻和好的行銷企劃原則抵觸 - 要讓產品訴求結合目標客戶的的個人生活形態和價值觀。
焦點訪談實際上與以下幾種學理基礎互相抵觸(作者文章結束前的最後摘要)
或許。焦點訪談最嚴重的限制,在於不容易找出用戶洞察,並難以瞭解這些洞察在社群間傳播時中的心智決策過程。在最好的情況下,一場焦點訪談能產出一系列的用戶回饋和想法,卻無法暸解這些點子最初如何產生,過程又是什麼 。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團體治療理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介紹
訪問作者: 洪培芸
內容簡介:
▎全台第一本,探討現代人禁錮自我的牢籠:微笑憂鬱 ▎
他的嘴角只能上揚,不能向下;只能微笑,不能流淚。
他看起來那麼快樂,嘴上掛著哈哈哈,
心裡卻想著:「我好想死……」
他幽默風趣,是人見人愛的萬人迷;
她經濟獨立,是公認的女強人。
他/她家庭美滿,萬事俱足,
應該不會有憂鬱的情緒……
你也這樣認為嗎?
或者,你也是別人眼裡的開心果,只能獨自把淚吞?
▎愈是樂觀開朗、正向堅強的人,
▎愈可能是用陽光的一面,覆蓋內心的陰影
卓別林、「豆豆先生」羅溫‧艾金森、羅賓威廉斯、金凱瑞……他們都是喜劇演員,但他們,也是憂鬱症患者。英國喜劇演員史蒂芬‧佛萊則是在受訪時說:「有時我笑著說『哈哈!對,對!』,心裡卻是一邊想著,『我真想死。』」
這些螢光幕上的喜劇演員、團體裡的幽默大師,都有著不被允許的脆弱及憂鬱。甚至我們的生活周遭,有些人悄悄殞落了,我們卻事後才知道,原來那個看起來很完美的他,那個你以為很了解的他,平時的開朗不是發自內心,而是為了掩蓋憂鬱、佯裝堅強的面具。因為我們常常這麼想:
˙要是突然不笑或表現出心情不好,會嚇到人。而且,我不想麻煩別人……
˙雖然工作穩定、經濟無虞,但我還是不開心。這樣的煩惱讓人知道了,會被討厭吧?
˙身為老闆,我不能有半點軟弱遲疑;遇到壞客戶得忍氣吞聲,員工態度不佳也要容忍,否則會被起底,發文抹黑。
˙身為偶像,他不可能有半點不完美,也不能談戀愛,違背我們的期待和想像。
▎「沒想到他也會憂鬱啊!」
對於美好的形象,外人總是存有夢幻的想像,以致這樣的批判,隨處可見:
˙沒想到她身為教養專家,親子關係卻這麼惡劣,虧她還在節目上大談教養理論,可信度高嗎?
˙沒想到他身為最專業的醫生,也會罹患癌症,還寫健康及養生書籍,會不會誤人一生啊!
˙沒想到她身為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也會情緒低落,甚至重度憂鬱,還在身心科掛號,她的專業可不可靠啊?
社群媒體盛行的年代,標榜正向思考、積極生活的文化裡,我們爭相在網路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彷彿生命裡僅只美好,沒有悲傷與黑暗。這樣的文化,加之人們對他人美好形象的不實際想像,使得愈來愈多人內在的憂鬱問題一再被壓抑,只能笑著流淚,甚至連自己都對自己偽裝,不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美好笑容的背後,是與內在真實自我的隔離
與一般認知的憂鬱症不同,微笑憂鬱者能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的運轉,甚至表現優異;擁有活躍的社交生活,甚至還是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但對自己,卻有著強烈的自我厭惡,內心有苦,卻不能,也不敢說出。
在國外已被大量討論的「微笑憂鬱」,儼然成為當代人最容易纏身,卻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洪培芸心理師針對此現象,以親切好懂的文字,從社會環境、角色期待與心理狀態切入,探討對象涵蓋資優生、明星網紅、老闆、同志、不擅表達情感的男性,乃至長照家庭及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三明治世代,為我們打造一帖鬆綁「高情商」束縛、解放不合理期待的良方。
▎特別收錄:關於微笑憂鬱的6個問題
˙什麼是微笑憂鬱?
˙微笑憂鬱跟憂鬱症有什麼差別?
˙微笑憂鬱的徵兆與症狀?
˙哪些族群容易有微笑憂鬱?
˙如果發現自己有微笑憂鬱,該怎麼做?
˙若身邊的人有微笑憂鬱,該如何協助?
作者簡介: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目前在養心心理治療所執業。
專長:人際關係、兩性情感、親職教養、關係失落、精神疾患與身心症狀、網路成癮、飲食障礙、自我探索與生涯發展。
打造共好社會,過好這一生是洪培芸的理念。她深信「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也是一生的作業。而幫助更多人過好這一生,就是她的一生志業及追求。
曾應邀到華視、年代電視台、News98、飛碟、中國廣播、台北愛樂、環宇、正聲、警察廣播、台北廣播、教育廣播、女子學、漢聲廣播、復興廣播、Needs Radio、網路節目等進行分享。
文章持續受到各大媒體轉載。也曾在《今周刊》、《大人學》撰寫專欄,曾在純青基金會擔任講師,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帶領女性自立團體。目前也是企業、扶輪社、各大專院校、社福團體經常邀請演講的心理學家。
著有《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寶瓶文化)。該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版權。
作者粉絲頁: 洪培芸 Matilda 的心理觀察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團體治療理論 在 團體治療理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推薦與評價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精神科醫師/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事及認證督導/ ... 由相關理論的介紹,到說明如何由團體內的人際關係,運用客體關係理論去詮釋 ... ... <看更多>
團體治療理論 在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 【督導培訓課程】動力性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督導培訓課程】動力性人際關係團體◎課程目標: 1.學習精神動力理論與人際關係理論之概念2.觀察與體驗團體動力與團體歷程3.掌握動力性人際關係團體心理治療主要技巧4 ... ... <看更多>
團體治療理論 在 團體治療理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推薦與評價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精神科醫師/ 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事及認證督導/ ... 由相關理論的介紹,到說明如何由團體內的人際關係,運用客體關係理論去詮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