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紓困,台灣跟上世界,環境零傷害,投資綠產業。 - 台灣環境NGO對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2019-nCoV)疫情的〈第二次聯合聲明〉(05/14/2020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超過四百萬人確診的新型冠狀/武漢病毒(2019-nCoV)仍壟罩全球,感謝台灣政府與民眾共同防疫有成,至今已經超過一個月無本土病例,令人振奮。而立法院在5/8通過了追加1500億紓困振興特別預算,台灣已經從防疫、紓困慢慢走向振興階段。
在台灣諸多關注「綠色紓困」的公民團體聲明下,立法院在1500億的紓困預算增加了排除條款,這筆納稅人的救急錢不補助知法犯法的新增建違章工廠,並要求經濟部應會同相關機關,建立完整查核機制,確保工廠紓困僅提供給合法工廠以及既有未登記工廠。雖然團體希望讓既存的未登記工廠於納管後再行紓困,遺憾未能通過決議,不過,這仍是謹守法律界限的第一步,也是綠色紓困第一階段的重要概念——零傷害原則。
綠色紓困第一步 急難紓困應堅持「零傷害」原則
我們認為,雖然現階段急難紓困之目的,是為生計受到疫情衝擊的企業與民眾提供立即的經濟援助,其關鍵任務是當下的援助而非長期的轉型,但政府的紓困方針亦應堅守「零傷害(do no harm)」的基本原則,不得放寬環境與污染管制,否則將增加健康風險,也會弱化台灣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降低空氣污染的能力。
舉例而言,日前環保署因應疫情而放寬免洗餐具禁令,不僅對防疫無實質助益,更減損了各界長年來的減塑成果,實為錯誤政策。此外也有立委與業者主張免徵燃油機車之貨物稅,但從發展綠色交通、減緩空污、促進低碳轉型的目標來看,不應為了短期紓困,倉促降低甚至免徵燃油機車貨物稅,甚至應該要放置在能源稅的政策架構下思考。
規模較大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紓困方案應加入環境條款,例如航空與海運業是台灣碳排與空汚的主要來源之一,政府在祭岀800億元的紓困方案時,應要求業者提出燃油效率提升、潔淨燃料使用占比等具體承諾。
急難紓困的下一步:政府應進行長期綠色振興規劃
救急救難、復甦經濟,無疑是當下首要任務。但是面對氣候危機與環境退化的長期風險,疫情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超越舊有模式(Business as usual),為長期的產業轉型打穩基礎,且透過全面性的轉型與改革。這正是我們選擇在此刻提出「綠色振興」的原因。
綠色振興意味著以更永續、更具韌性的方式來復甦經濟,拒絕導致氣候危機加劇的短期刺激方案,並對我們的經濟模式做出根本性的改革,提升整體社會、經濟與產業面對各種危機的調適能力。
事實上,這次疫情的嚴重衝擊恰恰反映出長久以來人類線性經濟行為的弊病:過度仰賴化石燃料、無度耗用自然資源與能源,並產生大量廢棄物等等。因此綠色振興的目的,不僅訴求「用更好的方式恢復」,更強調「今日的解方應該是對未來的投資」,不再追求剝削式且高污染的經濟成長,而致力於打造高附加價值高、零污染、循環永續的經濟模式。
因此,全球許多環保倡議團體、國際政府組織都陸續提出綠色振興的概念與政策建議,其層面廣涵經濟活動的所有面向。其中幾個被一再提及的重點項目,包括鼓勵綠色交通、發展低碳大眾交通工具、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改善工業製程、發展再生能源、建立綠色公共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育、降低或取消化石燃料補貼、推廣循環經濟、扶持生態永續農業等。
前瞻計畫第二期預算應納入綠色振興政策
上述許多綠色振興之政策建議,早已存在於台灣現有的氣候治理架構,例如能源轉型、溫室氣體減量、產業節能等。政府需要做的是:在綠色振興的指導性原則之下,盤點、整合且強化既有的政策工具,廣納各方建議,開放公眾參與,並確保這些政策得以落實。
因此我們認為,近期即將開始審議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二期預算」是一個將綠色振興概念納入國家長期建設計畫的絕佳機會。以「奠定國家未來30年發展根基」作為長期目標的前瞻計畫,勢必得納入綠色振興所關注的氣候危機調適能力、韌性、永續以及循環經濟的元素,如此既可應對疫情所帶來的全球經濟衝擊,也可推動經濟結構的低碳轉型,創造更多符合全球趨勢的低碳經濟工作機會與長遠經濟效益。
我們呼籲,第二期前瞻計畫預算的討論應納入綠色振興的視野與思維,政府應將投注於綠色振興上的預算視為是對未來的投資,而非花費。例如前瞻計畫中關於綠能建設、數位建設、水環境建設與城鄉建設的部分,便應參考各國政府與團體近期相對應之綠色振興政策建議,運用預算資源引領產業轉型方向。此外,有鑑於第一期前瞻計畫缺乏公眾討論,對於民眾參與缺少制度性保障,預算擬定過程中多有爭議,故第二期前瞻計畫應將經費撥補一定比例資源用於公眾參與並且預留與民眾溝通的時程,無論是中央整體或是地方的個案建設的討論過程,都應有更大程度的公眾參與,以符合更為廣泛的公共利益。
為了留給下一代永續並具有韌性的環境與社會,政府必須立即著手規劃綠色振興政策,來引導紓困方案與前瞻基礎建設的龐大政策資源,以資源可循環再生為方向,發展和環境共生共榮的循環經濟,打造更能展現台灣優勢的永續發展模式。
聯合聲明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循環台灣基金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環境法律人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聯盟、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高雄市野鳥學會、桃園在地聯盟、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350 Taiwan
♡
家 扶 基金會 組織架構 在 桃園在地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聯合聲明》
【綠色紓困,台灣跟上世界】
【環境零傷害 投資綠產業】
#台灣環境NGO對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2019-nCoV)疫情〈第二次聯合聲明〉
超過四百萬人確診的新型冠狀/武漢病毒(2019-nCoV)仍壟罩全球,感謝台灣政府與民眾共同防疫有成,至今已經超過一個月無本土病例,令人振奮。而立法院在5/8通過了追加1500億紓困振興特別預算,台灣已經從防疫、紓困慢慢走向振興階段。
在台灣諸多關注「綠色紓困」的公民團體聲明下,立法院在1500億的紓困預算增加了排除條款,這筆納稅人的救急錢不補助知法犯法的新增建違章工廠,並要求經濟部應會同相關機關,建立完整查核機制,確保工廠紓困僅提供給合法工廠以及既有未登記工廠。雖然團體希望讓既存的未登記工廠於納管後再行紓困,遺憾未能通過決議;不過,這仍是謹守法律界線的第一步,也是綠色紓困第一階段的重要概念——零傷害原則。
#綠色紓困第一步 #急難紓困應堅持「#零傷害」原則
我們認為,雖然現階段急難紓困之目的,是為生計受到疫情衝擊的企業與民眾提供立即的經濟援助,其關鍵任務是當下的援助而非長期的轉型。但政府的紓困方針亦應堅守「零傷害 (do no harm)」的基本原則,不得放寬環境與污染管制,否則將增加健康風險,也會弱化台灣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降低空氣污染的能力。
舉例而言,日前環保署因應疫情而放寬免洗餐具禁令,不僅對防疫無實質助益,更減損了各界長年來的減塑成果,實為錯誤政策。此外也有立委與業者主張免徵燃油機車之貨物稅,但從發展綠色交通、減緩空污、促進低碳轉型的目標來看,不應為了短期紓困,倉促降低甚至免徵燃油機車貨物稅,而是應該要放置在能源稅的政策架構下思考。
規模較大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紓困方案應加入環境條款,例如航空與海運業是台灣碳排與空汚的主要來源之一,政府在祭岀800億元的紓困方案時,應要求業者提出燃油效率提升、潔淨燃料使用占比等具體承諾。
#急難紓困的下一步:#政府應進行長期綠色振興規劃
救急救難、復甦經濟,無疑是當下首要任務。但是面對氣候危機與環境退化的長期風險,疫情後的經濟發展,需要超越舊有模式(Business as usual),透過全面性的轉型與改革,為長期的產業轉型打穩基礎。這正是我們選擇此刻提出「綠色振興」的原因。
綠色振興意味著以更永續、更具韌性的方式來復甦經濟,拒絕導致氣候危機加劇的短期刺激方案,並對我們的經濟模式做出根本性改革,提升整體社會、經濟與產業面對各種危機的調適能力。
事實上,這次疫情的嚴重衝擊恰恰反映出長久以來人類線性經濟行為的弊病:過度仰賴化石燃料、無度耗用自然資源與能源,並產生大量廢棄物等等。因此綠色振興的目的,不僅訴求「用更好的方式恢復」,更強調「今日的解方應該是對未來的投資」,不再追求剝削式且高污染的經濟成長,而致力於打造高附加價值、零污染、循環永續的經濟模式。
全球許多環保倡議團體、國際政府組織都陸續提出綠色振興的概念與政策建議,其層面廣涵經濟活動的所有面向。其中幾個被一再提及的重點項目,包括鼓勵綠色交通、發展低碳大眾交通工具、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改善工業製程、發展再生能源、建立綠色公共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育、降低或取消化石燃料補貼、推廣循環經濟、扶持生態永續農業等。
#前瞻計畫第二期預算應納入綠色振興政策
上述許多綠色振興之政策建議,早已存在於台灣現有的氣候治理架構,例如能源轉型、溫室氣體減量、產業節能等。政府需要做的是:在綠色振興的指導性原則之下,盤點、整合且強化既有的政策工具,廣納各方建議,開放公眾參與,並確保這些政策得以落實。
我們認為,近期即將開始審議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二期預算」是一個將綠色振興概念納入國家長期建設計畫的絕佳機會。以「奠定國家未來30年發展根基」作為長期目標的前瞻計畫,勢必得納入綠色振興所關注的氣候危機調適能力、韌性、永續以及循環經濟的元素。如此既可應對疫情所帶來的全球經濟衝擊,也可推動經濟結構的低碳轉型,創造更多符合全球趨勢的低碳經濟工作機會與長遠經濟效益。
我們呼籲,第二期前瞻計畫預算的討論應納入綠色振興的視野與思維,政府應將投注於綠色振興上的預算視為是對未來的投資,而非花費。例如前瞻計畫中關於綠能建設、數位建設、水環境建設與城鄉建設的部分,便應參考各國政府與團體近期相對應之綠色振興政策建議,運用預算資源引領產業轉型方向。此外,有鑑於第一期前瞻計畫缺乏公眾討論,致使民眾參與缺少制度性保障,預算擬定過程中多有爭議。故第二期前瞻計畫應將經費撥補一定比例資源,用於公眾參與並且預留與民眾溝通的時程。無論是中央整體或是地方的個案建設討論過程,都應有更大程度的公眾參與,以符合更為廣泛的公共利益。
為了留給下一代永續並具有韌性的環境與社會,政府必須立即著手規劃綠色振興政策,來引導紓困方案與前瞻基礎建設的龐大政策資源,以資源可循環再生為方向,發展和環境共生共榮的循環經濟,打造更能展現台灣優勢的永續發展模式。
#聯合聲明團體:聯合聲明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循環台灣基金會、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環境法律人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台灣公民自主發電行動聯盟、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高雄市野鳥學會、#桃園在地聯盟、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350 Taiwan、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台南市野鳥學會、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誠摯邀請媒體朋友報導刊登,一起促進綠色經濟發展,守護環境與土地
議題聯絡人: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 0912-521216
家 扶 基金會 組織架構 在 李登輝基金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研究基金會「總統直選與民主台灣」研討會 致詞稿
二○一七年九月二十三日
台灣研究基金會黃創辦人(煌雄)、江董事長(東亮),各位學者專家,各位來賓,大家午安,大家好:
今天,登輝要感謝「台灣研究基金會」邀請,參與「總統直選與民主台灣」研討會;在這短短兩天活動中,所討論的六大主題:「自1996年以來歷次總統選舉與政黨競爭之回顧」、「3次政權和平轉移的實踐與探討」、「6次總統選舉與民意變遷」、「民選總統的憲政規範與實際權力運作的回顧與探討」、「總統直選制度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從台灣民主發展反思總統直選」等,內容既有文獻探索,又兼具前瞻性批判,主辦單位之議題設定相當用心週全。
今天,登輝要以民主台灣的四個面向,包括:
一、「民主方法辯證:『委任直選』與『人民直選』」。
二、「民主台灣的挑戰與衝擊」。
三、「民主深化與鞏固」。
四、「民主未來與展望-憲改是台灣唯一的路」。
最後以「建立正常化國家」作總結,與大家分享二十一世紀,台灣要到哪裡去,登輝的相關看法。
一、民主方法辯證:「委任直選」與「人民直選」
台灣曾歷經六個外來政權輪流統治,直至一九九六年人民直選正、副總統前,人民參政、選舉權多是間接且殘缺。我國自解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後,關於國家領導人是採「人民直選」亦或是「委任直選」,曾有一段長時間的辯證,討論過程熱烈且對立。當時登輝即認知到,台灣人民想自己當家作主的意志強烈,「人民直選」勢在必行。
登輝經歷無數困難,在人民支持之下,一九九○年六月召開「國是會議」後,完成不流血的「寧靜革命」,也就是六次修憲工作。達成的主要目標包括: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第一屆代表中國法統的資深立委及國代優遇退職,自此中央各級民意代表全面改選。各地方縣市首長,也全部由人民選舉產生。
最重要的是,「人民直接選舉總統」等相關條文正式入憲。實施至今,當初無論反對或贊成的人,皆可從這套憲政機制,獲得充分的參政保障,並強化國家領導人之正當性、合法性。人民直選迄今已是著無庸議的高度共識,民意無可違逆。
去年,二○一六年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其中國會更是首次,由民進黨黨籍立委擔任正、副院長。意即國內朝野兩大政黨:民進黨、國民黨,皆已享有過完全執政、完全在野的機會與經驗。在人民直選總統實施二十一年後,可謂是相當重要的里程碑,代表著唯有實踐「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政黨,方能立足台灣。
二、民主台灣的挑戰與衝擊
始於一九七○年代中期的全球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在二十世紀的最後十餘年輻射範圍涵蓋到台灣來。我們接受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洗禮後,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寧靜革命」,雖然社會緊張甚至衝突在所難免。台灣的民主成就,引起研究此一議題的杭廷頓教授(Samuel P. Huntington)重視。不過,就像杭廷頓教授當年對全球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觀察,在「第三波」走向民主化的國家,並不一定就此一帆風順成為完全民主國家。
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的威脅從何而來?據杭廷頓教授分析,那些威脅首先可能來自民主化過程的參與者,其次是具有明顯反民主之意識形態的政黨或政治運動贏得選舉,第三是行政部門的擅權,最後一個是政府毫不遲疑地剝奪人民的政治權與自由權。
所以,「軍隊國家化」是登輝推動民主化改革真正的起點;國防是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基礎,也是國家主權最重要的象徵。讓軍隊不再屬於個人或政黨,落實軍隊國家化,成為安定國家主要的力量,避免軍人發動政變推翻民主政府,國家的民主化之路才能穩健邁進。
此外,近半世紀以來,台灣主要的境外麻煩都來自於對岸;中國屢次對台灣主權挑釁與封殺,並挑起台海戰爭在所不惜。登輝在修憲過程中,中國政府為了要阻止我國民主化、自由化進程,在一九九五年及一九九六年,大規模軍事飛彈演習。當時登輝身為國家領導人,有責任與義務以堅定的信念,繼續競選並辦理選務,讓人民順利投票。
登輝當選首任民選總統後,召開「國家發展會議」,最重要的決議就是:「凍省」;凍結台灣省,不但可以處理地方政治派系利益問題,更可以戳破,「台灣是中國一省」的中國謊言。台灣是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到了一九九九年,接受「德國之音」訪問時,更明白宣示台灣與中國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對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明確劃分界線。跨出台灣追求國家定位的第一步。
近幾年中國亦同步調整對台灣的統戰策略;扶植統派人士,甚至協助黑道團體在台活動,激發省籍對立、擾動社會秩序。並企圖用「以商逼政」途徑,藉由讓台商上癮的補助政策,圖使台灣的經濟體質喪失競爭力。當人民在享受政治自由的同時,經濟上卻沒有自由權、自主權,台灣的民主政治進程將蒙上陰影。
三、民主深化與鞏固
登輝在《新時代台灣人》這本書提到:「完成民主改革,蛻變為民主國家的台灣不應走回民族國家的老路。」一定要從虛幻的大中華思想中跳脫出來。擁有主體性的「台灣認同」,這種新典範已應運而生。
現在超過八成的國人已有共識,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台灣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個別的「存在」現狀。能夠以台灣之名而存在,才是唯一的重點。
更進一步說,台灣人本身必須認識、理解台灣的政治體制優於中國;當中國迄今仍封鎖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屠殺事件」真相,長期關押人權律師,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先生致亡故等非人道、反民主作為之際。台灣早已不存在政治思想犯;人人都可自由表達個人喜惡,支持所認同的團體與對象。兩國政府對老百性的態度與回應,可謂天壤之別、高下立判。美日歐美先進國家之所以對台灣懷抱連帶感,正是因為台灣具備了民主的、尊重人民自由和人權的政治體制。
台灣已經實質獨立,獨立與否的神學式論爭,不但沒有意義,只會讓人民一分為二,激化對立。這會導致政治停滯,為人民帶來無可計數的損失,而國家領導人,若是放任或是助長統獨對立,都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非民主國家之福。
台灣人民要克服這個挑戰,首要之務是強化對台灣的認同,對台灣這一塊民主實踐的土地產生堅定的認同。在這個新的基礎上,才能以民主消解殘存的族群矛盾,讓「反民主」的政客無法架設虛偽的「九二共識」舞台興風作浪,霸權的大中國主義的統戰也無法乘虛而入。
現在正是所有台灣人超越過去的恩怨,攜手共創新時局的時候。未來,台灣是否成為正常的民主國家,邁向一流國家的行列,關鍵在於:新時代台灣人的意識強化工作到底會不會成功?也就是愛台灣這塊土地的人、以台灣為優先的人、認同民主台灣價值的人,才符合新時代台灣人的定義,才是今後台灣需要的人。
四、民主未來與展望-憲改是台灣唯一的路
如同剛剛跟各位所談,登輝在總統任內推動「第一次民主改革」,瓦解獨裁體制,樹立民主社會,這點可說已獲得成功。惟經過三次政黨輪替的經驗,已暴露憲政體制的重大缺失與瓶頸;代議制度無法順暢運作,國會政黨非理性惡鬥內耗。而司法失去公正性與人民的信賴。
總之,我們國家發展,現在主要面臨兩項問題:第一項是「國家經濟的困境」,這和領導者的能力、兩岸關係以及全球治理的風險有關,領導者若沒有施政願景,國家發展當然就會受影響。
第二項就是「政治改革的停頓」;中央政府組織再造只有形式上的合併,但效率與效能並無提昇,以及地方分權的不足,使地方的發展與治理不夠健全。
對於「第二次民主改革」,登輝在《新‧台灣的主張》著作的第三章「邁向新台灣人的時代」提出三大優先方向:經濟均衡發展、資源公平分配、權力還給人民。
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讓資訊越來越透明,公民意識也漸漸提昇。當法國已經選出三十九歲的年輕人當總統,台灣憲法仍規定未滿四十歲,不能當總統候選人。年輕人未滿二十歲不具投票資格。諸如此類都反應出憲法內容及架構,與現代已脫節。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世代,都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期待的未來。制訂符合台灣未來需要的憲法,以建立正常化國家,是我們對下一代最負責任的作為。
總結-建立正常化國家
登輝在二○○三年《台灣二十一世紀國家總目標》這本書有提起:「一個國家的興衰,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強而有力的領導、明確的國家目標,以及內部的認同跟團結。」台灣從一九九六年人民直選總統,至今已經二十一年,包括登輝在內有四位總統,都是人民想改變現狀,要改革社會不公不義的高度期盼氛圍中當選。但是,最後要卸任時,交給下一任總統,是什麼樣的國家,體質好不好,民眾心裡都會打成績。
民眾都會期許領導人,要有比一般人有更高的自我要求與期許,要設定更高的理想及目標,也就是說,要設定未來五年、十年的「國家戰略藍圖」。登輝要強調:「這幅藍圖不是全由領導者自己畫的,是需要擴大組織成員共同參與。藍圖打造出來後,更要與大家分享,這樣做才能引起社會各界共鳴,激發老百姓的熱情,共同追求這個理想目標」。
任何的改革運動都是艱困的工程,尤其要推動憲政改革更加不簡單。但憲改是推動國家正常化,必需要走的一條路,推動的過程亟需要廣大的民意支持,才有辦法成功。
我必須要講,台灣要建立正常化國家的路還很長,登輝要拜託全國社會各界人士,摒棄意識型態對立,齊心一致協助、督促新政府,把握契機啟動憲改工程,以強化台灣民主制度,讓國家正常化,期使台灣人民對民主台灣感到驕傲,並避免中國法統政權再度復辟,永保台灣不會被中國併吞!
登輝要再一次強調,不要用先來後到台灣的年代,作為是不是台灣人的判斷標準。為了下一代子孫的尊嚴、生存,大家要同心走出台灣未來的路。
最後,登輝祝大家平安快樂,大會成功,感謝大家、謝謝!
(致詞稿收錄於主辦單位會議手冊,並委請創辦人:黃煌雄前監委代為宣讀)
家 扶 基金會 組織架構 在 家扶基金會ptt 的推薦與評價
簡介家扶基金會是一個關懷弱勢兒童及其家庭的國際性非營利組織從早期接受 ... 家扶中心還有和它打對台的世展會規模上,家扶和世展會比較大組織架構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