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寫】日本的陰暗面:部落民『穢多、非人』歧視現象與文學描寫 //鄭雋立
.
前些時候,『鬼滅之刃的文化導覽』提到日本對「鬼」的定義(兇惡的活物)是先民對野蠻人的想像,有讀者詢問是否與部落民「#穢多」階級(えた,eta)有關?雖無明確關聯但頗有討論價值。本文將淺談古代賤民階級的形成脈絡、現代仍存在的不平等、文學作品描寫的實例。日本雖貴為文化與自然資產寶地,但也暗藏諸多不光彩的面相,適度理解可避免過度浪漫的想像。
.
■ #古代封建階級的最底層
.
文獻可考的「穢多」最初始於平安時代《和名類聚鈔》記述的「屠兒」(えとり,etori),即『屠宰牛馬之肉作為鷹雞之餌』的卑微職業,鎌倉時代《名語記》則加上了通常「居住在河邊」的特性。江戶時代為止,社會階級已定型為「教化階層、武士、百姓、町人、賤民」(王歡歡,2016),此時文獻明確地將賤民定義為「穢多、非人」(eta、hinin),由此可見,穢多顯然不是溫羅或酒吞童子那樣驍勇善戰、神出鬼沒的野蠻人,而是在特定地區從事著屠宰、皮革、殯葬…等職業的 #古代賤民聚落;「非人」則有乞丐、流浪賣藝人、奴隸或痲瘋病患的說法。賤民卑下的程度,據說遭武士階級「試刀」殺害也完全不會被追究。
.
■ #階級意識仍持續侵害後裔隱私
.
由於佛教與神道教觀念,民眾通常將從事屠宰、皮革業的人家聯想為與血肉共處的「#不潔」職業,加上環境貧困,導致歧視根深蒂固,並被迫與其他階級隔離,不能與平民直接接觸,甚至不得到學校受教育(林燕婷,2014)。明治4年(西元1871),政府廢止封建制並正名「穢多、非人」為「#部落民」,但因為穢多為世襲制、聚落雖有都市重劃但有地緣可考(幾乎是常識,如 #大阪西成區 ),後代縱使融入社會仍在檯面下承受各種排擠,1970年代,人權團體「#部落解放同盟」揭發黑市流傳著徵信社蒐集的『部落地名總鑑』(黑名單)供企業與大學剔除部落民,人權團體雖成功倡議促使政府立法禁止,社會上仍不時傳出婚姻、就學、求職遭「暗中清查家譜的案例」。
.
■ #現代社會概況
.
網路常有證據不足的文章,猜測與祖先職業有關的奇特姓氏(例:犬飼、豬股)就是部落民,實則不然, 1963年琦玉縣女學生遭侵犯棄屍的凶案「#狹山事件」,遭冤罪的養豬業者石川一雄(部落民後裔)便是一例,法律界普遍認為歧視心態使警方便宜行事。據筆者在日友人(30代,留學後任服務業)轉述當地同事看法,融入職場的部落民後裔會設法隱藏血緣,改名、搬家,也有搭電車故意迴避家鄉(聚落原址)後繞行返家的狀況。
.
據「部落解放同盟」1993年報告指出,真實存在的部落民全日本約有300萬人。BBC記者Mike Sunda(2015)報導也提到部落民的血統、外貌與一般人並無差異,在屠宰業有許多工人便是其後裔,算是相當體面的職業。他們在 #東京芝浦市肉品市場,以匠人級的嫻熟技術與巨大的勞動量處理高級和牛、享譽國際,但也諷刺地不斷收到動保團體與素食者的抗議信。
.
■ #部落民歧視在現代的變異
.
Mike Sunda也在報導指出,2009年Google Earth在衛星地圖標出了東京、大阪的部落民聚落原址,遭日本民眾劇烈抗議,有部落民支持者認為不該在國際上公開、也有人表示不希望住家地緣扯上關係。證明了血緣仍然是個「櫃子」(人權運動家住田一郎用「come out」形容這種處境),縱使人權組織能涉入政治、立法反歧視並提供救濟金(住田一郎,2014)、開明的青年世代與學術界也樂於接納,但作為後裔的當事人仍 #無從得知哪裡暗藏著保守主義者的異樣眼光(例如企業主、結婚對象的家族),這種封建遺毒構築了台灣人難以想像的 #潛在焦慮。
.
■ #明治時代的文學描寫
.
作家島崎藤村1906年長篇小說《#破戒》描寫成為小學教師的部落民「瀨川丑松」獲新平民身分後的境況。彼時許多地區因不願改革而爆發抗議(反解放起義、公寓驅趕、反對通婚、強迫徵稅與兵役),故事開頭就寫出大財主因為穢多身分曝光被驅逐的慘狀。丑松離家前被父親告誡應「隱藏身分」,提防學校白色恐怖般的監視及派系鬥爭。鼓勵了主人公的思想家「豬子蓮太郎」便是穢多身分曝光遭免職的學者,丑松與蓮太郎之間的友誼也不斷在父親囑咐的「守戒與破戒」中掙扎,形成了 #本我與自我的拉扯 而貫穿整部作品(楊姣、羅明輝,2016)。
.
前述Google Earth引起的巨大反彈,恰好證實明治改革並未消弭保守主義的反動,「新平民」充其量只是假友善的蔑稱、一種「我把你當人看」的偽善修辭。即便在思想進步的現代,日本這方面的敏感與禁忌仍然存在,也難怪筆者好友會從同事的態度得出「心照不宣、不惹事就好」的結論(據說詢問時氣氛尷尬)。
.
■ #黑道與人權組織
.
此外,部落民也常往黑道發展。在日從事犯罪報導20餘年的美國記者Jake Adelstein指出黑道組織成員有高達三分之一比例是部落民,這是因為黑道不計出身低、對忠誠者予以庇護。大家不妨對照1960-1970年代美國性別運動的背景,同志族群往黑道在紐約市格林威治村經營的 #石牆酒吧 聚集、尋求慰藉的現象。
.
但黑道也常反過來濫用 #部落民補助制度 ,表面上與人權團體一起抗議歧視,檯面下則榨取暴利讓成員坐享優渥生活(陳毅龍,2019)。部落民除融入一般職場、投入屠宰業「操舊業成達人」與皈依黑道外,也有無法融入社會而靠補助金度日、甚至露宿街頭的極端案例。政府基於愧疚與補償心理,通常會默許黑道的牟利行為。
.
■ #結語
.
身在台灣,不時也有不同類型但脈絡類似的狀況,我們不妨借鏡這些「他山之石」,看看能為自己土地上的弱勢議題做些什麼。
.
■ #延伸閱讀
.
◆李長潔:[聖與俗] 熱鬧的四条河原町,與卑賤的河原者
(早年賤民階級的其中一種形象)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796939963826964
◆鄭雋立:鬼滅之刃的文化導覽(一):鬼的起源、鬼退治物語的敘事原型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03622909825328
.
|
■ #參考文獻
.
01.Mike Sunda.(2015).”Japan's hidden caste of untouchables”.BBC News. 23 October 2015
02.住田一郎(2014)〈部落問題解決に向けた被差別部落民の当事者責任: 全国水平社創立90 周年を迎えて〉《関西大学人権問題研究室紀要》 2014
03.王歡歡(2016)〈關於日本近世“被差別部落民”的若干問題考察〉
04.楊姣、羅明輝(2016)〈解讀《破戒》——以瀨川丑松的焦慮心理為中心〉
05.林燕婷(2014)〈破戒:破除賤民歧視〉《喀報》第203期
06.陳毅龍(2019)〈你賤民,你全家都賤民!歧視代代相傳、隔離在「非人」社區…揭日本社會禁忌「部落民」傳統〉《風傳媒》2019.07.17
07.部落解放同盟官方網站:www.bll.gr.jp(2020.12.05瀏覽)
地緣關係地名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總能看到某些公眾人物抱怨台灣年輕人,特別是在於國際新聞認知上的匱乏。不過細想就能發現,這樣的情況並不奇怪,作為東亞政治圈的台灣,位處西太平洋與東南亞的交界處。對於台灣的地理位置來說,光是要理解中國、日本、美國、南海以及麻六甲海峽的諸多政治問題已是難事,又怎麼可能還有心力去理解以歐洲或美東所主導的政治議題?
#贈書活動 #請閱讀到最後
應 野人文化 之邀,這次推薦的書籍,是齋主非常欠缺的當代國際局勢背景知識,書名稱作《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1+2》。當代台灣人要理解國際局勢絕非易事,其中最困難的門檻在於,許多既存的舊有問題,多半牽涉得太多太廣。舉例來說,當代中東之所以連年紛擾不平,不從鄂圖曼帝國瓦解開始談起,怕是沒法好好解釋,若不加上雷根政府與恐怖主義的關係,不加上伊斯蘭教生活型態的差異,恐怕也無法將這些瑣碎的改變逐一說明。而對於尋常閱聽人來說,即便有心深入理解,龐大陌生的人名、地名和事件,恐怕就讓多數人打了退堂鼓。
《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1+2》對於多數繁忙的現代人來說,是個看懂國際新聞的良好敲門磚。該系列套書詳細將當代國際政治局勢按照地區、議題或大勢做分類。挑選了閱聽人經常在國際新聞上看到,卻不知前因後果的事件做說明。舉凡英國脫歐的背景交代、北愛爾蘭和加泰隆尼亞的獨立運動、敘利亞難民、近期傳出要與台灣建交的索馬利蘭、中國的足球熱、習近平的一帶一路、湄公河紛擾、波斯灣的強權爭霸等政治事件。但除此之外,本系列套書也針對了全球性議題做討論,像是綠色能源、氣候變遷、電玩產業、比特幣等議題做討論。本書圖文並茂,凡任何有關乎戰略或地緣政治的議題,皆附上精美的地圖及圖表供讀者思考其意義,而許多圖片上資訊所包含之意義,更是遠遠超過文字所述,內容相當豐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編寫本書的是法國團隊,所以以歐陸的觀點和價值觀和我們東亞人的看法有著截然不同的差異。舉例來說,各篇章的地圖,除了正常的上北下南之外,更常見的是以陸半球方式呈現。所謂陸半球即是包含最多陸地的半球,或許是因為陸半球的中心點在法國羅亞爾河河口,才如此符合法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並且許多區域地圖,也並非總是北方在上,編輯因應了當地政治局勢和地形差異,總會巧妙地翻轉地圖,以體現出編輯群希望呈現的政治戰略。這對於台灣人來說是新穎的,畢竟我們都太習慣將地圖用同一種方式觀看,卻很少思考若將地圖顛倒或錯位,是否能帶來嶄新的想法或戰略價值?
《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1+2》的主旨明確,書中不會特意針對某些區域的歷史做過於複雜的介紹,但相對在篩選精要的同時,盡可能讓讀者容易理解問題的核心和矛盾為何。作為敲門磚的同時,本書所提及的名詞、地名和事件,也相當容易讓讀者針對關鍵字搜尋,進而找到該主題內容的延伸閱讀書籍。
台灣人或許對於國際新聞的關注真的太少,但這也是因為我們幸運的處於偏安一隅,雖然台海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般平靜,但僵持了這麼多年卻也沒鬧出過甚麼大事。打開電視或網路,新聞媒體上所刊載的內容,無非是近期鬧最大的政治醜聞、社會案件,不然就是哪個新奇好玩的生活趣事或消費資訊。這樣一個不重視國際新聞的社會氛圍,自然造成閱讀國際新聞的難度門檻越來越高,也越來越沒有媒體願意花費心思報導。我想對於處於這種氛圍的台灣人來說,《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1+2》實在是當代台灣人接觸國際政治局勢,最好也最容易的入門讀本。
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2805
(9/7是博客來會員日,當天購買還能再享有折扣唷,1+2的套書買下來等於6折左右,機會難得。)
這次也很感謝野人文化提供了三個《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VOL 2》名額,作為本次活動分享給齋友們的贈書,分別是兩本實體書和一本電子書(Readmoo版)。
如何參加活動呢?
請你於9/6(日) 24:00前,完成以下幾個步驟。
1.按讚公開分享本貼文。
2.於留言區TAG兩名朋友。
齋主會抽出一本實體書和電子書(Readmoo版)給齋友。
至於最後一本實體書,齋主想從留言中挑選一名幸運得主。你可以發表你對於國際局勢的看法,也可以寫出對於台灣媒體國際新聞生態的看法,更可以討論為什麼台灣人普遍對國際新聞興趣缺缺。想寫甚麼都行,齋主將從中挑選一名得主,感謝留下如此精彩的留言。
#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野人文化
地緣關係地名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香港是世界的】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不是任何國家說了算,而是記錄在本土歷史,在城市每個微小的角落裡。香港社會以華人為主,曾經吸引無數歐美殖民者和傳教士,還有來自南亞的士兵、雄霸商界的猶太商人、融會中西的土生葡人定居。他們背景迥異,但同樣在香港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
其中經常被人忽略,是古波斯遺民巴斯人(Parsees),他們世代信奉俗稱拜火教的祆教(Zoroastrianism),祖先在千年前逃難至印度,在孟買為最有勢力商賈,部分隨英國人來到香港定居,人數不過 100,財力卻可與英國人匹敵。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地名,如尖沙嘴麼地道(Mody Road)、灣仔律敦治醫院(Ruttonjee Hospital)等,皆以獨當一面的巴斯商人冠名。就連作為香港標記的天星小輪,創辦人米泰華拉(Dorabjee Naorojee Mithaiwala)也是巴斯商人,天星更是祆教的光明純潔象徵。未知這番宗教含義,會否為乘坐渡輪帶來另一番體會?
英國維繫日不落帝國,當然要依賴軍事力量。初到香港之時,英國人沒有把防務交予華人,軍隊和警隊皆以印度人做主力。1841 年,英軍在香港登岸舉行升旗禮時,在場便最少有 2,700 名印度軍人,其中以錫克族人最受器重,他們在 1857 年印度反英暴亂效忠英國,於是大量增聘為香港駐軍和警員。他們包裹頭巾、穿著綠色警察制服深入民心,被華人戲稱為「大頭綠衣」。隨著戰後警隊改以華人為主,錫克族人退伍後多數轉任護衛,或從事其他服務業,以另一工作繼續貢獻香港。
在冷戰期間,香港也來了另一位常客:美軍水手。當時香港周邊的地緣政治風起雲湧,先有國民黨退守台灣,後有韓戰和越戰,加上英國國力衰退,想美軍協防香港,於是讓香港成為美軍補給基地,軍人頻繁在灣仔分域碼頭登岸,當時沿岸的駱克道也成為風月之地,供水手娛樂消遣。時至今日,駱克道仍然是酒吧林立,但美軍已經絕跡市面。
香港與日本的關係同樣密不可分,香港曾經是 19 世紀日本人遠渡歐洲的首站,也是日本人見識西方文明的第一站,有商人把日本人力車引入香港,成為當時港島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後來隨電車和汽車誕生才逐步淘汰。日本在二戰時入侵香港,但兩地在戰後未有斷絕來往,日本更引領香港的消費潮流,1960 年代在銅鑼灣開設的大丸百貨,以日本製商品和服務態度為招徠,徹底改寫香港消費文化至今,而香港作為消費天堂的形象,也深深烙印在上一輩日本人腦海中。
走過滄海桑田,有些族群已經退場,只得街名留下他們存在過的線索,但同時仍有多達 50 萬少數族裔,因歷史和經濟原因在港生活和定居,證明著香港人身份的混雜和多元。
#茶杯社會萬象
#茶杯你不知道的古事
***
新書簡介:
《從前,有個香港 THIS IS HONG KONG》
所謂「念念不忘」,形容的大概就是香港。問問那些到訪過此地的人,或是掀開這書中的一紙一頁看看。捷克作家 Miroslav Šašek 畫筆下的香港,令人難以忘懷。彩色的繪圖捕捉了 1960 年代香港的魅力、她的神韻、表現出來的東方繁華、還有城裡的反差。轟隆轟隆的飛機把遊客帶到此地,然後人力車載著他們,穿插於異國情調滿滿,香火繚繞、飄著炒栗子與北京填鴨香氣的大街小巷之中。每一轉角迎來的都是撩人的風景,是華麗精緻的玉石象牙,是閃閃發亮的絲綢錦緞。Šašek先帶讀者遠眺九龍灣,看那一覽無遺縹緲起落的山脊,再轉入小巷細看那些街頭小販與商人、那豔紅帆船上的水手、還有那些從未踏足陸地的水上人。
從前,這就是香港了!
繪著:Miroslav Šašek
翻譯:黃愛華
出版:CUP 出版
系列:Oops 097
出版日期:2020 年 7 月初版
ISBN:978-988-79699-4-5
繪本/1 套 5 款插畫拼圖網購:www.headhole.hk
限量插畫雨傘預購:https://bit.ly/2OoX7s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