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資源沒經費零基礎的最佳解
住院醫師時期,雖然參與過臨床研究,也順利有論文發表,但那是享有良好的資源與研究環境才有這樣的機會順利產出,而今離開醫學中心保護傘的我,真的有能力跟機會持續產出研究論文嗎?
▋ meta-analysis 真的可以,#而且很多校友辦到了!
✏ 時間有限的小主管,用對方法一年發表三篇!(台南市立安南醫院 精神醫學部 張俊鴻 主任)
✏ 我的第一篇統合分析論文,成功登上 PubMed!(柳營奇美醫院 藥劑部 翁騰崧 藥師)
#今年最後一場加開統合分析工作坊
#名額剩下不到一半
🔸 要寫論文|當然要走最短、最快路徑!
🔸 最新梯次|11/7(六)統合分析工作坊
🔥 火熱報名|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簡化深奧學問,從實戰需要出發。
看到追蹤已久的新思惟網頁跳出《統合分析工作坊》開課訊息,我立馬決定報名。
從一開始蔡校長的課程簡介就很能打動我:「統合分析背後的學問像一座森林,有太多太多東西根本無法在這短短一堂課中完全理解,但我們要的是學會怎麼進到森林,採到我們要的香菇並安全離開森林。」
▋ 無資源起步的首選
對於沒有資源的年輕研究者來說,meta-analysis 是起步的好領域。
☑ 不需跑 IRB
☑ 不需花錢請助理蒐集檢體
☑ 不需要砸錢一次一次的進入加值中心
☑ 適合資源缺乏又需要單兵作戰的醫療相關人員
☑ 只要能組成研究團隊,還可擁有飛快的發表速度。
🚩 用一天的時間,最大化寫作與發表效率。
#這堂課可以學
✓ Meta-analysis 研究規劃的策略思維。
✓ 手把手教你,做出投稿等級的優化圖表!
✓ 論文寫作、搜尋文獻、投稿審閱的重要眉角。
✓ 給學術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 寫論文,當然要走最短路徑!
🔸 最新梯次|11/7(六)統合分析工作坊
🔸 開放報名|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奇美醫院是醫學中心嗎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美國多位最權威的醫學專家 或是 經濟學家這一周紛紛指出一個問題: 美國,一個最先進的國家,為何居然沒有一個全國性一致的防疫政策?相反的,川普這週開始他的防疫三部曲:
1)川普再度誇大危險而錯誤的訊息(奎寧能治新冠)
2)攻擊防疫專家佛奇
3)要求各州盡速復工
<紐約時報>評論: 這"三部曲"中,對佛奇的攻擊 格外公開而高調。7/29,川普在已經沒有佛奇列席的白宮防疫記者會上 公開大哉問:"為什麼佛奇的民調 比我高"? 川普用非常長的篇幅如此質問現場記者: 「請記得:佛奇為這個政府工作,他和我們工作,我們大可以找其他人來,並不是非要佛奇博士不可..... 而他有這麼高的支持率,在病毒方面,我為什麼沒有這麼高的支持率呢?我的政府支持率應該也要很高才對。.... 佛奇博士和柏克斯博士都獲得高度好評,卻沒有人喜歡我?」川普更自問自答「沒人喜歡他」的原因,「只能是因為我的個性了,就是這樣。」(美國奎尼匹克大學(Quinnipiac Uni)最新民調:2/3美國受訪者信任佛奇:僅1/3認可川普處置疫情的結果)
諾貝爾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特別在紐約時報為文指出:川普的反智 如一種「自私邪教」,這種「自私邪教」曝露出共和黨和右派人士
長期以來對社會責任的拒絕,和對幫助弱勢族群的敵意。
川普與佛奇的對立,簡言之 其實就是川普四年來與專業和科學對立的最高峰。
{內文}
(CNN News)
昨天美國各地單日1403人因新冠失去生命,九週以來最高的數字
美國對新冠病毒的反應,已經成為先進國家的啟示錄。
(羅格夫\哈佛大學教授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
老實說,我實在無法理解,美國至今為何未有全國性防疫政策,連要不要戴口罩都沒有
一個最先進的國家 美國,非但始終沒有全國性一致的防疫政策,美國總統川普最近的"防疫三部曲",更令人咋舌。
(CNN News)
1)川普再度誇大,危險而錯誤的訊息(奎寧能治新冠),2)攻擊防疫專家佛奇,3)要求各州盡速復工
<紐約時報>評論這"三部曲"中,對佛奇的攻擊 格外公開而高調,川普在備受敬重的佛奇,已經不列席的白宮防疫記者會中大哉問,"為什麼佛奇的民調 比我高"。
(川普\美國總統)
佛奇的支持率非常高,我喜歡這樣 那很好,但是請記得,他是為這個政府工作,他和我們工作,我們大可找其他人來,並非要佛奇博士不可,他是和"我們"政府工作,而最重要的是,我們都遵循他及其他人,伯克斯博士等很棒的人,據他們的建議行事,所以佛奇有這麼高的支持率,但為什麼我沒有這麼高的支持率,我的政府也沒有(高支持率),特別在病毒方面呢
檯面上,川普公開抨擊美國奎尼匹克大學(Quinnipiac Uni)最新民調,2/3美國受訪者信任佛奇,僅1/3認可川普處置疫情的結果。檯面下,川普攻擊佛奇的大小動作頻頻。
(CNN News)
川普推文宣稱,"佛奇在很多事上,誤導美國民眾",而上周川普試圖再次攻擊佛奇,宣布自己將在洋基球場開球,就在佛奇於華盛頓國民開球的數小時前
但事後洋基隊低調證實,根本無確切的川普開球邀請。<紐約時報>指出,與佛奇的對立,簡言之,就是川普與專業和科學的對立。7月28號一群自稱醫生的人 宣傳錯誤失實的防疫影片,內容包括呼籲民眾不需要戴口罩,結果川普及其長子雙雙轉發了這段影片。
(假資訊影片)
沒有人需要生病,因為這個病毒有解藥,就是奎寧 鋅 或阿奇黴素,我知道你們想強調口罩 拜託,你們根本不需要口罩,因為病毒有解藥,我知道你們不想復課,不 人們根本不需要被關在家,因為我們有預防方法 還有解藥
FB 推特 和Youtube全刪除了這段影片,川普的3則相關推文也遭刪,川普兒子的帳戶更被禁止發文12小時,理由是,"散布具誤導且傷害性的訊息"。
(川普\美國總統)
我不知道這位女士是哪國人,但她說她有上百位患者的成功案例,所以我認為她的意見"很重要",但我並不認識她 ....,謝謝大家
身為美國總統,認為來路不明的影片"很重要",卻轉身輪番攻擊國家最頂尖的流行病學家。諾貝爾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批評,川普的反智如一種「自私邪教」,這種「自私邪教」曝露出共和黨和右派人士,長期以來,對社會責任的拒絕 對幫助弱勢族群的敵意。克魯曼舉例,川普和共和黨若真想重啟經濟,就該在不傷害商業的情況下,嚴格進行限制感染,例如戴口罩等措施,然而,川普數個月以來嘲笑戴口罩者。共和黨州長不僅拒絕下令,還阻止各市市長發布"口罩令",後來確診染疫的參議員蘭德保羅(Rand Paul),在等待檢測結果期間,來回出入參院使用密閉的健身房,而最接近川普的白宮國安顧問歐布萊恩也在本周染疫。
(CNN News)
歐布萊恩近期才從巴黎返國,他在巴黎與英法德義大利的外交官會晤,他多張不同地點的照片顯示,他未戴口罩,未保持社交距離
(美國國會聽證會)
請(共和黨議員喬丹)尊重你的同事,現在由她控制時間,戴上你的口罩 戴上你的口罩
(約瑟夫瓦隆\美國聯合紀念醫學中心醫師)
我現在宛如打兩場戰爭,一場是對抗新冠病毒的戰爭,另一場是對抗愚蠢的戰爭,我對戰勝新冠病毒,還抱有希望,但對於戰勝愚蠢卻越來越難,因為不論是科學的建議或只是常識,全美國人就是不聽
(CNN News)
因為美國這樣 這樣
(川普\美國總統)
失去的生命本來可以被中國阻止的,中國該控制好 但他們沒有
(CNN News)
美國總統川普再次強調,孩童復課是"安全的",因為川普"自己"認為孩童們對新冠病毒免疫,據南韓最新研究 10歲以上孩童,傳播病毒的能力與成人相同
防疫訊息和政策都混亂,代表全美145所醫學院 400多間主要教學醫院的美國醫學院學會AAMC,本周公布防疫路線圖(Roadmap),希望能以影響力澄清試圖,內容包括,1)增加全美檢疫 >救助,2)嚴格確立重啟經濟的細節,以及3)正確告知並教育大眾疫情訊息。以上三項,卻是白宮反對最力最無能的三項。
(ABC主播vs.佛奇)
你能繼續專心你的工作嗎?當美國總統一再公開攻擊你的專業
(佛奇/美國防疫專家)
我做我該做的事,長期以來我為此被訓練,我此生的專業生涯 會持續致力於此
川普與佛奇,是一場四年來,白宮拒絕科學與專業的最徹底表露,而美國為此,甚至付上了生命的代價,究竟是誰愚蠢呢?
https://youtu.be/VmhYvz5VC9A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 【完整版】2020.08.02《文茜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634GN7AUkU
奇美醫院是醫學中心嗎 在 孔繁錦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二○三○ 健保大限》
2020保費若沒加倍
2030健保自動崩潰
文:張鴻仁
「退休潮:
我生於1956年,剛好是戰後嬰兒潮的中間,我的前輩1955年以前出生的,都已屆退休年齡,通常外科要體力,所以封刀早,退休後看診的當然不少,但是許多名醫去了像「醫者診所」一樣只有自費,脫離健保體系的醫院。我60歲之後,班上同學已經有一些人退休,開始雲遊天下,明年65歲,在公立醫院會全數退下,十年後,我相信我的同學,如果還在看診,應該是極少數。
而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班1965年出生者,2030年剛好屆齡退休,我們以那年為基準,說明這二十年間出生的世代最具生產力的醫師,大部分已經退出市場。
我說「最具生產力」不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沒有生產力,而是這一個世代早就不跟社會計較,不計較超低診察費,所以用性價比而言,這是最具生產力的一代。而這一代奉獻完了,接下來就沒有了,沒有願意用這種低價奉獻的好醫師?當然不是,永遠有「笨蛋」願意犧牲奉獻,但是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
2020年全民健保大漲
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代醫師,在2030年滿65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二百元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這個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一個被社會認為是菁英的這一群,每天做牛做馬,犧牲奉獻,卻連房子都買不起,然後社會期待他們安心看病,開刀不出錯!所以我鐵口直斷2030年健保大漲,在這之前大約還剩幾年的好光景。
如果這次財務危機,在處理的過程中,社會上主流的民意對醫界是正面的,那麼危機可能暫時不會來到;如果不幸又重演過去「逢漲必反」的戲碼,那麼,還在醫學院或剛出道的醫師會接受到一個過去二十年來醫學院的「反健保」傳統訊息,就是健保其實是個爛制度,政治人物用這樣的制度來壓榨醫護人員,然後製造健保便宜又好的假象,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尤其對年輕醫生……醫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只是在醫師用腳投票之前,在戰後二十年內出生的這個世代,還是看病主力時,問題是被掩蓋住的。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天下何處無芳草,走向全世界。
十年後的世界會非常不一樣,沒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要求醫護人員做牛做馬,一定不可能,這是我的預測。能考上醫學院的人,頭腦都很好,沒有生存問題,只有選擇做什麼的問題,而最容易用腳投票的,當然愈年輕愈好。所以我們愈早打破他們「診察費」有一天會合理化的美夢,愈有利於他們做「出走」的決定。同樣是開刀,不能領美元,至少領人民幣,怎麼會有很多人只領台幣還要受氣?我講的太直接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社會長期壓低他們的價值,而希望這群人永遠當大家的僕人?您真的覺得這是合理的期望?
看一次病應該付多少錢?
很多醫師一個診次(三小時),可以看五十個病患,有人犧牲吃飯時間看到午餐後,可以超過百人,這其中,最多是拿藥,非常簡單的診療,這是簡單型;在基層,感冒、腸胃不舒服最常見,流感流行,內兒科、耳鼻喉科擠滿病人,一個晚上,幾十個上百個病人不少見,但是2020的武漢肺炎一流行,大家突然都不敢隨便上醫院,感冒自己處理不是壞事,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皆如此。所以如果未來,大部分醫生看診,複雜型例如:不明胸痛、腹痛、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小兒過敏性疾病、老人各種慢性病夾攻,看診時平均要二十至三十分鐘,那麼一個診次,十個人就很多了,這時候,難道診察費不應是一千元以上?
醫護人員這些主要成本都是倍數起跳,健保費當然要加倍!不過,漲一倍聽起來很可怕,但是漲價之後,台灣依舊全球最便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
健保費率為什麼需要加倍?
首先,未來的醫師需要兩倍的預算以上,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第一,醫師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到了時間,不是加班費加倍,就是人力加倍,其次,醫師診察費,不可能還是二百多元,我估計,至少漲五倍,但未來看診將區隔簡單和複雜。
未來如果有下一代的醫師,要追隨許金川醫師做超音波,難道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不該漲幾千元?魏福全院士是個特例,但是接生、手術,我們還有可能用現在全世界都視為不可思議的超低價?
所以說,光是醫師的成本就至少要好幾倍,那護理人員呢?護理人員的問題主要是護病比太低,也就是一個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太多,我去年接受了一個小手術,住了三天,仔細觀察了護理人員的辛苦,她們一接班就像作戰一般,八個小時一分鐘都無法休息,還要交接班、寫病歷、做報告,到了小夜……大夜,大家都希望平安,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一個病患,人手馬上就人仰馬翻。
台灣的護病比太低,所以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靠外勞,歐美國家那種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全面施行,人力也是兩倍以上起跳。除了護病比,我認為護理人員的薪水太低,低多少?新進人員至少要調百分之五十,有經驗的資深同仁應該加倍,還有全球超低的病房費,一天五百多元,用美元算也不貴。其他各種手術,需專業人員操作的檢查,沒有多少是合理的,所以,成本增加超過一倍,健保費當然要漲一倍。
我們在前面的一章節分析過,全民健保的便宜,是來自於贏在起跑點,在上世紀開辦時,沒有多花錢就完成全民納保,同時領先全球採用大數據管理,每年省數百億至千億,加上總額預算的管制,二十年下來,基期加上成長率的複利率,雙重效應下,我們少花了幾兆元。單以今年來看,用韓國為標桿GDP八.一%左右,2020年我們應該多支出九千億,那要漲多少才夠,我認為五年要多花一兆以上,健保費率要翻倍,您一定想,這怎麼可能?漲個五%、十%就吵翻天,怎麼有可能翻兩倍?我同意,所以我說2030健保大限,因為要說服國人接受漲價,難上加難,所以嘜憨了!子孫自有子孫福!
漲多少才叫做大漲?
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經歷過健保費大漲,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下圖(請詳見原書)是美國1999年到2018年這二十年間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的增加情形,以家庭費率為例,1999年大約六千美元,2018年已逼近兩萬美元,如果用台美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來調整,以五比一來看台灣,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2018年,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四萬三千左右,雇主負擔70%,受雇者負擔30%,如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大約三萬也就是約一千美元。
許多有在海外就醫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醫療費用的便宜,不是算百分比的,而是算倍的,同樣的金額,在海外就是用美元、歐元、英鎊計算,這麼大的差距,十年後要補足缺口,基本上健保費至少要漲一倍以上!您一定說:「有沒有開玩笑?漲百分之五就幾萬人上街頭,所有Call-in罵翻,怎麼可能漲一倍?」
我今天寫這段話,並不是要教政府如何漲價,而是說從了2020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2030年會找不到醫生和護士,到時全民健保自動崩潰,大家回到上世紀的八○年代,自己吃自己!或是健保「勞保化」。
公立醫院崩解
長期缺乏足夠資金挹注的系統會先在哪裡出問題?首先是公立醫療體系,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們曾經迎來公立醫院崩壞的時代。我的好友在二十年前被榮總派去宜蘭醫院當院長的唐高駿醫師,分享過一個有名的故事,他本身是急重診的專科,長年服務在台北榮總,他說:「從實習醫師到主任數十年如一日,救護車的聲音只有一種,由遠而近,然後停止,然後聽到救護員推床進急診室。」他到宜蘭的第一天,救護車由遠而近,然後呼嘯而過,逐漸遠去。他說:「這一輩子,沒有感覺更大的挫折,空有一身功夫,病人過門不入。」這是因為這間日據時代宜蘭人眼中的大病院,到了1980年代已經爛到不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缺乏資金的投入。要把醫院轉虧為盈,需要先投資要買新設備,請來好的醫生,所以要先虧,做出名聲之後,病患回流,醫院做起來了才開始賺錢。最有名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年代的台南的奇美醫院。但是公立醫院很難,政府不會先給一大筆錢,不過,長話短說,唐院長由於急重診的能力,加上管理的天分,在短短的幾年內,把宜蘭醫院起死回生,現在是陽明大學的附設醫院,是守護蘭陽地區健康的重要中心。
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曾經有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公立醫院都很爛,原因是「低薪,缺乏投資」,那個時代是私人醫院大幅成長的時代,因為台灣開始經濟成長,需求就上來,供不應求,民間自然會投資來滿足市場需求。勞保當年給低價,所以那個時代的醫療就「兩級化」。
兩級化
各位有沒有發覺,過去十年來,自費項目愈來愈多?這兩年有一種很夯的血糖測量儀,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可以連續測十四天,用貼的,不必扎針,全亞洲只有台灣買不到。這一個大約三千元台幣,可以用十四天的產品,在電子業非常流行,大家都是去日本或香港帶回來的,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勞保化」。
勞保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次級保險」的代名詞,很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
或許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制度,就是大鍋飯,菜不要太好,餓不死就好,想吃好的自己加菜。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的高度,在於分享,然而民主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只有一票,花了這麻多篇幅在說明一件事,就是未來如果長期營養不良,那麼整個健保體系就會如同1980年代的公立醫院一樣,房舍老舊、人才出走,以保險的角度看,就是勞保化,這個名詞是形容如同1980年代勞保時期,許多私人醫院都會對病患說:「勞保的用藥比較不好,你要不要自費?」
侯署長愛說笑
曾任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骨科聖手侯勝茂醫師喜歡說一個笑話:「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這個病患的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他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什麼和他朋友作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效果雖然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
不過如果不只是感覺差一點呢?大家知道到今天,健保只給付傳統鼻胃管,材質好一點的要自費?這才多少錢?我們摳了二十幾年,什麼現象都有,未來醫師在手術室還要備電鍋,所有口罩重複使用,比較省?別說笑了。
我的結論是,全民健保不會倒,但是會勞保化,台灣未來變成兩級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材料,付不起的用次級品,一樣有效,維持低保費,如果輕病看診再管制的嚴一點,會比較像「台式的新加坡制」,優點是抱怨浪費的聲音會愈來愈少,因為大部分花自己的錢。
戰爭尚未結束
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溫斯頓.邱吉爾
(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erhaps it’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Winston Churchill)」
本文摘錄自《二○三○ 健保大限》
奇美醫院是醫學中心嗎 在 奇美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試管嬰兒、不孕症、人工生殖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因過去卵巢手術關係,來看診時AMH數值僅有0.15,以同齡的備孕媽媽來說,是非常棘手的狀態。 考量到取卵的不易,受精後能存活的胚胎更是少之又少,小育醫師與備孕媽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