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富汗局勢緊張,西方觀察家稱之為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之後最嚴峻的地緣政治事件。隨著冷戰的結束,許多學者一度主張人類將共同走向民主、和平與自由,但端看這幾年的國際現況,卻發現這種嚮往似乎還是太天真了一些?
.
上一次最接近和平理想的時刻,或許是在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在白宮會面,簽署《臨時自治安排原則宣言》。兩人在隔年雙雙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但在1995年,拉賓遭到以國的右翼分子暗殺。和平協議幾乎成為廢紙一張。
.
眼看以巴直至目前現在當下,數十年來的紛爭不休,更覺得當時如此歷史性協議的珍貴。要是拉賓當時沒有遇害,中東情勢或許截然不同。不過,歷史沒有假如,不過我們依然能試著回到過去,從昔日經驗取得養分。
.
原來在這場白宮會面前一個月,兩位領袖已經在奧斯陸有過密談,史稱「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而在這之前,雙方代表也經過曠日費時的協調與談判⋯⋯或許更多的是互不相讓的激烈爭吵。在這更之前,則是由傑出的挪威外交官尤爾(Mona Juul)與社會學家羅德-拉森(Terje Rød-Larsen)一手穿針引線促成。
.
2016年,美國劇作家J.T.羅傑斯(J. T. Rogers)推出了劇作《Oslo》。HBO則在2021年將之改編為電視電影《奧斯陸密談 Oslo》,請來露絲.威爾遜(Ruth Wilson)飾演尤爾,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Scott)飾演羅德-拉森。故事交代整起密談的前因與後果,不過它顯然不是一個討喜的題材,畢竟故事關於外交斡旋,大多場景皆在室內進行,以對話構成。
.
但在阿富汗陷入危機的當下,觀者似乎可以從中找到不少切入角度。微妙之處在於,就現在角度來看,《奧斯陸密談》固然有其歷史意義,但誠如上述,它對於中東和平進程而言,其效果卻是極其有限的。雖然編導免不了要渲染一番這份協議帶來的成就感,不過其實在會議過程中就已經一再暗示,一切的對話都沒有在一個穩固的基底進行。
.
以巴關係形同水火,雙方高層沒有建立溝通管道。這是為什麼要交由挪威人來擔任中間人,不過在協議過程中,兩邊政府的聯繫人也清楚知道密談消息一外洩,可能激起民間反彈,所以也不能給予任何來自高層的保證。因此尤爾與羅德-拉森始終似乎無法保證自己的對口是「確定有權限的人」。
.
等到雙方真的碰面了,對彼此的歧見與仇視,也再再阻礙談判進程。更不用說這個要簽署的協定,雖然表徵和平,卻未盡平等。例如要巴勒斯坦承認以色列的國家地位,卻只要以色列承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代表「巴勒斯坦人民」,意即沒有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地位。明明已是巴勒斯坦讓步,但以色列右派卻殺害拉賓洩憤。
.
不過《奧斯陸密談》沒有打算多談這個協議對後續地緣政治形成的影響,而是將故事核心放在「對話」,即兩個不同立場的陣營被同時置放在一個房間之中,對話如何開始、如何進行、如何做出結論。觀者似乎可以將之代換成任何兩個相對的勢力,無論是南韓與北韓,還是民主黨與共和黨。
.
在今屆艾美獎,《奧斯陸密談》獲得了最佳電視電影等兩項艾美獎提名。
.
在2021年的現在,雖然已經結束冷戰超過30年,世界卻有越趨二元對立的態勢。《奧斯陸密談》的存在幾乎像是一種不切實際、一種浪漫願景,它依然「天真」,但沒人能否認的是,若要讓世界走向和平,也只能繼續擁抱著這種天真。
.
.
《奧斯陸密談》可於 CATCHPLAY+ 觀看,連結請見置頂留言
喜歡歐美影劇的朋友也可關注九月即將在CATCHPLAY+獨家轉播的73屆 #艾美獎 頒獎典禮
#奧斯陸密談 #Oslo #RuthWilson #AndrewScott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老婆問起我以巴的問題,這問題已經講過很多次,我也看過很多書關於以巴的問題,一本廿四史從何說起。基本上,我只可以簡單地講。仇恨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託管了巴勒斯坦這地方,當時外相作出了一個宣言,批准猶太人回去住,但住了之後又反面,因為愈來愈多猶太人回去住,於是反面。反面是猶太人佔了30%至40...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阿拉伯人帶著大量恨意走進營地」,營隊最後卻讓孩子願意信任以色列人】#精選書摘
1993年,美國華盛頓特區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事情出現轉機。以色列總理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主席達成共識。那是中東歷史性的一天。以色列政府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首度面對面簽訂協議。
然而,柯林頓在演講中特別讚揚一個特定的與會團體。「在這裡的所有人之中,」美國總統指出,「沒人比他們更重要。」那個團體的成員不是達官顯要,他們,是一群夏令營的學員:
❙深入多元觀點,你值得更好的無廣告體驗:https://bit.ly/3fKivGr
#如何改變一個人 #柯林頓 #以色列 #巴勒斯坦 #和平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真正的「自古以來」- 陶傑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政權爆發戰爭。拜登聲明支持以色列自衛反擊。中國外長則宣稱,歡迎以巴雙方派代表來中國相討領土紛爭。
中國有此氣派值得歡迎,特別是當中國要將「中國模式」擴展世界,重整世界秩序、企圖取代美國為首的許多「話語權」的時刻。
於領土紛爭,「中國模式」的申述很簡單,就是以「自古以來」如何如何,四字判斷。釣魚台、香港、西藏、台灣,俱「自古以來」為中國領土。有人批評:此一「自古以來主義」,「古」到甚麼時候,失諸粗疏。
但用來解決以巴紛爭,對付雙方的政治宗教糾結、加上知識分子各種意識形態論說的複雜化,中國式「自古以來」的領土觀念申述,就像古希臘阿歷山大一刀砍斷「戈耳狄俄斯之結」(Gordian Knot)的智慧,化繁為簡,手起刀落 — 世界上的事,許多畢竟沒有那麼複雜。
巴勒斯坦自古以來就是以色列的領土。
由聖經的「創世紀」,猶太人的始祖亞伯拉罕,收到神諭,在「應許之地」建立家園。此一領地範圍,包括迦南(Canaan)和巴勒斯坦。領土範圍在希伯來聖經中早有記載。在「創世紀」與「出埃及記」中,也有明言。
此等經典,比阿拉伯文的「可蘭經」早出現至少六、七百年。自古以來,有明確佐證:耶路撒冷至今有大衛城,大衛就是公元一千年前以色列的君主。上帝差遣撒母耳去伯利恆、冊封大衛為以色列王。所謂「大衛用一顆小石頭擊殺巨人哥利亞」,此一典故人人皆知。
如果亞伯拉罕和摩西相當於中國人的炎帝黃帝,大衛王就相當於猶太人以色列的秦始皇。雖然猶太人缺乏秦始皇及其後裔殘暴的基因。這一切就是「自古以來」巴勒斯坦及更廣泛的領土、屬於猶太人的歷史鐵證。
以後凱撒大帝佔領了巴勒斯坦和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以色列王國淪為羅馬的殖民地。但是凱撒還冊封了猶太人的希律王(King Herod)「高度自治」。希律王得知伯利恆有一嬰兒出生,即將成為猶太人之王,遂下令全國殺嬰。其管轄範圍,也有清楚界定。
因為羅馬帝國,令猶太人離開中東,遷徙到斯基提亞和巴比倫,然後進入羅馬,成為首都羅馬主要的經濟勢力。有點像 1949 年之後的香港,上海人帶同資金與工業技術逃亡來香港,聚居北角成「小上海」。但猶太人的足跡,隨著羅馬帝國的版圖遍佈整個歐洲,是故分散而聚居,以希伯來文和猶太教為宗,憑著高超的做生意技巧,斂積財富,然後受到歐洲國家的歧視和驅趕,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拉滅猶至高峰。
戰後 1947 年 11 月,聯合國通過第 181 號決議,在舊有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 包括加沙地帶在內的 1.18 萬平方公里地域劃歸「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
1948 年 5 月 14 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就在以色列建國第二天,周邊的埃及、敍利亞、伊拉克、黎巴嫩、約旦和巴勒斯坦游擊隊即聯手進攻,企圖扼殺以色列。
當年僅這五國就有四千多萬人口,而以色列只有六十萬人,尚無正規的軍隊。然而,頑強的以色列人以陣亡近百分之一人口的代價,打贏了這場戰爭。
從以色列建國的 1948 年到 1982 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共展開了五次中東戰爭,以色列不但沒被毀滅,而且愈打愈強,並佔領了大批阿拉伯領土,其中包括 1967 年在「六日戰爭」中佔領了加沙。
1993 年 9 月,以巴雙方簽署宣言。1994 年 5 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接管加沙,加沙 6 成左右的土地實現自治。
2005 年 7 月 14 日,有大量以色列市民反對政府撤出加沙的計劃。 圖片來源:PEDRO UGARTE/AFP
2005 年 8 月 15 日,以色列實施單邊行動計劃,開始從加沙地帶撤軍。當年 9 月 12 日,已完成撤軍,結束對加沙地帶 38 年的佔領,加沙徹底歸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至此,仁至義盡。
2006 年 1 月,哈馬斯在巴立法委選舉中擊敗主導巴勒斯坦政壇將近半個世紀的「法塔赫」(Fatah)政黨,贏得大選。
2007 年 2 月,哈馬斯與法塔赫簽署「麥加協議」,組建聯合政府,但哈馬斯以恐怖主義組織出身,拒絕交出軍隊,實現軍隊國家化。
2007 年 6 月,哈馬斯與法塔赫爆發血腥內戰,控制了加沙。儘管國際社會多次譴責哈馬斯的恐怖活動,強調必須尊重以色列的生存權,但這個 1987 年成立的組織,始終拒絕承認以色列,目標就是「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
哈馬斯控制下的加沙,變成了恐怖襲擊以色列的基地,各種人肉炸彈不斷在以色列爆炸。以色列人修築了 681 公里的圍牆,基本上堵住了人肉炸彈和非法移民。但哈馬斯並不死心,不斷從居民區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據統計,自以色列撤出加沙的 3 年半中,哈馬斯已向以色列發射了 6,000 多枚火箭彈。2008 年 12 月 19 日,哈馬斯與以色列為期半年的停火協議到期,12 月 27 日,戰爭爆發。
以兩千年來的因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事實,以色列都是在被整個阿拉伯世界欺凌的一方。但以色列科技發達,男女平權,不但有女兵,而且有數以百計女數學家、女工程師、女科學家。以色列女總理夫人,以民主選出掌政權,比英國的戴卓爾夫人早十年。
所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的,是以色列而不是哈馬斯。
原文:CUP
#政治 #宗教 #國際 #歷史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老婆問起我以巴的問題,這問題已經講過很多次,我也看過很多書關於以巴的問題,一本廿四史從何說起。基本上,我只可以簡單地講。仇恨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託管了巴勒斯坦這地方,當時外相作出了一個宣言,批准猶太人回去住,但住了之後又反面,因為愈來愈多猶太人回去住,於是反面。反面是猶太人佔了30%至40%,英國又不給人回去住。阿拉伯產油的國家又反對,所以英國反口,於是猶太人去炸英國人,那是恐怖份子的先端。猶太人最出名的是炸了king david酒店,主謀後來做了以色列丞相,最後搞到怎樣。聯會國通過一個建議,以巴分治,結果做一個很複雜的地圖。
但一開始以巴分治,就開打上來。本來阿拉伯就打贏以色列,但一停火,全世界的以色列人回去幫忙,反而就給他們打贏了阿拉伯,然後塊地就愈打愈大,最重要那次就是1967年,很多巴勒斯坦人變成難民。現在巴勒斯坦的地方,是分為兩個地方,一個叫做West Bank,那是傳統的巴勒斯坦地方,是多巴勒斯坦人住的。這是約旦河西岸,另外一部分是加沙,那原本是埃及的領土,但以埃戰爭之後就給以色列控制了。這兩個地的民情是很不同的。西岸的是傳統的巴勒斯坦人,它們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很多,而加沙地方是支持哈馬斯,一個更加激進的組織。以色列對兩個地方的態度也不同,以軍已經徹底撤出加沙,建了高牆,只守住邊境,任由加沙人自生自滅,因為要管治太過困難,怎知這次事件是這樣。加沙地方用火箭炮攻擊以色列。哈巴斯用的火箭炮多數是給以色列的鐵穹系統頂住了。鐵穹系統偵察到火箭炮的來路,然後截擊他,那是相當有效,有效到80%,但卻是很貴。但這個系統實戰上是值得懷疑,因為別人的火箭比那個反擊系統便宜。哈馬斯很少火箭炮,如果火箭炮如雨下,很快用完那個鐵穹,用一萬幾千元的火箭炮,而你用幾十萬元一支的鐵穹系統。但是哈馬斯其實很少火箭炮。如果哈馬斯有幾千支火箭炮就「大鑊」。其實這是一件這樣的事,坦白講,這是非常無謂,結果蝕底的當然是加沙。那裏死了二三百人,因為以色列還擊哈馬斯,中部的地方是近人口中心,經常打到平民。我想世界輿論很快令以色列不能再這樣
做下去,其實以色列也想講和,但哈馬斯不想講和。坦白講,這些東西完全是無謂的,加沙大部分巴勒斯坦人都不會想到,只有極少數的人會想趕走以色列人,這件事應該不會發生﹐以色列有原子彈,即使沒有美國幫手,都可以同歸於盡。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在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美國政府星期一責令關閉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華盛頓的辦事處。 ... 1972年德國慕尼黑奧運村有11名以色列運動員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槍手殺害的事件,5日將屆滿50週年,當地 ... ... <看更多>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在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 अन्वेषण गर्नुहोस् - फेसबुक 的推薦與評價
Facebook मा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अन्वेषण गर्नुहोस्. ... <看更多>