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系統持續丟猴,有單進來卻不會叫,剛剛接到一單,客人傳訊息來說她有點趕,我才趕緊出發。
她下一句說:我要趕去加護病房...
我加速,到點讓她上車,跟她解釋系統最近有問題,她說:沒關係...不好意思,因為他病危了...
一如往常的跟她說明完趕路車會比較晃取得她的接受之後,油門滿催。
我看著每個三百公尺就要等幾十秒的紅燈在心裡咒罵,我心裡很明白在市區趕路怎麼趕也快不了幾分鐘,但我就是想幫她趕。
看著乘客匆忙下車跑進去的身影,我心裡偷偷喊著:希望一切都來得及,希望沒事,祝福你。
同樣在醫院裡載到下一組乘客,出院門前停等紅燈,後座說說笑笑,我卻眼眶泛紅。
醫院發病危通知,有可能虛驚一場,也有可能是最後一面。
如果是後者,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只怕就差那麼幾分鐘,所以我拼命的趕即使快幾分鐘也好。
以前幫趕火車高鐵遊覽車的乘客趕過時間、幫身體不適要衝急診的乘客趕過時間、也幫落紅不知道什麼時候要生的乘客趕過時間,能出上一點點力就好,趕上一個或許就能少一個遺憾。
#那種自己慢吞吞上班遲到約會遲到的例外啦
#今天有彩虹🌈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解釋 在 職場裡的人類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寫給無內在權威:該回到哪裡?》
開始書寫人類圖的自省與反思以來,慢慢認識了許多不同設計的投射者,這是當初意想不到的收獲。
許多朋友驚訝我怎麼一寫就是這麼多字,明明看起來不是個多話的人。因為,這是自我療癒的一部份,近似獨白的長文,使我破繭重生。
所以,我總是特別感激願意花時間把私密獨白看完、還不忘表達感謝與感動的臉友,我們可能不在所謂的社群同溫層,大部份的你們,也比我年輕很多,謝謝你們的傾聽,這是身為投射者,最夢寐以求的事。
雖然人類圖設計,並無優劣之分,那只是我們每一個人出廠印記所在,尋求合適的驅動,就會作用得剛剛好。
但坦白說,我一直覺得自己的直覺權威,蠻慘的,必須花很多時間練習與感受身體的狀態,也常有誤判情勢的危險,一秒有多短,只有直覺權威的人瞭解。因為一秒的閃失,有時承受的是仿若一生的苦楚。
而當我接觸到越來越多無內在權威的投射者,我才發現,他們的疑惑和徬徨更多,「起碼你還有內在權威可回,我們這種,是要回去哪邊?」有人自嘲地說。
用書上的知識來回答,不知道為什麼,總有隔靴搔癢之感,「要回到環境之中感受,如果是對的環境,自然會有對的人事聯結;或者,在你感覺對的環境,邀請你信任的朋友,聊聊你對於這件事的看法和觀點,也聽聽別人怎麼說,在互動交流中,會慢慢激盪出最好的回應策略。」
有個無內在權威的朋友,聽了我的解釋,盡量很客氣、卻難掩一頭霧水的神情:「所以,到底要怎麼開始呢?還有,甚麼是對的環境?這好抽象啊!」
這一週,剛好是攜家帶眷花東跑透透的暑期倒數衝刺,我很喜歡旅行,隔絕了朝九晚五的日常,景物的刺激,往往帶給我電光火石的頓悟。於是,我把這一題帶到旅途中來,思考更具體的instruction。
旅行的第二天,我們來到池上,眼前是綠油油的農家樂景象,雖然來往的觀光電動自行車絡繹不絕,整個村落依舊浸潤在沉緩的氛圍裡,豔陽下隨風閃動的青秧,不時散發出蜜糖的氣息。
坐在副駕,我覺得自己快要睡著了,全身陷在軟綿綿熱呼呼的蜜糖漿糊裡,四肢像吃了感冒藥一樣懶得動彈,天塌下來也無所謂,老子現在就是要睡的那種超凡入聖、渾然忘我。
在真的跌入夢鄉之前,我突然明白了,這就是環境給予我的信息。如同我很依賴的、那些好不容易在城市裡找到的私密角落一樣,讓我真正的放鬆。在我的人生字典裡,放鬆、還有放棄,這些對別人來講輕而易舉的事情,對我從來很難。
機會來了,所以要把握;有人站到我身邊,所以也要趕快和他站到一起。擔心錯過、害怕落單,打從心底認為,多等一秒,無論是工作機會或情感選擇都會失去。
望著秧苗剛剛及腰的青田,頭頂就是亮晃晃的藍天,雲朵在近處結成不可思議的形狀,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念頭,從我心底升起:如果,那原本就不是自己要上的車次呢?
如果,屬於我們的車次,是午夜特快,那又何必硬趕白天的莒光號?每一次匆忙上車,我都氣喘吁吁,覺得自己累壞了。等到發現想要去的地方,這班車居然沒有停靠,一切已經太晚了,最後只好在陌生的中途下車,卻又找不到往回的車次,每每自嘲地安慰自己,這樣的旅程,無心插柳,也不錯。我的前半生,一直重複這種脫軌的歷程,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回到台北,洗好所有的髒衣服,料理完日常三餐,我想著要把這個體悟寫出來當,當成旅行的手信,送給所有聽我說話的朋友。為什麼書上會說,無內在權威投射者,最忌莽撞下決定呢?因為你們如此特別,沒有相對應的內在權威、連結身體的直觀反應,來幫助你們作決定。
可是,你們有的,是我們每天都生活其中、卻很難勘透其深意的「空間與環境」。當我們說,回到內在權威的時候;你們是要回歸或擁抱「周遭」的線索來抽絲剝繭。這只是作用機轉的差異,而不是代表「比較辛苦」、甚至是「比較遜」。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我其實感覺不到甚麼。我工作或生活的環境,it’s ok啦過得去,沒有特別喜歡、但也不會特別討厭。
收到,瞭解,記得你現在的中立的感覺。試著多去接觸其他的環境看看,我相信,你總會對一個地方,產生特別極端的感受,只要走進那個場域,你會覺得平靜,又或者是只要經過某個門口,你會不由自主緊繃…這都是環境所帶給你的線索,我們有時之所以麻木,是因為中了典型的投射者陷阱,「不快一點、就會來不及。」
這是所有傳統的教育、都會教導我們的信條,要制敵機先,主動才能致勝。對我們而言,關鍵卻是,不要著急,特別是需要作決定的時候,我的5/1啟蒙師,她是個生產者,但她從學齡時期就灌輸我們一個觀念,「寧可不做決定,也好過做出錯誤的決定。」只可惜我到年過四十才聽懂這個道理。
親愛的無內在權威者,我知道,生活中充滿了需要你們決定的關頭,有時,實在不可能看似溫吞地等上許久。我們的社會,對於「不做決定」的行為,更是充滿了歧視與批判,好似我們射後不理、爽夠卻不負責任。有幾個作法,分享給你們:
#試著找一個自己的安靜角
隨便你要怎麼稱呼這個地方,都好。像我,都稱之為秘密基地。你也可以在家裡或工作場合裡,創造一個「安放自己的角落」。讓所有外在的喧囂、不屬於你的情緒、恐懼或勞役,就留在這裡,有一個緩衝之後,許多事情會清明得多,你也會真實感受到,哪些負重,其實原本就不屬於你。
我也鼓勵你,盡量找1-2個人多的地方(前提當然是你夠喜歡或夠信任)作為其中的秘密基地,因為,越是人多,越是有可能接通某些通道的能量,協助你在相對穩定的身心狀態下,釐清你的處境。
#做決定前先去感受那裡
也很有可能,你在轉職或面試的十字路口,種種社會期待和經濟壓力的考量,一定得在很快的時間內答覆對方。那麼,請把握每一次面試時的「感受」起落,哪怕是只覺得這個空間很悶、讓人沒來由感覺壓迫;或一個窗明几淨設計感十足的環境、卻使你莫名覺得說不上來的奇怪,請正視這些感覺,特別是讓你不舒服的、負面的感覺。
我自己的做法,在談得差不多的面試尾聲,會禮貌地請對方帶我認識一下未來辦公的環境,通常對方不會拒絕,這也是讓面試者瞭解企業文化的一環(而如果對方拒絕,也請留意是否有甚麼難言之隱,透明而公平的條件展示,也是正確邀請的必要元素之一)
#善用身邊的生產者夥伴
投射者和生產者,是天生一對。生產者可以憑藉投射者的觀察洞見,深耕值得投資的園地;而生產者的薦骨動能,若運用得宜,對投射者而言,不只能發揮借力使力的賦能效果,也可幫助你在做決定時,稍稍感受到來自薦骨的穩健回應(若你的空懸閘門剛好串接對方聯通薦骨的通道,感覺更為強烈) ,不失為一種相對可靠的決策方式。
雖然已經離開池上好幾天,池上的美,閉上眼睛就能看得見。把它留在這裡,代表我最深的祝福,祝福所有無內在權威的朋友們,終能境隨心轉,無入而不自得。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解釋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們的記憶都是有限的,蔡英文與韓國瑜的選戰其實並不輕鬆.
所謂「亡國感」的驚悚其實剛過去不久.
神父就附上兩個新聞,給各位brother參考.
一個是2019年2月時的新聞:
【蔡英文光環全面褪色 僅剩70歲以上族群力挺】
https://tw.appledaily.com/politics/20190220/Z667A6RHXLS7ZVBFPQSDOVQTUA/
一個是2019年12月的新聞:
【韓上《博恩》後年輕人支持度增加多少?數字曝光】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1230004835-260407?chdtv
「針對韓國瑜年輕人支持度上升,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徐巧芯則分析說,很多年輕人原本是討厭民進黨德的,但因之前整個氛圍對韓國瑜很不利,所以他們選擇不表態,或說支持蔡英文。但當韓上了《博恩》之後,發現韓國瑜沒那麼討厭,也有他有趣的一面,有很多的討論度,甚至節目點閱要衝到500萬了, 會讓這些年輕人正大光明地站出來討厭民進黨,所以接到民調電話,就會說『我支持韓國瑜』.
徐巧芯說,還有一個原因,在總統候選人政見會和辯論會之後,那些年輕人發現,民進黨還是2018年那個民進黨,因此為了下架民進黨和蔡英文,而選擇支持韓,她甚至認為,選前韓國瑜的年輕人支持率還會提高.」
薩泰爾娛樂,接收兩方敵對候選人的資金,上了他們的節目,這是否有爭議,神父不予置評,商業邏輯是否和普世價值相牴觸,網路節目的生態和一般新聞媒體有何不同,是否有足夠的信度支撐,令兩方支持者都覺得公正,這也值得探討,但我只能說,2019年是個關鍵時刻,他並不同於一般選戰,而是左右台灣社會未來的關鍵點,至於網路,就像巴西的蝴蝶展翅一樣,不一定能颳起颶風,但肯定能竄改某些事實.
比如上一個節目民調就能瞬間上升6%,這應該是前所未見的,而一個千瘡百孔,不負責任,大罵媒體可憐哪的辯論,也可以解釋成民進黨的失敗,年輕人轉而支持韓,這也是滿厲害的.
只能說,2020年的總統大選,每一步都很關鍵,抗中保台的戰役,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總有些奇怪的氛圍,像是浴缸用塞子塞住,水還是會滿出來,看起來整齊的骨牌,其實一個節點崩塌,整體都會一齊向後倒下.
那股氛圍,我會稱之為公平的假象,例如避免一黨獨大,卻忽略遍地藍花,他們從不曾在馬英九執政的時候喊一黨獨大.
或者是監督制衡,卻忽略國際情勢,中國的壓迫,和中資紅統的滲透入侵,他們把各項民生議題都當成政治工具.
諸如,「宣告我的投票意志」、「香港人反送中是因為高房價」、「擴廠線是圖利廠商,要廢除口罩產線,廢除口罩管制,口罩要開放出口」.
只能說,獨派的支持者,台派的支持者,本土派的支持者,你們能撐到現在,還真是不簡單,真是不簡單吶,br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