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的鹽
「如果民進黨那麼差,你還在這裡幹嘛?」
像這種言論,實在沒必要.
王世堅所言,「陳時中去演唱會不宜也不妥,『因為那是一個商業演唱會,它並不是公益或慈善演唱會!尤其此時此刻,我們執政要以很謙虛、很客氣的心態來揣度民意,現在解決問題是最重要,也就是美豬要不要進口.』」
「陳時中應善用他的高支持度在衛福部的工作上,像是針對美豬的開放向民眾釋疑,而非去做其它的活動,『這樣裝可愛其實是不好的!』」
先不論對錯與否,他並沒有罵民進黨差,至於前述的論調,反倒是給人「批評陳時中就要退黨」的印象,等於形塑民進黨內的一言堂,個人主義,恐怕也違反了陳時中本人的意願.
王世堅所言,尚在建言的範疇,就某方面來說,也是為陳時中好,他並沒有反對美豬,或者對陳時中實施全然的否定,而是希望衛福部長用更開放和謙虛的心態去釋疑,事實上,陳時中屬於政府部會首長,經常被交辦許多艱困的任務,肩膀上的壓力,其實光只是看著就能感覺得到,陳時中也是人,也會想要卸除內心的羈押,在某個角落裡,獨自高歌.
但也因為他是承擔責任的官員,一舉一動,都動見觀瞻,人們會期望官員有自己想要的樣子,好好聽我說話,解除我心中的疑慮,而不是在我們痛苦的時候,擺出快樂的姿態,在人們需要你的時候,你不見蹤影,哪怕只有一刻也好,哪怕是在假日,當人們看見陳時中,不是在指揮中心桌前,而是出現在舞台上,都會感受到一股失落,當中的落差便會產生不安全感.
這就是政治,總有人需要提點他這些.
「真心批評你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在電視劇「過努力小姐」,有這麼樣一段台詞,女主角櫻,因為在故鄉造橋的夢想失敗了,在橋準備開始建造的過程中,她發現了存在偷工減料的情形,會導致建造出來的橋不安全,居民會有生命危險,於是,在理當辦理說明會,要求居民接受的時候,櫻流著淚,向故鄉的人們說出事實.
這也導致故鄉的橋造不起來,她的夢想也破滅了.
為此,她感到失落,並開始自暴自棄,關在家裡,連平時神采奕奕,在上班途中拍攝各個喜歡的建築,都失去了興趣.
她的朋友用盡各種方法希望她振作起來,但是都沒用,其中一個和她要好的朋友忍不住罵她醜女,就像當初櫻也曾經罵過她一樣.
她們是想要毀滅對方嗎?不是,正是因為櫻早已成為眾人心中重要的存在,是不能垮掉的支柱,所以她的朋友們才對她嚴厲,希望她能找回原來的模樣.
說王世堅一直以來的說法,和國民黨相呼應,這不是事實,在同樣的節目裡,阿札爾訪台,藍營跳針要居家檢疫14天,前外交官介文汲指責這是「被美國牽著鼻子走」,稱要「做自己的主人」,「這危及了人民健康安全」並說政府應該婉謝這位部長到台灣來,王世堅則立即反駁,「如果大陸要統一台灣,台灣放棄跟自由世界國家和美國的連結,這樣才是任由大陸牽著鼻子走.」,並指出外交禮儀裡面本來就有通關禮遇,「我們國家安全不只有人民健康,還有我們整個國家的安全,這才是我們要談的最重大的安全」.
說韓粉社團裡如何轉傳王世堅的言論,說法跟國民黨呼應,這些都是簡單的思維,沒什麼道理-今天國民黨說「做自己的主人」,難道說過這話的人都變成和國民黨一樣了嗎?韓粉提人民健康安全,就代表人民健康安全是十惡不赦的事嗎?如此一來,韓粉提什麼,國民黨說什麼,和他們說過相同的話,就被打成是一樣的;他們若提及什麼普世價值,我們就必須去反對它,他們只要故意說些與某人相同的話,人們便互相糾舉,自取滅亡,本土派的群集,將會因著敵人的話語,不斷縮小,縮限思維,直到剩下最後一個人,他左顧,右盼,當敵人成為了仿聲的鸚鵡,說他的語言,吃掉他的論點,當他四周看不到其他人,為了遏止不存在的敵人,只好自己否定自己.
為了否定敵人,或不被敵人否定,去推翻基本的價值,認為那是敵人說過的,所以一定是錯的,如此這般,一個接著一個,推翻了全部,看起來達成了目的,實則失去了對現實的感知,就算打倒了敵人,也使其他人感到恐懼莫名,成為了一個反社會的人,你並不是要打倒敵人,而是要連同敵人與自己同在的世界一起推翻,如此一來,誰會是敵人?敵人說了和平,我們便去推翻所有主張和平的人,敵人說了健康,我們便去打倒所有主張健康的人,不去區分敵人說的,跟正常人說的,有什麼不同,把他們視作是一樣的,這是廉價的作法,不用動腦的做法,原本是為了正確,所以指出錯誤,變成了為了讓對方必須是個錯誤,所以犧牲掉了其他主張正確的人.
到頭來,誰對?誰錯?誰才是敵人?
恐怕是無視人心觀感,不擇手段彌平他人的人吧.
許多人普遍有個誤解,那就是把推行政策,與公眾議題,當成選戰來推動.一個議題或者一項政策,他理當是中性的,它原本是不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只不過,一經人手,才開始變質.
選戰有其急迫性,以及立即的利弊得失,當本土政黨失去了支持,而交由親中的反對黨掌權,這對台灣來說,百害而無一利,但在承平時候,或者說,選戰以外的時間,立即選邊站的做法,短期來說,可以獲得政策推行的速效,長遠來看,使選民陷入退無可退,被迫選擇的境地,則會折損一個政黨的信度,對往後的選戰面臨不利的影響.
如果我們任何政策,都用蔡英文/韓國瑜,民進黨/非民進黨來執行,對於普羅大眾來說,這是一個被縮限的情境,正常的情況下,一個議題出現,必然會有贊成或者反對的聲音,它會妥善的分布於各個政黨,各種意識光譜,民進黨的反對者,跟國民黨的不太一樣,時代力量的反對者,跟台民黨之流,又略有不同.
民進黨的反對者,所處的位置,並非全然的反對,上綱到反對整個民進黨,舉美豬為例,民進黨的反對者是可以說服的,他們可以反對美豬,但仍然支持民進黨,國民黨/台民黨則否,他們傾向將美豬掛在民進黨身上,一同反對,不如說,他們反對民進黨,更大於美豬,美豬,只是一個操作變因罷了.
因此,問題就在於此,假使把這兩者的反對,都看成是一樣的,那麼對民進黨的支持者,或傾向支持民進黨的大眾,削去自己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疑慮,傾向跟贊成者保持一致,或者,被排擠到非民進黨的那一邊,被當成跟國民黨一樣的敵人,因為「支持民進黨,可以反對特定議題」的空間消失,支持民進黨就必須支持這個議題,否則就是失去忠誠,對於贊成該項政策者,反對者被視為「背刺」,但對這些人而言,支持民進黨,卻遭受到無理的攻擊,這才是真正的「背刺」.
良好的情境,就是藉由這些人的忍耐,洗成絕對的支持,失敗的情境,就是被打入反對民進黨那一邊,成為「左膠」、「背刺者」,他們或許不會教訓民進黨,但不投或者在其他議題冷眼旁觀,可能性是在的.
這是一場賭博,但民主社會並不是依靠這種邏輯運轉,沒有人希望被控制,「無條件的支持」的情境,根本不可能存在,那只發生在少數人身上罷了,如果是一個「無條件支持」的民進黨群集,這不但對民進黨本身危險,對社會亦是全然的損害.
想想,把反對的一方,全然交由國民黨之流來控制,是什麼樣的情境?他們醉翁之意不在酒,可以隨時操弄反對的聲音,他們不提出實際的修正方式,也隱匿真相,甚至修改成自己想要的樣貌,當對議題抱持有疑慮的人,他們得不到想要解答,或尋求「可以解除思維困境的折衷方案」,他們在泛綠陣營,找不到可以釐清的異見,便會往國民黨/台民黨的群集去找,這就像,我可以去看醫生,了解自己的病痛,醫生卻消失了,或只會機械似的說「一切狀況良好」,那麼,人們就會轉去尋求密醫,得到錯誤的情報或謠言.
所以我們說中共統戰之所以成功,國民黨的黨國式洗腦,之所以深遠,乃至於台民黨的imprint,揮之不去,就在於他們掌握特定群眾的視野有關,一個再如何支持蔡英文,或者是忠誠的台派,在耳濡目染下,也會相信他們想使你相信的東西,更別提那些原本可以看清黨國真面目,柯文哲散佈的迷思的小雞,他們本可回歸泛綠,看到這樣血腥的場景,反而根深蒂固,加深自己的信仰.
「可以在黨內解決的事,不需要跑到黨外去.」,這句話,並不是用來針對王世堅,而是適用民進黨,或者整體台派支持者,本來可以釐清的東西,你不去釐清,本來可以容納的反對意見,你不容納,本來面對的疑慮,就很龐大,本來遭遇的反對意見,就昏暗不明,你卻把清楚的,趕往迷霧之中,可以理解你的,反倒質疑起他們忠誠.
不對事,對人,不面對異見,反去質疑對方的忠誠,這是下流做法,也非民進黨的本質.
所以剛加入民進黨不久的人,跑去質疑對民進黨和台派絕對忠誠的人「如果民進黨那麼差,你還在這裡幹嘛?」,這對民進黨來說,是不健康的,對觀望的選民而言,亦是大大的失分,可以說是敗票的行為,不該質疑的,你去質疑,應該質疑的,你不面對,只會叫人退黨,這只會讓黨內的人,覺得小人得志,只要站在政治正確的風向上,便能為所欲為,動輒質疑自己人的存在,拿著雞毛當令箭,容不下其他的聲音.
多元開放政黨的招牌,因此被砸毀殆盡.
王世堅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說是黨內的「極弱音」,或者是「忠誠的反對者」,在一個組織裏,反對的聲音雖然討厭,但是必須存在,你可以拒絕全然的反對,但務必要容納「一點點的反對」.
在政策方面,並不會因為反對聲音的消失,人民的疑慮就會解除,反而更容易讓理性的疑慮,質變成情緒的出口,在各個不該出現的層面發作,1124,就是個例子.
「一點點的反對」,可以圈住反對者,讓他們在黨內進行選擇,而不是在黨外尋找政治渣男,「一點點的反對」可以成為出口,而不是讓情緒遭外來者利用.
誠如無條件的支持,並不正常,完全正確的政策,亦不存在,正確的另一個面向就是代價,不可能因為那個政策是全然正確的,所以被犧牲的人們,就變成是應當的,政策造成的損害,物理上的,科學上的,就會消失於無形,所以不用去面對,去減損,去降低損害.
一個政策的實行,必然有修正的更好的空間,或者,降低損害的彈性,使之變成較為一般人所接受的型態,幻想黨,或是領導者是全知全能,一個政策成立,一開始便能顧及各方,毫無瑕疵,替全民爭取最大利益,這無疑是一種幻想.
執行政策,就像鑿一座雕像,雕刻刀絕對不屬於盲目支持的人,而是提出反對意見的人,若把反對的權柄交諸於不可信任的對象,那麼他就會把鑿刀換成是電鋸,鑿毀整個作品,若你不容許一柄屬於自己的鑿刀的存在,那就會使你看不清真相,把一個粗糙的巨石當成是渾然天成的傑作,說什麼是什麼,人民只能接受,在毫無自覺下形成獨裁.
還不覺得自己獨裁.
同樣的,一個議題也是如此,沒有什麼全然正確的議題,因為是我主張的,所以它就不需要任何質疑,也不需要任何異見使其更加圓滿,因著變動,造成人心認知的落差,眾人生活的變化,結果和人們想像的不一樣,有些人覺得不公平,有些人覺得不正義,一句「本來就無法使所有人滿意」就帶過去,然後自以為自己就代表公平正義,實際上,是私平,而且無情無義.
「無法使所有人滿意」是一個層次,「可以使所有人沒有那麼不滿意」,不去考慮,然後讓所有人都不滿意,只有自己和少數人爽,這就是流氓的作風,而非民主.
要求無條件的支持,述說議題是全然正確的,忽視改革的代價,實地承擔風險的普羅大眾,人民的疑慮會依著該種見解全然消失嗎?還是處於不得不瞎挺,以免被責難的尷尬狀態?處於沒有人指正,而吝於提出錯誤,放著缺陷不管,如同在黑暗中行駛的火車,關閉了方向燈,朝著懸崖前進.
「一點點的反對」,有助於滌清真相.
真相,是在論辯之中浮現,在質疑之中,得到解答,沒有反面的驗證,那麼所說的敘述,僅只是信仰,禁不起實際的考驗,既無法說服別人,也無法說服自己.
王世堅是一個忠誠的黨員,沒有人比他更適合這樣的任務,他就算責備三倍券,也不忘批判馬英九,他責備馬英九不要五十步笑百步,「當權者必須體悟人民的感受,若領導人只想到讓人民用『感恩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的支持度,對國家來說將是悲劇.」這見解,有其道理.
紓困方案,造成了亂象是真,紓困方案,一開始的計算太過複雜,審查過於嚴格,導致人們大排長龍,抱怨連連,一開始資格認定不清,導致不該領的也以為自己可以領,基層的公所人員手忙腳亂,民眾只看新聞就去領,而公所根本沒準備好,而後政府道歉並修正了政策,改只憑身分證與簽具切結書即可申請,事後認定,讓想領得可以快速領取,冒領的怕事後被調查,杜絕了人龍亂象.
王世堅稱,「台灣的官僚系統很糟糕,官僚系統不相信人民沒有錢,而銀行體系則是不相信人民有錢,因此不借錢,導致人民就在中間被夾殺.」
他並提出了尊嚴的問題,「有民眾去3趟都得不到,決定寧願餓死也不要跟政府拿錢」,「希望蘇貞昌好好向陳時中學習,以有系統、簡單明瞭的方式向人民報告,讓大家皆大歡喜.」
這些,都精準的反映了民情.
防疫方面,他不忘怒批柯文哲洩漏公開隔離地點「戴上口罩閉嘴」,這樣堅持自己的主見,不忘與無道理的反對者區隔,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反對者,他相當稱職.
無論是防疫、紓困、振興,乃至於美豬,該贊同的他贊同,有疑慮的他釋出反對,民眾在這樣的交鋒中,攢得了真相,這不代表他說的一定對,但必然有助於發掘實際的真相,促成更好的結果.
至於所謂「民進黨的良心」,這一看就知道是柯糞的操弄之詞,王世堅支持姚文智的時候,他們不說這是良心,王世堅批評柯文哲的雙子星案,被市長公然在議會罵「垃圾」,最後引起不分黨派,議會的杯葛,使柯文哲被迫道歉,他們不說這是良心,反倒是王世堅批判陳時中不宜去演唱會的時候,他們才在那大喊「民進黨的良心」,這無疑是要引發泛綠支持者內部的矛盾,讓他們順著良心去攻擊王世堅,把其他正常人貶低成沒有良心的人.
明知如此,卻要進入強暴者的邏輯,把王世堅當成是國民黨的,引發支持者內鬨,滿足了他們「只要不支持,就是中共同路人」、「台派排除異己」的印象,實在是傻瓜的行為,越打,越滿足他們良心的要件,「你看看,他就是有良心,所以才被打」等,不相干的謬誤.
這是王世堅的問題嗎?他特立獨行慣了,並極度痛恨柯文哲,柯糞們對他也沒什麼好感,只是假意支持,等到利用完王世堅,打完民進黨,等到王開罵柯文哲的時候,再抹去王世堅.
過往王世堅的批評,並沒有這樣的被操弄的效果,為何此次卻淪為標的?怕是「如果民進黨那麼差,你還在這裡幹嘛?」的說詞,才是真正被操作的主因,當王世堅的忠誠被質疑,就演變成意識之爭,給予柯糞操弄的機會,王世堅被迫得採取激烈的回應,而其他人再找各種理由攻擊他,這種超過尺度的說詞,逾越自己份際的言論,才是釀起爭端的主因吧?
莫忘時代力量的教訓.
這種不合己意,就要人離開的方式,恰巧就和當初時代力量不遵循黨中央,就嗆要退黨的情形相仿,再當時,釀起了退黨潮,和分裂的危機.
莫忘柯糞的教訓.
柯糞這群體,之所以令人詬病,神父從前即提出了,他們陷入了團體迷思之中.
群體產生無懈可擊的錯覺,過份的自信和盲目的樂觀,忽視潛在的危險及警告.
集體合理化,對群體道德深信不疑,相信群體做出的決策即符合至高無上的道德,我即是對,我們即是正確,若有道德倫理的問題,也不存在,我和我們代表道德本身.
忽視外來的挑戰,對異議者施加壓力,產生群體一致的錯覺,人們對議題有疑慮,即保持沉默,認為自己沒有權利去質疑多數人,他們傾向自我審查和增設心靈守衛,這種表面的一致性,連帶使得許多荒謬的行為和罪惡的事被認為是應該要去做的.
不欣賞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懷疑群體立場的人,立即被反擊,不是以理性討論來反駁,或者提出證據,取而代之是冷嘲熱諷,讓其他人失去主見,藉由恐懼而支配他人,使他人必須勉強自己與群體保持一致.
在神父來看,雖不嚴重,但少部分人已經出現這種跡象,批判王世堅,應針對他的言論,而不是而不是訴諸氛圍,感覺,印象,很多韓粉推爆、藍媒力挺,跟國民黨一樣,看看挺王世堅的都是哪些人,藍營節目開價罵民進黨我沒收,去暗示對方收錢.
這是空的集合,如果用這模糊不堪的方式去辨識敵我,壓迫他人的意識,質疑對方的忠誠,不但無知,而且就是造成內鬨的禍端.
再說一次,王世堅並沒有上綱到民進黨,而是根據個別官員的行為提出批判,王世堅在藍營節目90%的時間都在幫民進黨辯護,就是反對的觀點被放大,也在合理範疇,反映他的所見所聞,你可以請他不要上藍營節目,或質疑他收到的民意有問題,他的觀點被影響而有所偏頗,但不是說,「你還在(民進黨)這裡幹嘛?」
阿中部長去演唱會沒什麼關係,認為他此時不宜去,這也沒什麼關係.
重點是怎麼會變成否定整體民進黨或搞到要人退黨,或繪聲繪影描述對方收了錢,說得好像只有他上藍營節目似的,這種方式到底是在幫陳時中還是在害陳時中,這才是真正讓所謂讓藍營撿到槍的原因,才是真正的在為自己博取聲量罷了.
乃至於有人將王世堅比做高嘉瑜,這實在是差之千里,高嘉瑜是品聞風向,專門檢討陷入弱勢的人,王世堅則是挑戰權威,關鍵時刻,王世堅總是兩肋插刀,做出正確的決定,高則是檢討被害者.
高在選戰時期,應該選邊站的時刻,刻意做出破壞的舉動,王則是執政時期,扮演忠誠的反對者.
挺王世堅都是哪些人?實在可笑.
我名為變態的神父,在此支持王世堅.
支持他發出那「一點點的反對」,因為我知道那是重要的,而神父亦知道,王世堅決不會背叛民進黨.
「越難過的時候,越要發揮自己的長處.」
陳時中的長處,並不是唱歌,而是對民眾的釋疑,正是因為他不同於一般的官僚,所以民眾信任他,再大的焦慮,不安,都願意先聽他說話.
台派的支持者,本土派的支持者,長處也不是排除異己,而是自我修正.
為台灣的前途著想,顧及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的想法,願望.
只有這點是不能放棄的.
只有這點,才是應該繼續做,
不是只有你才能做得到的事,brother.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TSP_琤祐 tomoyo的贊助
【贊助神父的菸 搭起故鄉的橋】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如何降低團體迷思偏誤 在 黃國華有日光的地方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宇都宮美術館-鍛鍊獨立思考
宇都宮離日光很近,時間允許的人可以來宇都宮順遊一個下午,除了餃子以外,距離宇都宮車站只有25分鐘車程的「宇都宮美術館」,頗值得一遊,我是個「日光控」,每年都得排除萬難遠赴日光一趟,但是日光什麼都好,就偏偏沒有座像樣的美術館,而這座距離日光最近的美術館-「宇都宮美術館」,便成為日光行程的絕佳順遊景點。
我重視的是美術館氛圍,氛圍的塑造很主觀,有人喜歡建物本身的獨特性,有人愛上美術館內的人文氣氛,也有人喜歡館內的餐廳與賣店,這端視各人喜愛。我則比較偏好能夠與附近作整體規畫的美術館,如宇都宮美術館,她完美地結合廣大的空地與自然環境,除了館體以外,旁邊還有座「文化之森」的森林步道,體驗四季植被,順便散散步,是一間重視環境與設計的森林美術館,這些元素是位於市區的美術館所無法具備的,我始終認為,郊外或鄉間的美術館一定得具備森林或庭園,畢竟,美術館館體設計地再怎麼突出,終究是混凝土鋼筋或木材,若能搭配森林,多少可以降低建築物的窒息感。
本館不論室大廳還是展示間,完全採挑高展間設計,大廳與展館之間的迴廊,採落地窗玻璃設計,窗景外的綠地和裝置藝術在窗框內,也蛻變成一幅幅畫作,和展館內的名畫相互輝映。
宇都宮美術館的交通十分方便,在宇都宮火車站西口處5番公車月台搭乘往宇都宮美術館的巴士,約25分鐘便可抵達,巴士的終點站就是美術館,不用擔心坐過頭,半個小時就有一班,相當方便。
此外,欣賞美術館還可以鍛鍊「獨立思考」,我喜歡一個人(或至少不要太多人)逛美術館,除了必要的交通與開放時間的必要資料外,我不喜歡事先做太多功課,而是用一種完全開放的心情去體驗美術館帶給自己的一切主觀感受,別去理會什麼建築理論、繪畫元素或一大堆藝術史之類的資料。
為什麼要鍛鍊「獨立思考」?為什麼可以藉由逛美術館鍛鍊獨立思考?
問題出在人們往往會墮入「團體迷思」而不自知!
團體迷思是一個由一堆聰明人組成的團體,因為每個成員都刻意去迎合被信以為真的共識,最終這個團體便會做出一堆愚蠢的決定。也就是說,團體最後會做出每個成員在平常情況下,都會否決的一些決定。之所以會集體失智,是因為每個人會不知不覺地接納團隊精神,但往往團隊精神指是某個具有權威的主事者的偏執喜好,會迷信所謂的團體共識。
最有名的例子是台灣的新光金控在2011年6月用每股1100元左右買進六千張宏達電股票。這一買,總共買了6000張,平均成本是1100元。這筆投資到了四年後,宏達電股價跌到50元,六十幾億的成本只剩下三億多,慘賠95%。
為什麼人才濟濟以投資為本業的金控公司會犯下比散戶還要愚蠢的錯誤?我認為關鍵在於「團體迷思」,新光金控與宏達電之間,一直有高級主管來往密切的文化,宏達電的幾任財務主管中,有幾位是來自新光金控,也就是說兩家公司在投資案還沒開始前就慢慢形成共同的企業文化,而且幾位金控投資的主事者,不是老闆吳家不然就是都是所謂的「新光寶寶」們,這種一輩子的職涯都在同一個集團的幹部,自然會融入企業文化(企業文化的白話文就是絕對聽話),當主事者陷入宏達電美麗的數字迷惘中,整個團隊自然就會跟著形成「團隊精神」,陷入先射箭再畫靶的行為偏差。
也許有人會挑戰,個人投資者的行為應該不會陷入團體迷失了吧?很遺憾地是,一樣會陷入團體迷失,請投資人捫心自問,在投資決策形成前,你是否曾經閱讀(或閱聽)了媒體上的報導?是否聽了什麼外資報告或專家建議?是否參考了許多理專給你的意見或資料?這些媒體、外資、專家、大師、理專....本質上其實和新光金的投資研究團隊沒有太大不同,他們的各種建議其實也是在建立在許多共同假設上頭,當個人投資者參酌各方意見所作的行為,坦白說和當年新光金投資宏達電的過程,本質上都是如出一轍,新光金是因為具有相同企業文化的一群人一起掉進團體迷失,而個人投資者也是掉入「共犯結構」所餵養的一言堂資訊陷阱。
要如何克服?首先要先排除「專業魔障」,也就是說拋掉自己專業包袱,大部分的專業都有其侷限性,越是專精的領域越會讓人目光狹隘。第二要「放空自己重新思考」。沒錯!這些都是老生常談,只要讀過幾天書的人都會朗朗上口,如何辦到「獨立思考」才是最關見吧!
我訓練獨立思考的捷徑是「逛美術館」,我想絕大多數人應該都是建築與藝術的外行,但也因為外行,所以不會產生專業包袱。
我逛美術館完全不去理會那些所謂的說明或講解,先用一種完全放空的狀態去品味,只用自己的主觀感受去看建物與藝術品,自己認為是什麼就是什麼,然後用心把自己的感受記錄或記憶下來,只利用自己的視覺或聽覺感官去形成自我的饗宴,最後再去看看所謂講解說明,驚訝的是,面對同一件名畫或同一棟建物,自我感官絕對和官方的標準答案有相當大的出入,我個人絕對不會讓自己去接受所謂的官方或大眾的講解說明,因為藝術欣賞是主觀的感受,就算自己搞錯了,也無傷大雅,但經過這樣的訓練,的確會磨練出獨立思考的能力。
尋找快速的標準答案或權威意見是多數人跌進團體迷失的最關鍵因素,一年賺六個資本額、成長率高達100%以上、王雪紅被塑造的企業神話、愛台灣的國產手機.....這些是2011年當時的標準答案和權威意見,如果你先接受了這些想法,必然看不到財務報表中那些魔鬼細節。
團體迷失最要命的是眾人會專注於已知的資訊,阻礙到尚未分享的資訊,群體會犯了「模仿效應」,認為已經被神格化的王雪紅或金控老闆的意見不會有錯,然後跟著他們一起犯錯。
藉由放空一切去欣賞美術館,來鍛鍊自我獨立思考的能力,代價很低,譬如當我看到某建築大師的作品,看到了某些致命的細微疏失,也許這是真的,但館方或普羅意見卻往往會視而不見,此時我不會去否定自己,我會忠於自己的原始想法,畢竟藝術是主觀的。
況且、投資也並非客觀的科學領域。
美術館簡述:
位置:郊外型
交通便利性:中等
附近順遊點:日光
美術館屬性:森林型美術館
人潮:稀少
重要館藏:少。
綜合評價:4顆星
如何降低團體迷思偏誤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現代人普遍有睡眠的困擾,例如失眠怎麼辦?原因是什麼?想睡卻睡不著怎麼辦?在《為什麼要睡覺》這本書裡都有答案,還能進一步瞭解睡覺的好處與睡覺方法。
🛌這本書產生興趣,是來自於比爾·蓋茲的2019冬季書單推薦,他說這是本「重要而且引人入勝的好書」。我讀過這本書之後,完全刷新了我對睡眠的認知。本文整理其中精華與你分享。
🔗部落格圖文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why-we-sleep/
【這本書在說什麼?】
為什麼說這本書是「殿堂級睡眠寶典」?因為作者可是大有來頭。他是柏克萊大學的精神科學暨心理學教授馬修·沃克(Matthew Walker),也是「人類睡眠科學中心」的創立者,研究興趣是探討睡眠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影響。
這本書可以說是他彙整相關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爬梳一萬七千份科學文獻,鉅細靡遺說明睡眠的所有面向,還給出許多實用且破解迷思的睡眠建議。讀完之後令我讚嘆睡眠的奇效,也釐清了自己關於睡眠的8個迷思,著手練習作者推薦的12個健康睡眠守則。
【人類為什麼要睡覺?】
「如果睡眠沒有提供任何關鍵性的功能,那就是演化犯下最大的錯誤。」簡而言之,所有的物種都會睡覺,睡眠在地球上是和生命一起演化的。而且,在我們睡著的時候,大腦依然忙碌。但到底腦袋在睡眠的時候都在忙些什麼?
科學家把睡眠分類成兩種型態,依據人類眼睛的動作分為:「非快速動眼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佔睡眠八成的是入眠初期的「非快速動眼睡眠」,關鍵功能是淘汰、清除不需要的神經連結。佔兩成的是「快速動眼睡眠」,在睡眠後期扮演關鍵角色、還包含做夢,它具有加強神經連結的功能。
人們清醒的時候是「接收」資訊,體驗與學習來自外在世界的訊息。非快速動眼睡眠是「反思」,處理新的事實、技能,剔除雜訊且鞏固記憶。快速動眼睡眠是「整合」,為新的資訊建立彼此連結,並與過去經驗結合,洞見與創意大多來自於此。
想像用黏土製作一尊雕像。初期先把原料放到基座,然後花較長時間去除多餘的材料(非快速動眼睡眠),簡單處理細節,然後又繼續剔除。最後階段,才花主要心力加強細部結構、鑿出輪廓(快速動眼睡眠)。兩者前後有序地搭配運作,更新與型塑每一天的生命經驗,缺一不可。
【關於睡眠常見的11個迷思】
1. 真的有早鳥以及夜貓子嗎?
人類作息的確有不同形態。晨型人喜歡黎明早起,佔人口比例40%。夜型人偏好晚睡,早晨的表現不佳,佔人口30%。剩下的30%在兩者之間,稍微往夜型人的方向偏。之前分享過的熱門文〈你應該學會的晨間習慣〉,在現代社會比較適用於晨型人,但對夜貓子就很不公平了。
為什麼演化讓所有人在不同時間作息?因為人類是以家庭與部落為基礎,不同的作息是為了提高團體防禦。例如夜貓子習慣在凌晨1~2點入睡,晨型人習慣早晨5~6點醒來,整個團體完全缺乏防禦的時間是4小時,而不是大家都共同作息的8小時。簡單的機制讓團體的生存適應潛能提高了50%。
2. 假日、平日補眠有幫助嗎?
對於長期缺乏睡眠的人來說,補眠可以讓身體獲得短暫的睡眠補償。但是,補眠無法彌補所有損失。例如,非快速動眼睡眠原本要鞏固記憶的功能,當天損失之後的記憶就永遠失去了,怎麼補也回不來。快速動眼睡眠用於整合的新資訊與記憶,如果當天沒有即時處理,日後一樣無法彌補。
3. 人真的需要午睡嗎?
研究指出,人類天生適合兩段式睡眠。午睡並非源自文化,而是根植於生物特性。兩段式睡眠模式在人類學、生物學、遺傳學上都有充足證據。午後的清醒度降低、容易打瞌睡,所謂的「午餐後精神不濟」狀態想必所有人都有同感。研究指出,現代社會取消午睡的結果,對健康與生產力已帶來負面影響。
4. 懷孕與哺乳的母親可以喝一點酒?
盡可能滴酒不沾,因為酒精會干擾腹中胎兒的睡眠。酒精是最強的快速動眼睡眠抑制因子,懷孕母親喝下的酒會通過胎盤屏障,影響發育中的嬰兒。嬰兒若被剝奪了最具整合與創意力效果的快速動眼睡眠,會妨礙和扭曲寶寶的腦部發育。對了,哺乳期間飲酒也同樣會影響寶寶的睡眠。
5. 青少年難道不能早點睡早點起床?
青少年的晚睡晚起習慣不是因為懶惰,人類在青春期的發育目標是學習「獨立」,在同儕團體與複雜關係中找到自己的路。自然的演化,讓青少年的睡眠節律往後延,刻意跟父母錯開。此時父母在夜間10點就想睡,但青少年卻還滿腦清醒。
強迫青少年早睡,例如要他們10點前就寢,就等於是叫父母自己晚上8點就寢,是根本難以入睡。而且,強迫青少年早起,也等於剝奪睡眠後段的快速動眼睡眠的精華。父母與社會對於剝奪的睡眠不做多想,卻往往沒注意到睡眠能帶來的好處。
6. 老年人需要比較少的睡眠?
老年人只需要比較少的睡眠是錯的,隨著年紀增長,睡眠有三個改變:(1)質與量降低;(2)效率降低;(3)時機受干擾。首先,許多與老化有關的健康問題,與睡眠質量有強烈相關。睡得少不太表不需要睡,反而要想辦法改善睡眠。
其次,膀胱會隨年紀退化,睡前減少水分攝取,避免夜間如廁干擾睡眠。最後,如果想維持跟中年一樣的作息,老年人要避免早晨曬太多陽光,反而要在下午三點後多曬點陽光,延後夜間的睡意,有助於調整成跟家人差不多的作息時間。
7. 疲勞駕駛和酒後開車哪個危險?
一樣危險,疲勞駕駛可能還更嚴重。疲勞駕駛導致的事故有兩個主因:(1)駕駛人睡著;(2)微睡眠,指的是短暫的注意力喪失。駕駛完全睡著較少見,但長期遭受睡眠剝奪的人,很容易發生微睡眠。短暫幾秒注意力喪失的駕駛甚至不會踩剎車,足以釀成致命車禍。若開車途中感到睡意,絕對要到路邊或休息站小睡20分鐘,醒來後再等20分鐘擺脫睡眠慣性後才上路。
8. 睡眠的多寡會影響健康嗎?
健康的三大支柱:「睡眠、飲食、運動」,其中睡眠是最重要的,稍微動搖睡眠品質,就會發現控制飲食與運動的效果不彰。作者指出,超過二十項的大規模流行病研究,在數十年間追蹤幾百萬人,呈現睡眠與疾病之間的相關性:心臟病、肥胖、失智、糖尿病、癌症,都與缺乏睡眠有強烈的因果關係。
9. 我只要睡滿6小時就可以了吧?
作者抨擊企業與媒體時常吹捧人們需要更少的睡眠即可,例如6~7小時就足夠,據他的研究指出,這些吹捧是大錯特錯。作者用紮實的研究資訊佐證,人類的最理想睡眠時間是8小時。任何說自己只需要小於7或6小時睡眠的人,其實都在不知不覺間,讓生命遠離最好的身心狀態,無法把身心潛力發揮到極致。
10. 讓孩童提早上課是趨勢嗎?
據研究指出,兒童睡得越久智力越高,IQ較高的兒童總是比IQ較低的兒童多睡了四十到五十分鐘。有更多的研究證據支持,「延後」學童的上課時間,例如從七點半延後至八點半,對於成績與學習表現有顯著提升。疲憊、睡眠不足的腦,就項充滿孔洞的記憶濾篩,無法接收、吸收、保存學習內容。
11. 安眠藥可以解決睡眠問題嗎?
結論是,安眠藥無法提供自然的睡眠。它的效用是鎮靜劑,效用是把腦部較高階的皮質區擊昏。也就是,雖然你看似入睡了,但是非快速動眼睡眠與快速動眼睡眠兩者都受到干擾,長期下來會持續影響記憶能力與學習創造的能力。
服用安眠藥也會帶來健康、車禍、壽命等不良的影響。作者建議的方式是「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從行為面著手進行自然睡眠,部分技巧整理在接下來的12項睡眠守則。
【健康睡眠的12項守則】
1. 遵守規律的睡眠時間
每天同一時間上床、同一時間起床,睡眠規律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如果想改變目前的睡眠習慣,推薦去年非常熱門的《原子習慣》這本書的四個改變習慣步驟。如果12項守則只能遵守一項,那就是這項了。
2. 運動的好處很多,但是不能太晚運動
盡量每天運動三十分鐘,但是要在睡前兩到三小時結束。因為運動會大幅提高體溫,不利於入眠(人睡覺的時候是降溫的)。
3. 遠離咖啡因和尼古丁
咖啡因是一種興奮劑,在咖啡、可樂、某些茶類、巧克力中都有,效果需要八小時才會退去,在下午三點後避免攝取。尼古丁也是一種興奮劑,會使吸菸的人睡眠很淺。
4. 避免睡前飲酒
酒精是一種抑制,會妨礙你的快速動眼睡眠,讓睡眠很淺且品質下降,最有害的是它阻礙了睡眠期間的學習效果。當酒精效果消失後,也很容易讓你在半夜醒來。
5. 避免太晚吃大餐、喝太多飲料
太多未消化的食物在腸胃裡,會干擾睡眠品質。喝太多飲料則會導致夜間嘗嘗起來上廁所,同樣有害睡眠品質。
6. 盡量不要服用延後或干擾睡眠的藥物
有些心臟、血壓、氣喘、咳嗽、感冒、過敏等藥物可能會干擾睡眠。可以向醫師確認這些藥物是否影響睡眠,可以的話在白天會晚上較早時服用。
7. 不要在下午三點之後午睡
午睡雖然可以補充睡眠,但是太晚睡午覺,反而會導致晚上很不容易入眠。
8. 睡前要進入放鬆模式
不要把睡前事情排得太滿,可以採取閱讀和聽音樂的方式,做為睡前的習慣。
9. 睡前泡個熱水澡
沖熱水澡也有類似效果,雖然體表溫度會暫時提高,但有助於擴張體表血管,讓身體持續降溫,而且身心舒緩,更容易入睡,睡眠品質也會更好。
10. 臥室要黑暗、稍涼、沒有電子產品
盡量避免太過明亮的夜燈,也要避免太過高溫的臥室環境。對於失眠的人,尤其要把鬧鐘或時鐘移開視線範圍,否則盯著時間會更難入睡。
11. 適當曬太陽
日光是調節睡眠規律的關鍵。每天盡量在早上曬三十分鐘陽光,在黎明或早上使用亮度較高的光源,但在睡覺前要將室內燈光調暗。
12. 不要醒著仍躺在床上
如果上床二十分鐘後仍然醒著,開始感到擔心和焦慮,最好起床做些輕鬆活動直到睡意產生。無法入睡的焦慮會惡性循環更難入眠。
【後記:睡,還是不睡?】
讀完《為什麼要睡覺?》後讓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開始以睡眠為主軸,對很多生活習慣去思考該如何設計跟改造。這本書讓我對睡眠充滿更多的信心跟從容,原來睡覺除了復原的能力之外,還可以幫忙編織出很多的創造力跟想法,讓我更心甘情願地進入夢鄉。
之前讀社群大師暨創業家GaryV的《我是GaryVee》這本書,著迷於他「一天工作16小時」的拚勁,他認為睡太多是浪費的。直到現在,我體認到睡覺其實非常寶貴,而且具有許多功用。保持平衡的睡眠作息,在精神上維持拚勁,或許才是最好的做法。
最後,我誠心推薦這本書給以下族群:(1)有睡眠問題的上班族與企業主,書中的守則和建議十分中肯;(2)為人父母的家長,去深刻理解孩童和青少年保有睡眠的重要性;(3)求學階段的學生,讀懂睡眠的功能且不要輕易熬夜,有餘力的話可以跟師長父母進行溝通說明。
#為什麼要睡覺 天下文化 遠見雜誌
如何降低團體迷思偏誤 在 哈佛商業評論- 團體迷思(groupthink)...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每一項策略選擇中,都可能滲入危險的偏誤,許多高階主管都知道這點,而且也知道,這會造成判斷錯誤。本文提出檢查清單,教你如何在被誤導前找出偏誤,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