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沃草公民學院 - Watchout Citizenedu ϾϿ #FreeTheNipple
解放乳頭本意是抗議FB審查機制,歧視女性的身體自主權,不過台灣關注性別議題 性解放の學姊 2.0 因為聲援女性解放上空運動 ,短短半天就遭臉書檢舉關閉粉絲頁,進而引發網路激烈討論「性別」與「網路言論自由」。
目前看來,網路上的發言似乎是支持方居多,歡迎大家補充反方說法,以及任何我們還沒收錄的文章~
哈囉大家,阿草幫大家整理了最近關於解放乳頭的討論,目前看來,網路上的發言似乎是支持方居多,歡迎大家補充反方說法,以及任何我們還沒收錄的文章~
ϾϿ
性解放學姐:臉書的回歸宣言
學姐簡述被檢舉始末,並說明將來的計畫(!)
https://www.facebook.com/sisterssayi…/posts/1568355640084246
ϾϿ
為何我不能露兩點?寫在#FreeTheNipple 被臉書「賜死」之後╱KangHao
『「解放上空」的活動本來的訴求是希望女性可以「像男生一樣裸露上半身」,但後來網友不分性別,紛紛上傳照片與文字,當我們試著去分析這些貼文,這項活動拓展出很不一樣的雲端虛擬身體解放運動。』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7160
ϾϿ
關於乳頭解放,你也許不知道的歷史╱小林繩霧
『1930 年代之前,男女的乳頭都是猥褻的、羞恥的、禁忌的。現在男人可以脫得很瀟灑自然,是前人用肉身衝撞爭取來的。』
http://bittersweet.asia/…/04/free-the-nipple-a-bit-of-hist…/
ϾϿ
「露奶」是人權嗎?╱鐘聖雄
『我們沒有多聊,在簡單溝通過可能的呈現方式後,她便脫去上衣,站在充滿各國觀光客的台北101前的街頭上,解放了自己的乳房。』
http://pnn.pts.org.tw/…/%E3%80%8C%E9%9C%B2%E5%A5%B6%E3%80%…/
ϾϿ
基進女性之聲:解放乳頭之外,日常生活中還有更多身體審查
『我想一個父權社會願意給女性(最表面的)「尊重」取決於她能否符合男性的性幻想,一個妙齡、苗條、美麗的形象。』
http://j.mp/1GdUNf2
ϾϿ
解放乳頭及其它╱王顥中
『那些籃球場上、沙灘上、網路上的男體,之所以擁有比起女體看似更多的自由,正是肇因於男體經常是「去性化」的,他們在現有主流的社會文化腳本當中,不被期待、也相對(於女體)難以成為被慾望的對象。』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2041
ϾϿ
Vivian Wu:回應王顥中
男體並沒有「去性化」,而是在「性化」的情況下依然保有優勢和主控權,而這也是一種性別不平等。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104305080765480&id=4946315&fref=nf
ϾϿ
簡維萱:我們不該只解放那些政治正確的身體
『從最近這一波性解放學姊的來襲看來,目前被解放的乳頭,可能僅只包含了政治正確的那一部分,這也足以說明為什麼八萬熙僅只被眾人撻伐、卻少有聲援的原因。』
https://www.facebook.com/willychien0115/posts/1071346222880163?
ϾϿ
Fashion Sex:為公共性辯護
『包括維繫「得體的」公共空間「少性的」禮儀,只是多元性別分類當中將「少性」做為日常生活實踐的一種,與之同等多元的分類還包括前述各種如:公眾裸露的、BDSM皮繩愉虐的、同性戀的、異性戀的各種子分類。何以「少性」實踐的論述會變成看似普世皆準的「尊重」?而其他的分類只要「公開化」就會有觸法之虞,這樣夠正義、夠道德嗎?』
http://fashionsex1069.pixnet.net/…/203589022-%E6%80%A7%E6%8…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140的網紅Ghost Island Media 鬼島之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性別的分類其實除了「男性」和「女性」之外,還有「間性人」、「性別酷兒」、「跨性別」等;性向除了異性戀,還有「 #同性戀 」「 #雙性戀 」「 泛性戀」「無性戀」等等 … 各種分類。 在你還搞不懂這些分類的定義為何之前,先別急著為別人貼標籤。今天就從知名跨性別 Youtuber 罔腰假懷孕,和大韓民...
多元性別分類 在 哇賽心理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閒聊時事】
今天看到這篇新聞時覺得非常棒,文字背後我看到了觀念的演進!
對於性別的認知,可以從DSM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不同版本中看到流變,從1950年代還將同性戀視為疾病的一類,到了1970年代累積了許多科學研究的證據,才將同性戀從疾病中去除不再視其為反常的現象;近期2013年DSM-5改版,原先的「性別認同障礙」被正視剔除,改名為「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說明了對性別認同的差異不再是一種障礙或疾病,認同不再侷限在是男是女,或是正常不正常的二元選項!
從前的污名化、疾病化隨著許多個案研究,以及研究證據的累積,漸漸地將性別認同的差異去病化,對於性別的概念也越來越多元;性別分類從生理醫學表徵的男女二分法,到根據心理認知的多元性(性別是光譜分佈);雖然概念上的演進差異非常大,因此我們才更必須以謙卑的心去面對每個個體才是!
多元性別分類 在 Ghost Island Media 鬼島之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性別的分類其實除了「男性」和「女性」之外,還有「間性人」、「性別酷兒」、「跨性別」等;性向除了異性戀,還有「 #同性戀 」「 #雙性戀 」「 泛性戀」「無性戀」等等 … 各種分類。
在你還搞不懂這些分類的定義為何之前,先別急著為別人貼標籤。今天就從知名跨性別 Youtuber 罔腰假懷孕,和大韓民國跨性軍人自殺這兩個事件,來重新思考性別的多元性,打破「性別二元論」的守舊觀念。
我的性別由我決定:
▶ 指定性別 vs. 性別認同
▶ 連大韓民國還認為「變性」是精神疾病?!
▶ 非男即女?拜託不要再拿「二元性別」去標籤別人了
在主觀的識別他人之前,請尊重他人的性別認同(可以禮貌地詢問 OK?
🎈 想跟我們一起 happy? 快按下訂閱、Apple Podcast 五星留言,即可免費入場!
😎 派對不提供酒水(歡迎自備邊聽邊喝),但有滿滿的 Girl(誒不是 ...,是 Girl POWER 呦~
➖
本派對由 鬼島之音 Ghost Island Media 製作、出品
🎈 官網|https://ghostisland.media/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ghostislandme/
🎈 IG|https://www.instagram.com/ghostislandme/
➖
💂♂️ 派對主辦:
主持 - ZUKKIM 張竹芩 & ZOE 李菁琪
製作人 - 許凱西 Cathy Hsu
執行製作 - 劉崔佛
剪接 & 混音 - 林迪諾
📩 派對信箱|合作:web@ghostisland.media
MB01V4FEX32SOFZ
多元性別分類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多元性別分類 在 認識多元性別 - 康健雜誌 的相關結果
LGBT是四個英文字字首的組合,是廣義同志族群慣用的字眼:Lesbian、Gay、Bisexual、Transgender,分別代表不同的性別族群,涵蓋了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 ... ... <看更多>
多元性別分類 在 跨性別、LGBTQ+?人的「性別認同」到底可以多「多元」? 的相關結果
談論多元性別的時候很常討論到「LGBT」,然而這個英文縮寫是由「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 ... ... <看更多>
多元性別分類 在 多元性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在西方世界中,通常使用簡單的分類來描述性取向(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性別認同(跨性別和順性別)、和非典型性徵(雙性人),收錄在縮寫LGBT或LGBTI之下(女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