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漁業署面對黑鮪魚產量過剩情形時,提出的解方竟是補貼做「罐頭」?
東港黑鮪魚捕獲量在1999年超過11,000尾,之後便連年減少,2012年創新低只剩下505尾。
今年東港黑鮪魚捕獲量再創14年新高,東港區漁會推估可能是因為疫情關係較少人出海捕魚,環境破壞減少讓今年的漁獲量大增,今年有可能突破4,000尾。
雖然漁獲量大增,但價格因疫情嚴竣導致觀光、餐飲相關產業需求低,黑鮪魚拍賣平均價下滑3成。市場需求減少,漁業署不僅沒有藉此契機輔導漁民轉型,反而提出獎勵機制,鼓勵漁民將新鮮漁獲作為加工罐頭或保存食品食材,每罐就能得6元獎勵,若原料為黑鮪魚,獎勵加碼至15元。
太平洋黑鮪魚早在2014年已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臺灣海鮮選擇指南中,黑鮪魚也因為過度捕撈、成長緩慢等原因,列入「紅燈:避免食用」的名單中。
這次疫情,意外讓海洋生態獲得休養生息、恢復生機的機會,但疫情結束後,漁撈活動將再恢復過往活躍狀態。
為何漁業署面對市場需求大減的情況下,仍以補助、獎勵等治標不治本的短期措施,無視海洋生態與漁民生計長期、永續的發展。
面對大海資源不斷減少、環境持續受破壞的未來,漁業署應趁此機會將補貼用於輔導漁民轉型,才能有效幫助漁民未來生計,亦逐步邁向海洋永續的全球趨勢。
疫情下漁獲大增的事實,證明限制捕撈是極為有效的保育措拖,更有助漁民增加漁獲。
我們認為,海洋委員會所推動的《海洋保育法》草案當中有「海洋庇護區」以生態系統為保護標的,即有機會拯救瀕危的黑鮪魚與復育其他魚種資源。然而草案卻已在行政院等待核定超過一年,遲遲不見政府積極保育海洋的決心。我們呼籲應儘速通過草案,創造庇護效果,改善沿近海的海洋生態系統,才能重新創造永續的漁業資源。
別讓鮪魚消失,擴大海洋保護區、通過海保法刻不容緩:https://act.gp/3veu9OD
#臺灣海洋保護區 #行動代號30X30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日本人叫吞拿魚作鮪魚(鮪,粵音fui2,近似「悔」),雖然有調查指牠在日本銷量下跌,但日本人每年仍食用吞拿魚超過35萬噸,單是築地每日就平均賣出161噸最珍貴的太平洋黑鮪魚,還有大目鮪、南方黑鮪及黃鰭鮪,都是築地巿場重要的貴賓。吞拿魚人氣最高的當然是拖羅,亦即是吞拿魚下腹,大致分為靠近頭部的大拖羅和...
太平洋黑鮪 在 失控的台語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HL05 ▍我是附錄爾爾 (05) ▍
【烏甕串 | OO-ÀNG-TSHǸG】
──看有食無干焦癮
(譯:疫情時吃不到,沒疫情吃不起)
❍ 黑鮪魚食用部位,臺語「師傅話」全覽:
( 主角是最大最貴的鮪魚「烏甕串」)
( 其他鮪魚的臺語名,見「※註❶」)
▔▔ ▔▔ ▔▔ ▔▔ ▔▔ ▔▔ ▔▔ ▔▔
▩▩ A【#肚肉】(tóo-bah)、【膁肚】(liám-tóo):腹肉。位於腹部,有肚膜覆蓋。
- ▧ A1.1【#肚尖仔】(tóo-tsiam-á):腹尖肉、腹針肉。位於腹部最前上端的小尖肉,會帶到一點相連於下方的【三角仔】;一尾魚有一對。
- ▧ A1.2【#三角仔】(sann-kak-á)、【相敆仔】(sann-kap-á):三角腹肉、三角油、金三角。位於鰓之後、【肚頭】的前端,色澤淡紅偏白;一尾魚有一對。油花最豐富的部位,整尾魚最貴的部位。(※老師傅多說「相敆仔」,現今作為商品名則多說「三角仔」)
- ▧ A1.3【#肚頭】(tóo-thâu):上腹肉。位於腹部前端。油脂多,僅次於【三角仔】的高級部位。
- ▧ A2【#中肚】(tiong-tóo):中腹肉。位於腹部中間。半油半瘦。
- ▧ A3【#肚尾】(tóo-bué)、【下肚】(ē-tóo):下腹肉。位於腹部後端。油脂低於【中肚】。
「A1.2+A1.3」未分切時,合稱【大腹】(tuā-pak),又叫【半領】(puànn niá)。
「A1+A2+A3」整件腹肉未分切時,稱為【規領的】(kui-niá--ê)、【一領】(tsi̍t niá)。
「A2+A3」分野不明顯時,常通稱為【中肚】。
- - - - -
▩▩ B【#肚邊肉】(tóo-pinn-bah):腹邊肉。位於腹部,為【肚肉】[A] 周邊的外圍部位,筋比【肚肉】少,無肚膜覆蓋。
- ▧ B1【肚邊皮油】(tóo-pinn-phuê-iû):腹邊皮油肉。腹邊肉近表皮的一層,似背部皮油肉(一般皮油肉)[E] 。
「A」【肚肉】+「B」【肚邊肉】未分切時,合稱【大肚】(tuā-tóo)。
「B」被切除後的「純 A」,特稱【純肚】(sûn-tóo)。【純肚】可分為二部分:筋紋厚而明顯的重脂部位【蛇肚】(tsuâ-tóo)(蛇腹肉)、以及筋紋漸模糊的次重脂部位【霜降】(sng-kàng)。
- - - - -
▩▩ C【#肚頂肉】(tóo-tíng-bah)、【腰內肉】(io-lāi-bah):腹頂肉。位於上側腹部,無肚膜覆蓋,為魚體腹側的深層肉。肉質與背部的【赤身】[D] 同為【紅肉/赤肉】(âng-bah/tshiah-bah),油脂含量較少。
- - - - -
▩▩ D【#赤身】(tshiah-sin)(※註❷):赤身肉、背部赤身肉。位於背部的內層肉,為深紅色瘦肉,整尾魚最多的部位。肉質為【紅肉/赤肉】(âng-bah/tshiah-bah),油脂含量低。
「D」【赤身】+「E」【皮油】未分切時,「解魚師」合稱【#大肉】(tuā-bah)。
「C」及「D」在解魚工法必定是分開的二部分,但肉質均為【紅肉】,所以「商家」會把二者均稱為廣義的【大肉】,亦有「商家」用狹義的【大肉】單獨指「D」(背部赤身肉)。
(所以解魚師和商家說的【大肉】,略有差異)
- - - - -
▩▩ E【#皮油】(phuê-iû)、【皮仔油】(phuê-á-iû):皮油肉、一般皮油肉。位於背部的外層肉,在表皮與赤身肉之間,油脂含量高於赤身肉,顏色比赤身肉白。前段為【皮油頭】(phuê-iû-thâu),後段為【皮油尾】(phuê-iû-bué)。
- - - - -
▩▩ F【#尾叉仔肉】(bué-tshe-á-bah):尾鰭肉。切除下來的尾鰭,鰭柄上少許的肉。
- - - - -
▩▩ G【#尾肉】(bué-bah)、【尾節仔】(bué-tsat-á):尾肉、尾節肉。位於魚體的後段。
- ▧ G1【尾尖仔】(bué-tsiam-á):小尾肉。位於切除尾鰭的魚體最末端。一尾黑鮪魚分解後,有四塊小尾肉(左背 / 右背 / 左腹 / 右腹)。
- ▧ G2【大尾肉】(tuā-bué-bah):大尾肉。位於小尾肉 [G1] 前端、臀肉 [H] 上方的背部魚肉。
- - - - -
▩▩ H【#栽仔口】(tsai-á-kháu):臀肉。位於【肚尾】[A3] 之後,臀鰭、泄殖孔(臺語:栽仔口)、肛門一帶的腹部魚肉。
- - - - -
▩▩ I【#烏肉】(oo-bah):黑肉、黑帶肉、血合肉。位於腹、背水平切面的整片暗紅帶黑之魚肉。
- - - - -
▩▩ J【#目筋】(ba̍k-kin):眼邊肉、眼窩肉。眼眶的肌肉。
- - - - -
▩▩ K【#頭擴仔肉】(thâu-khok-á-bah):額頭肉、頭丁肉、頭殼肉。位於頭頂。
- - - - -
▩▩ L【#肉頭仔】(bah-thâu-á):頭肉、腦天。位於頭頂表層的長條肉,向後延伸為【皮油頭】[E] 及【象桮】[M]。
- - - - -
▩▩ M【#象桮】(siūnn-pue / sīn-pue):聖杯肉、後頸肉、頭背骨肉、突先。為鰓與身體的連接處,位於頭後的背部兩側、胸鰭上方,此部位與下方【琵琶骨】相連,一尾魚有一對,為帶骨肉。
- - - - -
▩▩ N【#琵琶骨】(pî-pê-kut):黑鮪魚下顎、黑鮪魚下巴。位於鰓後,上從胸鰭、下至頭底的巨型彎角帶骨肉(帶的肉為少少的【三角仔】[A1.2]);一尾魚有一對。
- ▧ N1【大琵琶】(tuā pî-pê)、【大組的】(tuā-tsoo--ê):一大塊完整的琵琶骨,含上半部(胸鰭周邊)及下半部(腹鰭周邊)。
- ▧ N2【小琵琶】(sió pî-pê)、【細組的】(sè-tsoo--ê)、【三角骨】(sann-kak-kut)、【相敆骨】(sann-kap-kut):三角下巴。琵琶骨下半部「向後延伸」至腹鰭的部位,長形帶骨肉。
- - - - -
▩▩ O【#魚喉】(hî-âu)、【雞腿】(ke-thuí):喉頭肉。結構上,本為琵琶骨的一部分,為琵琶骨下半部「向前延伸」至頭底的部位,但解魚工法會讓它和琵琶骨分離,為尖棒形帶骨肉;一尾魚有一對。(雖名為「喉」又稱「腿」,但非喉也非腿)
- - - - -
▩▩ P【#龍骨】(liông-kut)、【中骨】(tiong-kut):黑鮪魚的脊柱,可吃【龍骨髓】(liông-kut-tshué)。前段龍骨的髓少,後段龍骨的髓多。
- - - - -
▩▩ Q【#魚排】(hî-pâi):黑鮪魚的帶【龍骨】排骨,帶薄肉。
- ▧ Q1【烏排】(oo-pâi):黑排骨。此部位魚肉帶血多,呈現暗紅色。
- ▧ Q2【白排】(pe̍h-pâi):白排骨。此部位魚肉帶血比【烏排】少,呈現紅色。
- - - - -
▩▩ R【#膜仔筋】(mo̍oh-á-kin)、【筋仔肉】(kin-á-bah):黑鮪魚的橫膈膜。位於前側腹部底。
- - - - -
▩▩ S【#魚心】(hî-sim):黑鮪魚的心臟。一般在船上,船家就地解決,市場上稀有。
- - - - -
▩▩ T【#魚肚】(hî-tōo):黑鮪魚的胃袋。注意發音,〔hî-tóo〕(魚肚) 是【膁肚】[A],〔hî-tōo〕(魚肚) 才是指「魚的胃」。一般在船上,船家就地解決,市場上稀有的好物。
- - - - -
▩▩ U【#烏甕串鰾】(oo-àng-tshǹg-piō):公黑鮪魚的精囊。一般在船上,船家就地解決,市場上稀有的好物。
- - - - -
▩▩ V【#烏甕串卵】(oo-àng-tshǹg-nn̄g):母黑鮪魚的卵。
▔▔ ▔▔ ▔▔ ▔▔ ▔▔ ▔▔ ▔▔ ▔▔
※註❶ 臺灣的鮪魚,由大至小:
‧【烏甕串】(oo-àng-tshǹg):太平洋黑鮪(屬北方黑鮪)。
‧【油串】(iû-tshǹg):南方黑鮪。
‧【大目串】(tuā-ba̍k-tshǹg):大目鮪。
‧【串仔】(tshǹg-á):黃鰭鮪。
‧【白肉串】(pe̍h-bah-tshǹg):長鰭鮪。
‧【烏鰭串仔】(oo-kî-tshǹg-á):長腰鮪。
※註❷ 眼睛別花:「赤身」vs「刺身」。「赤身」(tshiah-sin),是魚體的部位名;「刺身」(tshì-sin) 才是「sa-sí-mih」、「tshenn-hî-phìnn」(生魚片)。
« 烏甕串季 »
« OO-ÀNG-TSHǸG KUÌ »
太平洋黑鮪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灣的太平洋黑鮪年度獲配上限為1709公噸,但近年來的漁獲量都沒有超過500公噸,不過,今年從4月中旬捕獲的第一鮪開始到5月中旬,累計已超過千尾,總重約250公噸,捕獲數量比去年同期多出1倍以上,且平均體重也比去年重1成以上......
▐ 看更多農快訊👉http://bit.ly/2uKK2Dy
太平洋黑鮪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日本人叫吞拿魚作鮪魚(鮪,粵音fui2,近似「悔」),雖然有調查指牠在日本銷量下跌,但日本人每年仍食用吞拿魚超過35萬噸,單是築地每日就平均賣出161噸最珍貴的太平洋黑鮪魚,還有大目鮪、南方黑鮪及黃鰭鮪,都是築地巿場重要的貴賓。吞拿魚人氣最高的當然是拖羅,亦即是吞拿魚下腹,大致分為靠近頭部的大拖羅和中後段的中拖羅。大拖羅油脂最豐富,筋亦較少,但中拖羅則魚味較濃,而深色的赤身主要在魚側和背上,油脂較少入口清淡,相對價錢較為相宜。築地就有三間鮪魚名店,有不同的推介。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as.apple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