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成為這個世界上你希望看到的改變。
---印度哲學思想大師 甘地(Gandhi)
隨著近年消費者意識抬頭,「消費覺醒」一詞逐漸被廣大民眾所認識,相應的概念也慢慢被更多人所重視且提倡,無論是選擇友善自然環境、講求生物福祉多樣性的產品;亦或是重視農民、勞工權益福祉、提倡平權、扶弱救難反剝削的生產者;又或者支持地方優良產業、維護地方文化的優秀商家等。都是消費者意識形態崛起後的熱門議題。
然而這個晚上,在南投竹山聚集著一群人,已為此議題默默努力耕耘數年,從自身、到產業、到地方,透過自身的努力,希望讓世界更加美好。
✅小鎮文創:消費覺醒是一個與國際接軌的方向,世界很大,不要覺得全亞洲的概念很遠,甚至離竹山很近;我們應該減少死板的模仿與低廉的抄襲,增加更多屬於我們、屬於在地化的商品甚至內涵,增加自信。
這些年來中衛一直是我們值得信任的夥伴;他們具備通路、熟悉資源整合、了解政府政策,更有專業的團隊幫助;我有時會想到九年前,當時我們的資源還不多,這樣的分享會與會者也才三四個,然而堅持到今天,在各界幫助下,儼然成為一個小型的地方亮點。嚴格的自我要求,想辦法突破困境、互相幫盟,才能夠共榮互助提升;未來也將思考如何推動、融入地方教育,與國中小、高中等合作,以社區結合教育環境。
✅元泰竹藝社:講到BuyLocal與消費覺醒;其實幾年前里仁、家樂福、寶雅等等通路商都曾邀請我們去洽談過,然而商談角度多半將我們以一般商家對待,也因此多半談不到對點,時而受挫;但透過中衛居中協商以及我們努力不輟的堅持下去,最後終於得到家樂福特別規劃專區及通路。在消費覺醒的浪潮下,地方創生的概念抬頭、品牌行銷及社會企業責任的倡導上;讓大型通路商在與地方特色產業洽談上,可以去思考CP值、營業額、條件、合約等等面向如何去準確定位,會是值得思考的議題。
✅竹皮竹器工藝坊:長期從事皮革藝術創作,並從生活美學角度切入設計物件如:皮包、皮夾;一路走來,感受到皮革工藝在台灣的傳統產業之艱辛,報酬與付出之不對等,使我迫切想為地方竹藝皮革做出突破口。竹材是一種環保議題,我也是台灣竹會成員,去年曾參與世界竹會論壇博覽會,為替竹農解決程序問題奔走八個多月,促進公務申請流程簡化等作為,保護地方發展及提倡公平正義。
✅川品喜田國際企業社:雲林為台灣農漁業首都,本身雲林人,家族事業為白鰻養殖,環境友善方面期望能落實減少、甚至不抽取地下水。將養殖傳產協助轉行,結合地方發展、推動體驗旅遊。
✅北區地方創生中心(海洋大學):減少過度消費,為環境減壓;現今過度消費,造成資源浪費,同時造成環境壓力,因此如何讓消費者清楚了解自己的需求量,並做到適量採購、減少浪費。
✅郁菁優質農特產:認定友善環境,飲食對人體的重要性,所以用力支持地產、地銷,努力讓消費者產生共同的理念,集合大家力量,共同努力。
✅騎姬旅行者:可思考如何從地方創生的議題中,增加在地產品的曝光性。
✅埕禾設計:除針對教育、學生、青年等號召及教育外,如何將這樣的消費行為、商品價值讓主婦等中壯年了解?或能有更多指標如:地方安心標誌及生產脈絡給民眾知道? 能促成消費覺醒中的公平正義。
📣本場次與會的中部業者們,共同倡議消費覺醒的三項核心價值,並期許在新的經濟模式、消費意識的培育與公部門的協助下,一起對下一代的食物健康負起責任,並成為日常當中的一部分。
📣鎖定中衛產業行腳後續也將陸續與您分享各地熱血的觀點和倡議。
📣更多責任生產、責任消費想法,歡迎報名後續全台巡迴工作坊,加入消費覺醒倡議,報名連結:
https://course-plan.csd.org.tw/activitys/items?id=227
#消費覺醒 #BuyLocal #中衛發展中心 #消基會 #小鎮文創 #元泰竹藝社 #竹皮竹器工藝坊 #川品喜田國際企業社 #北區地方創生中心 #郁菁優質農特產 #雲林科技大學 #騎姬旅行者 #埕禾設計
如何透過美學設計來提升品牌價值和消費者體驗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英國金融時報》好文選讀
「直擊“維密秀”:中國式面子問題」
〜〜劉裘蒂:上海“維密秀”與性感無關,它是一場界定階級身份的盛筵。值得圍觀的不是超模,而是台下觀眾。
劉裘蒂 2017-11-23
為什麼遠道從紐約眼巴巴到上海看2017年的“維密秀”?我的目的很直接:想要親身體驗為什麼“維密秀”在中國這麼火?這個在西方已經逐漸失去了光澤的“維密秀”,為什麼在中國卻變成現象級的文化現象?
出發前我跟一些美國朋友提到我將要到上海去看第22屆“維密秀”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感到特別激動,有些美國朋友大概認為我“墮落”了!畢竟我是那個在20歲以前已經讀完尼采所有作品、混過華爾街的“女博士”,又是主張獨立自主的現代女性,為什麼會為一個被女性主義者批評為“物化女性”的內衣秀捧場?
但是當我走出上海賓士文化中心,我才領悟到我的預設錯了。我本來以為中國人看“維密秀”是基於一種“集體的偷窺欲”,反映出消費升級的過渡時期社會的獵奇心態。然而現在我甚至不認為這是一個中國“宅男的視覺盛宴”,因為其實它已經在極大程度上跟“性感”和“時尚”剝離,成為一種界定社會階級的消費性身份象徵。
11月20日秀後當晚,“維密秀”壟斷了微博的熱搜話題,成為現象級的全民輿論運動。其中最受矚目的三條是:#奚夢瑤摔跤# (熱議“維密秀”史上第一次摔跤);#有錢也不是萬能,王思聰看“維秘秀”幹站著#(說王思聰遲到了,所以站著看全場);#維密秀現場組織混亂# (洪晃發微博:“像逃難一樣,然後大家開始搶位置”)。
在我看來,這三個熱門話題都跟中國人“好面子”有關。
首先,關於王思聰站著看“維密秀”的謠言是假的,因為我就坐在他後面,他就坐在李小璐和關曉彤的後面。據估計上海“維密秀”來了12000人,其中有數百個在遮罩的VIP區席位。
但是關於王思聰“罰站”的誤傳,顯然是為了凸顯“維密秀”一票難求。根據報導和我看到的私售訊息,中國黑市黃牛票從10萬炒到35萬不等。“維密”的高管對我澄清:“維多利亞的秘密不出售僅贈與受邀者的表演門票,不授權任何協力廠商代理人出售門票。獲得門票的唯一途徑是通過特殊的邀請。”
往年的“維密秀”也有不少賣票的傳聞,但是沒有像這次中國買票管道與價碼的甚囂塵上。我問了很多朋友,砸錢看“維密秀”的心態是什麼?很多人說,土豪可以用來曬朋友圈,因為它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說穿了,就是面子問題。
秀場在我周圍的有明星鐘漢良、鄭愷、李小璐、劉嘉玲、陳學冬,有網紅雪梨,有企業和投資大佬郭台銘、熊曉鴿。很多人跟我說,其實花10萬或35萬並不是為了看臺上走秀的完美身材,而是買跟鐘漢良排排坐、和李小璐摩肩接踵的“特權”。
所以在煞費周章的折騰過程中,當我數度懷疑看這場秀是否“值得”,我便提醒自己我免費得到的這張票,在黑市可能價值高達35萬……
1977年羅伊•雷蒙德在美國俄亥俄州創立了“維多利亞的秘密”品牌,當時是為了解決讓男人(他自己)在為妻子購買內衣時感到尷尬的問題。第一屆“維多利亞的秘密”時裝秀1995年在紐約的廣場酒店舉行。1996年納奧米•坎貝爾、斯蒂芬妮•西摩、和海倫娜•克裡斯坦森同台走秀,開啟了品牌與超級名模的聯繫。
“維密秀”的經典語彙:性感挑逗的內衣、15公分高跟鞋和一雙有時重達10公斤的天使翅膀(注:只有和“維密”簽約的模特兒才能成為維密天使,相當於代言人)。2003年海蒂•克魯姆戴了“維密秀”歷史上最大的翅膀,高達366公分。
“維密秀”的另一個傳統噱頭是重金打造的“幻想文胸”: 克勞迪婭•希弗1996年展示價值100萬美元的第一款幻想胸罩。超模吉賽爾•邦辰在2005年穿了有史以來最昂貴的幻想胸罩,價值1250萬美元,由2900顆鑽石,22顆紅寶石和一顆101克拉大鑽石組成。
今年“維密”天使萊斯•裡貝羅穿著由Mouawad設計、費時350小時製作、價值200萬美元的“香檳之夜”幻想文胸,結合了裝飾性項鍊,以鑽石、黃色藍寶石和藍色托帕石造成虛實效應,並用近6000個寶石鑲嵌18K金點綴。但是夾雜在五花八門的各種造型之中,上海的觀眾並沒有為這個重頭戲驚歎喝彩。
因為衣服已經不是“維密秀”的重點,它們只是陪襯經過鍛煉的完美體格。
多年來“維密秀”在紐約或洛杉磯舉行,直到2014年首度跨出美國到倫敦,2016年在巴黎,上海秀是“維密秀”首度在亞洲舉行。“維密”為了攻下中國的市場,先要提高國人對品牌的關注度,而上海“維密秀”在中國自帶流量,畢竟這是在2008年奧運和2010年世博會之後,少數能夠讓全球觀眾聚焦中國的秀場。
中國對於自己的國際形象極為關注,有時甚至帶有“好面子”的情緒濃度。
更讓中國“長臉”的是,在55名入選的超模翹楚中,這也是歷史上華人最多的“維密秀”:劉雯、何穗、奚夢瑤、雎曉雯、謝欣、陳瑜 (法籍華裔),和第七名中國模特兒王藝,由網路選秀綜藝節目《天使之路》30位入圍者中脫穎而出。
在這次“維密秀”之前,就有不少因為種族意識而燃起的風波,包括美國超模吉吉•哈迪德數個月前遭中國網友批評“種族歧視”,因為她在妹妹上傳的社交媒體視頻中,拿著一塊佛陀形狀的餅乾,裝出眯眯眼的樣子。後來她很失望地表示今年將無法參與在上海舉行的“維密秀”。有人認為這是中國人成功地借由網路,行使抵制哈迪德來華的“話語權”。
而有些中國媒體報導,外媒借著這個活動的外國訪客簽證流程來“黑”中國。
根據我經歷的公安審核流程,當“維密”決定邀請名單之後,受邀者必須提供身份證明,然後由“維密”傳送給中國官方審核認證,才能正式納入名單。而真正的邀請函並不寄到國外的地址,而必須寄到嘉賓在中國下榻的酒店。邀請函加上兩張證件,包括已經被中國核准的那張,才能在“維密秀”的現場換取入場券。
我到了上海之後,發覺我的邀請函還沒到,“維密”總部的人員解釋情況有了變化,邀請函不能以快遞傳送,必須由本人憑著身份證件領取。我想,入場要憑著已經與主辦方註冊的有效證件,因此這個措施應該與公安無關,莫非是為了防止內賊勾結黃牛賣票?
隔天“維密”又緊急通知我,他們突然找不到我的邀請函,但是確認安排我坐在貴賓席,需要拿一個貴賓區專車入口的特別通行證。
當晚我的車把我落在貴賓區私密的B2入口之後,輾轉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我到了取票的地方。入座不久以後,旁邊來了一個電視主持人,當場在做直播,他的座席號碼居然跟我“撞號”,很快我們就發現,我們兩個並不是僅有的例子,許多貴賓席的VIP也都有撞號的情況。
根據非官方的解釋,這是由於電腦自然生成劃位元時所出現的錯誤。但是加上邀請函的神秘失蹤,我不免想難道這其中另有貓膩?莫非內部有人透過這種方式向黃牛提供票源?
無論如何,有人認為“維密秀”滿足了中國“土豪”的原始欲望,它代表了一種國外的“高大上”,讓觀者覺得立馬時尚起來,融入國際主流。而黑市的價碼,似乎又提升了“維密秀”神秘的吸引力。
在我看來,“維密秀”在中國變成一個盛世奇觀,但是這個奇觀真正值得觀看的地方,並不是在臺上那個已經公式化的嘉年華會,而是台下和網路圍觀的中國觀眾。
這次的“維密秀”,無疑是我近年來在中國參加的正式活動中,出席的觀眾穿著最為考究的一次。邀請函上對於服裝的要求是雞尾酒服,但是許多男性穿著黑領結的小禮服,而不少女性穿長禮服和皮草,感覺是把家裡面最好的家當都穿出來了。
根據我在紐約為奢侈品牌辦活動的經驗,中國人對於服裝要求經常主動打七八折,但是這次我的感覺是大家卯足了勁,做出150%、甚至200%的超額表現。
據說觀眾在外面排了很長的隊,並且有爭先恐後的現象,因為我的入口是在貴賓席區,所以沒有看到這樣的景觀,我的感覺是對公眾秩序的評論,反映了在乎這個活動所代表的“國家形象”,這是一個值得講究的“面子”。
整場有六個環節,包括和法國時尚品牌Balmain合作的《朋克天使》鉚釘系列、《冬天的故事》、《女神們》、《遊牧的歷險》、針對年輕人PINK系列而製作的《千禧國度》主題。
去年無處不在的少數民族風,特別是誇張的中國元素,為中國線民詬病,比如超模艾爾莎•胡思卡扛著纏著腰身、從肩膀冒出來的龍頭。今年的中國元素比較簡約,集中在《青花瓷天使》的環節。在服裝史上,西方和中國設計師利用青花瓷元素已經是稀鬆平常,近乎窠臼。
“維密秀”的造型雖然絢麗,但是很少人會認為這場秀代表的是時尚的成就,觀眾其實是沖著超模的人氣和架勢而來。這次秀場的舞臺美學和時裝,沒有讓人認為這是中國人無法企及的成就。
開場不到五分鐘,奚夢瑤跌了個踉蹌,這跤摔得絕對不輕,因為至少足足有30秒,她在地上爬不起來,加上背後戴的飾物十分沉重,直到走在她身後的巴西模特吉賽爾•奧利維拉過來攙她一把。
秀後奚夢瑤發了微博道歉:“對不起,大家失望了,謝謝所有人的關心,做模特7年,這條路上一路走來摔過無數次……但是我知道不管摔得多疼,我都一定要站起來,把路走完……未來的路很長,我會一直走下去……謝謝你們。”這條微博總共拿了100多萬個贊。
這兩天奚夢瑤摔跤前後的動圖,反反復複地在中國各種媒體中重播,引爆一連串的問題:她是被誇張的薄紗披風絆倒?還是地板材質太滑?為什麼需要這麼長的時間才站得起來?她走完余程的表情合適嗎?
中國線民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分為兩派:奚夢瑤的死忠粉,認為她微笑站起來走完全場,代表了人生積極的態度和充分的敬業精神;反對派則認為她今後將與“維密秀”無緣,有人甚至斷定跌倒本身乃是不敬業所導致的基本功不足。
微信大V“她生活”發文批判奚夢瑤兼職(廣告、電視、電影)過多,把她的摔跤歸因於外務干擾,而缺乏模特的職業精神,因此走不了臺步。
相對而言,西方媒體的報導傾向於中性或正面,《人物》雜誌認為奚夢瑤以“全然優雅”的方式處理了這個難堪的意外;《E!娛樂訊息》讚美“模特兒奚夢瑤在“維密秀”中跌倒,但她的恢復100%完美無瑕。”
“維密秀”的執行製作人愛德華•瑞澤克在推特中表態:摔跤並沒有什麼丟臉的,能夠站起來並完成表演就是最大的成功。但是有些中國線民自聘為英文大師,把他的推文做了逐字解析,認為他事實上是捧幫助奚夢瑤的巴西模特兒,而不是讚揚奚夢瑤。這其實是對瑞澤克推文的曲解。
我認為中國網友對於“維密”高管推文的過度解讀,對奚夢瑤的過度審判,反映了自身的焦慮,因為群眾想要解讀的,不僅僅是奚夢瑤是否一跤從此斷送了模特生涯,而是這個事件所反映的中國“面子”。
有些中國網友指出,“維密秀”要錄製兩次,希望在11月29日(美國時間11月28日晚上)美國三大電視網之一CBS對全球聯播的視頻中,能夠刪除這段尷尬的情節。
為什麼要刪除?我認為不論是從新聞性和故事性來說,這個環節其實是最有看點的一分鐘。
當部分中國網友抨擊奚夢瑤“傻笑”和在臺上以愧疚的表情走完余程的姿態,《雅虎!網》的編輯卻說,奚夢瑤的笑容把一個讓人嚇到蒼白無力的場景,轉化為整場秀最好、最動人心的時刻之一。這似乎又反映了經典的中國式好面子,對比西方人鼓勵嘗試、不怕失敗的精神。
然而,當我們在熱議奚夢瑤的模特兒生涯,以及王思聰和關曉彤搶鏡之時,我們真正應該問的是:為什麼在長達十頁的“維密秀”主創和製作團隊名單裡面,除了一個製作助理和幾個負責超模的美甲師,幾乎看不到任何中國人的名字?
我認為在乎中國和中國人的國際形象本身是好事,但是先要搞清楚,我們在乎的是什麼?是純粹的面子問題?除了有“土豪”願意砸錢獵奇之外,我們給世界看的是什麼樣的“奇觀”?我認為真正的國際話語權,不是作為以一個消費者的心態砸錢就可以買到,也不是模特兒的國籍可以代表。
在中國線民斤斤計較哪個中國模特兒入圍“維密秀”的同時,為什麼沒有人問“維密”:在中國舉行的首秀為何部分環節不找中國設計師合作?張藝謀也在上海維密秀現場觀秀,但是為什麼舞臺美術沒有中國人(不必是張藝謀)的參與?
2017年的上海“維密秀”,只是一個移植到中國的壯觀事件行銷。而在這個奇景裡,中國人只是舞臺下的觀眾而已,不是背後創意的大腦。真正應該思考和議論的,不是中國人或西方選秀裁判喜不喜歡眯眯眼的問題,或是在走秀時跌倒丟不丟臉的問題,而是如何才能讓世界真正看見中國。
更多內容請上連結點閱,網址: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5189?full=y&ccode=2G172001
畫面來源:Clevver News
如何透過美學設計來提升品牌價值和消費者體驗 在 林日曦 Lam1He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幾日有人Tag我問:《果籽》溝《黑紙》做《墨子》有冇得諗?
Um...我覺得功夫加足球溝埋嚟做瀨尿牛丸會比較彈牙。
【散播果籽 栽種品味 - 徐緣】
果籽 網站:as.appledaily.com
「怎樣才是一份好副刊?」
自三個月前受命執掌《蘋果日報》副刊,我一直反覆思考這個問題。溯本求源,我嘗試從歷史中尋找靈感。有說華文報紙的副刊源於光緒十二年的《字林滬報》,當時為與競爭對手《申報》抗衡,編纂副刊《玉琯鐫新》,收錄古詩文詞,開中國報業文藝副刊之先河,業界爭相仿效。早年副刊不受重視,曾有「報尾巴」、「報屁股」等衊稱,寓意無甚內容、無關重要。但一場五四運動,改變了副刊的社會地位。
五四時期的四大副刊 ——《晨報》的〈晨報副鎸〉、《民國日報》的〈覺悟〉、《京報》的〈京報副刊〉及《時事新報》的〈學燈〉,成為新思想的孕育地,致力宣揚反封建思維,提倡西方民主思想,也有李大釗等人倡導馬克思主義,引發公民對社會及政體的反思。啟發政治覺醒外,副刊亦推進新文學發展,刊載各式白話小說、詩歌和劇本,並透過繙譯西方文學及自然人文科學著述,向國民介紹海外的新知識、新觀點,擴闊讀者視野。
鑑古思今,我認為一份優質的副刊,應該能啟發大眾思維,弘揚新知,推動社會文化上的議題設定。當中的選材與取態反映其品味,進而影響整份報紙的形象。以此為目標,蘋果全新副刊追求內容上有「質」與「格」的提升,我相信有深度的題材不一定趕客,透過深入淺出的處理,加上趣味包裝,深刻議題也能廣論,專門知識亦可普及。
《蘋果日報》以本地為根,在雞蛋與高牆之間,一直站在雞蛋一方,固守香港正被收窄的言論空間,故其副刊亦應循此方向,捍衞文化多元,讓各界別的弱勢族群,能借《蘋果》的龐大平台發聲,抗衡各路文化霸權。本土關懷題材當不能缺,但我更重視內容如何連繫世界。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惟現今特區政府太強調認識及懷抱祖國,忽略鼓勵大眾放眼世界,我認為是錯誤一着。曾幾何時香港藉着東西文化薈萃的獨特城市定位,在軟實力上領導亞洲。環球視野,是重要競爭優勢之一。我心目中的副刊,正是要成為連結本地與國際的文化橋樑。
今天誕生的全新蘋果副刊,取名「果籽」,寓意蘋果內藏的新生命,由副刊仝人在過去三個月嘔心瀝血細意培植,冀能孕育知識、栽種品味。〈果籽〉的欄目種類比以往更廣,每日輪替刊出,各版有清晰信念與定位,接通普世價值。
旅遊籽
推廣深度旅行,從外國與本地遊蹤體驗文化;追源尋味,往原產地探究各類商品食材的物種起源與演變,也會介紹義工之旅、生態旅遊等新興潮流。
扮靚籽
以宣揚美麗真義為本,報道各類美容時尚資訊。用求真精神、科學角度研究化妝護膚用品,不鼓吹整容文化,找正常身高的素人作示範模特兒,破除坊間對美的曲解與誤導。相信真正的美,源於內心。
飲食籽
介紹美食珍味,亦論淡食素餚;培養識食文化,分享煮食技巧;推廣惜食精神,精製搵食地圖。舌尖上的品味,由閱讀開始培養。
汽車籽
內容設計以愛車人導向,在傳統車訊介紹與新車試駕外,另設駕駛相關的專題報道,訪問車壇的核心人物與無名英雄,評論政府運輸署制度,深研引入外國技術的限制,研究智能城市與未來運輸系統。座駕的事,一籽無遺。
科技籽
緊貼科技最新資訊,火速分享試用心得。為增添報道趣味,資深科技版記者組成Gadget Guy特別評論團,代入不同用家心態,提供最直接最抵死的評測意見,或作針鋒相對的矛盾對決辯論。
男潮籽
搜羅各類男士潮流訊息,培養一眾型男宅男潮男頹男的生活品味。
親子籽
反對怪獸家長文化,推動健康親子互動,每周介紹一家大小周末好去處、優質童書與精選玩具。養兒育女,不是起跑線的爭奪,而是賽道上的支援與打氣。
寵物籽
宣示動物生命的可貴,探討其應有權利,介紹大小奇趣動物,報道棄置領養的悲喜個案,訴說人寵之間的真情故事。至善無分大小,人與動物皆應以同理心共處。
文化籽
涵蓋本地與國際藝術文化題材,藉藝術家、文化人、收藏家的故事,體現世間美學與人文善道。推廣閱讀,為讀者在浩瀚書海領航。另外,不少男性好友知道我改革副刊,都笑問我會否復活風月版。今天我給他們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風月版確會重現副刊,但壞消息是新版並無甚麼肥龍骨精強,取而代之是以文化角度探討情色議題及藝文作品,亦設風月科普,情挑大眾的科學好奇心。
科健籽
藉過癮題材引發大眾對科普的興趣,並增強對養生食療、運動健康的認識。
專題籽
設「舖仔小店」、「音樂入魂」、「一樓一故」三個當然專題。「舖仔小店」專研香港特色小舖,剖析小店背後的人與情,推動港人幫襯弱勢商戶;「音樂入魂」向有理想有熱誠的音樂人致敬,採訪對象未必是當紅歌手樂人,但從他們對音樂的投入與奉獻,可感受到夢想所發出的生命光芒。「一樓一故」則以不同建築物作導引,重溫香港歷史與文化的變遷,反思空間與生活的關係。當然專題以外,亦有每周的浮動題材「胚芽故事」,探討社會各類有意義有深度的專題,果籽面世頭炮的故事,由記者遠赴紐約,帶大家了解及見證美國環保達人Lauren Singer,如何在現今的物質世界,以自創技術與用品實現零垃圾生活,並將此發展為一門環保事業。記者回港後再將所見所聞親身實踐,體驗零垃圾生活在港的施行難易。
在各式內容籽之外,名釆專欄續由名筆坐陣,議論時政,風花說月。〈果籽〉同時開設純網上版的「奇聞」與「Prism」。「奇聞」網羅全球趣味新聞及古怪新知;「Prism」則是網絡相集畫廊,讓攝影及美術愛好者有一個作品分享平台,或將以圖像構建的專題故事公諸同好。
今次的副刊革新不單文字內容作變更,連版面及網頁的設計,也改用全新的簡約風格。影片報道的數量與質量也有所提升,並加強不同動畫種類的應用,更催生果籽吉祥物:周遊列國知識淵博的智者「看透鳥」,以及好奇的「Seed」與「粉果」,配合動畫報道以增添觀賞趣味。〈果籽〉也會開設facebook專頁,主動與讀者互動交流,並收集改善意見和有趣內容。
〈果籽〉的面世,亦是開拓一項嶄新廣告類型的契機。傳統副刊向為廣告集中地,由於牽涉題材多與消費相關,故此內含不少分類廣告與鱔稿。今天香港副刊隨各大報紙走向網上化,廣告形式亦轉為網絡互動,但類型還是跳不出分類廣告與鱔稿的框架,分別以Banner Ad與假扮網上新聞報道的形態呈現。惟這兩類廣告的成效漸受質疑,因為現今消費者都習慣迴避廣告,識破假新聞真宣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這股趨勢,引發近年外國傳媒一種新生網絡廣告類型Native Advertising的興起。
Native Ad與傳統鱔稿近似,在呈現手法上講求視覺設計與傳媒報道的格式盡量相近,猶如報紙內容的一部份。但鱔稿的廣告客戶一般要求盡量隱藏廣告痕迹,亦着緊產品名稱與功能有否在報道內提及。Native Ad則反其道而行,重視內容對讀者的價值多於一切,但會明確標示品牌作為內容贊助者的身份,當中沒有太多的產品介紹,卻對品牌形象的塑造大有助力。簡而言之,Native Ad不怕廣告迴避,因為其邏輯是將廣告化為讀者感興趣的內容,IBM在外國傳媒一系列介紹大數據的專題報道,便是良好一例。大數據是商界趨之若鶩的營運新概念,IBM的相關專才向合作傳媒提供資料,撰寫成不同應用案例,內容中不用多提及IBM的產品與業務,但藉着欄目上一句清晰的「Presented by IBM」,讀者透過文章了解大數據而想找合作夥伴,IBM必然是其第一印象之選。
媒體代理與策劃公司 IPG Mediabrands 於2013年作了一個Native Ad與傳統Banner Ad的成效比對研究,從近五千名受訪者中得出結論,前者廣告效果明顯較佳,觀看Native Ad的人數比Banner Ad多出52%,最重要的品牌好感度和所引發之購買意欲,分別高出9%與18%。鑑於Native Ad功效顯著,外國客戶與廣告公司紛紛研究其相關應用,引致較為保守的傳媒巨擘《紐約時報》,在2014年也引入這廣告類型以拓展收入。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與Netflix合作,以一則探究美國女子監獄狀況的深度專題,推廣題材相同的劇集《Orange Is the New Black》。這則專題引發社會對女子監獄狀況的關注與討論,是《紐約時報》和Netflix的一場雙贏之作。
Native Ad講求品牌與合作媒體形象的搭配,我冀望〈果籽〉的形象改造,以及題材的多元開發,能為香港締造一個引入Native Ad的傳媒選擇。以《蘋果》的龐大讀者群,加上新聞影片與動畫技術能進一步提升內容吸引度,我相信Native Ad的功效在〈果籽〉的平台上可以大放異彩。優良廣告與優質內容可以融合共生,廣告以往給人那些欺騙與負面的形象,我希望能藉Native Ad的普及得以平反。
〈果籽〉,蘊含着我對改善傳媒與廣告生態的理想使命:為香港人孕育更有質素的報紙媒體,倡導文化知識普及;為廣告業開拓更合人心的宣傳形態,推動網絡廣告發展。感激每位為〈果籽〉誕生出心出力的同事與合作夥伴,抱歉讓捱更抵夜,成為你們過去三個月的生活常態。
2015年3月9日,二十四節氣之驚蟄剛過,進入傳統春耕季節,我們選在此時散播〈果籽〉,盼能為香港這片土壤,種滿品味與文化的果實。
文章連結:http://bit.ly/1FxsF2J
如何透過美學設計來提升品牌價值和消費者體驗 在 中小企業體驗設計價值提升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美學 主題策展,連結品牌價值運用各樓層廊道的公共空間,安排生態和環境等藝展,豐富住宿新鮮感,展現旅店綠色主題 在地旅遊連結,促進商圈共好透過數位官方帳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