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掌聲落幕,聊聊體育基層的現實困境】
東京奧運結束也一陣子,台灣取得前所未有佳績,除了高興恭喜外,發現到賽事期間,最熱衷轉發賽事大概就是政治人物、公眾人物了,反倒以前體育圈好友(射箭、田徑、棒球…等等),大家就冷冷看著比賽,沒過多討論與轉發,是被生活打拼追的無心關注?還是對體育圈心灰意冷?這可能各有各的故事。
如果你因為奧運熱血沸騰,也想希望孩子投身體育,那身為過來人的我,還是會奉勸你「除非孩子天賦極佳,或有足夠金援支撐他做任何轉行,不然我不建議將體育成為自身專長,因為體育專項投入是非常消耗時間、金錢,甚至是身體健康(運動傷害或老年後遺症)」。
上述是站在個人面來分析,大環境還請看我娓娓道來。
#會練體育的孩子的原生家庭?
這裡不敢以偏概全,但以我自身經歷來看,會來練體育的孩子家庭狀況與課業通常不會太好,也因為原生家庭無法有效監督、關心孩子狀況,自然就會衍生些問題(上課睡覺、愛玩、鬧事、翹課、嗆老師…)
原生家庭可能因單親、父母沒盡到扶養義務、隔代教養、忙於生計打拼…等等,以致孩子心理或行為上產生偏差,畢竟孩子也是會察言觀色認為「為什麼別人的家庭都正常溫暖?我就要接受如此不公平待遇?」
隨便舉個例子,以前在台東讀體育高中的時候,老師問「那個XXX怎麼沒來?你跟他同部落(指著某同學),知道他在哪裡嗎?」
某同學「唉唷老師,他們家又在醉了拉~~」(全班大笑)
對於當時剛到東部的我來說,既覺得好笑也荒唐,怎麼會有人把酒醉當作請假理由?而且父母也跟著醉?當然有的是繳不起學費、買不起運動器材,需要老師、教練來協助,這裡就不提學長學弟霸凌、性侵各種奇葩事情,單就教育環境來看,各項「專隊」很難有安分守己、乖乖向學風氣。
相反的,「練體育」對這些本身原生家庭就有狀況的孩子來說,算是找到一個歸屬感、成就感、避風港,最起碼花時間跟精力於體育項目上,不會去外面為非作歹(勒索、賣毒、當小弟太妹、砍人),如果有專心投入練習,大多數還能考上國立大學(體大、師大),甚至成為國手為台灣爭光,所以練體育到底是好是壞?要看原生家庭及孩子狀況而定。
#練體育的困境
選手時期,最擔心就是器材經費、比賽經費(不包含營養津貼),我不確定現今體育基層狀況如何,但當時器材壞掉,或是要去外縣市比賽,教練、校長傷透腦筋外,就是原生家庭不健全的我們,難以啟齒跟家裡開口拿錢。
或許有人會問「國家或地方政府沒有經費嗎?」
換個角度想,同樣經費拿去辦活動,給社團協會吃喝玩樂,馬上就有曝光還可以轉換成選票,把經費丟給「未知數」的小選手,以機率來說,大概就跟把錢拿去打水飄的概念差不多。
此時沒成名的你,政府給的經費當然是錙銖必較,如果順利得名,馬上就會有「XX之光」嘉勉過來,大家開始關心你是否吃得飽睡的暖,這處境大概就是「雪中無人送炭,錦上瘋狂添花,人情世故走一遭」
相比讀書或學習技職專長,練體育只追求那「前三名」,最主要是因為讀書的知識、技職專業,能實際轉換到生活、職場上,練體育除非是部分項目、職業賽事項目,不然大多還是朝體育老師、教練為目標(近期健身夯,可能也包含健身教練),面臨少子化狀況,體育老師與教練職缺只減不增,反倒你學個修車、修電腦、廚藝技能,不求大富大貴,但肯定不會餓死沒頭路。(像我射箭就很難轉換跑道)
#那我們到底能做什麼?
看似抱怨、看似指出問題,打了這麼多要如何改善體育基層狀況?我想最簡單方式,還是從關心「預算經費」開始,試想一個奧運奪牌選手誕生,是需要多少基層努力、犧牲才能訓練換來,或許我們能冷血的說「這是他們的選擇」。
但如果有更多經費挹注在基層體育上,是不是這些小選手就能多一杯牛奶、多一個麵包,不再用破破爛爛的器材訓練,去更多縣市歷練來增廣見聞,他們有更多可能性,甚至改變自己的原生家庭達到社會階級翻轉。
前幾篇我有提到新竹縣楊縣長對「體育經費」錙銖必較(但奧運期間又蹭選手風光),年底就是各縣市審核、編列明年度預算,我也會聯合 余筱菁 客家好妹仔 緊盯體育預算的編列,不敢奢望「大幅加碼」,但能變多一點點,我想對基層教練、學弟學妹都是好事,也希望大家留意自家議員及縣市首長,到底是喊喊而已,還是真的落實「XX元年」目標。
#照片是想當年
#現在拉不動了
「歸因偏差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歸因偏差例子 在 竹北市民代表 陳冠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歸因偏差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歸因偏差例子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歸因偏差例子 在 蝦子維大力- 每日一企管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 的評價
- 關於歸因偏差例子 在 【心理學介紹–自利偏誤】 嚴以律人寬以待己雙標是天生的 ... 的評價
- 關於歸因偏差例子 在 社會心理學期末筆記(Ch4 Thin Slicing 主題到第七章完) 的評價
- 關於歸因偏差例子 在 attribution bias中文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歸因偏差例子 在 attribution bias中文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歸因偏差例子 在 attribution bias中文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歸因偏差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社交心理學:你討厭一個人,或許是你自己出了問題!(很有意思)
有一種心理陷阱,會導致你的社交偏見,看看你中招沒?這種心理陷阱就是「心理錯位」,社交心理學認為,你討厭一個人,或許是你自己出了問題!是你的心理出現了錯位,從而導致了社交偏見。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還是來看一個小例子:有位軍人去買東西,因為人多,他等得很是心急,於是就喊售貨員。售貨員不高興地說:「喊什麼,沒看到我正忙著嗎?」這位軍人更加惱火,反擊道:「你不就看著我們當兵的窮嗎?有什麼了不起,我要是個大款,你就不會是這個態度了。」售貨員原本沒有瞧不起軍人的意思,對他的說法不免感到有些委屈,接下去自然是爭吵一通,不歡而散。
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硬被人們拉到了一起,結果引來不該發生的矛盾。從社交心理學角度看,導致人們產生偏見以至於討厭一個人、與人產生矛盾,與心理錯位有很大的關係。很多時候,你討厭一個人,並不是這個人有多麼討厭,而是因為你自己的心理錯位。
所謂心理錯位,就是指人們受不正確思想或思維定勢的影響,以偏見為基點展開心理活動,進行消極推理,誤導自己言行的一種不良心理現象。人們一旦產生心理錯位,就好像看哈哈鏡一樣,可能把一切問題都看走了樣,變了形,歪曲地理解和反映客觀現實,必然造成不良的後果。因此,在社交中,我們必須防止心理錯位的產生,不可因此搞砸了自己的社交關係。
具體而言,要想防止和克服心理錯位的產生,可以從以下三點做起:
首先,是要讓正確的思維和認知在自己頭腦中定位。心理錯位往往與人們對己對人、對社會的看法存在片面性有關,在潛意識裏,如果看人看事的「準星」偏了,那麼射出去的「子彈」就會偏離方向,誤傷他人。
所以,要使自己的心理正確定位,必須把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搞正確。比如上面提到那位軍人,如果他能正確認識軍人的地位、價值,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和光榮在於奉獻,他就會理智地對待售貨員的冷遇,而不會把一切冷遇都歸結為「因收入低而看不起軍人」了。可見,只要思維和認知對了,心理活動也就有了正確的基點;人們潛意識中的正確心理因素越多,心理活動的偏差就會越小。
其次,是要注意調整自尊心的向度。心理錯位現象多發生在自尊心過強的人身上,這些人的目光過多地關注外界對自身的評價,他們的期望值過高,往往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感到不公平,心理有很多牢騷。所以,當他們遇到社會評價與自我評價不一致時,就會奮力反擊,以維護自己扭曲了的自尊。
對於這些人來說,需要調節一下自尊心的向度,以增強自我評價的意識,增強自信心。也就是說,遇事不能只看他人如何看待、評價自己,重要的是自己如何評價自己。做到不管別人如何評價,自己起碼要尊重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估價。即使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出現了失誤,也不會因此而動搖自己的信念。這樣,就能使自己變得大度和坦然,就能有效地防止心理錯位。
第三,要走出消極聯想的怪圈。心理錯位還與人們的思維方式不當有關。有些人遇事容易在思維定勢支配下,進行消極的聯想和推理,甚至推己及人,以偏概全,武斷地把不正確的思想強加於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有這種思想,以為別人也有這種思想,結果把問題看偏了,得出了不符合實際的結論,變得討厭一個人。
對於這些人而言,應該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尤其是在與自己討厭的人打交道時,更要做到「打破盆說盆,打破罐說罐」,不要受主觀感情色彩的左右而進行消極聯想,不要把本來沒有關係的事物盲目地進行聯繫和推測。相反,不妨多把人家的動機往好處想一想,這樣就可以避免亂發脾氣,誤傷好人了。
歸因偏差例子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了好幾次關於疫調、疫情資料上傳的討論。也想寫一下產業分析或市場分析資料在蒐集、分析時的一些心得。
.
這幾天我寫過幾篇 Y道理 ,不過覺得品質不到「#周末認真文系列」於是砍掉。觸及率大概有幾十,看到的人不曉得算運氣好或不好。
.
這幾篇文章講的是好的分析師,不只是分析資料而已,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去理解那個「產業」(或市場) 的實際運作狀況,以及了解所回收的資料怎麼反映那個產業或市場?有沒有誤差?
.
我之前一直沒想到好的例子,所以砍了幾次。我剛剛想到了。
.
有個朋友有一間小小的店面,他的設備銷售量六日會特別好,一到五的銷售狀況普通。所以全職員工一到五就會生意比較平淡一點,就幫忙做一些補貨跟電商。當然周一到周五也會有一些生意,據說是全職員工就能負擔得來的。
.
因為六日生意特別好,所以六日他會需要找一些 part-time 的人來幫忙;part-time 員工有最基本底薪,但也看業績,基本上營業額越高,兼職員工會想辦法分績效獎金。
.
他一直定期看銷售報表,所以從來都覺得銷售狀況反映出來的就是事實。直到有一天,他介紹了一個朋友的弟弟來當六日的銷售,他才發現,正職員工為了跟兼職員工分獎金,也會把部分的業績往六日趕 (例如說手邊沒貨,六日來拿再開發票)。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兼職員工彼此之間本來就會共享當日的績效獎金,因為某些客人到底歸誰的真的很難分。正職員工的獎金方式跟兼職是不一樣的,兼職當然也希望正職員工能多幫幫忙,所以會挪出一小部份給正職員工。
.
因此,正職員工每天的 quota 做完後,會擦邊球的建議客人六日來看產品。反正六日會有兼職來幫忙,正職也樂得輕鬆。
.
老闆後來知道這件事以後,也沒說甚麼,反正只要月業績都能達標及持續成長,他們有本事弄大生意也好,給獎金就給吧。但他稍稍地提高了一~五的業績目標,這樣可以少付一點周六日的績效獎金 ...
.
看完這個案子後,我只是想說,光是看「數字」來分析,多半會簡化很多現實生活中的複雜狀況。所以好的分析師多半會去深入理解資料是怎麼回收的?避免這中間的偏差影響到他的建議及分析品質。
.
蒐集好的資料,盡可能地去反應「事實」非常重要。但做資料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段不關他們的事?但實際上要蒐集有品質的好資料,成本非常的高、也相當困難。
歸因偏差例子 在 【心理學介紹–自利偏誤】 嚴以律人寬以待己雙標是天生的 ... 的推薦與評價
...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自利偏誤 #雙標仔 #心理學 #心理效應 #自利性 偏差 # #一代不如一代 #貶低他人 # 歸因 偏誤 關於著作權『合理使用』 ... ... <看更多>
歸因偏差例子 在 社會心理學期末筆記(Ch4 Thin Slicing 主題到第七章完) 的推薦與評價
歸因 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 共變模型(Covariation Model) · 基本歸因偏誤(FAE) · 知覺顯著性 · 兩步驟歸因(Two steps attribute) · 自利歸因偏差 · 公平世界信念 · Bias ... ... <看更多>
歸因偏差例子 在 蝦子維大力- 每日一企管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 的推薦與評價
例如學生考試成績差,父母會歸因於學生不努力,而不是其他學生很優秀。 自利偏差(Self Serving Bias)... ... 這道理不難理解,就像剛剛披薩的例子 ,後來的人要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