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活得好像自己有兩個人生可活,一個是模型,另一個是成品,甚至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各種版本。但你只有一個人生,而在你終於領悟以前,你的心已經疲倦了。至於你的身體,總有一天沒有人要再看它,更沒有人願意接近。現在的我覺得很遺憾,我不羨慕痛苦本身,但我羨慕你會痛。」
⠀⠀⠀⠀⠀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台灣同婚合法化滿兩週年,即使 Netflix 已下片,還是想來回顧這部與《斷背山》、《墨利斯的情人》同等並列心中愛片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那一年義大利的夜晚還很年輕,令人神傷,在 1983 年的夏天, 17 歲的男孩 Elio 總會隨著歷史教授的父親和翻譯學者的母親在十七世紀的莊園享受古典樂和閱讀薰陶之下的度假時光,由於家學淵源和潛移默化,他雖然稚氣未脫,卻天資聰穎、飽讀詩書也相當早熟,與多數孩子無異的是那尚未定型的內心世界。
⠀⠀⠀⠀⠀
每年暑假,都會挑選一位攻讀歷史的學者擔任父親的暑期實習生,一方面幫忙教授,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有所進展,然而今年這位迷人英俊的美國學者 Oliver 的出現,不只是他們家來來去去的無數過客之一,在陽光普照浪漫愜意的美麗海岸,帶著文人的默契和浪漫,Elio 和 Oliver 發現彼此被喚醒了靈魂深處的強烈渴望,在永恆夏夜寫下真實動人、情感奔騰,也令人心碎的愛情故事。
⠀⠀⠀⠀⠀
愛意開始萌芽時,Elio 的目光就像黃昏追逐黎明,孤鳥追逐天空,在背影消失後放肆蔓延,在夜闌人靜時低喃自語,在抑鬱難挨時尋求回應,那是似愛非愛的雛形,是故作堅強的泡沫,也是脆弱易碎的武裝,更是那記憶中每個人難以回首、不願回首也不敢回首的純粹,深怕眼前的未知一旦清醒就成了殘花敗柳。
⠀⠀⠀⠀⠀
Timothée Chalamet 渾然天成的將自己全然融入了 Elio 的身體,不帶一絲刻意,沒有一點表演痕跡,深深賦予了人物立體的靈魂,Luca Guadagnino 的鏡頭善於呈現自然細膩的情感流動,一如 Andre Aciman 的文字立體描述掙扎刺痛的內心感受,透過眉宇雙眸和舉手投足取代層層堆疊的文字,兩個男性之間的戀情可想而知不會有太多親暱的互動,因此導演含蓄傾瀉了溢於言表的濃情和不知分寸的蜜意,從鏡頭到音樂,連床戲都相當內斂的將角色間的慾望、矛盾與道德衝突細膩揉和,透過典雅傳統的手法,以心有靈犀的頻率讀透彼此的淵博,望穿世間遲疑,包容笨拙假象。
⠀⠀⠀⠀⠀
滿腹猜測走到赤裸坦承,才下眉頭卻又上心頭,手指劃過顫抖的身軀,兩顆心中間那堵透明冰冷的高牆宛若瞬間蕩然無存,即使深藏著離別之日漸漸逼近的恐懼,也不要讓生命完整的最後一天湧上遺憾,但無奈的是,遺憾往往和空氣一般永遠如影隨形。
⠀⠀⠀⠀⠀
火車緩緩行駛的剎那,距離越拉越遠,靈魂越拉越遠,共同擁有的時光也漸漸越拉越遠,就像手握著人生中的其中一顆球,掉了,就碎了,同時將悲傷與幸福一並擁入懷中,只剩慢慢冷卻的掌心、淚眼迷濛的殘影。好在這一對世界上最善體人意的父母,為孩子不辭千里,為孩子敞開心胸。夜幕降臨之際煙火才會完美,爐火劈啪地響,凝視漸趨模糊,落寞停滯於空氣之中,在慢慢成熟而滿是遺憾的收尾,完整了這部電影不落俗套的美麗印記。
⠀⠀⠀⠀⠀
有時候,繞了很遠的一大段路,才會往彼此身邊靠近一步,滿腹猶疑和忐忑的摸索自己觀察對方,縱使這個世界再如何單一的去定義每個人,我們也不應輕易侷限自己。人都有必須成長,無法成長,與不可能成長的部分,曾經狠狠烙印在靈魂深處的火焰不會消失,這些際遇因此讓我們與眾不同,帶著傷痕走的姿態只會更美。Andre Aciman 另一本作品《愛的變奏曲》這樣寫著,相當適合成為《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註解:
⠀⠀⠀⠀⠀
「我們這一輩子只愛一次,父親曾經說過,有時太早,有時太遲,而其他時候則總是有幾分蓄意的。」
⠀⠀⠀⠀⠀
We love only once in our lives, my father had said, sometimes too early, sometimes too late; the other times are always a touch deliberate.
孤雛淚讀後感 在 偽文女生英國札記 Hong Kong Girl in U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嗨,各位,好久不見了。也是時候跟大家交代一下我的去向。
自從辭退了醫管局的工作,離開了急症室的崗位,卸下了公院醫生的光環,我彷彿就失去了某種寫作的動力。最近重看自己以往的文章,才發現那些最感人、深刻、震撼的段落,其實全來自於醫院工作的真切體驗,就像採集血鑽一樣,每字每句都是用血汗與淚水換來的。
往日的經歷無疑塑造了現在的我,但內心實在承受不起這種無止境的榨取與勞累,故後來我決定轉換到另一個更適合自己的職位,尋回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或許是生活變得過於安逸舒適,又或許是開發了其他範疇的興趣,反正我就是提不起勁去寫,甚至婉拒了出版社的好意。
直至個多月前我終於離開香港,結束了長期以來的異地戀,搬到英國與男友展開新生活,打算先享受一個沒有期限的悠長假期,誰知寫作念頭才剛浮現,內心卻被別的煩惱纏繞著:這樣子不去找工作、不去努力賺錢,我是在逃避麼?
那陣子剛巧有位舊朋友跟我談起,在短暫的人生裡,我們清醒的時間幾乎全都花在上課、上班之上,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陪伴親人愛人的時間卻少之又少。然後我便想通了一點點,如今既然暫時掙脫了工作的羈絆,為什麼不放下無謂的罪疚感,好好享受當下的生活呢?
一呼一吸,每口都是自由清新的空氣,只是跑步的時候略嫌氣溫有點冷,要重新適應、調整呼吸的節奏;一草一木,到處可見綠油油的樹木與草地,草地上滿佈雛菊與蒲公英,野生的花卉順勢蔓延到我的畫紙上;一街一巷,沿路的磚牆小屋排列得井然有序,每家每戶的前院景緻各具特色,騎上單車就能輕鬆地用雙腳探索附近社區。
閒時打理一下後花園,在陽光灑落的下午坐出去看看書,抬頭是一片廣闊的蔚藍晴空──這是我從前未敢想像過的生活,如此簡單自在的生活。但在享受鳥語花香的同時,亦要接受其他昆蟲的存在,現實是當你想專注閱讀時,蜜蜂就會飛近耳邊嗡嗡作響,世事總不會十全十美。
一切都總有取捨吧。離開公立醫院,我可能放棄了某些學習機會與寫作題材,相對地卻賺回了更多時間與健康。移民則是一場更徹底的等價交換,離開香港,換取了自由與生活,代價就是先要放低不捨的情緒,克服離鄉別井的掙扎,再重新適應另一種語言、文化與環境。
「世界這麼大,而找到真正喜歡、可以落腳的地方,又實在是難。」就像宮崎駿的《魔女宅急便》描繪那樣,人在異鄉當然會跌跌碰碰,但我們必須學會在挫折中堅強,在孤獨中成長,相信最終也能像魔女琪琪一樣尋回失去的魔法,找到自身的火花與價值。
在我還未正式開始找新工作之前,也希望能在這個悠長假期中重拾寫作的動力,為這段時光留下一點文字記錄。在泛濫的移民資訊以外,我更想分享我在這邊吸收、學習到的知識,與大家一起重溫歷史、探索地理、賞析文學,從日常生活中見微知著,深入認識英國文化。只對醫學文章有興趣的讀者,抱歉此舉可能會令你失望,甚至取消關注,但畢竟這是我的專頁、我的人生,也只能跟你說句再會了。
此心安處是吾鄉,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好好的走下去。香港人,共勉之。
孤雛淚讀後感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週日的重讀🌞書人生專欄🌞作家洪明道👉〈愈讀愈慼〉
年幼的我內向了一點,不太會應對進退,有些長輩見了我,摸摸我的頭說:「毋通讀冊讀冊,愈讀愈慼(tsheh)。」
自阿公阿嬤的開講、路邊阿伯的拍抐涼(phah-lā-liâng)當中,我時常打量這句話的意思。我唸書時還沒有鄉土語文教育,多是從海量的對話中,將台語語彙聽出意思來。從字詞在句子中的位置、說話時的表情、講古的前因後果之中,將台語語彙安放在自己意義庫的一個角落。這樣的做法十之八九都能解決。
但是,這句「讀冊讀冊,愈讀愈慼(tsheh)」,是我一直難以明白的。
**
我生長的地方,還有兩、三間以參考書為主的書店,以小鄉村來說還算文風鼎盛。書店裡迎面撲來的冷氣、嶄新的文具、還有一小角落的書櫃,足以讓我感受這裡是如何將文明收納起來的。我最喜歡的一家書店就在菜市旁,阿母、阿嬤踅菜市的時,那裡成了我遁逃的所在。
之所以喜歡,是因為那間書店裡有一、兩排課外書。架上陳列著台灣民間故事、日本童話、吳姊姊說歷史故事,也有《基督山復仇記》、《湯姆歷險記》、《孤雛淚》等適合青少年的世界文學基本款。我躲在書櫃角落,專注的將自己投入故事中,大人的爭吵和學校的煩惱都被擋在書店玻璃門外頭。生活之中總有許多規則,諸如看到長輩要叫人、上課不能離開座位,但我不是個擅長遵守的人。
序大人(sī-tuā-lâng)進來看見我十分認真的樣子,就覺得這個孩子可以唸書。但當他們要我放下書本,準備回家去,這下就麻煩了。經過不留情面的打罵後,他們搖搖頭說:「讀冊讀冊,愈讀愈慼」。
而我終究還是要離開書店,回到臭臊(tshàu-tsho)又閣澹糊糊的大路上。
**
也許從那時起,我就喜歡上這種沉浸在書中的心流,某種程度來說也將這當作逃避的方式。挑書時,我也總是選擇小說,因為它同時保證了遁逃。當我和阿母邊界不清時,我閱讀〈金鎖記〉;當我對自己感到困惑時,我選擇閱讀《鱷魚手記》、《寂寞的十七歲》。讀冊並不輕鬆,甚至可以說是痛苦的。而我竟然在遭遇類似的痛苦時,尋求小說的懷抱,聽起來多麽矛盾。一次被友人問到在創作什麼樣的小說時,我答「寫實主義小說」。現實已經夠痛苦了,還要寫現實啊!當時的我一時語塞。
《史托納》(Stoner)裡有一段這麼形容大學:「大學就像是個療養院,一個給一無所有的、殘廢的人遁世的庇護所。他說的殘廢的人不是指華爾克。他會認為華爾克代表著外面墮落的世界。我們不可以讓他近來。如果讓他進來了,這裡就與外面的世界無異……。」我想暫時把這裡的大學代換成文學,純文學也許更適合。不過,並非全部的文學都具有這樣的特性。
閱讀這些小說的我,就像是按著傷口來到這個庇護所的人。但這個庇護所裡面沒有人,只有巨大的洞穴,洞裡面寫滿了字,這些字關於受傷和痊癒、關於沒有被經驗過的可能性、關於記憶和被編造的記憶、一些引人發噱的事以及讓人流淚的句子。有些人在這個洞穴裡休息一陣子後,就頭也不回的走了出去。有些人撿起了地上的樹枝,也開始在洞穴裡寫下東西,像無數的前人一樣。
在創作路上有個重要的同儕A,就這樣開啟了寫作之路。我和A求學經歷相似,有幾面之緣,在臉書上偶爾對文學討論,但總是不一定能討論得起來。A是對文學和美異常認真的人,並且嚮往能過作家的生活,穩定的寫作著。
A曾對我說,我只剩下文學,也只有文學了。我隱隱瞥見A身上帶著的傷口。這樣破釜沉舟的A,在文學獎體制內並不順遂。
那時的我開始對評論越來越有興趣,海量吃書,遇見我認為好的小說,我就丟訊息給A。若有什麼好的課程,A也會丟資訊給我。如此來來回回,訊息寫得謹慎如信,中常間斷數週甚至數個月。
成長過程所遇到過的文學愛好者,不少是帶著傷,而且將文學視為至關重要的浮木。我曾經也是其中的一員,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又再走出洞穴了。
A對於一些評論或拆解文學重要性的論點,不太能接受,在苦行的道路上堅持著。儘管沒有獲獎,但A的才氣還是在網路上嶄露,後來是出書了。我看了作品,震懾於A文字的重力,但有些部分不甚同意,其中透露了對文學位階的固執。我以訊息恭喜A,並邀請A讓新作接受來自同好者的匿名評論。
A婉拒了,但A問我個人對作品的看法。
我維持我們過往對話的節奏,不給彼此壓力,能夠好好答覆時再丟出一段話。等到我做好準備,可以給A作品心得時,對面那個大頭貼背後已經沒有主人了。
**
那段時間,人們混淆小說和現實的能力讓我懼怕。大江健三郎在《小說的方法》中,提及小說家的一種崇高特質:「我是唯一一個逃出來向你報信的人。」但如果作家是唯一逃出來的人,這樣的說詞可信嗎?接獲訊息的人們,又該如何避免錯讀?
要回答這些問題,便要保持懷疑並適度沉默,也等於是否認文學的絕對崇高。
現在重讀那些讓人痛苦卻又欲罷不能的文本,已經不如過去的我那麼喜歡了。那些透過紙頁傳遞出來的痛苦,讓人體驗,讓人知道情感的可能,增添洞穴內的莊嚴神聖,也的確值得敬畏。但我們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洞穴之外。放下書本後,我總會問自己,哪些是可以帶出洞穴,哪些又是要留在洞穴裡的。
大部分的人都有其他課題,生涯煩惱乃至柴米油鹽,並不一定有需要、有機緣進入洞穴之中。能一直待在洞穴裡,也是有人打理了洞穴外的事務,或在社會的分工之下所允許。對於從來沒進去過洞穴的人來說,對洞中之人總有些不理解之處。但到洞穴之外來,總是要遵循外面的規則。
那些斑斕的壁畫,那些以血抹成的訊息,當然有其意義,甚至能改變洞穴外的世界。「讀冊讀冊,愈讀愈慼」卻平衡了光譜的極端,所要挖苦的,是出了洞穴後,還以為世界只是洞穴內的壁畫這樣的狀態吧!我不禁要感謝那些說這句話、逼我放下書的序大人,同時小心翼翼的攜帶洞穴內的訊息。
─────
更多🌞書人生🌞👉👉https://pse.is/SWQNQ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孤雛淚讀後感 在 許榮哲× 小說課- 【這本書根本不應該拿來看】(文/李洛克) 不 ... 的推薦與評價
【這本書根本不應該拿來看】(文/李洛克) ✠不客觀讀後感✠ 如果你想成為作家, ... 從《雙城記》、《孤雛淚》、《塊肉餘生錄》到《小氣財神》等作品,都是多數人 ... ... <看更多>
孤雛淚讀後感 在 長日將盡ptt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推薦與評價
9 → shinshong: 還有https://goo.gl/86H72T 孤雛淚11/25 23: 09. ... 長日將盡讀後感(no.1015書評) @ 總幹事耕讀筆記:: 痞客邦:: · 3. 長日將盡| 誠品網路書店. ... <看更多>
孤雛淚讀後感 在 [心得] 失蹤者-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卡夫卡渴望自由、熱愛自由,但他這ㄧ生從未自由過;他酷愛閱讀、鍾情寫作,他這一生
卻從未成為ㄧ個真正專職的作家—他大部份的作品與名氣甚至是在他過世後才真正傳頌開
來!對於他遺留給後世的震撼與影響,更是他一生中始料未及的。
他被禁錮住了,被布拉格這座存留著舊時奧匈帝國的腐敗且麻木的城市、被自己不討喜的
猶太血統、被熱情健壯、威權十足、與自己完全沒有半點類似的父親,被這些無形的枷鎖
禁錮了ㄧ輩子。身為長子的他必須找個「體面」的工作來滿足他父親寄予他的厚望甚至是
藉以逃避父親所希冀的,他能幫忙與接管家裡的事業。
我ㄧ直認為在文中接近結尾的ㄧ段話「他ㄧ再地重複告訴自己,工作的性質並沒有那麼重
要,能在某個地方長期安定下來才更重要。」便是在他任職於不甚滿意的保險行員時所ㄧ
再告誡自己的!
書中少年卡爾的機靈、嚴謹跟認份或許是卡夫卡自我的縮影,那麼失蹤者的冒險情節也許
可以看成是他對自由的追求吧。
卡夫卡意圖寫本「狄更斯式的小說」,首篇司爐是以塊肉餘生錄作為基底,我卻在後面的
章節裡逐漸讀到了小氣財神史古洛奇似的冷酷與孤雛淚裡奧利佛所受到的迫害。
卡夫卡的文學魔力是如此地深沉,把表現主義發揮的既浪漫又寫實,他不像雨果、小仲馬
、莎士比亞、狄更斯那樣刻意地多愁善感寫出ㄧ篇篇悲劇,卡夫卡用冷峻,平靜的話語營
造出倍感壓抑的氛圍,無以名狀的抑鬱與深不見底的無助感是卡夫卡特有的文字魅力。
這本「失蹤者」原名為「美國」在1927年由摯友馬克斯極珍匱w整理卡夫卡過世時囑咐他
焚燒的手稿後首次出版,後跋附錄說在卡夫卡與情人的書信往來裡原先就屬意「失蹤者」
為其書名,若干年後費雪出版社比對所有可茲辨認的手稿、文本,重新編輯出版才將書名
更正為「失蹤者」;在讀到殘稿之前,我尚未真正了解到書名所貫穿賦予的意義是如此深
切:「失蹤者」這名字早就預告了ㄧ切。
原以為本書講述的是ㄧ個從歐洲被放逐到美國的少年卡爾的歷險記/流浪記,從殘稿篇幅
中ㄧ句關鍵的句子「而卡爾卻沒有證件。難道這會妨礙他被錄用嗎?這並非不可能。從卡
爾的經驗得知................」
我才恍然大悟在前述種種的機遇與殘稿前停筆遺落的空白之間,卡夫卡訴說的是少年卡爾
「隱姓埋名」、「沒名沒姓」飄流在「美國」的故事!關於描述美國人對於外來者ㄧ向既
有的刻板印象或是淡然冷漠,這ㄧ生從未到過美國的卡夫卡為這種虛無的精準增添了ㄧ絲
絲的趣味性!
雖然被喻為卡夫卡最具喜劇色彩的作品,少年卡爾抵達美國後,看似漸入佳境卻又ㄧ再遭
遇新的磨難,然而他從未放棄希望,ㄧ如既往的隨遇而安像命運妥協,未失進取的等待下
ㄧ個轉機!或許樂觀之人讀起來饒富趣味,但卡夫卡在描寫生活的平靜與試煉之間所帶來
的龐大衝擊,總令我有種揮之不去的絕望與窒息。
我以為卡爾將這樣受苦受難過ㄧ生時,卡夫卡便停筆了!只遺留下兩篇殘稿稍來的喜訊!
如同卡夫卡其它的長篇ㄧ樣,終究是本未完成的故事、開放性的結局!
而我的心將永遠懸念著卡爾過去遺落的空白以及尚未發生的經歷將往何處去。
在這篇沒有完成的故事的結尾,卡爾—ㄧ個沒有身分證明並換了ㄧ個可笑名字的德國少年
,與徐徐進入山谷之間的火車ㄧ起失蹤了!停留在迎向希望的未來的畫面裡,或許這樣的
結局正是書封所介紹的,這是卡夫卡最樂觀、最具喜劇色彩的小說,也才真正符合「失蹤
者」這書名的寓意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4.120.16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78355267.A.EC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