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媽與直男兒
#健康活著最重要
剛懷孕的那一陣子,只要別人一得知我懷的是龍鳳胎,馬上就投來羨慕的眼神,身邊的每個人都說我是人生贏家,問我是不是連睡覺做夢都會笑出聲音來。
.
可是,當時的我實在高興不起來,做為孕婦,我先天體質不好,從小,大小病不斷,為了懷上孩子,除了散盡家財,也費盡九牛二虎之力;
.
成功受孕後,為了保住孩子,安胎也受盡不少折磨。
.
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當時的我沒有信心可以平安生下孩子,雙胞胎比單胞胎風險大,加上兩個孩子產前檢查輪流出現問題,我不知流了多少擔心的淚水,一顆心始終無法放下。
.
我心裡總這麼想:「等我真正把孩子抱在懷裡的時候,再來恭喜我吧!現在說恭喜一切都太早了。」
/
小孩平安出生之後,四肢健全活潑可愛,每回推嬰兒車散步或打疫苗,又收獲許多讚嘆。
.
尤其是老人家會笑咪咪地對我說:「太會生了,有福氣啊!兒女雙全,死而無憾。」
.
理性上,我知道兒女雙全只是xy染色體角逐的自然現象;但情感上,我也忍不住有些飄飄然,被華人固有傳統文化所影響,滿耳的稱讚,確實帶來了虛榮心的滿足。
.
我畢竟也是人,有不能避免的人性,我願意承認,並且接受。
.
/
虛榮只是天上的浮雲,而我們是腳踩在地面行走的人類,為了生養孩子,我們的家庭經濟出現破洞,有時也會因為這個問題跟老公起爭執。
.
好不容易生下孩子的我,一心只想給孩子最好的,而老公認為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不需要太浪費。
.
身為父母,大家都知道,就算再怎麼開源節流,孩子就是散財童子,有時薪水才剛發下,定期轉帳後就少了四分之三,龐大的經濟壓力壓得我和老公幾乎快喘不過氣。
.
其實,我原本打算只生一個孩子,因為覺得自己的時間有限,精力和財力也有限。但老天爺不是不給,一次就來了兩個,我不得不想盡辦法解決生活和經濟帶來的壓力。
/
雙寶兩歲時,老公決定來中國工作,我雖然百般不願意,但是終究屈服於現實問題。
.
異地家庭,長期偽單親,說有辛苦就有多辛苦,我很難開心起來,常常在半夜流眼淚,當時心力交瘁的我,體重來到婚後最低,還因為嚴重貧血,必須吃藥定期回診。
.
不是我要賣慘,身為高敏人士,我天生就是蘭花小孩,不喜歡生活有太多變動,需要大量的情感支持。如果兩者得不到滿足,就會反應在身心上面。
.
我也是後來才明白這不是做作、而是天生特質罷了。
/
再後來,就像大家看到的那樣,我們一家選擇團圓,旅居生活在上海。
.
在上海,要好好教養孩子,困難度很大,除了文化融合的新問題,還有長期偽單親的老問題。
.
老公工作忙,加班出差多,疫情這兩年更嚴重,一個人在家帶孩子常常搞得又氣又累。
.
出書之後,我很少寫教養文,也是因為各種教養挫敗,認為自己失去資格分享教養心得。
.
既然不分享教養,就分享生活心情點滴,我想做回原本的那個雙寶娘,用最真實的我和大家一起互動。
.
不玩套路,不跟風寫文,沒有人設,心情也輕鬆許多😉
/
#後記
兒女雙全的龍鳳胎媽媽 ,真的沒有大家想像中美好,兩個同時嗷嗷待哺、思想成熟度一樣,一起認人、一起分離焦慮、一起打架甩巴掌互咬…
.
年紀不一樣,好歹可以放下還不太懂事的老二,跟老大好好溝通,但雙胞胎就不是了。
.
每次一個生病或出包,花多了一點時間在一個孩子身上,就覺得對不起另外一個。問題是我只有一個人,根本權衡不了。
.
我累到不時浮現,想打開大門一走了之,或是直接生場大病,徹底住院三五天也好的念頭。
.
生病休息的這段日子,我才明白,當媽的,掌握大局就好,能做的我盡力去做,做不到的也不需要太過自責。
.
孩子到了青春期,越來越能體會「兒孫自有兒孫福」的真義,父母的責任就是幫他找到人生的位置,其他的只能靠孩子自己。
.
所以,不用管生養幾個孩子、孩子男女性別、或沒有孩子,心態擺正就好,不用羨幕別人的人生,你看見的,並不是他們經歷的所有。
.
每個人都有別人看不見的辛苦,只是網路世代,多數人喜歡報喜不報憂罷了!
.
在這個病毒橫行的年代裡,能無病無痛,健健康康好好活著,才是生活裡最重要的事啊!
/
#照片故事 | 雙胞胎九歲生日照,開心到模糊,小孩真的很難拍到好照片。
周末愉快~~😊
「嬰兒 多大 才 不 會認人」的推薦目錄:
- 關於嬰兒 多大 才 不 會認人 在 雙寶娘 (譚惋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嬰兒 多大 才 不 會認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嬰兒 多大 才 不 會認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嬰兒 多大 才 不 會認人 在 [寶寶] 嬰兒什麼情況下會認人? -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嬰兒 多大 才 不 會認人 在 寶寶多大能認出媽媽?三個表現說明""認人""了 - PTT新聞 的評價
- 關於嬰兒 多大 才 不 會認人 在 [寶寶] 不怕生還是不會認人- 看板BabyMother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嬰兒 多大 才 不 會認人 在 [寶寶] 多大時給保母接手比較適合?! -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嬰兒 多大 才 不 會認人 在 快三個月大的寶寶認人 - 親子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嬰兒 多大 才 不 會認人 在 [寶寶] 嬰兒什麼情況下會認人? - babymother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嬰兒 多大 才 不 會認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阿德勒 #了解人性 #自卑其實是一種動力
#讀讀原著 #阿德勒談生命風格
.
人類的社群生活,其實是為了彌補其弱點的產物。對人類祖先來說,群聚生活大概是最迅速、最有效的自我保護方式。人類模式的演進過程,起先是源自個體的弱點,接著往相對安全的社會團結這個目標前進。人類的各種長處與力量皆來自此模式,孤立隔絕反而會暴露出人類的弱點。人體結構的成長也不斷重現所有活體生物的演化過程:從單細胞演變成條理分明的整體,其中的組織與器官相互依賴。同理可知,個體的心理發展過程也反映出人類的心理組織。
.
每個人在生命的起點,都是相對無助、無能、依賴他者的寄生蟲。家庭的第一個社群就是父母,沒有父母的協助,人類嬰兒會在短短幾小時內悲慘喪生。在父母的哺育撫養之下,個體孩童的能力與力量與日俱增。而在成長過程中,嬰孩其實就是社會的寄生蟲,寄生在這個提供養分與資源的環境中。
.
長大成人後,正常的個體會發展出足夠力量,開始對所屬社會群體有所貢獻。在確認人與人之間具有多樣連結的過程中,正常的成年人會獲得某種程度的平和、安全感,以及讓生活顯得更有意義與價值的全整與確實感。個體若能與更多人建立連結,安全感也就越穩固。話語、常識、推理、邏輯、想法、同情、愛、科學、藝術、信仰、政治、責任、自助、誠實、效益、玩耍,以及對自然的愛好等,這些都是最重要的連結。放棄任何一種群體生活的手法,就不算是全然成功的人,也無法獲得百分之百的安全感。
.
遺憾的是,這種正常的發展模式並非常態。有些人之所以無法發展正常模式,原因與人類嬰兒的一大重要生理特徵相關。其他物種的幼年體同樣會經歷這種無助、仰賴父母的階段,但在牠們的生理構造逐漸茁壯的同時,心智能力也會同步發展。有能力辨識出老鼠的小貓,也有追蹤、捕捉與吃下老鼠的能力。
.
不過,人類嬰兒的感知能力與行動能力卻有極大落差。嬰兒能體認到自己得仰賴母親提供食物、溫暖與保護的事實,嬰兒也知道母親能從事各種自己能力未及的必要活動。對嬰兒來說,父親看起來就像高大、相對全能的巨人。嬰兒周圍的世界,遵照無可避免的法則運轉著。黑暗與光明、食物與饑餓、言談、移動,這些都是陌生的成年人可恣意差遣的奴僕。
.
在嬰兒的宇宙中,成年人篤定、嫻熟地行動,幼小的孩童則意識到自己相對於成人的軟弱。世上所有物種中,人類嬰孩是唯一對自身無能有所感知的生物,因為其心智發展比身體發展還快。自卑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而自卑感正是個體心理學的重要基石。
.
對人類發展而言,自卑感非但不是障礙,反而還是最強大的刺激。假如人類的雙眼跟鷹眼一樣銳利,我們就不會發明望遠鏡跟顯微鏡;要不是為了提升溝通品質,留聲機、無線電和電話也不會接續問世。調香師的技藝跟大廚的烹飪技巧,都是為了彌補人類遲鈍、粗略的感官認知而存在。相較之下,「較低等」動物的感官能力還遠高過人類。人類文明的結構,從報紙到摩天大樓、從飛機到交響樂團、從蒸氣挖土機到絲襪,這些產物在補償人類缺陷的原始需求之下因應而生。
.
基於宇宙中的人體與生物組成,每個人都承繼這份自卑感,因此自卑感並不是個人承受的負擔。人類戰勝自卑感的案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渴望補償個體在社會貢獻方面的缺陷,這種渴望的展現或許就是所謂的天才創造力。天才締造的每項傑作都象徵著社會效益。提及天才時,我們時常將另一群未被歌頌的人忘了,這群人發明槓桿、輪子、斧頭、牧笛、紡織、書寫以及各類事物。我們只記得那些以嶄新型態結合這些元素的近代天才。不過穴居人力搏生存的那段過往,其實就是人類創造力的歷史。
.
--
.
📖本文摘自《阿德勒談生命風格》之推薦文片段,作者W. Beran Wolfe為醫學博士,阿德勒的得意門生。《阿德勒談生命風格》由阿德勒(Alfred Adler)所著,本書個案源自「校園」和「兒童輔導診所」中常見的典型案例,老師、家長都對這些學生的問題行為感到無比困惑,此書記載著阿德勒分析與治療的過程。
.
W. Beran Wolfe在介紹本書時提到:
.
為力求精簡,文本中並未列出綱要的標題,不過對於想準備病歷來進行研究的人而言,本書內文的脈絡與鋪排再清楚不過。案例陳述方法如下:研究問題兒童的醫師或老師,會根據草案綱要準備一份病歷。阿德勒在未與孩童本人碰面,也未事先與老師討論個案的情況下,逐句閱讀病歷,並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推論與演繹。雖然阿德勒偶爾會被草案中的陳述誤導,不過在多數情況下,他還是能針對孩童的人格建構出一幅動態圖像,通常還能預測分析結果,以不可思議的方式洞悉孩童的心靈。這些個案如同人生劇碼中的演員,而針對這些演員,阿德勒總能以溫柔、滿懷同情的方式,清楚解釋他們的遭遇和境況。
.
如同精神醫學偵探的他,會先以評估線索的方式抽絲剝繭分析個案,接著再簡短討論孩童的狀況,並重點勾勒出心理治療或輔導的目標。接下來,孩童的父母會被帶進教室,在學生面前接受詢問和指導。最後孩童也會被帶進教室,阿德勒會用簡單、親切的語言與孩童溝通討論。分析中提到的後續追蹤工作,則由一開始引介個案的醫師或老師負責。學期間,後續追蹤者會不時提交進度報告,阿德勒也會探討孩童的改變與反應。
.
這並不是一本探討心理治療的全面論文,而是針對兒童精神官能症的概述,是一扇通往病歷閱讀藝術的大門。本書的主要價值,在於讓必須與孩童與成人應對互動者,能更熟悉人類行為的動態模式。(⋯⋯中略⋯⋯)假如本書能成功鼓勵讀者,不要將人類視為被貼上標籤的靜態機器,而是充滿動態、活躍生動,努力朝目標前進的實體,各自在令人困惑的世界裡追尋意義與安全感,那這本書就功德圓滿了。
.
🚪好書任意門:https://reurl.cc/lRLlZj
ℹ️本書由 商周出版 發行
嬰兒 多大 才 不 會認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好的依賴,是相信對方離開之後還會再回來。」
.
上面這短短的一句話,要能夠由衷的相信它,相當的不容易,為什麼會這樣呢?
.
#關係中的信任
在過去成長的經驗當中,我們可能經歷過各式各樣的分離,在幾次的受傷之後,我們可能會培養一種「不信任」的感覺,包括:
.
A.不信任愛我們的人會始終愛我們
B.不信任當自己受傷的時候,重要的人會在
C.不信任當自己呈現脆弱的時候,仍然會被接納
.
這三種不信任,形成了不安全依戀者在關係當中的糾結(Fusion):焦慮依戀為了「確保對方一直在」,用「抓緊對方」來獲得在乎的感覺;逃避依戀為了避免「如果我太依賴你,有一天你還是會走開」,一開始就和對方保持距離,這樣不會受傷了;矛盾依戀的狀況相對複雜,表面上很渴望對方能夠看見自己的脆弱,但當對方真實關注、想要去呵護這個脆弱的時候,自己又會跑走——因為害怕自己變成別人的麻煩,然後有一天對方會看見自己很爛、最後把自己丟掉,這種矛盾的感覺來自於,在過往的經驗當中,自己最在意的那個人,往往也是傷害自己最重的那個人。
.
#關係中的控制感
不論是上面哪一種情形,其實說穿了都是一樣的:不相信關係可以一直繼續。形成這個信念的來源,大家早就知道了——在早年的依附關係當中,爸媽(或主要照顧者)在你需要的時候忽略你的需求,或者在你不需要的時候過度插手介入你的生活,讓你對於關係的界線感到恐懼、沒有控制感,所以焦慮依戀者透過抓住對方來獲得控制感;逃避依戀者把對方擋在外面,避免被吞噬;矛盾依戀者一方面渴望對方愛自己,一方面又擔心對方會傷害自己,所以反反覆覆,自己也覺得自己很煩。
.
回想一下大家耳熟能詳的「陌生人情境」實驗,在這個研究當中,關鍵並不在於「媽媽離開嬰兒之後嬰兒會不會大哭,」,而在於「媽媽回來之後,這些嬰兒的反應是什麼」。不安全依戀的嬰兒可能會大聲哭鬧、假裝不在乎、或者是呈現非常複雜的反應,沒辦法再跟母親好好相處,這個過程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
嬰兒不會講話,我們只能夠透過觀察法,但有個解釋,我覺得可以作為其中一種參考:這些嬰兒展現出來的行為,也反映出了他們「是否相信媽媽會回來」。如果他們心中懷抱著某一種相信,這種堅定的信念,就能夠在媽媽不在的時候安穩他們的情緒,也能夠讓他們在媽媽回來的時候,好好地擁抱母親。在我的理解裡面,心理學把這個信念稱做「依戀圖像」(Attachment Figures ),翻譯成一般人的語言就是:你相不相信你媽媽(或主要照顧你的人)在離開之後,還會回來?你相不相信你的伴侶,在忙碌、不讀不回一陣子之後,還會回你訊息?你相不相信他注意力沒有放在你身上一段時間之後,你仍然值得被愛?
.
#好的依賴是為了讓彼此能夠分開
記得我在剛開始接案的時候,遇到一些不安全依戀的個案,有些時候談一談,他們會超過原先規定的時間,那時候我都很心軟,覺得再多談5分鐘10分鐘沒有差別,直到有一次我問了我的督導,為什麼設定時間界限這麼重要,他告訴我一句驚為天人的話:「其實時間的界限,也是訓練你和個案之間的人際界限。除此之外,也是在一次又一次分開、再見面、再分開、再見面的過程當中,建立兩人之間的互相信任。」(當然,在實際的操作上,還是要維持一點時間的彈性)
.
換句話說,如果我無限制地延長時間、甚至是當個案講某一些話,他就知道講這些話會讓我不忍心打斷的時候,我也是在訓練他的「不安全依戀」:以後他就會學會,某些言語、某些字詞、某些表情跟眼淚,可以打破這個界線。那麼下次他可能就會有另外一種信念是——是不是我沒有講這些話、流這些眼淚、展露出這些情緒,你就不會繼續認真的聽我說話?
.
發現了嗎,你的心軟是滋長對方不安全依戀的養分。一樣的狀況也會出現在伴侶的互動關係當中。真正好的依賴並不是兩個人永遠黏在一起不分開,恰恰相反,當兩個人能夠適當的分開,並且在每一次分開的時候仍然相信,彼此還有機會再重新遇見,這個「相信」才是安全感的來源。
.
#從嘗試裡找回控制感
講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如果你是一個在感情裡面充滿不安和擔憂的人,要嘗試去「相信」對方不會把自己吃掉、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需要很漫長的旅途。那該怎麼辦呢?我的想法是,從每一次的嘗試裡面找回控制感。
.
A.焦慮依戀者——在對方沒有回覆訊息的時候,多給自己一分鐘,和心中的焦慮相處。如果你都不願意陪伴自己,又如何奢望別人來陪伴你?重要的是,在一段時間過後對方回覆你訊息,你要告訴自己:你看!就算是這樣,對方也沒有走開。然後從每一次的這個嘗試裡面,建立一點點的相信。
.
B.逃避依戀者——在對方打電話給你、或者是好像要「侵犯」你的領域的時候,「先不要」先入為主地以為對方要對你做什麼讓你窒息的事情,跟梁靜茹借勇氣,打開你緊閉的雙眼,深呼吸仔細看看,眼前的這個人他想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愛你。然後或許你會發現,眼前這個靠得很近的他,並沒有你想像當中那麼可怕。
.
C.矛盾依戀者——先試著接納自己是矛盾的,然後在矛盾的聲音裡面,好好的去感受一下,自己「要的是什麼」。有些時候你講出來的話和行為、推開對方或者是抓住對方,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反而是你在逃避的東西,一次就好,不要輸給自己的恐懼。嘗試在下一次和對方互動的時候,說出「心口如一」的語言、做出「內外一致」的行為,然後同樣的仔細觀察,結果是否如你想像當中可怕。
.
#悲觀的樂觀
不安全依戀的人經常會想像糟糕的結果,想像對方終究有一天會不愛我、想像感情終究不會長久、想像對方看到我的真面目之後,一定會離開我,所以我不如先離開他。的確,我必須承認人生很多時候會發生糟糕的結果,但並不是每一次。改變你對於這些想像、這些信念的「頻率」,依戀風格的改變,也可能在此發生:
.
——對呀,他沒有回我訊息,很可能是劈腿,但也有可能是他在忙。前面這種可能蠻容易發生的,但後面的可能也是一種可能。
——對呀,所有的感情最終都會走向墳墓一般的結局,但也有可能會一起扶持走到最後。前面的這種可能蠻容易發生的,但後面的可能也有微小的機率會發生。
——對呀,幸福美滿的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但有些時候我也會有一些好運、遇到一些愛我的人。前面的這種可能佔據了我大部分的人生,但後面這種可能也可能會發生。
.
正所謂等不到天黑,煙火不會太完美,你也可以讓黑暗先出現,再允許光明的乍現。我把這種想像,稱之為「悲觀的樂觀」,也就是說你不需要全然的正向,甚至你可以99%都是負向,但允許一點點陽光,照進你生命的裂縫。
.
然後在這個裂縫裡,安全感會慢慢地萌芽,開出一朵小花。就像你一樣美,就像你一樣珍貴。
嬰兒 多大 才 不 會認人 在 寶寶多大能認出媽媽?三個表現說明""認人""了 - PTT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你家孩子多大認人的? 雯雯生完寶寶6個月準備上班去了,有些擔心寶寶離開她會哭鬧。婆婆擺手說,放心走吧,賺奶粉錢去,我孫子還不認人呢,我能帶得了 ... ... <看更多>
嬰兒 多大 才 不 會認人 在 [寶寶] 不怕生還是不會認人- 看板BabyMother - Mo PTT 鄉公所 的推薦與評價
[寶寶] 不怕生還是不會認人. 作者: vernashan(原文連結). 3年. 女兒6m25d,從出生以來除了第一個月在月子中心,接回來後都是我自己一個人顧,老公下班回來會幫忙,我們 ... ... <看更多>
嬰兒 多大 才 不 會認人 在 [寶寶] 嬰兒什麼情況下會認人? -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多久的小孩會認人
會認人時是什麼反應
會哭嗎
但是我家的小孩4m10d看到醫生護士還會笑ㄟ
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認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1.25.1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89703971.A.73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