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官學院的培訓過程有什麼問題】是如何進行「去個人化」教育的?
「司法官學院」(前身為「司法官訓練所」),位於台北市辛亥路與基隆路口,許多法律人戲稱為「 #辛亥看守所 」,原因在於該學院過時、腐化、像監獄一樣的教育與訓練。
前一篇文章【求助不是軟弱;不要離場,就是堅強】 https://bit.ly/2IE1Zu6
旁論提到司法官學院的 #去個人化,讓我曾經覺得「生不如死」。
恰好我和當年同期同學的臉書都不約而同跳出「7年前的今天」--司法官學院受訓時講義與卷宗城堡的日子。
大家仔細看桌上粉紅色那個是什麼。
那是「 #學員生活週記」。
法律圈外的好友當時提出的質疑便是:所以這是司法官訓練,還是軍事訓練,又或是監獄生活?
圈外人覺得可笑的東西,圈內人倒是習以為常。
回顧司法官訓練第一年的「#去個人化教育」:#近似洗腦的訓練,讓一些學習司法官逐漸忘記當年在法學院裡發光發熱的理想。除此之外,還有 #無用的擬判訓練,讓學員們看著陳舊的案件卷宗,依照該案承辦檢察官或法官的思維、複製貼上大量判例與判決的見解寫「擬作」;而 #無用的大考,追求的也不是思辨能力,而是揣測出題法官或檢察官的見解,拿著學長姊的「共筆」、出題講座的講義開始猛抄。
而我是那個難以(也許根本無法?)在體制中被規訓的「不幸之人」,
而且我當時竟然 #天真 的想要「體制內改革」,多次在「週記」這個體制中的產物裡,寫了許多「真心話」--批判訓練內容、考試內容、擬判內容,質疑講座的「過時觀點」,甚至還把自己的日誌討論案件疑點、學說批判實務的見解部分段落貼進去。
司訓所是沒有什麼改革的,它會把「無法被規訓」的人當成異類,讓你在格格不入中自我懷疑、茫然、放逐,直到消失自我。
所以前一篇的旁論中,我才講到「生不如死」。
其實也許有人在那些莫名其妙的擬判大考爭取排名、分發到「高貴的法院/地檢署」感到驕傲(請見士林檢察長「精英論」:https://bit.ly/36YxwRt ),但不是每個人的志向都如此小鼻小眼。
無法接受去個人化的人,就會覺得浪費生命,找不到自我。
仔細觀察司訓所中的導師,大多都是體系中的「#乖乖牌」,表現方方正正的那種。
沒有人會明詔大號的給你0分、指責你,但是他們會製造一種氛圍「你與眾不同,以後會是[司法系統的問題]」。那是一種只有體系中人可以感受到的 #去個人化過程。
為什麼他們不敢明詔大號的指責你?因為他們的良知其實也在暗示自己:「這個[向來如此]可能是錯的,也許也曾自我懷疑,但我們在體系中[ #身不由己]。」
好一個身不由己。
------
更詳細的批判請見<檢仔聊齋(十四):血統純正才優秀?士檢長「精英論」的體系沉痾>:https://bit.ly/36YxwRt
{ 「司法官學院」(前身為「司法官訓練所」)的教育訓練,長期以來為法學界所詬病,許多司法官對於該學院背誦判例、複製貼上判決、大量無用擬作、考試、爭排名為導向的訓練不以為然,亦有法官將之諷刺為「戒嚴時期遺留的活化石」。
有些在司法官學院受訓的學習司法官們,在某些導師與前輩的「薰陶」下,產生了普天之下只有特定院檢特別「高貴」的想法,亦有把排名、成績看得比實戰能力更重要者,還有一些「終身不願離開故里」、不願前往外地歷練的學習司法官,使得在學院內的背誦、擬作等考試比實務能力更重要。
從入學院前的「對學員家庭訪問」開始,歷經學院內有導師「監課」、「寫週記」、「壓制叛逆思想」、「服儀勸導」等近似洗腦的訓練,讓一些學習司法官逐漸忘記當年在法學院裡發光發熱的理想。除此之外,還有無用的擬判訓練,讓學員們看著陳舊的案件卷宗,依照該案承辦檢察官或法官的思維、複製貼上大量判例與判決的見解寫「擬作」;而無用的大考,追求的也不是思辨能力,而是揣測出題法官或檢察官的見解,拿著學長姊的「共筆」、出題講座的講義開始猛抄。}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