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年 郭百年事件
台灣的閩南語族群
絕大多數都是清朝時期
才移民台灣島的中國漢族閩南人
他們不但不是原住民女性生的後代
還是屠殺原住民最殘酷的族群
從來沒有什麼族群融合可言
最可怕的事件是1814年
閩南人郭百年率ㄧ千多人
進入南投的埔里盆地
趁著埔里社男性原住民上山狩獵
襲擊埔里社
屠殺所有老弱婦孺
及所有未上山狩獵的原住民
這個日月潭最大的原住民部落
幾乎滅絕
可說是慘絕人寰
郭百年同時奪取糧食數百石
牛隻上千頭 武器上百件
狩獵的原住民下山時
已無糧食和足夠武器
可以進行有力的反抗
甚至為了躲避郭百年的追擊
四散藏匿至其他高山部落
郭百年奪取埔里社大片土地
引進閩南人萬餘人開墾
郭百年搖身一變成為大墾首
閩南人詐奪原住民土地的方式
千奇百怪 無所不用其極
郭百年事件只是很殘酷的事例之一
直到滿族的台灣總兵武隆阿
發覺埔里社狀況有異
逮捕處斬郭百年
驅離郭百年的徒眾萬餘人
並把土地發還給人口已經
所剩不多的埔里社原住民
大部分是布農族
少部分是泰雅族
清朝皇帝是少數民族的皇帝
遇有漢原問題
向來偏向台灣島的原住民
滿族總兵武隆阿
果斷處置郭百年
更不會像其他漢族官員偏袒閩南人
就是現今自稱台灣人的本省人
可恥的是
現今一批滿手血腥的本省人後代
紛紛編造「番仔祖」的假故事
瞎稱有那麼一點原住民血統
好像用這種謊言
就可以有當台灣人的正當性
現在有人在編造「族群融合」
「這個政府」是否有勇氣
花錢製作拍攝「郭百年事件」
可以拍成梅爾吉布遜的「英雄本色」
這才是真正的「轉型正義」
如果沒有這種勇氣
只能瞎編「斯卡羅」的劇情
其他都是假的
當台灣島上最多數的閩南人
不敢面對郭百年事件這類的歷史
還要編寫一些亂七八糟的歷史教材
養一些死不要臉的台灣史學者
台灣島永遠沒有正義這種事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澳洲的種族滅絕》 阿倫特族提歐茅思長老說: 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將我們活埋…… ~高金素梅2021.08.09 十天前的8月1日原住民族日,我提出了是否應訂定一個「原住民族抵抗日」的想法,其實,我要強調的是「不能忘記被殖民的悲慘歷史」,不忘歷史才能掙脫繼續被殖民的命運。今天,我就來談ㄧ段澳洲的種族滅...
屠殺原住民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高金素梅 痛批,「重建神社」無關 #台日友好,而是一種推動 #皇民化 意識的表態,是 #日本軍國主義復辟 的一種現象,是一場跨時空的荒謬劇。台灣的執政者常說「#讓世界看見台灣」,但「重建神社」卻是讓世界看到台灣復辟 #日本軍國主義 的 #洗腦工具,這種能見度不要也罷。>
公視戲劇《#斯卡羅》收視開紅盤,但其中美國領事李仙得一角,歷史定位具爭議引各界熱議。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痛批,李對原住民傷害極大,該劇不符史實官方卻聲稱其為「歷史劇」,這是對被屠殺原住民的再次侮辱;此言論遭綠粉圍剿。高金26日發表專題影片,首集從日本神社探討二戰期間,日本對殖民地的皇民化與洗腦手段,反批執政者所言「讓世界看見台灣」,卻是讓世界看到台灣復辟日本軍國主義的洗腦工具。
高金素梅26日在臉書發表專題影片,首集從日本神社開始探討。高金表示,近年有些地方推動重建日據時代的神社,他們說重建的理由是「為了台日友好」。她質疑,「神社」在這些人腦海中的歷史座標意義是什麼?是類似「二二八紀念碑」?還是像「中正紀念堂」?
高金素梅赴花蓮縣新城鄉的新城神社,偕同噶瑪蘭族文史工作者潘朝成,坦言她要為大家上一堂神社的課: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日本 展開全面 #侵華戰爭;1940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發動全面亞洲、大洋洲侵略戰爭;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日本天皇公開宣布「天皇是人,不是神」。高金指出,從以上歷史軌跡可見,「#神社」是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工具之一,是推動殖民地人民「皇民化」的一環,是凝聚對戰爭支持的「洗腦手段」。
砲轟《斯卡羅》遭綠粉圍剿 高金素梅拍影片還原日本侵台史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827002785-260407
屠殺原住民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澳洲的種族滅絕》
阿倫特族提歐茅思長老說:
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將我們活埋……
~高金素梅2021.08.09
十天前的8月1日原住民族日,我提出了是否應訂定一個「原住民族抵抗日」的想法,其實,我要強調的是「不能忘記被殖民的悲慘歷史」,不忘歷史才能掙脫繼續被殖民的命運。今天,我就來談ㄧ段澳洲的種族滅絕歷史。
今年六月底,就在加拿大的原住民寄宿學校遺址不斷發現無名墳場的時候,澳洲中部的阿倫特族長老提歐茅思,在英國衛報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長老在投書的一開始表示:他的族人要和加拿大的原住民族人站在一起,哀悼這些成百上千、還來不及長大的兒女。
提歐茅思長老說:澳洲殖民者和加拿大殖民者一樣,都對原住民族犯下了滅絕暴行,但是澳洲政府到現在為止,都沒有要真正面對這段屠殺、強迫同化和文化滅絕的殖民歷史。他說:我就是這段歷史的一部分。小時候被白人從家裡頭強行帶走,送到好幾千公里之外的教會之家,孤單、掙扎地活著。澳洲政府對原住民的屠殺、擄掠、毒害和暴行,為的就是要滅絕我們,把我們的民族從這個星球上抹去。
提歐茅思長老回憶說:我每天都會想起我被帶走的那一天。我之後所面對的那些不斷被殖民和同化的日子,讓我覺得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將我們活埋!這就是我每天的感受!……
《我們應該擁有一個原住民族抵抗日》
https://www.facebook.com/giwas888/videos/786856448647723/
《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學校事件》
https://www.facebook.com/giwas888/videos/802909847075929/
屠殺原住民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原住民族國際日
譴責羅致政操弄原住民族的「命名政治」
~高金素梅 2020.08.09
大家好,我是高金素梅,吉娃斯‧阿麗。
今天是8月9日,38年前的今天,聯合國的原住民族問題工作組在日內瓦舉行了第一次會議,為了紀念1982年8月9日的這次會議,1994年聯合國將每年的8月9日訂為世界原住民族國際日。
就在聯合國宣布原住民族國際日的那一年,中華民國的國民大會通過增修條文第九條第七項,將所謂的「山胞」一詞,正名為原住民。2005年,立法院三讀通過了《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在這項條例中,將每年的8月1日,明訂為「原住民族日」。當時是我進入立法院的第一個任期,我參與討論和表決通過了這項條例。
不管是原住民族國際日或是台灣的原住民族日,這個紀念日的制定,從來就不是某個自詡進步的「大人物」所決定的,而是全世界不得不面對幾百年來血淚交織的原住民族抵抗歷史、所做的一個反省的回應。直到今天,在台灣的原住民族仍然還遠遠沒有恢復在這塊土地上「原來主人」的地位,我想,這個紀念日只是要提醒我們族人莫忘歷史,繼續爭取和實現原住民族的集體權利。
2003年,我來到立法院,不管是「反對馬告國家公園」、「跨海到日本抗議靖國神社」、「完成原住民基本法」、「完成禁伐補償條例」、「深化原住民教育」、「推動民族文化傳承」……。這些,都是為了追求原住民族的歷史正義,並促進轉型正義的落實。
但就在今年的「原住民族國際日」前夕,我很遺憾地看到,在立法院,竟然有立法委員提議要利用我們原住民族的各族族名,來為政府的軍事武器命名。他說,用原住民族的名字來命名武器,可以「提升氣勢」,「聽起來就是驍勇善戰」!他還舉例說:美軍就是用北美原住民族的族名「阿帕契」來命名他們的攻擊直升機!
不管這種提議是無知還是有意,想要藉著原住民族名來提升武器威嚇作用的說法,完全就是一種無視原住民歷史的歧視謬論,根本就是在複製美國殖民者的心態,令我感到痛心和不齒。
美國的阿帕契族,曾經是活躍在美國西南部大草原的原住民族。遠在美國擴張到北美洲的西部之前,他們就有兩百五十年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歷史。1848年,美國的加利福尼亞發現黃金、吸引了大量的淘金客前來,居住在這裡的原住民,便開始遭到美軍的驅趕和屠殺,阿帕契原住民族之後又展開了七十五年對美軍的抵抗。對美國人而言,這是肅清原住民族的最後一場戰爭,他們運用了燒光、搶光和殺光的總體戰來對付阿帕契人,阿帕契族幾乎遭到滅絕,殘餘的族人被強迫遷移到又熱又濕的佛羅里達保留地,許多人在貧病交迫中死去。
當年,美軍用進步的武器將美洲的原住民「阿帕契族」屠殺滅絕;現在,美軍用「阿帕契」來命名攻擊直升機,再去屠殺中東的伊斯蘭民族。殖民者的命名邏輯何其殘酷,而在台灣,竟還有這種崇拜殖民者的立法委員。
我要警告那些想利用原住民族名字操弄「命名政治」的人,請不要以原住民族之名,為你們的戰爭武器命名。
我們原住民族歷經戰亂和殖民,是戰爭的受害者,深深了解和平的重要性,我要向那些頭腦發熱的好戰者提出呼籲:止戈為武,維護和平。
屠殺原住民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採訪的對象大多不在馬來西亞,散居於泰國、中國與香港,過著不斷轉換身份的生活,隱藏著身世與革命的故事。 單純想要理解祖父為何加入馬共的廖克發,在《不即不離》完成的過程裡,持續發現當年左派運動是年輕人為了生命的迫切所需,對抗日本以及英國的殖民,想要更有尊嚴與自由,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很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廖克發認為,對政治事務的冷漠冷感,其來有自,並非所謂個人的選擇或立場,而是有一個久遠的脈絡發展──當推進、創造理想社會的人們沒有受到重視,其犧牲完全被扔擲於國家與歷史的敘事以外,未曾轉換為正義時,後來的人也就在長期的審查與壓抑中,被訓練、教導成無法信仰正義,難以想像更好也更平等的可能。 從回溯自身家庭到發掘整代馬共人淹沒歷史的《不即不離》,也就開啟了廖克發的第二部紀錄片《還有一些樹》,由馬來西亞1969年後見於郵件的戳章,進行對種族議題的深刻探討。
馬來西亞社會大致可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等。馬來西亞在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時,簽署了馬來人享有經濟與教育等的優惠特權,華人與印度人則是能享有公民權的協定。 而華人與馬來人種族衝突的513事件,肇因於反對黨在1969年全國選舉頭一回超越執政黨政府得票率,大肆慶祝遊行,引發馬來人的反感,也上街示威,最後演變成戒嚴,與及大規模屠殺事件。該戳章所註明的禁止散播謠言,即是不允許討論、質疑該事件,乃至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還有一些樹》透過訪談與歷史資料,耙梳了513事件的始末,同時也凝視種族政策最底層受害者原住民的困境。
廖克發發覺,在華人被馬來人以及政府軍警慘烈殺害時,也知曉華人內部的自相殘殺,甚至及於華人對更少數,尤其是原住民族的剝削與壓迫。他乃對自己提問,會不會他也同樣是一名種族主義者?主要是他警省到,自身總是從華人是種族主義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而罔顧其他被華人既得利益下的邊緣民族。而如此疑惑更拉高視野地思維著樹(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特別是為了經濟開發,對原住民棲息地、森林的砍伐,透過樹的靜默與見證與原民祖先的洞穴探勘,也就隱隱有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不也是種族主義作為的體會。 廖克發從幼年熱愛看牛仔電影說起,其時他對正義的想像,就是那些槍殺印第安人的西部牛仔皆是英雄。直至成人看了《與狼共舞》方才瞭解,印第安人是被壓迫的對象。
換言之,影像所造成的偏見遠大過於關於正義的探索。 廖克發強調,任何太方便、簡化的敘事跟立場,都是危險的。拍紀錄片必須有疑惑,明白沒有一種面向可以是全面性、全客觀的紀錄。活在複雜的世界,必須有多重、多部的聲音。單一故事永遠不夠,需要有很多故事與作品,討論同一個事情。說故事的權力掌握在誰身上這件事情,得保持懷疑。紀錄片工作者不能牢牢握住這種權力不放,要能時時刻刻反省自身的意圖與認知。這也是為何廖克發會謹慎對待受訪者,要重複確認他們是不是願意將受訪內容公諸於世。
小檔案
廖克發,19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實佻遠(Sitiawan)。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獲大專文學獎。畢業後任教於新加坡小學四年後,來台學習電影製作,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兩部作品曾獲得台灣金穗獎最佳學生影片,曾獲最佳導演,並在2015年釜山國際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編劇作品長片劇本《菠蘿蜜漫長的飄香等待》,根據祖父二戰時參戰的生命故事改編,獲優等劇本獎;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成立蜂鳥影像有限公司,製作劇情與紀錄影片。參與2013年的侯孝賢導演執導的金馬學院。曾任臺灣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
拍攝的電影多與東南亞華人有關,其中紀錄片《不即不離》因涉及有關馬來亞共產黨的敏感歷史,在馬來西亞被全面禁演。2019年以劇情片《菠蘿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同年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也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後製:馬立群 作品提供:廖克發 場地提供:倆人攝影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