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回去上班了,那毛孩咧?>
居家上班兩個多月之後,疫情終於降回二級,真是可喜可賀!很多人也即將逐步輪班回到公司了吧?
記得我五月時寫的文章嗎? 你突然從每天上班改為全天候都在家,對毛孩可能造成壓力。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148604482512497/posts/762145271158412/?d=n
現在,經歷了2個多月毛孩與你朝夕相處,你再度離家回到工作崗位,可能又是另一次壓力的來源喔!
因為狗貓是很重視「常規 (routine)」的動物,經過了兩個多月居家辦公,不管是原本嫌棄你在家的毛孩,還是黏人的毛孩,好不容易習慣你整天存在了,如今,#適應了兩個月的常規又要再次被打亂了啊!
去年6月,美國各地逐漸解封鎖時,美國獸醫學協會 (AVMA) 對此提供了建議,趁著你還在家工作的這段時間,如何提早幫助毛小孩開始適應你回去工作。
我稍微整理成以下重點,給讀者們參考:
1. #逐漸回復到上班時的作息
開始把生活作息調整成每天出門上班的常規時間:例如幾點要起床、幾點吃早餐、幾點遛狗、幾點就寢...,讓毛孩重新適應。關於這一點,我之前的文章其實就建議,在居家辦公期間,最好就盡量依循正常上班時的作息,提早為解封的這天做準備。如果居家防疫期間作息已經完全變調的各位,趕快開始也猶未晚矣。
2. #幫助毛孩逐漸習慣你不在家
開始每天離家一段時間,並逐漸延長。如果毛孩疑似因此焦慮亂咬東西,千萬不要體罰,試著放慢進度。可以在出門的時候給一些小點心或玩具,讓他覺得你出門就有好康。每次出門之前可以遛一下狗狗或是跟貓咪玩一玩逗貓棒,運動消耗體力有助於毛孩的情緒平穩。
記得,出門與回來的時候都盡量表現得冷靜而若無其事。
3. #活用各種玩具
餵食球、食玩、啃咬玩具、餵食器等各種安全的玩具,讓毛孩獨自在家的時候有點事做。因為「太無聊」也是焦慮的來源。這一項,其實不只是在疫情期間,平日只要是毛孩獨自在家時,這樣做都會有所幫助。
最後還是要提醒,請 #觀察各種不對勁的行為:例如看起來躁動不安、亂叫、亂咬東西,或是在不對的地方大小便。有的時候,這種異常來自壓力下的行為問題,但也有可能是疾病所導致。所以,有行為異常一定要先釐清是不是生病了!
此時,先尋求一位專注在行為學領域的獸醫師協助,也許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延伸閱讀在留言處。
#獸醫老韓ShawnHan
#居家辦公結束
「壓力適應量表」的推薦目錄:
- 關於壓力適應量表 在 獸醫老韓 Shawn H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壓力適應量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壓力適應量表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壓力適應量表 在 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轉貼分享】壓力事件表的計 ... 的評價
- 關於壓力適應量表 在 測試你的心理壓力狀態-社會再適應量表- 個人看板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壓力適應量表 在 壓力因應策略與樂觀解釋型態之研究 的評價
- 關於壓力適應量表 在 壓力量表分數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壓力適應量表 在 壓力量表分數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壓力適應量表 在 Richard Lazarus壓力的交流理論(上)~初級評估 - YouTube 的評價
壓力適應量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無法停止壓力,但可以控制壓力對我們的影響。
活用FREEDOM模型與SOS法則。以科學的方式管理壓力,改變大腦對壓力的反應方式,讓保護生命的「生存腦」與理性思考的「學習腦」成功合作,與壓力共生,完成想追求的目標。
❇️SOS技巧
是藉由專注自身最重視的事來管理壓力,有點類似於你努力專心一致把某件事情做好。在專注的過程中,一定需要選擇一件事來集中注意力,同時避免自己分心。運用SOS進入專注狀態的特殊之處在於,你選擇關注的單一目標必須是此時此刻在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專注於自己目前最重視的事物,能夠有效緩和壓力反應。當我們認為或覺得自己必須解決問題,就會產生壓力。執行SOS,等於向大腦警鈴確保你有能力清晰思考、專心執行手中的任務,並且準備好面對任何挑戰。
1️⃣步驟一:跳脫現狀(Step back)
跳脫現狀指的是重新投入當下,也就是關注周遭環境以及大腦與身體的情況。跳脫現狀的第一步,是要重新連結大腦思考中樞與大腦警鈴之間的溝通管道。
以下這些常見方法有助於跳脫現狀:
·清空大腦中的一切想法(就像把黑板擦乾淨一樣)
‧放慢心理和生理活動的步調
‧閉上雙眼,專心聆聽
‧欣賞美的事物
‧從一數到十
‧刻意深呼吸三次
2️⃣步驟二:重新定位(Orient)
重新定位指的是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單一想法上。這個想法可以是影像、感官體驗、情緒、價值觀或目標,只要是此刻在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即可。專注於單一想法可以啟動思考中樞,也就是大腦的額葉,進而緩和大腦警鈴。
重新定位的常見範例包括:
‧ 家長享受地看著孩子玩耍
‧ 畫家專注於畫筆的觸感
‧ 高爾夫球選手一心想著下一次揮桿
‧ 領導者暫停手邊的工作,感謝自己的團隊
‧ 教師重新閱讀學生充滿說服力的作文
‧ 用餐的人仔細品嚐美味食物
‧ 歌手專心感受唱歌時的喜悅
‧ 機長在降落時想像安全落地的畫面
‧ 你想著最喜歡的地點或對象
你為自己重新定位的目標必須非常明確,而且必須和你人生中美好且安全的事物有關。在重新定位的過程中,你並沒有要試圖修正或解決任何問題,只是單純欣賞你人生中擁有的美好,並且從中感受到意義和自信。
3️⃣步驟三:自我檢查(Self-check)
自我檢查指的是用一到十來衡量你目前的壓力和自我控制指數。
你可以運用以下兩種簡單而實用的量表:
✅壓力指數(1-10分):
1-4分為處於毫無壓力的最佳狀態;5-7分為確實有壓力但可控制;8-10分為最難以承受的壓力。
壓力沒有好壞之分,單純只是身體和大腦為了協助你維持安全而產生的生理反應。就算「十」是你有史以來感受過最高的壓力,偏高的壓力指數也不是什麼你無法應付的危機,只是大腦認知到你正面臨嚴峻的處境。你只需要做足準備來應對挑戰就行了。
若你的壓力指數落在「一」或「二」,就像經過一夜好眠、充分休息後醒來的狀態,你會感覺到心平氣和、愉悅活力、煥然一新。
✅自我控制指數(1-10分):
1-4分為控制程度偏低、未經思考就反應;5-7分為部分程度的自我控制、嘗試先思考再反應;8-10分為高度自我控制、非常清晰地思考。
自我控制就是清晰思考的能力,高達「九」或「十」的自我控制表示思緒極為清晰,沒有因為任何源自大腦警鈴的擔憂、憤怒、恐懼或懷疑情緒而分心。「一」則表示你感到困惑,感受到壓力,或發現自己在面臨壓力時會不經思考就做出反應。
評估自己的壓力和自我控制指數,有助於啟動大腦的思考和記憶中樞,而不只是依照警鈴的指揮產生反應。如果「跳脫現狀」和「重新定位」仍無法緩解壓力,檢查自己的壓力和自我控制指數可以喚醒大腦的思考和記憶中樞,接著啟動清晰思考的流程。
-------
🤓真正有效的壓力管理不只是放鬆,而是明確感受到自己握有掌控權。
疫情期間難免有壓力,在家工作和學習需要發展出新的適應模式,上述方法說明頗為簡單易用,摘文和大家分享。
以上文字摘錄自《壓力管理大腦使用手冊:科學鍛鍊大腦最佳狀態,高壓下保持清晰思維》
作者: 朱利安.福特, 喬恩.沃特曼
了解更多👉🏻https://bit.ly/2TuzyEc
#哇賽心理學 和 日出出版 Sunrise Press 合作舉辦留言抽電子書活動。請在貼文下方分享你覺得有自我控制感的時刻,或是「 #壓力管理大腦使用手冊」,我們將在6/4抽出幸運粉絲獲得讀墨電子書,並在限動中公告喔。
壓力適應量表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重大意外發生,別忽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台鐵太魯閣號110年4月2日發生出軌事故造成嚴重死傷,台鐵機務處處長陳詩本表示,據調查袁淳修煞車時是奮力重拉煞車4秒,並且堅持用生命拯救乘客,直到撞擊失去生命為止,(4/5)袁淳修骨灰乘坐專用列車前往台中,而袁淳修同事、長官也自發於樹林站「交班」除向袁淳修喊話任務已結束,也全體列隊敬禮,而專車及現場行經列車也鳴笛致意[1]。
本起事故造成50人死亡和216人輕重傷,為1948年臺灣鐵路管理局成立以來最嚴重的鐵路死傷事故[2]。太魯閣號的倖存者在社群媒體上寫到:
有很多悲傷、遺憾、但看見更多的是感恩。
我們是第一時間逃出車外的第三節車廂。
看見
好不容易打開門時,大家沒有爭先恐後,而是手把手地扶持身旁的人。
看見
兩位健壯的男孩立刻主動跳下去在門口接應大家下車。
看見
位在第一車廂的列車長幫助其他人脫身出來後,繼續幫忙大家疏散、幫忙我們提行李走過鐵軌,再折回現場協助救災。
看見
第一批來到的救難人員急火火地衝向山洞,因為太焦急還一度跌在鐵軌旁。
聽見
年輕救難員一邊動作、一邊手抖個不停,一旁老練的救難員對他說「不要想太多、盡全力救就好。」
看見
現場警消人員忙碌地安排救難動線、安排獲救人員爬到上方清水休憩站等候,仍然不忘溫和且親切地回應每個人的狀況。
看見
獲救的人沒有抱怨或躁動,而是互相詢問傷勢、分配補給的水和食物。
感謝為乘客犧牲自己的兩位駕駛員,
相信他們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仍努力地煞車,車子才停下來。
願主親自安慰他們的家人。以及所有罹難的家屬和每個關心我們的朋友們[3]
■Care the Carer(關心照顧者的健康)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張自強主任」表示,台鐵太魯閣號發生嚴重出軌意外,事故傷者與救災人員連日接收負面訊息可能出現罪惡感、情緒不穩及殘酷景象不斷湧現等症狀,呼籲應重視「Care the Carer(關心照顧者的健康)」,確保救難者身心健康。
張自強主任指出,面對連日處理重大事故,無論直接或間接投入救災或醫療復健工作者,都可能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包括感到身心疲憊(日以繼夜搜救與協助)、罪惡感(為何沒有及時把他們救出)、心情憂鬱(每天看到悲傷的景象)、無助(明明救出但無法救活)、情緒不穩(壓力與疲憊造成)等,且緊急救護、搜救或傷亡者家屬崩潰等殘酷景象會不由自主出現在腦海中,導致心理健康失調等現象[4]。
■不只罹難家屬、一線人員,一般民眾也會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工系吳書昀教授」指出,重大災難發生後,經歷事件人員因直接面對傷痛,身心受影響程度強烈;一般民眾雖沒直接經歷卻可能因新聞事件勾起創傷記憶,或因災害故事、畫面不斷重播導致心情低落、焦慮不安等身心狀況,專家呼籲要多留意身邊親友情緒,必要時應尋求專業醫療[5]。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治療與預防(醫師完整說明):人生總是有許多意外,經歷過或大或小的創傷後,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走出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幸運,許多人在經歷創傷後,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長期承受失眠、惡夢、嚴重焦慮…等症狀。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個案,常會因為否認或害怕再度體驗創傷,因此逃避就醫,身為醫療人員,這就是我們最擔心的事。我們只有在更加了解這個疾病後,才能對自己,以及旁人的心理健康,有更多的關注與同理,讓更多人能夠順利走過生命中陰暗的幽谷。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什麼?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多數是因為直接經歷,或親眼目睹駭人的事件所引發。常見的創傷事件包含瀕臨死亡的威脅,例如綁架、兇殺、戰爭、天然或人為災難、嚴重的身體傷害、虐待或性暴力等。
甚至這些創傷,不一定要是自身經歷或親眼目睹的,有時光是「得知」親密的家人或朋友遭受創傷事件,都有可能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後群,導致回憶、惡夢、嚴重焦慮,以及無法控制地想起創傷事件。
根據終生盛行率的研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並不少見,平均來說,遭受創傷後有9.2% 的受創民眾曾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在性侵、戰爭、監禁和屠殺的倖存者,則有高達33%~50% 的盛行率。
經歷重大創傷事件,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很痛苦的,短時間內出現回憶、噩夢、嚴重焦慮、回想起創傷事件…等狀況,其實是人之常情。但隨著時間經過,與良好的自我照護,多數人最終能夠恢復。然而如果這些症狀持續惡化,持續了幾個月甚至幾年,並且干擾了日常的工作與社會功能,就很有可能是罹患了「創傷後壓力症後群(PTSD)」。
■影響 PTSD 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為「危險因子」與「復原因子」兩類
不是每個人經歷過創傷事件後,都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實際上,大部分的人並不會發展成這個疾病。一個人是否會發展成 PTSD,其實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的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
危險因子是會讓一個人「較容易」發展成 PTSD;相反的,復原因子則是能夠「減少發展成 PTSD 的風險」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危險因子:
▶經歷過創傷事件或極端危險的事件
▶遭受傷害
▶目睹他人遭受傷害或死亡
▶童年創傷
▶感受恐怖、無助或極端害怕
▶創傷事件後社會支持不足或缺乏
▶事件後面臨極端壓力,例如失去親密的家庭成員、感到痛苦與受傷、失去工作或居所
▶曾經有精神疾病病史或藥物濫用紀錄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復原因子:
▶尋求他人支持,例如朋友與家人
▶創傷事件後尋找支持團體
▶肯定自己面對危險的行動
▶準備正向處理策略在或在創傷事件過後從中學習
▶感到恐懼時同時有能力有效應變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有哪些?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部分症狀,通常在事件後三個月內會開始產生,症狀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創傷經驗再體驗:
在創傷事件過去後,個案可能會透過做惡夢,夢見同樣事件發生,或者在白天突然回憶起創傷事件,再度感受到受創的感覺。
▶過度警覺:
經歷過創傷事件後,有些個案會持續處在警戒狀態。
▶逃避及麻木:
許多人會選擇避免回憶或接觸可能引發創傷事件回憶的人、事、時、地、物。
▶出現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負向認知及情緒:
聯想障礙、對創傷事件認知扭曲而責怪自我或他人、情緒低潮、疏離他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要如何治療?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需要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提供個別化的治療規劃。常見的治療方法可分為「心理治療(含特殊治療)」與「藥物治療」。
■面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進行壓力管理,適度放鬆身心
長期承受壓力是 PTSD 的危險因子,對於這點,我們可以透過壓力管理,培養抗壓性,增加適應能力。
像是進行時間管理、放鬆練習、冥想,培養規律休閒與運動的習慣,讓心情放鬆才能夠思慮清晰地解決煩惱。另外也可以透過填寫自我覺察量表,例如心情溫度計、事件衝擊量表,了解自己或關心周遭的人。
▶給予個案實質支持與陪伴
如果家人剛經歷過嚴重的創傷事件,給予足夠的情緒支持、實質的陪伴與傾聽就是最簡單也最好的幫助。
▶媒體自律,減少過度報導社會重大創傷事件
媒體的自律,也是一個重點。社會新聞上的意外、強暴、綁架、兇殺或暴力攻擊事件,其實也屬於創傷事件,可能增加民眾發展成 PTSD 的風險。如果媒體可以不要刻意強調、渲染恐懼,對整體社會來說,也是另一個預防 PTSD 的重要努力方向[6]。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關懷彼此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黃雅羚理事長」也呼籲,民眾可以多關照自己與身邊親友的情緒反應。
▶多關照情緒反應
黃雅羚理事長提到,當日常生活的安全、平穩因為事件此時這麼有即視感與威脅感,難免都會在接觸相關訊息、搭乘交通工具時有過度敏感的反應出現,像是:悲傷、低落、氣憤、恐慌…等情緒,其實都是在非常時期下,可以理解也很正常的反應。
▶減少情緒刺激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羅惠群副理事長」說明,如果民眾發現到自己在連假期間,甚至是回到平常生活與工作崗位後,仍然會不斷反覆地想滑開手機、打看電視接收相關訊息,還有許多新聞畫面在腦中盤旋不去,低迷或激動的情緒久踞心頭,這些都提醒著需要稍稍遠離一下這些訊息,過度的訊息暴露有可能超出了我們的身心負荷。
▶允許、放慢、陪伴、轉移、活動
羅惠群副理事長解釋,如果真的自己或身邊親友有上述反應,最要緊的是「允許」自己與他人呈現/表達上述情緒。再者是「放慢」地給予回應,也許不急著給予建議,反而用行動予以「陪伴」會是最適當的支持方式,民眾可以漸漸地把這段時間的注意力從事件、新聞畫面「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如果可以的話,再陪著親友到戶外「活動」透透氣,與其他親友相聚、連結,若能有些肢體上的擁抱與安撫,更能給予即時的支持與同在感[7]。
■若連續1個月有悲傷、焦慮、憂鬱等症狀應速就醫
「台灣憂鬱症防治學會張家銘理事長」建議,第一線人員內心應常保持「心理急救」狀態,以防創傷壓力症,且不論救災或倖存者接下來若連續1個月有悲傷、焦慮、憂鬱等症狀應速就醫。
張家銘說,對於老人、小孩及原本就有嚴重身心障礙或創傷經驗者,一定要特別關心注意,他們相對容易被忽略或較為脆弱,從過往經驗於災難中有親人過世、身體受傷、家園及財物受損者,甚至那些不顧危險、沒有休息的救難人員都是創傷後壓力症的高危險族群,應該是優先被關注且幫他們加油打氣。
張家銘提醒,若倖存者或救難人員於事件發生後1個月,內心仍持續有痛苦、哭泣、悲傷、害怕、憤恨、驚嚇、夢魘、失眠、焦慮、憂鬱、易怒、緊張等症狀,甚至產生與災難相關的精神疾病如創傷後壓力症、憂鬱症,焦慮症或恐慌症等,應速接受精神或心理治療,避免症狀持續或更為惡化[8]。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udn.com 聯合新聞網)太魯閣號殉職司機袁淳修「任務完成了」!台鐵同事敬禮交班:https://bit.ly/3cXWBP8
∎[2] 維基百科「2021年太魯閣號列車出軌事故」:https://bit.ly/31RTG3Z
∎[3]
(udn.com 聯合新聞網)太魯閣司機員生命倒數仍踩煞車救乘客 同事送最後一程:https://bit.ly/3fSBXBF
Rae Cherry - 作為這次408太魯閣號的倖存者,有很多悲傷、遺憾、但看見更多的是感恩。:https://bit.ly/3uuHHG0
∎[4](自由時報)救護人員出現罪惡感、情緒不穩,職能治療師籲重視「Care the Carer」:https://bit.ly/3cUjP8t
∎[5] @[186593071836:274: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整天看災害報導,一般民眾也恐引發創傷反應」:https://bit.ly/3cZ61cV
∎[6](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治療與預防,醫師完整說明」:https://bit.ly/3sZKJ4p
∎[7](健康醫療網)「太魯閣號出軌事件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關懷彼此」:https://bit.ly/3rUGh5H
∎[8](蘋果新聞網)【台鐵出軌】倖存者、救難員小心創傷壓力 專家:連續1個月悲傷焦慮應就醫:https://bit.ly/3fQEP1T
➤➤照片
∎(ETtoday新聞雲 / 雲論 / 心理師的歡樂之旅)「台鐵出軌》第一線人員正承受著巨大傷痛!降低PTSD傷害你我可以如此陪伴」: https://bit.ly/2Q9oFWs
∎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救災人員PTSD」:https://bit.ly/3cZ4XWI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藥物濫用對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7-1/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國民健康署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台鐵太魯閣號
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 諮商心理師公會 /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 衛生福利部 /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壓力適應量表 在 測試你的心理壓力狀態-社會再適應量表- 個人看板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好,我是RFP:社會再適應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引用至美國心理學家霍爾姆斯和拉爾於1960年制定的量表,並於1990年修訂的版本 ... ... <看更多>
壓力適應量表 在 壓力因應策略與樂觀解釋型態之研究 的推薦與評價
在1981. 年國內蘇東平、卓良珍也有類似的研究,根據Holmes 與Rahe 的SRRS 改編. 成適用於我國社會的《社會再適應量表》(黃惠惠,2002)。 2. 日常瑣事法. 每個人生活上 ... ... <看更多>
壓力適應量表 在 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轉貼分享】壓力事件表的計 ... 的推薦與評價
也是心理學常用的『生活事件壓力列表』,這是荷姆與瑞依(Holmes and Rahe,1967)曾依據四十三項生活事件的嚴重程度而定出的「社會適應量表」,後世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