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日誌” - 騎單車玩山林
很高興聯合報 500輯 的邀稿,讓我有機會在《500輯》上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開始踏入bikepacking,其中寫了一些給新手的小心得還有握自己目前為止騎車的一些感想。
除了我的文章之外,還有許多高手的文章在其中,大家在看完連結中的文章後可以在文章下方繼續探索其他不同玩山林的方法。如果你是我的瘋狂粉絲(大概沒有QQ),或者你是其他作者的粉絲的話,也可以去買一份今天的聯合報去收藏喔~另外下方也有免費索取本期《500輯》的地點。
#流浪者日誌
#BikepackingDiary
#一樣的山不同的樂趣
🎨 本期插畫:Haniboi tw
📰 04/02(五)於全台購買《聯合報》就能取得本期
💻 專題線上閱讀 → https://reurl.cc/g8EDrV
⠀
▾▾▾
⠀
[ 本期內容 ]
01 - 愛上Bikepacking:帶最少物品,睡在美麗山景
02 - 兩天一夜的露營,你會想怎麼過?
03 - 海拔0到3952,阿泰與呆呆:出門即戶外,走進你內心的地景
04 - 不只是登山選物店,更是戶外人生引路人
05 - 台灣的高山,帶我進入異世界:攝影師小林賢伍的深情凝望
06 - 最深的峽谷才是最高的山,李佳珊的溪谷人生
07 - 山岳紀錄片製作人詹偉雄:山無比巨大,最能代表台灣
08 - 野女人身體劇場陳紫綸:人天生懂得在山裡舞動
[ 北部索取點 ]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米力生活雜貨鋪/溫事
文心藝所 Winsing Art Place
王大閎書軒 DH Café
濕地 venue
朋 丁 pon ding
青鳥 Bleu&Book
青鳥居所
COFE
光點台北SPOT-Taipei(台北之家Taipei Film House)
光點華山電影館
閱樂書店
PLAYground 南村劇場.青鳥.有.設計
紀州庵文學森林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Tools to Liveby / 禮拜文房具
水牛書店 www.buffalo1966.tw
怡客咖啡-分享美怡客(士林、南京、民生圓環、四號公園、中壢壢新與新竹光復店)
方寸書店
來好 LAI HAO 台灣風格選物
微貳獨冊
黑沃咖啡 新莊民安店
或者書店
[ 其他地區索取點 ]
中央書局
中島GLAb
Coffee Stopover
Coffee stopover black
Ubuntu烏邦圖_書店
Lefty's Cafe 左撇子咖啡吧
高雄市電影館
永添藝術|金馬賓館
VR 體感劇院 VR FILM LAB
MLD Reading
Coffeeloft-咖啡工寓
白色方塊咖啡&工作室
幸福山丘HappyHill。美好生活哲學。
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 住宿提供閱讀 ]
誠品行旅 eslite hotel
Star Hostel
夾腳拖的家 Flip Flop Hostell
天成文旅-華山町 HUA SHAN DIN by Cosmos Creation
天成文旅-蜂巢 Bee House by Cosmos Creation
Star Hostel Taipei East
紅點文旅RedDot Hotel
Star Hostel Taichung Parklane
天成文旅-繪日之丘Sun Dialogue Hotel
The Place Tainan 台南老爺行旅
小南天生活輕旅
OINN Hotel&Hostel 巷弄潮旅
Hotel Dùa
地景文學文章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環礁裡的提琴 ◎李家棟
你來的時候,天空往往是淺的
深不過白色
槍托是有顏色的,軍靴也是
鐵蒺藜圈住一個時代的心跳
狙擊了所有音符,當你開口
發覺自己沒有舌頭辯解
在這裡,血肉與石灰質沒有分別
你被指派,成為一隻安靜的珊瑚蟲
構築一座巨大、且沈默的環礁
當你正直的脊柱,刻滿計算日子的劃痕
不會有人曾真正閱讀過你的身世
新生訓導處是異點,你是質數
不斷被拷問,你除之不盡的……
流麻溝裡印滿你抗拒的足印
當有人要你成為環礁,你便鑿開它
在漂流的環礁裡,你僅有的
不過是一點希望,以及莫大的決心
在破船及廢墟間翻找任何音樂性的可能
用一把破鋼鋸
移植自己正直的脊柱,成為琴頸
抽出不屈的細微勇氣,安上琴弦
打磨不曾折彎的脛骨,修成琴弓
你經受過的全部苦難,遂化激越
高昂的音符,自肉身的提琴中迸發
融化礁石,替你的舌頭
發出似海浪,悠久的雄辯
你離開不久以後
天空已經有了顏色
而你把琴,安放在每個人的心中
後記:陳孟和,台北人,於1948年準備赴中國唸書前被指控投共罪名逮捕,此次為第一次入獄,出獄後於1952年8月再次以「參加叛亂組織」判刑十五年;9月,被押解到綠島新生訓導處,服刑期間他在照相部服外役,並花一年時間在綠島就地取材,用一把鋼鋸從廢船及破屋取得木板做琴身,抽廢電纜為琴弦,林投樹根為琴弓,自製一支縮小版小提琴送給外甥女,此小提琴現存於綠島人權文化園區。
(2020後山文學獎新詩類社會組第一名)
--
◎ 作者簡介
李家棟,1984年生,綠島人,學長,畢業於彰化師大英語系、台東大學台語教師碩士班,現任教於台東縣立寶桑國中。親近文字,喜歡寫東西,每天都試探不同的文學形式來罵吳宗家、洪崇德。
--
◎小編反社會boy賞析
「挖掘與確認各區域文學之不同面貌,便帶有潛在的抵抗意涵,也一定程度映照出反對中心、避統趨離的民心所向──不僅是面對『天朝』大中國, 也是對抗『天龍國』台北市的一種姿態。」──楊宗翰〈新北如何成詩?—論區域文學及其展演〉
張浥雯在《「縣市文學」之誕生:台灣 1990 年代以降地方文學的位置與意義》中提及地方的文學獎很明顯塑造出了一種財大氣粗的臺北中央文壇和其他地方文學(獎)相互對抗的景象,而地方文學獎似乎也成為推助各區域/地方文學工具,各地方可以開始書寫關於地方獨特的歷史以及敘事,比如在歷史書寫上二二八和白色恐佈時常是書寫的一大熱門題材,尤其在許多以本土語言為主的獎項,甚至成為固定的寫作題材和模式,有時選材的特殊性會高於詩本身的美學技藝,本文不在批判任何一種選材和寫作模式,而是點出地方文學獎所出現的特性。
約莫幾年前一個來自「後山」席捲各大新詩、散文獎的名字——李家棟,寫家人、自身經驗拿來就是一手文章,他的寫作直接、毫不迴避地直達問題的核心,直達他的寶桑、他的火燒島,如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假如這裡是海〉那是一個戴有綠島Lo-fi 濾鏡的臺北,恍惚間以為是詩人在東部濱海望著綠島唱著〈惜別的海岸〉,而〈環礁裡的提琴〉依然直接、毫不迴避地面對了火燒島的歷史,將從臺北來到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新生訓導處的陳孟和化為綠島的地方文學史。
〈環礁裡的提琴〉在形式和題材上選擇了較為容易發揮、安全且能夠小題大做的「詠物詩」,或許可以看為文學獎參賽作品的一種模式,但這首詠物詩成功的原因在於其挑選的物件本身所隱含的「大敘事」,能夠透過一個物件來撐起整首詩。這首詩的開頭,不直接訴諸對於極權的控訴以及政治受難者的悲苦,「深不過白色/槍托是有顏色的,軍靴也是/鐵蒺藜圈住一個時代的心跳/狙擊了所有音符,當你開口」,而是從槍托、軍靴、鐵蒺藜這些與軍事、戰爭的物件來側面書寫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受高壓軍事統治的情景,接著詩題提到的「環礁」出場,「你被指派,成為一隻安靜的珊瑚蟲/構築一座巨大、且沈默的環礁」,綠島常見的珊瑚裡的珊瑚蟲被比喻成政治犯,正如威權政府貶斥犯人的稱呼,而眾多外來的政治犯大幅改變了綠島的地景,綠島成了如環礁般的「環型監獄」。
政治犯在監獄裡的抗拒和抵抗變成「當有人要你成為環礁,你便鑿開它」,到了第三段,以「提琴」作為為象徵,陳孟和在獄中自製「提琴」中的「琴頸、琴弦、琴弓」變成形容陳孟和堅韌抵抗威權的結晶,「提琴」成為歷史的見證,到了倒數第二段,透過詩人想像提琴拉出的聲音,高度脫離現實昇華了政治受難者在新生訓導處的苦難,「在場」的見證即成為那「沈默的環礁」的歷史見證,當環礁不再有珊瑚蟲,苦難即被解放。到了末句,天空在實際上本來就有顏色,然而詩人用以形容不同年代的時空場景,和詩首句呼應,白色恐佈慘白的歷史被解放,天空也恢復了原有的顏色。
這首詩不訴諸歷史的悲劇,反而從歷史的見證下手,從另一面來反思白色恐佈的歷史,讓歷史成為記憶深刻的在場證明,讓白色恐佈的歷史不再只是陳孟和的歷史、李家棟來自的「綠島」的歷史,更是整個臺灣的歷史,而這首詩讓綠島的文學史也浮現於臺灣的歷史之上。
參考資料:張浥雯:《「縣市文學」之誕生:台灣 1990 年代以降地方文學的位置與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9年。
--
美編、圖片來源:靖涵 https://www.instagram.com/c__nh_n/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6-2020臺北文學獎的首獎常常看起來像是考100分的乖學生,但太乖了!乖到沒有什麼個性。
——By 小編Y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綠島 #白色恐怖 #李家棟 #男 #學長 #後山文學獎 #狀元地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02.html
地景文學文章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齋主我並沒有讀過東山彰良的著作。這次受 尖端網路書店 之邀,讀其今年的散文新作《越境》,才知原來錯過了一位身分如此獨特的作家。東山彰良,這個充滿日本味的名字實則為其筆名。東山彰良其實出生於台灣的外省家庭,父親是著名旅日學者王孝廉,也有個中文名字王震緒,五歲後在日本長大,也曾赴中國攻讀博士學位。52歲的東山彰良,身分非常特殊,長年居住日本的他,至今沒有日本國籍,反倒保有中華民國國籍,外省家庭出身的他,對中國的情感複雜,反倒是對台灣及日本有著濃厚的家鄉情感。
#贈書活動 #請耐心讀到最後
#尖端文化 #東山彰良 #越境
東山彰良過去的作品,就連作者本人都認為是大眾娛樂性為主。但這幾年的幾部作品反倒受到許多文學獎的肯定。2015年剛獲得「直木賞」的他知名度大開,2018年又以《我殺的人和殺我的人》讀賣文學獎的肯定。此次《越境》散文集的作品時間,則正落在了他對自我創作懷疑的階段,其中包括了得獎前的自嘲和得獎後的驚喜。但這些都不足以形容《越境》散文集的特色。
東山彰良的身分特殊,當他位處台灣時,台灣人都認為他應該屬於日本,而反過來當他在日本時,多數日本人都將他當作台灣人。甚至中文講得和台灣人一樣好的東山彰良,他在台灣的著作,也都是由日文撰寫,再請專業譯者譯成中文。
許多人說東山彰良的文字帶有「逃」的氛圍。暗示了東山彰良在自我身分認同,以及社會對他認同上的差異。在台灣是異客,在日本是異客,在中國更是異客,這複雜的情結下,反倒讓他的散文,像種獨特多國文化融合的感受。我們看著長年旅居日本的他,談及兒時與爺爺一起吃燒餅油條的回憶,談及在日本的青少年打架經驗,回憶在日本參加台灣電影節的觀影經驗等等。書中甚至有段他自述,因為身俱多重之身分,導致當代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難以建立,他並不認為自己是台灣人或日本人,而更像是個「出生於台灣,在日本成長的個體。」
本書書名《越境》,即隱含「跨越邊境」之意。不久前逝世的作家鍾肇政,曾於1998寫過一篇文章《越境的文學》,其中講述了當年參加「日本台灣學會」若林正丈主持的研討會,其中日本大學山口守教授,談及了台灣文學、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之間的關聯性。山口教授認為台灣的狀況特殊,在漢語的地位上屬於中國的邊緣,但文化上又近似於日本。因此具備日台雙重身分的作家,無論使用漢語或日語寫作,皆無法以國界作為其類別區分,其文學上都有種「越界」感。
我是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才找到鍾肇政先生的這篇文章,領略本書之所以名為《越境》之理。東山彰良在這本散文集中,談論了許多個人價值觀、回憶以及諸多關於認同的議題。除散文之外,本書更收錄了東山彰良與作家李維英雄的對談,內容包含台灣的地景記憶,以及「越境文學」的種種特質。這篇收錄的對話,是篇不亞於散文本體的附錄,於散文並陳有種相得益彰之感。若齋友們喜愛這種特別的越境氛圍,也許到實體書店時拿起這本《越境》讀讀,你會喜不自勝的拿去結帳。當然,如果你看完這篇推薦,已然十分心動,也歡迎在網路書店下單購買。
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2013
當然,本次 尖端文化對酸齋的齋友們也非常慷慨,提供了兩本贈書名額,給我們酸齋的朋友。只要你在10/18(日) 20:00前滿足以下條件,就能參加抽獎。
1. 替本文按讚並公開分享
2. 於留言處TAG兩名朋友
齋主會在活動截止後抽出幸運的兩名得主。
此次活動感謝尖端文化的大力支持,也希望酸齋的齋友若對本書有興趣,趕快到各大通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