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每當看到有人說「台語不能叫台語,只能叫閩南話」其實還挺誇張的.
這其實就是早期國民黨政府禁止台語的衍伸物,只不過,現代黨國沙文把這歧視當作自然,而且做起來理所當然「好像沒有歧視的樣子」,把他當作一種真理,既然是真理,你就只能接受了,我沒有歧視你.
歧視而沒有自覺,想歧視卻又不想被說是歧視,於是造就了這種赤裸裸的黨國歧視.
郭國基在國民黨統治早期,用台語在街頭演說,被說要講國語,他怒斥「乞丐趕廟公」,現在,他們不敢逼人不能講台語,改說你台語不能叫做台語.
如果你不是該語言的使用者,卻要逼迫他人的語言改名,或者說,規定你的語言只能叫什麼名字,怎麼稱呼,只能用我規定你的方式稱呼,而去掉他真正而且大多數人使用的稱呼,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歧視,換作是其他族群的語言,早就被批到體無完膚,不過,對象換作是台語,好像就沒這種問題了,可以理所當然的對台語使用者進行歧視.
而且居然連官方的人都在犯這樣的歧視.
先前有人送審課本,有評審委員大言不慚的表示,要用「閩南語」不能用台語,所操還是同樣的謬誤,「台語不能代表台灣」,所以不能叫台語.
我說某些人的心態很奇怪,早期操著北京話打壓本土語言,現在看本土意識提升了,又轉而竄改台語,本土語言不能代表本土,簡直是笑話.
不然要用北京話來代表「台語」嗎?把布農語、阿美語,叫做「台語」,恐怕原住民也會排斥吧?認為是在侵奪自身語言的邊界.
尊重該族群的自主意識,這是很重要的,無論是哪個學理上的學究,還是中國沙文主義的意識形態,命名這件事,不是在逛動物園,我叫那隻動物什麼名就是什麼名,因為你的對象是人,他們聽得懂你在說什麼,他們不是你的寵物.
早期看過有篇文章寫自己的經驗,他說,
有個男的聽見捷運站四種語言的廣播,如此說道,
「『這是假族群主義.』她的男伴批評道:『何必要中台客語加英語播報,假裝族群平等?幹嘛不要只是國語就好』,並不忘補了一句,『為了選舉而民粹,這就是台灣最大的問題.』」
該文作者感嘆,「如果真要族群平等,恐怕還要加上超過十個原住民語,可能報完都過好幾站了.的確,妄想族群平等,語言平等,是不可行的.」
其實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把「假平等」當成「真平等」,訴諸於完全的平等,你做不到,於是就得服膺他們的「假平等」了.
完全的平等,是訴諸於純潔的謬誤,完全的平等的內涵,就是完全的不平等,平等的概念也就不復存在-舉例來說,因為無法放入全部的語言,所以通通只能用國語,這就是服膺於國語的霸權.
比如火車途經花蓮,廣播播送阿美語,怎麼只有阿美語可以代表原住民語言呢?還有賽德克語跟達悟語阿,於是,因為你沒辦法做到完全平等,就不准放上任何原住民語言,這樣看似最平等,其實就是要讓任何原住民語都不能代表原住民,原住民語也就沒有推廣存在的必要了,大家只能一起講國語,這樣子最公平.
台語不能稱呼為台語,也是同樣的意思,把台語這個稱謂去掉,只能稱閩南語,或者是台灣閩南語,其他語言也不會稱呼台語,因為照著他們的標準,「不是所有人的母語都是xx語」看似任何語言都能代表台灣的「假公平」下,其真正的意涵是,「沒有任何語言能代表台灣」.
也就是讓台灣沒有代表性罷了.
不只是消滅台語,更是消滅台灣的主體性.
照他們的邏輯,恐怕只有最多人使用的國語,可以是所有人的母語,也就變成台語了.
至於國語為什麼是國語呢?這個就不能深究了.
如果你只會國語,甚至把國語當成自己母語的話,基本上,是沒有任何資格去改動其他族群的語言稱謂的,為何?因為國語就是外來殖民政權,推行國語運動,打壓各個本土語言的元凶.
既然打壓過台語,打壓過客語,打壓過原住民語,那根本就不可能作為台灣本土語言的代稱,或者阻止其他語言被稱為台灣話,或者台語.
台灣話,台語,作為反抗國語政策壓迫母語的代表,他是被打壓最嚴重也最為慘烈的語言,同時也是維繫台灣本土意識對抗黨國的語言使用者的大宗,在台灣整體意識被貶抑,台灣的輪廓被碎散,台灣人被視為二等公民,操著國語的人用機槍掃射,對說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的人掛狗牌,台語使用族群以「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台灣獨立」等,建構整體台灣本土意識,抗拒外來殖民政權的殖民政策,以及中國人的陸封文化,所有人都是中國人,母語必須消滅,台灣是中國的一省,台灣只是地名等等的錯誤認知.
光這一點,台語就夠資格叫台語.
總不能台語使用族群撐起台灣意識,國語沙文主義者從不承認到成為一個抹消者,如今卻起來收割,說台語不能叫做台語,台灣人不能代表台灣吧?
如果台語不能是台語,那麼我們要問問,台灣這個概念如今還存在嗎?台灣會被視為是一個國家嗎?還是只會是中國或中華民國的一個省份,上面的人都是中國人?如今的台灣島已經被中國統一?或等待尋求與中國統一?
因為「同文同種」嘛.
語言牽涉著記憶,例如「台灣人」的認同,就是從清朝以前就有,連橫13歲時,其父親購買一部余文儀的《續修臺灣府志》跟他說:「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可知其更早以前即有「台灣人」的概念.
而台灣的概念,陳第所稱之大員、周嬰所記載的臺員,這是文獻上「台灣」前身,皆是台語發音,由此可知「台灣」的概念,和台語族群密不可分.
「台語」方面,1852年劉家謀的《海音詩》,即有稱「台語」,「傷財翻被居財誤,浪說紅龜是吉祥。吉凶事,皆用『紅龜粿』;臺語『龜』若『居』,取『居財』之意也.」日治時期亦稱台語,如相關著作《臺語類編》、《國語對譯臺語大成》,就連外殖民政權,也稱台語為台語,如1955年出版的《臺語方音符號》,後來中華民國因「政治因素」,稱「不符事實,且易滋不良後果」,改稱閩南語而禁止當時慣稱的慣用的「台語」、「台灣話」,由此可知,硬要「台語不能說是台語,只能說是閩南語」毫無疑問,才是在搞政治.
如果一個語言,清治時稱台語,日治時稱台語,國民政府初期也稱台語,到現代反而不能稱台語,這就是在掰他人約定成俗,累積下來的歷史,慣稱的語言記憶,可以說,這樣的行為就是承襲黨國灌輸給他們的,中國人矯正方言的傲慢,誠如同幾十年前的犯罪,現在還要再犯一遍,犯的更加合理而且無知,完全就是個共犯.
用原住民來打台語,使台語不能稱台語,更是莫名其妙,可以說是一種廉價的犯罪手法,好比硬要將蘭嶼的達悟語稱台語,只為了滿足打壓台語族群的目的,我想達悟人跟台語族群都會感覺被冒犯了,達悟語跟台語相安無事,怎麼會是一個國語至上主義者,來規定誰跟誰該怎麼叫?當初不就是這種思維,侵犯了各族裔母語的平等,現在居然當起語言法官,來判決各族群語言的名稱?這不就是殺人犯扼殺完全體母語後,再來將受害者吊起來審訊,由我來歸類擬半殘的身軀該怎麼分類?誰給你這種權柄的?去破壞各族裔的語言記憶?
這種虐待的想法,不就跟性變態沒啥兩樣?
我們可以這麼說,企圖矯正其他人語言,規定台語只能叫做閩南語的,可以稱之為「國語性變態」,或者,「華語性變態」or「北京話性變態」.
如果說「真正的台語是原住民語」,那麼,哪一族的語言要被叫「台語」?是不是其中一族被叫台語,對其他原住民族又是不公平的,照著國語性變態的邏輯,又不能稱台語為台語?
台語族群又為何被排除在台語之外?明明有如此鮮明的語言記憶,卻只針對台語族群不能稱之為台語?只有台語族群沒有資格叫台語?
有病.
架起一個莫須有的「台語」標準,只是為了讓「台語」消失而已.
原住民對於台灣的認知,應該更早於「台灣」的概念,應屬於「福爾摩沙」的範疇,古原住民對於台灣本島的認知,各族也不相同,對於古代原住民而言,他們的世界觀台灣究竟是「島」還是「世界」?哪些族群認知台灣是「島」?哪些族群認為是其他的,如「高山」?
例如大霸尖山是泰雅和賽夏的發祥地;賓士布干(Pinsbkan)「曾經迸裂之地」則是泰雅族賽考列克亞群的起源地,阿美、卑南、達悟,則是世世代代流傳祖先飄洋過海的傳說.
事實上,台灣更早的居民還有長濱文化的長濱人以及左鎮人,這些都和現代原住民沒有直接關連,可否說,他們的語言才有資格叫台語,台灣島上各個族群都不能稱台語呢?
不能,由此可知,國語性變態者,所操之謬誤,為分割合成的謬誤.
如果執著於學術術語,硬要台語只能稱閩南語的話,那麼,國語是不是該正名成北京話或官話?可否把國語課本改成漢藏語系課本?或者國文正名成漢語課本?又不准台語之下改以「台灣閩南語」的稱謂,那麼國語是不是也該正名成「台灣國語」?
近來,有女星吳子霏被矯正「台南腔」的事件.
「吳子霏過去擔任網拍模特兒,之後被經紀公司相中,還拍過陳奕迅、李榮浩MV,近日在HBO新影集《獵夢特工》中首挑大梁,演出女主角,昨受訪時談到……
吳子霏提到演戲這條路,光是口音就讓她一個頭兩個大,因她是台南人,從小講台語長大,先前上郎祖筠的表演課時,就被嫌棄腔調太重,後來靠每天練講國語,調整咬字,『結果打電話回家,我爸媽還配合我,變成用台灣國語對話.』……」
可以看出,這個「國語矯正」的變態環境,還在影響21世紀的台灣.
諷刺的是,這個字正腔圓的國語,被中國人稱呼「台灣腔」,並且投以各種關愛欲望的眼神,令人不禁想問,這種語言的特定使用方式,以及各種壟斷,甚至替代,有達到「平等」嗎?
如果是國語性變態式的平等,那寧可不要,那是屬於強暴式的平等,到處去強姦他人的語言,告訴別人要怎麼稱呼自己的語言,然後你的語言很髒,不要汙染到我的語言上.
神父認為,台語的正式稱呼,就是叫台語,不是閩南話,或什麼台灣閩南語.
至於在一般民間使用,或是學術上,可以以河洛話、福佬話、閩南語,這無所謂,但應以台語為正式通稱.
並且應該要嚴正拒絕各種語言鹹豬手,拿著自己貧乏而偏狹的認知,去代替語言的主人決定自己的語言,並且騎劫他們,套句郭國基的說法,這就是乞丐趕廟公.
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乞丐改廟名,乞丐搶佛經,乞丐訓神明,乞丐教如來佛經不能念梵語.
套一句台語說的,這種變態的行為,沒知識,兼沒衛生,brother.
【贊助神父的菸 捍衛台語尊嚴】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基本歸因謬誤舉例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生意依然暢旺並不表示可以有效漲價。因此老店若無法充分反應成本上升,則當邊際租值降為零時,店主就要面對上頭租值是否可以回收的現實。
若無法回收,結束營業就會是理性選擇。
另一方面,怪罪房東漲房租者往往有兩個錯誤而不自知:
1. 任何生產供給活動都有多種生產要素必須在市場上競價,價高者得;房租不過是其中一種。
反之,因為資訊費用的侷限下,房東漲租多半出於猜測(即便四處打探過,依然存在猜測成分)。當資訊費用夠高,我們就會看到一堆有行無市、無人聞問的待租店面,這是市場對房東的懲罰。
我們不禁要問:a. 若要管制房租,那是不是每一種生產要素價格都也來管制?推到盡這不就是共產制度? b. 既然其他生產要素可以由市價決定,為何房租不行?要注意,房租在某些行業並非佔最高成本比例喔。
2. 這類人多半主張要漲自己工資,但其他東西都不准漲。如果人力這個生產要素可以漲價,為何他者不可?反之,當人力普遍性漲價後,他者有可能不漲嗎?
PS 上面論述並未包含「貨幣」這個因子。請參見Jack大神有關Milton Friedman的論述。
【貨幣看房市,房市看房租】
包含新聞中的新都理,最近出現一連串的「經典名店租約到期搬店潮」,引起熱烈討論。
眾矢之的是「房租」,我讀到的聲音有三類:
1. 房東又再漲房租?貪婪!
2. 政府不給力...無能!
3. 營運不善啊...該淘汰啦!
三者都符合邏輯,但三者也都只是其中一個面向。不直覺地單一角度解釋可能如下:
1. 房東又再漲房租?貪婪!
—> 供需法則:個人逐利為目標,漲價仍租的出去,可漲;漲價沒人租,自己能承擔,可不租。
2. 政府不給力...無能!
—> 經濟整體不給力:民間消費下降 or 原物料成本提高、水電費成本提高或勞工成本提高,因此不堪房租再漲。
3. 營運不善啊...該淘汰啦!
—> 如何市場供需原則,你租不下去,有人可以租,所以你確實不行,只好換人啦。
上面三點的本質是兩個基本面:市場與營運。
接下來我們換一個面向看:貨幣。
#從貨幣看房市
Milton Friedman這麼說過:「通脹是貨幣現象。」
同理,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債券、股票和「房地產」等資產的價格上漲,也可以說是一種「貨幣現象」,而從貨幣到房市到房租的簡易邏輯如下:
1. 基於樂觀預期,資本流入房市,在供給成長有限的情況下,造成需求提高,交易價格持續攀升。
2. 這在土地狹小、獨特性越來越強、稀有性越來越高的台北市,特別可以表現。
3. 而一個每個人都知道的消息:「打房之下,台灣房地產不振。」
4. 也因此,本來會投入房市的資本,在投資標的物有限的情況下,紛紛允入股市與各類民間投資等標的物裡。
5. 股市的瘋漲,這是其中一個面向;而越來越多人投入餐飲或其他創業項目,則是另一個面向。
6. 而投入餐飲或B2C項目投資的人,鮮少有人會購屋做生意,多半承租。
7. 而在這群資本更為厚實的資金注入店面承租市場後,基於供需原理,越黃金的店面、租金持續攀升是合理的現象。
8. 反之,由於租金上漲,則進一步排擠了租金對營運成本佔比太高的商家。
這是另一個面向:「貨幣看房市,房市看房租。」
房租漲,別單怪屋主、政府,是有邏輯的。
然而,如果要談房租漲價時,不同店家的營運困境,就複雜多了。
舉例說明如下。
#成本看店家
一個侷限條件的設定:這幾家不堪租金的店家,他們的生意依然暢旺。
店家成本有哪幾樣呢?
1. 租金:房租
2. 人力:薪資與福利
3. 原物料:成本及損耗
4. 水電:每月水電費用
5. 維修:固定裝修成本
6. 行銷:線上及線下行銷
7. 稅:營所稅
8. 其他
房租部分是這次的眾矢之的,然而我們可以看一下各項費用是否有增加?
2. 人力:最低工資逐步調升,目前是22K,據說即將調整到23K
https://www.mol.gov.tw/topic/3067/5990/13171/19154/
3. 原物料:消費者物價指數逐年提高
https://www1.stat.gov.tw/point.asp?index=2
4.5.6.7.8.水電相對平穩維修,行銷費用差異大,稅則是統一條件、印象中變化不大,所以排除。
因此,除了房租,造成成本上升、可能影響營運的因素還包含:人力成本和原物料。
而回到侷限條件的設定:「這幾家不堪租金的店家,他們的生意依然暢旺。」
如果生意依然暢旺,那讓這些經典老店成本不堪負荷的原因就有三:「房租、人力與原物料。」孰輕孰重,端視每家店不同的成本結構。
反之,如果改變侷限條件為:這幾家不堪租金的店家,他們的生意「不若以往」。
這就可以個案分析:
是整體消費下降?
還是店家對顧客的吸引力不足、所以不堪負荷?
亦或是本身成本結構管控失調、兼營不善的結果?
可能性太多,難以一言以蔽之。
#最後
「店面的位置最重要。」這是仿間常聽到的話,而店面租金成本也確實是大宗。
而回到「租金為什麼會漲」的課題,除了常見的「房東又再漲房租?貪婪!」、「政府不給力...無能!」和「營運不善啊...該淘汰啦!」之外,於此提供第四種解釋,名為:
「貨幣看房市,房市看房租。」
以上不代表絕對正確的單一邏輯,而是提供不同面向與層面的思考點,避免單一歸因的謬誤。
僅供參考。
基本歸因謬誤舉例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藏在「飲食、消費與快樂」之中的理所不當然
——《過度飲食心理學:
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推薦序
📖 讀這本書 ➡️ https://bit.ly/2L4f5g4
📖 光現出版・讀書共和國
「大吃大喝的快樂,是快樂嗎?」
「瘋狂血拼的快樂,是快樂嗎?」
開始工作至今,每個學期我都會抽空到淡江大學的哲學通識課堂上,向台下學生丟出這樣的提問。
在這堂「談快樂」的講座裡,我們討論著各種快樂的可能:服用精神藥物之後的情緒紓緩是快樂嗎?金錢能帶來快樂嗎?離家外宿後,熬夜不睡是快樂嗎?飯後一根菸呢?追到喜歡的人之前和追到對方的當下,我們快樂嗎?這些快樂一樣嗎?
直覺地說,吃很快樂、購物當然也很快樂。但多想幾秒(或者講師稍微挑挑眉之後),你可能跟台下學生一樣,決定改變立場。大吃大喝、瘋狂血拼當下或許快樂。但沒多久後,罪惡與悔恨,會跟著肚子逐漸滿出來的肉,還有一張張信用卡帳單一起到來,並且陰魂不散。
在這樣的討論中,我們想引導聽眾仔細檢視各種「日常」。使用不同角度去思辨與探究後,我們往往會發現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其實一點都不理所當然,裡頭大有文章。
而本書便是一本剖析「過度飲食」現象背後理所不當然的嘗試。作者藉以生物學、心理學、經濟學、政治/政策、文化等層面抽絲剝繭,解構「過度飲食」現象背後盤根錯節的可能機制。並發現此現象其實跟當代的過度消費、物質成癮、藥商市場等現象非常類似。讀過本書,彷彿出席了一場探討當代「過度飲食」的個案研討會,只是這位個案叫做「美國」。
***
肥胖與過度飲食息息相關。說到肥胖,你心中浮現了哪些描述?也許是「不健康」、「不運動」、「吃太多」,又或者是「意志力缺乏」、「沒毅力」等。這些描述本身沒有絕對的對錯可言。但我們好奇的是,這些描述是怎樣進入我們的思想裡的?以及,為什麼這些描述幾乎都針對的是「個人」(而非個人之外的因素)?
在心理學中,這種思考傾向被稱為「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指的是人們在評估人類行為時,傾向於高估「內在/個人」因素、低估「外在/環境」因素。因此,我們會說「你胖是因為你不運動、缺乏意志力,提什麼國家政策、媒體文化影響?扯太遠了吧!」
若非刻意培養更宏觀、系統的思維,我們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將肥胖視為「個人的罪」其實很不公平。一旦我們理解物質主義、消費文化、食品產業、廣告媒體等宏觀力量,能對人類行為造成瀰漫又深遠的影響後,便能理解這種「只怪罪受害者」的現象有多麼不適切。
身而為人,一個演化形塑之下的物種,老天爺在我們身體裡內建了許多生存守則,這些守則往往在無意識中運作,不受我們意識覺察或控制。舉例來說,天然的東西是安全的、是好的。因此,許多人會覺得果汁是好東西。不過,它其實不是。少了果肉裡的纖維緩衝消化時間,大量糖分一下進入身體,對身體並不好。聰明的商人藉由這些「思考弱點」,創造了更多「投演化大腦所好」的商品。
不管你的飲食或消費是否過度,我們每天都還是得跟這兩件事打交道。在你理解「過度」行為背後的來龍去脈之後,各種或大或小的「理所不當然」將成為你腦中知識的一部分。在未來要吃東西、買東西之前,這些知識將協助你做出更好的選擇。你不但知道,事情不能只看表面,還知道「裡面」可能藏著哪些微觀或者宏觀的秘密。
***
在看完本書之後,回頭翻閱你一開始寫下的答案。帶著本書給你的新觀點,重新檢視一番。問問自己,哪些答案背後,其實有著「看不見的手」在影響你的決定?
(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家)
基本歸因謬誤舉例 在 心理學便利貼- 基本歸因謬誤指的是:對於他人的行動 的推薦與評價
基本歸因謬誤 指的是:對於他人的行動,我們往往會傾向以個人內在的性情來解釋,而非外在的情境因素。例如:父母會把孩子考試考不好歸因於孩子的不用功,而忘了考慮是否試題 ... ... <看更多>
基本歸因謬誤舉例 在 [討論] 學習動機:溫納歸因理論- 看板Educ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請闡述溫納(Weiner)歸因理論的主要論點為何?並舉例說明何種歸因的孩子學習動機較低
落,請您以老師的角色說明將如何幫助這些學習動機低落的學生?
一、溫納 (Weiner)歸因理論
(一)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個性與經驗→歸因→行為預期→情緒與努力→成就
歸因即為一個人對於成敗原因的解釋,而歸因理論即在探討歸因對於行為的影響。Weiner
認為個性與成敗經驗會影響個人歸因,並且前一次歸因會影響下一次成就的預期,進而影
響到個人的情緒與努力程度,甚至影響到個人成就行為。
(二)歸因因素與性質
Weiner將成敗原因分成六個原因:能力、努力、難度、運氣、身心與其他(他人),而又
依照三種性質加以區分與解釋:穩定性(穩定/不穩定)、內外性(內在/外在)、控制
性(可控制/不可控制)。
(三)歸因方式
在歸因理論中,影響歸因的方式主要有兩大重要的因素:成敗經驗與個人個性,成敗經驗
似乎與穩定性有關;而個人個性似乎與內外性、控制性有關。
1. 穩定性:一致
成敗經驗的感受,會影響到個人對於未來的期望,而不同的期望會影響到歸因於不同穩定
性的因素,所以成功經驗與穩定性有關。如:高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成敗經驗歸因於工作
難度(穩定),因此在同樣難度的情境下,成功與否也會與經驗一致;而低成功經驗者可
能會將失敗歸因於運氣不好(不穩定),也就是說成功與否與經驗不一定會一致。
2. 控制性:自信
而成功與經驗的一致與否,是否是可以被自己所展握的?這與個人個性是有關的,如果個
性上偏向有自信的,將會將成敗歸因為可控制的因素;但如果個性上偏向沒有自信的,將
會將成敗歸因為不可控制的因素。如:高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成敗經驗歸因於努力(可控
制),而低成功經驗者可能會將失敗歸因於能力(不可控制)。
3. 內外性:動力
內外性的歸因,也會影響到個性。如果傾向將成敗歸因為外在性的原因,其在個性上會顯
得較消極且沒動力;而如果如果傾向將成敗歸因為內在性的原因,其在個性上會顯得較積
極且有動力。如:成敗歸因於努力(內在性)者,會更有動力去投入在努力上;而如果將
成敗歸因於運氣(外在性)者,並不會促進人去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將成敗歸因於能力(內在性)者,並不會使人更有動力投入於努力中
,因為能力比起努力,能力更無法控制且穩定,也就是更難透過自己改變自己的能力。
我會認為內在性會是主要動力的基礎,兩個很重要的原因是:(1)內在性是個人可控性的
先決條件,而可控性、穩定性和動力有關。(2)這三個性質中,內外性是較其他兩者更難
流動的,而穩定性與控制性是有流動的可能。故我認為內在性是動力的基礎。
補充一下,關於博弈行為,常將成敗歸因於運氣(外在性),而有不少人也因為運氣好,
所以更努力投入在博弈行為之中,但這樣的努力並不一定長久。然而我認為能驅使賭徒努
力博弈,除了運氣外,更大的外在誘因應該是優渥的獎金。因此,我認為這樣的驅力很大
的原因是因為獎金的加強作用,加強賭徒運氣的信念。
(四)小結
在歸因因素與性質上,實際上的分野並不一定如同表格中是如此二分的,例如:身心上,
某種程度是可以透過自我調節或是他人幫助,來控制與穩定身心的狀態。還有各個歸因性
質也是會互相影響的,穩定性、控制性與內外性三者都會彼此流動,這也回應到歸因因素
表的性質其實像是光譜一樣,是會變動,且這三道光譜都不是獨立事件,而是相依的事件
關係,所以教育的目的較是要促使穩定性與控制性往正向的方向流動。
二、學習動機
(一)習得無助
歸因理論在學習動機最大的啟示是學得無助感,也就是學習動機低落。學習動機低落者,
習慣將失敗歸因於內在、穩定、不能控制的因素,例如:能力。因此,將失敗歸因於能力
時,學生會漸漸感到沒有改變的可能,而在學習動機上也會漸漸被消磨殆盡,甚至對學習
產生冷漠。
(二)如何給予幫助?
1. 成敗經驗與個性
面對習得無助感的學生,歸因理論提供了兩個重要的線索,第一個是成敗經驗,第二個是
個性。
在經驗上,可以提供更多成功的經驗讓學生了解或經歷,例如:多舉正面的成功例子,給
予學生一個外在的楷模可以學習,或是先給予學生較容易的任務,從內在建立起學生的自
信心。
在個性上,雖然無法給予立即的特效藥,但是可以透過教育潛移默化的能力,慢慢建立學
生正面向上的態度。例如:當學生面臨失敗時,協助學生找出學習的盲點,給予外在的幫
助;並陪伴與開導學生對於失敗的態度,也就是教導學生從成敗中找到合理的歸因。
2. 歸因偏差
合理的歸因應該要避免以下三種歸因偏差:符合偏差、行動者或觀察者效應、自顧偏差。
(1) 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又稱「符合偏差」(correspondence bias),指解釋或推斷別人行為原因時,往往忽略外
在環境因素的可能影響,而傾向於認定為其個人的內在特質,如面對開會遲到者有人常遽
下斷語說「他是個喜歡遲到的人」。因為這種現象很普遍,所以稱為基本歸因謬誤。不過
有研究指出也有文化背景方面的差異,如美國人這種表現比印度人明顯。另有研究認為這
是知覺偏差所致,是因為事發當時個人注意焦點在行為者,情境因素只是知覺背景,隱而
不見。
(2) 行動者或觀察者效應(actor-observer effect):
觀察別人行為時,常以其人解釋,對自己卻以情境解釋。如看到有人走路滑倒,可能立即
說「他太不小心了」,可是如果自己跌倒了,卻責怪路面顛簸或太滑。研究者認為這主要
是行動者注意情境因素,而觀察者常未意識到情境因素所致。
(3) 「自顧」偏差(self-serving bias):
人常認為有利自己的結果是個人內在特質使然,不利則是外在環境因素促成的,是一種為
保護個人自尊或給別人好印象的動機性偏差(motivational biases)。如很多學生認為好
成績是自己努力或智力過人的結果,壞成績則是老師偏心或其他原因所致。
---
以上是國立中山大學108學年度碩士班招生考試試題,考科為教育學,系所為教育研究所
。試題答案是我個人的見解,歡迎在底下留言或私訊我,跟我一起討論。
---
嗨!大家好~我是筆者宗宗,最近在準備教育所的考試,本身非教育背景者><,所以對教
育學的認知可能還很淺,不過我自己有不少想法想分享出來,甚至也想知道大家的想法,
畢竟我認為知識就是要被分享與討論出來的:)。
在宗宗大學裡,所開設的必修:宗宗學,是一門關於宗宗對於教育學的想法與整理。
▎宗宗學 Tsungology
Fb:
https://www.facebook.com/tsungology
Blogger:
https://tsungology.blogspot.com/
原文:
https://tsungology.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html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66.58.7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ducation/M.1576141687.A.C8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