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在香港種米除了醫肚,除了為本地糧食的自足,以及鄉村文化的永續重建基礎,更為城市人帶來生活和精神另一種療癒。
在越趨現代化的城市,人們每天營營役役反迷失自我價值。過往幾年無力感彌漫城市,與此同時自新界東北議題,大眾開始關注鄉郊自然,社區園圃、天台耕種或是假日農夫等種植活動相繼而生。不少人透過耕作實踐自主,城裡繁重的擠壓的,彷彿在田間找到療癒。六,七十年代政府致力開墾水塘並將河水截流,令新界大量農田失去農作必需的水源; 八、九十年代後,地產主導城市命脈,香港的農業從有變無。如今,香港只餘不足2%的蔬菜自給率;加上財團囤積農地,政府欠缺清晰有效的農業政策,說起復耕,談何容易?在2019年冬季號 ,我們便走進客家村荔枝窩與大嶼山二澳,看到不同背景的農者以復耕實踐各自願景,有人矢志重建村落,亦有人為了遠離都市,實驗耕作體驗簡樸的田園生活。
近期創刊的社區報《埔journ》 埔Journ|大埔人的地方誌,則讓我們看到一班大埔居民,孜孜種植香港米,一方重塑鄉郊社群倫理,一方實驗本地糧食生產的可能。「種植食物同時種植環境和社區,讓人和自然共存。」與水源共生的大埔,撇除外間食買玩的旅遊視角,其實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為本地生產提供了條件。貫穿大埔中心地帶的林村河全長逾10公里,河水從大帽山猴岩頂經山峽流向林村谷,孕育了大小農田,也因而成為了農夫們投入林村谷農田的契機。一眾大埔居民在林村實驗各樣米種,如老鼠牙、花腰仔、齊眉等,同時擔當起維護農田與推廣耕作的角色。而經營農田的過程,亦遍編織出一個社區互助網絡,如居民之間會互相送贈糧食,或是互相分享務農知識,解決稻田難題。
復耕稻米之路遙遙,即使將現時全港110,000公頃農地用作生產稻米,亦無法供應港人的消耗量。但全球風雲萬變,一場疫症已將本地潛在的糧食危機表露無遺,如浸大生物資源與農業研究所長黃煥忠提醒,中國有天或再無義務為香港提供優質糧食,屆時,香港又能如何保障糧食安全?認真發掘、善用社區蘊藏的天然資源,或許就是踏出本地生產的首步。
尚有更多社區專題故事收錄於《埔journ》創刊號
#埔journ #大埔社區報 #大地予我 #本地復耕 #2019就係香港冬季號
大埔社區報 在 Kai Chi Leung 梁啟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文大學學生製作的大埔社區報《埔紙》今天正式發行,放工時間在大埔墟站和新街市派發,今天拿不到的街坊明天還有啊!
大埔社區報 在 18社區逐個捉-大埔民政事務專員x 大埔地區人士|2月17日 的推薦與評價
《18 社區 逐個捉》 社區 點論壇今日(17日)請來了 大埔 民政事務專員陳巧敏太平紳士x 大埔 地區人士一起來討論 大埔 地區的議題。# 社區 點論壇# 大埔 #18 社區 ... ... <看更多>
大埔社區報 在 埔報Popost 的推薦與評價
埔報Popost. 7325 likes · 7 talking about this. 大埔,我們珍而重之的社區。不論是民生議題、社區面貌、文藝活動,每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