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驛光雕秀首映 科技打造城市新地景
重達2500噸的高雄驛,在鐵道局施工團隊的努力下,搬移57.86公尺,回歸城市中軸線,今(9/25)晚以站體為屏幕上演的光雕秀,結合科技與藝術元素,為市民帶來交織著城市發展歷史與生活情感記憶的視覺饗宴!
沉寂了19年,高雄驛將以「城市客廳」的新角色,回歸於高雄人的日常生活中,市府工務團隊為她量身打造的復出舞台,即邀請到曾製作澳門光影節、萬金教堂光雕秀的高雄在地光雕技術團隊,以及雲門舞集御用影像設計大師王奕盛,運用高科技投影技術、結合光影藝術的表現手法,將市民朋友過往共同經歷的生活記憶,投射於願景館建物牆面上,以虛實交錯的形式,轉化為如夢似幻的璀璨光影。
多少人引頸期盼的,就是這一刻!除由陳其邁市長邀請高雄車站地方商圈代表、高雄在地的奧運選手以及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等台日友好代表到場,觀賞高雄驛光雕秀首映,曾經在高雄火車站工作過的播報員、站務員、鐵路工道班的前鐵路局員工,也由我邀請參與今晚盛會,我相信曾為高雄驛貢獻出人生精華歲月的人們,必將歡欣以待她的重返。
老車站並不寂寞,曾經承載多少人的悲歡離合,也是眾多老員工的人生縮影,儘管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她的遷返之旅,終究圓滿了所有市民的期待,在臺鐵局服務40年退休的鐵路員告訴我,這是值得高雄人驕傲的一刻,在臺灣能由政府實現一個信守19年的承諾,並為她的重歸舉辦盛大的城市慶典,足見這是一個有記憶、有情感、有溫度的城市,這是高雄人永難忘懷的一個夜晚。
金曲獎得主陳明章老師與曾參與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開幕週演出的「新古典室內樂團」攜手演出,現場響起播音員口述廣播聲音,勾起不少人的回憶;滅火器樂團所演唱的遷返之旅主題曲『高雄驛起飛』,以及台日友情年『希望の明日』等曲目,藉由歌聲來唱和高雄這19年來走過的軌跡,都是高雄人日夜打拼的曾經,願將高雄驛光雕秀作為高雄百年的獻禮,向默默為這座城市努力的你/妳們,致上最高的敬意與謝忱。
#高雄驛起飛_高雄一起飛
#高雄願景館回娘家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身為台灣最富盛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吳天章每隔十年就會轉換創作媒介,吳天章深恐自己陷入匠氣,所以每當一種藝術媒介能夠做到最好時,就會想要重新冒險,轉換到另一種陌生的介面,持續探索更多未知、充滿想像空間的領域。 從80年代涉及政治、歷史批判的油畫,以《四個時代》在藝壇佔有一席之地;90年代創造台客美學平...
「威尼斯雙年展歷史」的推薦目錄:
威尼斯雙年展歷史 在 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切都是賭博,都是邁向未知:草間彌生的執念藝術
盧碧颱風狂襲日本的風勢,將直島的著名地景草間彌生《黃南瓜》打入海中,引起外媒一陣報導。
1994年的一場《海景之中的現代藝術展》,打破美術館室內展覽場域的限制,將展品分佈在草坪、海岸線、營地,搭配瀨戶內海渾然天成的背景襯托,奠定直島場域藝術的起點,這顆南瓜因好評不斷,持續保留至今,也因瀨戶內海每年飽受颱風襲擊,目前已是第三顆南瓜。
自傳《無限的網》中,草間彌生提及南瓜吸引她的原因是:「南瓜胭粉未施的大肚子,帶給我強大的精神安定感,無法抗拒這麼可愛的外型!」因患有強迫性精神性官能症的她,會反覆關注感到恐懼的事物,她把糾結於腦中,揮之不去的憂鬱和執念,轉化成藝術表現上的聚積,不論是圓點的反覆塗抹,或是擺滿整個展間的軟雕塑。
密集鮮豔的藝術表現,讓草間彌生成為在世最成功的女藝術家,卻也象徵一路碰撞。
#不受家人支持的繪畫之路
出身松本市富貴人家的草間彌生,家中只盼她成為一名大家閨秀,找個富豪嫁了。但因爸媽的婚姻並不是很順遂,草間彌生時常背負媽媽的命令,跟蹤花名在外的爸爸,目睹爸爸周旋於不同女人的歡愉中,讓草間彌生從小對性心生恐懼;媽媽不安全感的歇斯底里也發洩在孩子身上,會突然從後方抽走草間彌生的畫作,或是沒收所有畫具作為威脅,使得草間彌生更躲進繪畫的世界。
因為一幅喬治亞歐姬芙的《黑色鳶尾花》,暗黑的生命黑洞與草間彌生的內心產生劇烈衝擊。她寫了封信,寄了幾幅自己的作品給遠在美國的喬治亞歐姬芙。沒想到,已是畫壇傳奇的喬治亞歐姬芙回信給草間彌生,激勵她帶著自己的才華到紐約自我宣傳。
為了逃離保守家庭的束縛,渴於繪畫成就的草間彌生,出發前將兩千多幅作品燒掉,以誓言要在紐約完成更優秀的創作,29歲的她,終於告別松本這座山城,看見波瀾壯闊的太平洋,踏向紐約的追夢之路。
#求生存求看見的美國夢
到了紐約的草間彌生,面對滿滿的身份劣勢。
那時紐約的畫廊圈,還是男人掌控,女藝術家的作品多是以聯展的名義展出,草間彌生是個女人,而且還是一名東方的女人。
為了突破畫廊界的權力高牆,她不惜一切,先是利用日本女性的神秘,身穿和服出現在公眾場合吸引注意;每一場畫廊的歡迎式,一定會打聽是否有大人物在現場,上前攀談,豪不掩飾尋求金主的意念。甚至,自作主張把作品送到一線畫廊,並散布自己作品在該間畫廊展出的消息,逼得畫廊不得不注意到她的作品。
但這顆大蘋果依然沒有眷顧她,屢屢在藝術圈提出創新觀點的草間彌生,卻多度被同時代的男藝術家挪用創意,他們坐收名利,當時的草間彌生卻身無分文。
草間彌生在1963年的Green Gallery發表了《陽具椅》,她將性的恐懼轉化成滿滿的軟雕塑,即便同個展間有普普藝術家James Rosenquist、極簡主義代表Donald Judd等更富聲望的藝術家,大家的目光還是會移回草間彌生的《陽具椅》,造成「沒有人會買,但每個人都在討論」的轟動。
草間彌生,以為她終於可以靠軟雕塑在畫廊擁有一席之地。
但那個展間裡還有Claes Oldenburg的一件紙糊雕塑,那時Claes Oldenburg還沒有運用軟雕塑,當時的男性藝術家也不會選擇帶有柔性印象的縫紉方式來製作軟雕塑。沒想到,後來Claes Oldenburg開了一個個展,全部都是軟雕塑的作品,讓草間彌生十足驚恐,其中ㄧ個日曆軟雕塑的作品《Soft Calendar for The Month of August》讓Claes Oldenburg聞名國際。
藝術家的妻子,向前與草間彌生說了句: I'm Sorry, Yayoi.
-
1963年的《千船會》,草間彌生再次利用軟雕塑的創作方式,他拍下自己創作的軟雕塑小船,將照片貼滿整個展間,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佈展方式。
摯友Andy Warhol 看到展區後,大力稱讚,沒想到Andy Warhol在1966年的展覽,也將作品《Cow C》貼滿整個展間。
深感錯愕的草間彌生,甚至將工作室的窗戶全封起來,深怕創意再次被收割。
-
1966年美國發射測量員1號登上月球,草間彌生抓到當時人類對無限探索的沈溺,她同年展出的《草間的偷窺秀》,鏡屋裝置打破原有的空間界線,八角形的房間滿是燈光的絢麗,觀看者不再是掌控作品視線的掌舵者,每個人都受草間彌生的帶領,突破藝術史表現的可能性。
過幾個月後,Lucas Samaras在更有聲勢的Pace Gallery展出《Mirror Room》,再次潑了草間彌生一身冷水,現實告訴她:自己始終沒有被真正的藝術界接受。
接二連三的沮喪,逼得草間彌生從窗戶一躍而跳,所幸撞到一臺腳踏車,改變撞擊的角度。
#藝術應該是為了普羅大眾
草間彌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叛逆,大概就是1966年威尼斯雙年展,她在未經過官方同意下,自行加入展演行列。
在義大利館前的庭院放置了1500顆從佛羅倫斯訂製的鏡面球,並插上一個牌子:出售你的自戀,一個兩美元!
這就像一場百年歷史的藝術殿堂,好不容易要高空釋放昂貴絢麗的煙火了,草間彌生卻不斷朝著場內丟水鴛鴦。官方單位驅足草間彌生不要在場外兜售,她卻回:「這就像賣熱狗和冰淇淋一樣呀!」
#離家多年卻從日本再次爬起被世界看見
尼克森上台後,美國的社會氛圍日趨保守,更加鞏固畫廊界的白人男性主義,大膽突破的草間彌生再次被藝術圈邊緣化,44歲的她回到日本。
因過去多場反越戰裸體乍現的藝術行動,讓草間彌生在日本媒體被嚴重醜化,不僅被母校從校友名冊除名,連家人都怕被指指點點,在雜誌發刊那一天,把書局所有能買到的雜誌全數買回家。
在紐約被忘記,在日本被誤解的草間彌生說:「整個日本好像都覺得我很丟人現眼。」
接下來十幾年間,沒有一間紐約畫廊記得草間彌生的作品,但草間彌生持續她轉化創傷的執念藝術。
直到一場富士電視台的展覽,讓草間彌生的作品再次被發現,1989年國際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了草間彌生:回顧展,讓草間彌生重新贏回藝術圈的矚目。
四年後,日本藝術史學家Akira Tatehata說服政府,讓草間彌生成為首位代表日本參展威尼斯雙年展的個人藝術家,那位1966年被威尼斯雙年展請警衛驅趕的草間彌生,到代表日本參展,這一口氣,她掙了27個年頭。
後來,國際開始掀起草間彌生旋風,原本的松本之恥,終於回到自己的家鄉開了大型個展,並對台下的人說:「我終於讓松本鄉親感受到世界對我的認同了。」
這位透過畫筆與自身精神疾病長期和平共處的藝術家,多次打擊,依然重新站起,每一顆點點南瓜的背後,都是草間彌生延展生命的可能性── 那道渴望生命燦爛的陽光。
-------------------------------------
創作的心境資訊是從草間彌生的自傳書籍《無限的網》與紀錄片《草間∞彌生》獲得。
此篇致敬這位自己長久關注的藝術家,也希望下次不會再有臺灣記者寫成渡邊直美的南瓜了。
威尼斯雙年展歷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雄驛重歸城市中軸線 8月展開「啟動」、「挪移」及「定位」三階段作業
隨著疫情逐漸趨緩,不少市民朋友期待著「微解封」的後疫情生活,市府團隊也感受到民眾的殷切企盼,即將在八月登場的高雄願景館遷移盛典,在疫情期間依然按部就班進行前置作業,今天我前往現場瞭解工程進度,由交通部鐵道局南工處團隊說明最新進展,高雄車站帝冠式歷史建築(願景館),已經在5月22日抬昇至計畫最高地坪高程394公分,意味著自8月1日起,即可順利展開北挪4.8公尺的工程作業,讓高雄驛移動至起跑線,接下來,就將是高雄市民引頸期盼的「返家三部曲」—「啟動」、「挪移」及「定位」三階段縴返之旅。
回顧高雄驛這一路走來的波瀾壯闊,原高雄火車站大廳於1941年6月22日完工啟用,最為吸睛的是,類似「高」字的造型;內部採西式格局挑高設計,外觀屋頂形式採取日本寺廟或貴族專用,貌似帝王之帽,而有「帝冠式建築」之名,過去是高雄城市發展史上的重要地標,直至2002年為推動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而遷移,並修建為「高雄願景館」,隨著高雄火車站新站興建工程的推進,終於又將移回站區,這是高雄城市發展史上的大事,也是面臨疫情侵擾時,得以重新凝聚高雄人情感與記憶的盛事!
南工處團隊告訴我,願景館的平移,是透過軌道推動,有如穿上溜冰鞋,將於8月1日至8月7日期間,完成北移4.8公尺的作業,等到高雄驛在起跑線就位,即將於8月21日,正式啟動西移57.86公尺的精準定位,讓她重回原址。在這施工期間會用鐵路三級品管的最高標準控制比照鐵軌千分之一的平整度來推進,而且臨時耐震強度達4-5級,永久定位採完全制震。
市府團隊與交通部鐵道局攜手合作,以辦喜事的心情,規劃了一系列活動,除邀請19年前曾受邀參與高雄火車站站體拉縴舞蹈演出的左營高中舞蹈班、南島舞集,為「啟動」儀式帶來精彩表演,接下來的「挪移」儀式,則有受邀於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開幕週演出的新古典室內樂團演出,同時搭配願景館的璀璨光雕秀,都將從八月展開,持續至九月,也製作了一段影片「 高雄驛起飛,高雄一起飛 」歡迎市民朋友在每個饒富紀念意義的階段,都能共同參與,市府也將邀請歷任市長、以及長久支持高雄地方發展的中央長官一起見證願景館遷返的精彩一刻!
未來願景館將座落於高雄新站左右側弧形空中花園,搭配前側廣場的景觀植栽階梯,結合夜間照明設施,市民朋友將能感受到高雄驛重現於中山路軸線所營造出的都市視覺延伸意象,在高雄驛的見證下,高雄將再創另一個城市百年榮景。
#高雄願景館回娘家
#高雄驛起飛,高雄一起飛
威尼斯雙年展歷史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身為台灣最富盛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吳天章每隔十年就會轉換創作媒介,吳天章深恐自己陷入匠氣,所以每當一種藝術媒介能夠做到最好時,就會想要重新冒險,轉換到另一種陌生的介面,持續探索更多未知、充滿想像空間的領域。
從80年代涉及政治、歷史批判的油畫,以《四個時代》在藝壇佔有一席之地;90年代創造台客美學平面攝影風格,代表作是《再會吧春秋閣》;2000年進入電腦合成技術為主的數位影像時期,陸續發表名作《千鈞一髮》、《永協同心》、《瞎子摸巷》、《夙夜匪懈》等;2010年吳天章轉換到動態數位影像領域,以一鏡到底、抽格、快速攝影等手法,結合魔術、特技、機關設計,完成錄像藝術作品《心所愛的人》、《難忘的愛人》、《再見春秋閣》。
吳天章以為,自己的終極關懷是離別,是人的生老病死。20幾歲時,年僅21歲的親妹妹車禍喪生,讓吳天章對死逝有著獨特的感懷,轉而透過作品緬懷嘔歌青春、記憶與生命。
同時,台灣的母體文化也成為他的創作主題,尤其是喜喪不分的喪葬文化。他將殘缺與完美、死亡與歡樂、腐朽與燦爛,藉由電腦合成技術,重整編修,完成最俗豔絢麗的遺照。他關注死亡與生存之間的臨界點,人是不知生,也未明死,所以其創作是中間美學,也是太平間美學。亦即,他透過作品製造最完美的瞬間,封存時光之縫、生死之界。
從小生長在基隆的吳天章,童年是透過美軍、水手去認識世界。而基隆是離別的故鄉,港口總是有無數再會的故事。而水手服對他來說,具備心理學的層次,既有天真可愛,也有情色猥褻。他乃借題發揮,完成個人與集體潛意識的拼合。
鮮少依賴偶發性,吳天章創作成品時,往往經過嚴密的計畫,即便發想的過程是感性的,但在執行時,因為想要達到最高的準確度,所以十分理性。他會畫出草圖,展開複製的前製流程,以及縝密的後製作業。
在數位攝影,吳天章會將7、80張底片精密地後製為一張完美無缺的平面照片。而錄像藝術的部分,則是講求演員、工作人員、道具機關的絕對配合,反覆的演練,耗時半年的前製工夫,方可完成一鏡到底的數位動態影像作品。
小檔案
吳天章,1956 年生於臺灣彰化,現居、創作於臺灣台北。1980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80年代時,吳天章以油畫創作政治、歷史主題,被譽為台灣藝壇「解嚴」的第一人。90年代,以攝影複合媒材為媒介,開啟「台客美學」。2000年轉以電腦修圖及合成技術,透過肢體設計和準確度的要求,以「安排式攝影」進行創作,創造出驚聳有力的影像作品。2010更轉型至「錄像藝術」,以「一鏡到底」的電腦剪輯,呈現詭異的錄像風格。
吳天章的油畫作品,大多以歷史文本為創作依據,進而反思歷史發展。之後的攝影作品,巧妙地結合台灣歷史、黑色喜劇及豔俗現成物,自創台灣特有的嬉謔悲情風格,因而有著「台客藝術家」的封號。
重要個展、聯展計有:2017《第八屆MADATAC Fulgor líquido(液視/異視)吳天章個展》,2016《陌路歸真1980-2011》、《別說再見2001-2015》,2015代表台灣參加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出《別說再見-吳天章個展》,2014《喚.魅─吳天章個展》,2013《偽青春顯相館-吳天章個展》,2011《One Piece Room: 吳天章個展-孌》,2008《懾—像》,2007《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展》,2000《近距觀照—台灣當代藝術巡迴展》,1998《內‧外—華人當代新藝術巡迴展》,1997《台灣現代藝術序幕系列 (2)》,1990《四個時代》,1987《傷害症候群》等,展場遍及全球各大城市,如台灣台北與台中、中國北京、美國紐約與舊金山、加拿大溫哥華、義大利威尼斯、澳洲昆士蘭、西班牙馬德里、日本福岡等地。
相關新聞
http://bit.ly/2UjgwMl
威尼斯雙年展歷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巨神連線」攝影作品集介紹
專訪藝術家:姚瑞中
內容簡介:
「欲」、「神」之間的連線與距離──
「若將巨大神像比擬為超級電腦,筆記電腦可視為小尊神像供奉在家,電腦主機需要與伺服器連線才能展現其神通廣大,神像透過法師念咒開光就像電腦需要開機密碼,分神出去的眾多神像需要與主神連線……」
臺灣宮廟文化獨步全球,舉凡奇人異士、文人騷客、販夫走卒皆在此叩首,善男信女、黑白兩道、三教九流無不跪拜。本書以地毯式搜索,拍攝三百餘尊中、大型神偶,全面呈現臺灣民俗文化中獨特的人文地理景觀,展現超越宗教建築、民俗活動或信仰儀式的「欲力具體化」。
《巨神連線》攝影集,是藝術家姚瑞中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在臺灣與金門、馬祖、澎湖各處田野走尋,以底片拍攝、銀鹽相紙沖洗,然後再委由老師傅一張張掃圖,而後設計接手又花費半年多的時間,一張張修圖去髒點、討論並編排而成,無關信仰,但神偶雕像底下,是一重又一重的意念、執著與行動所鋪就而成的欲力呈現。
作者簡介:姚瑞中 YAO JUI-CHUNG 1969年生於台灣台北,1994年國立藝術學院(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
●曾代表臺灣參加國際展覽:
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2005年橫濱三年展、2009年亞太三年展、2010年台北雙年展聯動計劃、2012年上海雙年展、2013年北京攝影雙年展、「集群藝術獎」得主、2014年深圳國際雕塑雙年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首爾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英國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新加坡「亞太藝術獎公眾獎」、2015年亞洲雙年展、2016年雪梨雙年展。
●曾任職務:
1992年曾擔任天打那實驗體團長、1994年楊德昌電影美術指導、2006-2009年非常廟藝文空間執行長等工作。曾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實踐大學、台北教育大學;目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以及國家藝術基金會董事。
●藝術創作:
專長為攝影、裝置及繪畫。其作品涉獵層面廣泛,主要探討人類一種荒謬處境,其代表作品包括探討台灣主體性問題的《本土佔領行動》(1994)、顛覆中國近代史政治神話的《反攻大陸行動》(1997),以及探討後殖民主義的《天下為公行動》(1997-2000),與「行動三部曲外一章」的《萬里長征行動之乾坤大挪移》(2002)等等。
自2005年起整理過去十五年在台灣各處踏查所拍攝的廢墟照片,歸納了包括工業、神偶、建築及軍事廢墟四大部份,呈現台灣在全球化潮流與特殊歷史背後中,所隱藏著的龐大意識形態黑洞,延續「人類歷史的命運,具有某種無可救藥的荒謬性!」的創作主軸。
2007年後開始繪製《忘德賦》(2007)、《世外塵》(2008-2012)、《如夢令》(2008-2011)、《恨纏綿》(2009)及《甜蜜蜜》(2010-2012)……改寫並挪用中國美術史經典畫作,再將其轉化成個人生活或真實故事,試圖將宏大史詩文本轉化為私微自傳敘事,以「偽山水」策略對所謂的正統性進行篡位。
2010年至2016年帶領二百二十餘位同學返鄉進行《海市蜃樓I、II、III、IV、V-台灣公共閒置設施》拍攝計劃,以「微型文化行動」概念提醒社會大眾並提供政府有關部門參考,出版品及展覽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個人網站www.yaojuichung.com
威尼斯雙年展歷史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典藏藝術網】https://artouch.com/
►【典藏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rtxartouch/
「愛情像大自然中的花朵,無時無刻不上演著盛開與凋零,永不停息;就像我們的身體,從一出生就開始奔向死亡。」 - 蔡志松
千重浮世中,人的快樂來自於被滿足的欲望,對事物的渴求和追逐總在不經意間,一點一滴地拼湊成每個未來的自己,也形成無以名狀,如同想像又似追憶的無形之物。而在回憶中所形成的「真實生活」與凝視未來的「想像生活」之間,似乎存在著一條道路,對蔡志松而言,這條道路就如同是由無數個生命所經歷之片段,在不斷掙扎與痛苦中所構成的長卷。其中最深刻的一段,便是愛情。
蔡志松個展「浮世玫瑰」訴說著愛情過程裡所夾雜的快樂與傷悲,這必定相伴的一體,就如同玫瑰般,綻放與凋零。而唯一不變的是,對於這份情感的渴求驅使人們用盡一生努力追尋,但也同時在俗世中載浮載沉地期盼著超脫的自我存在。這恆定不變的命運,亦表現在蔡志松《玫瑰》系列的作品上,綻放的形象令鉛製的花朵更顯得淒美,幽微地牽引出愛情之美麗,卻又危險易碎的樣貌;而《故國》系列,也在玫瑰所象徵的愛情自經歷悲喜交替之界後,提供了更寬廣的精神層面,藉以跳脫恆定邏輯,使生命經驗的體悟獲得昇華。而這些或喜或悲的吉光片羽,蔡志松以作品透露傳達其所投以的關懷眼光和悲憫情懷,揉合了西方古典藝術的表現方式,娓娓訴說其內在東方情懷的思考。
蔡志松於1997年,獲崗松家族基金獎;2001年,獲法國巴黎秋季沙龍最高獎——“泰勒大獎”,成爲該活動103年歷史中首次獲此殊榮的中國藝術家,時年二十九歲;2004年,獲第十屆全國美展銅獎。同年,獲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獎;2011年應邀參加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2012年入選法國《Art Actuel》評出的2012年度“全球100名藝術領袖”,並榮登封面。作品曾被國內外許多知名博物館、美術館及藝術機構收藏,其中包括:洛克菲勒藝術基金會、泰勒基金會、美國紐瓦克美術館、德國雷根斯堡博物館、希臘美術館、印尼國家博物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德意志銀行、比利時駐華大使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浙江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
浮世玫瑰-蔡志松個展
展期|2015.12.11-2016.01.17
地點|耿畫廊
網站|https://goo.gl/jtRI8C
威尼斯雙年展歷史 在 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一個擁有上百年 ... 的推薦與評價
威尼斯雙年展 (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一個擁有上百年 歷史 的藝術節,是歐洲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被人喻為藝術界的嘉年華盛會。 分別有藝術、建築、戲劇、舞蹈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